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案例整理版
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环保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以“社区环保志愿者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让他们学会关爱社区、服务社会。
4.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区环境现状,为社区环境改善提出合理建议。
三、活动内容1. 前期准备-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 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和实施方案。
- 向社区申请活动场地和物资支持。
2. 活动实施- 环保知识宣传:在社区内设立宣传站点,发放环保宣传资料,向居民讲解环保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 社区环境清洁:组织学生分组,对社区内的公共区域进行清洁,包括街道、公园、绿化带等,以实际行动美化社区环境。
- 垃圾分类推广:在社区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指导居民正确分类垃圾,提高垃圾分类率。
- 植树造林活动:在社区周边选择合适地点,组织学生进行植树造林活动,为社区增添绿色。
3. 活动总结- 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总结,分享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 收集居民对活动的反馈意见,分析活动效果。
- 邀请社区领导和学生家长参加总结会,共同探讨社区环保工作。
四、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阶段- 学校组织了一次环保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讲解环保知识,让学生对环境污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学生分组讨论,确定了以“社区环保志愿者活动”为主题的活动方案,包括宣传、清洁、推广和植树四个环节。
2. 活动实施阶段- 在社区内设立宣传站点,学生分组负责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环保知识,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
- 学生们分组进行社区环境清洁,不仅清理了垃圾,还向居民宣传环保意识。
- 在垃圾分类推广环节,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向居民展示了如何正确分类垃圾,提高了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校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展了“环保创意制作”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过程中,了解环保知识,培养环保习惯,同时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环保知识,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3. 教师总结: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二)环保知识讲解1. 教师讲解环保知识,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三)创意制作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如“节约用水”、“减少塑料使用”等。
2. 每组讨论并确定制作方案,包括所需材料、制作步骤等。
3. 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支持,如废旧物品、绘画工具等。
(四)创意制作过程1. 学生按照小组讨论的方案,开始动手制作。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3.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完成任务。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展示。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创意、环保理念、制作工艺等方面。
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制作心得,总结活动收获。
四、教学反思本次综合实践课堂教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了提高。
通过制作环保作品,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环保行为。
2.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作,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
3. 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激发。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范文(通用6篇)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范文(通用6篇)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综合实践活动教案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教案100例综合实践活动教案篇1 设计思路: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
涉及穿着、交往、沟通等内容。
为营造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让每位学生成为文明礼仪的示范者,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我将针对校园内普遍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例如大声喧哗、衣冠不整、课桌文化、厕所文学、长流水、长明灯等现象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力争经过两个月左右时间的努力,让学生养成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公共场所轻声交谈、观看演出比赛文明喝彩等十个文明习惯,使广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得到普遍提高。
活动将围绕生活礼仪、社会礼仪、赛场礼仪、校园礼仪四个方面进行。
从九月到十月,多种形式的活动将展开:调查校园十大最不文明行为,征集文明校园格言,并组建不文明行为督察队等。
活动目的:1、结合实际体验说礼仪的重要,掌握一般常用的文明语言及几点说话礼仪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校园里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到处可闻文明语言,使文明礼仪教育见成效。
2、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3、通过亲身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校园礼仪。
活动重点:本次活动,提出希望,希望学生能把校园礼仪的一些规范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区。
活动过程:第一部分有关礼仪知识一、引入话题――说话礼仪:文明礼仪教育之所以要从说话做起,是因为他是语言生命的基石,学习,生活,交往无不需要说话.就是说,不说话,或不会说话,或说不好说都要影响学习、生活、交往的质量,影响人生的价值。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正是文明礼貌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写照。
因此,南戴河小学非常重视文明礼貌语言的训练,把它当做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站。
综合活动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校园环境。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决定开展以“绿色校园”为主题的系列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案例以我校七年级学生为实践对象,通过一系列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环保知识,积极参与环保行动,为构建绿色校园贡献力量。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对环保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3. 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三、活动内容(一)环保知识讲座1. 邀请环保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讲解环保知识、环保政策及环保法规。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理解。
(二)环保主题班会1. 各班开展以“绿色校园”为主题的班会,通过观看环保视频、讨论环保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
2. 学生撰写环保主题演讲稿,进行演讲比赛。
(三)环保手抄报比赛1. 学生以“绿色校园”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展示环保知识和创意。
2. 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和表彰。
(四)环保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绿化活动,如植树、种草、清理垃圾等。
2. 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率。
(五)环保宣传周1. 在校园内开展环保宣传周活动,通过展板、海报、广播等形式,宣传环保知识。
2. 邀请学生家长参与,共同营造绿色校园氛围。
四、活动实施(一)准备阶段1. 成立活动筹备小组,负责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和总结。
2. 搜集环保资料,准备讲座内容。
3. 设计环保手抄报比赛主题和评选标准。
(二)实施阶段1. 按照活动计划,分阶段开展各项活动。
2. 活动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 定期召开活动协调会,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
(三)总结阶段1.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分享活动心得。
2. 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撰写活动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中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处理等问题。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我校开展了以“走进绿色生态,体验环保生活”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环保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当前环境状况,掌握基本的环保知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环保事业的关注和热爱,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三、活动内容(一)前期准备1. 教师通过课堂讲解、视频播放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我国环境现状和环保知识。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如垃圾分类、节能减排、水资源保护等。
(二)实践活动1. 垃圾分类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将教室、学校周边的垃圾进行分类。
-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2. 节能减排实践:- 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内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如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
- 通过记录节能减排的数据,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3. 水资源保护实践:- 学生分组进行水资源调查,了解学校周边水资源状况。
- 通过实地考察,学生发现水污染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三)成果展示1. 学生将实践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整理,制作成宣传海报、手抄报等形式。
2. 在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环保心得,激发更多同学关注环保。
四、活动过程(一)前期准备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兴趣。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保主题,进行初步的资料收集和调查。
(二)实践活动阶段1. 垃圾分类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教室、学校周边的垃圾进行分类,了解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
2. 节能减排实践: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内开展节能减排活动,记录节能减排的数据,直观地感受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家居系统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了基于项目驱动的“智能家居系统设计与实现”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使学生掌握智能家居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三、活动内容1. 项目背景介绍智能家居系统是一种将家庭环境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系统,能够实现家庭设备的智能化管理和远程控制。
本次项目要求学生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系统。
2. 项目需求分析在项目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的功能、性能和关键技术。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确定以下需求:(1)系统应具备远程控制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网页控制家居设备;(2)系统应具备环境监测功能,实时监测家庭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等;(3)系统应具备设备联动功能,当某个设备发生异常时,其他设备能自动作出反应;(4)系统应具备安全防护功能,如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
3. 项目设计与实现(1)硬件设计根据需求分析,选择合适的硬件设备,如传感器、控制器、通信模块等。
学生需要了解硬件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电路设计和布线。
(2)软件设计学生需要设计系统的软件架构,包括数据采集、处理、传输和显示等模块。
采用编程语言(如Python、Java等)实现软件功能。
(3)系统集成将硬件和软件进行集成,实现系统的各项功能。
学生需要调试系统,确保其稳定运行。
4. 项目测试与优化(1)功能测试:测试系统各项功能是否满足需求,如远程控制、环境监测、设备联动等;(2)性能测试:测试系统的响应速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3)安全测试:测试系统的安全性,如用户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4)优化:根据测试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提高其性能和稳定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一门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本案例以某小学四年级一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走进自然、体验生命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活动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 增强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三、活动准备1. 教师提前与当地自然保护区联系,了解活动内容和注意事项。
2. 准备必要的户外装备,如帽子、手套、水壶等。
3. 设计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流程、安全措施和预期效果。
四、活动过程1. 活动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并制定小组保护计划。
3. 走进自然: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保护区,观察动植物,了解生态环境。
4. 实践体验:- 植树活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植树,体验劳动的乐趣。
- 水质检测:学生分组进行水质检测,了解水质状况,并提出改善建议。
- 昆虫观察:学生观察昆虫,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
5. 总结分享:各小组分享活动成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效果1. 学生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更加深入,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增强。
2. 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得到提升。
3. 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
4.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得到培养。
六、案例反思1. 活动形式多样化: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活动,如实地考察、主题演讲、手工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注重学生主体性: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合力。
4. 关注个体差异: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支持和帮助。
综合实践课教学详细教案(3篇)
第1篇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学习基本的生态保护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小组讨论、调查访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2. 常见动植物的认识。
3. 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1. 生态保护意识的培养。
2. 小组合作能力的提升。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态保护宣传资料、调查问卷、相机等。
2. 学生准备:观察记录本、笔记本、笔、小队旗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自然风光视频,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自然吗?为什么?二、新授1. 讲解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等。
2. 介绍常见的动植物,如鸟类、昆虫、植物等。
3. 讲解生态保护的基本知识,如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
三、实践环节1. 小组讨论: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2. 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实地观察1. 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或公园进行实地观察。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动物、土壤等自然现象。
3. 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填写观察记录本。
五、总结1.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现象。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实践活动1. 小组分工,每组选择一个生态保护项目进行调查。
2. 学生利用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
3. 小组讨论,整理调查结果。
三、成果展示1. 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2. 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点评。
四、讨论与反思1. 学生讨论: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老师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本案例以《我们的社区》为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社区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功能。
- 掌握社区调查的基本方法,如访谈、观察、记录等。
- 学会使用地图、统计图表等工具分析社区信息。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查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学生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1. 教师通过PPT展示社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眼中的社区是什么样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社区生活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二)准备阶段1. 教师讲解社区调查的基本方法,如访谈、观察、记录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社区作为调查对象,确定调查主题和内容。
(三)实施阶段1. 学生分组进行社区调查,包括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阶段1. 学生展示调查成果,包括图片、文字、图表等形式。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调查结果,总结社区的特点和问题。
(五)反思阶段1. 学生反思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关注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四、教学评价(一)学生自评1. 学生评价自己在调查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2. 学生评价自己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提升。
(二)小组互评1. 小组成员互相评价在调查过程中的贡献。
2. 小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教师评价1. 教师评价学生在调查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力、分析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综合实践_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决定开展一次以“社区环境保护行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通过实际行动,了解社区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进学生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三、活动内容1. 前期准备- 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环保的认识。
- 成立活动小组,明确分工,制定活动方案。
- 联系社区,了解社区环境状况,确定活动主题。
2. 实地调研- 学生分组,分别对社区的空气质量、水质、噪音、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调研。
- 记录调研数据,分析社区环境问题。
3. 问题分析- 学生针对调研结果,分析社区环境问题的原因,如居民环保意识淡薄、垃圾处理不当等。
- 结合所学知识,探讨解决社区环境问题的方法。
4. 行动方案- 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环保行动方案,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环保宣传等。
- 确定行动时间、地点、人员分工等。
5. 实施行动- 学生分组进行环保行动,如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清理社区垃圾、种植树木等。
- 记录行动过程,总结经验。
6. 成果展示- 学生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
- 邀请社区领导和居民观看展示,听取意见和建议。
四、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阶段-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学生分组,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明确分工,制定活动方案。
- 联系社区,了解社区环境状况,确定活动主题。
2. 实地调研阶段- 学生分组,分别对社区的空气质量、水质、噪音、垃圾处理等方面进行调研。
- 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学生记录调研数据,分析社区环境问题。
优秀教学案例综合实践(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环保行动”。
本案例以我校八年级(1)班为例,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具体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二、案例目标1.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与社区居民、政府部门等各方沟通协作。
三、案例实施1. 活动策划在活动开始前,班主任组织全班同学召开动员大会,讲解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步骤。
随后,同学们分组讨论,确定活动主题和具体实施方案。
2. 活动准备(1)分组: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每组推选一名组长。
(2)分工:根据各小组特长,分配任务,如宣传组、调查组、活动策划组等。
(3)资料收集:各小组收集与环保相关的资料,如环保知识、环保政策、社区环境状况等。
3. 活动实施(1)宣传组:通过海报、标语、宣传册等形式,在社区内进行环保宣传。
(2)调查组:对社区环境进行调查,了解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绿化等方面的情况。
(3)活动策划组:根据调查结果,策划一系列环保活动,如环保讲座、环保知识竞赛、植树活动等。
4. 活动总结(1)各小组分别汇报活动成果,分享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班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肯定同学们的努力和成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案例成果1. 学生环保意识明显提高,积极参与社区环保行动。
2. 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学会了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增强,学会了与社区居民、政府部门等各方沟通协作。
4. 社区环境得到改善,居民环保意识增强。
五、案例反思1. 活动策划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优质课案例综合实践教学(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以“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本文将以此为案例,分析其教学设计、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热爱,增强社会责任感。
2. 教学内容(1)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环境、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
(2)环境保护的方法: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3)环境保护的意义: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3)实践法: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评价法: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
三、实施过程1. 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组织学生分组,明确各组成员职责。
(3)联系环保部门,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2. 课堂教学(1)导入:通过播放环保宣传片,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3)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环境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4)实践操作: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5)专家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讲解环保知识,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后拓展(1)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提高社会环保意识。
(2)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志愿活动,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四、效果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本次综合实践教学的满意度。
结果显示,学生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兴趣较高,认为教学内容丰富,实践活动有趣,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
优秀综合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在这个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以某高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开展优秀综合实践教学。
二、案例实施过程1. 课程设计与实施(1)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专业,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括创新创业理论、互联网技术、市场分析、团队协作、项目运营等方面。
(3)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项目实践、企业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教学环节(1)项目选题: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兴趣,选择具有创新性和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实践。
(2)项目实施:指导学生进行市场调研、项目策划、团队组建、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等环节。
(3)项目评审:定期组织项目评审,邀请企业专家、教授等对项目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校企合作(1)邀请企业专家担任课程讲师,分享实践经验。
(2)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3)举办企业参观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三、案例效果1. 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许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成功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实现了就业和创业的双重目标。
2. 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师通过实践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 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案例总结与启示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2. 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应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综合实践_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城市空气质量、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校开展了以“我们的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活动内容1. 环保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们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污染原因及环保措施等。
2. 环保主题班会以“我们的绿色家园”为主题,组织学生们开展班会活动,让他们分享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
3. 环保手抄报制作让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环保手抄报,展示他们对环保的理解和创意。
4. 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们参加以下环保实践活动:(1)校园绿化:组织学生们参与校园绿化活动,如植树、浇水、修剪花草等。
(2)垃圾分类:让学生们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参与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3)环保宣传:让学生们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
5. 环保创意比赛以“绿色创意,从我做起”为主题,组织学生们开展环保创意比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活动过程1. 环保知识讲座邀请环保专家为学生们进行环保知识讲座,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环境现状、污染原因及环保措施等。
讲座过程中,学生们认真聆听,积极提问,对环保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环保主题班会以“我们的绿色家园”为主题,组织学生们开展班会活动。
在活动中,学生们分享了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
通过班会,学生们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为绿色家园贡献力量。
3. 环保手抄报制作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制作环保手抄报,展示他们对环保的理解和创意。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制作出了一批富有创意的环保手抄报。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城市社区的空气质量、水资源保护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中小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们学校决定开展一次以“社区环保行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环保方案。
4.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环保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活动内容1. 前期准备- 调查了解: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社区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如何解决社区环境问题,并制定初步的环保方案。
2. 实践活动- 植树造林:组织学生到社区周边的空地进行植树活动,美化环境,提高社区绿化率。
- 清理垃圾:组织学生进行社区环境清理活动,包括捡拾垃圾、分类投放等,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 环保宣传:通过制作宣传海报、发放宣传单、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宣传环保知识。
- 创新实践: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环保方案,如设计环保产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等。
3. 总结反思-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活动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
四、活动实施1. 时间安排: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1周,实践活动阶段2周,总结反思阶段1周。
2. 人员分工:班主任担任活动总负责人,各小组组长负责小组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3. 资源保障:学校提供活动所需的工具、材料等,并联系社区相关部门协助活动开展。
五、活动效果1. 学生环保意识明显提高: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纷纷表示要从自身做起,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2. 社会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
3. 创新精神得到激发: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环保方案,展现了良好的创新精神。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微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昆虫的奇妙世界”为主题,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亲近科学,提升科学素养。
二、案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昆虫的基本特征,掌握昆虫的分类方法,学会观察和记录昆虫的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访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案例内容(一)活动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昆虫的相关资料,准备观察工具(如放大镜、昆虫网等),设计调查问卷,制作活动方案。
2. 学生准备: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准备观察记录本,携带水壶、食物等。
(二)活动实施1. 实地观察:组织学生前往公园、田野等昆虫活动频繁的地方,进行实地观察。
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形态结构,记录昆虫的生活习性。
2. 实验操作:在课堂上进行昆虫实验,如制作昆虫标本、观察昆虫的呼吸器官等,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昆虫知识的理解。
3. 调查研究:学生分组进行昆虫调查,通过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当地昆虫的种类、分布和生活习性。
4. 成果展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昆虫主题的手抄报、PPT等,展示调查成果。
邀请家长和老师参加成果展示活动,分享学习心得。
(三)活动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活动目标,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2. 小组互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指出彼此的优点和不足,共同进步。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表现、成果展示和调查报告,进行综合评价。
四、案例反思1. 活动效果: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昆虫的基本知识,还提高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
2. 活动改进:在今后的活动中,可以增加更多互动环节,如昆虫知识竞赛、昆虫摄影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教学课案例(3篇)
第1篇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家居设计成为当前家居行业的热点。
绿色家居设计不仅要求满足居住者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考虑环保、节能、健康等因素。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家居设计人才,我校开设了“绿色家居设计”综合实践教学课程。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绿色家居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设计实践、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三、课程内容1. 绿色家居设计概述:介绍绿色家居设计的概念、意义、发展趋势和法律法规。
2. 绿色材料与技术:讲解绿色材料的特点、应用和评价方法,以及节能、节水、环保等绿色技术。
3. 绿色家居设计方法:学习绿色家居设计的流程、原则和技巧,包括功能布局、空间利用、装饰材料选择等。
4. 绿色家居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优秀的绿色家居设计案例,学习借鉴经验。
5. 实践项目:分组进行绿色家居设计方案的设计与制作,包括平面图、效果图、施工图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通过课堂讲解、视频观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绿色家居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2. 理论学习阶段:结合教材和案例,系统地学习绿色家居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
3. 实践操作阶段:分组进行绿色家居设计方案的设计与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 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学生展示设计方案,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总结经验教训。
五、教学案例案例一:绿色家居设计方案设计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居住空间(如客厅、卧室、厨房等),根据绿色家居设计原则,进行空间布局、材料选择、装饰风格等方面的设计。
要求设计方案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环保性和经济性。
案例二:绿色家居设计方案制作学生根据设计方案,绘制平面图、效果图、施工图等,并制作模型或实物展示。
六、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实践操作能力等。
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私家车数量剧增,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出行习惯,我校决定开展以“绿色出行,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程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包括公交车、地铁、自行车等;2. 培养学生绿色出行的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4.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1. 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介绍公交车、地铁、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特点、优缺点及使用方法;2. 绿色出行的重要性:讲解绿色出行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意义;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进行城市公共交通出行,亲身体验绿色出行;4. 活动总结:分享绿色出行心得,反思自身环保行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城市交通问题;2. 学生讨论: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二)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1. 教师讲解公交车、地铁、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工具的特点、优缺点及使用方法;2. 学生分组讨论,了解不同公共交通工具的使用场景及适用人群;3.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三)绿色出行的重要性1. 教师讲解绿色出行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意义;2. 学生讨论:绿色出行对个人、家庭、社会有哪些好处?3.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四)实践体验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2.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不同的公共交通工具,进行实地体验;3. 学生记录出行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分享出行心得。
(五)活动总结1. 学生分享绿色出行心得,反思自身环保行为;2. 教师总结活动成果,强调绿色出行的重要性;3. 学生讨论:如何将绿色出行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城市公共交通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2. 学生绿色出行理念的认同程度;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关注社会、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中小学综合实践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
为提高中小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我们以“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了一次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紧迫性;2. 培养学生探究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 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水资源保护实践活动的积极性;4. 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水资源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案例内容1. 课前准备(1)教师收集有关水资源保护的资料,包括水资源现状、水污染原因、水资源保护措施等;(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水资源保护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3)教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了解水资源保护的基本知识。
2. 课堂活动(1)分组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包括水资源现状、水污染原因、水资源保护措施等,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专家讲座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介绍我国水资源保护政策、水资源保护技术以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3)互动讨论学生围绕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3. 实践活动(1)水资源调查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河流、湖泊等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水环境状况,记录水质、水量等数据。
(2)水资源保护宣传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等,向社区居民宣传水资源保护知识。
(3)水资源保护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水资源保护实践活动,如植树造林、清理河道垃圾、节约用水等。
四、案例实施1. 教师在课前准备好相关资料,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2. 学生分组,明确分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3. 教师组织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4. 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确保活动效果。
五、案例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了解了我国水资源现状,提高了环保意识,增强了水资源保护责任感;2. 学生能力: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探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3. 教学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综合实践的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决定开展一次以“社区环保公益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社区,了解社区环境现状,参与环保行动,提高环保意识,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等综合能力。
二、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社区环境现状,掌握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组织、协调、沟通等综合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关爱社区、保护环境的热情。
三、活动内容1. 前期准备- 选题与分组: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分为宣传组、调研组、实践组三个小组。
- 资料收集: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料等方式,收集关于环保知识、社区环境现状等资料。
- 制定方案:根据活动目标,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分工等。
2. 活动实施- 宣传组:负责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单等,通过校园广播、班级群等方式进行宣传。
- 调研组:深入社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社区居民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行为。
- 实践组:组织社区居民参与环保活动,如清理社区垃圾、绿化社区环境、宣传环保知识等。
3. 活动总结- 成果展示:通过制作PPT、视频等形式,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活动心得。
- 反思与改进:总结活动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四、活动过程1. 前期准备阶段- 学生们积极参与,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分为宣传组、调研组、实践组三个小组。
- 各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2. 活动实施阶段- 宣传组制作了精美的宣传海报和宣传单,通过校园广播、班级群等方式进行宣传,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
- 调研组深入社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社区居民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和环保行为。
- 实践组组织了社区居民参与清理社区垃圾、绿化社区环境、宣传环保知识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综合实践活动一、活动主题的提出:本活动设计是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进行设计的。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富拉尔基区教师进修学校高占国的研究成果。
这一课题是国家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的子课题之一。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是按照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课程改革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在一定主体(教师个体或集体)的组织引导下,围绕某一综合主题,按照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综合利用各门学科知识、能力、各种课程资源,使活动主体——学生学习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尝试解决综合实践主题研究的所有问题的过程。
主题研究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实施计划——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 我设计的这部分只是这一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按照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实验的基本要求,按照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我设计本活动的基本理念主要是: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1)强调学习情境的结构性,而教材的逻辑结构性又必须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水平。
(2)重视学生理解,而理解的重要条件是靠学生自行探索;从探索中发现知识结构中的原理原则,才是真正的学习。
(3)学习不能与生活脱节,在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中,才会学习到真正的知识。
2、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每个学生都具有天赋的学习能力,只要顺其天赋而提供他学习机会,他就会自行学习。
(2)只有在学生喜欢并自愿的情形下所从事的学习活动,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
(3)不强调系统的教材教法;主张教师的责任在设置情境、提供材料,而学习活动则是学生自已的责任。
(4)重视学习活动中人际关系的培养,因而主张合作学习3、主题教育理论(1)“主体教育理论”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个体的主体性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个体只有投身于各种活动之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性教育认为,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把人的发展本身作为目的和核心,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觉地以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能力的扩大和主体力量的解放为己任,建构学生的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学目标:我确定本活动教学目标的依据是:第一,《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要求;第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中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和人文主义等理论;第三,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基本要求;第四,根据我们学校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第五,我自身的知识能力等情况;第六,我们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条件;第七,实施本活动的课程资源情况等。
根据以上情况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能力:(1)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描述具体情境所包括的内容;(2)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形成分析理解具体情境的能力;(3)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具体情境初步形成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知识和能力;(4)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具体情境初步形成合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知识和能力;(5)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初步形成评价的知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大多数学生经历了解具体情境中的知识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解读具体情境的基本方法。
(2)大多数学生经历根据具体情境中初步形成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3)大多数学生经历根据具体情境中初步形成合作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过程;初步了解和运用合作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这一情境发现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产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兴趣;(2)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这一情境发现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认识自主学习的价值;(3)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这一情境发现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认识合作学习的价值;(4)大多数学生通过根据这一情境发现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初步形成批判的意识。
三、教学内容:本环节的教学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前三个环节“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中的“创设情境——发现问题”环节。
根据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第一阶段“确定目标”时的预设,选取了《当SARS降临时》作为情境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并叙述情境的内容。
根据情境发现问题。
四、教学策略为了能够实现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实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进行教学,本活动设计的基本策略是:(1)、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策略;(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3)、根据情境进行教学的策略;(4)、问题教学策略。
五、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方法;(2)、发现法;(3)、文献法;(4)、自主学习方法;(5)、合作教学方法;(6)、探究教学方法等。
六、教学过程:首先,确定目标。
我预设了两个主题:1、珍惜时间,珍爱生命。
2、人们团结一心战胜病魔。
按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研究模式”的教学设计,在这个阶段活动主题还没有确定,学生不知道要学习什么活动主题,教师有预设的主题,但是没有告述学生,只是根据预设的主题创设了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情境去发现问题。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师:同学们,2003年降临了一场灾难,恐慌笼罩在没一个人的身边。
SARS来了……请观看短片。
(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FLASH短片,短片内容如下:2003年突然降临了一场灾难,路上的行人神色慌张并戴着口罩,大街小巷都贴着本店已消毒字样。
一个女孩哭泣地看着亲人被急驰的救护车带走,送进了隔离区,在那里住满了奄奄一息的病人。
在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的全力抢救下,在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帮助下,女孩的亲人和其他的病人获得了新生。
病魔虽然肆虐,但却短暂;生命虽然脆弱,却最伟大。
珍惜生活,珍爱生命,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创美好家园。
)师:看完短片你一定心潮澎湃,请把你的心情带入到课堂中,请你描述短片内容!(将活动要求投到大屏幕上:主体:学生个体时间: 10分钟活学生按要求独立完成本活动内容,教师反复播放短片内容,并启发引导学生)生:老师片中的两个人是父女关系吗?师:可以是兄妹,可以是夫妻,可以是朋友,但要是父女,这爸爸年轻了点。
生:称之为男女主人公行吗?师:那太准确了。
……(大约15分钟后)师:大家描述完了吗?生:是的。
师:哪个同学先来试一下?生:我来……我来……李文同学:2003年,SARS袭击了我国,美丽的土地上突然降临病毒,人们都很恐慌。
就在一个地方,一个小女孩在哭泣,她的朋友患上了非典,小女孩悲伤的看者照片……沉重的音乐,缓慢的镜头,使一个个病人呈现在眼前。
SARS它夺走了多少人的生命与健康,带来了沉痛与悲哀。
但是病魔无情人有情,人们的爱心一份份投来,捐款、献血、科学家夜以继日的研究疫苗。
是的,非典是可怕的,它似一块冰,但我们会用心中的火去融化,去温暖这一切。
师:你的文学底蕴很深厚,你太有才了!(师生一起鼓掌)刘平:本片开头,女主人公伤心地向窗外望去,窗外,男主人公正被救护车送往医院,街上的人们恐慌的望着救护车远去。
男主人公被安置在隔离室。
在病人们躺在隔离室的同时,社会的人们给予他们很大的帮助:无偿献血、医生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战胜了非典,它记录着伟大,记录着辉煌,留下了蓬勃的开始,热情的攀登。
让我们相信:心之所愿,无所不能。
师:描写的好不好?生:好!师:万众一心,的确无所不能。
大家描述得语言流畅,细致深刻,有的还富有诗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描述到如此程度,让老师太羡慕你们的才气了。
大家将短片内容描述的淋漓尽致,而且认识到社会团结力量的伟大,生命的可贵,这是很难得的,如果能够再联系到对个人的深刻影响就更好了。
第二环节:发现问题师:从短片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生:有。
师:请你根据短片独立发现问题,发现的越多越好,并把你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档案袋上。
在发现问题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知识可以去电教室、图书馆发现问题。
(出示:)目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自主发现问题。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大约3分钟后,部分学生去微机室,部分学生去图书馆,30分钟后回到教室,此时教师在学生旁进行指导。
)师:老师看到每个同学都发现了许多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学生,你一定是最聪明的学生,我们来看看谁是最聪明的学生,看谁发现的问题最多!请你向组内其他同学进行汇报,其他同学提出意见或建议,形成组内共同发现的问题,并记录在档案袋上。
(出示:)目标:根据情境学生小组内合作发现问题。
大约25分钟,学生汇报,组长及其他学生记录,教师与各个小组一同参与发现问题。
)师: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向其他小组汇报你组发现的问题,经过讨论研究形成新的发现问题。
比比看哪组发现的问题最多?出示:1)目标:各学生小组之间合作交流共同发现问题。
2)主体:各学生小组。
3)时间: 25分钟第一小组组长投影本组问题(5人一组展示并讨论):1.短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这个故事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3.片中的男主人公为什么住院了?4.大街小巷的人为什么都带口罩?5.为什么病人要送到隔离区?6.医生为什么要穿隔离服?7.片中的医院里有多少个病房?8.病人康复了吗?9.什么是SARS?10. SARS是怎样引起的?11.有疫苗吗?12.它是怎样传播的?13.它是什么时间发生的?14.第一例病人在哪发现的?15.医护人员会被传染吗?16.病情蔓延到我国多少个城市?17. SARS在多少个国家流行?18. SARS病人有生命危险吗?19.全世界有多少人被传染?20.生命在SARS面前很脆弱吗?21.SARS还会再发生吗?22.我们应当怎样保护自然?其他组生:我认为第五个有问题,因为从片中很明显因为传染才隔离。
一组组长:答案虽然明显,可是这也是问题。
其他组生:我认为这不能算作问题。
一组组长:那就请同学举手表决吧!(第一小组同意这是问题,其他两组都不同意这是问题,大家僵持不下。
)一组组长:老师请您帮我们解决吧?师:我们不能因组际而存在分歧,大家应公正表决,而且我们应该是合作发现问题为主,竞争为辅,进而发现更多问题。
(学生沉默一会,有人举手。
)其他组生:第3个问题:“片中的男主人公为什么住院了?”通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女主人公为什么哭?”也是问题。
师:好的。
生1:“男孩病好了吗?”这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