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朝代服饰
服饰发展历史
![服饰发展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096594f6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0.png)
中国服饰发展历史汉朝汉服制度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服饰,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文化;商周时代,汉服实行的衣冠制度,为上衣下裳;无论男女,下身都穿裙而不是裤子,头上束发,发髻要用笄别住;古籍中记载,周天子常给臣下赐“赤芾”一块红色的布,系于腰间并垂于腹前,为贵族身份的标志,后世称之为“蔽膝”;先秦的华夏族,出现了上衣下裳朝宽衣博带的变化,右衽窄袖、长在膝盖上下,领、袖、襟、裾,都用花边装饰,无纽扣,以带束腰;深衣出现在春秋战国,不论贵贱、男女、文武,都穿这种衣服;礼记记载,“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深衣;”贵族以深衣为常服,冕服为礼服;老百姓以深衣为吉服、短褐为常服;人们腰中常束一条皮带,悬挂着一些饰物;礼记曰:“衣不帛襦”;儒家崇尚俭朴,倡导不用丝绸裁制内衣襦和裤;六朝时一些世家子弟,常用白丝绸做内裤,故被称为“纨绔子弟”;古代的裤子,被称作“胫衣”,穿时套在胫上,用于保暖;胫衣初变成裤子时,没有裤裆,只两只裤管,上端相连,再用带子系在腰间;隋唐时代,服饰丰富、华丽;开元前,女装以窄袖为时尚,盛行胡服;初唐的妇女,多戴胡帽,穿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着软靴、系蹀躞带,到中唐后,衣衫趋于宽大;唐代妇女还穿男装,流行袒胸低领,在襦衫外面罩一对襟短袖饰衣,即为一种短袖外套,叫做半袖或半臂,再于肩上搭一披帛;唐女裙式样繁多、色彩艳丽,流行石榴裙;妇女喜欢画眉毛,擦胭脂,涂口红;唐代的男装,以圆领窄袖袍衫为主,鞋多为靴子;宋崇倡理学,倡“存天理,去人欲”,服饰以尚自然简朴;百姓日常的服装是襦袄,女装外衣,多襦衫和裙;上衣短窄贴身,下裳流行褶裤裙;内衣有抹胸和裹肚,裤子不外露,只有下等人才单穿裤子;当时流行衣衫的外面,再加罩一件宽大外衣,不加横襕,斜领交裾的叫“直身”,直领对襟的叫“鹤氅”,外套叫“背子”;背子有长袖、短袖,两边的开衩一直到腋下;明代官员系玉带,所着袍服,为团领衫,服色和花纹,均依品级而异;前胸后背均织一方形纹饰,叫补子;文官补子绣飞禽,武官补子绣走兽,其纹样,亦按品级各异;一般儒生,穿镶黑边之蓝色直身,戴软巾,有黑色垂带,亦称儒巾;皂隶,穿青布衣;市井之富民商人,所穿绫罗绸缎,只许为青色、黑色,直到万历年后,艳衣丽服才遍及黎庶;汉服人文汉服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系结取代扣子,穿着身上,神态举止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有一种蕴藉的气质与美感;此外,还包含着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文化习俗、时尚审美等诸种因素;古人认为,服饰礼仪应与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相合,主要是为维护社会的秩序;汉服尊卑有别,大致分五类;唐宋是以服色和带饰区别官位之高低,明清以补服形式界定职务之上下;绯红色袍衫,为一至四品官阶;青色袍衫,为五至七品官阶;绿色袍衫,为八至九品官阶;服制规定,上及皇宫官吏,下涉市民百姓;在明代,有“百工百衣”的“职业装”;汉服中,包括崇敬天地神明祖先的思想内涵;中国服饰早期的形与色,便是出于对天地的崇拜;周易.系辞下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乾为天,天玄色;坤为地,地黄色,以此形成了上衣下裳、玄衣纁裳之服饰;殷人尚白,是因古人视蚕为天虫,蚕丝之白色,乃系上天所赐之;周礼曰:“享先王,则衮冕;”即冕服有崇敬祖先之意;汉服中,蕴含着伦理道德的观念;礼记.丧服小记曰:“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因事关人道,故臣之为君,子之为父母,妻之为夫,丧服有严格区别;古代后六服制,均采用袍制,衣与裳相连属而不分,是为了要求妇女“专一”;“妇随夫色”,源意“夫贵妻荣”;汉服中,还包含着风俗习惯的因素;百姓过年的服饰,要有红色,以表示喜庆;清明节衣装略暗,以示庄重;端午节,小孩儿着“五毒衣”,戴“虎头帽”,穿“虎头鞋”,以此驱鬼避邪;唐朝唐代服饰隋唐服饰为双轨制;大祭祀时,人们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唐代女子的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等;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和常服;除常服外,前三种服饰,皆为后妃命妇女官在正式场合朝会、祭祀,所穿着的大、小礼服;常服上身为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女服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代妇女中,有袒胸露臂的着装,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中,就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着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正是“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但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这种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 只有有身份的人和歌女,才能穿开胸衫,慢束罗裙半露胸,平民百姓不许;女服的领子多种多样,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半臂襦裙,亦称短襦长裙,为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在腰部以上,有的系在腋下,以丝带系扎,人显得俏丽修长;半臂,亦称“半袖”, 脱胎于短襦,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在胸前结带;有套衫式,穿时由头套穿;半臂的下摆可显露在外,也可束在里面;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盛唐时期,就已是遍地榴花染舞裙;正是“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据说,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是因为受阴阳五行的影响,同时,也是地位的象征;缦衫为女子歌舞时,穿着在外面的罩衣,裙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衫、襦、袄、裙,多有织文和绣文;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披帛,亦称“画帛”,由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披搭在肩上,并绕于两臂之间,行路时不时飘舞,十分美观;这种服饰,穿着时,里面需穿内衣,不能单独穿用;大袖衫;盛唐以后,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开使流行大袖衫;一般女装,袖宽四尺以上;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袒领服,是一种以纱罗为原料,半袒胸的大袖衫襦,下配以曳地长裙,时人喻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唐代妇女服饰,款式众多,色调艳丽,装饰手法新颖,风格典雅华美,为大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男服唐代男服,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唐代的一种首服,有些似“汉魏幅巾”;幞头里面,有一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颜色有具体的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紫色;五品以上,绯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青色;唐代文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祭祀、典礼等重要场合,需穿礼服;礼服承袭隋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等;在大袖衫外,加裲裆,为隋唐官吏服饰的一大特点;图案发式衣冠服饰,是影响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社会状况的标志;盛唐是当时世界文化的中心,有三百多个国家,和大唐友好往来,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带来了外来文化;唐朝服饰中,对异国衣冠服饰文化也有吸收,当时“浑脱帽”、“时世妆”就很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唐代服饰图案,即保持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流行花、草、鱼、虫写生,使服饰图案趋向于表现自由和丰满、肥壮;晚唐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边饰图案、团花图案,呈现在轻柔的帛纱上,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是“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唐代的服饰,整体上趋于自由、丰满、华美、圆润,这也体现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等的表现上;唐代发式图案丰富多彩,有凤的纹样,牡丹花纹样和云纹等;鞋的式样盛行翘圆头鞋,做工精致,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草鞋也极讲究工艺,男鞋和现代鞋相似;唐代的服饰,继承了前人的传统,融周代的严谨、战国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并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中国历史的顶峰,对后代及国外影响巨大;宋朝宋代服饰“程朱理学”为宋代文化,受“存天理,去人欲”之影响,宋代服饰趋向于简洁质朴;女装不再如大唐的艳丽奢华,色彩趋于淡雅恬静,直领、对襟的背子流行,舒适得体,典雅大方,成为人们的追求;宋代服装,服色和服式,主要是继承唐代;朝服“方心曲领”,公服为常服;礼服的服色与唐代相似,常服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百姓男装多交领或圆领长袍做事时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颜色有黑白两种;退休官员、士大夫,多穿“直掇”对襟长衫,袖子肥大,袖口、领口、衫角皆镶黑边,头戴“东坡巾”方桶形的帽子;女装为上身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多在外面再穿一对襟长袖小背子;背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着漂亮的花边;皇服宋代的皇帝朝服,为绛纱袍、蔽膝、方心曲领,仅次于冕服,为皇帝参加重大典礼大朝会、大册命的服饰;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纱袍为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缘黑边,着纱裙、蔽膝为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腰束金玉大带,足下白袜黑舄,挂佩绶;在大典礼时,皇太子也穿这种服装,冠用十八梁远游冠;在受皇帝册封或祭祀典礼时,皇后要穿礼服,头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此外,还要挂白玉双佩、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宋代官服宋代的官服,分为朝服、公服、时服、戎服、祭服、丧服等;朝服也称具服,为百官朝会穿用,即朱衣朱裳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禅衣,束以罗料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玉钏、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六品以下没有中单、佩剑和锦绶;着朝服时,必戴进贤冠一种涂漆的梁冠帽,貂蝉冠亦称"笼巾",一种冠帽,以藤丝编成,涂漆,獬豸冠属进贤冠类;公服,即常服,又名"从省服";款式承袭唐代,曲领大袖,下裾加一横襕,腰束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的幞头为硬翅,展两角;所佩革带,为官职大小的重要标志;另有一种窄袖式样公服,以颜色区别等级: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宋元丰年间,用色略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要配挂金银装饰之鱼袋,用以区别高低职位;时服,为按季节赐给官臣之衣物,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织有鸟兽锦纹;女服宋装女服,以衫、襦、袄、背子、裙、袍、褂、深衣为主,均为命妇之服;贵妇礼服;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为北宋年间流行的贵妇礼服,多为嫔妃、贵族妇女所穿,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一般妇女不能穿;襦裙,与唐襦裙相似,仅衣襟有所不同,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除了披帛外,腰间正中部位佩飘带,有一玉制圆环饰物史书所称的“玉环绶”,是为了能压住裙幅,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背子,妇女常服,上衣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子等;样式为对襟,窄袖,领、袖口、衣襟的下摆,皆镶缘饰;衣襟常敞开,无纽扣或绳带,露内衣,内衣有贴身的“抹胸”和“腹围”一种围腰、围腹的帛巾,其繁简不一,颜色以黄为贵,时称“腰上黄”;大袖,为对襟、宽袖,衣长及膝,领、衣襟镶有花边;宋史·舆服志记:”其常服,后妃大袖;”朱子家礼曰:“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大袖,因两袖宽大,故名大袖原为嫔妃常服,后为贵族妇女的礼服,但地位低的妇女,不能穿大袖,常以背子代替;常服常服,指“燕居服”居室中服用的衣物,也称“私服”;平民百姓与官员所穿,在用色上有规定和限制;据文献记载,因朝廷内赐所佩金银鱼袋之公服,是以紫、绯色原料所制,所以,一般低级官吏只能用黑白两种颜色;常服有:“袍”,有宽袖广身和窄袖窄身两种;有官职者,着锦袍;无官职者,着白布袍; “襦”和“袄”,都是百姓日常穿用之服;襦袄,有夹棉之分; “短褐”,是一种短粗布衣,为贫苦人服用,又称为筩袖之襦筒袖; “衫”,男衣,外穿宽大的衫,叫“凉衫”;白色的衫,叫“白衫”;深紫的衫,叫“紫衫”,又为“窄衫”;凉衫以淡紫色为主,宋考宗时规定,以凉衫为吊丧之服;“襕衫”, 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圆子生、州县生服之”; “裳”,冕服、朝服或私居服之式样;宋有上衣下裳之穿法,燕居之时不束带,待客之时以大带束之;“直裰”,是一种宽大长衣,下摆无而背部有中缝;“鹤氅”,一种用鹤毛与其他鸟毛合捻成绒织的裘衣,十分贵重;男衣还有布衫和罗衫;内用为汗衫,有交领和颌领两种,质料考究,多用绸缎、纱、罗,颜色有白、青、皂黑、杏黄、茶褐等;袄用质料,有布、绸、罗、锦、纻丝和皮,用色有青、红、枣红、墨绿、鹅黄等;贵族裤质地讲究,有纱、罗、绢、绸、绮、绫等,有平素纹、大提花、小提花等图案装饰,裤色以驼黄、棕、褐为主色;明朝明代服饰明代禁穿胡服,恢复唐装,法服与常服并行;服饰多有其内涵,比如“网巾”,象征着国家法令齐全之意;“四方巾”,则象征着国家太平;法服同唐服相似,但将进贤冠改为梁冠,增加忠静冠、保和冠等冠式;官吏戴乌纱帽,穿圆领袍;袍服除了品色外,胸背还缀有补子,所绣图案不同,官阶不同;品级不同,腰带质地也不同;儒士、书生多穿直裰圆领大袖衫,或曳撒,戴巾;老百姓穿短衣,戴小帽,或者戴网巾;明装前襟以纽扣代替了带结;女服明装衣裙由上衣短下裳长,逐渐拉长上装,缩短露裙的长度,恰与唐衣裙比例倒置;衣领以圆领为主,不同于宋代的对领;女装上衣为三领窄袖,身长三尺余,露裙二、三寸,谓之“花冠裙袄,大袖圆领”;女衫长二尺八寸,袖子宽一尺二寸,外护袖镶锦绣,冬季镶貂狐皮;襦裙,为上襦下裙,在年轻妇女间流行,常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动,有些侍女丫环,也喜欢;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裙子颜色浅淡,纹饰不明显;明末多为素白裙,在裙幅下边一、二寸处,缀一条花边,作为压脚;明初裙宽六幅, 即“裙拖六幅湘江水”;后用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明末裙幅增至十幅,腰间的褶裥越来越密,每褶都有一种颜色,称“月华裙”;裙褶,有细密褶纹和大褶纹;褶纹装饰讲究,典型的有一种彩条裙,每一条为一种颜色的缎子,绣着花鸟纹饰,带边镶有金线,可成为独立的条带,将多种彩条拼在腰带上,就成为一幅彩条裙子,名“凤尾裙”;“百褶裙”是用整块的缎料,手工制成细褶纹;还有一种二十四褶裙的“玉裙”;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浅淡颜色的袍子;常服为短衫长裙,腰上系绸带,裙子宽大,有很多的样式,如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衣裙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长衣身,缀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霞帔”一种帔子,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其形美如彩霞,宛若一条长长彩色的挂带,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坠或玉坠,显得挺拔高贵;宫廷命妇着霞帔时,其用色和图案的纹饰,都有规定,如在大红底色的大袖衫上着霞帔时,要用深青色绣花霞帔,在纹饰上有品级的差:一、二品命妇霞帔用蹙金绣云霞翟纹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命妇霞帔用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鸳鸯纹;六、七品命妇霞帔用绣云霞练鹊纹;八、九品命妇霞帔用绣缠校花纹;褙子;在品极差别上,纹样与霞帔大致相同,仅八、九品命妇,不用缠枝花,而用团花;贵族在礼节性场合所着褙子,为合领大袖对襟形式;百姓的常服,为直领小袖对襟;褙子有宽袖、窄袖两种;宽袖的背子,领子一直通到下摆,衣襟上有花边;窄袖背子,袖口细领子都有花边,领子的花边至胸;对襟马甲,即“比甲”,无领,皇后专用;后来传入民间,明中期盛行,多受青年妇女喜爱;明式服装襟上爱佩饰物,多为金、珠、玉制成,统称"杂佩",如垂挂在胸前的"坠领",系于前襟的"七事";走路有响声的"禁步";还有一种佩饰,一条金链上,以环相连悬挂着四小物件:即镊子一种一头固定,一头张开的铁制小工具,夹取细毛之用,人称"毛镊子"、牙签、耳挖子和小刀,均是些妇女的生活实用品;发饰;头髻,先为扁圆形状,发髻顶部饰以宝石花,称“挑心髻”;后来发髻梳高,以金银丝挽结,顶上缀有珠翠;后来由扁圆趋于长圆,有“桃尖顶髻”、“鹅胆心髻”等;假髻,比一般发髻高一半,戴罩在真髻之上,用簪绾住头发;明末时更为多样,有“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头箍;最初,以棕丝结成网状,罩住头发,后来出现了纱头箍及热罗头箍,头箍由束发而成为一种装饰;再后来,只留一条窄边,系扎在额头眉上;额上系兜子,名“遮眉勒”;戴头箍的,多为年轻女子;髻式很多;水田衣,为一般妇女服饰,各色零碎的锦料,拼合缝制而成,因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故名水田衣;初时的水田衣,先把各种锦缎料子,都裁成长方形,再编排缝制成衣衫;后来各种织锦料子变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形状各不相同,有如戏台上的“百衲衣”;弓鞋;明代女子沿袭了宋缠足之俗,所穿之鞋,称为“弓鞋”; 高底,香樟木制成;木底露外的,称“外高底”,有“杏叶”、“莲子”、“荷花”等名;藏在里边的,称“里高底”,又称“道士冠”;老年的妇女,大多穿平底鞋,称作“底而香”男服男装;多为青布直身宽大的长衣,方巾圆领;儒生襕衫,为蓝或黑色的袍子,四周镶皂黑色宽边,青圆领,皂绦软巾垂带;也有的浅色衫,长至脚面,袖子宽肥、过手,与儒巾、四方平定巾相配,呈现出的种清静儒雅;老百姓穿短衣,裹头巾;脚夫和搬运工,着青布衫裤、长手巾,上衣沿宽边,足着草靸鞋;官服为云缎圆领袍,亦有外加云缎外套,长离地一寸,袖长过手,袖身宽一尺,袖口宽九寸,足着大红履;四方平定巾;一种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造型四角均呈方形,故称“四角方巾”,寓意“政治安定”,多为官员和读书人所戴;所配服装,一般为染色蓝领衣;瓜皮小帽;六瓣、八瓣布片缝合而成,如半边西瓜;原为仆役所戴,后普遍流行;官吏服饰明史·舆服志记载:正德十三年,“赐群臣大红贮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官员服饰,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赐服等;官吏的朝服为麒麟麒麟为古代传说的一种动物,吉祥兽,形状象鹿,全身有鳞甲,牛尾马蹄,有一只肉角袍,大襟、斜领、袖子宽松,前襟腰际横有一下打满裥;所绣纹样,在胸前、后背外,肩袖上端及腰下一横条;左右肋下,各缝一本色制成的宽边,称“摆”;官吏常服;在明代,文武百官,一律穿袍衫盘领右衽、袖宽三尺;重要的礼仪场合,都要戴梁冠,穿赤罗衣裳,戴乌纱帽或幞头,身穿盘补服,前胸和后背缀以一方补子;补子用以区分官职,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这种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着,只是颜色有所区别;平民百姓所穿的盘领衣,必须避开玄色、紫色、绿色、柳黄、姜黄及明黄等色,蓝色、赭色无限制,谓“杂色盘领衣”;乌纱帽,明代圆顶官帽,用乌纱制成,两边展角,角长40厘米左右;皇帝所戴的乌纱折上巾,与乌纱帽相似,仅左右二角上折,竖于纱帽之后补子;明代官服的一种装饰,即在官服的胸前、后背补着一块标志性图案,以显示职别和官阶;补子长34厘米,宽厘米,织有禽、兽两种图案;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八品用黄鹂,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四品用虎豹,五品用熊罴,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盘领衣, 类似唐宋的圆领袍衫,大多为高圆领、缺胯,衣袖多宽袖或大袖,有的在衣裙两侧有插摆平民的衣服无插摆,袖为窄袖;60岁以上的老者,可以穿大袖,袖长可适当加长到出手挽回至离肘10厘米;程子衣; 初称“曳撒”, 大襟、右衽、斜领、袖子宽松,前襟的腰部有接缝,下面打满褶裥;为君臣出外乘马所穿之袍,士大夫日常也穿,称之为“程子衣”;皇服皇帝服饰;皇帝的常服,是龙袍,亦称翼善冠,戴乌纱折上巾,盘领、窄袖、前后、两肩绣有金盘龙纹样,玉带皮靴;龙袍为黄色绫罗,绣龙、翟纹及十二章纹,配金冠;明代的龙,有行龙、云龙、团龙、正龙、坐龙、升龙、降龙等;礼服仍保持古制,上衣下裳,由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组成;玄衣肩部织日、月、龙纹,背部织星辰、山纹,袖部织火、华虫、宗彝纹,领、袖口、衣襟侧边、裾皆为本色;纁裳织藻、粉米、黻、黼纹;皇后服饰;皇后的常服,穿红色大袖衣,加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首服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绣有织金龙凤纹,戴龙凤珠翠冠;礼服由凤冠、霞帔、翟衣、背子和大袖衫组成,在受册、朝会时穿用,配玉革带,青色加金饰的袜、舄;凤冠,是一种礼冠,缀点翠凤凰,挂珠宝流苏;明凤冠有两种,后妃所戴凤冠,缀有凤凰,有龙等装饰;普通命妇所戴之彩冠,不缀有龙凤,只缀有珠翟、花钗;这种彩冠,也称为凤冠;对襟马甲,又称"比甲",无领,皇后专用服式;服饰纹样;几种形状各异的图案配在一起,和谐地组成一幅画面,取寓意或谐音,为“吉祥图案”,取名曰“福从天来”“金玉满堂”“连年有余”“八。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4c6092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3a.png)
中国历代服饰变化与特点
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夏商周:古代中国的服饰主要以裳衣为主,男女通用。
男子穿长袍,女子穿长裙,材质多为麻布或丝绸。
衣物上通常以花纹、图案、腰带等装饰,展示社会地位和身份。
2. 秦汉:秦汉时期,男子的服装主要为短衫或长衫,女子则开始出现分裙裳和上衣的穿着方式。
服饰的颜色丰富多样,流行有褒禺服、袄、襦、褂等,丝绸成为主要的面料。
3.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开始出现了更加丰富的变化。
男性的服装包括长袍、兜裆裤等。
女性的服装则出现了单衣、襦裙等形式。
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如褶皱、花纹、刺绣等。
4. 隋唐:隋唐时期,服饰变得更加宽松大气。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女子的服装则以长袍、长裙为主。
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装饰的华丽程度。
5. 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服饰注重礼仪和规范。
男子的服装为袍褐、青衫、衫褂,女子的服装以衣服的裙摆宽松、衣袖宽大为特点。
宫廷中的服饰更加华丽,采用丝绸、金银线等高级面料,并注重绣花、刺绣等技艺。
总的来说,中国历代的服饰变化与特点体现了不同朝代的社会文化和时代风尚的演变。
尽管有很多差异,但继承和发展也是共同的特点。
同时,中国古代的服饰讲究细节、注重装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尊重礼仪和美学追求的精神。
中国古代服饰年表
![中国古代服饰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d3fa43b9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6d.png)
中国古代服饰年表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古代的服饰文化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服饰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一个中国古代服饰年表,概括介绍从古至今的服饰演变。
1. 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046年)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这个时期的服饰以羊皮为主要面料。
男性穿着上衣和长裙,女性则穿着斗蓬式的外衣和长裙。
此时的服饰以带有纹饰的青铜装饰品为主要点缀。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这段时期的服饰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受到礼制和阶层结构的影响。
贵族男子穿着华丽的衣袍和冠帽,女性则穿着长袍和盘发的发饰。
普通人则穿着较为简单的衣物,服饰材质以丝绸为主。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服饰的风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男性开始流行穿戴裤子,衣袍样式更加细致复杂。
女性则开始流行穿着裙子和腰带。
此时期也兴起了使用丝绸、绢帛等精致面料制作服饰,装饰品也变得更加细腻华丽。
4.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段时期的服饰风格多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
男性流行穿着长袍和外套,女性则开始穿着露足的裙子和展示颈部的发饰。
5. 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朝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尚与华丽的特点成为后世所追慕。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襦裙和长袍,女性则流行宽袖长裙和束腰装饰。
这段时期的服装色彩丰富多样,以宫廷服饰最为华贵,并迅速流传到社会各个阶层。
6.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绵延了数个朝代,这段时期的服饰风格延续了唐朝的影响,但也加入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男性开始穿着宽袍和直裰,女性则穿着褙子和对襟长裙。
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线条的纯净和细节的精致,袖子和腰带的装饰成为亮点。
简述中国各个朝代汉族服饰的特点
![简述中国各个朝代汉族服饰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a4aedb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f.png)
简述中国各个朝代汉族服饰的特点中国的历史悠久,汉族服饰也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从古代到现代,汉族服饰经历了许多朝代的变迁,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下面将从夏、商、周、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汉族服饰特点进行简述。
夏、商、周朝:夏、商、周朝是中国古代的三个朝代,这个时期的服饰以裙装为主。
夏朝的服饰主要有衣、裳、巾、冠等,男子穿衣裳,女子穿衣裳和裙装。
衣裳的特点是松散舒适,多用白色、黑色等素色布料制作。
巾的样式也比较简单,主要是用来固定头发。
冠是夏朝贵族的标志,通常以木材、玉石等材质制作而成,形状高大华丽。
商朝的服饰与夏朝相似,但质地稍为精细,颜色也更加丰富。
周朝时期,服饰开始趋于庄重,男子的衣裳逐渐变长,女子的服装则开始出现褶皱和刺绣等装饰。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代的服饰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周朝的风格,但也有一些新的特点。
秦朝男子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裤子,长袍的长度和袖子的宽度都有所加大,以显示统一帝国的威严。
女子的服饰则以长衫和裙子为主,裙子的下摆常常有褶皱装饰,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而大方的风格。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汉代的服饰也有着丰富多样的特点。
男子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裤子,长袍的袖子多为肥大的蝙蝠袖,裤子则是宽松的裤腿。
女子的服饰则更加多样,既有华丽的宫廷服饰,也有简约的民间服饰。
汉代的女子常常穿着宽松的长袍和裙子,裙子下摆常常有褶皱装饰,以突出女性曲线的美感。
此外,汉代的服饰还注重配饰,如发饰、耳环、项链等,以增添服饰的华丽感。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唐代的服饰也体现了盛世的繁华与风采。
男子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裤子,长袍的袖子比较狭窄,裤子则是紧身的裤腿。
女子的服饰则更为华丽,既有宫廷服饰,也有民间服饰。
宫廷服饰通常采用丝绸、绢和金银线等材质制作,颜色鲜艳夺目,常常配以各种珠宝饰品。
民间服饰则更加注重舒适和实用,多采用棉麻等材质制作,颜色比较素雅。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279296b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88.png)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介绍:
1.汉服: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起源于商周时期,历经汉、唐、宋、明等朝代的发展演变,成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服的特点是宽松、舒适、典雅,注重面料和绣花工艺的精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2.唐装:唐装是唐代时期的传统服饰,以其宽松、华丽、大气的特点而闻名。
唐装的特点是宽袍大袖、高腰束腰、色彩斑斓,常常用金线、银线、珠片等装饰,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
3.旗袍: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起源于清朝时期,是满族女性的传统服饰。
旗袍的特点是紧身、修身、高腰、开叉,体现了女性的曲线美和优雅气质。
4.中式礼服:中式礼服是中国传统婚礼、宴会等场合的传统服饰,包括龙袍、凤袍、唐装、旗袍等。
中式礼服的特点是华丽、庄重、典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与典雅。
总之,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汉服朝代分类
![汉服朝代分类](https://img.taocdn.com/s3/m/f8444663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1b.png)
汉服朝代分类汉服是中国传统的服饰文化,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朝时期。
但是,汉服并不只是汉朝时期的服饰,它还包括了其他的朝代。
下面是汉服朝代分类:1.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包括了商、周、春秋和战国四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穿着的服饰主要是衣服和裙子,并且它们的款式和材质都比较朴素。
2.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服饰主要是袍、褂和裙子等。
在秦朝时期,服饰的颜色以黑、白、赤、绿等为主,纹饰也比较简单。
3.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汉服的发源地。
在汉朝时期,男子穿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褂,女子则穿着长裙和短衣,同时还有头饰和鞋子等。
4. 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的款式开始多样化,男子的服饰主要是袍、褂和长裤,女子则穿着长裙和对襟短衣等。
5.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它的服饰也是非常漂亮的。
在唐朝时期,男子的服饰主要是袍、褂和长裤,女子则穿着长裙、宽袖衫和对襟短衣等。
6. 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服饰风格比较清新、自然。
在宋朝时期,男子的服饰主要是袍、褂和裤子,女子则穿着长裙和对襟短衣等。
7. 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服饰风格比较豪华、繁复。
在明朝时期,男子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褂,女子则穿着长裙、宽袖衫和对襟短衣等。
8. 清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服饰风格比较庄重、严谨。
在清朝时期,男子的服饰主要是长袍和褂,女子则穿着长裙、宽袖衫和对襟短衣等。
综上所述,汉服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它的发展经历了各个朝代的变迁和发展。
每个朝代的汉服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这也是汉服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56387c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c.png)
中国古代民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可谓博大精深,历史悠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服饰也随着不同朝代的更迭而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先秦时期、汉朝、唐朝、明朝等历史时期的服饰变化入手,详细探讨中国古代民族服饰的发展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服饰先秦时期,发掘出来的器物标本证明,中国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就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服饰文化。
由于文字和图像的缺失,现在只能从出土的器物中来了解先秦时期的服饰。
先秦时期的服饰,以针线缝制为主,而用于制衣的布料多为麻、莎、草等天然植物纤维材料,动物毛发也有所应用。
女性通常穿着上衣长裙,裙子的裙摆要比上衣长得多;男性则常穿着兜带的两袖衣——也叫“草鞋冕”或“竹板冕”,两襟交叉,穿在身上像个口袋,下摆不过膝。
在饰品上,古人喜欢佩戴饰物,如璧、珠串、挂首、玉佩等等,富丽堂皇。
汉朝的服饰汉朝时期,服饰的材料进一步扩大了,出现了绸缎,发现了丝绸之路,这种高档衣料的出现,也为时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不过在当时,贵族们所穿的华美鲜艳的衣服,也就是肥硕、繁琐、色调艳丽的龙袍或云袍。
汉族女性的服饰在汉代时不断演变,成为更加丰富多彩、造型更为端庄优美,展示了女性独特的柔美魅力。
汉代妇女的衣服多为袍褙、下裳,并且会增加一些腰饰等装饰品。
唐朝的服饰唐朝时期,作为一个辉煌的时代,也造就了高超的服饰文化,被誉为中国服饰史的黄金时代。
唐朝服饰工艺十分精湛,且材质种类繁多,风格独具匠心。
唐朝男士的青衫,仿佛一抹优美的山水,长袍的下摆还设计了鼓裆,这样穿着起来更加舒适自在。
唐代女性,裙子的样式相同,而上衣的样式有所变化,也就是“上衣曲里巴顿,弯弯的种覆袂儿;伸开了仔细一看,梁子与它空空儿,两条晃荡出打十字,宝玉祗能把腰佝。
”,弯弯曲曲,上有披肩,中有云纹、花卉之形,下有袍褙,花色鲜艳。
明朝的服饰明朝由于实行封建等级制度,服饰文化呈现出稳重、严谨、大气、庄重的特点。
明代服饰的特点是以袍褙为主,讲究肩襟、衣长,领口、口子,高低、大小,背长、馒/蓑衣,带子、下方等各种细节,有着纷繁且细致的修饰。
中国古代各朝代服饰介绍2000字
![中国古代各朝代服饰介绍2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28d21a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0.png)
中国古代各朝代服饰介绍一、商周时期这个时期的衣服样式多以动物的形状作为裁体,常见的有鸟兽图纹的刺绣,但大部分只是图案的简单描绘,做工相对粗糙。
直到西周中期以后,人们的技术不断提高,衣物的面料质地也日趋精美,制作技巧大大提高。
衣物的形式也开始多样化,上衣下裳制是主要的形式之一。
此时期的服装主要有深衣,长衣两袖特别宽肥,并有花边装饰。
此时的鞋以靴型为主,外加软帽,帽子两侧可护耳,下端仍为平直形。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服饰制度有了更完善的规定,服饰的形式和颜色都取决于官阶和爵位。
秦朝时期以黑色为贵,所以普通百姓的常服多为黑色。
一般平民常服为麻布短衣和皂色(深色)布裤。
汉朝时儒家的地位大大提高,儒家强调的“正服”是深衣,深衣同时又是祭服。
汉朝的祭服男女均为上衣下裳相连,并以纹路和颜色来区分贵贱。
汉朝的妇女服装有宽大的衣袖、绕襟大裙的形式,并流行一种高腰露胸上衣配长裙的新款式,这种款式很受当时妇女的欢迎。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大变革的时期,汉族的上衣下裳逐渐合为一体,衣领和袖口由过去的窄变宽,同时衣摆也逐渐变小。
这个时期的服饰崇尚自由、自然,人们不再喜欢汉代时繁复华丽的服饰,而是追求简约、自然。
男子的服装多为裤管肥大、衣袖宽大的上衣和长裤,腰间束带;女子的服饰多已由上衣下裳向齐整的衣裳过渡。
此时的妇女服装已由前朝的宽大华丽转为轻盈、秀丽。
四、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期的服饰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前朝的制度,形成了等级分明、样式繁多的服饰风格。
隋唐时期男子的主要服饰样式有圆领、方领、盘领、直领等上衣,此外还有各种配饰如帔帛、玉带等。
女子的主要服饰有衫、袄、霞披、帔帛等。
此时的妇女着装开放,大胆,多姿多彩,十分华丽。
五、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样式基本沿袭前朝,但服饰的颜色和质料有了更多的选择。
宋代的男子服饰以直掇为主,配以各种巾子,如裹巾、凉笠等;女子的服饰多为袄、褙子、直掇等样式。
元代蒙古人崇尚草原文化,服装基本沿袭蒙古旧制,有长袍、套裤等样式。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4c76a3f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6e.png)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各朝各代的服装更是有着不同的特点。
今天店铺就给大家讲讲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点篇1夏朝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饰用青色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
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确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为天在未明时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征地,因为土地为黄色,故下裳用黄色。
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纹样均源于对天地的尊崇和对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
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
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种,一种齐腰,一种至膝盖,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称裳.衣後的裤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 称为襜。
周朝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安定天下。
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
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030ca86f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d.png)
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中国古代服饰的演变有原始社会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清代、民国时期等。
原始社会时期原始社会的服饰表现出明显的祭天文化特征,形成了较为典型的横领、右襟、系带、上衣、下衣的服饰风格。
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服饰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与美观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具有鲜明的层次性特征。
它对贵族和平民的皇冠服饰制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定,统治者以严苛的品位服饰彰显尊严。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各州各有各的事务和不同的文化习俗,导致了各具特色的地域和民族服饰。
而且,在这个时期,服装材料变得越来越精致。
出现了一种名为“申衣”的直筒式长衣。
为汉服基本样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秦汉秦代服饰的种类和款式更为丰富。
秦朝的服饰保持了“申衣”的基本形式。
到了汉代,女装开始出现“曲裾”,包裹着全身,绕着一圈。
整体奢华精致,赏心悦目。
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汉服在胡服的影响下开始发生变化。
搭配窄袖、短衣、长靴的元素,更有利于运动和骑马射箭。
唐代唐朝的服饰风格也由轻变华丽,更加开放。
无论是官服还是便服,男女装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民族性和开放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着装风格。
齐胸襦裙又分对角陵襦裙和对襟襦裙。
妇女上穿短襦裙或上衣,下穿长裙,穿丝绸、半臂式传统汉服。
宋宋代,新儒学盛行。
在“守本理,灭人欲”的道德束缚下,人们摒弃了奢华浮华的风格,开始崇尚节俭和优雅。
与此同时,贝子成为女性的流行服饰,并出现了与之相配的歌裤。
碧甲也在这个时候出现了。
它逐渐成为后世女性的一种日常服饰。
明代明代非常重视着装礼仪,其造型也有自己的特点。
琵琶袖、马脸裙、长衣子、短衣子,男女皆有气势。
清代清朝是中国服装史上变化最大的朝代。
清朝是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饰文化。
清代人常穿长袍、短褂、官褂。
满族男子通常在长袍上系腰带和马甲或官服。
满族妇女喜欢穿旗袍和马甲。
民国时期男子的常服是中式长袍、官褂、西式礼帽,而最具影响力的女子着装是享有民族服装美誉的“旗袍”。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https://img.taocdn.com/s3/m/16b803680b4c2e3f56276303.png)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
衣人相映 包蕴文化
服饰的变化是传承发展的 要与身份、地位、年龄相协调 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一、原始服饰及其特点
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 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 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 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 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 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 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
明 代 男 子 宽 袍 儒 巾 服 饰
明 代 官 服 和 乌 纱 帽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饰,大
多穿圆领或斜领的青布直身的宽袖 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 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裙子宽大,样式很多。
清代时期(中国传统服饰的改革阶段)
男子以剃发梳辫、 长袍马褂的满族服
汉代妇女还穿襦裙。襦 裙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 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 已经出现。到了汉代,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 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 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 样式,一般上襦极短, 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 下垂至地。
汉代妇女襦裙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 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 (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 对商人的禁令更严。 然而在服装的样式
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
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
种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
汉代官吏袍服
汉代官吏袍服陶俑
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c7b5339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b.png)
中国各朝服饰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中国各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研究报告一、前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每个朝代的服饰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代表了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各朝服饰的特点及其发展进行研究。
二、古代服饰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的服饰以华丽、多样化而闻名,主要特点包括:注重礼仪,讲究色彩和纹饰的适度,注重面料的质地和柔软度等。
三、汉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1. 特点:汉朝服饰以华丽、宽松、富有浓重东方韵味而著称。
男性:长衫、袍子、对襟衣,主要特征是宽袖、下摆长,以紧身裤为主,注重装饰和面料质地。
女性:长衫、裙子,绑发饰等,突出了女性柔美和婉约的特点。
2. 发展:后来的汉朝服饰经历了战国风格与西域文化的融合,逐渐出现了中原服饰和西域服饰的交融,增添了异域风情。
四、唐朝服饰的特点及发展1. 特点:唐朝服饰以宽松、宽袖为主要特点,注重面料的光泽和质地,带有浓厚的中亚和中东风格。
男性:常穿袍子、长衫,以及头巾和帽子等,注重装饰性和舒适度。
女性:主要服装是长衫、长裙,喜欢佩戴头饰、耳环、项链等,体现了女性的婉约和骄傲。
2. 发展:唐朝之后,服饰风格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宋、元、明等朝代的服饰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唐朝服饰风格。
五、明清时期服饰的特点及发展1. 特点:明清时期的服饰以华丽、规矩、严肃为主要特点,注重礼仪和等级差别的体现。
男性:常穿对襟长袍、长衫,喜欢佩戴帽子、腰带等,以体现男性的威严和地位。
女性:常穿褙子、襦裙等,注重纹饰和配饰的繁复,以突显女性的美丽和高贵。
2. 发展:明清时期服饰逐渐趋于保守和规范,但同时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导致出现了一些与传统服饰不同的新款式和款型。
六、现代服饰的特点及发展现代中国的服饰多样化,几乎包括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特色和风格,越来越注重个人的审美和时尚感。
七、结论中国各朝服饰的发展中,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和融合。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https://img.taocdn.com/s3/m/041747256edb6f1aff001f59.png)
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一、唐代服饰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
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唐代重视祭服,在承袭隋制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制定出君臣不同等级规格的祭服制度。
•后改六种只适用衮冕作为祭服,天子的冕冠仍以白珠为旒,衣裳文章的布局为衣八章,裳四章,另外冕服多了一条环绕于冠顶,垂于身前的“天河带”。
朝服•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主要用于冬至朝贺等活动。
冠梁在唐代已被增至24梁,衣服包括绛纱质大袖袍,红罗裳,白纱中单,白襦裙,白袜黑舄等,再附以绛纱蔽膝,曲领等。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朝中品官的朝服也称“具服”,沿袭北朝。
皇太子的朝服也称“具服”。
•分文武两类:•文官:进贤冠,以梁划等,分为三二一档,绛纱单衣,白襦裙,白袜,黑舄等,配有革带,方心曲领,蔽膝,佩绶,纷,剑等,六品以下去剑佩绶,七品以白笔代簪,八九品去白笔,以履代舄。
公服•仅次于朝服的公事礼服。
自北朝以来被称为“从省服”。
常服•唐代百官常服(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
初唐、盛唐时受胡族风尚影响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流行传统宽衣大袖。
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代的男服•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
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
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唐代的女服•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
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古代女子服饰名称
![古代女子服饰名称](https://img.taocdn.com/s3/m/8088599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bc.png)
古代女子服饰名称古代女子服饰的名称古代女子服饰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不仅体现出当时文化和审美的特点,更是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女子服饰的种类繁多,每个朝代都有其特有的款式和风格。
本文将以3000字为篇幅,为大家介绍一些古代女子服饰的名称和特点。
1. 龙袍龙袍是古代女子宫廷服饰中的传统礼服,象征皇权和尊贵。
它的名称很贴切,因为袍子上绣着五爪金龙图案,造型华丽庄重,给人一种威严肃穆的感觉。
龙袍的颜色一般为黄色,黄色被视为皇家的象征。
龙袍在古代时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每一次的变化都代表着时代的变革和统治者的权威。
2.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古代女子服饰中的一种礼服,特点是适合出席正式场合,如婚礼、寿宴等。
它是由绸缎制成的,颜色通常是红色或紫色。
资治通鉴的特点是宽松舒适,适合长时间穿着,并且十分美观。
它的款式和剪裁也代表着不同朝代的时代特征,十分有历史意义。
3. 襦裙襦裙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常见装束,可以追溯到唐朝。
它是由上衣和裙子组合而成的,上衣短小,大多只及腰间。
襦裙的特点是颜色鲜艳且多样,袖子部分的设计也各不相同。
襦裙一般宽松舒适,适合日常穿着,也是古代女子的主要服饰之一。
4. 钗环钗环是古代女子头饰中的一种,是由金属制成的装饰品。
它的名称源于其形状的特点,通常是环形,两端各有一个钗状物。
钗环的用途是固定发髻,使发髻更加稳固。
不同朝代的钗环设计和材质各不相同,反映出时代的审美和风格。
5. 履履是古代女子的鞋子,有不同的分类和款式。
最早的履是由兽皮制成的,后来逐渐演变为绣花鞋、丝绸鞋等。
履的款式多样,有的是平底的,有的则是高跟的。
在古代时期,履被视为女子的重要配饰之一,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6. 旗袍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也是古代女子服饰的一种。
它的特点是修身合体,能够展现女性身材的曲线美。
旗袍起源于清朝,是由满族的服饰演变而来。
它的款式简约而优雅,通常是长袖并及膝盖的长度。
旗袍在20世纪的中国非常流行,被认为是一种典雅的时尚风格。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2b7bc5f2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9.png)
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中国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多样服饰文化。
一、远古时期的服饰远古时期,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中国人的服饰比较简单。
人们主要以动物皮毛制成的兽皮衣物为主要服装,这种服饰既能保护人们免受寒冷和野兽的伤害,同时也满足了生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服饰开始发生变化。
二、古代朝代的服饰在中国的古代朝代中,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不同的特点,展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征。
汉朝时期,汉族服饰以褶裙和长袍为主,善于运用华美的刺绣和图案装饰。
隋唐时期,服饰更加注重宽松舒适,袖子宽大,多用花纹镶边,增加服饰的华丽感。
宋朝时期,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服饰趋于简约素雅,以礼仪规范为依据。
三、明清时期的服饰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服饰进入了一个极盛的时期。
明代的服饰更加注重对身份地位和社会等级的体现。
贵族尤其是宫廷中的服饰,充满华贵和庄重的色彩,大量使用绣花和龙凤纹饰,彰显出尊贵与威严。
清朝时期,满族文化对服饰的影响非常明显,褶裙、长袍和长褂成为主要的服饰元素,袍身的设计精美繁复,融入了许多民族特色,体现了清朝统治者对服饰的严格要求。
四、现代时期的服饰演变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开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逐渐演变为现代的服装形式。
在20世纪初期,中国人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服饰的款式、颜色和设计理念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然而,尽管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服饰依然占据重要的地位,并逐渐成为时尚界的宠儿。
总结中国传统服饰的历史演变经历了远古时期的简单、古代朝代的丰富多样、明清时期的华贵庄重以及现代时期的演变四个阶段。
每一个时期的服饰都受到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今,尽管穿西式服装已经成为主流,但中国传统服饰仍然被人们所喜爱和传承,它不仅拥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中国各朝代服饰发展及特点分析
![中国各朝代服饰发展及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63b90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7.png)
中国各朝代服饰发展及特点分析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自古以来,中国的服饰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工具,更是代表着每个朝代的时尚和文化特点。
下面将对中国各朝代的服饰发展及特点进行分析。
古代服饰(夏、商、周)在中国古代,服饰主要有被褒美人物穿着的“共工裘”和中国民族的“白衣”。
这些服饰都是由兽皮制成的,因此在古代,猎兽和剥兽皮成为重要的觅食方式。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特点是以华丽的裘皮为主,同时也有布料制成的衣服,主要是带有装饰纹饰的。
秦汉服饰秦汉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重要时期。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施了一种统一的服装制度。
古代这个时期的服饰特点是以宽松、笼罩全身的袍子为主,同时加上长长的腰带。
汉朝时期,服饰逐渐向华丽化发展,出现了各种绣花和宝石镶嵌的服饰,使得服饰更加精致。
唐宋服饰唐宋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服饰特点是以华丽、大气的服饰为主,男性常常穿着长袍和长裤,女性则穿着宽松的衣服和裙子,并且越穿越长。
而宋代则更加注重服饰的质地,服饰大多以丝织品为主,并且注重色彩的搭配,使得整个服饰更具美感和韵味。
元明服饰元明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元代服饰特点是融合了南北各地的服饰文化,服饰款式多样化,主要有宽袍、袄、裙子等。
明代服饰则是以革新为主,注重服饰的简洁和实用性。
明代服饰多以白色为主,注重面料的选择和设计。
清代服饰清代是中国服饰发展的封闭时期。
服饰特点是以宽袍、袍裙和尖帽为主,注重服饰的华丽和体验。
清朝的服饰色彩以黄色为主,使得整个服饰更加富丽堂皇。
同时,清代服饰还注重对于服饰的刺绣和手工工艺的发展。
近现代服饰近现代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随着外来文化的介入和社会的变革,服饰开始多样化和个性化。
20世纪以来,西方服饰逐渐影响了中国的服饰文化,同时本土服饰也开始崛起。
现代中国的服饰注重个性化和时尚化,追求舒适和美观。
总结起来,中国各朝代的服饰发展具有明显的特点。
古代服饰主要以华丽的裘皮为主,秦汉时期以宽松的袍子和长长的腰带为主,唐宋时期以华丽和大气的服饰为主,元明时期融合南北各地的服饰文化,清代以宽袍和尖帽为主,近现代注重个性化和时尚化。
中国古代服饰总结
![中国古代服饰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32ef2d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18.png)
中国古代服饰总结中国古代服饰啊,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
从先秦时期开始,那时候的衣服可朴拙又带着原始的美。
就说深衣吧,把上衣和下裳给缝一块儿了,长长的衣摆,穿在身上一走动,嘿,还真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呢。
而且啊,这衣服的颜色和花纹都有讲究,不同的身份地位穿的可不一样。
普通老百姓就只能穿素色的,那些贵族们就能穿得花花绿绿,绣着各种精美的图案。
再往后到了汉朝,这汉服可就有了更多的花样。
曲裾深衣就像是个温柔的女子,那衣摆绕啊绕的,把女性的柔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直裾呢,就显得更加简洁大方,男的穿起来那叫一个帅气。
而且汉朝的服饰颜色也丰富起来了,什么红的绿的紫的,不过紫色可高贵着呢,一般人还不能随便穿。
唐朝那可不得了,就像一个超级大舞台,服饰也是各种争奇斗艳。
唐朝的女子服饰那真是开放又大胆,高腰襦裙,把腰线提得高高的,一下子就显得人身材高挑。
而且那裙子的颜色和花纹,简直是眼花缭乱。
什么石榴裙啊,女孩子们穿上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朵。
男的服饰也不逊色,圆领袍衫,既方便又好看,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书生,穿上都有股子儒雅的气息。
宋朝的服饰就像一首淡雅的诗。
相比唐朝的艳丽,宋朝就内敛多了。
女子的褙子,简约又大方,配上淡雅的颜色,就像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人儿。
男子的服饰也更加规整,直筒筒的衣服,体现出宋朝人的严谨。
明朝的服饰呢,又有了自己的特色。
飞鱼服那可酷毙了,锦衣卫穿着,那气场,两米八都不止。
普通百姓的衣服也是规规矩矩的,但是又不失美感。
而且明朝对于服饰制度管得可严了,什么人穿什么衣服,都有明确的规定,一点都不能乱。
清朝的服饰就比较独特啦,满族的旗装,那旗袍的样式,窄窄的袖子,长长的衣身,再配上花盆底的鞋子,满族的姑娘们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不过清朝在服饰上也融合了不少汉族的元素,算是一种文化的交融吧。
中国古代服饰就像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个朝代的服饰都记载着当时的文化、审美、社会风气。
咱看着这些古代服饰,就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古人的生活百态,真的是太有趣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各朝代服饰2011-07-26 12:38:40|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 |古人的服饰与代称古代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服饰,人们因以不同服饰的名称来作为不同阶层的人的代称。
乌纱帽:自南朝刘宋以来,乌纱帽便在民间流行,无论官民,不分贫富,都戴乌纱帽至明初,乌纱帽成为官员专用的帽子。
搢绅:搢为插,绅为大带。
旧时高级官吏的装束,亦用为官宦的代称.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
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纨袴:古代贵家子弟所穿的细绢裤,引申以称富贵人家的子弟。
青衿:旧因以指读书人。
布衣:即平民。
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
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作为妇女的代称。
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
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
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
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
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
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
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
直到五代,变化不大。
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
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
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
隋唐女子好打扮。
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
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
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
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
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
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五、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
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
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
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
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
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
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
“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
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
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
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
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
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
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
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
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
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
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
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
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
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
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
元代于延祐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
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
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
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
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六、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