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与专业成长以社工教师的交互反思性教学为例夏少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8期

2012年8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ug.2012Vol.9No.8

反思是一个行动主体在行动过程中对于自身的行动思路、操作手法等做进行的全面的彻底的思考过程。反思立足于行动效果,但是着眼于行动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目的、手段、情境、对象等都是其反思内容。尤其是对于行动者自身因为独特的人格特质与性格特点而进行的自我思考,更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交互反思较之于反思更着重于互动双方的相互刺激与启发,从而更为有效推动整个行动系统的完善与行动效果的达成。正因为如此,以反思为主导特征的社工专业对于交互反思就具有先天的亲和性。故“交互反思性”教学模式也就成为社工专业教学的重要依托。该模式沿袭了行动研究为培养实务专业者的教育传统,将关注核心等同放置于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体验以相互促进与启发最终达到自我成长与专业成长的目的。本文即以某校社工专业教师为对象,跟踪其以“交互反思”为主旨所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以此来关注社工教师的自我成长与专业成长的路径。

一、社工专业对于教师的独特要求:反思性

社工专业以服务对象即各类有需要人群为案主,通过与之深入互动达到对对方的理解并进而提供服务。该专业要求从业者具有强烈的“反思性”,也就是对于自身及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具有持续的自我反思能力及改善能力。故本学科与理工类学科以物为研究对象,以不具有任何思考能力的客观存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具有天壤之别。但同时与许多关注人文社会的学科又有所区别,如与经济学、政治学及伦理学等。这类学科在对于人的研究是大“人”的研究,关注人群或者人类的整体,而社会工作更关注具体的个体或者是立足于个体上的小群体。该学科要求从业人员即社工在充分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与特性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回应,从而确保介入的效果与目标的达成。因此,社工作为一门职业,唯一的工具与手段就是人,也就是社工从业者自身。故该专业对于社工反思性精神的培育就成为重中之重。

社工专业学习就是一个面对服务对象的研究、模拟、实操并进而不断反思的过程,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完整走过整个过程以帮助他们真实了解与面对将来的工作情境;而教师个人为了确保教学质量,也必须经历被教学,切身体会学习过程与

学习效果,然后通过自我反思,再跳出被教学情境,走向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这就要求每一个社工专业教师都能够具有足够的反思性,能够真正沉浸到被教学的环节中去,能够从被教者的角度来理解教的过程,并能够对自身的教学内容、手段与思路等进行全方位的思考,从而最终修正与完善自身的教学与服务。

图1:

反思性教师成长模式图

然而在目前的教师成长与培训中,这一反思性教师的培育是欠缺的,也就是图1中的底部是不存在的。这也就是说社工教师在加入专业教育时并没有具备反思这一基本要求,因此他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摸索与尝试,以寻找有效的提升及改善自我反思能力的方法。而这需要社工教师具有强烈的驱动力以进行这一艰难探索过程。

二、反思性教师:一个探索与寻找的故事

如何突破传统教学路径寻找到全新的能够满足社工专业需求的教学方法?笔者与所在团队经历了漫长的同时也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摸索与思考过程。该过程主要包括专业特色、教学过程及教师人格等三个方面:

(一)专业课程特色的摸索与反思

对于每一位走上社工教学岗位的专业教师而言,都必然会遭遇一个非常窘迫的议题。这就是曾经所接收的理论训练在社工专业中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中基本上没有用武之地。强烈的实操性与服务性让每一位社工教师都感受到巨大的压力,课堂教学也常常陷入僵局。陷入困境的社工教师唯有积极思考专业特色与职业定位,力图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之。正是这种困境要求教师团队寻找本专业与其他各专业之间的差异,并不断寻找突破与成长的机会。基于该初衷,笔者所在团队开始了各种尝试与探索。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通过内部研讨、

个人成长与专业成长

———以社工教师的“交互反思性”教学为例

夏少琼

(广东商学院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要:社工专业因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及其强烈的实践色彩而对专业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本文即以社工教

师“交互反思性”教学模式研究为例,探讨社工专业教师如何根据专业特性并依托课堂教学,进行自我与专业探索以获得个人与专业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交互反思;教学模式;专业成长;个人成长

179··

外出观摩、模拟操作、甚至全体以服务对象身份接受港澳专业社工服务等多种方式不断感受专业的特色,感受社工较之于其他专业的不同之处。最终确保每一个教师能够对专业有更为深刻及全面的认识,从而使随后的探索工作成为可能。

专业特色的反思与探索仅仅是社工教师“交互反思性”教学研究过程的第一步,这至关重要的一步为随后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创新及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完善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专业教学过程的探索与思考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社工的服务主线、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专注案主服务的细节并强化学生的服务及被服务感受,从而使得这一课堂过程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专业服务水准?本团队成员在多次的教学尝试中发现,原有的传统教学方法与模式即纯粹的知识的单向传递及完全的课堂讲授根本无法满足本课程的要求。而案主中心的专业理念要求学生们能够系统感受服务与被服务过程、参与团队合作并充分尊重与学习他人经验,即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服务、合作与借鉴,并最终能够有效运用到实践工作中去。正是基于如上思考,本教学团队积极进行如下尝试:

1.体验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社工作为专业的服务过程,其效果取决于社工人员的专业水准。因此每一个社工从业者必须全面体验不同类型的服务特点,感受服务的价值伦理,并获得个人与专业的成长。此时,体验式教学法成为社工教师的首选。体验式教学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或者对过去经验进行再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正面积极的体验,达到对对象本性或者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使得心智得到改善与建设的一种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实践与操作纳入教学过程,将其作为重要环节以参与、体验及感悟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小组工作》就是通过此种方式来运行及操作的,具体操作就是各小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周边社会生活,寻找到潜在的服务人群并筛选出符合需求的人群进行小组服务。在整个小组的开展进程中,体验不同环节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寻找可能的解决途径。学生会通过自身操作过程感受案主的体验,同时也体悟到作为专业社工所秉持的专业理念与伦理界限,注意及观察服务的操作细节等。体验式学习为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专业技巧,更包括情感的体悟与个人的成长。

2.观摩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自身的体验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于社工实践的理解与操作能力,达到“知、情、行、意”的统一。但是每个小组的实践过程与实践效果差异很大,为了更好促进不同小组之间的沟通,推进小组在“他者的世界”里看见自身,笔者团队又尝试了观摩式学习法,简单地说就是案例研讨与观摩。具体操作即将各个小组的操作实况进行全程录像,然后将之作为教学资料进行课堂学习与研磨。同时笔者还设计了小组过程的课堂现场展示。所有观摩组成员对该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点评,确保各同学借助对他人的学习更好理解及反思自身的操作过程,从而获得自身的完善。

观摩式学习针对体验式学习的“自我的世界”而特意搭建一个“他者的世界”,其目的就是给予同学更多的机会促进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交流与共通,从而寻找自身与他者的差异并改善之。

3.角色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然而,体验与观摩尚不足以满足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多重角色扮演要求,尤其是小组中所需要的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与学习。为了更好促进学生在体验及观摩过程中的多角度观察及理解的能力,笔者还进行了角色学习的设计与实验。小组工作过程中各个不同角色所关注的核心与重点是不同的。因此在小组过程中,需要各成员不断进行角色转换,体验各不同角色所需要的特质,以便为整个小组的任务及目标的达成做好准备。为此笔者邀请各小组成员轮流承担观察员、带领员、助手、后勤、小组成员等角色,每次小组过后,各成员分别就不同成员角色要求及其对于其他组员的期待等提出意见,从而帮助各小组理清成员角色划分及小组内部分工合作之重要性。

笔者团队基于社会工作服务、实践的专业特征而进行了如上的思考,并相应进行了一定的教学改革尝试。但是在尝试过程中,笔者很快发现了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项,这就是教师个人的人格特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笔者开始将研究的视角转向自身,这是一个全新的思路,要求研究者本人必须勇敢面对自我、解剖与反思自我。

(三)专业教师人格特质的反思与改善

笔者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不仅体会到教学设计与目标达成之间的距离,更感受到教师个人特质与社工专业特质之间的距离。香港的社工专业在每年招生之前会对所有申请的同学进行面试,其目的就是进行特质筛选,也就是将一些距离社工特质要求太遥远的同学排除在专业之外,因为此类人群的进入无论是对于社工专业来说还是对于该同学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艰苦的磨练过程。其实,如上筛选过程对于教师而言也许更为重要,因为在人格特质上并不适合的教师进入到社工教育者队伍中带来的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适应性问题,更是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专业理念的实践与内化的问题。毕竟教师的专业水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1.教师专业思想的体认与内化

社工专业对于教师人格特质的要求都是非常深刻且彻底的,如果没有完全的内化与吸收专业理念并能够有效践行,这一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会因为缺乏反思与服务的精神而缺失了精华。换句话说,也就是社工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两种特质:社工与教师,两者缺一不可。其唯有内化专业价值理念并能够有效践行之方称之为优秀社工,同时其还必须能够对于教育学尤其是实践知识的教育有足够的把握以进行社工知识传递,此时才可以称之为一位优秀的社工教师。这样一种集两种特质于一身的职业性质必然要求从业者能够积极主动接纳吸收两者之精华,以便更好践行职业要求。因此,社工教师需要主观认识并主动践行,此两者缺一不可。而其中专业思想体认、接纳与吸收是前提与基础,为随后的践行工作提供了指引与规范,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2.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人格特质表现

社工专业教师需要更多思考其自身所承载的多重角色,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特质即如何理解人及做人、专业特质即如何理解社工专业、职业特质即如何理解及实践教师角色。这三者都集中表现在社工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对于自己的人格特质有明确的认知,因为他对于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的基本定位与实践会在教学过程中得

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