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与抗肝纤维化治疗 (2)

合集下载

肝纤维化机制

肝纤维化机制

一:我的建议是在肝纤维化的检测和发展过程中引入星状细胞作为一个评价标准。

1..现在研究肝纤维化的中心很多都是放在肝星状细胞这一块。

它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它激活变成纤维母细胞然后分泌细胞外基质,促使纤维化发生。

2.星状细胞的激活标志是视黄醇(维生素A)的有无(有:未激活;无:激活)。

3.我们本来就打算做切片,所以不会增加额外的费用。

还是HE染色?正常情况下能看到视黄醇的脂滴吗要确定切片需要观察的内容,以及可能出现的现象4.假如松弛素有去纤维化的作用那么可以使含有视黄醇的星状细胞数目增多。

(对比每周制成的切片,希望可以建立一个动态的视黄醇含量的分析过程)具体方法可以在完善以下文献资料:肝纤维化是病毒性肝炎等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乃至肝癌发展的必经途径和必然阶段,而肝星状细胞(HSC)的激活则是肝纤维化形成的中心环节,但其分子机制及其调控基因尚不十分清楚。

就此,朱丽影教授开展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调节人肝星状细胞基因的研究,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和基因芯片两项分子生物学技术,筛选PDGF刺激人HSC前后表达有变化的基因,旨在从基因水平深入探讨肝纤维化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奥秘”,为临床确立抗肝纤维化新的治疗靶点提供新认识。

课题组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成功筛选出13个上调表达的HSC基因,同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2个上调和11个下调表达的HSC基因。

这些差异表达基因,涉及细胞分化、细胞信号传导、细胞结构、细胞成分、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免疫调节、能量代谢等生物过程,揭示了PDGF参与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是以上多因素、多水平调控的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在上调基因中,最具代表性的蛋白是层粘连蛋白B1。

在下调基因中,最重要的蛋白是激酶MEKK。

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与抗肝纤维化治疗肝纤维化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陈乃玲贾克明2004-8-2 17:15:32 中华内科杂志1999年2月第38卷第2期作者单位:100700北京军区总医院、解放军肝病研究所一、肝纤维化时肝内的三个基本现象肝炎后肝纤维化的病因一般认为是肝细胞坏死及凋亡所引起的,是组织坏死、凋亡时血流中血小板释放对纤维化有促进作用的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t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所致。

TGFβ1刺激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TGFβ1刺激肝星状细胞的活化与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 号 :0 07 4 2 0 ) 8 7 10 1 0-4 X(0 8 0 - 5 ~3 0
肝纤维化是各 种原因所致 的肝损伤 的组 织学变化 , 是一
I, I I T RI , G  ̄ Tj ,  ̄ I T F I对细胞外基 质 的合成 和沉积作用 RI I 主要 由 I型受体介导 , 对细胞生长和增殖影 响主要 由 Ⅱ型受 体介导 , Ⅱ型受体均 为跨膜 丝氨酸/ 氨酸激酶二者形成 I, 苏 异源二聚体 , I型受体在缺乏 Ⅱ型受体情 况下不能与 TG - F ̄
种在损 害因子持 续 作用 下 渐进 的病 理过 程 , 以细胞外 基 质 ( C 异常增多过度沉积 为病 理特 征 , E M) 同时也是进一 步向肝 硬化 , 肝癌发展的 中间环节 。激活 的肝星状 细胞 ( C 及其 HS ) 激活后 E M 异 常表达和沉积是肝纤维化发生 的关键 。转化 C
为是肝纤维化发生 的最重要 的因素之一 。 目前研 究 已发现 , 1G 是体 内一类 对细胞 的生长 和分 化 , 、郸 细胞外 基质 的聚集 及免疫反应有着广泛潜在影 响的多功能肽类生长 因子 , 尤其 以 T F I的影 响最 为重 要[ 。而 TG  ̄ G ̄ 1 ] F I的受 体 及其 相关
T F I3 亚 单 位 同 源 性 近 8 % , 】 种 属 同 源 性 高 达 G  ̄一 , O TG印
化肝脏 中的分布 。发现正常肝脏 h GK1主要 由库普弗细胞 S
毒转化 的细胞株条件 培养 基 中鉴定 出具有促进 细胞 生长 和 转化特性 的物 质 , 为转 化生 长 因子( rnfr n rwt 称 T asomiggo h fco , F 在随后进 一 步研究 发现 这种 T F包括 两种成 atrTG ) G

不同铁负载水平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和凋亡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不同铁负载水平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和凋亡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
l e v e l s o n a c t i v a t i o n a n d a p o p t o s i s o f h e p a t i c s t e l l a t e c e l l s( HS C s ) . Me t h o ds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i n i rt e l l a t e c e l l s J I A NG Y u a n ,Z H A NG L i n g ,D E N G Y u a n - q i ,H E J i n - y a n g . H e p a t o l o g y De p a r t m e n t o f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e, n A il f i a t e d S h e n z h e n H o s p i t a l o fG u a n g z h o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 S h e n z h e n 5 1 8 1 0 4 , G u a n g d o n g ,
An a n t i - ib f r o s i s me c h a n i s m s t u d y o n e fe c  ̄ o f d i fe r e n c e i n i r o n l o a d l e v e l s o n a e t i v a t i o n a n d a p o p t o s i s o f
【 摘 要】 目的 探讨不 同铁负载水平 影响肝 星状 细胞 ( H S C ) 活化 和凋亡 的抗肝纤维化 机制 。方法 根 据 细胞 内不 同铁负载水 平将肝星 状细胞株 ( H S C — T 6细胞 ) 分 为空 白对 照组 、 铁 沉积模型组 、 5 0 g r n o l / L去铁铵 组和2 5 p mo l / L去铁 铵组共 4组 。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 P C R) 检测 H S C — T 6细胞 I 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一B ( T G F —B。 ) 的m R N A表达 ; 免疫组化 法检测 H S C — T 6细胞 d一 平滑肌 肌动蛋 白 ( — S MA) 的表达 ; 原位末端 缺 刻 标记 法 ( T U N E L ) 检 测 HS C - T 6细胞 的凋亡 ; 电镜下 观察 HS C - T 6细胞 超微结 构 。结 果 与 空 白对 照组 比 较, 铁 沉积 模 型组 T G F B。 m R N A表达 虽有所 增强 , 但 差异 无统计 学 意义 ( 1 . 5 9 4 ±0 . 1 6 8比 1 . 4 7 7 ±0 . 1 2 6 , P > 0 . 0 5 ) , I型胶 原 mR N A表 达则 显著 增强 ( 1 . 3 5 4±0 . 0 7 6比 1 . 1 9 7 ±0 . 1 0 4 , P<0 . 0 1 ) 。5 0 ̄ a n o l / L和 2 5 ̄ a n o l / L去 铁 铵均能下调 I 型胶原 和 T G F —B 1 的 mR N A表达 , 且5 0 ̄ mo Y L去铁 铵组优 于 2 5 mo l , L去铁铵组 (I型胶 原 mR N A: 0 . 3 9 1 ±0 . 0 7 6比 0 . 6 8 8 ±0 . 0 6 0 , T G F — p 1 mR N A: 0 . 4 2 1 ±0 . 0 6 8比 0 . 7 1 4 ±0 . 0 9 0 , 均 P <O . 0 1 ) 。铁 沉积 可 诱 导 HS C中 — S MA大量 表达 , 却 仅见有较 少的凋亡细胞 。而经去铁 铵处理后 H S C表 达 o t — S MA明显减少 , 但H S C发 生 了凋 亡。结论 细胞 内不 同铁 负载水平 能够诱导 H S C活化 或凋亡 , 表明铁在 调节 H S C活化和 凋 亡过程 中发 挥重要作用 , 而且也揭示 了铁螯合 剂治疗肝 纤维化的潜在作用 。 【 关键词 】 肝星状细胞 ; 肝纤 维化 ; 铁 ; 去铁铵 ; 活化 ; 凋亡

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肝星状细胞活化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摘 要 肝 星状 细 胞 ( C 的 活化是 肝 纤维化 发 生 、 展 的 细 胞 学基 础 。近年 来 , 关 细胞 膜 受体 信 号 HS ) 发 有
转导 以及核 转 录 因子 的调控在 HS 活化 中的研 究取得 了很 大进展 。此 文 回顾近 年 来 细胞 膜 受体 与核 转 录 C 因子 家族在 HS C激 活 中的介 导 、 节作 用 。 调
Ch n h n s ia , e o d M i i r e c lUn v r iy,S a g a 2 0 0 ),Ch n a gz e g Ho p t l S c n lt y M dia i e st a h n h i( 0 0 3 ia
[ b t c Aci t n o e ai s l t e HS A s at r ] t ai fh p t t l e c l v o c ea l( C)h s b c me t e c l lrb s o e ai i o e e i a e o h e ua a i fr h p t f r g n s .R c n l , l s cb s ee t y
min o e r n r c p i n l g a d t a s rp i n i h c i a i n o S n r g e s s h v e n r c ie n t er g l t f mb a e e e mrsg a i n r n c i to n t ea tv t fH C. o m n o Th s r v e s mma ie e e t n w1 d e o h o e o h mb a e r c p o s a d t a s rp i n lf co s d rn h c i a i e iw u rz s r c n k o e g n t e r l f t e me r n e e t r n r n c i t a a t r u i g t e a t — o  ̄ to o C. i n f HS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进展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进展

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进展徐翀【摘要】肝纤维化是一个可逆的动态过程,研发药物抑制、逆转肝纤维化成为治疗慢性肝病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肝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肝细胞、肝星状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等不同药物作用靶点,对目前抗肝纤维化药物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1(030)007【总页数】4页(P404-406,409)【关键词】肝纤维化;药物;肝细胞;肝星状细胞;细胞外基质【作者】徐翀【作者单位】芜湖市药品管理中心,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5+.5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肝脏自身对慢性损伤因素的一种应激修复反应,常发生于慢性肝炎、胆汁淤积、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个体,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1]。

其疾病特征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肝内过多沉积[2]。

目前研究发现,肝纤维化属于可逆性病变,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是可以逆转或减轻的。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的认知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肝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药物干预,使肝纤维化的预防和治疗成为可能。

目前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策略包括:保护肝细胞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活化增殖、促进HSC凋亡、抑制ECM合成分泌和促进ECM降解。

1 保护肝细胞肝细胞损伤、坏死是肝纤维化的起因,也是促进HSC活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保护肝细胞是防治肝纤维化的重要策略。

首先去除损伤因素,针对病因治疗是抗纤维化的重要措施。

例如,针对病毒性肝炎应积极采用抗病毒治疗;针对血吸虫性和酒精性肝纤维化应采取杀灭血吸虫、戒酒等措施;此外还有解除机械性胆道梗阻、清除铁、铜沉积等。

其次,抗炎抗氧化保护肝细胞也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目前已有较多肝细胞保护药投入临床使用。

1.1 水飞蓟素水飞蓟素是从菊科植物水飞蓟果实中提取得到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稳定细胞膜和增强蛋白质合成的作用,因此具有显著保护和稳定肝细胞膜的作用。

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

肝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
维化作 用 】 ,而姜 黄素通 过阻断 血小板 源性生 长 因子 和上 皮细
胞生长 因子 信号通路激活 内源性 P P A R 一^ y基 因表达 ,进而抑制 d— S MA、T G F —B 和 MC P — l 的表达起抗纤维化 的作用 。 尽 管有大量 的药物 有抗纤维 化的作 用 ,但它们 有各 自的局 限和副作用 。因此 ,寻找 能够起 到抗 肝纤 维化作用 且副作 用较
骨髓 来源 细胞和上 皮 间充 质组织 的异常堆 积 ,均可使 肝脏细 胞 模 ,使用单 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显示 N 一二 甲基亚 外 基质增 加 ,而胶 原降解 下降 。从 长远来看 ,其可 能导致肝 硬
化及 相关并发症 ,也可 能有 致癌作用 ,引起肝脏 正常功能丧失 , 最终导致 死亡 l 1 ] 。本 文综述 了关 于肝纤 维化 的分子机 制及其 对 某些生化 指标 的影响 和抗 纤维化 物质 的研 究 ,以讨 论阻止 或逆
的研究结果显示存在大量 的植物衍生物可 阻止甚 至逆转肝纤维 化的过程 , 具 体有 效地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的策略将成为未来研究 的重点 。
【 关键词 】 肝纤维化 ; 生化异 常; 基 因疗法 ; 抗纤 维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 R 5 7 5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8 0 5 ( 2 0 1 4 ) 6 — 0 1 6 2 — 0 3

述 Z o n g s h u 《 中 外医 学 研究》 第1 2 卷 第6 期( 总 第2 3 0 ) 2 0 1 4 2 月
肝 纤维化 的分子机 制及治疗方 法研 究
孙 吉① 李静静②
【 摘要 】 肝纤维 化是 一个渐进性过程 ,由纤 维结 缔组织过度增殖和积 聚形 成。肝纤维化过程异 常复杂 ,了解其分子机制就 显得 尤为重要 引起肝脏 内结缔 组织增 生 出现异

肝星状细胞作为靶细胞的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肝星状细胞作为靶细胞的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亚型 是 H C增 殖 最有 力 刺激 物 , S 它通 过 P G - D FB受 体激 活 H C 降低 I型胶 原 mR A 的 表 达 可 抑 制 S。 N P G B的 自分 泌 , 效 抑 制 H C活化 。P G — D FB 有 S D FB 显 性失 活体 也可抑 制 H C活 化 , 轻肝 纤 维 化 。将 S 减
1 1 细胞 因子调 节 剂 细胞 因子 调 节 剂 能调 节 特 . 定 细胞 因子活性 抑制 肝纤维 化 。 1 1 1 血小 板衍 生生 长 因子 ( D F P G .. P G ) D F是 一
种促 有丝分 裂 因子 , 有 刺激 特 定 细 胞 群分 裂 增 殖 具
的能 力 , 肝纤 维 化 的始 动 因子 。其 中 P G — B 是 D FB
究 的热点 。
1 抑制 H C活化和 增殖 S
(iN 能抑 制其 内 源性 表 达 , 止 肝纤 维 化 的进 s A) R 阻 展 。 T FB的细胞 信 号转 导 是 通 过 S d蛋 白进 行 G— ma 的 。没有 S as m d 复合 物生成 ,G .1 法诱 导 H C T F1 无 3 S 转 化及 分 泌 胶 原 和其 他 E M。研 究 发 现 纤 溶 酶 原 C 激活抑 制 因 子 一1 P 11 是 受 T FB影 响 而 调 控 ( A .) G— E M 的胶 原 含 量 。 P I C A一 动子上 9b 1启 4 p的 T Fp G — 反 应 区 中有 两 个 相 邻 的 S a m d结 合 位 点 ,m d S a 和 S a 过 与这 两 个 位 点结 合 而启 动转 录 , 而 增 md 通 从 加 E M 的沉 积 , C 导致肝 纤维 化 。构建 针对 S d 的 ma, s N i A能抑 制 内源性 S a 的表达 而 防止 S a, R md m d 核 定 位 引。 113 瘦 素 (et ) 瘦 素促 使 T Fp表 达 增加 , .。 1 i pn G— 作 用于 星状 细胞 产 生 细 胞 外 基 质 , 致 肝 纤 维 化 。 导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唐桂连【摘要】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逆转肝纤维化可阻止大多数慢性肝病进展.肝星状细胞(HSC)是肝内一种具有多功能、变化不定的非实质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阐明其关系,有助于以HSC为靶点的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期刊名称】《国际消化病杂志》【年(卷),期】2012(032)005【总页数】4页(P270-273)【关键词】肝星状细胞;活化;肝纤维化【作者】唐桂连【作者单位】524008,广东海洋大学医院【正文语种】中文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修复反应,是各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以胶原等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为特征,属可逆病变。

晚期肝纤维化可导致肝硬化、门脉高压和肝功能衰竭[1]。

研究证实,HSC是ECM的主要来源,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是肝纤维化(HF)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

各种致纤维化因素均把HSC作为最终靶细胞,通过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这一共同复杂的网络系统,参与HF的发生及进展[2]。

现就HSC与HF的关系作一综述。

1 肝纤维化的发生与逆转肝纤维化的发生与逆转主要是ECM的产生、堆积及降解的过程。

在正常的肝脏中存在一层薄的、低密度的基底膜,在肝纤维化的发生过程中,一系列的酶,包括锌依赖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与其抑制因子(TIMP)和一些逆转酶发生数量及功能的改变,导致ECM的数量及构成发生变化,正常的降解过程受到抑制,最终导致过多的不溶性基质堆积在肝脏中,引起肝脏发生结构的改变,并引起相应的功能异常,在失去肝脏自身代偿的情况下,形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HSC是肝损伤时生成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来源,在20世纪80年代作为产生细胞外基质的主细胞并命名。

在四氯化碳(CCl4)、铁负荷及胆道阻塞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中都得到了相似的证据,即HSC作为产生ECM的主要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取肝星状细胞 的原理

提取肝星状细胞 的原理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又称伊东细胞(Ito Cell),是肝脏内的特殊细胞类型,占肝脏固有细胞总数的15%,占非实质细胞的30%左右。

这些细胞位于肝脏的Disse腔中,呈梭形或多边形,其胞浆内有多个富含维生素A的脂滴。

在正常肝脏中,星状细胞处于静止状态,不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殖活性低,合成胶原能力低,其主要功能是贮存视黄醛类。

然而,当肝脏受到炎症或机械刺激等损伤时,肝星状细胞会被激活。

激活的肝星状细胞一方面通过增生和分泌细胞外基质参与肝纤维化的形成和肝内结构的重建,另一方面通过细胞收缩使肝窦内压升高。

在激活过程中,星状细胞内的油滴会散去,释放出储存的维生素A,并且开始制造许多细胞素,影响周边其他细胞。

这是肝脏纤维化的主要起因之一。

因此,提取肝星状细胞的原理主要是基于其在肝脏损伤和纤维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特定的方法和技术,可以从肝脏组织中分离和纯化肝星状细胞,以便进一步研究其在肝脏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机制,以及为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具体的提取方法可能包括酶消化法、免疫磁珠分选法等,具体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

肝星状细胞名词解释(一)

肝星状细胞名词解释(一)

肝星状细胞名词解释(一)
肝星状细胞(Hepatocellular stellate cells)
•定义:肝星状细胞,又称脂肪细胞或Ito细胞,是位于肝脏间质中的一种细胞类型。

它们起着调节肝脏微环境的重要作用,与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

•角色:肝星状细胞在肝脏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肝脏纤维化、肝脏再生和肝细胞损伤修复等方面。

•激活:在肝脏损伤或炎症刺激下,肝星状细胞会被激活,并通过增殖和分化,转变成产生胶原蛋白等纤维化基质的细胞,促进肝脏纤维化的发生。

•纤维化:肝星状细胞在肝脏纤维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会释放大量的胶原蛋白和其他纤维蛋白,导致肝脏间质结构的改变和肝脏功能的丧失。

•转化:肝星状细胞激活后可通过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细胞和基质生成细胞等不同类型细
胞,进一步促进肝脏纤维化过程的发展。

•抑制:针对肝星状细胞的抑制可以是肝脏纤维化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可以减少纤维化基质的积累,有助于肝脏纤维化的逆转。

•治疗:针对肝星状细胞的治疗策略包括使用抑制剂和调节剂等药物进行干预,以及通过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等新技术进行干预,以达到预防和逆转肝脏纤维化的目的。

•前瞻:对肝星状细胞功能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肝脏纤维化的机制,为肝脏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

以上是关于肝星状细胞的一些相关名词及其解释,这些名词涉及了肝星状细胞的定义、角色、激活、纤维化、转化、抑制、治疗和前瞻。

肝星状细胞在肝脏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了解肝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肝星状细胞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针对肝星状细胞抗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16 阿霉素 ( oo ii, O B X具有抗 再生 的能力 , . dxmbc D X) O n
最 近文 献 报 道 , O 可 以 阻 滞 胆 管 结 C s 鼠 的 肝 纤 维 化 。 DX LJ , J
在体外 , A抑制了 H C的活化 ; MP S 在体 内, 这种结合可选择性 在肝内沉积 , 并被 H C吸收而不影响淋巴组织; S 在治疗胆管结 扎小 鼠的肝纤维化时发现可减少肝活化标志物 — 一 体球 B晶状
的新 药 。
1 常 用 药 物及 其 作 用机 制 1 1 霉 酚 酸 ( yohnl c , A) 是 一 种 免 疫 抑 制 剂 , . M cpeo cai MP i d 可 抑 制各 型纤 维母 细 胞 的 活化 和再 生 。为 了在 起 到 抗 纤 维 化 作 用 的 同时 又 能 避 免 MP 的 免 疫 抑 制 作 用 , r on A Ge ikR等 将 u MP A结 合 到 甘露 糖 -一 酸 盐 ( 择 性 H C携 带 体 ) 后 发 现 : 6磷 选 S 上
纤 维化 治 疗 的研 究进展 情 况。
【 关键词 】 肝星状细胞 ; 抗肝 纤维化; 药物治疗 【 中图分类号】 R 55 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1 (0 9 0 -13 2 623 12 0 )1 3 - 5 0 0
达到 抗 纤 维 化 。T FB的 拈 抗 剂包 括 : T FB抗 体 、 G — G. 抗 G— T Fp
504) ( 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 贵 阳 500
【 摘要】 肝 星状细胞( S ) H C 是肝纤维化 中细胞 外基质的主要细胞来源。H C从静 止向激活状态的转化是肝 纤维 S
化 发 生 的 一 个 中心 环 节 , 因此 , 制 H C激 活是 治 疗肝 纤维 化 的关键 步骤 。本 综 述扼 要 介 绍 目前 常 用 的针 对 H C抗肝 抑 S S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1
HSC HSC的概况 HSC是1996年为纪念德国学者Kuffcr的贡献采用了
于炎症受损区。PDGF受体的表达上调导致PDGF的自分泌增 加,引发信号传导系统的下游的ERK/MAPK、P13K及STAT的活 化,进一步促进HSC的增殖。HSC既是PDGF的产生细胞,又是 PDGF作用的靶细胞,由此可形成一个正反馈放大效应,进一步 激活HSC,使HSC的增殖、活化得以持续。 (2)细胞因子的释放:自分泌的细胞因子在调解HSC的活 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细胞因子包括TGF-B 1、PDGF、成 纤维生长因子(fibroblast
TGF B
HSC的凋亡
目前研究认为活化的HSC有两个去向:(1)激活态变同静止 态;(2)发生细胞凋亡而死亡。大多数研究表明,活化的HSC主要 通过凋亡途径消除,是肝纤维化消退的主要机制。 HSC凋亡主要通过死亡因子Fas(APO一1/CD95)及其配体 FasL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F鹊是死亡受体超家族成员之一,当 它和相应配体(FasL或阻抑抗体)结合后呈激活状态,启动凋亡。 Lang等|Ill研究了TNF-d对HSC凋亡的介导作用,结果表明, TNF—Ot对激活的HSC可产生凋亡诱导作用,此作用可被转录因 子NF—K B所鞋I断,而NF_K B对肝脏再生及炎症反应均有调节 作用。核因子NF—K B能抑制多种类型的细胞凋亡。它的上调可 导致靶基冈的大量激活,NF_K B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转录参与了 HSC的激活1121。 TIMP-I是一种多功能蛋白质,可抑制ECM的降解,促进纤
肝星状细胞激活为基础的各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刚。阒此,以肝星
状细胞作治疗标靶的理念转变将为摆脱多年来肝纤维化临床处 理的困境带来希望。 本文以下就肝星状细胞及其在肝纤维化发生中的作用,及 某些抗肝纤维化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维生素D_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_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

775综述新医学2023年11月第54卷第11期维生素D 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在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张春洋 陈付群 陈兆云【摘要】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是肝中多类细胞、细胞因子及介质共同作用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SC )在肝纤维化阶段充当重要角色。

维生素D 是以1,25-二羟维生素D 3为活性形式,与慢性肝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甾体激素,在HSC 的调控中占据关键地位。

维生素D 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SMAD 、Wnt/β-catenin 、ERK1/2、多蛋白细胞质复合体NOD 样受体家族3、核因子-κB 等多种细胞信号通路调节相关靶基因表达,抑制HSC 活化,进而控制肝纤维化进展。

该文就维生素D 与HSC 的关系、维生素D 在肝纤维化中调控HSC 的机制及在抗纤维化治疗中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维生素D ;肝星状细胞;肝纤维化;通路Research progress in effect of vitamin D on inhibiting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in liver fibrosis Zhang Chunyang , Chen Fuqun ,Chen Zhaoyun. Medical Laboratory Center ,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 Urumqi 830054,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 Chen Zhaoyun ,E -mail:*******************【Abstract 】 Liver fibrosis is a key factor in the progression from various chronic liver diseases to cirrhosis , which is the resultof the combined action of multiple types of cells , cytokines , and mediators in the liver.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 )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age of liver fibrosis. Vitamin D with 1,25-dihydroxy vitamin D 3 as the active form , has been found to be a steroid hormon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HSCs. Vitamin D can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related target genes and inhibit HSC activation through the TGF -β/SMAD , Wnt/β-catenin , ERK/MAPK , NLRP3 and NF -κB cell signaling pathways , thereby controling the progression of liver fibrosis. In this article ,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min D and HSCs , the mechanism of vitamin D regulating HSCs in liver fibrosis and anti -fibrosis therapy were reviewed.【Key words 】 Vitamin D ; Hepatic stellate cell ; Liver fibrosis ; Signaling pathway肝纤维化是指肝脏在受到各种慢性致病因子损伤后,临床表现以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病理性修复反应,在此阶段肝中多种类细胞、细胞因子及介质共同作用,使得肝纤维化成为各种慢性肝脏病向肝硬化发展过程中的枢纽。

肝脏纤维化机制研究及其治疗新进展

肝脏纤维化机制研究及其治疗新进展

肝脏纤维化机制研究及其治疗新进展肝脏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肝组织中胶原纤维的过度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严重的可以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后果。

目前,尽管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改进。

一、肝脏纤维化的机制研究1.细胞因子的作用细胞因子在肝脏纤维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和白细胞等细胞分泌的激素和细胞因子,它们能够介导肝纤维化的发生和进展过程、控制细胞生长和分化。

一方面会促进细胞增殖,另一方面又会诱导基质合成。

比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细胞因子具有重要的纤维化诱导作用。

2.肝细胞凋亡肝细胞凋亡是肝脏纤维化进展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部分凋亡后的肝细胞,其胞浆内的胆红素成分会转移到肝星状细胞中,这时肝星状细胞会内化和分泌TGF-β1等NSP细胞因子,进一步导致其超线性增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泌更多的胶原和其他基质蛋白,形成肝纤维化病变。

3.炎症反应的作用炎症反应在肝脏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一方面,炎症病变会导致细胞因子等介质的释放,从而刺激肝星状细胞内化和合成胶原等基质物质;另一方面又会引起,炎性介质的激活,进一步促进肝星状细胞的复制分化。

二、肝脏纤维化的治疗新进展1.抗纤维化治疗目前,抑制肝脏纤维化是当前的主要治疗方向之一。

常用药物有干扰素、S-adenosylmethionine、糖皮质激素谷类分泌素、保肝祛病颗粒、沙利度胺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和干扰素是目前常用的药物之一。

它们能够诱导长链非编码RNA,改善细胞凋亡,降低肝细胞死亡率,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肝脏纤维化的进展。

2.肝细胞修复除了抗纤维化治疗,肝细胞修复也是肝脏纤维化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养生保健,保持适当的体重和营养,合理的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减轻肝脏负担和促进肝细胞再生等方面,都有助于肝脏细胞的修复和恢复其正常功能。

认识肝纤维化

认识肝纤维化

认识肝纤维化作者:杨凡来源:《家庭医学》2022年第06期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肝纤维化是继发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炎症或损伤后组织修复过程中肝内纤维性结缔组织异常增生的代偿反应,是慢性肝病最重要的病理改变,也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进一步发展、恶化的重要原因。

肝纤维化的病理特征是肝细胞外基质在肝内的过量沉积。

其中肝星状细胞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

1.肝纤维化形成是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失衡的结果正常肝脏中,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是动态平衡的。

肝星状细胞是合成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

正常肝脏肝星状细胞主要存储维生素A,肝脏受损时,肝星状细胞激活或转分化为肌纤维母细胞,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及细胞珠蛋白,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尤其是胶原纤维(Ⅰ型和Ⅲ型),并且能够正反馈调节肌纤维母细胞的增殖。

最新研究表明,细胞外基质还可以来源于骨髓、门脉区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细胞等。

肝星状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同时也分泌降解细胞外基质酶和使其失活的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上述蛋白酶之间的动态平衡,是细胞外基质沉积和降解的关键。

2.肝星状细胞活化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肝星状细胞活化分为启动与持续两个阶段。

启动主要依赖旁分泌机制。

肝损伤后造成肝细胞凋亡,凋亡小体激活库普弗细胞与血小板分泌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等细胞因子、趋化因子。

同时,受损肝细胞与内皮细胞释放氧自由基与炎性因子,共同介导肝星状细胞转化为肌纤维母细胞。

肝星状细胞活化的持续除旁分泌外,还与其活化自分泌血小板分泌转化生长因子等因子有关。

近期有研究证实,胶原纤维也与肝星状细胞的持续活化有关。

持续活化阶段肝星状细胞的细胞生物学发生显著改变,包括增殖、收缩功能、纤维形成、基质降解、视黄醇丢失、化学趋化性、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等,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和纤维化。

大量的研究表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是一个重要的促组织纤维化蛋白,在许多纤维化疾病中,其表达显著增高,而且呈持续性表达。

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讲解

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讲解

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讲解我们了解和知道,一个人有疾病的时候我们就要治疗就要去看医生,但是在看医生和治疗的同时,我们自己是不是要了解一下这个病的情况呢?就比如说: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

这个可是很重要的哦,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说说和关于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吧,下面所要介绍的方法是西医的治疗方法哦。

一、西医1、治疗由于肝纤维化的并发症只有在疾病的终末期才会发生,因此治疗的目标是减弱而不是消除肝脏对慢性损害的反应,抗纤维化治疗可以部分逆转或者减慢肝纤维化的进展。

一般认为,抗肝纤维化药物仅对肝纤维化3期以下者,则难以产生疗效,因抗肝纤维化药物对老化的胶原纤维无作用,因此必须予以早期治疗。

如早期进行有效的治疗,可使肝纤维化完全逆转。

肝纤维化治疗需持续多长时间尚不明确。

由于肝纤维化是一个慢性过程,治疗或许需持续几年的时间,这一过程可以是间断性的。

目前研究表明肝纤维化经治疗5年内可以产生明显的肝纤维化逆转。

理想的抗肝纤维化治疗应具有以下特点:针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并有高度的特异性;对肝实质细胞及其他非实质细胞的毒性小;应能有效逆转进展性肝纤维化,而不是仅仅阻止新的胶原的沉积。

1.肝纤维化的治疗策略(1)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这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肝纤维化的方法。

有众多文献报道了去除病因后,各种原因肝病所致的肝纤维化得以逆转。

在酒精性肝病患者,戒酒后肝纤维化可以获得显著改善。

在伴有HBV或HCV感染的肝纤维化患者,经抗病毒治疗有效时,也可以观察到肝纤维化的显著改善。

其他去除病因的措施包括去除血色病患者体内铁沉积,去除wilson’s病患者体内的铜沉积,杀灭血吸虫,停用导致肝脏损伤的药物等。

(2)减弱炎症与免疫反应:在用IFN-a治疗HCV的过程中,观察到即使患者对病毒抑制没有反应,也可以有中等强度的抗纤维化效应,提示IFN-a的抗炎作用可能具有一定的抗纤维化作用。

类固醇激素在治疗某些类型的肝病患者中已经应用了几个世纪,尤其是在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上。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机制--探寻肝纤维化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机制--探寻肝纤维化新的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
: , , ( ) Abstract Liver fibrosis has a complex pathogenesis and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 . Many stim
ulating factors and regulatory pathways have been found to promote the activation of HSC.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on
关键词:肝星状细胞; 细胞因子类;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微 RNAs; 综述 中图分类号:R575. 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 ) 1001 - 5256 2019 03 - 0640 - 04
: Mechanism of the activation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 An exploration of new diagnostic markers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纤维化的复杂形成机制[3],其中肝星状细胞(HSC)仍是目前肝 传学等的研究报道层出不穷[6]。及时更新有关HSC 活化的新
纤维化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早在1876 年,该细胞已被发现,确 靶点、新通路的信息,对开发有效的抗纤维化药物有重要意义。
定为非Kupffer 细胞。其定位于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之间的 现已发现众多由其他肝细胞、免疫细胞和血小板等合成分
Disse 间隙,分散在整个肝脏中,约占所有肝固有细胞的 10% [4]。在生理状态下,HSC 表现为不增殖的静止表型,在细 胞核周围的细胞质中富含视黄酯(维生素A 或称维甲酸)脂滴, 是其不同于其他细胞的形态学特征,也据此可用密度梯度离心 的方法将其从肝脏中分离[5]。在外界刺激因素的作用下,HSC 由静止状态转变为活化状态,细胞质中脂滴逐渐消失[3],大量 形成胶原和其他细胞外基质(ECM),这一转变对肝纤维化形成

肝纤维化中星状细胞的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

肝纤维化中星状细胞的作用机制及靶向治疗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年2月第19卷第4期·综述及个案报道·随着对肝纤维化发生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了多种具有不同作用机制的抗肝纤维化药物。

如肾素-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够阻断血管紧张素Ⅱ1型(AT1)受体,降低活化肝星状细胞的沉积,抑制炎症和纤维化的发展,活化素样激酶5 抑制剂,能够通过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通路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小干扰RNA可以有效地阻止[1]。

1 概述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如果肝脏出现问题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健康,肝纤维化出现之后许多病人不懂得保护自己,好好休养,仍然熬夜、喝酒,最终导致肝硬化问题,严重情况下还会危及到自身的生命。

目前现有的医疗技术根本不可能有效抑制肝纤维化,临床医疗也没有针对性的药物扭转控制纤维化。

肝纤维化的形成主要是受到病毒侵害或者器官内部出现炎症的影响,长时间肝脏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会发生一定的损伤,日积月累这些损伤就会逐步扩大,最终形成了肝纤维化。

肝纤维化的作用原理是,长时间的损伤导致肝脏内部的细胞外基质出现了明显的集聚与合成,特别是大多细胞都以胶原为主,这些胶原长时间的沉淀堆积逐渐会产生肝纤维化。

当肝脏内部的肝纤维化进一步扩张,直至蔓延到整个肝脏器官之后,肝脏内部损坏的细胞大量增多,有害细胞占据肝脏的主导地位就会进一步破坏肝脏的具体结构,肝细胞为了维护正常的肝功能会进一步出现形成假小叶,肝硬化由此出现。

肝脏硬化已经算是较为严重的病变,出现肝硬化之后,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免疫功能下降,同时排毒能力也进一步缩减。

严重情况下,肝硬化还会伴随多种并发症,患者会出现门静脉高压及肝腹水等现象,甚至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引发肝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

肝纤维化是肝功能出现破坏的第一层表现,在此基础之上许多的细胞因子出现了明显的转化,病态因子形成。

肝脏内部的HSCs受到多种促炎、促纤维化因子的影响,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进行各种变化,最终呈现出了不同的反应特性。

平足蛋白(PDPN)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分析

平足蛋白(PDPN)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分析

·肝纤维化及肝硬化·DOI:10.12449/JCH240316平足蛋白(PDPN)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分析王知意a,b,杨广越a,张玮b,浦娅琼c,赵鑫a,b,马文婷a,c,刘旭凌a,c,吴柳a,c,陶乐a,c,刘成a,b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 a.肝病实验室, b.中心实验室, c.感染科,上海 200062通信作者:刘成,***********************(ORCID:0000-0002-8741-6169);陶乐,********************(ORCID:0000-0002-3659-8134)摘要:目的 探究平足蛋白(PDPN)在肝星状细胞活化以及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 收集2019年9月—2022年6月首次就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感染科的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组织样本,实时定量PCR(RT-PCR)和免疫组化检测PDPN在不同肝纤维化分期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

1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每组各6只。

模型组腹腔注射含10% CCl4,对照组注射等体积橄榄油共6周,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分离小鼠肝脏原代细胞,检测PDPN mRNA在各类型细胞中表达;使用PDPN蛋白处理小鼠原代肝星状细胞,并使用NF-κB抑制剂BAY11-7082处理,分析PDPN诱导肝星状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两组数据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

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活检样本中,PDPN mRNA在正常肝脏中表达较低,S3、S4期肝组织中表达显著升高,与正常肝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DPN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纤维间隔及肝窦,S4期肝组织PDPN阳性面积比S0期表达显著升高(t=8.892,P=0.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期2007年3月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Medical Journal of Wuhan Univer sity Vol.28No.2Mar,2007课题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0371666)作者简介:李婧婷,女,19832,医学硕士生,主要从事肝纤维化机制研究通讯作者:汪晖,女,19632,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药理学研究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与抗肝纤维化治疗李婧婷 汪 晖 廖长秀 平 洁武汉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系 湖北 武汉 430071摘要 肝星状细胞(H SC)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其激活过程可分为始动阶段(旁分泌刺激和转录调控因素启动级联瀑布式的细胞反应)和持续阶段(旁分泌或自分泌刺激和细胞外基质重建共同维持HSC 活化的表型反应)。

肝脏中多种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调节了HSC 的激活过程。

活化型HSC 的表型变化主要包括细胞增殖、收缩和纤维形成等。

抗肝纤维化治疗策略主要包括调控HSC 活化增殖或促其凋亡、抑制胶原合成或促其降解、细胞因子治疗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等。

关键词 肝纤维化;肝星状细胞;激活;分子机制中图分类号 R65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852(2007)022*******Molecular Mechanism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and Strategies of Anti 2fibrosis TherapyLI Jingting,WANG Hui,LIAO Zhangxiu,PING JieD ept.of P ha rma cology ,School of Med icine ,Wuhan Univer sity ,Wuhan 430071,ChinaAbstractThe activation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 has been considered as the key step of liver fibr osis,mainly classified as initiation phase (paracr ine stimul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events initiating a cascade of cellular r esponses)and per petuation (paracrine and autocrine cytokine activity and ECM r emodeling sustaining the activated phenotype).Multiple cells and cytokines in liver play vital roles in regulating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Major phenotypic featur es of activated hepatic stellate cell activation include proliferation,contractility,fibrogenesis,matrix degradation,chemotaxis,white blood cell chemoattraction,retinoid loss and cytokine release.Currently anti 2fibrotic therapy str ategies mainly include regulating the activating pr ocess,proliferation and ap 2optosis of hepatic stellate cells,inhibiting collagen synthesis or promoting collagen degradation,gene therapy and infus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Key Words Liver Fibrosis;H epatic Stellate Cells;Activation;Molecular Mechanism各种刺激因素皆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继而形成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细胞外基质(extra 2cellular matrix,ECM)积聚是大多数慢性肝病伴有的病理改变。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 SC)是肝内胶原合成最主要的细胞来源。

H SC 激活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近年来相继提出的一些抗肝纤维化治疗策略都要归功于H SC 激活分子机制的逐渐阐明。

第2期李婧婷,等.肝星状细胞激活的分子机制与抗肝纤维化治疗1HSC的激活许多病因造成的肝损伤都能引起H SC的激活)))即由静止型H SC转变为具有增殖性、成纤维性和收缩性的肌成纤维样细胞(即活化型H SC)。

H SC激活是一个高效有序并且可复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始动阶段和持续阶段。

始动阶段出现能使H SC对细胞因子和其他局部刺激因子具有反应性的基因表达及快速的表型变化;持续阶段即通过旁分泌或自分泌刺激和ECM重建,进一步放大H SC的表型变化,维持其活化状态,促使纤维生成。

1.1始动阶段来自炎症细胞(如Kupffer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损伤肝细胞、窦状内皮细胞和胆管细胞等邻近细胞的旁分泌刺激是诱导H SC出现最早期变化的主要因素。

这些不同种类的细胞在肝纤维化发生过程中发生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Kupffer细胞的浸润和活化对H SC的激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H SC活化标志物的出现与Kupffer细胞的浸润是一致的。

Kupffer细胞活化后通过释放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B(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2B,TGF2B)、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 osis factor2A,T NF2A)、基质金属蛋白酶9(ma2 trix metallopr oteinases29,MMP29)等,刺激ECM 合成、H SC增殖和类视黄醇释放。

另外,Kupffer细胞能产生大量活性氧(r 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诱导氧化应激生成,加重肝纤维化程度。

Kupffer细胞还能通过产生一氧化氮(NO),减少H SC的增殖和收缩来平衡ROS的作用。

粒细胞也能调控H SC的活化。

肝损伤时,活化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超氧化物阴离子(O-#2)对H SC的胶原合成有直接刺激作用,而同时产生的NO可抵消但不能完全消除该作用。

肝中淋巴细胞主要是CD4+T辅助淋巴细胞(T helper,T h),分为Th1和Th2两种亚型,不同亚型的T h细胞对肝纤维化的影响不同。

T h1细胞能产生提高细胞免疫的细胞因子,如干扰素C、T NF和IL22。

Th2细胞分泌的IL2 4,5,6和13能提高体液免疫。

研究发现,在CCl4肝纤维化模型中,Th1细胞占优势的C57/BL6小鼠,其肝纤维化程度比T h1细胞耗竭的C57/BL6小鼠轻;然而,C57/BL6小鼠靶向断裂干扰素C后,其肝纤维化程度与Th1细胞耗竭的C57/BL6小鼠相同[1]。

在T h2细胞占优势的BALB/c小鼠,因分泌IL24和T GF2B,其肝纤维化程度比Th2细胞耗竭的BA LB/c小鼠更为严重[1]。

肝细胞也是ROS的主要来源,损伤肝细胞中的ROS主要源于CYP2E1。

将原代H SC与稳定表达CYP2E1的H epG2细胞共培养时,细胞内外产生H2O2和脂质过氧化物,使H SC增殖,Ñ型胶原表达增加。

当使用抗氧化剂、CYP2E1抑制剂或和过氧化氢酶后,H SC的活化作用均得到了有效的抑制。

本室的研究发现,在体外原代培养的H SC自氧化激活过程中,与外源物代谢活化相关的CYP2E1、1B1、2B1/2在激活早期出现短时间高表达,推测这种表达变化可能与H SC自身ROS的产生有关(待发表)。

受损肝细胞中ROS的另一个来源是NADPH 氧化酶,NADPH氧化酶在吞噬细胞中可产生大量的O-#2。

内皮细胞也参与了H SC的激活过程,它产生的细胞纤维连接素能将T GF2B从无活性形式转化成有活性、促纤维生成形式。

胆管细胞能分泌促纤维生成物质,促使肌成纤维样细胞分泌ECM。

对H SC激活早期的基因表达及其相关上游胞内信号调控的研究表明,多种前胶原生成基因(如型胶原A、TGF2B1、Ñ和Ò型TGF2B受体基因)的调节区富含GC序列和有关的GT或CACCC盒。

这些序列是Kru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Kr uppel2like transcr iption factors,KLF)的识别位点。

KLF家族是有三个能特异结合DNA的Kruppel样锌指结构,既能调节已表达的或管家的基因,也能控制组织特异基因的转录。

活化的H SC也能表达KLF家族中的三个成员)))KLF6、SP1和BT EB1,它们都具有调节Ñ型胶原基因转录的能力。

体内、外实验证实,KLF6基因转录的诱导在H SC激活早期就出现了,并且持续表达于活化型H SC[2]。

KLF6除了能刺激Ñ型胶原基因转录外[2],还具有调节T GF2B1所致的纤维生成能力。

SP1是Ñ型胶原表达时的一个重要转录调节子,它和活化H SC中Ñ型胶原基因启动子的两个富含GC区域(FP1和FP2)有关。

在H SC 激活过程中,SP1的DNA结合活性和蛋白表达是一种转录后调节诱导作用,其机制尚未明了。

BTEB1基因是激活蛋白21(activator protein21,AP21)的结合靶点,乙醛通过激活H SC中JNK信号转导途径和提高A P21活性,诱导BT EB1的表达,调节Ñ型胶原的转录。

1.2持续阶段在H SC激活的持续阶段旁分泌刺激仍然存在,同时H SC自分泌的细胞因子在此阶段257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第28卷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包括促进H SC激活的细胞因子如T GF2B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2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 oblast gr owth factor,FGF)和内皮素21(en2 dothelin,ET21)等,以及抑制H SC激活的肝细胞生长因子。

H SC还可释放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化学引诱物,包括集落刺激因子、中性粒细胞化学趋化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1(monocyte chemo2 tactic pr otein1,MCP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