【2020新高考二轮】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2020新高考二轮】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2020新高考二轮】专题二 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

专题二地壳运动与地表形态[明确选考要求]

内容标准学业质量

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核心素养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合格考

1.运用示意图,说出地球的

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

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

区域认知、地理实

践力

2.野外观察或运用

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合格考

2.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

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

3~4种常见地貌

综合思维、地理实

践力

2.2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

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

综合思维、区域认

3.运用示意图,说

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等级考

3.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

物质循环过程

综合思维

1

4.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因素对

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等级考

4.1说出内力和外力作用

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

形式

综合思维、区域认

4.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

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

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

思维

4.3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

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地理

实践力

命题调研报告1.命题规律:主要考查内力作用与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两个考点,明显偏重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选择题、综合题均有,以选择题为主;题目难度在题组内基本依次加大,以中档题目为主,也有区分度较大的难题出现。设问上题组内部具有明显的层层递进特点,重视考查图文转换、推理判断能力。

2.命题趋势:今后命题可能还会以具体地质地貌图为背景考查地貌成因,引导践行“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强化地理实践力的运用。

3.备考建议:复习中,首先要准确掌握基本概念与知识,如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板块构造学说、地壳物质循环等;其次,要结合典型题目,来训练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的

2

能力。

3

考点一内力作用与地貌

[典题领悟]

【典例1】(2018·全国卷Ⅲ,6~8)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

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

千米。据此完成(1)~

(3)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3)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4

A.湖面蒸发弱

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

D.湖水深度大

5

6

物蒸腾形成的水汽再以降水的形式落回地面,构成湖水的循环。但由于湖水深度较大,底层湖水与表层水的交换量少、交换速度慢,故湖水整体更新缓慢。 答案 (1)A (2)C (3)D

人地协调观

本题未直接考查人地协调观,但湖泊湿地环境本身是地球上重要的

生态系统,对其开发应建立在保护基础上 综合思维 本组试题以贝加尔湖为主题,先后考查了湖泊成因、地壳运动以及

水循环,综合性强,思维跳跃大,体现了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 对贝加尔湖形成特征及其水文特征的判断体现了区域认知

地理实践力 根据地壳运动原理分析贝加尔湖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增加

的原因;根据水循环原理分析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原因,体现

了地理实践力

1.(2019·江西八校4月联考)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间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回答(1)~(3)题。

2018高考物理总复习专题天体运动的三大难点破解1深度剖析卫星的变轨讲义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1. 卫星变轨原理; 2. 不同轨道上速度和加速度的大小关系。 难点:理解变轨前后的能量变化。 一、变轨原理 卫星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合外力为万有引力,F 引=2 R Mm G 。卫星在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向心力为:F 向= R m v 2 。当: (1)F 引= F 向时,卫星做圆周运动; (2)F 引> F 向时,卫星做近心运动; (3)F 引

运动进入轨道2沿椭圆轨道运动,此过程为离心运动;到达B点,万有引力过剩,供大于求做近心运动,故在轨道2上供需不平衡,轨迹为椭圆,若在B点向后喷气,增大速度可使飞船沿轨道3运动,此轨道供需平衡。 2. 回收变轨 在B点向前喷气减速,供大于需,近心运动由3轨道进入椭圆轨道,在A点再次向前喷气减速,进入圆轨道1,实现变轨,在1轨道再次减速返回地球。 三、卫星变轨中的能量问题 1. 由低轨道到高轨道向后喷气,卫星加速,但在上升过程中,动能减小,势能增加,增加的势能大于减小的动能,故机械能增加。 2. 由高轨道到低轨道向前喷气,卫星减速,但在下降过程中,动能增加,势能减小,增加的动能小于减小的势能,故机械能减小。 注意:变轨时喷气只是一瞬间,目的是破坏供需关系,使卫星变轨。变轨后稳定运行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守恒的,其速度大小仅取决于卫星所在轨道高度。 3. 卫星变轨中的切点问题 【误区点拨】 近地点加速只能提高远地点高度,不能抬高近地点,切点在近地点;远地点加速可提高近地点高度,切点在远地点。

第四章地壳运动及变化(2017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E单元地壳运动及变化 E1地壳物质循环 5.E1 6.E1 [2017·江苏卷] 图3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图3 5.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壳运动。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可以看出,乙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为断层构造;丙为侵入型岩浆岩层,为岩浆侵入乙所在岩层形成的,丙岩层上方为侵蚀面,再往上才形成沉积岩层甲。所以B正确。 6.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A.1 B.2 C.3 D.4 6.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未形成褶皱的沉积岩层应与地平面平行,而形成褶皱后沉积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从该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中的岩层倾斜状况可以看出,甲、乙附近沉积岩层与地平面相比,发生倾斜,且甲、乙附近沉积岩层倾斜角度不同,因此该地区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两次褶皱,所以B正确。 E1[2017·天津卷] 读图3,回答第3题。 图3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 3.图3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沉积岩、断层 3.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的判断。地表裸露的岩石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等外力的搬运、沉积,最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该地区岩层受内力作用影响,发生弯曲且并未丧失连续性,因此该地区主要的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B正确。

(完整版)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知识体系构成

第二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 本节知识结构: 一、地壳变动的概念 二、调变动的动力一地质作用 三、内力作用及地壳运动 四、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地壳变动 (一)概念:地壳内部及其表面的一切变化被称为地壳变动二地质作用:(地壳变动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 (一)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之为地质作用。 (二)类型:按其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播放外力作用视频内容 (三)作用特点:有时迅速激烈,有时缓慢。 注:地壳变动包括内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和外力作用下的各种变动,其中,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下的一种表现形式。 三、地壳运动 播放关于地壳运动形式的flash动画,并利用书本演示地壳的水平碰撞和拉张运动。在 演示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运动形式的异同。 (一)地壳运动的类型: (二)地壳运动的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 1首先分析大陆、大洲、地壳、岩石圈等基本概念。说明六块大陆、七大洲的区别与 联系,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基础上,说明岩石圈的构成一一由地壳与上地幔顶部岩石物质构

成。包括大陆和大洋的底部。 2?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点主要内容 (1)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造山带和断层等)分割成六大板块。大板块内部又分若干小板块。 在此基础上说明六大板块的构成,进一步说明大陆、大洲、板块的区别与联系。具体说明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的板块所属。同时说明太平洋是一个完全的大洋板块。 说明板块的边界有两种类型。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2)板块处于不断低运动之中。形成两类边界类型:碰撞一一消亡边界,拉张一生长边界 (3)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动。 可以利用火车或汽车交通事故中,车的四周比较危险,中间比较安全。 3?板块构造学说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 板块相对移动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1)板块发生张裂地区,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根据两种边界 类型进一步解释地中海、太平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在海洋史上的年龄阶段分别处 于老年期、壮年期、青年期、幼年期、胚胎期。 (2)板块碰撞挤压地区,常形成山脉: ①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海岭,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 弧和海岸山脉。播放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认识太平洋板块中海沟、海岭的形成和亚欧板块一侧岛弧的形成。并进一步说明美洲西侧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是北部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落基山脉) 、南部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安第斯山脉) 的结果。 ②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播放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碰撞的视频短片。 通过大屏幕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 (3)板块的边界常发生火山和地震。让学生结合实际和初中所学,并利用大屏幕总结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地震带。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播放地质构造的 flash动画并不断进行讲解。 1.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型变位。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天体运动专题练习(含答案)

2018年高考物理复习天体运动专题练习(含答 案) 天体是天生之体或者天然之体的意思,表示未加任何掩盖。查字典物理网整理了天体运动专题练习,请考生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2014武威模拟)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神舟十号航天员首次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太空授课和天地互动交流等科 普教育活动,这是一大亮点.神舟十号在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指令长聂海胜做了一个太空打坐,是因为他不受力 B.悬浮在轨道舱内的水呈现圆球形 C.航天员在轨道舱内能利用弹簧拉力器进行体能锻炼 D.盛满水的敞口瓶,底部开一小孔,水不会喷出 【解析】在飞船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过程中,万有引

力充当向心力,飞船及航天员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聂海胜做太空打坐时同样受万有引力作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A错误;由于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处于完全失重状态下的液体将以圆球形状态存在,所以B正确;完全失重状态下并不影响弹簧的弹力规律,所以拉力器可以用来锻炼体能,所以C正确;因为敞口瓶中的水也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水对瓶底部没有压强,所以水不会喷出,故D正确. 【答案】 A 2.为研究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需要知道太阳的质量,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质量为m,太阳与地球中心间距为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T.则太阳的质量为() A.B. C. D. 【解析】地球表面质量为m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G=mg,对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有G=m.解得M=,D正确.

【答案】 D 3.(2015温州质检)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的神舟星和杨利伟星的轨道均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已知神舟星平均每天绕太阳运行1.74109 m,杨利伟星平均每天绕太阳运行1.45109 m.假设两行星都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两星相比较() A.神舟星的轨道半径大 B.神舟星的加速度大 C.杨利伟星的公转周期小 D.杨利伟星的公转角速度大 【解析】由万有引力定律有:G=m=ma=m()2r=m2r,得运行速度v=,加速度a=G,公转周期T=2,公转角速度=,由题设知神舟星的运行速度比杨利伟星的运行速度大,神舟星的轨道半径比杨利伟星的轨道半径小,则神舟星的加速度比杨利伟星的加速度大,神舟星的公转周期比杨利伟星的公转周期小,神舟星的公转角速度比杨利伟星的公转角速度大,故选

高三一轮专题复习:天体运动知识点归类解析

天体运动知识点归类解析 【问题一】行星运动简史 1、两种学说 (1)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太阳、月亮以及其他行星都绕地球运动。支持者托勒密。 (2).日心说: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绕太阳运动。(3).两种学说的局限性 都把天体的运动看的很神圣,认为天体的运动必然是最完美,最和谐的圆周运动,而和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观测数据不符。 2、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1596年出版《宇宙的神秘》一书受到第谷的赏识,应邀到布拉格附近的天文台做研究工作。1600年,到布拉格成为第谷的助手。次年第谷去世,开普勒成为第谷事业的继承人。 第谷去世后开普勒用很长时间对第谷遗留下来的观测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他在分析火星的公转时发现,无论用哥白尼还是托勒密或是第谷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都与第谷的观测数据不吻合。他坚信观测的结果,于是他想到火星可能不是按照人们认为的匀速圆周运动他改用不同现状的几何曲线来表示火星的运动轨迹,终于发现了火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行的事实。并将老师第谷的数据结果归纳出三条著名定律。 第一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 过的面积相等。 如图某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远日点离太阳的距离为a,近日

点离太阳的距离为b ,过远日点时行星的速率为a v ,过近日点时的速率为b v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取足够短的时间t ?,则有: t bv t av b a ?=?2 1 21① 所以 b a v v a b = ② ②式得出一个推论:行星运动的速率与它距离成反比,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近日点快远日点慢的结论。②式也当之无愧的作为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平方的比值都相等。 用a 表示半长轴,T 表示周期,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k T a =23 ,k 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 关即k 是中心天体质量的函数)(23 M k T a =①。不同中心天体k 不同。今天我们可以由万有 引力定律证明:r T m r Mm G 2234π=得2234πGM T r =②即2 4)(π GM M k =可见k 正比与中心天体的质量M 。 ①式)(23 M k T a =是普遍意义下的开普勒第三定律多用于求解椭圆轨道问题。 ②式2 234πGM T r =是站在圆轨道角度下得出多用于解决圆轨道问题。为了方便记忆与区分我 们不妨把①式称为官方版开三,②式成为家庭版开三。 【问题二】:天体的自转模型 1、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区别

2020年高考地理重难点专练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含解析)

重难点04 地壳运动与地形塑造 〖重难点解读〗 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地理环境的演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部分是高考的重点。从历年高考题本专题在高考命题中的命题频率很高。从高考题分布情况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和作用力,尤其是从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此外,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重要的命题点,难度一般。命题形式上常采用地貌景观图、剖面图、地质构造图作为命题素材,考查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内外力作用的过程。 〖典例探究〗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节选)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4分) 【答案】(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以里海的演化过程为背景材料,考察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问题,包括地壳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与湖泊盐分的关系、板块边界问题等内容。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知识点 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3.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4.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地壳运动的结果成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4.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急剧释放的表现。地震按成因分类:构造地震、火山地震、人为地震,其中地壳的构造运动,特别是断裂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最主要的原因,即地震的主要类型是构造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的大小用震级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只有一个震级。地表受到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发生可以有多个烈度。 5.板块运动与地貌 6.板块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整个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活动带分割成了许多单元,这些单元叫做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被称为大洋板块。 7.外力作用:主要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在干旱、地势较高的地区,风对地表的侵蚀作用十分明显。在气候湿润的山区,以流水侵蚀对地表的破坏作用最大。 8.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 9.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①上升冷却凝固 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外力作用 ③变质作用 ④重熔再生

天体运动专题例题练习测试

精心整理 3.已知地球的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根据你知道的常识,可以估算出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这个距离最接近() A .地球半径的40倍 B .地球半径的60倍 C .地球半径的80倍 D .地球半径的100倍 10据报道,我国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于2008年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经过4次变轨控制后,于5月1日成功定点在东经77°赤道上空的同步轨道.关于成功定点后的“天链一号01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运行速度大于7.9 km/s B.离地面高度一定,相对地面静止 C.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比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角速度大 D.向心加速度与静止在赤道上物体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4.宇航员在月球表面完成下面实验:在一固定的竖直光滑圆弧轨道内部的最低点,静止一质量为m 的小球(可视为质点),如图所示,当给小球水平初速度υ0时,刚好能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已知圆弧轨道半径为r ,月球的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量为G 。若在月球表面上发射一颗环月卫星,所需最小发射速度为() A . Rr r 550 υ B . Rr r 52 0υ C . Rr r 50 υ D . Rr r 552 0υ 3.(6分)(2015?红河州模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的第五圈进行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面高度为h 的圆形轨道.已知飞船的质量为m ,地球半径为R ,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动能E k ( ) A . 等于mg (R+h ) B . 小于mg (R+h ) C . 大于mg (R+h ) D . 等于mgh 7(2015沈阳质量检测).为了探测x 星球,总质量为1m 的探测飞船载着登陆舱在以该星球中心为圆心的圆轨道上运动,轨道半径为1r ,运动周期为1T 。随后质量为2m 的登陆舱脱离飞船,变轨到离星球更近的半径为2r 的圆轨道上运动,则 A .x 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 11214T r g π= B .x 星球的质量2 13 124GT r M π= C .登陆舱在1r 与2r 轨道上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之比 1 22 121 r m r m v v = D .登陆舱在半径为2r 轨道上做圆周运动的周期131 3 22T r r T =

天体运动专题(一)

天体运动专题(一) 一、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1)模型及学说 1.地心说:代表:托勒密 内容:地球是世界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2.日心说:代表:哥白尼 内容; 太阳是世界的中心,并且静止不动,一切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圆周运动 (2)探究方法 假设法; 假设火星的轨道是圆形+精确计算和推理→得出火星位置的理论值与第谷观测的火星位置的实际值→偏差较大→假设不成立→再一次运用假设法; 假设火星的轨道是椭圆+精确计算和推理→得出火星位置的理论值与第谷观测的火星位置的实际值→几乎密合→假设成立 定律内容图示 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而言,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32 / a T K 特别提示:(1)开普勒三定律虽然是根据行星绕太阳的运动总结出来的,但也适用于卫星绕行星的运动.(2)开普勒第三定律中的k是一个与运动天体无关的量,只与被环绕的中心天体有关. 专题训练一 1.2016(全国新课标III卷,14)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下列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开普勒在牛顿定律的基础上,导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开普勒在天文观测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C.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找出了行星按照这些规律运动的原因 D.开普勒总结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2、[2014·浙江卷] 长期以来“卡戎星(Charon)”被认为是冥王星唯一的卫星,它的公转轨道半径r1=19 600 km,公转周期T1=6.39天.2006年3月,天文学家新发现两颗冥王星的小卫星,其中一颗的公转轨道半径r2=48 000 km,则它的公转周期T2最接近于() A.15天B.25天C.35天D.45天 3、(2013江苏】火星和木星沿各自的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可知() (A)太阳位于木星运行轨道的中心(B)火星和木星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始终相等 (C)火星与木星公转周期之比的平方等于它们轨道半长轴之比的立方 (D)相同时间内,火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等于木星与太阳连线扫过的面积 4.【2017?新课标Ⅱ卷】如图,海王星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动,P为近日 点,Q为远日点,M、N为轨道短轴的两个端点,运行的周期为T0。若只 考虑海王星和太阳之间的相互作用,则海王星在从P经过M、Q到N的运动过程中( ) A.从P到M所用的时间等于T0/4 B.从Q到N阶段,机械能逐渐变大 C.从P到Q阶段,速率逐渐变小 D.从M到N阶段,万有引力对它先做负功后做正功

《地壳运动和变化》练习题

地理强化训练七水的运动 (适合1、2、3、4、5、6、7、26) 一,单项选择题 国际能源网2009年1月报道:全球环境基金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开发能源新项目----地底热岩技术,正在东非大裂谷迈出21世纪新的一步,以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电力供应。东非大裂谷地热能开始发电于2009年开始运营。据此回答⑴~⑶题。 ⑴位于东非大裂谷东西两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南美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C.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非洲板块 ⑵从形成原因上看,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是() A.板块张裂作用 B.板块挤压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 D.冰川侵蚀作用 ⑶东部非洲与中部非洲都地处低纬度,但自然景观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海陆位置 B.太阳辐射 C.地形特征D.人为破坏 答案:⑴D ⑵A ⑶C 例2 (2011届太原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塞拉比斯古庙遗址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岸,这座古庙早已倒塌,只剩下三根大理石柱子,每根石柱中间都有“百孔千疮”的一段,而它的上截和下截却保存得比较完整。读图,完成⑴—⑵题。 答案:⑴B ⑵A 下图为某地某水平面的岩层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丁处的地质构造为( ) A.褶皱 B.背斜C.向斜D.断层 4.图中甲和丁两处可能都有含煤层和煤层气,从矿难成因上看,图中甲、丁两处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5.若该地地表甲处为谷地,丁处为山岭,其成因是( ) A.地壳运动所致B.内力作用所致 C.岩浆活动所致D.外力作用所致 (2010·聊城模拟)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C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据此完成6~7题。 6.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变质作用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2011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中毕业年级第一次质量预测) 图4反映了塔里木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状况,读图完成7~8题。 8.粉尘和黄土堆积海拔最高的区域在 A.昆仑山北坡 B.天山南坡C.帕米尔高原东侧 D.盆地东部 9.盆地东部所示地貌 A.能指示当地的盛行风风向 B.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 C.是典型的风化地貌 D.是流水沉积地貌 大约七到八亿年前,如今的新疆南部地区 是一片汪洋大海。山玉是海洋时期白云石大理 岩遇岩浆热液作用而形成的。读下图,回答3~ 4题。(和田河中上游流域图) 3.从岩石成因看,山玉属于( )。 A.沉积岩 B.变质岩 C.岩浆岩 D.玄武岩答案 B 4.子玉是由山玉“天琢”而成,与“天琢”有关 的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 C.岩浆作 用D.冰川作用 解析内力作用是地表地貌的塑造师,外力作用是地表地貌的雕刻师。答案 A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1年4月14日喷发,火山灰在7 000~10 000米的高空形成了火

专题十六:天体运动典型问题

专题十六:天体运动 基本方法:把天体运动看作是匀速圆周运动,F 万=F 向 往往还需要补充一个等式:在天体表面有——GMm/R2=mg 该式被称为黄金代换。 对卫星(行星)模型 卫星(行星)模型的特征是卫星(行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1)卫星(行星)的动力学特征:中心天体对卫星(行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即有: 。 (2)卫星(行星)轨道特征:由于卫星(行星)正常运行时只受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所以卫星(行星)平面必定经过中心天体中心。 1)讨论卫星(行星)的向心加速度、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 关系问题。 由得,故越大,越小。 由得,故越大,越小。 由得,故越大,越小。 得,故越大,越长。 2)求中心天体的质量或密度(设中心天体的半径) ①若已知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与半径 根据得,则 ②若已知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半径 由得,则

③若已知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周期 由和得,则 ④若已知中心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及中心天体的球半径 由得,则 一、基本规律 1.关于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是人造地球卫星环绕地球运转的最小速度 B它是近地圆行轨道上人造卫星运行的最大速度 C 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近地轨道最小发射速度 D它是能使卫星进入轨道的最大发射速度 2.地球公转的轨道半径为R 1,周期为T 1 ,月球绕地球运转的轨道半径为R 2 ,周期 为T 2 ,则太阳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为() 3.宇宙飞船与目标飞行器在近地圆轨道上成功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对接轨道所处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空气,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为实现对接,两者运行速度的大小都应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 B.如不加干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天宫一号的动能可能会增加 C.如不加干预,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 D.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说明航天员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二、赤道上的物体、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的比较 (1)忽略地球(星球)自转影响,赤道上的物体,万有引力远大于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 (2)在地球(星球)表面或地球(星球)上方高空物体所受的重力就是地球(星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特别的,在星球表面附近对任意质量为m的物体有:

(完整版)3.2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3.2 地壳变动和地表形态 教学目的: 识记:地质作用,褶皱与褶皱山脉,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外力作用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流水作用及地貌 类型,风力作用及地貌类型。 理解: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背斜和向斜,断层及地貌类型。 教学重点、难点: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关系。 2.地质构造类型与地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地壳的变动: 1.地表形态的变化:用“沧海桑田”解释 实例:在珠穆朗玛峰顶部发现珊瑚化石,在台湾海峡底部发现陆生植物化石。 2.地质作用: ①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②分类(根据其能量来源): 地质作用有些进行的很迅速,很激烈,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但往往造成自然灾害;有的进行得十分缓慢,但年长日久,缺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如华北平原的形成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

1.地壳运动: ①划分依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 ②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相伴发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区域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板块构造学说: ①板块: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分割成许多单元,叫板块。全球的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大的板块又分割成许多小的板块。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被海水覆盖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既有大面积的陆地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又有大面积的海洋 美洲板块 ②板块的边界: 生长边界:板块作相背运动,如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板块作相向运动,如海沟、造山带 ③板块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④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跃,火山和地震多集中于此。 ⑤板块的运动与地貌: 板块张裂地带多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的形成。 板块碰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 大陆板块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往往形成海沟 与 大洋板块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大陆板块间: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⑥意义:地球上海陆的分布与形成,陆地上山地、高原、平原地貌格局的形成,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高三物理专题天体运动

高三物理 第5课时 天体运动问题 【专题考纲要求】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I 级要求 计算不做要求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 II 级要求 地球表面附近,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第一、二、三宇宙速度 I 级要求 计算仅限于第一宇宙速度 【专题考点分析】 天体运动规律及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是江苏省高考每年必考内容,属于简单题,一般会结合我国的航天事业进行考查;在备考中要注重复习解答天体运动的两条思路、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一、开普勒第三定律的初步理解;二、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三、宇宙航行活动中卫星的发射、运行、变轨等问题。解决的方法主要有应用牛顿第二定律与圆周运动知识的结合,应用能量守恒定律等。以近几年中国及世界空间技术和宇宙探索为背景的题目备受青睐,会形成新情景的物理试题。 【活动一】回顾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内容及表达式(回归课本) 1、轨道定律: 2、面积定律: 3、周期定律: (对k 值的理解) {真题再现} 1.[2016·江苏卷4分] 如图1-所示,两质量相等的卫星A 、B 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用R 、T 、E k 、S 分别表示卫星的轨道半径、周期、动能、与地心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下列关系式正确的有( ) A .T A >T B B .E kA >E kB C .S A =S B D .R 3A T 2A =R 3 B T 2B 【活动二】掌握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两个突破口 1、 = 2、 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总结: 【活动三】人造地球卫星运行参量及发射、运行、变轨分析 一、人造卫星 1、最大环绕速度:最小环绕周期: 2、发射速度范围: 3、运行轨道特点: 二、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特点: 三、近地卫星的特点及第一宇宙速度推导 四、卫星运行参量: 卫星运行参量(向心加速度、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 a= v= ω= T= 总结: {真题再现} 2.(2018·高考江苏卷)我国高分系列卫星的高分辨对地观察能力不断提高.今年5月9日发射的“高分五号”轨道高度约为705 km,之前已运行的“高分四号”轨道高度约为36 000 km,它们都绕地球做圆周运动.与“高分四号”相比,下列物理量中“高分五号”较小的是() A.周期 B.角速度 C.线速度 D.向心加速度 3.(多选)(2017·高考江苏卷)“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前,“天舟一号”在距地面约380 km的圆轨道上飞行,则其( ) A.角速度小于地球自转角速度 B.线速度小于第一宇宙速度 C.周期小于地球自转周期 D.向心加速度小 于地面的重力加速度 五、卫星变轨问题分析:

地壳运动的类型及分析判断

运动类 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 动方向 冬=~挤压 匚―f _张裂 盆地广/\ 对地形 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我国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 系 ① 它们相伴发生 ② 在不冋时期和不冋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 ③ 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3)(2013天津文综)下图中一些珊瑚岛海岸, 分布着珊瑚碎屑组成的沙滩。 这些沙滩形成于搬 运作用。( ) 北京时间2014年4月2日7时46分和3日10时43分,图示区域先后发生两次强烈地震, 震级分别为里氏8.2级和里氏7.8级。据此回答2?3题。 2 .图中山脉的成因主要是 ( ) A. 地壳水平运动 B. 地壳垂直运动 C. 地震活动频繁 D. 大规模火山喷发 3 .该地区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 地壳厚度很薄 ②地壳张裂地带 ③地壳碰撞挤压 ④地壳运动活跃 A. ①③ B .②③ C.③④ D .①④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力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 侵蚀 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地貌) 太半洋础瑚礁i 岛)分布示盘图 /!仝

流水侵蚀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V型谷;使坡面破 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形成“红 色沙漠” “石漠化”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 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 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咯斯特地 貌,般地表崎岖,地表水勿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 (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 仙境) 冰川侵 蚀 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 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例:挪威峡湾) 海水 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滨海地带 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沉积,形 成冰磧地貌 颗粒大、密度大 的先沉积,颗粒 小、密度小的后 沉积(具有明显 的分选性) 在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 (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如黄河三角 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形成沙丘、沙垄和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其邻近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水 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滨海地带 (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 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 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回答第1 题。 3b

专题04 天体运动【测】解析版

第一部分力与运动 专题04 天体运动(测) (满分:100分 建议用时:6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10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1~20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5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2020·河北省定州中学承智班月考)组成星球的物质靠万有引力吸引在一起随星球自转。若某质量分布均匀的星球的角速度为ω,为使该星球不瓦解,该星球的密度至少为ρ。下列图象可能正确的是( ) 【答案】 B 【解析】 由题意知,赤道处最易瓦解,对于赤道处质量为m 的物体,恰好瓦解时,有G Mm R 2=mRω2,而M = ρ·43πR 3,解得ω2=4πG 3 ρ,B 正确。 2.(2020·广东省湛江市第二次模拟)2017年4月22日,我国成功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了首次交会对接,对接形成的组合体仍沿“天宫二号”原来的轨道(可视为圆轨道)运行,对接前“天宫二号”的运行轨道高度为393 km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轨道高度为386 km ,它们的运行轨道均视为圆周,则( ) A .“组合体”比“天宫二号”加速度大 B .“组合体”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角速度大 C .“组合体”比“天宫二号”周期大 D .“组合体”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机械能大 【答案】 D 【解析】 根据G Mm r 2=ma =mω2r =m 4π2T 2r ,解得:a =GM r 2,ω= GM r 3 ,T =2πr 3 GM ,因组合体仍沿“天宫二

高中物理天体运动专题复习(精选.)

天体运动复习 第一节 万有引力定律 一.开普勒运动三大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开普勒第二定律:对于每一个行星而言,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1.有关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B.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圆,太阳处在圆心上 C.所有的行星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D.不同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椭圆轨道是不同的 【】2. 太阳系的几个行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越大的行星,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用的时[ ] A.越长 B.越短 C.相等 D.无法判断 二.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公式:F =G 221r m m ,其中2211/1067.6kg m N G ??=-,称为为有引力恒量。 (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可近似使用,但此时r 应为两物体重心间的距离.对于均匀的球体,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注意: G 在数值上等于质量均为1千克的两个质点相距1米时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 测量:卡文迪许扭称 【】如图所示,两球的半径远小于r ,而球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为m 1、m 2,则两球间的万有引力的人小为[ ] 12 2 . m m AG r 1221.()m m B G r r + 1222.()m m C G r r + 12212 .()m m D G r r r ++ 【】如图所示,在一个半径为R 、质量为M 的均匀球体中,紧贴球的边缘挖去一个半径为R/2的球形空穴后, 对位于球心和空穴中心连线上、与球心相距d 的质点m 的引力是多大? 三、万有引力和重力 1.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而产生的;万有引力是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向心力和重力的合力. 如图所示,万有引力F 产生两个效果:一是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二是产生物体的重力.由于F 向=m ω2r ,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即重力加速度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增大. 在赤道处,物体的万有引力F 分解的两个分力F 向和mg 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则有F 引=F 向+mg .(F 向一般很小) 2.实际上因自转而导致的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差别是很小的,我们往往忽略这种差别(除非涉及并专门讨论重力与万有引力的区别),认为物体所受重力就等于万有引力.

高一地理地壳运动和变化测试题

2016年高一地理地壳运动和变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 结合某区域岩层新老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甲中A处的地形为 A.背斜山B.背斜谷C.向斜山D.向斜谷2.若图中B地发现有溶洞景观,该处的岩石类型最有可能为图中的 A.a B.b C.c D.d 读右图,回答3~4题。 3.从成因上看,山地M属于 A.背斜形成的褶皱山B.向斜形成的褶皱山 C.断层形成的断块山D.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 4.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图所示不同的是 A.庐山 B.富士山C.华山 D.泰 山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左图为右图中“R河河谷及其附近地质剖面示意图”(R河河谷的形成主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读图回答5~7题。 5.R河流的流向大体上为 A.自北向南B.自南向北 C.自东向西D.自西向东 6.R河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 A.向斜B.背斜 C.谷地D.山岭 7.R河应位于 A.北半球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2012年12月28日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是国内首条穿越长江的轨道交通线路。读“武汉市地质剖面图”,回答8~9题。 8.图中地质构造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向斜B.乙是背斜 C.丙是断层D.丁是滑坡

9.图中最适合建设地铁轨道的地点是 A.甲 B.乙C.丙D.丁 下图为“某流域地质构造与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示地区各地的叙述正确 的是 A.甲处山地为背斜构造 B.丙处峡谷景观明显 C.②地有可能找到石油 D.③处岩石内部张力大 11.若在图中乙处修建一水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变幅减小 B.河口泥沙沉积增多 C.库区周围气温日较差变大D.下游湖泊面积不断萎缩 12、上图中甲、乙、丙、丁处可能形成的地貌与下列四幅图配对正确的是 A.甲—Ⅲ B.乙—Ⅳ C.丙—Ⅰ D.丁—Ⅱ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海沟的分布示意。完成13-14题 13.图中M海沟的成因是 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 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挤压 D.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张裂 14.图中甲、乙两地 A.全年受副高控制,干旱少雨 B.夏半年的盛行风向相同 C.全年受信风控制,干旱少雨 D.冬半年的盛行风向相同 读板块分布示意图(甲图)及板块碰撞示意图(乙图),回答15-16题。 15、喜马拉雅山脉是图中的______和_______板块相撞而成的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组庞海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理解褶皱与断层的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学习,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2.学会用地理的眼光欣赏和认识自然界的美。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 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列表比较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及书本、竹片。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视频导入 我们看到大自然的山形态万千,有些山有巨大的陡崖,山体平地拔起格外险峻,有些山绵延千里,岭谷相间,还有的形状浑圆,风景秀丽…… 过渡: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不断变化,我们前面学习的板块运动塑造着宏观地形,而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则是由地质构造影响形成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推进及课堂设计: 大家把书打到38页,看一下什么是地质构造。 板书: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提问:地质构造的定义 教师讲解:地质构造即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变位。常见的地质构造有两种:褶皱和断层。我们首先来学习褶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