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环境影响评价简本
1开发区规划概述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于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依托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港城协调、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型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绿色生态产业新城。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开发区第二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商贸金融业、研究与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区与开发区服务业的互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
本次评价开发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常太边界,西至浦江路,南至碧白塘、扬子江大道、建新塘、通闸路及通港路,北至长江,总面积为59.74平方公里。
2开发区开发现状
开发区自设立以来遵循“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准入门槛引进入区企业。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实施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水经管网收集进入滨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标准排放。
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
开发区采用集中供热,并优化能源结构,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燃料,为开发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在环境管理上推行清洁生产审
核和ISO14000认证工作,成立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编制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10年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已经形成生态工业雏形,2011年6月经环保部同意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整体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开发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但开发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存以下问题:
(1)用地布局相对较为合理,但尚有米山化学、液化空气(规划2号产业园)、永和精细化工(规划出口加工区)3家化工企业不在化工集中区内,均为2006年化工整治前已进驻企业,目前属于保留企业。
建议上述企业控制其生产规模不得以任何形式改建和扩大,并适时搬迁入区。
(2)开发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三产发展偏低,第二产业仍以钢铁、化工、造纸、能源等基础产业为主,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低。
(3)开发区中水回用率相对较低,中水回用范围有待扩大。
(4)开发区现状绿化覆盖率相对较低,绿地面积有待增加。
3区域环境质量
(1)大气环境质量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开发区及周边SO2、NO2、TSP、PM10、HCL、CL2、甲醛、丙酮、甲苯、二甲苯、甲醇、非甲烷总烃、硫化氢、氨、苯乙烯、铬酸雾、硫酸雾、苯酚、氮氧化物监测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
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较好,除三水厂取水口(L11断面)SS指标出现超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标准外,其余断面各因子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相关标准。
超标原因主要是:船舶航行及取水设施取水对水体泥沙会造成搅动,因此水体的SS会出现超标现象。
(3)声环境质量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开发区各监测点位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3及4a类标准。
本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4)土壤环境质量
各土壤监测点各因子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本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5)地下水环境质量
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开发区各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本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
(6)河流底泥环境质量
监测结果表明河流底泥能够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本区域河流底泥环境质量良好。
4开发区现存问题和主要生态环境制约因素
4.1 主要环境问题
(1)根据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长江L11断面SS超标,主要原因为长江上来往船舶较多,船舶航行对水体泥沙会造成搅动,因此水体的SS会出现超标现象。
(2)区内河流常浒河、徐六泾、高浦塘、万年塘、金泾塘、白茆塘等氨氮、总磷污染指数相对较高,较为接近标准值。
4.2制约因素
(1)根据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长江三水厂取水口断面COD、TP监测数据均等于或接近于标准指标,因此要加强该地区的水环境保护。
(2)三水厂取水口附近分布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长江(常熟市)重要湿地及长江常熟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域生态保护的要求也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5本轮规划评价结论
5.1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开发区采用清洁能源轻质柴油和天然气,工业用地主要是一、二类用地,工业废气产生量的较少。
预测结果表明,开发区新增的大气源强各污染物在评价区域内造成的小时、日均、年均最大地面浓度贡献值均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开发区新增和削减的大气源强各污染物在各敏感点位的小时、日均、年均最大浓度贡献值叠加监测本底值后均能达到相应标准限值的要求,开发区的建设不会对区域
大气环境功能区产生较大影响。
开发区不单独设置大气防护距离,具体执行相关企业设定的大气和卫生防护距离。
另外,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要求,开发区内的化工集中区边界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不少于500米宽的隔离带。
因此,建议开发区内的化工集中区边界设置500m环境防护距离,如果入区项目在具体的项目环评中有高于苏政办发〔2011〕108号的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则按项目环评要求的距离设置。
该防护距离范围内目前无居民点,且不得新建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
(2)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预测在开发区新增污水排放与本底浓度叠加后,L12、L13、L14典型断面COD、氨氮浓度值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水标准值。
常熟市第三水厂取水口所在断面浓度增量为0,因此与本底叠加后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功能区要求的II类水标准值。
(3)声环境影响分析: 在各项声环境防治措施落实的情况下,声环境质量可达到功能区要求。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在各项固废污染防治措施落实的情况下,固废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拟占用征地已经规划为相应类别用地,进一步开发建设对目前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破坏影响相对较小;区内河流活水、护坡、驳岸、建设绿化带等生态设计工作,将会使水生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总体来说,开发区建设对原有区域生态结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但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不利影响,可以基本上保证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
(6)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
开发区内无集中式地下水源开采及其保护区,居民生活用水由常熟第三、第四水厂供水。
开发区规划排水体系为雨污分流,区内废水除芬欧汇川、理文造纸外,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因此,开发区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2环境风险评价
开发区环境风险主要存在三个方面:(1)开发区接管企业废水达不到污水厂接管标准,影响污水厂处理效果造成污水厂事故排放造成的水环境污染;(2)企业生产设施故障导致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3)化工园区企业内涉及有毒物质泄
漏对大气、地下水影响,火灾爆炸风险事故及影响,毒物泄漏对水环境的影响。
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发生事故排放,较正常排放条件对区域水质的影响明显增加,但不会对饮用水水源地造成影响;化工集中区发生事故排放时,会对化工集中区5000米范围内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预测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后的最大影响浓度远小于污染物半致死浓度和车间最高容许浓度,不会对敏感点人群造成生命威胁。
通过现状调查,选取区内规模较大的化工企业--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为代表,分析了区内企业的环境风险水平。
结果表明,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属于重大风险源,其环境风险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
鉴于开发区规划产业定位与现状类似,且对今后入区企业将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不会引进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企业/项目;考虑规划期企业技术进步,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水平提高等因素,评价认为开发区内企业环境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5.3总量控制
(1)大气总量控制方案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集中供热,开发区集中供热能力不新增,因此新增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未来进区企业的工艺废气。
拟随项目入驻,由常熟市环保局在辖区内平衡;新增特征污染物总量,由常熟环保局按照达标排放总量核定后下达。
(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
至规划期末,预测开发区每天将新增 5.749万m3/d废水,COD新增1027.17t/a,NH3-N新增97.78 t/a、TP新增9.78t/a,目前该功能区水环境容量仍能满足要求,未来开发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①对开发区河流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②提高企业水的重复利用率;③提倡节约用水及提高中水回用量。
(3)固体废物总量控制
开发区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各种原材料的废边角料、废有机溶剂、废树脂、废酸等。
其中一般工业固废尽可能综合利用,不能综合利用的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在常熟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运前由碧溪新区东张垃圾填埋场填埋,在常熟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运后由其统一焚烧处理;危险固废委托江苏康博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等进行安全处置。
通过以上固废防治措施,开发区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
5.4公众参与
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要求,以网上
公示、发放调查问卷两种方式开展公众参与工作。
第一次公示于2013年2月28日至2013年3月7日在江苏环保公众网(/#)进行公示。
第二次公示于2013年10月11日至10月23日在江苏环保公众网(/#)进行公示。
另外,在常熟日报于进行了登报公示,公示期间未接到反馈意见。
问卷调查了开发区范围内及周边的居民、企业代表,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大多数公众对开发区建设持支持态度,无反对意见,同时还咨询了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专家。
5.5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分析:在常熟市区域层面上,开发区是常熟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的建设对提高常熟市科技产业的聚集度、确保“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起到了重大作用。
同时开发区积极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园区现状单位工业增加值的综合能耗、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综合类生态工业园考核指标,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随着开发区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及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的落实,开发区还有能力进一步减缓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负荷,并逐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土地资源:开发区位于长三角经济较为发达区域,土地利用效率高;开发区土地资源供应日趋紧张,解决城市化和工业化工程中的土地资源紧缺瓶颈的最有效的出路是:工业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单位土地产出”。
大气资源:开发区预测污染物排放总量远低于环境容量,区域大气资源环境能够承受规划发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调整,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通过控制单位GDP的污染物排放强度,能够进一步减缓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并使其保持在区域大气环境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
地表水资源:常熟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总体上能够满足开发区用水需求。
但是,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开发,区内水环境问题仍需重视。
为此,开发区一直将节约用水、中水回用、水污染物减排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并已取得显著成效。
区内新增污水依托滨江污水处理厂和滨江第二污水处理厂,随着污水厂实施中水回
用工程,开发区有能力进一步减缓经济发展带来的水环境污染负荷,同时逐步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地下水资源:常熟市地下水资源量远大于可采资源量。
但开发区所处区域地表水资源丰富,规划采用区域集中供水的方式,不采用地下水资源。
因此地下水资源不会制约开发区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5.6开发区规划选址合理性分析
开发区选址符合《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以及《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在西南边界部分位于“长江常熟饮用水源保护区”陆域管控区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作为生态保护用地,同时距陆域管控区边界设置50米绿化生态隔离带的前提下,开发区选址符合《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
开发区属于太湖三级保护区,对氮、磷污染物严格按照《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进行控制。
开发区采取集中污水处理、集中供热、能源使用天然气和电,区域环境质量有良好,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能够支撑开发区的建设。
因此总体评价认为,开发区选址基本合理。
5.7规划目标合理性分析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依托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港城协调、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该规划目标的确立充分考虑了区域资源环境条件,符合区域环境保护的需要;同时区内现状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商贸服务业良好的发展态势及区域优美的生态环境也可以为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氛围。
因此总体评价认为,规划目标的确立基本合理。
5.8产业结构合理性分析
规划提出:第二产业在钢铁、化工、造纸、能源、仓储物流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业、
商贸金融业、研究与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符合《”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政策导向。
在发展举措上,对现有良好基础的钢铁、化工、造纸、能源、仓储物流等五大传统产业,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开发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进一步拓展上下游产业链,通过补充完善生态产业链,增资技改等方式,向高端化、精细化,低碳化、生态化发展;对发展势头良好的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生产、电子机械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产业,规划提出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
对积极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以上发展举措都充分贯彻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创新驱动的内涵,与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的目标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是相一致的。
5.9功能布局合理性分析
开发区总体布局基本合理,但同时也要看到,开发区内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衔接紧密,区外西北侧毗邻”长江(常熟市)重要湿地”、”长江常熟饮用水源保护区”,东侧隔白茆塘与太仓市横泾镇相望,南侧、西侧被碧溪新区所包围,从环保角度看,开发区未来发展中,在布局上还应有所优化:
(1)在居住区与一类、二类工业用地之间设置50米空间防护距离,空间防护距离内禁止建设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
(2)开发区东边界与太仓交界依托道路建设100米隔离带。
(3)开发区工业区与滨江新城区依托道路建设200米隔离带。
(4)建议6号产业园保留的上一轮规划三类工业用地(金桥变电站周边区域)调整为二类工业用地。
(5)开发区规划的西北边界部分位于“长江常熟饮用水源保护区”陆域管控区范围内,建议尽量保留长江(常熟市)重要湿地原貌,在不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境情况下建设“沿江景观观光带”,同时距陆域管控区边界设置50米绿化生态隔离带。
(4)通港路两侧不小于50米的景观绿轴,作为开发区内二、三类工业用地,与一类工业用地及居住用地自然分割,建议建设以防护林为主立体绿化景观带,发挥良好的防尘、防噪、减污作用。
5.10发展规模的合理性分析
2005年,开发区所在区域四镇合并,由原碧溪镇、浒浦镇、吴市镇、东张镇,合并组成碧溪新区,为更好的指导江苏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统筹安排碧溪新区与开发区各项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保障区域科学、合理地开发建设,因此将碧溪新区所属吴市、东张、滨江新城等社区纳入开发区统一规划管理,主要功能为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工业为主导的生态新区、滨江新城。
因此,总规模基本合理。
5.11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规划近期污水利用现有滨江污水处理厂处理,远期新建滨江第二污水处理厂,开发区新增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且产业类型与现状该范围内接管企业相似,从水质、水量角度考虑,开发区新增污水接管可行。
开发区采用天然气和集中供热相结合的能源利用方式,集中供热热源点能满足开发区集中供热需求。
6优化发展建议与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6.1规划优化调整建议
(1)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服务业比重,推动服务业向规模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实现”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跨越发展。
(2)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高中水回用率,减缓废水排放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水体的影响。
(3)在开发区公共绿地和生产防护绿地面积基础上,提高一类工业、二类工业、商业、金融、仓储、交通、市政公用设施等单位绿地,绿地率不得小于25%;提高三类工业企业单位绿地,绿地率不得小于30%,机关、文化娱乐、医疗、教育科研单位绿地率不得小于35%,新建居住区绿地不少于30%。
(4)在居住区与一类、二类工业用地之间设置50米空间防护距离,空间防
护距离内禁止建设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
(5)开发区东边界与太仓交界依托道路建设100米隔离带;开发区工业区与滨江新城区依托道路建设200米隔离带。
(6)建议6号产业园保留的上一轮规划三类工业用地(金桥变电站周边区域)调整为二类工业用地。
(7)开发区规划的西北边界部分位于“长江常熟饮用水源保护区”陆域管控区范围内,建议尽量保留长江(常熟市)重要湿地原貌,在不破坏野生动植物生境情况下建设“沿江景观观光带”,同时距陆域管控区边界设置50米绿化生态隔离带。
(8)通港路两侧不小于50米的景观绿轴,作为开发区内二、三类工业用地,与一类工业用地及居住用地自然分割,建议建设以防护林为主立体绿化景观带,发挥良好的防尘、防噪、减污作用。
(9)尽量将废气排放较少的企业布局于白茆塘东侧、6号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区)及出口加工区,依托扬子江大道、问张路、白茆塘设置绿化隔离带,减少污染物对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
(10)米山化工、液化空气、永和精细化工3家化工企业不在化工集中区内。
,需加强环境监管,控制其生产规模不得以任何形式改建和扩大,并适时搬迁入区。
开发区化工产业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执行省政府新建和改扩建化工项目投资额不得低于1亿元的规定,新引进化工企业技术装备水平需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引进具有自主技术的复配型、后道加工型化工项目、精细化工项目、生物医药项目。
(11)加快推进《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和《常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修编进度,制定耕地和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方案,在修编中将开发区发展规划需求统一纳入考虑,统筹考虑开发区的发展需求。
6.2环境影响减缓措施建议
(1)开发区规划能源为天然气、电源等清洁能源,今后开发区严禁使用重油、煤炭等非清洁能源。
(2)加强入区企业酸雾废气控制。
制定酸雾排放企业的综合整治方案并实施,优化生产工艺,减少酸雾排放;尽可能将无组织排放酸雾废气集中收集为有组织排放,以利于环境监管;加强酸雾排放企业的监督监测。
(3)加强入区企业有机废气控制,采用二级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含苯系物及其它有机废气,严格做到稳定达标排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4)应于各企业接管污水处理厂处设置在线监控装置、视频监控系统和自动阀门进行严格监控,严禁将高浓度废水稀释排放。
(5)加强重金属企业废水预处理设施排口、污水处理厂排口等多个点位的监控,形成区内多级监控体系,确保含重金废水稳定达标。
(6)积极采取提高冷却水的循环利用率、蒸汽冷凝水进行回收利用、企业建设中水回用工程等手段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7)进一步完善区域中水回用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中水回用率,制定中水使用激励政策,扩大中水使用范围。
(8)区域工业企业不得新增氮、磷污染物的排放。
(9)大力开展区域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完善区域污水管网,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
6.3开发区产业发展建议
(1)钢铁、化工、造纸、能源与建材产业
对现有良好基础的钢铁、化工、造纸、能源产业,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开发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进一步拓展上下游产业链,通过补充完善生态产业链,增资技改等方式,向高端化、精细化,低碳化、生态化发展。
钢铁产业:重点发展高质量冷轧薄板、冷轧不锈钢薄板、镀锌板、涂镀层板、特种钢等优特钢产品,为建筑、汽车、家电等生产提供急需的特种钢材;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现有产品升级,推广应用智能化冶金控制系统技术,提高特种钢材的产品质量。
禁止引进纯电镀的项目。
造纸产业:依托区内芬欧汇川、理文造纸等造纸业核心企业,重点发展高档造纸,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形成高档造纸产业群,注重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