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说课稿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第1篇】《敕勒歌》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敕勒歌》。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及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作业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敕勒歌》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首乐府民歌。

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本单元以“想象”为主题编排的,“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在经过了一年多的语文学习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已经得到了初步培养。

在此之前,他们积累了一些简单的古诗,并且学习兴趣浓厚。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似、庐、笼”等6个字,会写“苍、茫”等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的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从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学习特点出发,结合教材内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 认识“似、庐、笼”等6个字,会写“苍、茫”等字,理解“苍苍、茫茫”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诗歌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为: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四、说教法学法新课标提倡“以学定教、以读代讲”。

根据以上原则及学生年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想象理解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诗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说出诗歌描绘的画面。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诗歌的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中国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七个教学环节。

人教版敕勒歌说课稿

人教版敕勒歌说课稿

人教版敕勒歌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敕勒歌》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选自北朝民歌,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诗歌。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古诗歌的鉴赏和深层次理解仍需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敕勒歌》,并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阅读技巧,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敕勒歌》以敕勒川的壮丽景色为背景,通过对敕勒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诗歌朗读:教师示范正确的朗读方法,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2. 诗歌内容理解:分析诗歌的每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

3. 诗歌鉴赏: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比喻等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4.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敕勒川的历史背景和敕勒人的生活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索诗歌的深层含义。

2. 合作学习:分组进行诗歌鉴赏活动,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音乐等多媒体资料,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敕勒川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诗歌作铺垫。

2. 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内容理解:逐句讲解诗歌内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

5.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敕勒川的历史和文化,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9敕勒歌

9敕勒歌

《敕勒歌》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敕勒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敕勒歌》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美丽壮阔的草原美景,反映了北方少数民族幸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文章风格苍劲雄厚,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草原的美。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

学会欣赏它,我们的心灵世界也将更加宽广。

二、说学情通过近一年的接触,以及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和对八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调查结果显示,八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浓厚,尤其是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浓,积极性高。

这首诗歌,学生在小学时虽已接触过,但由于八年级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还不高,认知、品析诗歌还欠火候;他们年龄尚小、阅历尚浅,品悟诗情也须点拨。

因此对诗歌的学习只是停留在篇目背诵的浅显层面上,对诗歌的景美、情美、构思美缺少探索和体验。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1.情境法通过欣赏草原图片、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2.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北方人民对草原、对家乡的赞美、热爱之情。

3.探究法赏析诗歌的意境美、情感美。

4.读写法注重读写结合,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

(二)说学法学生采用“读——赏——品——悟——写”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

四、说目标依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教学本课拟用1课时,教学目标为:(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敕勒族;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3.理解诗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思想感情;通过读、赏、品、悟,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

敕勒歌教案(优秀6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简洁朴素,风格的雄浑豪放。

4、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感受意境。

2、体会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悟意,启发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蓝天以其辽阔深邃使人向往,高山以其巍峨雄伟令人震撼,大海以其宽容恒久给人启迪,美丽的草原又将带给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北朝民歌——《敕勒川》,感受草原的魅力。

二、简介《敕勒歌》的文学常识《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

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

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

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

《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

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三、1.请学生借助注释扫除字词障碍,正确朗读,理解诗意。

2、检查;①正确读出下列字词的读音敕勒(chì lè)穹庐(qióng)见牛羊(xiàn)天似(sì)笼盖(lǒng)②说说对句意的理解。

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

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正在吃草的肥硕的牛羊。

强调:见,通“现”,显现,四、启发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草原的辽阔富饶,体会情感。

1、通过读诗,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有什么特点?草地、天空、蒙古包、牛羊。

天空的特点是苍苍,草地的特点是茫茫,这苍苍的天空、茫茫的草地,看上去显得辽阔无边。

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说课稿

新人教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敕勒歌》说课稿

《敕勒歌》说课稿一、说教材《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三、说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四、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说学法学生采用“诵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板书课题.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2. 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它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简单了解,不需要记忆)(二)朗读,感受音韵之美过渡语:当然,《敕勒歌》也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朗读诗歌,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1.展示配乐朗读.2.全班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重音和情感.(过渡语: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字音提示:“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停顿提示: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重音提示:“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见”“牛羊”.情感提示: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的最显著特点,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境界开阔,整体上要读出豪迈雄壮.例如:“敕勒川,阴山下”读出高亢之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及“天苍苍,野茫茫”要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要读出音调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中洋溢对美丽大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4.教师点读,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三)品读,再现意境美过渡语: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的魅力.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找出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描写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辽阔苍茫、美丽富饶)2.根据景物和特点,想象并描绘敕勒川壮丽的美景.(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示例:★敕勒川,坐落在雄伟的阴山脚下.站在这个美丽的大草原上,环顾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白云朵朵,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翠青色的大草原上,极目远望,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这时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牧草随风轻伏,一群群牛羊闪现出来了.看,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伙,在悠闲自得吃着草.骑着马的敕勒族小伙子,一边抽着响鞭,一边纵情地唱着《敕勒歌》,那苍劲豪放歌声随风飘扬,引得一些牛羊也仿佛在侧耳倾听!(四)悟读,体会情感之美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PPT10)1.学生研读诗歌,小组交流探究.2.学生展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地的丰茂、牛羊的肥壮,为的是表现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美丽富饶的赞美与自豪!小结:这首诗歌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板书:热爱家乡)3..让我们再次齐读全诗,感受敕勒族人的炽热情怀.(五)析读,品析艺术之美过渡语:请同学们从修辞手法、用词、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归纳这首诗的写法特点.(PPT11)1.学生研读诗歌,组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衬托体现了敕勒川的壮阔苍茫.“敕勒川,阴山下”,用连绵雄伟的阴山,衬托了敕勒大草原的壮阔.★比喻修辞手法,展现了敕勒川的辽远苍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写天空的硕大是从仰视的角度衬托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动静结合.诗的前六句是静态的勾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是动态的描写.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最具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草原独特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教师板书:比喻、动静结合、对比、衬托)教师小结:衬托和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草原更加的苍茫辽远;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弥漫着活力,彰显了《敕勒歌》的艺术之美,形成了阔大恢宏的意境!(六)课堂总结,升华情感整首诗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背背这首诗吧!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人,一直都在学习它.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这样的一篇篇经典诗词和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我们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学们,传承经典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敕勒歌》说课稿

《敕勒歌》说课稿

《敕勒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朝民歌《敕勒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

这首诗描绘了北方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风貌。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语言质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魅力。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敕勒歌》是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经典篇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领略到古代诗歌的韵味,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同时也能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还有待提高。

此外,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有限,对于北朝时期的历史和敕勒民族的生活可能较为陌生,这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补充。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想象、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北方草原的壮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体会敕勒民族的豪放与豁达,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草原的壮美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五、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教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年级古诗敕勒歌说课稿

二年级古诗敕勒歌说课稿

二年级古诗敕勒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二年级古诗敕勒歌说课稿》。

一、开场白首先,让我们先声夺人,富有吸引力。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首优美的古诗——《敕勒歌》。

这首诗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辽阔的景象,表达了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那么,这首诗究竟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千古绝唱。

二、提出问题首先,让我们亮出主旨,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敕勒歌》是一首描绘北国草原壮丽辽阔的古诗,那么,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它所表达的情感又对我们有何启示呢?接下来,我将通过举例说明层层展开。

三、举例说明首先,让我们引用名言,引出下文。

清代学者沈德潜曾评价《敕勒歌》说:“此诗高亢爽朗,如天籁之有声。

”那么,这首诗的高亢爽朗体现在哪里呢?首先,我们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入手。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魏朝廷敕勒民歌的总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风俗。

当时,北魏政权在统一北方后逐渐向南迁移,使得原本的游牧民族也开始逐渐定居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敕勒歌》应运而生,成为当时民族交融的产物。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这首诗的内容。

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北国草原壮丽辽阔的景象,“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其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人们的生活场景再现。

通过这些生动的描写,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片广袤无垠的草原风光。

最后,让我们回到诗歌的主题——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这首诗通过描绘北国草原的壮丽辽阔,表达了人们对自然景观和民族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这种热爱和赞美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更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同时,《敕勒歌》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方式,引导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结尾最后结尾干脆利落、简洁有力:《敕勒歌》这首千古绝唱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

《敕勒歌》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敕勒歌》,位于古诗文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朗读与欣赏,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解读诗句的意象和寓意,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敕勒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生僻字词,了解敕勒民族的历史文化。

3. 领悟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读和意象的把握。

2. 教学重点:朗读与欣赏,生僻字词的学习,诗歌情感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敕勒川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跟随多媒体课件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详细解读诗句,分析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4. 例题讲解:挑选诗句进行详细解析,让学生了解如何解读诗歌意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择一句诗句,尝试自己解读其意象和寓意。

6. 欣赏:分析诗歌中的美,如景色美、情感美等,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和民族生活的赞美。

六、板书设计1. 诗歌《敕勒歌》2. 生僻字词:勒、穹庐、苍苍、茫茫、见牛羊3. 诗句解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到的解读方法,分析《敕勒歌》中的另一句诗句。

示例: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这句诗句描绘了广袤的敕勒川,天空湛蓝,草原一望无际。

风吹过,草低伏,露出成群的牛羊。

诗句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敕勒民族的生活环境,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敕勒歌》的基本内容。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敕勒歌》说课稿

《敕勒歌》说课稿

《敕勒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是一首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

这首诗歌产生于公元6世纪,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情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阐述这节课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敕勒歌》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是一首描绘草原风光的诗歌。

这首诗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了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敕勒歌》的背景和作者,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情感。

2、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让学生感受草原风光的美丽和神秘,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色。

三、教学方法这节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草原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2、互动教学:通过课堂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草原风光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草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草原的特点和美丽。

2、阅读环节让学生阅读《敕勒歌》,并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押韵和句式等。

同时,设置问题:“这首诗歌主要描绘了什么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3、分析环节通过问题引导和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例如,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敕勒川在哪里?”“敕勒族有哪些特点?”“‘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等等。

4、鉴赏环节通过鉴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例如,可以让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夸张和联想等手法,并阐述这些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和效果。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第【1】篇〗《敕勒歌》说课稿说课标: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说内容:《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说教材处理: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

敕勒歌教案(通用7篇)敕勒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b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

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丰富认知1、师:这节课,老师将带着同学们一道去领略大草原的美丽风光,请看大屏幕——2、出示PPT1:看!草原的天空,蓝得如此纯净;地上的牧草,长得如此丰茂!PPT2:这一碧千里的草原啊,看一眼,就会让人心醉神迷!PPT3:看这些小丘(用教鞭指示),它们的线条是那么柔美!PPT4:看这些在草原上纵马飞奔的牧民们,他们的生活是多么快乐而美好!3、(出示PPT5)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指名说。

4、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出示PPT6,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5、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

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

然而,早在壹五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

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6、指名说、背。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指板书)——《敕勒歌》(课前用黑纸覆盖)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1、(出示PPT7)听师范读《敕勒歌》(配乐)2、学生跟师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四人小组内合作读古诗。

合作要求:①按组号顺序依次读古诗,别人读时要认真听。

②读完后选出读得好的同学作为本组**参加朗读展示。

4、请各组****诵读古诗,强调只请前五名,要求各组**争取机会,踊跃**。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1、师:大家的诗歌读得真好,可我想问一句:读懂了吗?“敕勒”是什么意思?“敕勒”是我国古代一个****的名称,它后来与另一个****鲜卑族融合到了一起。

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说课稿

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说课稿

古诗二首之《敕勒歌》说课稿一、说教材《敕勒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首民歌,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

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故乡的热爱。

二、说同学二班级的同学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阅历,同学控制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的办法。

为此我让同学自主探索,合作沟通学习本诗。

三、说教学目标按照课标要求,古诗教学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触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四、说教法学法按照本课的设计思路,教法上我实行了激趣法、演示法、研究法等。

同时以现代训练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对收集的有效教学资源举行重构,与学科教学完善整合。

学法上主要采纳自主学习,合作探索的办法,培养同学的学习能力,控制古诗的学习办法。

五、说教学过程我以现代训练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主线,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同学学习的主体性与参加性,让语言文字教育和审美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教学过程共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看图激趣,揭示课题今日,教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

(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其次环节: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是扫清语言障碍,指导读通诗句,整体感知诗句。

第三环节:品读诗文,熟读成诵先读懂前4句,再读懂后3句,最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朗读全诗。

第四环节: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一)沟通识记字形。

(出示生字:似苍阴野茫有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是'野','艹+汒'是'茫'。

《敕勒歌》说课稿

《敕勒歌》说课稿

《敕勒歌》说课稿【敕勒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材为课本第一册中的《敕勒歌》。

该课文是一首唐代民歌,作者不详。

通过讲述敕勒川的自然风光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歌颂了蒙古族人民英勇豪迈的精神和勤劳智慧的特点。

教材内容由行云流水的诗歌语言组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适合学生欣赏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敕勒川的自然景观和游牧民族的生活,掌握《敕勒歌》的背景和基本意思。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引导他们通过朗读和演绎,感受诗歌的美。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敕勒歌》,让学生理解蒙古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对多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朗读《敕勒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学难点:通过《敕勒歌》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创设情境:播放蒙古族传统音乐,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俗文化。

2. 提问导入:你们对蒙古族有了解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有什么不同?(二)学习与训练1. 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引导学生跟随朗读。

2. 分段解读:敕勒川、白骨山、边草、黄河等词语的意义解释,并配以图片进行呈现。

3. 分组合作:将《敕勒歌》分为若干节,每组分配一节,要求理解词意并用朗读和表演的形式展示诗歌节奏。

(三)巩固与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朗读,加强语感培养。

2. 提问拓展:《敕勒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3.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写一篇短文或制作海报进行展示。

五、板书设计【敕勒歌】说课稿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敕勒歌》,让学生接触到了蒙古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培养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通过朗读和表演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语感。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紧密,课堂氛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是在组织学生整体朗读环节,部分学生发音不准确,需要进一步巩固。

部编版二年级(上)说课稿《古诗两首》《敕勒歌》教案优秀版

部编版二年级(上)说课稿《古诗两首》《敕勒歌》教案优秀版

《敕勒歌》说课稿【教材分析】《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朝敕勒族的民歌。

诗篇热情地赞美了敕勒草原的辽阔、水草的丰茂和牛羊的肥壮。

此诗意境高远,风格浑朴苍茫,有着丰富的审美内涵。

作品用极其洗练简洁的语言,准确的描绘出敕勒草原的苍茫景象,歌颂了山川风貌,赞美了牧民安居乐业的生活。

【课前预习】1.熟练朗读《敕勒歌》。

2.了解关于《敕勒歌》以及《乐府诗集》的相关文学常识。

3.初步感受《敕勒歌》所表现的“景”与“情”。

【相关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共同分析、探讨、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音韵美。

2.了解《敕勒歌》和《乐府诗集》相关常识。

3.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4.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展现的敕勒川壮丽的美景,体会敕勒族人对家乡的炽热情怀。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阔大恢宏的意境,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比较法归纳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课件出示课题PPT1)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2. 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

《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

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说课稿第1篇】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敕勒歌》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一>简析教材《敕勒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敕勒人唱的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达了敕勒族牧民对自己的家乡及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无比思念的深情。

这首诗气势雄浑,画面开阔,寥寥几笔就把草原美丽的景色勾勒了出来,让人读了如临其境。

诗中运用巧妙的比喻,叠字双声,读起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使人意气昂扬,精神振奋,在粗犷中显出壮丽。

<二>教学目标《敕勒歌》是本期的第三首古诗,基于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多是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诗中的形象,体会情感。

我把本课时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4个生字,辨别多音字“似”、“笼”,知道诗中“见”同“现”。

2、能力目标:理解诗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古诗字数较少,想象空间大。

三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设定为: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理解古诗,体会意象存在一定的难度,我采用了朗读指导法、“扶放”结合教学法、补充资料法等引导学生学习。

三、说学法课文的生字少,我让学生自学完成。

老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法是古诗常用的学习方法。

同时,我又辅以小组尝试合作学习,教师相机点拨诱导,使学生能更好更快把握古诗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五步来设计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导入,激发兴趣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奇葩。

敕勒歌说课稿幼儿园

敕勒歌说课稿幼儿园

敕勒歌说课稿幼儿园敕勒歌是一首流传于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歌,其内容描绘了敕勒川的壮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在幼儿园的说课稿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课程内容:1. 歌曲背景介绍:首先,向孩子们介绍《敕勒歌》的背景,包括它的历史来源、流传地区以及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歌词学习:将《敕勒歌》的歌词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呈现给孩子们,可以配以图画或动画,帮助他们理解歌词中描述的草原、牛羊等元素。

3. 音乐欣赏:播放《敕勒歌》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鼓励他们跟随音乐轻轻摇摆或拍手。

4. 歌曲学唱:教师可以带领孩子们一句一句地学唱《敕勒歌》,注意发音的准确性和节奏感。

5. 动作配合:根据歌词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动作,如模仿骑马、放牧等,让孩子们在唱歌的同时,通过身体动作来加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6. 创意绘画:鼓励孩子们根据《敕勒歌》的歌词内容进行创意绘画,画出他们心中的草原、牛羊等,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7. 文化讨论:与孩子们一起讨论草原文化的特点,比如牧民的生活方式、草原的自然环境等,让孩子们对不同的生活方式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8. 角色扮演: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比如扮演牧民、牛羊等,通过游戏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

9. 家园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比如一起听《敕勒歌》,一起讨论草原文化,甚至可以一起制作与草原相关的手工艺品。

10. 课程总结:在课程的最后,对孩子们的学习成果进行总结,表扬他们的积极参与和创意表现,同时也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孩子们对草原文化有更深入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孩子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敕勒歌》这首歌曲,还能够对草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敕勒歌》说课课件

《敕勒歌》说课课件

02
诗歌内容:《敕勒歌》的诗歌内容 和艺术特色
03
诗歌赏析:对《敕勒歌》的赏析方 法和技巧
04
教学目标:《敕勒歌》的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难点
难点及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通过介绍《敕勒歌》 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
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解决方法:通过示范朗诵和指导 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敕勒歌》
教学内容与安排
课程目标:了解《敕勒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及艺术特点 教学内容:讲解《敕勒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及艺术特点 教学安排: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赏析、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解课 析程
重 点 难 点
重点知识点
01
诗歌背景:《敕勒歌》的创作背景 和历史背景
设计学生进行诗歌赏析,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 学素养。
与教 反学 思效
果 评 估
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方式与方法
01
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互动情 况等
03
测试与考试:通过测试或考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05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 与考试成绩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0 3
赏析环节:10-15分钟, 分析《敕勒歌》的文学 特点、艺术手法等
0 6
作业环节:1-2分钟, 布置与《敕勒歌》相关 的作业或思考题
术教 支学 持资
源 与 技
教学资源的准备与使用
01
02
03
04
05
06
准备多媒体 教学设备, 如投影仪、 音响等
准备教学课 件,包括、 视频、音频 等

【优质文档】敕勒歌说课-范文模板 (12页)

【优质文档】敕勒歌说课-范文模板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敕勒歌说课篇一:敕勒歌说课稿《敕勒歌》说课稿北朝民歌一、教材分析(一)说地位:本单元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呈现了辽阔的原野,文章风格苍劲雄厚,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原野的美。

学会欣赏它,我们的心灵世界也将更加宽广。

(二)说联系:本课所在的第五单元主要以赞美原野为主题展开,本篇课文让学生在赏析的基础上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做准备。

(三)说课标:针对这首诗歌,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其次通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并能够在课堂上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说内容:《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二、教材处理说教材处理:本节课从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等角度对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学生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拓展到欣赏描写自己家乡的诗歌,通过练笔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敕勒歌》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1课《敕勒歌》。

一、说教材
<一>简析教材
《敕勒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敕勒人唱的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表达了敕勒族牧民对自己的家乡及游牧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无比思念的深情。

这首诗气势雄浑,画面开阔,寥寥几笔就把草原美丽的景色勾勒了出来,让人读了如临其境。

诗中运用巧妙的比喻,叠字双声,读起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使人意气昂扬,精神振奋,在粗犷中显出壮丽。

<二>教学目标
《敕勒歌》是本期的第三首古诗,基于中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多是通过反复诵读来感悟诗中的形象,体会情感。

我把本课时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4个生字,辨别多音字“似”、“笼”,知道诗中“见”同“现”。

2、能力目标:理解诗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感受草原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古诗字数较少,想象空间大。

八年级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限。

因此,我把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1、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与背诵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理解古诗,体会意象存在一定的难度,我采用了朗读指导法、“扶放”结合教学法、补充资料法等引导学生学习。

三、说学法
课文的生字少,我让学生自学完成。

老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朗读法是古诗常用的学习方法。

同时,我又辅以小组尝试合作学习,教师相机点拨诱导,使学生能更好更快把握古诗的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分五步来设计教学过程:第一步: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奇葩。

八年级的学生都有一种表现的欲望,经过几年的学习,对古诗已有了一定的积累。

我采用复习的方法导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我是这样导入的: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2、当学生背了几首之后,我说:老师也有一首古诗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我随即出示《敕勒歌》全文,然后声情并茂地诵读,读后提问:同学们,这首古诗和我们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一般都会从字数方面来比较,为下面的揭题打下基础。

3、板书课题:敕勒歌。

再揭题: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敕勒歌》是南北朝时期流传在敕勒族的一首民歌,敕勒族是古代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以
游牧为主。

这首北朝民歌离现在已经有1500多年了,仍深受人们的喜爱。

第二步:自主识字,读通诗句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

这首诗中,只有“勒、阴、苍、茫”四个生字,学生借助工具书,完全能够自学完成。

1、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生字的方法。

(即:圈——读——记——扩)
2、然后让学生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自学生字:(1)自由读文,圈出生字词。

(2)读准字音。

(3)分析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4)扩词练习,理解字意。

3、学生自学完生字后,我就指名读古诗。

这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把多音字“似”、“笼”读错,把“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的“见”(xian)读成“见”(jian),我就及时纠正读音。

我在学生读错后再来纠正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一个犯错的机会,然后再改正,这样记忆更加深刻。

4、之后同桌互读,互相正音,直到读通顺,读流畅。

第三步:解析字词,明了诗意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有了解到学生想要学习什么,才能做好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不陌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乐于去尝试学习。

根据这些特点,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尝试学习,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知识,并发现问题,提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敕勒歌》诗句简短,寥寥二十几个字,却蕴含丰富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针对学生尝试学习反馈出来的问题,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解析字词,明了诗意”。

1、“扶”学生解析字词。

学生尝试学习后,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我会引导学生解析或直接帮助解答。

如:“川”,可结合“遥看瀑布挂前川”来理解,“穹庐”则可用图片出示蒙古包,使学生一目了然。

2、“放”学生说说诗意。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萨特语)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阅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独特感受。

当然,教师也要把握一个度,绝不能让学生天马行空。

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独自组织语言试说诗句的意思,之后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在这个过程中,必要时,我会稍加点拨指导,学生只要能把握基本意思,就加以肯定。

然后,学生在小组内再一次交流学习。

这样,学生基本上能理解诗句的内容。

第四步:朗读背诵,体悟诗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我采用多种形式去朗读,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境,体悟诗情。

1、学生一边看课文插图,一边朗读古诗。

2、分组朗读,想象画面。

(男生读,女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反之女生朗读,男生想象。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4、让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5、学生尝试背诵诗歌,同桌互听。

第五步:欣赏片段,升华情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敕勒歌》这首北朝民歌,感受到了北方草原美丽的风光,体会到了敕勒族牧民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那么,现代人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呢?
我们来欣赏现代作家老舍《草原》的一个片段:(出示片段,配乐朗诵)
这次,我来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之所以设计欣赏这一环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再一次体味草原的美,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那一根心弦,课余时间有兴趣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扩大阅读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