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具有一些基本 效用,这对40年代至60年代过分强调大众传播的无力性的“有 限效果论”也是一种有益的矫正。
局限性:
• 1.“使用与满足”研究功能主义色彩较浓,可 能被媒体管理者操控;
• 2.轻视媒体内容本身,忽视媒体内容的文化源自文库 殊性;
• 3.过分强调受众的主动性,与受众信息接受的 现实不符,如看电视很多受众是不选择的。
• 传播学家E.卡茨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 《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 ,将传媒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 会因素+心理因素→传媒期待→传媒 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 式。
• Elihu Katz,1926
1977年竹内郁郎对卡兹的使用与满足模式进行了补充: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3.休憩的手段;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 1969年麦奎尔(Denis McQuail)使用定 量方法对电视传媒的“使用与满足”研 究取得重要成果。对电视节目的调查范 围包括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 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调查归纳 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 而且抽象出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基本类 型:
五、受众信息接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 受众认识的两种观点----主动受众和被动受众观。 • 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
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 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这是一种基于受众主 动的受众观。
1.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 2.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效用; 3.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效用; 4.环境监测(surveillance)效用。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 受众的需求不仅与性格、兴趣相关 ,还受到所处环境和社会条件因素 的制约。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人 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即有媒介印象,在不同程 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 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 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 效用。同传统的站在传播者或媒介立场上来考 察传媒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或对受众产生什么影 响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
1.竞争心理需求; 2.获得新知的需求; 3.自我评价的需求。
另外同年又对100名广播肥皂剧的听众进行调 查,也发现人们动机各不相同。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0贝雷尔森《读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发现人们读书的不同动机; 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 大罢工为背景,通过调查没有报纸带来的不便揭示报纸在日常生活中的 效用。他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虽然使用满足论的解释在传播研究中颇为流行 ,但人们也指出了它的一些问题。其中的一个重 要问题是:很难给它所说的“需要”下较为确切 的操作定义。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H·赫卓格对 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的11位爱 好者进行访谈, 发现尽管是同一个节目,但人们 的收听动机、获得满足是不同的,有三种基本心 理需求:
上面图的含义:
1)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满足特定需求;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两个条件:一、媒介接触的可
能性,即身边必须有电视机等物质条件,如果没有人 们就会找可替代性的手段,二、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 满足自己的需求;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接 触行为。
4)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未得到 满足;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 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 重要意义。
意义:
一,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 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 众社会论中“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二,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 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 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效果为出发点的古典功 能主义阶段和以受众信息接受的解释为单纯目标现代需求满 足阶段,其中还有工具观和文化观的分野,研究方法由访谈 到定量调查日益复杂。
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 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 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 “满足”的过程。
局限性:
• 1.“使用与满足”研究功能主义色彩较浓,可 能被媒体管理者操控;
• 2.轻视媒体内容本身,忽视媒体内容的文化源自文库 殊性;
• 3.过分强调受众的主动性,与受众信息接受的 现实不符,如看电视很多受众是不选择的。
• 传播学家E.卡茨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 《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 ,将传媒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 会因素+心理因素→传媒期待→传媒 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 提出“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 式。
• Elihu Katz,1926
1977年竹内郁郎对卡兹的使用与满足模式进行了补充:
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 2.日常生活的工具; 3.休憩的手段; 4.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 5.社交的手段; 6.读报本身的目的化。
(三)对电视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 1969年麦奎尔(Denis McQuail)使用定 量方法对电视传媒的“使用与满足”研 究取得重要成果。对电视节目的调查范 围包括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 青年冒险电视剧等六种节目。调查归纳 了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 而且抽象出它们之间共通的四种基本类 型:
五、受众信息接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理论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 受众认识的两种观点----主动受众和被动受众观。 • 使用与满足理论强调受众成员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
满足自己需要或兴趣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与他们原有的观 点相一致,也可能有悖于固有的观点。这是一种基于受众主 动的受众观。
1.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 2.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效用; 3.自我确认(personal identity)效用; 4.环境监测(surveillance)效用。
传媒接触的社会条件因素
• 受众的需求不仅与性格、兴趣相关 ,还受到所处环境和社会条件因素 的制约。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 人 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修正即有媒介印象,在不同程 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 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 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 效用。同传统的站在传播者或媒介立场上来考 察传媒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或对受众产生什么影 响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
1.竞争心理需求; 2.获得新知的需求; 3.自我评价的需求。
另外同年又对100名广播肥皂剧的听众进行调 查,也发现人们动机各不相同。
(二)对印刷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0贝雷尔森《读书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发现人们读书的不同动机; 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八大报纸的发送员 大罢工为背景,通过调查没有报纸带来的不便揭示报纸在日常生活中的 效用。他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利用形态:
虽然使用满足论的解释在传播研究中颇为流行 ,但人们也指出了它的一些问题。其中的一个重 要问题是:很难给它所说的“需要”下较为确切 的操作定义。
(一)对广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1944年哥伦比亚大学广播研究室H·赫卓格对 一个名为“专家知识竞赛”的广播节目的11位爱 好者进行访谈, 发现尽管是同一个节目,但人们 的收听动机、获得满足是不同的,有三种基本心 理需求:
上面图的含义:
1)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满足特定需求; 2)实际接触行为的发生需两个条件:一、媒介接触的可
能性,即身边必须有电视机等物质条件,如果没有人 们就会找可替代性的手段,二、媒介印象即媒介能否 满足自己的需求;
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接 触行为。
4)接触行为可能有两种结果: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未得到 满足;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 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这个视角具有 重要意义。
意义:
一,它认为受众的媒介接触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对媒介内容进行 选择的活动,这种选择具有某种“能动性”,这有助于纠正大 众社会论中“受众绝对被动”的观点。
二,它揭示了受众媒介使用形态的多样性,强调了受众需求对 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对否定早期“子弹论”或“皮下注射” 论的效果观起到了重要作用。
•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以效果为出发点的古典功 能主义阶段和以受众信息接受的解释为单纯目标现代需求满 足阶段,其中还有工具观和文化观的分野,研究方法由访谈 到定量调查日益复杂。
该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 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 求的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 “满足”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