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的唐代女子妆饰考共7页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唐诗》中的唐代女子妆饰考
一.《全唐诗》中对时世妆的概述
时世妆为人们所熟知,主要是因白居易的《时世妆》(第427卷)。
元稹也在《恨妆成》(第462卷)写到:“晓日穿隙明,开帷理妆点。
傅粉贵重重,施朱怜冉冉。
柔鬟背额垂,丛鬓随钗敛。
凝翠晕蛾眉,轻红拂花脸。
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
最恨落花时,妆成独披掩。
”这些诗歌反映了时世妆的风采,在发式、化妆等方面体现出丰富艳丽的特色。
二.花样繁多的发式
唐代妇女发式丰富,花样繁多。
《全唐诗》中出现的发式约有20种。
1.云髻。
刘方平《新春》(第251卷):“眠罢梳云髻,妆成上锦车。
”云髻,如天上云朵,发式卷曲。
2.反绾髻。
将头发拢至脑后,挽成发髻后反挽于头顶。
顾况《险竿歌》(第265卷):“翻身挂影恣腾蹋,反绾头髻盘旋风。
”
3.螺(佛)髻。
和凝《宫词百首》(第735卷):“螺髻凝香晓黛浓”。
形似螺壳的发式,有单螺髻、双螺髻之分。
双螺髻是未婚女子的发式。
4.双髻(鬟)。
阎选《谒金门》(第897卷):“双髻绾云颜似玉,素娥辉淡绿。
”双髻式样也有多种,一般是少女或婢女发式。
女孩儿出嫁前将头发分两股,从正中分开,各扎成一结,把剩下的头发挽起编入耳后头发内,这样使两个辫子分垂耳旁。
5.三角髻。
挽有三个发髻的发式。
如李白《上元夫人》(第181卷):“磋峨三角髻,余发散垂腰。
”
6.鸦(丫)鬟。
未婚女子或婢女发式,头上丫角和双鬟的并称。
如李
白酬《张司马赠墨》(第178卷):“黄头奴子双鸦鬟,锦囊养之怀袖间。
”唐代女子年幼时多梳丫髻,成年后改梳丫鬟,出嫁时改为发髻。
7.宝髻。
章孝标《贻美人》(第506卷):“宝髻巧梳金翡翠,罗裙宜著绣鸳鸯。
”因发式上缀有金钗、步摇、簪子、玉蝉等饰物,得此称。
8.插梳髻。
因发式上插梳子得名。
如崔涯《嘲李端》(第870卷)“独把象牙梳插鬓”,提到了这种发式,一般用金、银、犀、玉、牙等不同材料做成。
9.高髻。
高耸在头顶的发式,又称“峨髻”。
刘禹锡《赠李司空妓》(第365卷)“高髻云鬟宫妆样”等诗句中提到高髻。
10.堕马(倭堕)髻。
唐代李贤注引《风俗通》解释:“堕马髻者,侧在一边。
”也称“倭堕髻”、“坠马髻”。
《全唐诗》当中多次提到,如李欣《缓歌行》(第133卷):“二八峨眉梳堕马。
”唐代温庭筠《南歌子》(第891卷):“倭堕低梳髻,连绢细扫眉。
”
11.丛髻。
唐代妇女的一种发式。
把头发自两鬓掠至头顶向后分股梳挽成一丛髻,髻内以乱发为衬,梳成高髻,额发下垂及目i。
元稹《梦游春七十韵》(第422卷):“丛梳百叶髻,金蹙重台屦。
”
12.盘桓髻。
将头发掠到头顶合为一束盘旋而成的发式。
吴融《个人三十韵》(第685卷):“髻学盘桓绾,床依宛转成。
”
13.闹扫妆髻(鬟)。
唐代中晚唐时流行的一种蓬松、重叠繁复的发式。
张氏《梦王尚书口授吟》(第868卷):“鬟梳闹扫学宫妆,独立闲庭纳夜凉。
”
14.椎髻。
将头发束于顶结成椎形的一种髻。
将头发拢结在头顶或头
侧,或前额与脑后,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顶或两侧。
白居易《时世妆》(第427卷)中有:“圆鬟无鬓椎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
15.花鬟(髻)。
发式中用花簪妆饰的发式。
李端《杂曲歌辞妾薄命三首》(第24卷):“忆妾初嫁君,花鬟如绿云。
”
此外,《全唐诗》中还提到“挑鬟”、“凤髻”,“小鬟”等,有些形制不详,不作赘述。
三.香浓艳丽的面妆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七个步骤为: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画眉黛、四染额黄或贴花钿、五点面靥、六描斜红、七涂唇脂,在《全唐诗》中均有描述。
1.铅粉、胭脂
唐代妇女化妆时铅粉、胭脂并用,当时最流行的就是浓艳的“红妆”。
《全唐诗》中对红妆的描述很多,如李白《浣纱石上云》(第184卷):“玉面耶溪女,青蛾红粉妆。
”
唐代除了流行红妆外,还有白妆、碎妆、啼妆等。
酒晕妆,先用白粉敷面,在两颊抹上浓重的胭脂,如酒后红晕,也叫“晕红妆”、“醉妆”。
《全唐诗》对此有描述,如詹敦仁《余迁泉山城,留侯招游郡圃作此》(第761卷):“柳腰舞罢香风度,花脸妆匀酒晕生。
”
桃花妆,先用白粉敷面,在两颊抹上淡淡的胭脂,呈淡粉色,艳若桃花。
韦庄《女冠子》:“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
飞霞妆,先在面部涂上薄薄的一层胭脂,然后再用白粉罩之。
另外,
还有将铅粉和胭脂调到一块儿,变成檀红,即浅红色,然后敷于面颊。
也称“檀妆”,多为中老年妇女的面妆。
徐凝《宫中曲二首》(第474卷):“檀妆惟约数条霞。
”
白妆,以白粉敷面,不涂胭脂的妆式。
如白居易《酬和元九东川路诗十二首?江岸梨花》(第437卷):“最似墉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
”
啼妆,白居易《时世妆》(第427卷)中描述:“妆成尽似含悲啼。
”啼妆即面部不施胭脂白粉,乌膏注唇的妆式。
2.眉式
唐代眉式丰富多样,所用材料多用己经加工成型的螺黛,用时直接蘸水勾画。
明代杨慎著的《丹铅续录》卷六中载:“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
一曰鸳鸯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远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眉,又名却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云眉;又名横烟眉;十曰倒晕眉。
”《全唐诗》中不乏对唐代妇女眉式的生动描绘,如:八字眉,又名鸳鸯眉,形状似八字的眉式。
如李商隐《蝶三首》之三(第539卷):“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
”
远山眉,又称小山眉,用浅黛画成的眉式,因色如远山得名。
如徐铉《梦游三首》之三(第754卷):“南国佳人字玉儿,芙蓉双脸远山眉。
”
柳叶眉,形似柳叶,近眉心之处宽阔,眉梢尖细的眉式。
如白居易《长恨歌》(第435卷):“芙蓉如面柳如眉”。
月眉,也叫却月眉,新月形状的眉式。
如罗虬《比红儿诗》(第666卷):“诏下人间觅好花,月眉云髻选人家。
”
桂(阔)叶眉,也称蛾眉,形状短阔,颜色较浓的一种眉式。
如江妃《谢赐珍珠》(第5卷):“桂叶双眉久不描”。
拂云眉,杜牧《送李群玉赴举》(第523卷):“古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影中。
”
黑烟眉,相传唐代妇女多为青黛眉,自从画黑眉的杨玉环得宠后,众人争画黑眉。
ii徐凝《宫中曲二首》(第474卷):“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
3.染额黄或贴花钿
额黄,又称“鹅黄”、“鸦黄”,用黄粉涂在额头上,通过染画涂黄,也可以用胶将以黄色材料做成的薄片贴在额上,崔液《踏歌词》之一(第54卷)中有描述:“翡翠贴花黄。
”
染额黄可以用黄色将整个额部涂满,也有的仅涂一半儿,在《全唐诗》中都有体现,如:吴融《赋得欲晓看妆面》(第687卷):“眉边全失翠,额畔半留黄。
”裴虔馀《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第597卷):“半额微黄金缕衣”。
最美的就是用黄粉在额部描绘花蕊纹饰,如司空曙《和李员外与舍人咏玫瑰花寄徐侍郎》(第292卷):“露湿凝衣粉,风吹散蕊黄。
”
花钿,“将硬纸、金箔、鱼腮骨、螺钿、螺蜓翅、云母片以及翡翠等剪成花样,用呵胶粘贴于额头或双颊的妇女面饰。
”iii也称花子或媚子,它是将剪好的花样贴在额前眉心处的一种化妆方式。
《全唐诗》中有不少描述。
如张泌《烷溪纱》(第898卷)“睡容新起意沈吟,翠钿金缕镇眉心。
”
4.面靥
面靥,是用胭脂或颜料点于面颊或将金箔、翠羽等剪成花样粘贴于双颊的面部妆饰。
面靥的形状最初多为两个圆点儿,后来式样越来越多,有各种花卉的形状,俗称“花靥”,温庭筠《归国遥》(第891卷):“粉心黄蕊花靥,黛眉三两点。
”还有金黄色小花的“黄星靥”,也称“星靥”,杜审言《奉和七夕侍宴两仪殿应制》(第62卷):“敛泪开星靥,微步动云衣。
”点于嘴角两边的酒窝处的,称为笑靥。
温庭筠《菩萨蛮》(第891卷):“绣衫遮笑靥,烟草黏飞蝶。
”
5.斜红
斜红,完全是一种特殊的妆式,即在太阳穴处,用胭脂画一弯新月状或伤痕状的红痕。
如元稹《有所教》(第422卷):“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
”
6.唇脂
唐代涂唇的口脂制成管状,同现在的口红相似。
唐代妇女以娇小浓艳的樱桃小口为时尚,如李贺《恼公》(第391卷):“注口樱桃小”。
点口红的式样有很多,如有浅红色唇脂“檀口”,如毛熙震《后庭花》(第895卷)“歌声慢发开檀点,绣衫斜掩”;“朱唇”,如岑参《醉戏窦子美人》(第201卷):“朱唇一点桃花殷”。
《全唐诗》中对唐代时世妆、发式和面妆的形象描写,反映了唐代妆饰的开放性、和谐性、多样化、个性化等特点,展示了唐代女子流光溢彩的形象,表达了对女性的欣赏和赞美,为人们研究《全唐诗》和唐代化妆和发式文化提供宝贵资料。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