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黄亚平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城市规划专业及专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趋势
(一)国外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趋势
自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50余年,国外城市规划专业经历了一系列带有根本性的发展演变。

这种演变大体经历了物质形态规划为主导,区域规划为主导,政治因素为主导和经济发展为主导的几个阶段。

1、物质形态规划为主导的阶段
●1940’S~1960’S中期,近20年时间
●主要规划理论指导有:
①Walter Christaller 中心地理论
②E·Howard 田园城市理论
③赖特(H·Wright)的雷德伯恩(Radburn)理论
④1933年《雅典宪章》(国际建协)
⑤L·Corbusier 的城市规划理论(日光城)
●主要成因
欧美多数国家面临着高速的经济发展及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大量城市需有效规划和管理,因而物质形态规划占主导地位。

●规划理论哲学基础
体形环境决定论:认为规划好了,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城市中存在的经济、社会、政治乃至文化方面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决策过程
规划程序采用推理式的决策过程:
调查——分析——规划——实施
●面临的主要批评:
①物质形态规划大多数立足于规划人员的预感规划(Hunch Planning),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和客观的判断标准;
②规划师绝大多数关心最终理想状态的蓝图;不了解规划是受外部世界各种微妙变化着力量所作用的连续过程;
③以物质环境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经济问题;
④规划蓝图很少允许有不同的选择,缺乏灵活性;
⑤物质规划没有建立在足够清楚的、明确的社会目标的基础上。

2、区域规划为主导的阶段
●60年代,以区域规划及次区域规划为主。

●(英)Peter Hall定义:区域规划可分为两类:
①国家区域规划或跨区域规划(National/Regional Planning)
②地方区域规划(Regional/Local Planning)
——国家区域规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是一种非空间性的规划;
——地方区域规划是非空间规划与形态空间规划之间的规划,既要处理社会、经济方面的问题也有空间景观方面的问题。

●专业的发展变化
①从注重建设规划转向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也将规划师的眼界从城镇扩展到区域。

②通过对城市及区域发展机制的探索,使区域科学专业理论大为扩展:地理学、城市及区域经济学、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学、系统工程、运筹学、电算技术均得到应用。

③科学分析技术及区域科学的发展,对规划专业产生影响:一是使城市规划专业摆脱了传统的预感的规划的手法,引进了定量分析的科技手段;二是转变了规划人员的观念,意识到规划应扩展到城市外围郊区和农村,规划已不再是形态规划的同义词,规划专业步入社会科学的范畴,演变成一门错综复杂的跨学科的专业。

3、政治主导规划的阶段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西方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如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少数民族问题,出现所谓“城市危机”。

一些青年规划师认为:“规划师应当成为改革家、设计家、政治家”,规划师更代表最基层的集团,企图用“辩护运动”(Advocacy movement)解决城市问题。

要“……重新定义规划和设计”,要求它们变成解决社会政治冲突的工具。

●规划目标
追求社会公正,包括“社会平等、财力重新分配”等规划目标
规划主要涉及到决策,这种决策是为富人、中产阶级还是穷人服务?
如城市只有100万资金,是用于修马路还是用于改善贫民区环境?对资金及资源使用有不同的选择。

——富人需要独户住宅、剧场、博物馆、市政中心及其它能迎合他们兴趣的文化设施,而这些经常是规划师为主设置的项目。

——规划师为拆除贫民区辩护……
●代表人物
达维多夫(P·Davidoff)所提出的偏袒规划(Advocacy Planning):
社会是由不同的阶层所组成的,各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念,不存在为人人的大众规划标准,他要么偏袒这一方,要么偏袒另一方。

为了实现社会公正,规划师应与社会下层站在一起,为他们争取权益,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利益的代言人。

此阶段环境科学在规划中的地位得到了加强。

4、经济因素主导规划的阶段
1970年代末期~1980年代
西方发生了长期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

●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①规划经费被大量削减。

在政治家和经济学家眼中,城市规划是经济领域中的一项限制性措施,它干预了市场机能,制约了经济发展。

认为规划少一点,限制少一点,经济发展反而更快,城市规划成为经济萧条的替罪羊。

②因经济不景气,城市失业率大幅增长,造成大城市人口外流,中产阶级及更高收入者迁居城郊,城市财政运作资金不足,市区面临的不再是增长和发展的压力,而是如何阻止人口及企业外流,吸引投资。

规划不再是对增长的“控制与引导”,而是研究如何争取发展机会,维护城市的财政生存,寻找新的经济途径以提供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这段时间,经济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远超过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5、发展趋势的总结
归纳如下几个方面趋势和动向:
①规划逐步远离那种预见式的“乌托帮”或“终极状态”型的规划,走向现实的社会经济方面的探索。

②规划理论的多元化。

经济规划、社会规划、政策规划等,规划向广度发展,城市规划已从单一学科变为复合学科。

③规划师阵营在扩大。

目前,除了具有各种专长的空间规划师外,还有社会规划、管理方面人员。

④由于系统科学的进展,对规划方法论的改进和手段的改进取得进展,计算机技术在规划工作中得到普遍应用。

⑤城市设计的理论在扩展,同时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有较大发展。

⑥土地、住房、房地产经营已受到重视,并把它作为城市发展中的杠杆而起积极作用。

⑦环境保护及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成为90年代新的热点。

(二)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1、近代城市规划学的形成
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为谋求解决工业革命以后社会经济变革、近代城市化的发展所产生的种种“城市问题”和“城市病”而逐渐发展的。

●近代城市规划有三个主要来源或三大组成部分:
理论的探索、建设的试验、方法的措施,这三者是互为影响,交互促进的。

——理论探索的两位先驱代表:
E.Howrad 埃比尼兹·霍华德
P.Goeddes 帕特里克·格迪斯
集两者之大成的继承者Lewis·Mumford(芒福德)
——实践两方面代表,Albercromble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
——立法;最早在英国
吴良镛先生概括近代的城市规划学从诞生到发展的十个方面历程;
①城市结构模型的探求;
②技术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③从邻里单位到社区发展;
④城市交通发展与规划;
⑤城市美化运动到城市设计运动;
⑥公园建设到自然保护运动;
⑦历史遗产保护运动;
⑧区域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⑨环境的挑战与生态运动;
⑩全球战略——人类居住环境理想之追求;
2.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
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特征又有鲜明交叉学科性质的学科。

(1)多学科交叉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趋势
——城市从简单功能向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方向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城市规划学科的对象本身具有复杂的系统特征,反映研究对象,研究客体的学科也必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

工程技术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结融合
——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看:从建筑、道路规划到住房、工程技术规划,再到形体规划及区域规划相结合,它已发展成为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生态、政策法规和管理等广泛领域。

——城市规划多目标多向度: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目标(环境)
城市运行效率、效益的经济目标(经济)
居民物质及精神要求,社会平等及发展(社会)
城市规划要协调诸多目标的整体实现,这种协调过程,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

——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世纪。

在城市规划领域,也出现具有分支学科性质的诸多学派:形体规划及城市设计学派、社区规划学派、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学派、环境景观学派、社会结构学派、区域学派、政策学派、经济学派、地理学派、系统分析学派等等。

(2)城市规划学科的纵向拓展: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学科体系。

包括最终形成完善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或技术科学——工程技术三层次
钱学森认为城市规划——城市学——数量地理学数学理论等三层次城市规划学科体系。

(3)工程技术层次的城市规划学科建设
——工程技术层次的城市规划学是目前城市规划学科体系中发展得最完善的学科。

从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
——通过各专项分析与规划,与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各类技术工程科学广泛交叉,使规划内容不断扩展;
——各层次规划重视城市设计,使多学科交叉产生的思想和理论以物质与形体规划的手段表现出来,许多软科学成果得以“硬化”;
——新技术应用较为普遍、GIS、UGIS、AUTOCAD等均应用于规划设计领域。

(4)城市规划学科人才的培养(略)
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发展趋势
(一)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1、英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概况
英国是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源地,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摇篮。

其规划专业教育始于本世纪初,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①初始阶段
1950年以前,专业教育以研究生为主,针对本科毕业的建筑师、工程师和测量师。

当时规划工作以物质规划为主,专业人员来自建筑和工程领域。

②转型阶段
1950~1970年代,规划专业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专业,本科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内容从传统的建筑学和工程学扩展到地理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领域。

③成熟阶段
英皇规划师学会在1982年提出了规划职业学位的核心课程设置。

建筑学和工程学占主导地位的局面不复存在,形成了社会/经济、建筑/工程、方法/技术三足鼎立的课程结构。

2、德国城市规划教育体制的发展概述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规划教育主要被古典的美学、城市卫生学和城市防灾学的原则控制下进行。

②二次大战之间:
规划教育以扎实的工程技术教育特色为主,其内容包括了城市铁路设计、城市道路设计、城市给排水系统计算和设计、城市地铁、城市供电网、城市电信系统等设计,规划教育与建筑学教育内容区别扩大,规划师成为完全独立的职业。

③1940~1960年代中期,社会学、法律、经济学成为专业教育的主干课程
④1960~1970年代,城市社会问题受到重视,强调规划教育中的社会实践、市民参与。

⑤70年代今:石油危机后增长极限论影响,城市生态及环境受到重视,经济、社会、工程、生态学科群已发展成为规划专业四大支柱。

3、美国规划专业教育
总的趋势:今日规划专业早已独立成完整的学科,它更和社会人文科学接近,较少与设计,艺术学科接近。

以硕士培养为主,教学内容主体放在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类的课程。

4、总体趋势
发达国家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也经历了从工程学——建筑学——地理学——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的过程,近半数高等学院校设规划专业。

从中看出的特点与趋势:
①规划专业教育的基础呈逐步拓展的趋势;
②规划专业教育的重点呈工程与社会经济多元化的特征;
③规划教育与国家规划机构、制度、体系相一致;
④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相一致;
⑤规划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的基础教育和一些方向性的专业教育。

⑥现代分析统计技术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改革方向
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应该是一专多能,具有专长的博学者。

复合型人才是今后人才培养的方向。

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从事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并具有开展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市市政工程规划、建筑设计、园林绿地规划、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区域规划、城市社会与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开发及城市规划法规制定以及研究工作的高等专业人才。

2.城市规划教学观的更新
①规划教学体系应该是启发性、开放式的;
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性质应该是综合性和创造性的;
③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方法应该是分析式、讨论式的;
④规划专业应该强化社会实践性特征。

3.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内容(见附页)
4.对有关问题的讨论及认识
①目前工科院校规划教育特点——仍以“物质环境”规划教学内容为主体的问题
——其实质是指城乡物质环境建设的空间布局规划,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体
——“物质规划”与“物质环境决定论”是有区别的(physical
determinism),我国仍处在高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建设规划指导,与西方城市基本稳定有所不同。

——我们规划教育目前已向社会经济、区域规划、生态环境规划作了不同程度的内容拓展。

②我国规划教育的弱项
——缺乏哲学、思维科学、规划方法论等方面的教育;
——缺乏土地经济学、法学和其它人文科学的教育
——没有注意培养规划师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

城市人文科学主要涉及规划的领域:
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市哲学、城市美学、城市法学、伦理学等。

复习思考题:
1.名词解释:物质规划、综合规划、物质环境决定论
2.论述题:
①试述国外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过程及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

②从国外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谈谈你所理解的未来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及应具备的能力。

主要参考及阅读文献:
①吴良镛.展望中国城市规划体系构成.CP5/91
②王凤武.国外城市规划发展趋势.CP4/91
③王凤武.国外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趋势.CP2/91
④改革——中国规划教育迫在眉睫的选择.CP6/95
⑤《规划师》杂志1998年第2期规划师论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论坛
⑥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CR1/97
⑦周俭.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教育改革.CR4/97
第二讲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及实施状况
一、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及其特点
现代城市规划是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背景下,由政治、经济、社会、工程技术等各方面相互作用而成的综合体。

经过1980年代城市规划实践的探索,建设部于1991年颁布了《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0年4月1日开始实施我国第一部城市规划法),确定了我国城市规划编制2个阶段,5个层次的规划程序(图)。

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纲要
总体规划
城市规划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规
工程设计修建性详规
建筑设计
这一规划编制体系特点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①完善了规划的体系和层次
使规划上有依据、中有衔接、下有对应。

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
从整体上讲,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较为完整的规划体系,大大提高了规划科学性。

②完善了规划深化的手段
一是通过增加规划衔接层次深化总体规划;
二是通过量化手段使规划控制内容变成容易实施的指标量值,如控规中的“指标体系”;
三是通过深化专项规划、深化规划内容,如城镇体系规划。

③完善了法制化的手段,以保障规划实施的需要
一是将传统的规划“说明书”成果改为以“文本”、“图则”、“附件”形式取代,其中“文本”是规划内容的规定性文件,“附件”则包括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文本具有“法规性文件”性质,是规划实施及管理的主要依据。

二是为了配合“文本”的执行,有些层次的规划还配以“实施细则”等具有法规文件性质的技术规定。

④形成了规划与管理衔接的对应关系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规划与实施管理的交汇点”。

二、城市规划实践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目前,我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变革迅速,城市仍处于外延扩展,城市化进程方兴未艾,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转型、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不断膨胀等诸多变化,对城市规划均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一些体现在城市规划编制的内容仍需不断完善,规划仍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
①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大规模的旧城更新和新区开发,对于交通和环境问题的加剧缺乏有效的应变调节措施,且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新要求,规划缺乏有效的对策,城市规划理论更新迟缓,落后于时代的要求。

②城市规划控制体系在开发管理层面出现了功能缺失,粗线条、轮廓性的总体规划及缺乏明确肯定其内容的分区规划对具体的城市开发缺乏可操作性的指导。

③城市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并未对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开发活动形成有效的制约、城市的历史性、地方性、文化性逐渐丧失,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规划对城市特色的保护缺乏有效手段的现实。

④在城市规划编制各阶段内容的衔接上,也缺乏上一层次规划对下层次规划准确定量的指导,总体规划及分区规划经常只是一种定性的控制,使控制中定量问题的决策缺乏上一层次规划的指导而具有的主观随意性。

以上种种缺陷,一方面是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完全满足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我国整个城市规划体系,尤其是规划立法及规划管理方面不足造成的,因此完善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已刻不容缓。

城市规划体系应包括规划立法、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三个部分。

城市建设
规划设计
规划编制
图则制定
城市规划规划立法
规划管理
城市管理
图: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基本构成
●规划立法及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城市规划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和合法化
●规划管理依据城市规划的有关法规和法定的规划图则对城市的各项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控制的行政行为,只有使规划管理依法行政,才能使规划满足管理的需要。

复习思考题:
试述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及其特点
附录
规划体系二层次说:
①城市规划体系可分为两个层次:城市发展规划和规划控制(亦称开发规划)
——英国;结构规划(Strueture planning)即地方规划(Local Planning).
——如美国的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plan)和区划条例(Zoning Ordinance);
——澳大利亚战略规划(Strategic plan)和法定规划(Statutory Plan);
——我国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②城市发展规划要研究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确定城市发展的目标体系和达成目标的政策框架,在此基础上制定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城市发展规划对于具体的开发活动并没有直接的约束作用,而是通过土地利用政策,影响供求关系,发挥其对开发活动在整体上的引导作用。

城市规划控制以城市发展规划为依据,将土地利用的一般政策转化为对开发活动的具体规定,具有直接和法定的约束作用。

第三讲城市规划的作用及其目标体系的制定
一、城市规划的作用
城市规划是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

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减少发展过程中的盲目性及不确定性,以减少负面的结果,力求预见未来趋势,把发展导向符合大多数人长期利益的形态,以增加正面的结果。

因此,城市规划的作用可以高度概括为: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资源与发展要素,在城市这一特定的空间环境下,按市场经济法则进行的综合协调和配置。

城市规划是政府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对各种资源要素从宏观及微观上进行引导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的职能,必须站在政府的立场,推动以经济发展为主的城市全面持续发展,协调城市的各种职能以维护城市的整体长远利益和城市居民的公共利益。

城市规划作用的具体分析:
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手段之一的城市规划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活动必然会产生一些不经济性,尤其是外部经济。

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收益的大部分,往往归资本家私人所拥有,而产生的不经济则往往推给了社会,这就在社会利益和经济行为者之间产生了差异。

(举例;工厂生产利润归投资者,但造成废气、废水、污染却由全社会来承担)。

这种差异的累积,导致了市场的失败(market failure)。

这就需要国家干预。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城市规划在保障必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一些基本的城市服务设施的集体供应的同时,也试图减少一些资本的运行所产生的会导致其它部门损失的消极的外部性。

Friedman认为,城市规划应当“刺激和支持资本的利益,但必须阻止那些利益损害到公共生活的基础”。

Healey (1983)通过对英国地方规划(Localyplan)及其实施状况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规划的内容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提出城市规划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
①提供邻里的保护措施;
②在修正市场失败的基础上支持土地和房地产市场;
③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
④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在社区及普遍利益下予以使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市场机制运行的过程中有必要建立诸多的“游戏规划”,这些规划则并非市场的对应物,而是为了保证市场长期有效运行。

城市规划也就是这些规则中的一个。

因此城市规划本质上是国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为了维护城市稳定发展;同时,基于对“市场缺陷”的认识,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运作进行干预,城市规划便又是其可以利用的一种手段。

2.作为政策形成与实施工具之一的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决策涉及到城市的各个部门,包括公共和私人部门,而且各个部门的内部决策也对城市发展和建设产生作用的影响。

因此,UP就有必要为所有决策提供背景框架和整体导引,以使得有关城市建设的决策保持在同一的方向上,并使这些决策保持相互协同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城市中,有关城市建设发展的决策并不仅仅来自政府或公共部门,更多是来自私人部门。

因此,要把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决策相互协同起来并统一到与城市发展的整体目标一致的方向上,要把城市中各类部门的决策和实际操作相互协同起来以免相互对抗而带来各自利益的抵触及由此而来的消耗,就需要有一套未来发展目标和事先协调的行动纲领。

一旦缺少了有效的规划,那么就只有极少数投机者能从中获益,而大多数的地产所有者、开发商和投资者的利益会受到未来土地价格的变动、环境质量和交通设施的可获得性等方面的不确定性的损害。

如:
英国环境部(1979)提出规划的目的就在于达到:
①实现国家的政策;
②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
③帮助协调各类开发(公共和私人);
④考察财产所有者估价规划政策时对他们的利益的影响;
⑤告知公众规划政策。

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架构和演变主体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史决定了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以城市土地使用为主要内容和基础的城市空间系统,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操作而得以实现。

城市规划从城市土地使用的配置和安排出发,建立起了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成为国家意识和政策的延续,并同时限定了城市中各项未来建设的空间区位和建设强度,在具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