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学理念能依学校愿景及学校教育目标展现其学校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长办学理念能依学校愿景及学校教育目标展现其学校特色

图1 依学

校愿景与目标展现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图

壹、学

校愿景与目标之分析 本校愿

景为「充满希望的客家学校」,期培育「勤思、好学、热社区

充满希望的客家学校

诚有礼」的好儿童,兹就此愿景与学校目标分述於后:

一、充满希望

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no children left behind)。与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意义相似;是一种教育机会公平的展现――不仅是起跑点的(输入)公平,亦是过程的公平。但昌隆国小期盼,学生在过程适性教育後,个个学生潜能均获一定程度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能力与学习成果深具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学校存在的目的,除了启发学生的潜能,涵养其人格健全发展外,亦负有传递与创新文化的功能,导引家长观念,导正社区风俗民情的理想。因此,充满希望,不仅是对学生,应包含所有的亲师生,乃至外部公众与相关机关。我们期望学生,不仅是消极地不被放弃,更应是积极地受到关怀,而能向上提升,向未来勇敢地迈进。

「希望」是正向概念,从不同哲思、学门与不同学校事务层面(包含领导、沟通、决定、教、训、总、辅、公关….)都具正面意义,从CIPP(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e)来看都需有正面展现,从微观、钜观、宏观的角度思维均具渗透力,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空观点来看亦堪考验性。简言之,一种人性基於本善,积极努力後,所因而形成的福慧涅盘,至善境界。或许那是一种望之弥远的理想,但却是值得追求的享望。当众人秉此方向同心迈进之时,即是「幻梦成真」的当下。那愿景看似远在天边,实则近在你我心田。希哲柏拉图(Platon)从师苏格拉底(Socratics)算起,沈浸哲学世界六十载,终身未娶,其论说被误归理性主义,後人倾向将之看成观念论,其实是一种不够用功、不够用心所生的偏误;其论说,可以说是主张不停於表象意义,应进一步提升认识的层次,这种向上、向善的看法,即是愿景「希望」的意涵。此外,昌隆国小因校舍老旧,社区人口自然流失等

因素,学生数有日渐趋少的现象,学校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信心,显然已出现动摇,因此,「充满希望」,其实亦是一种社区对学校期待的回应,一种基於教育使命――开发学生潜能,对学生的信心与对教育同仁的积极期许。

二、勤思好学

回到认识论的观点,不管是教者、学者或教材被视为是「主体」「客体」「相互主体」「他者」等论点的陈述,都脱离不开「人」。「人」不只是一种别於其他动物的形体的区分而已,更是对宇宙、世界认识具有不同能力的生物。意即,人独特具有思考能力,也因此,在儿童图像中,「勤思」被列为首要。如果我们接受「理性」这个概念,我们就无法拒绝相信勤思可增权赋能(empowerment),因人具理性,勤思得以展现理性。但人之慧根不同,空思可能陷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学思必须并重,透过学习与思维使人的理性可充分发挥。成就理性,可透过感性,进而有所领悟;为了使悟性产生,感性应循儿童生活世界的人文脉络中寻求较有效,因此,重视地方的文化要素,结合儿童生活世界中的人、事、物,来协助学生对生命有所领悟。无论是「educate」(引出)或「instruct」(教学),或其他教学方法,都是欲使学生能有所回馈,有所领悟。

人的珍贵在於人有选择的自由,因此,人的行为受诸多因素之影响,可能在善恶之间游移,可见「知」与「行」并非存在必然关系。如何使知行合一,美德遂行,除了引出与灌输外,更应注意学生追求真善美概念的愿力―爱慾。毕竟学生是非成熟个体,无法达致柏拉图所言,因真善美即是充满兴趣的,是自满自足的,所以人自然会对其追求、去爱它。这样的境界,即使是所谓成年人,恐怕也不易达到。当下,我们对「多元性」的概念是必然存在的,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智能、多元社会…,学生在才智上的多元可能,更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因此,学生对真善美的概念领悟程度,会因个人的才智而有所不同,对其追求与爱的力道也会不同。衡诸教育方法,对个殊学生均可收正面效益者,唯「勤」一字;不管学生才智如何,没有「勤」,所有期待是空,所有成就亦将不保。欲展现各种

教育理想与目标,「勤」是一个共同需要的元素。勤可视为上天弥补才智不公的利器,「勤能补拙」;勤也是改造自己命运的机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展现勤的特质,即是培养其意志力、愿力,使其待人接物,均因勤而能更观察细腻、体贴入微、更有效率;勤是开发潜能的基本要素,是实现自我,追求至善的向上通路。而回归愿景,如果乏「勤」,不可能实现希望。勤的身影,代表的是未来会更好,理想更有希望实现。

三、客家学校与热诚有礼

诚如前述,为了使悟性产生,感性应循儿童生活世界的人文脉络中寻求较有效,为了使学习者对现象本质有更贴切的理解,应注重生活世界内在视域与外在视域的融合,这是针对昌隆地区特性,提出「客家学校」的缘由,在学校本位课程中也将对「客家文化」的概念有所呼应。从过去、现在的时空脉络中,去寻求更有意义的理解,以对学习与生命的内涵更有体悟,进而在未来的洪流中,得到安和稳健的踏实感,不至迷失在科技丛林之中。这踏实感,不是建立在一己之私,而是建立在人际之间、社群之中,那是一种与所有人同存的自满自足感。所以「客家」并非族群意识的宥限,是利於视域融合的理解,利於学生悟性启发,其所欲成就的是学生对人类整体的关怀;台湾人民的优质精神,应是共通,过去的傲人成果是「勤」劳的结果,因此「客家」一语,是对学区先民的尊重,更易於凸显学校特色的用意。人类整体的自满自足,孔子主张道德仁艺发展人格,是可以呼应的。孔子特重仁,仁者内心热诚也。「热诚」是仁的具体发挥,敢於表现自己的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心存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念头,深具民胞物与、悲天悯人的胸怀。愿意帮助他人,服务人群。

从过去政治威权走向民主制度,保守社会走入多元社会,乃至汇入国际社会潮流中,亟需法治观念来遂行自由。「徒法不足以自行」,台湾社会的法治观念,并未在解严後随即建立,以至社会乱象横生。急需重珍传统礼义,以有礼社会来弥补法律的不足。如孟子所言「羞恶之心义之端,辞让之心礼之端」,建立有礼社会,有礼校园,当可在人群与环境中重塑伦常,减少贪婪纷夺。「有礼」的强调不但符合学校教育功能和当前社会需要紧密相合,且与客家族群崇尚礼义,自持甚深的精神相合。

四、学校目标

(一)长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