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慢慢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让孩子慢慢来
——浅谈幼儿园常规教育幼儿期不仅是人体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智能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早期的智能训练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个人的学习和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从幼儿阶段起就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来制定对学习习惯的要求,训练必要的学习常规,将有利于幼儿的终身发展。同时,幼儿良好常规的习得,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由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与参与,多角度、全方位、长时间地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由此可见,幼儿园教育是多么值得我们重视。而在幼儿园教育中,小班幼儿的常规培养又显得格外重要。它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又不可急于求成,只能从小培养,在循序渐进中慢慢形成的。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常规”的解释是指沿袭下来的经常实行的规矩,通常的做法。即人们常说的“行为习惯”或“规则”,它延用到幼儿园幼儿的身上就要求更加地细化。幼儿园常规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所要遵守的行为规则。良好的常规习惯可以使教学活动有序开展,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质量;
良好的常规习惯有利于促进幼儿今后良好习惯的养成,使幼儿终身收益,反之,将贻误终身。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错过了最佳时期,再想改掉不良习惯,将事半功倍。学习常规是“良好的常规”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影响幼儿终身的、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是基础打不牢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当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趁早给他建立得稳,人生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幼儿良好的常规是要从幼儿身边的每件小事做起,即从细小处开始,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常规的建立和实施必须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要求和规则要切合幼儿实际,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常规管理重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是复杂而具体的,其中生活常规里的用餐,就寝,餐后活动、离园活动等,这过程中有很多细节,在老师们眼里这些活动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是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幼儿园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另外,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与成人一样过多地参与社会生活,对幼儿而言,幼儿园的生活无疑是这一年龄阶段儿童感受集体和社会,接受集体生活的纪律和规则约束的最主要场所,在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情景中,如果每个幼儿都不知道哪些行为必须控制或不对某些行为进行自我控制的话,那么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无
序也就在所难免了。因此,幼儿园教学如果缺乏常规制度或者这一常规建立得不够完善显然是不行的。正是由于上述背景之下,我们的常规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夜就产生了一些误区:
一.强调有序性而忽视了自主性
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通过检查评比来检测班级常规,这就迫使教师在常规教育时,还是会延续着“一步到位”或者“到什么时间必须做什么事情”等来要求幼儿,导致了教师在抓常规时忽视或者无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年龄特点。有时为了有一个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强制性地要求幼儿要遵守成人制订的规则,即使有些教师偶尔会组织一些让幼儿参与的讨论,其实质仍然是教师控制着讨论的主动权,讨论最终以符合教师意愿的结论而收场。将常规视为限制,从而使常规失去了对幼儿行为指导的作用。幼儿园新纲要颁布后,指导教师在常规教育观念上进行了转变,更强调教师在教育中尊重幼儿自主性的特点。由于每个幼儿的个性和原有的学习经验不同,同样的教育在每个孩子身上产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有序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
二.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将"维持即时纪律"作为常规教育的唯一目标
例:托班美术活动。今天是A老师面向全园教师上公开课。事先,她精心设计了一个游戏化得美术教学活动——“青蛙跳水”,让托班幼儿学习用手指点画的绘画技能。为了保证公开课时有良好的课堂秩序,A老师在上课前专门对小朋友强调“今天,许多客人老师要
到我们班来听课,小朋友们上课的时候要很很乖,坐在位置上不能动,也不可以跑来跑去,如果大家表现好,老师下课后给每个小朋友脸上贴上一个大苹果”然而,让A老师意想不到的是,当她刚在黑板上出示画有荷花和青蛙的图片,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时,小朋友们都兴奋地离开座位跑到黑板面前,学着青蛙跳起来。这个突然出现场面混乱场面让A老师难以收拾。尽管A老师想了许多办法让小朋友回到座位上去,但效果甚微,公开课也就只能草草收场。我们暂且不讨论教师用利诱让幼儿暂时守纪的做法是否合适,但仅结果而言,为什么A老师同样做法却收不到同样的效果呢?这,除了A老师作为新教师缺乏组织课堂纪律的经验外,最主要的就在于把常规当作开展一切活动的前提而不是在如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方面,使常规教育过分强调环境的有序性,忽视幼儿的自主性,过于强调常规教育的共性,忽视遵守常规中的个体差异,对于托班的幼儿来说,其控制能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面临新奇刺激时容易兴奋而难以抑制,因此当幼儿第一次看到青蛙的图片时难免会兴奋,这时老师先前所提出的要求都被抛到脑后。如果对大班的幼儿来说,其生活经验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使他们能够为了事后得到老师的奖励或肯定而放弃直接的冲动,自觉地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因此,A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保持不动的教学常规,强调共性而忽视了差异性,幼儿的表现也就很难符合她的预期。基于常规教育中的相关误区,我们有必要对这项常规性的工作进行新的思考和调整,从而使我们的常规教育更趋合理,有效。常规的建立由教师规定转变为教师引领下的幼儿自我管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在纲要精神的引领下,我尝试将常规内容由老师安排规定,幼儿被动接受转变为重视幼儿体验习得,主动构建自我管理。体现在三个方面:
1、理解幼儿的心里特点与发展要求,变空泛的教育为适时适度的引导。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曾这样的阐述:“儿童是按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所经历的阶段的顺序性,是由儿童从周围环境中摄取什么来决定的."这首先表现在他们学习或游戏什么事由兴趣和需要决定,他们对什么感到有兴趣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是成人来选择的。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要依照幼儿自身的大纲来进行。需要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的特点及心理需要,制定可行。有效的教育措施,长时间的积极引导与耐心指导。
2、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变被动接受常规为规则的主动建构。蒙台梭利早就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形象的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忘记。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说明孩子在体验中学习的。因此,必须让幼儿参与规则的制定、修改,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真正能自己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这样既能给幼儿从错误和成功的结果中饭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学会自觉规范行为和承担起行为后果的责任,教师的任务不是代替儿童做出“明智'选择,而是帮助幼儿作出自己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感到规则是他的内在需要而不是强加。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