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新华中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华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下图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拓片资料,据此可知,其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交易的需要
B.审美观念的不同
C.铸铁技术的进步
D.国家统一的需要
2.屯田是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汉代自武帝以来,
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

此后,昭帝、宣帝、元帝置都护尉屯田,后汉光武帝以后列帝因之。

这些措施A.保证了军队给养 B.加强了边疆治理 C.加重了边民负担 D.抑制了土地兼并
3.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

唐玄宗以后,诏令被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

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

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

这一变化说明()
A.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
B.君主对政务的控制加强
C.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主角
D.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
4.宋代,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

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

朝廷此举力图()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 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
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
5.清代在布政使上面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

巡抚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

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制,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都不能做主,中央还要另行派人。

可见,督抚()
A.是临时性的官员B.权力归属中央 C.行使职能单一D.完全代表中央
6.清初,中央设有礼部,负责接待外国贡使、番邦或属国,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总揽外交及各项洋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这反映了A.中国当时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学习西方渐成共识
C.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D.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7.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康有为这一主张()
A.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
B.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C.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8.五四前后,在一些青年人眼中,小家庭是快乐的源泉,是增进人生幸福、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于是他们纷纷提出恋爱结婚、父子析居、成立小家庭等家庭革命方案。

这些方案()
A.体现了新青年重塑社会的要求
B.反映了新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确立
C.开启了青年人思想解放的闸门
D.消除了传统伦理观念对社会的影响
9.据统计,1938年-1944年,陕甘宁边区政府举办了四届大型工农业生产展览会,每届都要评定展品等
级并给予奖励,一般还要邀请有经验的人介绍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边区政府这种做法()
A.有利于巩固工农革命政权
B.有利于缓和边区的阶级矛盾
C.开创了中国博览文化先河
D.适应了民族革命战争的需要
10.下表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的部分成就。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时间外交成就
1953年12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至7月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年6月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1955年4月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采取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努力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
D.外交政策展现出务实自信的趋势
11.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

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

”邓小平意在说明()
A.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体上是失败的
C.要完整准确的研究清楚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相符合
12.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的出生率逐渐减低,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兵源的稳定。

公元前18年,罗马制订了朱里亚婚姻法,规定成年男子女子必须在规定年龄结婚,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说明罗马法
A.凸显国家利益至上
B.特别重视私法建设
C.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D.剥夺公民人身自由
13.17世纪下半叶,东印度公司持续借给英国国王小规模的债务。

正因为这样,查理二世登基后便扩大了东印度公司的特权:准许该公司在印度组建自己的军队、修筑城堡、甚至可以自行在印度设立造币厂。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东印度公司的地位得到提升
B.英国王权与资产阶级妥协
C.英国国王获得印度的统治权
D.国家力量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14.《一个参谋的日记》中写到:“德军坦克已经抵达亚眠,这就像一场荒唐的噩梦。

英国远征军被切断了,我们的通信已经中断,教科书上找不到对付这种灵活战术的方法,负责制定盟军作战计划的法国将军们一筹莫展。

”由此可见,当时()
A.武器装备决定了战争结局
B.英国海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制海权
C.网络技术影响了战场态势
D.德军闪电战颠覆了传统战术规则
15.1968年4月4日,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市举行非暴力游行时,被白人枪杀。

他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全美100多个城市出现骚乱。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美国A.民主政治亟待完善 B.政治动荡引发经济滞胀
C.联邦体制危机重重
D.南北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5分,共55分。

16.(12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分布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
18.(14分)下列材料摘自电视剧《暴风骤雨》、《平凡的世界》和《大浦东》剧情片段:
①(东北松花江畔一个小村子叫元茂屯)警察署实际上是日军的一座物资中转站,抗联的任务就是拿下这座中转站。

抗联的魏队长连夜带着大家潜藏在警署不远的小山丘上,刘胜便是奉命前去侦查消息的。

刘胜归队后,向魏队长他们详细地讲解了警署的情况,魏队长做了周密地兵力部署。

——摘自《暴风骤雨》第一集
②萧队长和秋兰商量批斗杜善人家的事情,萧队长觉得杜善人没有血债,可以先不批斗他,直接进行土改。

秋兰关心秋草将来的际遇。

萧队长告诉秋兰,元茂屯因为批斗地主不够狠,屡次遭到上级的批评。

秋兰见状很是为难。

——摘自《暴风骤雨》第44集
③最让少平感动的是告别时,润叶留给少平的钱和粮票;最重要的是,润叶让少平捎句话给他哥少安。

——摘自《平凡的世界》第一集④对于企业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徐敬之不主张上海发展的太快,赵国平和他的观点截然相反,两人就此
展开了辩论。

散会后,医药厂的厂长找到了徐敬之,请他为医药厂改制的问题指条明路。

徐敬之劝他一
定要慎重。

赵国平提出,或许他们可以搞一个厂长竞选活动,这样既可以激发企业活力,也能让所有员
工看到希望。

——摘自《大浦东》第三集⑤赵国平说浦东的经济发展前途不可限量,这将会是上海经济腾飞的里程碑。

赵国平邀请吴一白与自己
同行,亲自去浦西与研究小组的成员一起交流。

——摘自《大浦东》第九集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19.(15分)俾斯麦是19世纪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人称“铁血宰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49年,俾斯麦当选为(普鲁士)议员。

此时的俾斯麦反对德国统一,认为在统一的过程中普
鲁士将失去独立性。

……1851年,弗里德里克·威廉任命俾斯麦为在法兰克福召开的德联邦议会的普鲁
士特使。

……俾斯麦在法兰克福的八年改变了他的政治观点,这些改变都记录在他写给柏林的上司的备
忘录中。

由于不再受到他极端保守主义朋友的影响,俾斯麦不再反对革命而变成了一个实用主义者。


认为要想削弱奥地利的影响,普鲁士需要联合德意志各邦,于是他越来越倾向于要德国统一了。

1862年9月23日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首相兼任外交大臣,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大声
宣称:“德国(注:这里指德意志)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力。

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
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

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议会和多数人投票能够
解决的,有时候不可避免的,要通过一场斗争来解决,一场铁与血的斗争。


……自德国统一后,俾斯麦便不希望再有对外战争,以便让德国可以休养生息,培养国力。

……1888年威廉二世继位,时年29岁,这位年少气盛的少年皇帝不甘受制于俾斯麦,因此与俾斯麦在很多问题上出现分歧。

……俾斯麦在1890年3月18日向威廉二世呈辞,正式下野。

——百度百科俾斯麦生平简介(1)编写一幕发生在19世纪中期普鲁士议会内的人物对话辩论场景。

(7分)(要求:先写出对话辩论主题,主题要紧扣德国当时政治经济或军事外交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辩论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辩论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俾斯麦政治观点和政治地位的变化,说明俾斯麦对德国政治经济乃至世界的影响。

(8分)
新华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年级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通过考古发掘出土了下图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拓片资料,据此可知,其形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交易的需要
B.审美观念的不同
C.铸铁技术的进步
D.国家统一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

A项,根据图片可知,从商周时期的贝币到西汉的五铢钱,货币形制逐渐统一且便于携带,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是为了适应商品交易的需要。

故A项正确。

B项,审美并不是制定货币形制的主要因素,因此审美观念并不是主要原因。

故B项错误。

C项,春秋战国布币与汉五铢钱为铜钱,由商周贝币演变为汉五铢钱与铁器无关,无法体现铸铁技术的进步。

故C项错误。

D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并未统一,因此由商周贝币演变为春秋战国布币无法体现国家统一的推动。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

2.屯田是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由政府直接组织经营的一种农业集体耕作制度。

汉代自武帝以来,
在西域地区置田官屯田。

此后,昭帝、宣帝、元帝置都护尉屯田,后汉光武帝以后列帝因之。

这些措施A.保证了军队给养 B.加强了边疆治理
C.加重了边民负担 D.抑制了土地兼并
解析:本题考察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屯田制度。

材料表明历代皇帝非常重视边疆屯田,屯田的过程一方面能实现边疆地区经济开发,另一方面能够供给
军队的粮食,有助于边疆地区稳定。

所以能够加强边疆治理。

故选B项。

根据材料可知,实行屯田能够获得一定军粮,但无法完全保证军队给养,同时军队给养不仅仅只有粮食,还有如军服、兵器、战马等。

故A项错误。

实行屯田能够提供一定的军队所需粮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边民负担,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屯田只是一种集体耕作制度,屯民耕作的是国家的土地,并不是把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所以
不会影响或抑制土地兼并。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3.唐初,皇帝诏令主要由中书省负责起草。

唐玄宗以后,诏令被分为内命和外命两种。

内命属于重要的中央决策,由皇帝直接指令翰林院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

外命为一般决策,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

这一变化说明()
A.宦官干政加剧了政治的腐败
B.君主对政务的控制加强
C.儒生开始成为政治舞台主角
D.三省六部体制难以为继
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侧重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问题关键在于“变化”,审题时应注意“唐初”与“唐玄宗以后”等材料。

材料表明在唐玄宗以后,皇
帝对于重要的决策要亲自掌握。

故选B项。

材料中在唐初诏令的起草由中书省,唐玄宗后诏令起草由翰
林院学士,不是由宦官起草,所以不存在宦官干政。

故A项错误。

虽然翰林院学士都是儒生出身,其它
部门官员大多也是儒生出身,但是儒生参与政治事务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取得
了独尊地位,儒生已经成为了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故C项错误。

材料提到政令起草和颁行有所调整变化,但是变化以后,门下、中书省的地位职能依然存在,并且材料
也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在之后的发展情况。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4.宋代,遇朝廷重要庆典时,官员子孙承恩特许入国学读书并入仕,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

庆历三年,朝廷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

朝廷此举力图()
A.传承宗法血缘观念 B.掌握各级官员的任免权
C.防止权贵垄断官位 D.推动科举与教育相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改革,侧重于庆历新政。

题干表明恩荫制的做法及其带来的后果,如“有的功臣死后,推恩可达20多人”,说明恩荫制造成大量
的功臣子弟不经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形成权贵把持官位的局面。

然后说明改革后的新规定,对获得恩
荫的条件,如年龄进行了限制,而且做官也需进行考试,等于提高了做官的标准,这样就可以防止权贵
通过恩荫垄断官位。

故C项正确。

施只是控制权贵靠恩荫制随意取得官位,不涉及官员罢免,官员任免权掌握在朝廷手中。

故B项错误。

在宋代,科举考试与教育本来就是紧密结合的,封建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清代在布政使上面设有总督或巡抚,布政使成为其下属,总督。

巡抚变为正式的地方行政首脑。

这种制度还是一种军事统制,可是真到军事时期,总督、巡抚都不能做主,中央还要另行派人。

可见,督抚()
A.是临时性的官员B.权力归属中央
C.行使职能单一 D.完全代表中央
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集权。

A项,根据题干可知并不是临时性官职。

故A项错误。

B项,根据题干可知,清代的督抚权力是中央给予的,中央也有权进行修改,所以权力归属中央。

故B项
正确。

C项,从题干可知督抚有行政和军事职能,职能并不单一。

故C项错误。

D项,从题干的“真到军事时期,中央还要另行派人”可以看出督抚并不是完全代表中央。

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6.清初,中央设有礼部,负责接待外国贡使、番邦或属国,处理一切“夷务”;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总揽外交及各项洋务;《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这反映了A.中国当时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B.学习西方渐成共识
C.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D.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外交近代化。

清初由礼部和理藩院处理“夷务”,这是天朝上国观念的体现,总理衙门的设立和变迁说明清政府逐渐
改变了天朝上国观念,中国外交逐渐近代化,故D项正确。

鸦片战争后到20世纪初中国的国际地位越来
越低,故A项不符合史实;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在很长时间内存在争议并未成为共识,且材料并未体
现向西方学习,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7.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

康有为这一主张()
A.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
B.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
C.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
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材料中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一些外交成果,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现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基本原则指
导下的外交成果,而且不但走向了国际舞台,还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提供了可供参阅的基本原则
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万隆会议上所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这些显示了中国外
交的务实自信风采。

故D正确。

A项,不结盟外交是现代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

B项,材料表格中的“中英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不属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排除。

C项,根据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但是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世界
五大国参加的会议,其中有殖民主义国家,由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积极开展反殖反霸多边外交活动的结论,排除。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

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

我们确实还缺乏经验,也许现在我们才认真地探索一条比较好的道路。

”邓小平意在说明()
A.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总体上是失败的
C.要完整准确的研究清楚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相符合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中邓小平在论述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虽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比我们国家早,但“它也吹不起牛皮”说明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我们虽“还缺乏经验”,但结合本国国情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才是“一条比较好的道路”。

故D正确。

1980年,当时中国还未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或道
路的选择。

故A项不符合史实。

材料未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是否失败,也不符合1980年的苏联史实。

故B项错误。

材料涉及到的只是怎样去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涉及到对社会主义进行理论研究。

故C项错误。

12.公元前2世纪中叶,罗马的出生率逐渐减低,有时候甚至影响到兵源的稳定。

公元前18年,罗马制订了朱里亚婚姻法,规定成年男子女子必须在规定年龄结婚,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这说明罗马法A.凸显国家利益至上 B.特别重视私法建设
C.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D.剥夺公民人身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罗马法的相关知识点。

由材料中“罗马出生率明显降低,一度影响到了兵源的稳定”以及“通过了《朱里亚婚姻法》”可知,
为了保障兵源,罗马通过了相关的婚姻法,规定一定年龄的男子和女子必须结婚,这说明罗马法凸显国
家利益至上。

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3.17世纪下半叶,东印度公司持续借给英国国王小规模的债务。

正因为这样,查理二世登基后便扩大了东印度公司的特权:准许该公司在印度组建自己的军队、修筑城堡、甚至可以自行在印度设立造币厂。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东印度公司的地位得到提升
B.英国王权与资产阶级妥协
C.英国国王获得印度的统治权
D.国家力量推动早期殖民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

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是英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的重要机构,国王对东印度公司的支持实质上体
现了国家力量对早期殖民扩张的推动,故D项正确。

东印度公司地位的提高并非材料反映的实质,故A
项排除。

材料体现的是王权与资产阶级的联合,而不是两者的妥协,排除B项。

材料叙述的是英国国王
与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并未涉及国王与印度的统治关系;排除C项。

14.《一个参谋的日记》中写到:“德军坦克已经抵达亚眠,这就像一场荒唐的噩梦。

英国远征军被切断了,我们的通信已经中断,教科书上找不到对付这种灵活战术的方法,负责制定盟军作战计划的法国将军们一筹莫展。

”由此可见,当时()
A.武器装备决定了战争结局
B.英国海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制海权
C.网络技术影响了战场态势
D.德军闪电战颠覆了传统战术规则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战术。

通过材料“德军坦克”(一战时期出现坦克,但是是英军发明和使用)“灵活战术”“盟军”等信息可
以判定该日记记载的是二战相关史实。

武器装备的优良与否只是影响战局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战争双方的实力对比,故A项排除。

二战时期,英国海军并未失去制海权,如敦刻尔
克大撤退就表明英国海军仍然具备强大实力,故B项排除。

网络技术是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出
现于二战后结束后,是影响战场态势的因素之一,但不符合本题时间要求。

排除C项。

材料里面“找不
到对付这种灵活战术的方法”反映的是二战爆发初期,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新战术。

它充分利用飞机、
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
预期战术效果。

故选D项。

15.1968年4月4日,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市举行非暴力游行时,被白
人枪杀。

他的遇刺触发了黑人抗暴斗争的巨大风暴,全美100多个城市出现骚乱。

对此理解正
确的是,当时美国
A.民主政治亟待完善
B.政治动荡引发经济滞胀
C.联邦体制危机重重
D.南北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民主政治。

通过材料信息,美国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被白人枪杀,引发了美国社会黑人群体的抗争甚至出现了骚乱。

引发美国社会黑人群体骚乱的原因主要在于美国国内黑人群体相应权利利益没有得到宪法保障,再加之美国社会一直存在种族歧视,反映出美国社会民主政治并不彻底。

从1787年宪法颁布后该问题一直遗留下来,虽有补充,但远未达到完善的地步。

故选A项。

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是在20世纪70年代,通常情况下,现有经济危机进而会出现政治危机。

故排除B项。

联邦制主要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关系,材料涉及到的是美国社会内部种族矛盾,而非美国南方与北方矛盾,且在1968年,美国社会南方和北方的矛盾没有出现不可调和的情况,该情况出现于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16题12分,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5分,共55分。

16.(12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分布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参考答案】
图1:
信息:水稻主要产区在江南一带的苏湖地区,棉花种植区域较多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占城稻由越南
地区传入中国。

图中还显示了汝窑、哥窑等五大名窑。

(其中任意一项信息即可,2分)这与宋代南方经济的发达,经济中心南移,苏湖熟、天下足,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快速发展,中外间经济交流密切
等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1为宋代。

(2分,判断错误不得分,没有相应说明得1分)
图2:
信息:粮食主要产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江浙一带,南方茶叶种植比较突出。

(其中任意一项信
息即可,2分)这与唐朝经济中心还在北方地区,但江南经济不断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茶叶在南方广泛种植,茶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等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2为唐朝。

(2分,判断错误不得分,没有相应说明得1分)
图3:
信息:玉米、甘薯、烟草等高产作物和经济作物在中国推广种植,水稻产区在湖广地区且种植区域较大,江南地区除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外,经济作物品种繁多,体现农业的多种经营,北方屯田区域较多,工
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其中任意一项信息即可,2分)这与明朝从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江南农业多种经营兴盛、湖广地区成为重要产粮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繁荣等状况相吻合。

据此判定图3为
明朝。

(2分,判断错误不得分,没有相应说明得1分)(不局限于以上参考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但必须是经济信息,必须有相应的说明。

)17.(14分)1902年,梁启超在《国之旧史》中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阅读材料(表2),回答问题。

【示例】
历史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忘记历史等于背叛。

梁启超先生认为历史学习与治史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凝聚力和爱国主义情感,可以弘扬民族传统,铸魂立德。

(2分)
梁启超所言发生的背景正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中华民
族面临深重的危机,当时摆在国民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救亡图存,求得民族独立与自强。

为此社会各
阶级为挽救危局努力在进行抗争与探索。

(4分)
自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作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外来侵略与自身面临曲折时,以国家大义为重,不计个人荣辱,显示了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后,农民阶级的义和团运动尽管有
认识的局限,但无畏地反抗侵略者的爱国斗争使当时的官员亦采取赞同认可态度,让西方人认识到自身
的非正义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民族意识。

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则走上用革命手段救亡图存,探索国家发展之路,显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与自强正是在中国人的努力中不断迈进。

(6分)
当今在中华民族复兴路上,作为青年学子,更要学习了解历史,对历史充满温情与敬意,更需要民
族认同与自豪感,更需要以国家、民族为重。

(2分)
【评分标准】
(1)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角度:
①认识治史、学史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历史功能。

(2分)
②结合时代背景,对梁启超的认识进行论述。

(4分)
从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和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的角度论述;
从社会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努力的角度论述。

③结合材料中各阶层挽救危局的努力活动及其对中国社会进步的意义进行论述。

(6分)
结合林则徐的主要成就,从睁眼看世界、爱国主义情怀的角度论述;
结合义和团运动反抗外来侵略的影响,从激发民族情感的角度论述;
结合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从对推动中国社会进程的角度论述。

④联系现实,谈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2分)
(2)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8.(14分)下列材料摘自电视剧《暴风骤雨》、《平凡的世界》和《大浦东》剧情片段:
【考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解析】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从史料的类型与价值的角度进行阐述,电视剧是文学作品,但文学作品源于历史,它往往从某些侧面反映真实的历史,是研究历史的第二手材料。

然后,逐条阅读材料,提取信息,①信息,根据材料“警察署实际上是日军的一座物资中转站,抗联的任务就是拿下这座中转站”可知,这些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