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当代价值

【摘要】:本文就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两个伟大发现: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两个伟大发现的伟大意义与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伟大发现当代价值

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恩格斯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7页)。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理论贡献之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

1.马克思完全改变了以往用“神”、“人”和“观念”说明社会历史的唯心史观,而是把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作为历史的发源地,把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作为说明人和一切社会现象的基本依据,从而破天荒第一次把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奠定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由于对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科学揭示,不仅提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而且其含义同先前哲学的存在与意识也不可同日而语。因为社会存在就是人们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物质利益的总称,人们的意识和观念正是由此而决定的。恩格斯在谈到这一点时说,“这个原理看来很简单,但是仔细考察一下也会立即发现,这个原理的最初结论就给一切唯心主义,甚至给最隐蔽的唯心主义当头一律。”还说,“这个事实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实践都是最革命的结论。”(同上书,第39、38页)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实现历史观伟大变革的立足点。

2.马克思把物质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同时把与之共生、与之相联系的交往关系、生产关系视为物质生产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进而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由此延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的、观念的上层建筑,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有机构成和基本矛盾。列宁在说明这一进程时指出:“马克思

究竟是怎样得出这个基本思想的呢?他做到这一点所用的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9页)尽管社会活动有人的参与,尽管个人会对历史发生一定影响,但他不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决定社会面貌和历史发展的是物质生产和经济因素。所以人类社会发展像自然界运动一样,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遵循其内在的必然的法则。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核心的思想。不过,我们也应当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科学历史观时,主要是针对当时居统治地位的历史唯心主义,所以他们着重强调的是经济的决定作用,或者说强调了社会本体论的一面,而对政治、观念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则阐述得不够,于是,后来便被有些人将这一原理曲解为“经济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恩格斯在晚年的通信中,不止一次地阐明了思想、观念的相对独立性,以及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阐明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自己学说的批判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列宁是这样评价的,他说:“决定论思想确认人的行为的必然性,摒弃所谓意志自由的荒唐的神话,但丝毫不消灭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对人的行动的评价。恰巧相反,只有根据决定论的观点,才能作出严格正确的评价,而不致把什么都推到自由意志上去。”(《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6页)可见,只有坚持唯物辩证的分析方法,才不会导致或者否定人的理性的作用,或者否定决定论的错误。

3.与此相联系,马克思揭明了社会经济形态及其在历史上演进的几个阶段。这个重要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已经得到初步阐发。马克思认为,分工(生产力水平的表现)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人类历史已经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第一种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第二种所有制形式是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种形式是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70页)在《序言》中,马克思作了更为确切的表述,指出

“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是一致的。我想强调以下几点:第一,这里讲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它是依据生产方式的不同来划分的,其主要标准是所有制关系。只有依据这个标准才能把历史发展阶段、大的时代区别开来。所以,这是历史的最基本的划分。正如列宁所说,要研究社会机体,就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必须研究该社会形态的活动规律和发展规律。第二,马克思阐述的这个原理,具有普遍意义。马克思虽然生活在资本主义发达的欧洲,但他考察的是人类全部历史,不仅包括西方,而且也包括东方。对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至今仍有不同理解,需要进一步研究,但这说明马克思的研究是把东方社会包括在内的。由于东方社会确有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特点,所以马克思晚年又专门对之进行了探讨。马克思发现的这个重要原理,已经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所证明。第三,任何科学真理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也是如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总的是遵循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有着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亚洲不同于欧洲,东亚又不同于西亚。不仅如此,有的民族和国家受特殊的历史条件的影响,还可能出现跳跃式的发展,比如,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就越过奴隶制阶段而建立了封建的国家。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这表明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生动性,而不会否定历史规律的普遍性。马克思特别重视对每个历史时期本身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的科学意义在于,阐明调节这个社会机体的产生、存在、发展和死亡,以及这一机体由另一更高的机体来代替的特殊规律(历史规律)。

4.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不仅在历史观上实现了伟大变革,而且在社会实践上得出非常革命的结论。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的变革就是基于生产力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恩格斯在讲到马克思《序言》中这一思想时,满怀革命激情地说,“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恩格斯讲的是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