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传承人

合集下载

杨武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影响

杨武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影响

杨武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及影响传播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太极拳也不例外。

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秘诀”写道:“重拳,重老师真传,自得之;不重拳,轻老师,枉费力也,”纵观一部太极拳史,正是通过代代相传而绵延不绝的。

永年太极拳源自杨禄禅和武禹襄。

本章节溯本,以人为本,由点及线,由线及面,通过记录一代代师承关系,再现太极拳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传播体系上,可以看出永年太极拳自古至今的传承脉络,各个历史时期太极拳自永年传向社会的传播渠道以及太极拳在各地的发展情况。

永年传承一、杨式杨禄禅首传三子凤侯、班侯、健侯,传人甚多,代表有凌山、万春。

全佑(后令人三人向班侯拜师)。

杨班候 19世纪50—80年代进京教拳,著名弟子有凌山、万春、全佑、王茂斋、牛连元等。

在家乡永年有传人教莲堂、陈秀峰、张信义、李莲芳、张印堂、李万成等。

杨健候随父进京教拳,传播广泛,其中一部分弟子按他吩咐转到其子杨澄甫名下。

传人有三子少侯、兆元、澄甫及许禹生等人。

杨兆林得家传,在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南和县、任县、尧山县(今隆尧县)及邢台一带传拳。

主要传人有李宝玉、王其和、刘东汉等。

在家乡传翟文章等人。

杨少候父健候所传,在北京传张文炳、张文炳又传刘习文、韩世昌、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杨澄浦得家传一生收弟子40多人,学生千余人,徐哲东评语:“杨家累世教拳,以澄甫的学生最为多。

”教莲堂得传于班候,传人有李双彬、张新庆。

李双彬传李竹林、张有志。

李竹林传辛社军、李尚存、张现考、刘春方、张小平、张新成、李亚鹏等。

李万成得传于班候,传人有林金声、周志德、周志成、郭振清、郝从文、贾治祥、白忠信、关子敬、白彦如、穆振景、张其、张田所、潘河清、韩会明等人。

郝从文得传于李万成,弟子将近百人杨振铭得家传14岁起助父澄甫教拳,后到安微、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授拳,门人21人。

杨振基得家传曾到广州、南宁。

咸阳、太原、济南、大连、北京、石家庄等地办班义务传拳。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太极拳是一门古老而深奥的武术,凝聚着中国千年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而作为太极拳传承人的个人简历,不仅仅是一个人经历的简单堆砌,更是一段充满着艰辛、汗水和智慧的人生之旅。

某某先生,现年六十有余,作为太极拳的传承人,其个人简历可以被追溯到几十年前。

他生于山村,成长于清晨农田的劳作声中,自小体验着农耕生活的艰辛和朴实。

然而,他身上的太极拳血脉自幼便在他的体内翻腾,逐渐开启了他探索武艺的路程。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向当地的一位太极拳大师请教,于是在凌晨的晨光中,他驱车赶到大师的道场,接受着严格的习武训练。

每天炎热的夏季,他在烈日下汗流浃背,每当严寒的冬天,他在寒风中忍受着刺骨的苦楚。

这段艰辛的锻炼中,他不断强化自己的身体素质,与太极拳深度相融。

多年后,他终于拜入大师门下,成为大师的得意门徒。

这段师徒情谊并不仅仅停留在太极拳的练习中,大师利用这个机会,传授给他更多的道理和智慧。

每当慢慢引导着他感悟太极拳的精髓时,大师也会与他分享生活的体验,告诉他人生之道。

然而,这段传承并没有如他所想完美继续下去。

大师逝世之后,传承的责任落到了他的肩上。

凭借艰苦卓绝的努力和他对太极拳的独特理解,他开始传授太极拳的技巧和智慧给更多的后继者。

在他的指导下,太极拳开始在当地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

他通过指导学生们的练习,展示了太极拳的神奇效果,并逐渐吸引了更多的人投身于太极拳的修炼之中。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才华,让他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和仰慕的太极拳传承人。

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此,他意识到太极拳的传承需要更广阔的舞台。

他开始主动参与各种太极拳的演出和交流活动,将太极拳这门宝贵的艺术传统推向了更广阔的领域。

他的教学经验和独特风格,受到了不少国内外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和认可。

如今,他已经成为太极拳的代表人物之一,受邀参加各类太极拳的比赛和表演。

他将自己积累多年的经验融入到每一场演出中,让观众感受到太极拳的玄妙与美妙。

人们说,传承是一个继承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延续。

访武式太极拳传人之一刘积顺

访武式太极拳传人之一刘积顺

[转载]访武式太极拳传人之一刘积顺武式太极传人之一刘积顺刘积顺先生29岁开始跟太极名家郝少如先生学武式太极拳,艺成以后,从北到南广为传授太极拳艺,也被邀请到国外授拳。

武功出众者大多是从少年时学起,可他近而立之年才起步,却能大器晚成,成为当今中国一位太极拳名家,他的学拳经历对人们是很有启发的。

由怀疑到真信刘积顺出生于上海,日本入侵中国后,由于战火纷飞,社会动乱,父亲把他和母亲一起送回广东老家避乱。

他的少年时代就是在广东省的乡下渡过的。

11岁那年,日本侵略军的铁蹄蹂晌到了广东,在乡下也不安全了,父亲又叫他们母子返回上海。

以后他便在上海,从小学读到大学,大学学的是法律系国际法专业。

读书时,他爱好广泛,喜欢武术,还跟别人学过拳击。

参加工作后,他见上海有各派太极拳传播,学太极拳的人很多。

当时他对太极拳不太了解,见别人学也想跟着学。

经朋友介绍,他就向武式太极拳传人郝少如先生学武式太极拳,此时他29岁。

他默默地、很用功地学了一年,老是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心存怀疑。

有一天,他独自到郝老师家里,听老师讲拳理。

长时间憋在心里的话不得不吐。

他问郝少如老师:“太极拳能不能用于对打?”郝少如说:“怎么不能打?太极拳既然称为拳,当然能打。

”刘积顺又问:“我能不能打打你试试?”郝少如说:“当然可以。

”由于郝少如先生是家传功夫,社会上的人虽都知道他艺业非同凡响,但很少人见识过他的真功夫。

只见郝少如随便地站着,说:“你打吧。

”刘积顺心里七上八下的,到底是真打还是假打呢?他决定先试试看。

他不用全力,一个直拳向郝少如打去。

拳一碰到郝少如,未见人家如何动作,就感到有一股劲传到自己身上,整个人向后仰面跌出,碰到墙壁上。

郝少如从接劲中知道刘积顺还未敢放手真打,便说:“你要真打。

”刘积顺说:“那我可真打了。

睁他见郝少如身体肥胖,可能转动不够灵便,就先做了一个假动作,一闪身,用一个横勾拳向郝少如肋部击去,郝少如身不动,当拳触及他肋部时,只听到他“哼”了一声,刘积顺感到从郝少如老师的肋部透出一股类似冲击波的巨大力量来,一下子把他打进了靠墙的八仙桌下,头和手臂都受了伤。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代表,以其缓慢柔和而又精准的动作风格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

太极拳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清朝,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而太极拳传承人则承载着太极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他们不仅仅是武术家,更是太极拳文化的代表和传承人。

本文将介绍一位太极拳传承人的个人简历,以探究太极拳传承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梁德师是一位太极拳传承人,他的祖籍在广东惠州,自幼就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武术家,他的父亲是惠州市武术协会的副主席,同时也是一位太极拳教练。

因此,梁德师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就接触到了太极拳,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热爱。

梁德师的太极拳老师是广东省太极拳名师章振亚先生。

章振亚先生是中国太极拳协会理事和广东省武术协会主席,被誉为“中国武术第一家族”的代表人物之一。

梁德师在17岁时拜章振亚先生为师,开始了他在太极拳道路上的不懈探索和研究。

在章振亚先生的指导下,梁德师不断地修炼和钻研太极拳,并在1994年前往台湾学习武术。

在台湾期间,他遇到了一位名为曲洪良的太极拳宗师,曲洪良先生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一生致力于太极拳的传递和发扬。

梁德师在曲洪良先生的指导下,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太极拳的精髓,对太极拳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了。

梁德师的太极拳功力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凭借其卓越的技艺和深远的造诣成为了多个武术比赛的冠军。

他曾经荣膺广东省武术比赛太极拳冠军、黄埔武馆太极拳冠军、香港太极拳比赛冠军等多个奖项。

他的太极拳被誉为“刚柔并济、以柔克刚”的典范,深受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

作为一位太极拳传承人,梁德师不仅在教授太极拳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更深谙太极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他曾经多次在国内外进行太极拳讲座和太极拳表演,深受观众和学员们的喜爱。

他的太极拳教学理念是: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

他鼓励每一个学生在练习太极拳的同时,更要注重太极拳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让太极拳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中的瑰宝,源远流长,以其独特的内外兼修、柔中带刚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其源头可追溯至清朝的陈王官,后经不断传承、演变,形成了众多派别和风格。

在这个充满多样性和变化的太极拳世界中,每一位传承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故事和武学历程,今天,我们将聚焦其中一位传承人,探讨其个人简历。

**早年生活**这位太极拳传承人,出生在中国南部的广东省。

从小,他就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武术家,这为他的武道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他成长于城市,但他的家庭传统使他深深根植于中国武术的世界。

**初涉太极拳**年轻时,这位传承人开始接触太极拳。

他找到了一位优秀的师傅,跟随其学习,并逐渐掌握了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学到了武术技能,还深刻领悟到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平衡、柔与刚的和谐,以及身心合一的理念。

**太极拳的漫长学习之旅**太极拳是一门极富深度和复杂性的武术。

这位传承人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不断精进自己的技艺。

他旅行到中国各地,拜访不同太极拳大师,吸收各家派别的精华,将其融入自己的风格中。

他的刻苦努力和对太极拳的无尽热爱让他不断进步,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太极拳传承人。

**教学与传承**作为一名太极拳传承人,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位传承人积极地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帮助他们理解太极拳的精髓。

他的教学方法独具特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身体姿势和呼吸控制,以及内在的能量流动。

他的学生们都对他充满敬仰,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导师。

**太极拳的传承责任**太极拳传承人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他们需要继承并传承这门宝贵的武术,确保其不仅保存下来,而且继续发展。

这位传承人深刻理解这一点,他积极参与太极拳社区的活动,促进太极拳的传播。

他还致力于培养下一代的太极拳继承者,将这门艺术传承给更多的人。

**太极拳的影响力**这位太极拳传承人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扩展到国际舞台。

武式太极拳的历史人物特点

武式太极拳的历史人物特点

武式太极拳的历史|人物|特点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由河北永年人武禹襄所创。

至今大约有130年的历史。

后由武禹襄之甥李亦畬进一步完善,由郝家一直传承下来。

那么这一派太极拳有着怎样的历史,经历了哪些人的不断发展,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就让小编来告诉你吧!武式太极拳的历史武派太极拳兴起于清咸丰年间,始祖武禹襄及其传人李亦畬、李启轩昆仲均系望族儒生,罕于课徒,至第三世郝为真始广传于世,故旧时多称之为“郝架”、“郝派太极拳”;又因其拳势强调虚实开合,民间习称“开合架”或“开合太极拳”。

解放后多称“武式太极拳”。

海外为了在译音上有别于吴式太极拳,多译成“武(郝)派太极拳”。

始祖武禹襄,名河清,号廉泉,以字行,生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卒于光绪六年(1880),直隶省广平府永年县人。

廪贡生,候选训导,赠封中宪大夫,兵部郎中加二级。

武氏自明初从山西移民至此,到武禹襄已是第七代,为永年四大望族之一。

其曾祖父讳静远,曾充卫千总。

其祖父讳大勇,武生。

其父名武烈,庠生。

禹襄昆季三人,长兄澄清(1800一1887),咸丰二年壬子科进士,官河南省舞阳县知县;仲兄汝清(l803一I887),道光二十年庚子科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

兄弟三人,学兼文武、瞻材亮迹,并声于世,世称“三武”。

咸丰初,吕贤基奉旨督办团练,肃书币邀禹察参赞戎机,以母老不能远离辞谢。

后来尚书毛昶熙、河南巡抚郑元善又皆礼聘,均婉言谢绝。

惟以上事慈母,下课子孙。

究心太极拳术为事。

约道光十余年间永年南关人杨露蝉(名福魁,1799-1872杨式太极拳始祖)返里授拳,禹襄与之友好,得以知其拳技梗概。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出师北征,李开芳部已抵湖北。

禹襄奉母命往河南省舞阳县省兄,经永年太和堂店东介绍,绕道温县赵堡镇从拳师陈清平(1795一l868)问技,深得奥妙。

其兄澄清于舞阳县北舞渡盐店获清初山西人王宗岳《太极拳谱》,转赠禹襄。

禹襄返里后,远法王宗岳,近师陈清平,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虚实之道,医家经络气血之说,养生家吐纳导引之功,技击家蓄发提放之巧,经多年专心研习,并多与力大精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故其术尤为精到。

吴式太极拳传人

吴式太极拳传人

吴式太极拳传人太极拳弘扬者杨露蝉身怀绝技,在鸦片战争(1840年)之后来到京城,才使太极拳遐迩于世,振发兴旺起来。

当初杨露蝉在教王公贵族之前,曾在神机营(执火器的部队)教拳传艺,其中有三位满族人万春、凌山、全佑学习最佳。

后奉杨之命拜在其次子杨钰(班侯)门下。

可惜万春、凌山无后传之人。

由全佑开创太极拳师徒传递之例。

第一代鼻祖(1880-1902)全佑(1834-1902)满族正白旗人,生于顺天府大兴县。

老姓吴福氏,号保亭。

当年他在京师神机营当差时从学于"太极神拳扬无敌"杨露蝉。

他学拳笃实,事师最孝,有时胜于亲子。

露蝉感其诚,倾囊相教,故得其臻。

再拜班侯为师,得其传授。

所以全佑能兼得杨氏父子之所长名噪京城。

全佑后在提督衙门当差,办事公正,为人善良,人称全三爷。

同时,择徒而教。

传人有:王有林(茂斋)、其子爱绅(吴鉴泉)、郭芬(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人。

第二代奠基建业人(1902-1942)一、爱绅,字鉴泉(1870-1942),民国后随汉俗以老姓的第一音"吴"为姓,世人皆称为"吴鉴泉"。

青少年时即有极深厚的武术功底,家传太极拳更是了得,其父逝世后,与师兄王茂斋、师弟郭松亭三人同心合力,刻苦切磋,研究技艺、理法、突飞猛进,升华至善,臻其深奥,登峰造巅。

1914年,应许禹生之邀在其创办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与杨少侯、杨澄甫、纪子修诸名师执教太极拳及岳氏连拳等,名声远扬。

1928年,吴鉴泉被上海精武体育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第一个将太极拳带过大江。

1933年又在上海创办"鉴泉太极拳社",后遍及长沙、广州、港澳及海外。

吴鉴泉拳式循规蹈矩,松静自然,独具柔化之妙。

架式小巧细致,在开展中求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原被称为"小架式"。

鉴泉先师之推手以善化为基端正严密,细腻绵绵,沾随一体,守静运化,功深德高,堪为太极宗师。

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

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

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武式太极拳部分历史人物简介武禹襄武禹襄(1812~1880)武士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

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候选训导。

约1850年同乡杨禄禅(1799~1872)自河南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

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清平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

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势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

此式既不同于陈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武氏研究太极拳,创试验之法,每招致乡勇以自验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故拳式中式势可用,无一空架。

武氏一身虽然研究太极拳术最为精深,但终以教读自任,故此拳传人甚少,只传其甥李经纶(字亦畲)技艺最精。

武氏论著较多,先著后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据其本身体验而写成,所以已故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武氏著作为“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李亦畲李亦畲(1832~1892)是继太极哲人武禹襄后,为太极拳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一代宗师。

李先生名经纶,字亦畲。

河北永平人。

咸丰元年(1851)为岁贡生,候选训导,同治举人;性敏慧,工小楷,得其书者,多珍之。

父名世馨,字诒斋。

同治间军兴永年修城竣池,举办团练,世馨助之力为多。

亦畲有弟承纶(字启轩)、曾纶和兆纶。

亦畲和启轩皆从母舅武禹襄习太极拳,亦畲最有成就,启轩其次。

亦畲于1853年始从刚由河南之行返里的禹襄习拳,兴趣盎然,精心钻研,以至放弃仕进,身体力行数十年而能神乎其技。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

太极拳传承人个人简历太极拳是中国的传统武术之一,自古以来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太极拳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和关注,除了它独具的武术特点外,更因为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太极拳的传承中,传承人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不仅是太极拳的守护者,更是太极拳的发扬者和推广者。

下面,我来介绍一位太极拳传承人的个人简历,以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位传承人的经历和故事。

这位传承人名叫赵秉飞,他是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出生于中国陕西省的延安市。

赵秉飞的父亲就是一位著名的太极拳大师,所以从小他就接受了良好的太极拳教育,并且非常喜欢太极拳。

赵秉飞热爱太极拳的原因是因为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保持身心健康,并且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中国文化的内涵。

赵秉飞从小就对太极拳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经常会在家里跟随父亲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将他送到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太极拳大师那里学习。

在这位太极拳大师的指导下,赵秉飞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和不断练习,最终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太极拳传承人。

在成为太极拳传承人之后,赵秉飞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工作。

他发现,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他将太极拳的精髓传授给了更多的人,并且将太极拳与中医、养生等结合起来,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太极拳传承人,赵秉飞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非常丰富和重要。

他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太极拳各种招式的动作和技巧,更能够将太极拳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传达给学生,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和理念,从而达到锻炼身体、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除了教学之外,赵秉飞还积极参与各种太极拳比赛和会议。

他曾经多次参加国内和国际太极拳比赛,多次获得金、银、铜牌,并且曾经被评为“中国太极拳之星”。

他还多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太极拳会议和交流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分享他的太极拳经验和技巧。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太极拳传承人,赵秉飞不仅在太极拳技艺方面有着非常丰富和深厚的功底,更在太极拳的传承和推广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简介
武式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形式,是太极拳中的一种
流派。

它以气的运动、身体的协调和柔和的力量为特点,既可以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也可以作为一门实战技术。

武式太极拳注重气质和技术的表现,强调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原则。

起源
武式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省,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

传说中的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其生活在明朝末年的武当山上。

张三丰的太极拳是在武当山道家的修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被称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

在明朝末年,张三丰的太极拳传给了他的弟子吴德信。


德信又将太极拳传给了他的三个徒弟,分别是吴鉴泉、吴鉴明和吴鉴虎。

这三人又将太极拳传给了他们各自的徒弟,从而形成了武式太极拳的传承体系。

特点
武式太极拳有许多独特的特点,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的特点:
1.内外兼修:武式太极拳注重内功修炼,通过内部力
量的提升来增强身体的稳定性和坚韧性。

内外兼修使得武
式太极拳的拳法更加精妙和有效。

2.微妙而柔和的力量:武式太极拳的力量来源于内功,
以柔和的力量克制对手的攻击。

武式太极拳的拳法动作循
序渐进,气势沉稳,极富美感。

3.独特的呼吸法:武式太极拳强调以意导气,以气导
动,通过深呼吸和拉伸,使气血流通,增强体力和免疫力。

4.全身协调的动作:武式太极拳追求动作的协调性,
要求身体的每个部分都能协调运动,使整个身体成为一个
有机的整体。

练习方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练习方法,供参考:
1.单式练习: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先从基本动作开始练习。

如。

武式太极拳传承人

武式太极拳传承人

武式太极拳传承人武禹襄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

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

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

武式太极拳融儒家文化、道家养生、中医保健、武术强身于一体,具有增寿益智、祛病健体、美容塑身的功效。

武式太极拳,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

与人交手,不重招数外形,注重接劲打劲。

练习中要求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以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神奇境界。

李启轩和李亦畲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经论字亦畲,河北永年望族。

父世馨,字贻斋,生于1832年卒于1892年,终年60岁。

于1852年始,从其舅武禹襄学习太极拳。

李亦畲躯干短小,目近视,而数十年纯功,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

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比手时变脸变色,静以待动,当之者辄腾空而出。

李亦畲精于技击、拳理,苦研拳功,勤于笔耕,继承和完善了其舅武禹襄的拳架和拳论。

著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密决”、“擎引松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歌”入韵,并绘“左右虚实图”二幅,“论虚实开合”等。

郝为真郝为真,名和。

永年城里人。

生于清朝末年(1849年)卒于民国初年(1920年),他体貌魁伟,敦厚强毅,深嗜武技,及观李亦畲打手,遂改从亦畲专心学太极拳,两年余仅得粗迹,勤学苦练者六载。

亦畲叹其诚笃,乃授之真诀,自此功力日进。

当时爱武者都以拜郝为师学拳为荣,授徒逅布华夏。

其拳技演为一派(曾一度称为郝派)。

其所传架子,系将武李氏所传架子加开合,按一至四呼发口令,以便领导学生集体学习。

生平无著作,现有讲解“不丢不顶”和叙述其“练功之阶段”的感觉两篇纪录。

他传子郝月如,徒弟有孙禄堂、李保玉、李圣端、李福荫、韩钦贤、张振宗等武林高手。

由于创编了一呼四发的开合太极拳,使武氏太极拳得到进一步发展。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始祖武禹襄武禹襄(1812--1880年),河北永年县人,约于1851年从杨露禅学陈氏老架,1852年从陈青萍学陈氏新架,从而创造了武氏太极拳。

武氏太极拳既把陈氏新架与老架结合起来,又把杨露禅“大动作”与陈氏“小动作”结合起来,行拳时强调开合虚实,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并重视身法。

武禹襄传李亦畲(奢)(1832--1892),李传郝为真(1849--1920)。

郝从适应老年人需要考虑,去掉了一些动作。

以后,郝又传孙禄堂。

上述这些名家,每人对拳法都作了修改,并以自己的姓氏命名。

武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连绵不断,身体挺直,讲究用内气推动身躯,用一臂保护身体半身,手不伸延到脚的垂线外等。

太极名家洪均生洪均生,河南禹县人,自幼随父在京,少年因体弱多病而辍学,唯每日散步,见北京《小实报》刊登名武生杨小楼从陈家沟陈发科拳师学拳后身体转健,能演重头戏的消息,遂拜陈发科为师。

洪均生自幼聪颖过人,善于思索,博览强记,通音律,工诗词,文武兼修,随陈发科习拳不久,即对太极拳的缠丝劲颇有心得。

为使习拳者走上便捷之路,洪均生将拳的奥妙及多年的心得著成通俗易懂的歌诀,对太极的缠法、眼、手、身、步、双重、推手等内容作了详尽的解说,习者容易诵记并得到完整明确的概念。

洪均生为人忠厚诚实,视师如亲,随师十五年,师徒感情深厚。

时隔六十年每每提及恩师,言情间溢于崇敬之情。

洪均生在太极理法上,主张讨论实验,对有些著作及观点,坦率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对那些弄虚作假的现象毫不客气的提出批评,他提出教学相长的原则,并指出“人有品,拳亦有品,拳品高低实以人品为主。

”洪均生技高艺纯,发人腾空丈外而感觉不到疼痛,快拳进攻,略一抬手,来人便跌于丈外,屡试屡爽,被人誉为神技。

日本的曾吾忠弘写道:“观看了洪老师的师范表演,真正看到了我们所倾慕的东西,感到在他身上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极高雅的武术气质,而他就象一位杰出的哲人,蕴藏着人类的奥秘....洪老师具有天才般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有人曾试图推动他的身体,但在欲推的瞬间,突然力量好象被什么东西给带走了,自己反而被弹出甚远。

吴式太极拳之南派拳谱

吴式太极拳之南派拳谱

吴式太极拳之南派拳谱吴式太极拳是汉族传统拳术之一。

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

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王杰(子英)、王倜(子超)、赵铁庵、修丕勋、彭广义(仁轩)、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修占等。

修占又传周旭林等。

下面是店铺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吴式太极拳之南派拳谱。

南派拳谱108式1.预备式2、太极起式3、提手上势 4、手挥琵琶5.揽雀尾6、单鞭 7、提手上势 8、白鹤亮翅9.搂膝拗步左右四度10、手挥琵琶11、进步搬拦捶12、如封似闭13.抱虎归山 14、十字手斜15、斜搂膝拗步 16、转身搂膝拗步17.揽雀尾 18、单鞭 19、肘底看捶 20、倒撵猴左右三度21.斜飞式22、提手上势 23、白鹤亮翅 24、搂膝拗步25.海底针26、扇通背 27、翻身撇身捶 28、退步搬拦捶29.上步揽雀尾30、单鞭 31、云手 32、单鞭33.左高探马 34、右分脚 35、右高探马 36、左分脚37.转身蹬脚38、搂膝拗步二度 39、进步栽捶 40、翻身撇身捶41.高探马 42、右分手双峰贯耳 43、一起脚 44、退步七星45.退步打虎式 46、二起脚 47、双峰贯耳 48、披身踢脚49.转身蹬脚 50、高探马 51、进步搬拦捶 52、如封似闭53.抱虎归山 54、十字手 55、斜搂膝拗步 56、转身搂膝拗步57.揽雀尾58、单鞭 59、手挥琵琶 60、野马分鬃61.手挥琵琶 62、野马分鬃左右三度 63、手挥琵琶 64、野马分鬃65.玉女穿梭二度 66、手挥琵琶 67、野马分鬃 68、玉女穿梭二度69.揽雀尾70、单鞭 71、云手 72、单鞭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 75、右金鸡独立 76、倒撵猴左右三度77.横斜飞式 78、提手上势79、白鹤亮翅 80、搂膝拗步81.海底针 82、扇通背83、翻身撇身捶 84、上步搬拦捶85.上步揽雀尾 86、单鞭87、云手88、单鞭89.高探马 90、扑面掌 91、翻身单摆莲 92、搂膝拗步93.上步指裆捶94、上步揽雀尾 95、单鞭 96、下势97.上步七星 98、退步跨虎 99、转身扑面掌 100、翻身双摆莲101、弯弓射虎 102、高探马 103、扑面掌 104、翻身撇身捶105、上步高探马 106、上步揽雀尾 107、单鞭 108、合太极。

吴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田德文先生收徒

吴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田德文先生收徒

nil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临淄分会举办“全区传统吴式太极拳万人展演日”活动主会场区属企业分会场为进一步推动吴式太极拳在临淄区的推广、普及,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临淄分会以“2018年山东省百万中老年人打太极业务骨干展演活动”为契机,于11月1()日举办了“全区吴式太极拳万人展演日”活动。

11月1()日上午9点,全区11500名太极拳爱好者在临淄区齐都体育城主会场及闻韶、化建、稷下、区属企业、峰山、凤凰、炼厂、雪宫、辛店、齐陵、金山、敬仲、等分会场同时演练传统吴氏简化太极拳(1()式)。

在齐都体育城主会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幕仪式。

区政府副区长李玲在讲话中对本区太极拳事业的蓬勃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勉励太极拳学会、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临淄分会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淄博市老年体协副主席钱景水、张玉清,秘书长王健及区体育局、区老年体协、太极拳学会领导莅临主会场观看、指导。

演练场上,1300名太极拳习练骨干伴随着舒缓悠扬的音乐,共同展演吴式简化太极拳1()式。

他们沉着淡定,缓慢轻柔,以意领气,按窍运身,•招•式,显现了他们8个多月的习练成果;130()人整齐如一,蔚为壮观;金鸡独立,步履稳健,立身中正;斜飞式,斜中寓正,舒展大方;倒撵猴,手脚配合,一前一后,神态安详,不急不躁……尽显吴式太极拳的韵味。

本次吴式太极拳万人展演日活动,是鸣生亮武学研究会临淄分会在全区推广、普及吴式太极拳采取的重要举措。

展演日之前,先后举办了传统吴式简化太极拳1()式骨干培训班28期,培训骨干3018人,各镇、街道、企业、机关、学校太极拳分会举办培训班62期,各太极拳辅导站8个多月来以习练吴氏简化太极拳10式为主,在全区形成了吴式太极拳浓厚的习练氛围。

本次吴式太极拳万人展演日活动.宣传发动广泛,组织深入细致,参练人数众多都是空前的,必将对吴式太极拳在全区的深入研练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张全亮会长特为活动寄语:喜闻临淄分会“全区传统吴式太极拳万人展演日”活动成功举办,规模之大,气势之宏.影响之广,效果之显著,在我们研究会史上前所未有,堪称首举,足以令先人欣慰,令同门自豪。

吴式太极拳泰斗马岳梁、吴英华夫妇在太原表演吴式太极快架、慢架,难得一见!

吴式太极拳泰斗马岳梁、吴英华夫妇在太原表演吴式太极快架、慢架,难得一见!

吴式太极拳泰斗马岳梁、吴英华夫妇在太原表演吴式太极快架、慢架,难得一见!马岳梁传授太极拳达60余年。

这位享誉国内外武术界的泰斗,虽因错案两入牢狱,但矢志不移。

其妻吴英华为吴氏太极拳正宗传人,育桃李遍天下,但仍以一中国普通妇女自谓。

马岳梁(1901-1998),吴式太极拳传人,吴式太极创始人吴鉴泉之婿。

在重庆、上海等地挂牌行医。

曾任北京协和医院化验室主任,精武体育馆、上海国术馆太极拳教练,鉴泉太极拳社副社长。

著有《吴鉴泉太极拳》等。

吴英华(1907-1996),吴式太极拳传人,上海市体育宫教练。

祖父吴全佑、父亲吴鉴泉为我国著名太极拳宗师,清末时创立了吴式太极拳流派。

曾任鉴泉太极拳社社长、全国第五届运动会委员、上海市老年体育协会副主席等。

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中,有一对伉俪同时被聘为馆员,即马岳梁先生和吴英华女士,这在文史馆还是第一次。

他俩都是享誉国内外的武术大师。

拜师吴鉴泉武林结佳偶吴英华自幼喜欢太极拳。

那时太极拳传男不传女,吴英华从小只能偷看父亲和哥哥打拳击剑,自己琢磨。

时间长了,父亲发现吴英华的拳架柔和大方,极其工整,剑术娴熟,变幻莫测。

于是自吴英华9岁起,父亲便亲自教授她太极拳。

她小的时候就在直立的方砖上练拳,方砖还不能倒,否则重新练起。

经过10年的勤学苦练,吴英华在刀、剑、枪等器械上均有较深造诣。

从17岁起,她在北京同仁堂乐家等处任教,以严谨、认真著称。

1921年,她南下上海,在西门子公司总裁管子卿家任教等。

马、吴两家都是满族,又是世交,马岳梁祖辈也是习武之人。

马岳梁少年时在学习之余即弄枪耍棒,先后跟名师苦练过三皇炮捶、通背拳、少林拳及摔跤等武术,十几岁时就经常与人交手。

有一次他与吴鉴泉宗师交手,但一搭手,自己就莫名其妙地跌仆在地。

复使劲,但到了吴鉴泉身上即化为乌有。

于是,马岳梁心悦诚服地拜在吴鉴泉宗师门下,学习吴式太极拳。

15岁时,马岳梁中学毕业,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只得进北京协和医院当杂务工,后被推荐到协和医学院读书。

字门拳走进敬老院为老人闹元宵

字门拳走进敬老院为老人闹元宵

史式/I,il'掌溧 阳研 究总 会 迎 春武 术展演
2/18 LI, 史 式 八 卦 掌 溧 阳 研 究 总 会 参 加 了 由 溧 市溧 城镇 政 府举 、的 “21)18文明 溧城 ,幸 福 美镇 ,非物质 文化 遗 产项 目展 示暨 民 民俗 活 动 展演 ”迎 新春 活动 L史式 八卦掌 溧阳 研究 总 会表 演 了鸳鸯 钺 、指路 拳 、拂 尘 、拈 身枪 、九 子 寻母 剑等 节 目 ,这 些节 目使 观众 大开 眼 界 ,在服 务地 方 全民健 身活 动 时有 力宣传 了武 术 义化
}视 《记住 乡愁 》专 访 武 氏太极 ”拳 传 承 人孙 建 国
l武 坛

2月 1 至 日 ,央 视四 套 《i己住 乡愁 》栏 目组 选 景 水年 广 开 始 拍录 “太 极 名家 ”的 采访 武 氏 太 极 名家孙 建 国 作 “武 氏太 极 ”传承 人 .接受 节 目专 访访 谈 摄 制 组 采录 了 “武 氏太 极 ”前 辈 四任 、四 代 传 人的 传统 匕与 武 学 源 流 及 拳 路 特 点 ,录 制 了 “武 氏 太 极 名 家 第 五 传 承 人孙 建 先生 ,三十 余 年来 的 多同武 术 交流 及 内 §术 比 赛情 况 ,以 及武 氏太 极 拳 、太 极 铁鞋 、太极 铁 杆 、 龙头 肠 刀 、太 极 二路 炮 捶 等功 法 展 练 示演
(唐 俊 文 )
ll r席陈 东 生 先生 出席 了本 次 活 动 ,本 次
b主 会 场 会长 白惠 霞 、秘 书长 马 ruJ东 、副会 长 李 春爱 主
分 会场 由 副 会 长 刘 安 宁 、赵 斌 、李 楠 、毋 建 斌 、韦 晓
董发堂 、何斌 、刘 乇兰 主持
(马 向 东 刘 克勤 )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

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等。

北派为王茂斋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赵铁庵、杨禹廷等,再传有赵安祥、李经梧、王培生等。

目录1起源传承2特征体用1. 2.1 特征2. 2.2 体用问题3. 2.3 问题归纳3代表人物1. 3.1 创始人2. 3.2 吴鉴泉3. 3.3 南吴北王4. 3.4 吴图南5. 3.5 杨禹廷6. 3.6 吴公仪7.8.1.2.3.1.2.3.1.2.3.4.5.6.7.8.9.10.11.12.1.2.3.2特征体用特征吴式太极拳的特征可概括为:功架紧凑、安静自然、招势严密、细腻绵柔,符合太极阴阳理论。

具体体现在修炼时必须注意:(一)中正:每一个姿势务求端正,最忌偏斜。

重心必须稳定,开合必须讲究虚实对称。

尤其是三盘(胸臂以上为上盘、腰胯为中盘、腿为下盘)功夫必须协调。

要注意以腰胯为全身之枢纽,下盘是基础,上盘则以顶头悬(虚领顶劲)作为纲领。

中正即《十三势歌诀》中说的“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二)安舒:安舒的要领就是自然,切忌牵强。

要求“神清气和、体静身柔”。

练拳时必须排除一切干扰,动作要柔和、舒展,呼吸要平稳、深长。

我想在这里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人们说,练拳要“放松”,应该指出,正确的提法是“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这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法则。

我们常说的“太极劲”,即是出于“似松非松,将展未展”。

也就是《太极拳论》上说的“得机得势”。

做不到这一点,就会导致“身便散乱”,弊病出于腰腿。

安舒还有一个重要的法则,即是“气沉丹田”。

如果在练拳中达不到安静的要求,也就无法做到“气沉丹田”。

(三)轻灵:练太极拳必须遵守“轻灵”法则。

《太极拳论》开始就说:“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

”轻灵是相对于重浊而言。

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

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

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京师六合门传承之吴式太极拳说起吴式太极拳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是由全佑先生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创立,善柔化,求紧凑,风格独特鲜明,兼具健身与技击功效。

吴式太极拳代代相传,名家辈出,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在吴式太极拳传承过程中有“南吴北王”之说,吴鉴泉在上海、王茂斋在北京分别有传承谱系。

而对其他的直系或旁枝传承往往忽略不提,或者一带而过,给太极拳史研究增加了一定困难。

在此予以史料的补充和说明,以使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发扬更加全面准确。

在全佑直传体系中,有一支比较特殊,即京师六合门也一直传授吴式太极拳,至今都把它作为门内重要内容传授,习者众多。

这是怎么回事呢?追寻这段历史,无疑对研究吴式太极拳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佑的弟子中,武术界一般只提到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夏公甫、常远亭、齐阁臣等。

而在全佑传人中,却忽略了一位太极名师刘彩臣。

刘彩臣是民国时期武术教育家、六合门武功在北京的第一代传人。

刘彩臣(1853-1939),名凤山,河北富津县人。

他自幼习武,从耿继善学形意拳,后拜近代武术宗师刘德宽为师,精研六合拳系列武功,功夫精湛,传承广泛。

所以在武术界提到刘彩臣,只讲他传授六合拳(含岳氏连拳)、形意拳、八卦掌等,而很少提及他传授太极拳,与吴式太极拳的关系,更是鲜为人知。

其实,他在师从耿继善、刘德宽之后,也从一代武术名家、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全佑学习太极拳。

有史料记载:刘彩臣“拜刘老师敬远门下学艺”、“嗣与吴鉴泉结盟,随通太极拳术,复得宋氏硕亭三世七派太极拳术之传”。

京师六合门人代代相传的是:在全佑徒弟中,刘彩臣与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是师兄弟,也是把兄弟。

季培刚先生著《太极拳往事》对此有详细记载,书中写道“全佑的主要弟子有王茂斋、郭松亭、夏公甫、齐格忱、刘恩绶、刘彩臣、常远亭、英杰臣等八人。

其子吴鉴泉在师兄弟中排行第九”。

刘彩臣大师艺出多门,功夫精深,他对吴式太极拳的传承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许多武术名家曾随他习练太极拳。

杨书太先生武式太极拳

杨书太先生武式太极拳

杨书太武式太极拳
杨书太先生,1957年生,祖籍河北省邢台县羊范镇东候兰村,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杨书太先生家学渊源。

杨先生乃武式太极拳泰斗、一代大师李逊之先生外孙。

受太极文化的熏陶,自幼便展露出习武的超常天赋,其舅父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池荫常赞誉他是难得的武术奇才。

少时,他便被舅父李池荫接到永年,言传身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少长后,与胞兄杨书发先生同拜在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姚继祖门下,全面学了武式家传太极拳老架、小架内功、推手、技击及器械等。

多年来,兄弟二人淡泊名利,共同参悟、潜心揣摩、勤练不辍,技艺日渐精进。

同时,他还精通八卦掌和形意拳等其他内家拳术。

杨书太先生得到了武式家传太极拳之精髓,又博采众家之长,技艺纯熟,渐臻化境,达到了一种可粘可脱,随粘随脱,身手虽脱,意尚相接,以波浪劲使人慌迷、以膨胀力将人抛出、发人于无形的境界。

其拳架如行云流水、连绵不绝,外形柔而不软,内力精纯浑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式太极拳传承人
武禹襄
武河清,字禹襄(1812-1880),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

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

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

武禹襄武学,以气贯串。

武式太极拳融儒家文化、道家养生、中医保健、武术强身于一体,具有增寿益智、祛病健体、美容塑身的功效。

武式太极拳,朴实无华,人称干枝老梅。

与人交手,不重招数外形,注重接劲打劲。

练习中要求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以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神奇境界。

李启轩和李亦畲
武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经论字亦畲,河北永年望族。

父世馨,字贻斋,生于1832年卒于1892年,终年60岁。

于1852年始,从其舅武禹襄学习太极拳。

李亦畲躯干短小,目近视,而数十年纯功,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

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比手时变脸变色,静以待动,当之者辄腾空而出。

李亦畲精于技击、拳理,苦研拳功,勤于笔耕,继承和完善了其舅武禹襄的拳架和拳论。

著有“太极拳小序”、“五字诀”、“撒放密决”、“擎引松放七言四句”、“走架打手行工要言”、“打手歌”入韵,并绘“左右虚实图”二幅,“论虚实开合”等。

郝为真
郝为真,名和。

永年城里人。

生于清朝末年(1849年)卒于民国初年(1920年),他体貌魁伟,敦厚强毅,深嗜武技,及观李亦畲打手,遂改从亦畲专心学太极拳,两年余仅得粗迹,勤学苦练者六载。

亦畲叹其诚笃,乃授之真诀,自此功力日进。

当时爱武者都以拜郝为师学拳为荣,授徒逅布华夏。

其拳技演为一派(曾一度称为郝派)。

其所传架子,系将武李氏所传架子加开合,按一至四呼发口令,以便领导学生集体学习。

生平无著作,现有讲解“不丢不顶”和叙述其“练功之阶段”的感觉两篇纪录。

他传子郝月如,徒弟有孙禄堂、李保玉、李圣端、李福荫、韩钦贤、张振宗等武林高手。

由于创编了一呼四发的开合太极拳,使武氏太极拳得到进一步发展。

郝月茹
郝月如名文桂、郝为真大师次子(1877—1935),得家传,善短打。

1928年前在永年第一完全小学任武术教师。

并兼任永年国术馆馆长,执馆任教。

后应李保玉孙禄堂之约,赴南京、广东等地授艺,教拳终生,殁于南京馆舍:著有《太极拳十三要点论解》、《武式太极拳走架打手》,完善了武氏太极拳开合程序,为武氏太极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他一生授徒颇多,传其子少如。

郝少茹和翟维传
郝少如字梦修(1907—1983),他生于太极世家,对太极拳的精要,
能心领神会。

1928年,随父到南京、上海授拳。

沪宁杭名师林立,少如二十三岁独闯上海滩,他一生勤奋,桃李满园,少如的太极拳识渊博,以理论与实践的高度驾驭着精湛的拳艺:他不仅能正确地解释王、武、李三家拳论中每一字的含义,而且能将其精华演练得淋离尽致。

是表里俱精,素负盛名的一代名师。

翟维传,男,1942年出生,河北永年县广府人,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太极大师,自幼习武,从师于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魏佩林、姚继祖二位宗师门下,习练武式太极拳系列至今。

授拳之余,翟先生为推广武式太极拳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其中有30余篇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华武术》、《武林》、《武当》、《少林与太极》、《中国太极拳》、
《武魂》、《太极》、《太极名家谈真谛》《武当武术探微》等刊物中。

扩展阅读:中国国际太极拳网【t j q t n.c 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