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专题训练
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唐·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袁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 颔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 诗中用典,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美谈不再。
D. 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而是大处落墨情景浑成纯乎天籁。
(2)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B(2)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
第二问:①融情于景。
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独。
②以景结情。
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
③虚写(想象)。
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解析】【分析】(1)B项,“颔联正面怀古”表述错误,颔联是由望月过渡到怀古的。
故选B。
(2)本题中,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
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
“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注定没有回应,显然表现诗人知音难觅的怅然和失落。
从整首诗看,首联写内心的澄澈安详,颔联则表现了失落和怅惘,颈联满含自信与豪放,尾联则在旷达中深含寂寞凄清的情怀。
从表现手法上看,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抒发作者的寂寞凄清。
广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

广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贺新郎·九日刘克庄湛湛长空黑。
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
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
看浩荡千崖秋色。
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
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
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
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
鸿北去,日西匿。
【注】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
②南朝狂客:孟嘉。
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三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 “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 “少年”三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
但是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 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
“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
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
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力为的心情。
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
【专项300练】广州市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含答案)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⑴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⑴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⑴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高二语文试卷年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 (1)

2006年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决赛试题说明:1. 本试卷共五大题,32小题,满分100分。
竞赛时间80分钟。
所有答案均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2.答题前先在答题卷密封线内填写好区(市)、学校、试室、姓名、考号等相关内容。
一.(2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项与课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
B.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升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D.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下面各句与课文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C.各抱地势,勾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下面各诗句都写到“柳”,其中不是..表达依恋思念之情的一句是A.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B.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D.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4.下面都是孔子的名言,其中不是..阐明为人处世道理的一句是A.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B.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C.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不少古诗用花卉这个意象来表情达意的,填在下面诗句中的花名,正确的一组是⑴①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⑵五月②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⑶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③开。
⑷沾衣欲湿④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A.①蔷薇②榴花③桃花④杏花B.①桃花②木莲③蔷薇④榴花C.①蔷薇②杏花③木莲④榴花D.①桃花②榴花③木莲④杏花6.古代诗歌不少诗句是写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的,下面对这些节日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⑴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本学期在前不久结束的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精)

本学期在前不久结束的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中,我区高二学生取得了好成绩,共有10名同学获奖,在此我们对获奖的学校、同学以及为此付出辛勤劳动的辅导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2006学年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决赛获奖名单一等奖(38人)钟佳桐 (华师附中) 周诗煜 (执信中学) 黄晓文 (培英中学太和校区)郑奕玲 (华师附中) 何雨殷 (广东实验中学) 麦慧君 (广东实验中学)费薇 (广雅中学) 单莎萱 (广铁一中) 黎瑞菊 (番禺中学)林雨菲 (广州二中) 张淇 (执信中学) 黄瑞祺 (广州三中)娄立 (华师附中) 陈云竹 (增成高级中学) 何妍斐 (广雅中学)顾宇飞 (广州二中) 唐忻 (广州六中) 徐菲 (广州47中)颜晖皓 (仲元中学) 廖诗楠 (仲元中学) 梁国铭 (育才中学)杨宪民 (禺山高中) 张曦 (广州七中) 刘熙 (广州二中)李彩桃 (从化中学) 黄嘉诚 (广州三中) 钟珏怡 (广雅中学)林望莹 (广州二中) 杨晓菲 (广州16中) 梁广宇 (广州13中)陈素珊 (执信中学) 陈逸泽 (广铁一中) 赵楚楚 (广东实验中学)汪晓涛 (广东实验中学) 马潇 (南武中学) 樊泓怡 (华师附中)林哲 (广州二中) 彭嘉文 (广州五中)二等奖(86人)刘冠伊 (仲元中学) 黄文蔚 (执信中学) 杨倩 (真光中学)陈秀玲 (增城中学) 李黎 (广铁一中) 司徒嘉荣 (广东实验中学)何懿文 (广大附中) 张小雨 (广大附中) 宋韵 (东环中学)曾博珩 (广州75中)李梦沂 (广州六中) 欧阳湘宇 (广州六中)赵铭恩 (广州五中) 陈炳豪 (仲元中学) 黎家文 (真光中学)吴雨哲 (真光中学) 杨姿琳 (增城新塘中学) 邝洁婷 (广州七中)刘翠文 (华师附中) 麦琬雯 (广大附中) 郭迪斯 (从化中学)邝慧君 (广州五中) 李城 (广州五中) 黄婷嫣 (执信中学)丁轶良 (执信中学) 古凤群 (郑中钧中学) 卢玄 (广东实验中学)沈红明(培英中学鹤洞校区)黄智利 (培英中学鹤洞校区)古文华(增城华侨中学)刘仲怡 (广雅中学) 陈艺毅 (从化中学) 朱展超 (广州75中)饶琳 (广州六中) 李辰伟 (广州16中) 郑天铭 (广州16中)骆文东 (增城郑中钧中学) 邱燕群 (增城中学) 丁毅博 (广州七中)林春贵 (广州86中) 陈婧涵 (广州六中) 张吉吉 (广州47中)张一弛 (执信中学) 潘玉平 (增城郑中钧中学) 苏绍锋 (增城新塘中学)周文华 (广州17中) 陈哲闻 (广东实验中学) 刘宇航 (广东实验中学)姚瑶 (广东实验中学) 彭雪珍 (荔城中学) 黎梦颖 (华师附中)曾妍 (华师附中) 李剑雄 (广大附中) 石晶晶 (番禺中学)杜薇 (白云中学) 樊瑞贤 (广州89中)蒯景怡 (广州47中)陈家慧 (真光中学) 吴文静 (真光中学) 杨彦 (育才中学)潘嘉琪 (广州三中) 陈奕佳 (广州七中) 徐方正 (培正中学)龚婷 (华师附中) 欧然 (广外外校) 冯伟欣 (广大附中)罗嘉瑜 (番禺中学) 曾素滢 (番禺中学) 曾欣殷 (广州二中)李智 (广州六中) 杨茵 (广州四中) 刘劼 (秀全中学)林琳 (广铁一中) 黄润媛 (广铁一中) 王东奇 (广州10中)彭文 (广州七中) 陈国贤(增城华侨中学) 张文捷 (广大附中)郝煜 (广州二中) 张莉 (广州二中) 王永洪 (番禺东涌中学)朱洁云 (广州16中) 鲍昕 (广州16中) 许键龙 (广州11中)李宝贤 (广州11中) 邓晓敏 (开发区中学)三等奖(108人)汤玉萍 (增城郑中钧中学) 何婉婷 (协和中学) 叶伟冬 (西关培英)叶颖娴 (广东实验中学) 卢汭 (广州三中) 刘铭 (培正中学)朱雁阵 (增城华侨中学) 魏诗嘉 (广州市外语综合高中) 陈盈璐 (广雅中学) 杜宝儿 (广外外校) 吕少华 (广州86中) 朱颖欣 (广州65中学) 蔺昊晖 (广州16中) 戴薇 (执信中学) 丁菁文 (执信中学)高苗 (增城郑中钧中学) 许志坚 (秀全中学) 蔡冰子 (广铁一中)杨慧娴 (广州三中) 徐嘉欣 (广州三中) 韩涵 (花都邝维煜中学) 周璇 (天河华美中学) 郑炜 (恒福中学) 周卉欣 (广州市外语综合高中)唐佩婷 (广雅中学) 陈韵 (广雅中学) 龚永达 (广州41中)萧懿德 (秀全中学) 张毅 (新塘中学) 杨斌 (培正中学)孙珏 (南武中学) 张清亮 (蓝天中学) 温晓云 (恒福中学)周芷嫣 (广大附中) 林莹莹 (增城高中) 佘刚正 (广州二中)刘汉阳 (从化中学) 梁妙君 (白云中学) 肖智斌 (广州六中)杨锡婷 (广州65中) 刘淑琼 (开发区中学) 梁锦冰 (开发区中学)梁志坚 (仲元中学) 宋文静 (秀全中学) 刘嘉雯 (广铁一中)龚凯君 (广州17中) 梁宇熹 (广州七中) 陈挚 (培英中学鹤洞校区)曾剑青 (邝维煜中学) 黄洁雯 (花都二中) 伍海诚 (广雅中学)赵靖 (广外外校) 黄雪婷 (东圃中学) 李素辉 (从化中学)刘芮 (广州六中) 梁碧琛 (广州五中) 何洁雯 (广州13中)熊安琪 (开发区中学) 彭菲 (执信中学) 李莹姬 (真光中学)张玉敏 (西培中学) 陈泽乐 (培英中学太和校区)陈小佩(培英中学太和校区)黄艳雯 (培英中学鹤洞校区) 黄铭钊 (花都二中) 李鸿 (恒福中学)吴梦 (广外外校) 廖思泳 (番禺中学) 赖丽娟 (从化六中)周细妹 (广州65中) 李诗茵 (广州五中) 黄喆 (广州五中)常名立 (广州四中) 刘洋(广州47中) 陈靖雯 (广州109中)温丽萍 (禺山高中) 徐丹 (协和中学) 张欣怡 (广州七中) 徐超 (培正中学) 甘露 (培正中学) 李乔琳 (华师附中)曾佩雯 (广雅中学) 单锦怡 (增成高级中学) 周欣璐 (番禺华附)黄柳芳 (东圃中学) 李馥瑜 (广州41中) 舒小雨 (开发区中学)陈结霞 (增城中学) 李文瑜 (广州三中) 谭韵莹 (广东华侨中学) 吴悦盈 (培正中学) 施劭逸 (南武中学) 林可为 (南武中学)吴锦桃 (南沙中学) 陈冠行 (广雅中学) 欧阳振华 (从化六中) 谢合园 (真光中学) 罗伟媛 (增城新塘中学) 黎莹思 (花都新华中学) 邝佩贤 (花都一中) 张苑华 (海珠中学) 孙亚菲 (广州95中)陆晓 (广州89中) 何佩文 (广州65中) 黄兆龙 (广州42中)吴秋宜 (广州41中) 柳永霖 (广州12中) 宋子杰 (广州11中)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市中学语文教研会《中学语文学习》报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初赛试题说明:1. 本试卷共五大题,30小题,满分100分。
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

广东省广州市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模拟试题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品令·茶词黄庭坚凤舞团团饼。
恨分破、教孤令①。
金渠②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
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味浓香永。
醉乡路、成佳境。
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
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注释】①孤令:孤零。
②金渠:茶碾,金属所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茶饼上印着团团起舞的凤凰,将茶饼分开,凤凰好像各自分飞,让人遗憾。
B. 词人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
C. 词人在松林喝茶,听着茶水的沸腾声和掠过松林的风声,心中感到十分惬意。
D.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品茶过程,下阕着重写品茶的感受,语言清丽,情感真挚。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
【答案】(1)C(2)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②以酒意衬托茶的味浓香永,渐成佳境。
③以灯之时有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的感受抒写喝茶后的惬意。
从以上三个方面表达了词人对茶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C项,“在松林喝茶”,听“掠过松林的风声”理解错误,因为“汤响松风”是比喻写法。
汤响,是煮茶的沸腾声。
“汤响松风”,煮茶的沸腾声如掠过松林的风声。
故选C。
(2)本题回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是怎样表现对茶的喜爱之情的”,要首先找到抒发感情的词句,如“早减了、二分酒病”是享受煮茶过程的表现,“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是言犹如独对孤灯时故人来相会的快活惬意,从而借理解内容体会技巧。
分析可知,写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用的是描写;写“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意在用酒衬托茶的味浓香永;写“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是打比方,来说茶的妙处不可言传,这些都体现了诗人对茶的喜爱。
结合全词分条整理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C;⑵①对分茶、碾茶、煮茶过程及心境的描写,表现了品茶过程中词人的享受。
粤教版-语文-高二-(诗歌鉴赏)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 专题训练

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专题训练(诗歌鉴赏)(06年初赛)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双关语;表面上写,实际上却是表达。
(4分)⑵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请简要赏析。
(6分)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
⑴词的上阙中“破”和“鸣”二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
(6分)⑵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说说这两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品格?(4分)(06年决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21~22题。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两首诗分别写了边塞怎样的景色?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2.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从思想内容或者艺术手法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6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23~24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漏断: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②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贬居黄州而作。
3.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4分)4.古人评论此词“寓意高远”,请结合词的下阕,作具体赏析。
(6分)(07年初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①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2022年广州市高中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初赛题目(正稿)

2022年广州市高中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初赛题目(正稿)初赛试题2022.5.15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竞赛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和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填写好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等。
2.选择题的答案,请务必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或答题卷上。
3.非选择题的答案,请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课内知识(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杜牧《阿房宫赋》.B.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嘱咐苏轼《赤壁赋》兴起《荀子·劝学》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授官李密《陈情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幸而偶我嫁.林觉民《与妻书》B.绝云气,负青天穿越《逍遥游》.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查《孟子·寡人之于国也》.D.若望仆不相师埋怨司马迁《报任安书》.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数罟不入洿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A..景公召而数之刘向《晏子治东阿》.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司马迁《史记·鸿门宴》B..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归有光《项脊轩志》.内立法度,务耕织贾谊《过秦论》.C.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报任安书》.纵一苇之所如苏轼《赤壁赋》.D.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司马迁《史记·鸿门宴》.2022年广州市高中“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初赛试题第1页(共8页)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A.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李密《陈情表》.以大杖击二十,垂死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B..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C.而君反以罪臣刘向《晏子治东阿》.爱共叔段,欲立之《左传·郑伯克段于鄢》D..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贾谊《过秦论》.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王安石《游褒禅山记》.A.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归有光《项脊轩志》.B.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C.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6.下列句子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①苏子愀然②其翼若垂天之云③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④鸡豚狗彘之畜苏轼《赤壁赋》林觉民《与妻书》司马迁《史记·鸿门宴》魏征《谏太宗十思疏》D.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庄子·逍遥游》王羲之《兰亭集序》贾谊《过秦论》李密《陈情表》《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⑤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⑦太尉判书,辞甚巽⑧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司马迁《报任安书》⑨古者富贵而名摩灭7.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与本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②③⑦⑧⑨B.①②④⑦⑨C.②③⑤⑥⑧D.②③④⑦⑧A.比去,以手阖门“阖”通“合”归有光《项脊轩志》B.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彀”通“够”D.佗邑唯命“佗”通“他”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A.范增数目项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林觉民《与妻书》C.涂有饿殍而不知发“涂”通“徒”《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C.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司马迁《史记·鸿门宴》..2022年广州市高中“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初赛试题第2页(共8页)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B..席卷天下,包举宇内贾谊《过秦论》.晞一营大噪,尽甲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常以身翼蔽沛公司马迁《史记·鸿门宴》.D.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形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杜牧《阿房宫赋》.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③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史记·鸿门宴》.④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⑤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⑥既来之,则安之《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⑦不耻相师韩愈《师说》.⑧序八州而朝同列贾谊《过秦论》.⑨请略陈固陋..⑩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传·郑伯克段于鄢》A.①③⑩/②⑥⑧/④⑦/⑤⑨B.①③⑧/②⑥⑦/④⑩/⑤⑨C.①⑩/②⑥⑦/③④/⑤⑧⑨D.①⑧/②③⑥/④⑦⑨/⑤⑩1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②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苏辙《黄州快哉亭记》.③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④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A.①与②不同,③和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和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和④相同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A.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台阁《孔雀东南飞》B.汝是大家子,仕宦于.驱之于陈力之列以御乎物.柳宗元《鞭贾》酌贪泉而觉爽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C.吾爱其黄而泽柳宗元《鞭贾》.以手抚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D..复之以五十,则伏而笑柳宗元《鞭贾》.1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不有佳咏,何伸雅怀?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李白《蜀道难》.2022年广州市高中“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初赛试题第3页(共8页)B.C.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屈原《离骚》.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赤壁赋》.柳宗元《鞭贾》.D.马踶不已,坠于地,伤焉然而至焉者亦良多矣柳宗元《鞭贾》.1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高中试卷}高二语文试卷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答案[仅供参考]
![{高中试卷}高二语文试卷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答案[仅供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00659d8ba1aa8114531d9ad.png)
20XX年高中测试高中试题试卷科目:年级:考点:监考老师:日期:20XX年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决赛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一、(20分)1.D(A.应为“脉脉不得语”;B.应为“舞榭歌台”;C.应为“蓝田日暖玉生烟”)2.C(“勾”应为“钩”)3.A(出自唐代诗人唐彦谦的《垂柳》,诗的最后两句是说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支也像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而白白饿死,讽刺了当时大臣竞相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合谄媚的丑态,表达了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B.出自唐代诗人雍裕之的《江边柳》,诗中的“丝不断”表达了女主人公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的惜别之情;C.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抒写了戍边士兵的怀乡之情;D.出自李白的《塞下曲》,“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简称,表现了春天边塞艰苦的环境,表达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
)4. D[句意:(对任何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这句话阐明了“教”与“学”的方法及态度,不是谈论“为人处世”道理的。
A.句意:可以与他说话却不与他说,就会失掉友人;不可以与他说话却与他说,就是浪费言语。
B.句意:聪明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C.句意: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以公平无私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5.D(⑴出自宋代汪藻的《春日》;⑵出自韩愈《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石榴花于五月开放,温庭筠有诗句“海榴开似火,先解报春风”,明代蒋一葵的《燕京五月歌》中有诗句:“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⑶出自白居易《木芙蓉下招客饮》,木莲又名木芙蓉,金秋开放;⑷出自宋代志南和尚的《绝句》)6.A(⑴出自王安石《元日》,“桃符”是古时习俗,春节用桃木板写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压邪;⑵出自唐代张封建《竞渡歌》,农历五月五为端午节;⑶出自宋代高菊涧的《清明》;⑷出自唐人姚合的诗,因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⑸出自李商隐《月夕》,中秋节又称“月夕”;⑹出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元宵节有点放花灯的习俗;⑺出自王建《十五夜望月》;⑻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7.D(根据格律诗的对仗和押韵特点及诗歌的背景知识来判断。
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

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初赛试题说明:1. 本试卷共五大题,30小题,满分100分。
竞赛时间80分钟。
所有答案均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卷上。
2.答题前先在答题卷密封线内填写好学校、班级、姓名等相关资料。
一、(20分,每题2分)1.下列各句与课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B.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茫然。
C.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D.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2.下列各句与课文不.同.的一项是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B.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C.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垣,有所希冀?3.下列诗句中,不是..咏梅花的一项是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B.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C.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D.折得寒香不露机,小穸斜日两三枝。
4.选择适当的“风”填入下面诗句中的横线处,正确的一项是①细雨鱼儿出,燕子斜。
②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③等闲识得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④微雨池塘见,襟袖知。
⑤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⑥胡马依,越鸟巢南枝。
A.东风春风微风北风疾风好风B.疾风微风春风东风好风北风C.微风春风东风好风疾风北风D.春风东风好风微风北风疾风5.下列各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目,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⑤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A.重阳节春节元宵节七夕节冬至B.春节重阳节元宵节冬至端午C.元宵节春节端午重阳节七夕节D.重阳节元宵节春节七夕节端午6.依次填入下列诗句横线处有关“飞鸟”的内容,正确的一项是①旧时王谢,飞入寻常百姓家。
②新帖绣罗襦,双双。
③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踏雪泥。
④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
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竞赛”答案

2009年广州市高二“古诗文阅读竞赛”初赛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2009.5一、(10分。
每题1分,每空0.5分)(注:凡错、漏、多字,该空不给分。
)1.冰泉冷涩弦凝绝别有幽愁暗恨生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5.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书名号有无皆可)6.烟涛微茫信难求云霞明灭或可睹7.云销雨霁落霞与孤鹜齐飞8.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9.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10.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二、(17分,每题0.5分)(一)解释句中加点的实词。
(8分,每题0.5分)1.矜:夸耀 2.辞:托辞,找借口3.克:能 4.言:言论,这里指著作(只解为“言论”不得分)5.观:景象 6.凶:收成不好,荒年7.可怜:可爱 8.过:来访,看望9.数:密 10.如:往,去11.稽:考证,考订 12.兵:兵器、武器13.加:施加 14.恨:遗憾15.匹:相比,与……相比16.睥睨:斜着眼看,这里指伺机夺取(只解为“斜着眼看”不得分)(二)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分,每题0.5分)17.“颁”通“斑”,斑白18.“景”通“影”,影子(解作“像影子一样”也得分)(三)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并解释。
(5分,每题0.5分)(注:只需指出活用的词,并解释词义,不一定要求写出活用的具体类型。
)19.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20.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21.罪,名词活用为动词,归罪 22.日,名词作状语,每天23.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照明 24.亡,动词活用为名词,逃亡的人25.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26.辇,名词作状语或名词作动词,乘辇车27.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来归顺(或: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28.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四)(3分,每题0.5分)29.遗:赠送,送给 30.可怜:可惜31.成立:成人自立32.颜色:脸色。
高二语文试卷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 “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双关语;表面上写
达
。 (4分)
⑵ 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请简要赏析。(6分)
,实际上却是表
2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5.下列各诗句所描写的传统节目,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③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④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⑤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A.重阳节 春节 元宵节 七夕节 冬至
B.春节 重阳节 元宵节 冬至 端午
A. 比屋皆然
B. 不可具状
挥汗如雨,比肩继踵 灼灼状桃花之鲜
C. 竹之为瓦,仅十稔
D.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不为困穷宁有此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2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王禹偁“豁达自适”的一组是 (3分)
①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②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学而思教育·学习改变命运 思考成就未来!
高考网
又时有焰火璀璨冲天的景象;③出自王安石《元日》,除夕放爆竹是我国传统民 俗;④出自秦观《鹊桥仙》,鹊桥是传说中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叫乞巧节)牛郎与 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地方;⑤出自唐代文秀《端午》,“楚江”“直臣冤”暗写 屈原投江自尽的事。)
粤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

粤教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汇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赠阙下裴舍人钱起二月黄莺飞上林①,春城紫禁晓阴阴。
长乐②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
阳和不散穷途恨,霄汉长怀捧日新。
献赋十年犹未遇,羞将白发对华簪。
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③高蟾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注]①上林:上林苑。
②长乐:唐宫。
③永崇:指长安永崇坊。
高侍郎:指当时的礼部侍郎高浞。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钱诗前两联写景,从动、静、声、色等多个角度,描写皇宫园囿殿阁的景色,描绘了一幅穰丽的宫苑春景图。
B.钱诗前两联尽管没有正面提到裴舍人,却句句恭维,不露痕迹,用景物反衬出裴舍人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C.高诗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比拟新中举的进士,“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
D.高诗以“芙蓉”自比,“秋江上”与前两句的“天上”“日边”形成对比,写出后者与前者所处地位的悬殊。
15.作为古代文人为推荐自己而写的干谒诗,钱诗的后两联和高诗的后两句在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6分)【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分析两首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不同。
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
【解答】(1)B.“反衬”错,应该是正面烘托。
(2)“献赋十年犹未遇”,既写出经历十年科举仍未获得功名的惭愧,也委婉地写出赠诗裴舍人的意图,没有明说,保留了自己的尊严和骨气。
高诗后两句的意思是:我这朵芙蓉长在萧瑟的秋天的江边,但不抱怨春风为何不吹来让我这朵花开一开。
广东省广州市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诉衷情晏殊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
眉叶细,舞腰轻,宿妆成。
一春芳意,三月和风,牵系人情。
玉楼春无名氏东风杨柳门前路。
毕竟雕鞍留不住。
柔情胜似岭头云,别泪多如花上雨。
小楼画幕无重数。
听得楼边车马去。
若将眉黛染情深,且到丹青难画处。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恼他香阁浓睡,撩乱有啼莺”二句,面对烂漫春光,主人公不是览景生欢,而是情态异常,“香阁浓睡”。
一“恼”字,承上贯下,使词意陡生顿挫。
B. “一春芳意”与“三月和风”为对偶句,同是“牵系人情”的景物。
“牵系”既形象地表现了柳丝的特点,同时也是对“眉叶细,舞腰轻”的照应。
C. “柔情胜似岭头云”与“别泪多于花上雨”两句中,情是泪的内源,泪是情的外现,一情一态,两个比喻,对仗工致,且曲尽传神写照之妙。
D. “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上句变实为虚,抽象的感情成了可染可画的形象体。
下句既实又虚,“丹青”既指图画,也喻忠贞不渝之情。
(2)两首词在开篇都写到“东风杨柳”,请分别简析其中“柳”的形象、人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柳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怎样的作用?【答案】(1)D(2)①前词开篇所写之柳是雨初霁后的青青杨柳,柳丝纤细,柳烟疏淡,景象清新柔美,所写之人是因柳惹起无限愁思的闺中女子,柳是情感的触发物,同时对人物形象起到反衬的作用。
②第二首开篇所写之柳是门前路旁在东风中摇曳的柳,所写之人是与远行之人在门前话别,依依不舍、留恋而又无奈的女子,柳是情感的寄托物,想“留”毕竟留不住,对人物形象起到正衬的作用,柳依依,情依依。
【解析】【分析】(1)D项,“上句变实为虚”错误,“若将眉黛染情深,直到丹青难画处”,倘若能用画眉的黛粉将这缱绻情愫染到更深更浓的话,那我定把这忠贞情意的画图渲染到无法渲染时为止,上句变虚为实。
故选D。
(2)本题,《诉衷情》,“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先绘出一幅如画春景:东风吹温送暖,催引生机;杨柳因春风吹拂而萌发春意,虽未青青成阴,却染得人满眼春色;柳丝纤细,柳烟疏淡,似有若无,自有一种迷蒙意态;一番春雨初霁之后,柳色显得倍加清新,翠意撩人,秀色可餐。
广州市中学生古诗鉴赏积累与运用大赛题目及答案

广州市中学生“古诗文积累和运用”大赛高二级决赛题说明:1.本试卷共五大题34小题,赋分100分。
考查时间60分钟。
所有题的答案皆用蓝或黑色的原珠笔或签字笔书写在卷面上。
2.答题前先在试卷密封线外填写好姓名等有关资料,并填写好座位号。
一、单项选择题(1—10小题)请将各题答案填入下面表格(10题,每题2分,共20分)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1)(2)1.下列各项与课本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脯,天下归心。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C.八月湖水平,函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下列各句与课本原文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B.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王开边意未已。
C.北海虽赊,扶摇直上;东隅已逝,桑榆非晚D.百川流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3.下列各句与课本原文有两处不同的一项是A.概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者已少。
B.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暮,如泣如诉,余音渺渺,不决如缕。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D.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瞑迷,不知西东。
4.下列各句与课本原文不同的一项是A.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D.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于良史的五律《春山夜月》的八句诗恰当的排列顺序是①欲去惜芳菲②南望鸣钟处③赏玩夜忘归④掬水月在手⑤春山多胜事⑥兴来无远近⑦楼台深翠微⑧弄花香满衣A.③⑤②④⑧①⑦⑥B.⑤③④⑧⑥①②⑦C.⑤⑥①③④⑧⑦②D.⑥⑤③②⑧④⑦①6.下面是辛弃疾的《菩萨蛮》的词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西北望长安②青山遮不住③江晚正愁予④郁孤台下清江水⑤毕竟东流去⑥可怜无数山⑦山深闻鹧鸪⑧中间多少行人泪A.④⑧①⑥②⑤③⑦B.④⑤①⑥⑦⑧③②C.①⑥④⑧②⑤③⑦D.①⑧④⑤⑦⑥③②7.春天,是古代诗人常咏叹的季节。
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从军行[隋]明余庆①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
风卷常山阵②,笳③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④。
[注]①明余庆(约公元588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平原鬲人,明克让之子。
生卒年均不祥,约陈末隋初间在世。
②常山阵:兵法上将首尾呼应的一种排兵布阵之法称为常山阵。
③笳:胡笳军乐,隋军中也用,主要用来助攻,提振士气。
④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边庭紧急,烽火四起,敌人来势汹汹,十万隋军奔赴边疆,浩浩荡荡,威武雄壮。
B. 颔联写隋军摆出“常山阵”,以风卷残云之势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
C. 颈联运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表现隋军战士不畏严寒、彻夜未眠地守卫边关的战斗精神。
D. 尾联巧用典故,想象隋军也能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那样所向披靡,并且建立纪念胜利之城。
(2)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从“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剑花寒不落”等描写,可见其雄浑气势和战斗精神。
②尾联用典抒情,希望隋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
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
③全诗格调昂扬向上,表现了作为大一统帝国隋朝的边塞诗的“大国之气”“强国之音”。
【解析】【分析】(1)B项,“打败来犯之敌”“军营中响起了胜利的笳声”错。
颔联描述的是隋军同仇敌忾,奋力抗击敌人的壮烈场面,悲壮雄浑的胡笳军乐如同当年细柳营中的军乐一样响起。
故选B项。
(2)诗歌注释说“朔方城:汉武帝时,汉军曾攻占淮南一带,为纪念胜利在当地建胜利之城。
“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这就暗示了诗歌的第一个情感,诗人想象着像当年汉军攻取淮南一样,取胜之后建立一座纪念胜利的“朔方之城”,表现隋军军容强盛、军纪严明及战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的壮志豪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专题训练(诗歌鉴赏)(06年初赛)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⑴“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双关语;表面上写,实际上却是表达。
(4分)⑵诗的三、四句情景交融,请简要赏析。
(6分)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
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为辛弃疾罢官乡居期间所作。
⑴词的上阙中“破”和“鸣”二字非常传神,请简要赏析。
(6分)⑵词的最后两句,作者将“城中桃李”与“溪头荠菜花”对比,请说说这两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品格?(4分)(06年决赛)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21~22题。
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两首诗分别写了边塞怎样的景色?各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2.这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从思想内容或者艺术手法角度,说说你的理由。
(6分)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23~24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漏断: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②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后贬居黄州而作。
3.古诗词写景往往意在抒情,请从借景抒情这个角度,简要赏析词上阕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两句。
(4分)4.古人评论此词“寓意高远”,请结合词的下阕,作具体赏析。
(6分)(07年初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夜宿七盘岭沈佺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①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①平仲,银杏的别称。
作者在什么季节里夜宿七盘岭?“平仲”“子规”两个意象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07年决赛)塞下曲张祜二十逐骠姚①,分兵远戍辽②。
雪迷经寒夜,冰壮渡河朝。
促放雕③难下,生骑马未调。
小儒何足问,看取剑横腰。
注:①骠姚:汉代霍去病被封为骠姚将军。
②辽:指辽河流域,在唐代这里常常发生战事。
③雕:一种很凶猛的鸟。
1.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是说一位年轻的战士才二十岁就进入了骠骑兵部队,派到遥远的辽河守卫。
B.第三、四句描写进军路途情况。
寒夜行军,大雪纷飞;清晨渡河,冰封坚厚。
C.第五、六句描写战士驯雕练马,雕刚驯服还未能指挥如意,马尚强悍,勉强能够驾驭。
D.第七、八句“何足问”意思是不值一提,“取”与“听取蛙声一片”的“取”用法相同。
采桑子欧阳修(其一)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水中别有天。
(其二)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2.对这首词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首词中“急管繁弦,玉盏催传”描写欢宴时乐声悠扬、行令助欢的境况,以“急”、“繁”来修饰管弦,渲染了宴饮时的欢乐气氛。
B.第一首词中“稳泛平波”既写湖面上无风无波,又写扁舟从容荡漾,从而表现游者逍遥闲适的心境。
C.第二首词中“西南月上”点明时间是阴历上半月,月牙已经在西南方向现出,是“朔月”。
D.第二首词中“十顷波平”与“水面风来”都是描写同一时间西湖水面变化的情景,既有远眺,又有近看。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卢挚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
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
散西风满天秋意。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3.对这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用大笔勾勒式的写景,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B.作者把时间从黄昏移到晚上,为人们展开了一幅新的画面,并把自己摆进图画中。
C.作者描写的景观是具体的,色彩是绚丽的,但不是定位的,不是在某一个方向上。
D.整首小令写的都是潇湘行舟所见,作者的态度和心境,是冷静和愉悦的。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4—5问题青溪王维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③将已矣。
[注]①言:发语词,无意义。
②趣:通“趋”。
③垂钓: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
4.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境的。
(4分)答:5.请选择画线诗句中的其中一联,分析它的艺术效果。
(4分)答:(08年初赛)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08年决赛)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题。
秦州杂诗(其七)杜甫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1.下列对这首唐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大处落墨,概写秦州险要的地理形势。
“莽莽”写出了山岭绵延雄奇莽苍的气势。
B.颔联专从“孤城”着笔,描写塞外高空风动云移,天还未黑,月亮就已高悬天上的景象。
C.颈联分别用苏武出使匈奴和傅子介计杀楼兰王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愿为国捐躯的勇气。
D.尾联的“一”和“正”两字,开合相应,显示了唐王朝当时整个西北边地的衰飒局势。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2题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疑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2.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即以“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细腻地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反映出诗人随遇而安的心情。
B.“乌鸢自乐”“新绿溅溅”,写得恬静清新,一个“自”字极写诗人如高飞的鸟儿般无拘无束,逍遥之情态令人生羡。
C.下阕开头,诗人以社燕自喻,形象地表现自己如社燕般,春去秋来,漂泊无依,游于宦海,暂时寄身溧水的人生境遇。
D.“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化用陶渊明的“我醉欲眠,卿可去”,含蓄地反映诗人已抛开烦恼事,寻得了欢乐。
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3题[双调] 蟾宫曲·长沙怀古潭州卢挚①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
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
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①卢挚在大都的官衔是大中大夫、集贤学士。
当时以入选集贤院为集贤学士称为“登瀛洲”。
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朝瀛洲暮舣湖滨”,写诗人早晨还侍奉于皇帝左右,傍晚已系舟洞庭湖滨,一“朝”一“暮”,反映了诗人处境变化之迅疾。
B.“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表明了诗人随遇而安、随缘自适,游览山水名胜,希望在大自然中寻求快乐和心灵慰藉的心境。
C.“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中“空”“黯”二字,写出诗人遥望苍梧、黄陵二山,想到湘灵鼓瑟难而再不禁神伤的情态。
D.诗人用寻诗、寻春的方式来怀古抒情,通过追忆孤高绝俗的屈原和抑郁而殁的贾谊来勉励自己,表达了自己要留名千古的志向。
阅读下面的词和曲,回答4题更漏子温庭筠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马致远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4.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闻雨伤心,离情顿生,心碎难眠,相思无寄,均是温词和马曲中两位抒情主人公相似的内心感受。
B.温词重在写思妇在漫长的秋夜里辗转反侧的愁绪,马曲重在写游子于潇湘的孤舟中五更梦回的忧思。
C.温词与马曲都选择“雨”这一意象,通过描写夜雨声声、绵绵不断,表达思妇游子连绵无绝的离情。
D.温词中“空阶滴到明”与马曲中“是离人几行情泪”都委婉含蓄地表达了离情之苦,韵味十分悠长。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5—6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①。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①煮白石:《神仙传》中的典故,“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 ,这里借指全椒山道士生活清苦。
5.仔细品味这首诗,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6.有人认为这首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两个字是“冷”和“空”,请你说明理由。
(4分)广州市高二级“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竞赛”专题训练(诗歌鉴赏)答案(06年初赛)1.(10分)⑴时令诗人的“愁”绪这样使用谐音双关的手法使诗歌情景交融,更含蓄凝练,用萧瑟的秋景来强化诗人的离情别绪。
[4分。
意思对即可,前问每一横线 1分;后问2分]⑵“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诗人目送的方向,加上“日晚”而“望”,表达对友人绵绵的思念;“寒鸦飞尽水悠悠”,江面上的“寒鸦”“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渲染了孤寂伤感的氛围,从而表达对友人悠悠的情思。
[6分。
分析“景”3分,分析“情” 3分。
]2.(10分)⑴“破”是撑破的意思,写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透明薄膜的情景,“破”传神地表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鸣”写出黄犊在平坡上乍见春草而发出欢快叫声的神态。
“破”、“鸣”两个字表现初春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特点,表达词人对充满生机的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6分。
对“破”、“鸣”的赏析各3分。
]⑵城中桃李忧风愁雨,田野溪边荠菜花迎风开放,词人用憔悴伤残的情景与生机勃勃的景象作鲜明的对比,表现荠菜花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作者对不屈精神和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追求。
或:表现作者对农村自然风光的热爱及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之情。
[4分。
“对比”内容 2分,诗人品格或情感 2分。
](06年决赛)1.陈诗描写了边塞上寒风凛冽,树木凋零的恶劣环境,但正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中,猎猎的红旗在皑皑的雪山上飘扬,表现出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表现了将士们积极乐观的情绪。
王诗描写了边塞“秋月”下响起琵琶声的凄清景象,烘托边关将士们背井离乡的悲怆愁绪,表达他们悠长哀婉的思乡之情。
[4分。
每首诗各2分,其中,分析“景”1分,分析“情”1分。
]2.略。
[6分。
有明确观点2分,能运用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自圆其说即可。
]3.这二句用“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写深秋夜深萧瑟、幽寂的情景,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表达了作者孤独凄清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