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答李翊书》原文和翻译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能如是,谁不欲
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

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
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

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

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

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
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

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禀告,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

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

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

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

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

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
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

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

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

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

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

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

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

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

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

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

象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

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

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
且对你讲这些话。

韩愈语。

作者生平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

宪宗即位,为国子博士。

后又历官至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洲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吏部侍郎等显职。

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一,反对藩镇割据。

思想上尊
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

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

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他的碑志文“随事赋形,各肖其人”(《韩愈志》),创造性地把《左传》、《史记》的传记手法运用于碑志,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碑志这种历来枯燥无味的文体增辉生色,其中有的作品已成为优秀的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

《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赠序,手法多样,使赠序发展成为一种富有文学性的实用性的文体。

《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其诗亦别开生面,勇于创新,
工于长篇古风,采用散文辞赋的章法笔调,气势雄浑,才力充沛,想象奇特,形成奇崛宏伟的独特风格,开创了李、杜之后的一个重要流派,纠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

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

有门人李汉所编《昌黎先生集》传世。

宋魏仲举所辑《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40卷、《外集》10卷较完善。

诗注以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今人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较好。

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