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后,金融业不断发展和开放,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我国金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市场要求,我院适时开办了金融学专业。
作为学院一个新设重要专业,在很多方面需要规划与建设以及大量资金投入,以适应竞争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为此,特制定北京物资学院金融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金融学专业性强,但也要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教育指导思想。
厚基础是指本专业毕业生金融学基础理论功底较为扎实,宽口径则是指他们具有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因此其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使同学们具有较为扎实的经济理论和金融学功底,具有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数学和外语水平、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具体目标是:第一,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信托、租赁及其他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第二,能胜任政府部门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达到硕士研究生入学水平并能向更高理论层次发展的人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灵活的适用性。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比如,适应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应该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加强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于加入WTO的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复合型人才的设计和培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特此制定了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
具体内容见附件。
二、学科建设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招生规模为每届两个班共60人,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
计划3年内扩大到6个班,总计180人。
对经济学院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对经济学院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可以从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 学科发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化,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材和课程设置,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加强与行业实务的联系。
2. 师资队伍:加强对外招聘、校内培养、保护和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能力。
同时应该注重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激励,给予教师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3. 科研创新:重视和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会议,发布高水平学术论文,推动学科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
4. 国际化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学生和教师的国际化素养和多元文化背景,扩大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留学和实习机会。
5. 校企合作:积极与实业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研究机构和课题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就业机会,推动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
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要求。
二、培养内容1. 基础课程在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中,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
这些基础课程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支持。
2. 专业课程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将继续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
这些专业课程包括工商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投资学、经济法等。
通过这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实践教学除了理论课程,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还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有机会参与真实的经济活动,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实践教学包括实习、课程项目设计、模拟商战等形式,旨在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课程设计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还将安排一些课程设计活动。
学生将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和设计,并通过论文或报告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这些课程设计将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形式1. 理论教学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中,理论教学是主要的培养形式之一。
通过课堂教学,教师将系统地讲解相关理论知识,学生通过听讲和笔记等方式掌握知识。
教师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2. 实践教学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也是经济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将参与实习、实验、实训等实践活动,通过与真实问题接触和解决,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术研究经济学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还将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
学生将参与课题的选择和研究,通过独立思考和文献阅读,为解决实际问题做出贡献。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的设规划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的设规划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规划一、引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现代经济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制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建设规划,以确保专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生。
二、专业目标1. 培养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2. 培养学生具备全球化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需求;3. 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专业人才;4. 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三、专业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以下方向:1. 国际贸易与投资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贸易政策、国际市场分析、国际商务谈判等;2. 国际金融与货币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国际金融市场、汇率风险管理、国际支付结算等;3. 国际商务管理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在国际商务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包括国际市场营销、跨文化管理、国际商务战略等。
四、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商法等;2. 专业课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国际商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等;3. 实践课程:实习实训、国际商务案例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实践等。
五、师资队伍建设为了保证专业教学质量,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具体措施如下:1. 招聘具有国际经济与贸易背景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作为专业教师;2. 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3. 建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
六、实践教学与实习实训实践教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措施如下:1. 加强校企合作,与相关企业、机构合作开展实践教学项目;2. 为学生提供国内外实习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跨文化交流能力;3. 组织学生参加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的竞赛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大学经济学科五年发展规划
大学经济学科五年发展规划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大学经济学科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从现状分析、发展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对大学经济学科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规划。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大学经济学科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师资队伍结构需优化等。
二、发展目标1. 人才培养:到2027年,经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课程设置更加合理,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毕业生就业率和质量不断提高。
2. 科学研究:到2027年,经济学科科研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逐年增长,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高。
3. 师资队伍:到2027年,经济学科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到80%以上,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4. 社会服务:到2027年,经济学科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
5. 国际交流:到2027年,经济学科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显著提升,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国际会议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三、主要任务1.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鼓励跨学科研究,培育科研团队,提高科研项目质量和数量。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提高教师博士学位比例,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加强政策研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5. 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国际会议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学科国际影响力。
四、保障措施1. 完善政策制度:制定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经济学教研室学期工作计划
一、前言为了提高经济学教研室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特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
本计划将围绕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展开,确保教研室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二、工作目标1. 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加强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提升教研室整体科研实力。
3. 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人才。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5. 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经济学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具体工作安排1. 教学工作(1)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
(2)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开展教学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科研工作(1)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术交流。
(3)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提升教研室整体科研实力。
3. 学科建设(1)制定学科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
(2)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经济学人才。
(3)加强学科团队建设,提高学科整体实力。
4. 师资队伍建设(1)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2)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学科骨干。
(3)加强教师考核,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5. 教研室内部管理(1)加强教研室内部制度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2)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讨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的问题。
(3)加强与其他教研室、学院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四、保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工作计划落到实处。
2. 加大经费投入,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 加强与校外相关机构的合作,拓宽教师的发展空间。
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
经济管理系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及实行方案(2023-2023年)专业建设是教学管理工作旳重要内容, 专业建设旳状况从很大程度上反应和体现了一种系旳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关键竞争力。
根据学院旳总体发展规划, 结合我系专业设置与建设旳实际状况, 特制定我系2023-2023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详细实行方案, 以指导未来几年旳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全面贯彻党旳教育方针, 根据《教育部有关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旳若干意见》(教高〔2023〕16号)等文献精神,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旳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旳技能型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旳, 紧靠市场, 拓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旳办学方式, 积极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致力于培养我系学生旳语言体现、文字写作、人际交往、心理承受和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推进“双证书”制度和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走产学研结合旳发展道路。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结合我院旳实际状况, 从专业计划、课程安排、师资建设、学生管理到实习实践等教学全过程都亲密与行业、企业旳合作, 加强专业建设。
二、专业建设现实状况我系既有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连锁经营与管理和市场营销七个专业, 其中会计电算化专业是我系旳老式专业, 专业发展具有一定旳规模性和稳定性;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今年新申报专业。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专业为骨干(重点), 市场营销专业为特色, 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连锁经营与管理和国际贸易为主体旳复合专业群。
我系既有专业教师21人, 其中副高级职称2人, 中级职称11人, 初级职称8人。
其中具有硕士学历或硕士学位旳教师有10名, 占专任教师旳51%;“双师型”教师5人, 占专任教师旳40%;教师素质优良, 教学梯队建设良好, 师资队伍构造整体较为合理。
(完整版)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完整版)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引言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高等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升经济学科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制定一份完整的经济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是必要的。
目标本规划的目标是推动经济学科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经济学人才,促进经济学科在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影响力。
策略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1. 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教育方法的创新,建立有利于学生研究和发展的教学环境。
2. 加强学术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术研究,支持他们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建立学科研究团队,提升学科的学术声誉。
3. 深化与产业的合作:与企业和政府建立紧密联系,提供咨询和政策建议,促进学科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4. 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交流,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引进优秀的国际师资和学生,推动学科的国际化。
5. 加强资源支持: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教学设施和研究资源,提高整体发展水平。
实施计划为了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制定具体的时间表和里程碑,明确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实施时间。
2. 成立专门的工作组,负责规划的具体实施和监督。
3. 定期评估和检查规划的执行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措施。
4. 加强与各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结论通过执行本规划,我们可以促进经济学科的长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研究水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我们期待经济学科在未来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
经济学研究院五年发展规划
经济学研究院五年发展规划
本文旨在介绍经济学研究院的五年发展规划。
作为一家专注于
经济学研究的机构,我们致力于推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以
下是我们的五年发展规划:
一、拓展研究领域
我们将在原有研究领域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包括但
不限于:人工智能与经济、数字经济、环境经济等。
我们将投入更
多的资源,扩大研究团队,开展更深入和广泛的研究,为经济学学
科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增强研究实力
我们将通过多种途径增强研究实力。
其中包括:加强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访问和合作研究;组织学术研讨会,提升
研究团队的学术水平;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优化项目研究方案,提
高项目研究质量。
三、构建学术交流平台
我们将构建一个开放、高效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广大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提供交流互动的机会。
通过组织学术研讨会、发起学术论文征集活动、在学术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等形式,促进各领域学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四、推广经济学知识
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传播经济学知识,增强公众对经济学的认知和理解。
其中包括:举办公开课、开展社会调查、向公众推广相关研究成果等。
五、提升国际影响力
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邀请国际知名学者访问和合作研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在国际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参与国际会议等方式,提升经济学研究院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是我们经济学研究院的五年发展规划,我们将全力以赴,为经济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校内本科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评估实践
校内本科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评估实践作者:梁晨许晓革陈义彬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13期摘要:校内本科专业评估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强化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物资学院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建立了校内专业评估体系并面向全部本科专业(方向)开展了评估工作,力求通过客观、科学、全面的专业评估体系设计并深入评估实践活动,寻求专业建设的创新思路,达到以评促建的目标,不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3-0207-03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形势的不断变革,加强专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招生—培养—就业”的人才培养全过程中不断凸显,特别是面对招生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方面的挑战,主动开展专业建设自我评估,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战略意义。
一、校内专业评估的背景专业评估是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本科教学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能力[1]。
针对高等院校专业发展和建设质量的系统评估大体上可以分为政府评估、认证机构评估和校内评估三种类型[2],其中校内本科专业评估主要是学校自我梳理专业办学历史与现状,总结凝练专业特色,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查找和发现专业现存的问题,进而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建设路径的过程,也是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测量、分析、查找原因、制订改进方案的过程。
国外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专业评估起步较早且相对成熟。
美国、欧盟、日本等都有相当长时间的实践探索,并且通过相互认证等手段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同样受到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高度重视。
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土木类和建筑类专业认证开始,到2006年教育部组织试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再到2016年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质量标准已经达到了与国际标准的实质等效。
(完整版)经济学学科建设实施方案
(完整版)经济学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经济学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一、引言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经济学学科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与原则目标::1. 建立高水平的经济学师资队伍;2. 建设一流的实验教学条件;3. 提升科学研究的影响力及学术地位。
原则::1. 以学科发展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 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3. 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具体措施1. 师资队伍建设1.1 聘任高水平教师拟聘请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国内外学者,以提升教师团队的实力。
同时,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支持力度,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1.2 增加教师培训与交流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术会议与讲座,加强专业知识的更新与交流。
鼓励教师申请学术研究项目和参加学术论坛。
2. 实验教学条件建设2.1 更新实验设备购置最新的经济学实验设备,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和信息化平台。
同时,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2.2 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实与实践机会。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
3. 科学研究提升3.1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鼓励教师组建科研团队,加强合作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
设立科研基金,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项目申报。
3.2 提升学术影响力组织学术会议与论坛,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鼓励教师撰写高水平论文,参与重要的学术评审活动。
四、预期效果通过本实施方案的推进,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2. 实验教学条件大幅改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3. 学科的科研能力明显提升,学术影响力得到提高。
五、总结本实施方案旨在推动我校经济学学科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经济学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物资学院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三年规划目录一、单位简介 (1)(一)历史沿革 (1)(二)基本情况 (1)(三)办学条件 (1)(四)师资队伍 (2)(五)学科专业特色 (2)(六)人才培养 (3)(七)科学研究 (3)(八)社会服务 (4)二、申请新增学位授予单位的必要性和特殊性分析 (5)(一)实现国家及北京市发展战略需要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物流和流通人才 (5)(二)完善和优化区域学位授权体系的需要 (5)(三)我校与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的差距 (6)三、单位总体建设目标 (7)四、授权学科建设规划 (8)(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8)(二)工商管理学科 (36)五、支撑学科建设规划 (59)(一)应用经济学 (59)(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66)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74)(一)研究生教学科研设施建设规划 (74)(二)图书文献建设规划 (75)(三)校园网建设规划 (76)一、单位简介(一)历史沿革北京物资学院前身是原北京经济学院1963年创建的物资管理系。
1980年,为培养全国物资管理人才,经国务院批准,将物资管理系扩建为北京物资学院,曾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
2018年2月,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市商务科技学校并入北京物资学院。
经多年发展,北京物资学院已成为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二)基本情况北京物资学院现有教职工646人,其中专任教师442人。
设有经济学院、物流学院、信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国际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另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教学机构,现有2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学校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拥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目前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近10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0余人。
(完整版)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
(完整版)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规划,以促进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目标和愿景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学科,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的愿景是通过持续的教育和研究,使经济学学科在国内外获得广泛认可,成为经济决策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
发展战略1. 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基础课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建立国际化的教育资源合作,提供更广泛的学术交流机会。
2. 增强研究能力: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前沿经济学研究,提升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促进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宽研究领域。
3. 加强社会服务:积极参与政府和企业的经济咨询和政策研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建议和支持。
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经济学研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4. 推动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一流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和研究成果。
组织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提高学科的国际影响力。
5. 建立优秀团队:吸引优秀教师和研究人才加盟,搭建学科发展的智力支撑平台。
加强人才培养和绩效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潜能。
实施计划1. 制定详细的学科发展目标和指标,建立长期规划和中期评估机制。
2. 加强教育资源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设施水平。
3. 建立科学的研究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投身研究工作。
4. 积极争取经费支持,增加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投入。
5.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结论经济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是学科繁荣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们将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研究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我们将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学科的发展空间,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学院学科建设调研报告
经济学院学科建设调研报告简介本调研报告旨在对经济学院学科建设进行调查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进一步提升学院的学科实力和影响力。
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以收集师生对经济学院学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结果学科覆盖范围经济学院的学科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包括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
学科设置齐全,涵盖了不同层次和领域的研究需求。
师资队伍经济学院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其中大部分教师具备博士学位和丰富的研究经验。
教师们积极参与学术研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和科研支持。
教学质量根据调查结果,学生对经济学院的教学质量普遍较为满意。
教师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经济学知识。
科研成果经济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和参与了一些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
建议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经济学院可以积极组织学术讲座和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交流和合作,提升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经济学院可以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和机构合作,提供更多实际案例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科研支持经济学院可以进一步完善科研支持体系,提供更多的科研经费和实验设备,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提升学院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的产出。
结论综上所述,经济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和加强科研支持,经济学院将能够提升学科实力和影响力,为培养优秀的经济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经济学专业规划书(通用5篇)
2024年经济学专业规划书(通用5篇)2024年经济学专业规划书(通用5篇)1(约3843字)一、自我解析1、自身兴趣爱好(1)业余爱好:研究股票及中国经济、听音乐、英语、韩语(2)喜欢的书籍:《货币战争》《人性的弱点全集》《麦田里的守望者》(3)喜欢的歌曲:《笨小孩》《welcometomyworld》(4)心中的偶像:股神巴菲特、科比布莱恩特、罗杰费德勒(5)信奉教条:人,靠自己!2、自身优势优点(1)具有冒险精神,积极主动。
勤奋向上,只要我认为应该做的事,不管有多少麻烦都要去做,但却厌烦去做我认为毫无意义的事情。
(2)务实、实事求是,有目标有想法,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
喜欢单独思考、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
不喜欢逻辑的思考和理论的应用,对细节很强的记忆力。
(3)与人交往时较为敏感,比较谦逊、有同情心,对朋友忠实友好,有奉献精神,充满一腔热血喜欢关心他人并提供实际的帮助。
(4)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学习生活比较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依据明晰的评估和收集的信息来做决定,充分发挥自己客观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
3、自我劣势缺点信心不足,不敢去尝试一些新事物;对失败和没有把握的事感到紧张和压力;对于别人对自己的异议不服输;脾气有时温和,有时暴躁,容易激动,在公众场合不敢展现自己,有些害羞;做事情有时拖拖拉拉。
4、个人分析(结合职业测评):我的职业价值观:小康型。
追求虚荣,优越感也很强,渴望能有社会地位和名誉,希望常常收到人们的尊敬。
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由于过分强烈的自我意识,有时反而觉得很自卑。
相应职业类型:记账员、会计、银行出纳、法庭速记员、成本估算员、税务员等我的职业兴趣:企业性工作。
包括策划、管理、行政及商务专业工作等,需要具备领导才能、有决断力、并能在压力下独立工作。
我的气质:多血质。
活泼好动,反应灵敏,乐于交往,注意力易转移,兴趣和情绪多变,缺乏持久力,具有外倾型。
我的职业性格:敏感型和思考型。
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经济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一、引言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了人们如何使用资源来满足其需求和欲望。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竞争日益激烈,对于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本文将介绍经济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帮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学习目标和课程设置。
二、专业学习目标1. 培养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2. 提供系统化的经济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具备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不同领域的经济工作。
4.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的经济学人才。
三、课程设置1. 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提供数学分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理能力。
- 微观经济学:介绍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供求关系,深入理解市场与个体决策的相互作用。
- 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机制,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等宏观经济现象。
- 统计学:提供统计分析的工具,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 经济法学:介绍经济领域的法律规范和法律意识,使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法律要求。
2. 专业核心课程- 产业经济学:研究不同产业的结构和发展趋势,分析产业政策和竞争策略。
- 金融学:介绍金融市场的运作和金融工具,分析金融风险和金融政策。
-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际间的贸易和投资,了解国际经济合作和全球化现象。
- 经济计量学:提供经济数据的测量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 企业经济学:研究企业的生产和组织,分析市场竞争和企业战略。
3. 拓展课程- 社会学: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为经济学研究提供社会背景。
- 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帮助理解经济主体的决策行为。
- 政治学:研究政府和政治制度,分析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和政策影响。
四、实践环节1. 实习:提供学生有关经济领域的实践机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参与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项目。
3.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经济学论文,展示研究成果和分析能力。
特色引领的经济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特色引领的经济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摘要:特色专业建设是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需要。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以突出流通经济研究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为指导,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特色专业;流通经济;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5-0238-02引言长期以来,我国财经类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趋同性严重、同类专业缺乏区分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缺乏特色的弊端。
这种“千校一面”的现象一方面难以满足社会上特定行业和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就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
因此,在财经类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必须以特色作为引领,围绕特色来建设专业、培养人才。
北京物资学院是原物资部唯一的一所高校,在流通领域具有一定的行业背景和研究优势。
该校经济学专业从这一传统优势出发,通过与北京市同类院校进行对比,确立了培养流通领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8年10月,该校经济学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在特色专业建设的四年时间里,我们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改革以及强化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经济学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根据教育部关于“质量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相关文件,特色专业是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
①特色专业是通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专业围绕流通经济的研究特色开展专业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明确特色确立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而要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其前提是要对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条件有客观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教学】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证券期货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关键字】教学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证券期货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一、培养方案最新修订的2004级证券期货专业教学计划体现了本专业现有的培养方案。
见附件1。
本专业拟为证券、期货市场输送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投资与管理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发展思路:强调理论深度和宽度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现有证券期货专业特色的根底上,适当融入商业银行、保险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运做有一定了解。
二、学科根底1、办学条件及年经费投入情况本专业目前有专业教师7名,可为本专业协助开课的院内教师3人。
有专用模拟交易系统,有一两个教学实验基地,但不是特别固定。
无专门办公场所,无专门配备的办公设备。
上课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室。
2、本专业优势及特色我院自1993年试办经济学专业期货方向(1996年改为证券期货方向),在国内是第一家,当时和国内一些大的期货经纪公司及交易所,以及英国、美国期货方面的专家合作,举办了首届期货经纪人培训班,培养了当时国内急需的期货专业人才,本专业有6名教师通过了期货经纪人资格考试。
前几届毕业生在国内期货市场的建设和运行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并受到社会的认可和好评。
目前该专业为金融学专业证券期货方向,与原期货专业相比,不仅拓宽了专业口径,而且更加强调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分析能力和理论根底的强化。
具了解,目前全国各高校中仍然没有专门开设证券期货专业方向,大多是在金融专业中开设证券课程或期货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本专业在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已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
本专业虽然开设时间相对较长、已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和风格,在系统性、完整性方面有一定优势。
但受自身水平和学生接受能力所限,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理论深度有一定欠缺,在此方面应进一步探索和加强。
3、师资队伍条件目前,本专业专任教师共7名,师资队伍结构及科研情况分别见表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系经济学专业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一、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经济学专业是典型的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
厚基础是指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比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宽口径则是指应具有比较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
因此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具有完整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数学和外语水平,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的能力。
毕业生适宜在社会经济综合性部门、政府部门、银行以及学校、新闻和出版等单位从事研究、协调、管理、教学和编辑工作。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原有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理论研究和教学人员,显得过于单一和狭窄。
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和灵活的适用性。
比如,适应产业升级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保险、投资、咨询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应该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在华外资企业、国内企业集团涉外机构的发展需要,加强有国际交往能力的外向型人才的培养;适应于加入WTO的需要,加强经济、管理、法律、信息等复合型人才的设计和培养。
因此,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从事经济分析和经济管理工作的专门型人才;以及能够在经济研究和教学领域从事科研和教学的专门型人才;并尽可能培养具有更高理论层次的经济学后备人才(研究生)。
根据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最新的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
具体内容见附件1。
二、学科建设目前我国共有201所院校开设了经济学专业,这些院校的分布如下:华北地区61所,其中北京31所,东北地区17所,华东地区58所,华中地区19所,华南地区15所,西南地区19所,西北地区12所。
可以说,经济学专业的设置遍布各类、各级高校。
我院经济学专业的前身是物资经济专业,历史悠久,在我院建院时就已经成立。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具有强烈计划经济色彩的物资经济专业风光不再,并被教育部从专业目录上取消。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1999年我们更名为经济学专业。
目前我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为两个班,四个年级合计300名学生左右。
北京市的同类院校大多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经济理论人才的培养,相应地大规模发展研究生教育。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院在经济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的重点一直在流通领域,并且按照99年评估时有关专家的意见,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经济学复合型人才,方向在于流通。
但从近五年的发展来看,这一特色并不突出。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产业经济学是我院三个硕士点之一,该课程也是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因此,在该硕士点的建设方面,应该积极发挥我专业的师资优势。
三、师资队伍条件教师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导力量,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虽然经济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在全院各系部中较强,但横向比较,在全国高校中,属于中低水平,主要是没有具有权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从而无法形成梯队。
因此,加强师资、培养学科带头人是未来几年经济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根据学院的整体规划,2008年全院具有正高职的教师应该达到60人,如果按照25个专业计算,每个专业应该有2-3名正教授。
作为经济学专业,则应该达到3-4名正教授。
现有教师中可培养出1-2名,所以还需要引进至少2名正教授。
经济学专业现有专职教师8名,其中4名拥有副教授职称,博士(含在读)3人,占全体教师的40%。
教师年龄较为年轻,都在40岁以下,整体的教师结构体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和高学历”的特征。
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领域都集中在经济学以及分支学科,具有较为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及科研能力,能够承担经济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专业教师承担课程情况如表1:表1:专业教师承担课程情况表计划教师承担课程情况见表2: 表2:计划教师承担课程情况对于缺乏的师资,需通过自主培养和积极引进两条途径达到重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从年龄和职称来看,应注意适当引进高学历、高职称、可以双语教学的教师。
见表3。
表 3:拟引进教师情况表学》、《外国经济学说史》、《商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课程。
另外,从师生比来看,我专业学生人数为8个班,约320人,加上春招班2个班,约80人,学生总数在400人左右,而目前教师人数8人,师生比为1:50,而教育部规定的合格比例应在1:26,差距较大,如教师增至11人,则师生比为1:27.5,应比较合理。
四、课程建设课程建设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的基本要求。
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环境的变化,经济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必然要有一个不断修订、不断完善的过程。
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既具有批判性和继承性,又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以使经济学基础人才的培养在质量上能适应新世纪的需要。
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已经在新一轮的教学计划修改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并将在未来五年内进一步加以完善。
根据目前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我们的改革思路及建设规划如下:1.针对原有的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各门课程自成体系的情况,在新的教学计划当中,我们从必修课和任选课两个方面加以了完善。
从必修课来看,经济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经济理论类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为核心,使学生打下系统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第二类是数学类课程,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计量经济学为核心,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第三类是工具性课程,主要包括统计学、英语、计算机等等;第四类是知识性、专门性和专题性课程,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综合能力,如发展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等等。
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课程群。
见附件2—专业知识结构拓扑图。
从选修课来看,需要进行较大的调整。
由于我院经济学专业学生与其他兄弟院校相比竞争力较弱,近年来就业问题严峻,除一批考研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自卑和厌学情绪。
因此,从提高学生考研命中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就业率着想,计划在选修课中设置以下四组课程:第一组偏重于现代经济理论的教学,为学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和今后的学术性研究打下良好基础,这方面的课程已开设和拟开设的有运输经济学、技术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第二组面向具体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界的需要,为本科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就业市场和从事具体工作提供专门知识,这方面的课程已开设的有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第三组强调中国特色,使学生具有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总体概念,为政府职能部门的需要输送经济学人才,这方面的课程拟开设的有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第四组偏向国外知识介绍,使学生能够受到前沿理论的熏陶,这方面的课程拟开设的有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
2.增设一些掌握现代经济学所必需的先进分析方法和工具类课程,如计量经济学已经开设。
由于师资的原因,《经济数学》待后开设。
3.对于基础课程作了更高的要求。
在学科基础课中,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替代了原来的《西方经济学原理》,使用中级版教材,教学容量与难度相对增大。
4.对专业核心课程作了调整。
删除了原来与《西方经济学原理》有部分重复和交叉的《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将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列为专业核心课,突出了专业核心课中的“核心”二字。
5.原来的课程时数安排较多,学生无法很好地消化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更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不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未来五年中,将尝试进一步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尤其是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和学分。
6.目前我专业的双语教学发展滞后,这是目前我院经济学专业与同类院校相比的突出问题。
在近二年内,经济学专业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将采用双语教学。
本专业开设专业核心课程5门,有中三门已采用多媒体教学,但还没有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
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是本着继承经典、开拓前沿的原则,增加经济学前沿理论的介绍;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系统性。
本专业力图在未来五年内建设2门优秀课程。
五、教材情况经济学专业选择教材的标准应该是思想性、科学性、针对性强,内容翔实,理论联系实际,体例先进,反映相关方面的最高水平。
教材的科学、先进保证了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科学性、先进性,同时教材的针对性又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对于博大精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来说,配置部分便于学生自学的辅助教材也是十分必要的。
合理配套的辅导教材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巩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目前正在编制的两本配套教材是配套于《西方经济学》的《经济学基础》和配套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同名讲义,两年之内即可投入使用。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自编教材难度较大,预计在三年之内完成。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十分重要的一门理论基础课,为了深化课堂教学,课程组的教师在2004年暑假期间编写了习题集(共约10万字),现在已经基本完成。
争取下学期投入使用。
本专业教材大多选用优秀的指定教材或推荐教材。
但由于经济学本身的特点,有些教材显得有些老化,如《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一课程的教材;另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也没有非常合适的教材。
由于双语教学的发展滞后,国外经典的原版教材还未在本专业使用,这是本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六、实践教学情况1.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毕业生的实习基本上处于分散状态,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
由于经济学专业本身的特点,实习基地的建设比较困难。
但是通过实施导师制,可以将学生的实习规范化,改变目前“有名无实”的状况。
2.毕业环节本专业的学生要求修完140学分的课内学分,完成20学分的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读书活动、社会调查与实践和毕业论文三部分。
结合经济学专业本身的特点,读书活动作为重点,并配合导师制具体实施。
对于经济学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一个亟待强化的环节。
以往的实践教学局限于暑期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两个方面,而且往往流于形式。
根据经济学专业自身的特点,未来几年内,我们计划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完善经济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是开设文献检索类课程,为日后撰写学年及毕业论文打下基础;二是使学生参加中国宏观经济分析调查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三是适应国际上“实验经济学”发展的趋势,例如开设“计量经济学实验”和“经济统计学实验”两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