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音乐欣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音乐中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发展
许多同龄人对西方音乐不太感兴趣,而我却能在西方音乐中找到一种让我莫名感动而心向往之的美感,这不只是音乐本身带来的欢愉,也不是演奏技巧的浮夸带来的感慨,细细品味,这是西方音乐重要的精神内涵——人文精神带给我的别样感受。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而西方音乐在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中无时无刻不在体现这样的人文情怀。
(一)中世纪——赞美神的颂歌
长达一千多年的欧洲历史被称为“中世纪”(Middle Ages)。以一贯的历史眼光,中世纪是一个扼杀人性的黑暗时期。而事实上,并不绝对。大约从公元450年罗马帝国的崩溃开始的早期中世纪,是一个充满迁移、动乱和战争的时期,被称为“黑暗时期”(dark ages)。但是中世纪晚期(大约截止至公元1450年)是个文化繁荣时期:人们可以看到罗马式教堂的兴起、修道院(1000-1150)与哥特式大教堂(1150-1450)的建造、城市的发展和大学的创办。可见人的创造力和开发力是被多大程度的实现了。
由于历史及宗教原因,大教堂不仅在景观和精神上占统治地位,它也是音乐生活的中心。当时主要的音乐家是神职人员,他们同时也为教会工作。男童们在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与教会和大教堂结合。而女性不被允许在教会里歌唱,但可以在女修道院中从事音乐活动。在这种教会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我们就不会奇怪,为什么在几个世纪中只有宗教音乐被记载保留着。这的确体现了某种程度上的人性的压抑。但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性实现程度是不同的。在中世纪,人文精神与宗教信仰紧紧捆绑在一起,当他们信奉爱神就是爱自己、爱人类的教条时,我们就会从他们虔诚的圣歌中听到他们对自己的爱护与关注。他们的庄严弥撒无不表达着他们对神的赞美和崇拜,而这也是因为他们依赖神来保护眷顾,他们表达的不过是自己的生活的欲望和追求。那时,对自我的关注,具有人文性质的精神是被隐秘地藏在对上帝的的诚挚的信仰中的。
(二)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
从14世纪开始,中世纪的封建主义社会政治制度,骑士制度,教皇统治的权威都逐渐地衰落,哥特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一个新的文明的时代被称为文艺复兴(西方音乐史上的文艺复兴约指1430年——1600年的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使用人文主义的方法,并在艺术创作中追寻现实主义和人类的情感。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人文主义
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以人为本。那时人文主义已经称为一些艺术家明目张胆的信条,一种艺术变革的旗帜。文艺复兴精神在音乐中的表现,与直接受到古典作品启发的文学、绘画和雕塑相比,要来得迟缓。音乐家仍然要在教堂中受到训练,并服务于教会或宫廷。但是世俗音乐的价值已为人们所认识。音乐不再仅仅作为宗教仪式的附属品,它同时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在欧洲各地,音乐被配以不同语言的诗歌,包括意大利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荷兰文、德文、与英文(之前只有拉丁文)。音乐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世俗音乐的传播,出现了数以千计的歌曲集。音乐成了一种重要的休闲活动;每位受过教育的人都被认为应该具有弹奏一种乐器以及识谱的能力。也就是说音乐的社会角色发生了转变,它不再是仅受宗教控制的,已被用来美化生活。作曲家乐于摹仿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与街道上的哭喊声。在一首名为《战争》的名曲中,法国人雅生动的模仿康战争的噪音、鼓声与号角声。音乐的题材也从刻板的宗教中走出来,更加丰富多彩,展现社会形态,描绘人的情绪,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富有人情味。
(三)巴洛克风格的代表——巴赫
音乐上的巴洛克风格盛行于1600年制1750年。歌剧的成功深深影响了宗教音乐,使之在音乐内容上不单是那种传统的圣经故事和传说,还添加了许多戏剧化表现,而且不但加上类似歌剧中的独唱,重唱,更是把乐队都带进其中,成为不可分割的必要部分。这种宗教音乐的世俗化的结果不仅彻底装饰了传统的音乐类型,还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作品类型,包括清唱剧、神剧、受难曲等等。
巴赫是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作曲家,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很喜欢听巴赫的小提琴奏鸣曲。(酷我音乐盒介绍:在巴赫之后,几乎没有人再创作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因为巴赫实在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没有人有自信能够做出超越巴赫的创作。)
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埃森纳赫,其家族以“盛产”音乐家而著称。巴赫的一生为这个世界贡献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他创作了出歌剧以外的所有巴洛克式的作品。巴洛克音乐倾向于表现情绪的一致性,巴赫的音乐尤其如此,他喜欢在每首曲调中,精心营造一个单独的旋律,以不变的节奏形成统一。巴赫生活的时代是以宗教为中心的时代,他的音乐活动从未离开过教堂,他的音乐创作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被誉为“宗教音乐的集大成者”。但巴赫的音乐其实是在宗教的外衣掩盖之下,反映普通人的情感,体现着对人性的思考,以不同的音乐形象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德国人民的现实生活,充满了人文主
义精神.尤其是《马太受难曲》,更是将对宗教的信仰和对人类的人文关怀统一于一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教徒走向人民的感人场景。
(四)古典与浪漫的人文之声
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作品风格的成熟时期。该时期,音乐为人类历史写下了辉煌篇章,节奏随同与旋律、和声等要素得到了全面发展。
古典主义音乐承继著巴洛克音乐的发展,是欧洲音乐史上的一种音乐风格或者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多乐章的交响曲、独奏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多乐章奏鸣曲等等体裁。而奏鸣曲式和轮旋曲式成为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最常见的曲式,影响之深远直至二十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情绪的丰富变化和对比获得了全新的强调。相对于晚期巴洛克音乐中单一情绪的表达,古典主义作品中的情绪波动起伏。情绪的转变可能是渐进式的,也可能是突然地表达情绪起伏的极端冲突,古典作曲家充分控制着这种冲突和对比。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能使富有情感的音乐赋予统一和逻辑。古典作曲家开始重视中产阶级的品味,他们创作易于为业余爱好者演奏与理解的作品。他们将严肃的歌剧改写成喜剧,由受贵族喜爱的英雄主义与神秘主义的情节,转变为中产阶级的主题与民歌式的曲调。他们的喜剧有时揶揄贵族,而舞曲乐章也逐渐脱离优雅与宫廷气,而越来越富有活力与乡村气息。严谨的创作因为融入了民间与通俗的音乐素材而受到欢迎,古典主义大师有时以熟悉的曲调作为交响曲与变奏曲的主题。
从贝多芬之后,西方古典音乐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们要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如舒伯特、肖邦),要么着迷于表达文学作品中强烈的戏剧性(如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他们不停地打破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只是为了能让人们更易为自己表达的独特内容而感动。此时的不少音乐在结构上已丧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但也更为灵活了。很多音乐的旋律性大大加强,和声的处理也是变化多端,所以这些音乐大都有了更为细腻的情感色彩的变化,不用说,表现的范围较之古典主义时期也是大大加宽了。浪漫主义的后期,民族主义思潮袭来,民族主义音乐盛行。民族情绪沸腾了,这是一种个人升华为国家的个性表达,作曲家在表达自我时带上了浓厚的爱国情绪,其主题更加能够让人产生强烈共鸣。
浪漫主义音乐前所未有地强调了自我表现和风格的个性化。肖邦年轻时,就怀有创造一个“音乐新世界”的目标。一些具有听过一些古典音乐经验的爱好者,只需要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以马上分辨出是舒曼还是肖邦,是柴可夫斯基还是勃拉姆斯的音乐。浪漫主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