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大量脑脊液置换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2 3 2组用 药前后 F V1 F V % 变化情 况 . E 及 E1
2组用 药前后
F V1 F V % 均 有 显 著 改 善 ( <0 0 ) 观 察 组 用 药 后 E 及 E 1 P .5 ; F V1 F V %改善均较对 照组明显(P < .5 。见表 3 E 及 E 1 00) 。
是蛛网膜下腔 出血 (u aahodh m r ae S H) sb rcni e or g ,A 的重 要并 发 h 症 , C S以及继发 的脑 缺血改 变是导 致病情 加重 甚至 死亡 的 DV 重要原因。D V C S与红细胞破 坏释放 活性 物质 、 血小 板释放 5 . 1 资料与 方法
照组突出。这说明高频与常频交替雾化吸入利多卡因更有利
于快速缓解 患者缺氧症状 , 且不 影响 C : 出 , O 排 患者肺 功能 指
注: 与治疗前比较 , < .5 < . 1 与对照组比较 , p < .5 P 00 , 00 ; h O0
标 P F F V 、E 1 E 、E 1 F V %等也 得到 改善 , 临床疗 效优 于 常规 治 其 疗 。高频与 常频交替 雾化 吸人 利多卡 因治 疗支气 管哮 喘疗效
氧 、 喘、 平 解痉等药 物治疗 , 中首选药 物 即肾上 腺皮质 激素 。 其
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 长期 应用可 导致 患者 气道 黏膜 细胞受 体
下调 , 易对机体造成多种严重不 良反应 , 且 故不易被人们接受 。
近年来 , 临床医师发现利多卡 因雾化 吸入或静 脉滴注均 有
一
8 游爱 萍. 利多卡因联合硫酸镁治疗难 治性 哮喘 2 例 临床观察. 国 0 中 现代 药物应用 。0 8 24 . 20 , :8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机制和治疗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机制和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TIH)的发病机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 1月~2009年 12月收治的3758例颅脑外伤中,通过临床观察和CT确诊286例 DTIH病例。
通过临床治疗后观察其转归。
结果 286例 DTIH中,颅脑外伤后 6~24 h内出现者160例(55.9%); 24~72 h内有89例(31.1%),72 h以上的有37例(12.9%)。
治疗后恢复良好165例(57.7%),轻度伤残39例(13.6%),中度伤残27例(9.4%),重度伤残17例 (5.9%),植物生存9例 (3.1%),死亡 29例 (10.1%)。
结论 DTIH多发生于患者伤后 3天以内,通过对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CT检查,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降低DTIH患者死残率的关键。
【关键词】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病机制治疗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mnatie intracranial hematonta DTIH)是指在颅脑伤后首次CT检查时无血肿,而在以后的CT检查中发现了血肿,或在原无血肿的部位发现了新的血肿,此种现象可见于各种外伤性颅内血肿。
形成机制并不非常明确,[1]可能是由于外伤当时血管受损,但尚未全层破裂,因而CT检查未见出血;伤后由于损伤所致的局部二氧化碳蓄积、酶的副产物释放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因素,使得原已不健全的血管壁发生破裂而出血,形成迟发性血肿。
[2]其发病原因主要与脑挫裂伤、减速性损伤、填塞效应、高血压病、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等多种因素相关,其中以脑挫裂伤伴点片状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尤其侧裂及脑沟的积血、颅骨骨折尤其是跨脑膜中动脉或静脉窦的颅骨骨折为其最重要的高危因素。
[3]现将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的3758例颅脑外伤中发现的286例 DTI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DTIH患者286例中,男191例,女95例,年龄6~83岁,平均年龄32.7岁。
急性脑血管疾病ppt课件
脑血栓形成和脑出血特征比较
项目
好发部位
起病情况
首选CT 严重 并发症 主要治疗 护理重点
脑血栓形成
脑出血
大脑中动脉影响内囊 区,表现为“三偏 征”。
豆纹动脉影响内囊区, 表现“三偏征”
常静态发病,发病过 动态发病,发病快,
程慢,生命体征平稳。 生命体征不平稳。
发病24h内CT正常。
CT能立即显示病变 部位、范围。
42
三、检查及诊断
43
(一)检查 1.CT:有高密度出血征象。是确诊SAH
的首选方法。 2.脑脊液检查:呈均匀血性。是最具有诊
断价值和特征性检查。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SAH病因最
有意义的辅助检查。
44
(二)诊断要点
发病急骤,突然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脑膜刺激征阳性 脑脊液检查呈均匀血性,且压力增高 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3.头痛护理 见本章第1节相关内容。
4.用药护理 注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55
5.心理护理 避免精神高度紧张使病情加 重,甚至诱发再出血。
6.饮食护理 给予易消化饮食,避免辛辣 刺激食物,戒烟酒。
7.健康指导 避免再出血的诱因。女病人 患病后1~2年内避免妊娠及分娩。有条 件的病人尽早进行手术。
56
(3)减少刺激:环境安静。集中进行各项 护理操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 剧烈咳嗽、打喷嚏等。
(4)头置冰袋或冰帽。
是否适用于脑血 栓形成病人呢?
25
5.康复护理 (1)肢体康复:见本章第1节有关内容。 (2)语言康复:见本章第1节有关内容。 6.饮食:发病后禁食24-48小时。此后酌情
进食或鼻饲。恢复期同脑血栓形成饮食护 理措施。
外伤性迟发型颅内血肿58例的救治体会
外伤性迟发型颅内血肿58例的救治体会发表时间:2013-03-26T09:22:57.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李新平[导读] 随着基层医院C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首次CT检查的时间距受伤间隙越来越短,颅内血肿的早期发现率明显上升李新平(广西北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北流 537400)【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050-02 【摘要】目的观察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的疗效,探讨其手术适应症、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法。
方法我科从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58例,同期收治颅脑外伤892例,占6.50%(58/892),对本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
结果本组手术治疗46例,其中脑疝呼吸衰竭3例,GCS3分,家属坚决要求手术治疗,效果差,非手术治疗12例,血肿量小于30ml,占位不很明显,症状没加重,GCS计分>13分。
出院时痊愈41例,轻残6例,重残2,死亡9例。
本组死亡率15.5%低于文献25-55%[1]。
结论手术指征明确的患者早期手术可降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该类患者,我们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早发现,早处置,对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颅内血肿外伤诊断治疗从2007年4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58例,同期收治颅脑外伤892例,占6.50%(58/892),对本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40例,女18例,年龄1-68岁,平均年龄35.6岁。
致伤原因:打击伤2例,交通事故46例,坠落伤10例。
着力点:枕部23例,颞顶部12例,枕顶部10例,额部3例。
1.2临床表现原发昏迷32例,头痛26例,呕吐25例,就诊时GCS计分3-8分25例,9-12分18例,13-15分15例。
迟发血肿出现时间:伤后6小时21例,7-12小时10例,13-24小时11例,25-72小时6例,72小时以上10例。
神经病精品科—神经病学脑血管病试题以及答案
1.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对侧上肢或下肢无力或轻偏瘫B.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C. 失语D. 同侧单眼失明E. 对侧偏瘫2. 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A. 眩晕B. 耳鸣和耳聋C. 跌倒发作D. 吞咽困难E. 复视3. 患者60岁,突然不能说话,右侧肢体无力,约5-6分钟恢复,反复发作,发作后检查无神经系统体征。
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A. 局灶性癫痫发作B. 脑栓塞C. 癔病发作D. 颈内动脉系统TIAE. 椎塞底动脉系统TIA4. 下列哪支血管闭塞最易导致偏瘫:A. 小脑后下动脉B. 大脑中动脉C. 脊髓前动脉D. 小脑下前动脉E. 大脑前动脉5.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最常发生于下列哪支动脉:A. 大脑前动脉B. 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C. 基底动脉D. 大脑后动脉E. 椎基底动脉6. 患者58岁,突然右眼失明,左上肢无力,2日后视力略好转,但左侧肢瘫加重。
查体:血压140/90mmHg,意识清,左侧中枢性面舌瘫、肢体瘫和偏身感觉障碍。
阻塞的血管是:A. 右侧大脑中动脉皮层支B. 右侧大脑中动脉深穿支C. 右侧大脑中动脉主干D. 右侧大脑前动脉深穿支E. 右侧颈内动脉7.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不出现以下哪个症状?A. 眩晕B. 眼球运动障碍C. 吞咽困难D. 失语E. 交叉性瘫痪8. 64岁男患,高血压病史6年,晨起出现复视,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查体:血压150/95 mmHg,左眼睑下垂,外斜位,向上、下和内活动受限,右侧偏瘫,住院2日无明显好转。
最可能的诊断是:A. 脑出血(基底节区)B.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C. 脑栓塞D. 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E. 颈内动脉系统血栓形成9. 54岁女患,脑动脉硬化症病史3年,突感眩晕、呕吐、言语不清、查体: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言语含混,左眼裂小、瞳孔小、水平眼震、左面部及右半身痛觉减退,左侧指鼻试验不准。
最可能的诊断是:A. 左侧大脑前动脉血栓形成B. 右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C. 左侧小脑上动脉血栓形成D. 右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E. 左侧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10. 52岁,脑梗死后第3日出现意识不请,血压190/l00mmHg,左侧偏瘫,脑压280mmH2O,宜首选的治疗药物是:A. 降压药B. 扩张血管药C. 尿激酶静脉点滴D. 20%甘露醇静脉滴注E. 小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11.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列哪种情况不适于溶栓治疗:A. 发病6小时以内B. CT证实无出血灶C. 病人无出血素质D. 出凝血时间正常E. 头部CT出现低密度灶12. 52岁男患突发脑出血,头痛,呕吐,昏迷,血压200/120mmHg,应迅速采取的治疗是:A. 止血B. 降血压C. 降颅压D. 维持生命体征E. 防治血管痉挛13. 脑出血临床表现的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A. 多在65岁以上发病B. 均出现偏瘫C. 脑脊液均为血性D. 头部CT显示基底节区高密度病灶E. 均有脑膜刺激征14. 脑出血最常见的出血血管是:A. 小脑齿状核动脉B. 基底动脉旁正中动脉C. 大脑中动脉豆纹动脉D. 脉络膜前动脉E. 前交通动脉15. 58岁男患,高血压病史多年,演讲时突发头痛、呕吐、右侧偏瘫。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0例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0例分析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药物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严重并发症,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引起剧烈头痛发作,意识障碍,或迟发性脑缺血,并产生相应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脑血管痉挛通常具有急性痉挛和慢性痉挛双时相,急性痉挛在SAH后即刻出现,30分钟内达高峰,2天后缓解,对钙通道阻滞剂敏感。
慢性痉挛开始于SAH后3天,一般持续数天至数周,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效果不佳。
2003年以来收治SAH患者50例中,有20例发生DCVS。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20例,男9例,女11例,年齡29~74岁,平均46岁。
SAH后DCVS,并发时间3~21天,平均9天。
其中第1周9例,第2周7例,第3周4例。
以第1周为多。
治疗方法:在SAH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4mg加入5%GS 500ml中静滴,2次/日。
其中2例行血管造影后手术治疗。
疗效判定标准:①治愈:意识清楚,头痛消失,无发热、呕吐及精神症状。
②好转:神志较前清楚,头痛减轻,无发热、呕吐,CT复查梗塞灶变小。
结果治愈13例,好转6例,死亡1例。
讨论脑血管痉挛机制: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刺激血管或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血管收缩物质(如氧合血红蛋白、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次级血管,是部分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①机械刺激: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吸收过程中的纤维小梁对血管的牵拉及血管压力的突然改变和波动性出血均可能发生CVS,称动力学因素。
②内皮素(ET)在脑血管系统,内皮素在活体和离体实验中均可引起一种剂量依赖性,极为持久的缩血管反应。
可能引起基底动脉缩窄,痉挛程度有剂量依赖性,并维持24小时以上。
实验发现,伴发CVS的SAH患者CSF中ET含量显著增加,而无CVS的SAH患者CSF中ET含量在正常范围,因而,ET参与了CVS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SAH后红细胞释放的HbO2使一氧化氮(NO)成为一种自由基,失去抑制ET-1合成的作用,而且HbO2还能诱导ET基因大量表达,缩血管物质对血管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导致血管痉挛。
电针下关穴改善犬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机制
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vasospasm,CVS) 是动脉瘤 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在影像学上发生率约为 70% ,临床所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 2 周的发生率约 为 30% ~ 40%[1-2]。CVS 可引起严重的局部脑组织 缺血,造成 迟 发 性 的 缺 血 性 脑 损 伤,导 致 脑 组 织 梗 死,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对于蛛网膜下腔出 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普遍认 为与氧合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内皮素( ET) 、血块引 起的炎性反应、体内血管收缩舒张物质失衡、血管自 身调节功能的下降等有关。笔者在前期研究中发 现,针刺下 关 穴 可 使 颅 内 血 管 扩 张[3]。 因 此,本 研 究采用犬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探讨电针下关穴对 脑血管痉挛的作用机制,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材料 1. 1. 1 动物与分组 成年雄性 Beagle 犬 20 只,体 质量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7 kg,于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分 笼饲养 3 d,无异常后用于实验。将犬随机分为正常 组( 6 只) 、针刺下关穴组( 下关穴组,8 只) 、假针刺 组( 对照组,6 只) 。 1. 1. 2 试剂和仪器 狗乙酰胆碱酯酶( AchE) 酶联 免疫吸 附 试 剂 盒 ( Adlitteram Diagnostic Laboratories
[基金项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秦亮甫名老中医工作室建 设项目; 上海市卫生局中医基金资助项目( 2008J008A) [作者简介] 丁忱欢,女,医师,主要从事脑缺血性疾病的临 床与基础研究。 [通讯作者] 李鹤,副主任医师。 E-mail: lihe1972@ hotmail. com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中国脑血管痉挛防治专家共识(完整版)一、前言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是神经外科的常见临床问题,其基础和临床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
目前,a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已经引起临床医生的普遍关注,但其他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痉挛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知名专家经数次讨论达成共识后,提出《脑血管痉挛防治神经外科专家共识》,旨在促进国内神经外科医生对脑血管痉挛有更全面的认识,解决脑血管痉挛诊断、预防和治疗的规范化问题,以造福广大病人。
二、脑血管痉挛的定义及流行病学1.脑血管痉挛的定义:1927Moniz首次进行临床病人脑血管造影,1937年Dandy首次实施开颅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1951年Ecker首次根据脑血管造影作出脑血管痉挛的诊断。
脑血管痉挛即“颅内动脉的持续性收缩状态”。
脑血管痉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脑血管造影的影像,如果仅在血管造影时发现血管处于痉挛状态,病人没有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血管痉挛;如果病人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则称为症状性血管痉挛,又称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ischemicneurologicaldeficit,DIND)。
2.脑血管痉挛的流行病学:SAH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差异,总体发病率大约为10/10万人/年左右。
由此推测。
中国每年大约有超过10万个新发病例。
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全部病例的85%,这些病例除发病后早期死亡者之外,大多数需要手术或介入治疗。
另有一些病例可能由其他少见原因导致,如脑血管畸形、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脑膜动静脉瘘、脊髓血管性病变、烟雾病、凝血机制障碍、肿瘤性出血、高血压、可卡因滥用等。
临床应用尼莫地平护理体会培训课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PICC 维 护 知 识
预防管路堵塞
正确冲管:等渗盐水10-20ml,每12h一次,采用脉 冲方法,使等渗盐水在导管内形成小涡流,有利于把 附着在导管和血管壁的残留药液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干净。
正确封管:输液结束后,2-3ml肝素盐水封管 肝素盐水浓度10-100u/ml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说明书剂量
体重低于70Kg或血压不稳的病人:
起始剂量: 0.5mg/h(2.5ml/h);如耐受性良好,血压无明显下降 时,2小时后剂量可增至1mg/h(5ml/h)(2.4瓶/日);
体重大于70Kg的病人:
起始剂量: 1mg/h(5ml/h),2小时后如无不适可增至 2mg/h(10ml/h)(4.8瓶/日)。
说明书<注意事项>:低血压患者(收缩压低于 100mmHg)需慎用。
轻微血压下降可触发机体自身的血压调节机制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预防低血压的小窍门
“逐渐加量”,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密切监测血压,一旦发现血压有下降 趋势,应及时给予相应处理,等患者 耐受后再逐渐加量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
患者发生低血压该如何处理?
血压下降时处理顺序的原则:
检查血容量够吗? 总液量 胶体液量? 出入量平衡吗?
使用升压药:多巴胺 参麦注射液
如患者血压下降明显,可考虑在使用尼膜同的同时给予 患者升压药,如盐酸多巴胺注射液泵注(前提是补液量充足)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现状及研究方向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现状及研究方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但是仍不明确其具体的生理病理过程[1]。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对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认识的不断提高,药物治疗以及相关研究一直是DCVS临床研究重点,包括一些祖国传统医药、内皮素合成抑制剂体,抗炎、抗氧化制剂,纤维蛋白溶解剂和离子通道阻断剂或开放剂等药物[2]。
本文综述近近几年来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的研究文献,探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药物治疗的研究方向、现状以及存在的争议等[3].标签:迟发性脑血管痉挛;蛛网膜下腔出血;方向;研究;药物治疗即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被認为是最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同时也被人们所认识有几个世纪,但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而且发生率很高,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一般区别于急性脑血管痉挛(Acute cerebrovascular spasm),而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S)出血是在48h后发生,在7~10d达高峰,可持续2W或更长时间,可造成严重的脑缺血和脑损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致死或致残的重要因素[4]。
其发病机制直至目前仍不完全清楚,基础研究认为是多因素促成的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包括氧合血红蛋白、炎症反应、缩血管物质增多、细胞凋亡、血液高凝状态和血管细胞增殖等[5]。
鉴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危害性以及治疗困难,针对已知的发病机制,药物治疗以及相关研究一直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临床研究重点,现按药物的药理分类对国内外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药物治疗现状以及目前的研究方向以下综述。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2019)要点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管理》(2019)要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年发病率为(1~27)/10万,不同地区发病率不同,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风险增加。
中国人群SAH年发病率在各个地区也不一致,在南部、北部地区的发病率普遍较高。
1 诊断及严重程度评估1.1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推荐意见】:•突发的迅速达到顶峰的剧烈头痛应谨慎鉴别SAH(Ⅰ类推荐,B级证据)。
•怀疑SAH患者应首选CT平扫检查,若CT检查阴性应行腰椎穿刺进一步检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1.2病因筛查【推荐意见】:•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是CTA,因此建议急诊应配备CTA(Ⅰ类推荐,B级证据)。
不能行头颅CTA的患者,可依次选用增强MRA、3DTOF MRA检查,对于疑似动静脉畸形引起SAH的患者,应加做MRI的SWI检查(Ⅱa类推荐,B级证据)。
•CT检查阴性或者可疑阳性的SAH患者,在脑脊液检查未能明确诊断时,行MRI(FLAIR序列、质子密度成像、DWI、梯度回波序列或SWI)检查可能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C级证据)。
•DSA作为SAH患者病因诊断的金标准,也可进一步用于评估治疗,如介入治疗或者评估手术(Ⅱa类推荐,B级证据)。
首次造影阴性患者发病1~6周后,可考虑再次行DSA检查(Ⅱa类推荐,C级证据)。
1.3诊断流程及病因筛查急性发病疑似SAH患者的临床诊断流程见图1。
1.4严重程度评估【推荐意见】:•使用临床分级系统如Hunt-Hess量表、 WFNS分级等对SAH 患者进行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Ⅰ类推荐,B级证据)。
•使用影像学分级量表对患者的迟发性脑梗死及血管痉挛风险进行评估,可选用较为简易的Fisher分级或改良Fisher分级(Ⅱb类推荐,B级证据)。
2 急性期管理急性期的管理需要兼顾病因治疗、急性期的监护及并发症的对症处理,流程见图2。
2.1医疗机构的学科配置及转运【推荐意见】:•SAH患者应尽可能到有丰富诊疗经验的卒中中心救治,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Ⅱa类推荐,B级证据)。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迟发性脑梗死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迟发性脑梗死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贺维亚;赵雪艳;王朝辉
【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3(038)005
【摘要】@@ 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治疗中,并发症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治疗中最棘手的问题,其中迟发性脑梗死(DCl)是影响其治疗及预后的重要因素.作者分析本院近6年来经脑CT和脑脊液检查证实为SAH 132例患者的病历,试图通过影响DCI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找出影响DCI的关键因素,从而预防其发生和调整治疗.【总页数】1页(P784)
【作者】贺维亚;赵雪艳;王朝辉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附属淮河医院神经内科,开封,475000;河南大学附属淮河医院神经内科,开封,475000;河南大学附属淮河医院神经内科,开封,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
【相关文献】
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J], 孙中武;高宗良
2.心率变异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迟发性脑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J], 陈贵发;谷欣
3.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J], 闫文翠;张雅芬;于力
4.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脑梗死的临床分析研究 [J], 王小晗
5.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TCD的动态观察 [J], 钱云;左其龙;吕晓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布洛芬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疗效观察
( ± , /) x c s m
加用布洛芬 口服或鼻饲观察提 高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效果 , 并 观Leabharlann 其不 良反应 , 现报告如下 。
1 资料 与方法
2 3 两组治疗后病情 比较 ,
治疗组和对 照组头痛持续 时间分 别
1 1 临床 资料 ,
20 0 3年 2月至 2 0 0 7年 2月在 我科 共收治 S H A 为 5 8± . , , ±39d 颅 内压恢复 时间分别 为 7 6± . , . 3 4d 8 1 . , , 4 2d
经 系统 检查 出现 新体征 ; T D测定 大脑 中动 脉 ( C ) 均血 3 讨 论 ③ C MA平 流速度 > 2 m s ; 1 0c / … ④颅脑 C T及脑 脊液检查 排 除再 出血和急 目前 研究认为免疫炎症反应在 S H后 D V A C S的发生 和维持
性脑积水 。
的严重并发症 , 死率及致残率高 。最大 限度 的清 除蛛 网膜下 其致
腔积血能有效预 防 S H后 D V A C S的发生 , 已得 到广泛 的应用 , 且 但对已发生 D V C S则效果 欠佳 。本 研究 在脑 脊液置 换 的基础 上
表 1 两组治 疗前后 平均血流速度变化 }较 B
中起 着重要作用 ] A 。S H能触 发大量 免疫 炎症 介质 的级联 反 其 C S如 组织 胺 、 缓激 肽、 白细 治疗组给予 口服或鼻饲 布洛芬 , 每次 0 4 . d每 日 应 , 中很多能诱发 D V , 5一羟 色胺 、
1 3 治疗方法 .
。病 理学检查显示 S H后 痉挛血 A 3次 , 疗程 2 , 周 发现消化道 出血者 即停 服 ; 照组给予 口或鼻饲 胞介 素 1和组 织坏死因子等 J 对 表 坏死 , 内皮下增 生 , 服安慰 剂。两组 患者均行 绝对 卧床 , 静 , 镇 止痛 , 脱水 降颅压 , 静 管的结构有明显改变 , 现为 内皮细胞 变性 , 滴法莫 替丁预防应激性溃疡及其他对症 支持 治疗 , 同时行腰椎穿 中膜增 厚 , 滑 肌 细胞 变 性 , 死 , 膜水 肿 及 炎 症 细胞 浸 润 平 坏 外 。故抗 炎在 S H后 D V A C S的治疗 中越 来越受 到重视 。布 洛 刺 置换脑 脊液 , 每次 置换量约 2 5~3 l 0 I ,每 日一次 至脑 脊液清 等 ] I l
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
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
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通常会根据病因而有所不同,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
1. 保持温暖:血管痉挛往往是由于寒冷引起的,保持身体和四肢的温暖有助于舒缓血管痉挛。
可以穿暖和的衣服、戴手套和袜子等,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2. 生活习惯调整:避免或减少使用刺激性的药物(如咖啡因和尼古丁),以及饮酒。
定期锻炼、保持适当的体重和健康饮食也可以帮助改善血管痉挛症状。
3. 药物治疗:根据个体情况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医生可能会开具某些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和扩张血管剂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放松血管壁,改善血液循环。
4. 草药治疗:一些草药被认为有助于放松血管和缓解血管痉挛。
例如,高山紫苣、薄荷和生姜等草药可以被用来制作茶饮或外用贴敷来缓解症状。
然而,在使用草药治疗时应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5. 精神放松疗法:血管痉挛和精神压力有关,因此一些放松疗法,如深呼吸、冥想和瑜伽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和放松身心,进而改善血管痉挛。
6. 物理疗法:一些物理疗法,如热敷和按摩等,可以帮助放松血管和改善血液
循环。
但要注意不要让局部过热,以免烧伤皮肤。
总之,治疗血管痉挛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建议在发现血管痉挛症状时及时就医,接受医生的专业指导和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王玉妹;唐思魏;石广志【期刊名称】《中国卒中杂志》【年(卷),期】2016(0)6【摘要】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ochnoid hemorrhage,SAH)最严重的并发症,尤其是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DCV),一旦发生可能会出现脑缺血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如红细胞分解产物、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等均是导致DCV的重要因素,而对于治疗DCV的方法也在持续探索中,SAH后DCV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本文主要对SAH后CVS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Delayed cerebral vasospasm (DCV) after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is a serious medical complication, characterized by constriction of cerebral arteries leading to varying degrees of cerebral ischemia. Many pathological proces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pathogenesis of DCV after SAH, including oxy-hemoglobin, nitric oxide (NO), endothelin (ET), endothelial damage, smooth muscle contraction, changing in vascular responsiveness, and inlfammatory and/or immunological response of the vascular wall. However the mechanism still remains unclear. And the therapies are still uncertain. This review addresses the mechanism and therapies of DCV after SAH.【总页数】7页(P494-500)【作者】王玉妹;唐思魏;石广志【作者单位】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100050 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ICU 【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J], 杨晓芬;武江;吕东方2.天麻熄风汤与尼莫地平联合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J], 马银玲3.不同浓度氧合血红蛋白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J], 王玉妹;唐思魏;张少兰;吴蕾;石广志4.利多卡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J], 苏飞;陈博文;李向男;刘佳琦;陈扬5.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治疗进展 [J], 李传银;高太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 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研究 发现 : )痉挛动脉神 ( 1 经源性 N Sn O ) O (N S的免疫反应性消失 。()A 2 H后脑血管 的 S
挛的l床研究 中围综合临床 ,07 3 } 缶 20 . 2
(G R 、 白酪 氨酸 激酶(r )E F — T E F )蛋 P K ,G R P K能兴 奋细胞 外 信号 调节 激酶 1 (R 1 )而 E K /2参与缩血 管效 /2E K /2, R 1 应 ; 通过激活 R o ④ h A/R o h 激酶来促进氧合血红蛋 白的缩 血管作用 ;⑤ 通过激活有丝裂原活化蛋 白激酶家族成员 , 从而参与血管痉挛 。 研究发现 C S患者或者动物模型脑脊 V 液 中 E 一 水平升 高 , T1 氧合 血红蛋 白( y b可 以促进 内皮 o H) x 细胞合成 E 一 增加 , T1 缺血时星形 细胞可 以合成 E 一 ,A T 1S H 后蛛 网膜下腔炎性细胞浸润 也可能产生 E — 。同时 S TI AH 时血 管对 E — 的反应性增加 , Tl 导致血管张力增加 , 即使在
效的治疗 ,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rbavssam,vs ̄被认为是动脉瘤术后致死或者致残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 c erl aop s c ) e 本文就动脉瘤
术后 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及 药物治疗做一综述。
。
【 关键词 】 S HC S A V 动脉瘤
1 溶 血 产 物 氧合 血 红 蛋 白与 C S V
中国中医药咨讯
・
21 0 0年 1 0月 上 第 2卷 第 2 期 8
0c o e 2 0 V0 . No28 tb r 01 1 2 .
l 8・ 9
J u n l fC ian_ io a ieeMe iieIfr to o r a hn a t n l o di Chn s dcn nomain
位。
在病理状态下缩血 管物质却 占据着主导地位 。S H后缩血 A 管物质 中升高的主要是 E 一 。 T 1 T 1 E 一 是一种 2 个氨基酸组 1 成 的多肽 , 具有强大 的血管收缩作用 。E 一 诱发血管痉挛 T1 的机制有 : 与特异受体结合 , ① 激活 鸟苷酸环化酶 , 开放钙 通道 , 造成 大量 C 2 a+内流 , 产生血 管痉挛 ; ②激 活蛋 白激 酶 c ,产 生持久 的收缩作用 ;③ 激 活表皮生 长 因子受 体
迟发性脑血 管痉挛发病机制及 药物治疗
李锦 李青 龙 志新
( 盘锦市辽河油 田中心 医院, 辽宁
盘锦 ,2 00 14 1 )
【 摘要 】 动脉瘤是 造成蛛网膜下腔出l ( br h o e o hg ,A )  ̄ S a c ni H m r aeS H 的重要原 因, 脉瘤 术使得大 多数 患者可得到有 I u a [ d r 动
发生症状性 C S的风险显著 降低 。 V
4 细 胞 膜 离 子 通 道 的 改变 与 C VS 脑 阻力 动 脉 的 收缩 主要 取 决 于 细 胞 内游 离 钙 离 子 的浓 度, 细胞 外 C 2 a+通 过电压依 赖性 C 2 a+通道 内流 , 电压 而 依 赖性 C 2 a +通 道 的开放 取决 于平 滑肌 细胞 的细 胞膜 电
内皮型 N Se O ) O( S N 功能发生障碍。3N ( O与血红蛋 白溶解物 ) 相结合导致 N O减少 (N ‘ O清除效应”;上述研究说 明 N ‘ ) O 在 C S的发 病 过 程 中具 有 重 要 的作 用 。 V 近年来通过对 e O N S系统的研究发现 C S患者普遍存 V 在 e O 一 8 C单核苷酸多态性 ,同时伴有 e O 促生长 N ST 7 6 N S 基 因活动的显著减少 。 外 , 另 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能够上调 eO N S的表达从而改善 内皮 功能 ,服用他汀类药物后 能使 e O R N 蛋 白及酶 的活性等能增加 3倍 以上 , N Sm — A、 从而最 终 增 加 脑 血 流 量 ,同 时 研 究 证 实 他 汀 类 药 物 能 减 弱 大 鼠 S H模 型脑血管 的痉挛程度 ,防止迟发性神经功能 障碍 , A 有 可能在 C VS的防治 中有广 泛前景 。 一项回顾性研究 中发 现 S H患者发病前服用 他汀类药物 1 A 个月 以上 者发生症 状l V 生C S的风险 比未服用者 降低 1 倍 。另一项 随机双盲 1 对 照试验 中,治疗组 S H后 给予 服用他 汀类药 物 2周 , A 其
目前 已经证实 S H后血 块释放 出的氧合血红蛋 白是 A 引起迟发性 C S的关键 因素 , V 也是 目前较为肯定的致痉物 质, 具体机制不详 , 考虑与 以下 因素 相关 : 神经元 的细胞凋 亡、 一氧化氮 (0浓度 降低 、 N) 内皮素 ~ (T 1 1 一) E 浓度 升高 、 平 滑肌细胞的直接氧化应激反应 、细胞膜 的脂质过氧化 反应 及 自由基 的产 生 、 +离 子通 道和 C 2 K a +离子通道 的调 节以 及 相 关 基 因的 差异 性 上 调 。 以上可以看出氧合血红蛋 白引起血管痉挛 的作用是多 方 面 的 , 最 近 关 于 血 红 蛋 白( ) 痉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 于 而 Hb致 H b引起 的继 发 性 氧化 应激 反 应 , 究 表 明 氧 化 应 激 反 应 可 研 以 引起 C S同时 促进 其 进 一 步 发 展 。 体 机 制 可 能 与 以 下 V 具 两方面相关 : 直接激活平滑肌细胞 的钙离子通道或者血 … 1 管活 性蛋 白。研究表 明氧化应激反应可 以激活蛋 白激酶 C 和 Ro h 激酶从 而引起平滑肌细胞 的收缩 。R o激酶通过影 h 响蛋 白激酶 C8活性引起血管收缩 , 白激 酶 C8可以促 蛋 进 血 管 平 滑 肌 细胞 的生 长 和 增 生 ,从 而有 可 能 导 致 血 管 平 滑肌细胞表型的改变和重塑 , 最终引起血管痉挛 。) 2通过活 性 氧 的作 用 引起 共 价 键 改 性 进 而 产生 血 管 潘 f 质 。 生物 2 E一 与 C S T1 V 正常情况 下 ,血管 内皮细胞通过合成和释放血管舒张 收缩 因子调节局部血管平滑肌舒缩 , 并保持着动态平衡 , 而
一
N O是 血管壁细 胞利用 L 一精氨酸 通过一 氧化氮合 成 酶( O ) N S合成的一种强有力 的血 管扩 张物质 , 影响血管的结
构 和舒 缩 性 能 , 与 血 管 重 塑 的调 控 , 参 这对 于慢 性 血 管 阻 力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维治寺 经病学[ . 5版. 申 M] 第 北京 : 民卫生小版社 ,0 4 1 人 2 0 : [】 2 张云鹤 , 清军 , 刘 朱军 , - 伤性蛛 网膜下 腔 H( 等 夕 血后脑 血管痉
研究发现 : )A f S H后 O y b通过酪氨酸激酶介导 的离 1 xH 子 胞吞作用抑 制了血管平滑 肌细胞表 面 电压依 赖性 K通 道 电流 , 导致由 C 2 a+激 活的大传导性 K通道活性的减低 , 引起 细胞 内 C 2 a+阈值减低 、 细胞 色素 P 5 40生 成 2 一羟基 0 花生四烯 酸增加 等改 变 , 导致 细胞膜 电位改变引起细胞膜 的去 极 化 ,导致 电压 依 赖 性 C 2 道 开 放 ,细 胞 外 C 2 a+通 a+ 内流 , 引起动脉收缩 , 进一步导致脑血流量减少 。 2同时实 () 验 证 明健康 动物 的脑动脉平 滑肌 细胞表面 只存在 由基 因 CV . a1 2编码的 L 一型 电压依赖性 C 2 a+通道 ,而 S H后平 A 滑肌细胞 出现另一种新 的电压依赖性 C 2 a+通道( 一型 , R 由 基 因 C V23 a .编码)从而导致 C 2 , a +通道密度增加 , a+内 C2 流增加 , 血管收缩 。 电压依 赖性 C 2 a +通道密度增加 同时加上细胞膜去极 化 , 一 步 影 响 细 胞 内游 离 C 2 进 a+浓 度 , 两 方 面 共 同引 起 这 动脉的收缩 。 目前 的 C 2 a+拮抗剂如尼莫地平主要作用 丁 L 型 C2 a+通道 , R一型无明显作用 ,A 对 S H后 电压依赖性
一
E 1 水平不变时同样存在 。
3 一氧 化 氮 ( O) C S N 与 : V
C2 a+通道对尼莫地平 的敏感性 降低 直接导致 药物的作用 效果不佳 。因此 以血管细胞表面 C 2 a+通道和 K通道 为靶 向的治 疗有 可能 成为 S H后 C S的安 全有 效 的方 法之 A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