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合集下载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2月24日,《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常熟市副市长范建国,苏州市规划局副局长李新佳,常熟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钱炳才,总规划师陈义以及相关部门的代表参加了论证会。

会议由苏州规划局主持。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由我局委托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编制。

《规划》确定了常熟2030年之前对外交通、公共交通、城乡道路系统、货运物流、综合枢纽、停车系统、慢行系统等方面内容,并提出了构建“外畅内达、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系统”的战略愿景和相应举措。

由东南大学交通学院教授过秀成等5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在听取了编制单位的规划介绍,审阅了规划文本后,一致认为,《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目标明确、资料翔实、内容全面,对常熟市域综合交通体系与城市的道路网络、公共交通、静态交通、交通枢纽等作了系统说明,对常熟未来交通系统建设具有
指导作用。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综合交通专项规划》通过专家
论证
常熟市副市长范建国在论证会上讲话
局党组书记、局长钱炳才在会上致辞
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代表进行规划介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16•【字号】苏政复[2011]51号•【施行日期】2011.08.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复〔2011〕51号)常熟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请求批准〈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的请示》(常政呈〔2011〕12号)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上报的《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二、常熟市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常熟市域。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坚持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努力把常熟建设成为社会和谐、经济发达、生态文明、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城市。

三、科学引导城乡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合理安排市域人口、产业和各类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城乡空间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水平。

中心城区要延续“一市双城”的空间形态,主城区主要向北、向东发展,港区重点加强建设用地和功能整合,使主城区和港区在空间、功能等方面相协调,实现城市紧凑布局、集约发展。

村庄居民点布局要尊重民意、分类指导,与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并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和保持乡村风貌特色。

四、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15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1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35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36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65平方公里以内;到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规模158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90平方公里以内。

五、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建立铁路、公路、水运相协调的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预留和控制好市域范围内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廊道,不断优化城市路网结构。

引进先进设备产品转型升级,等量替换生产2500吨抗氧化剂及副产品600吨盐酸..

引进先进设备产品转型升级,等量替换生产2500吨抗氧化剂及副产品600吨盐酸..

1概述1.1项目由来XX精细化工(常熟)有限公司于 2003 年 05 月 26 日由台湾最大特用化学品生产厂商“长春石化集团”和“ADEKA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主要从事塑料用添加剂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目前XX公司共有六期项目:一期项目(工程塑料亚磷酸酯系抗氧化剂、环氧大豆油项目)已于2004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审批(苏环管[2004]76号),并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苏环验[2005]248号、苏环验[2007]102号);二期项目(年产一万吨阻燃剂项目)已于2004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审批(苏环建[2004]1246号),并于2007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苏环验[2007]103号);三期项目(年产10000吨双酚A对苯磷酸酯、副产品9391.05吨32%盐酸项目)已于2008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审批(苏环建[2008]45号),并于2011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苏环验[2011]7号);四期项目(年产12300吨抗氧化剂扩建项目)已于2011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审批(苏环建[2011]47号),其中TPP(亚磷酸三苯酯)、TNPP(亚磷酸三壬基酯)、PEP8T(双十八烷基季戊四醇二亚磷酸酯)、AO317(亚磷酸一苯二异辛酯)已于2015年1月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苏环验[2015]4号),PEP-36A[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基)季戊四醇二磷酸酯]已取消建设;五期项目(扩建年产1600吨抗氧化剂项目)已于2012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审批(苏环建[2012]156号),并于2015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苏环验[2015]54号);六期项目(年产1676吨无酚抗氧化剂及副产品440吨乙醇技术改造项目)已于2016年通过了苏州市环保局的审批(苏环建[2016]46号),并于2018年通过了自主验收和苏州市环保局的环境保护竣工验收(苏审建验[2018]42号)。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开发区规划概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于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依托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港城协调、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型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绿色生态产业新城。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开发区第二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商贸金融业、研究与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区与开发区服务业的互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

本次评价开发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常太边界,西至浦江路,南至碧白塘、扬子江大道、建新塘、通闸路及通港路,北至长江,总面积为59.74平方公里。

2开发区开发现状开发区自设立以来遵循“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准入门槛引进入区企业。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实施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水经管网收集进入滨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标准排放。

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

开发区采用集中供热,并优化能源结构,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燃料,为开发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在环境管理上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工作,成立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编制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10年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已经形成生态工业雏形,2011年6月经环保部同意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整体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开发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

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

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
佚名
【期刊名称】《领导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江苏常熟经济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02年8月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比照国家级开发区享有相应的经济审批权限和行政级别。

200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常熟出口加工区。

目前,开发区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的企业600多家,外资总投资达87亿美元,其中投资超亿美元项目19个,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3个。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关于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的研究
——以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为例 [J], 向仕淼;洪蕙
2.关于经济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状况评价的研究——以湖北巴东经济开发区为例 [J], 向仕淼;洪蕙
3.投资者的福地开发者的热土——江苏常熟市辛庄镇经济开发区简述 [J], 姜若辉
4.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供需仿真模拟
——以湖南邵阳经济开发区为例 [J], 谢谦;郭凌志;李辉;唐诗佳
5.关于县域经济开发区发展模式的思考
——以河北清河经济开发区为例 [J], 胡晓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熟市河道蓝线及主城区防洪规划》批前公示

《常熟市河道蓝线及主城区防洪规划》批前公示

《常熟市河道蓝线及主城区防洪规划》批前公示《常熟市河道蓝线及主城区防洪规划》第一册《常熟市河道蓝线规划》一、规划概况常熟市地处江苏省南部,太湖下游。

市域为东经120°33′~121°03′,北纬31°31′~31°50′。

东邻太仓,距上海100km;南接昆山、苏州;西接无锡、江阴;北濒长江黄金水道,与南通隔江相望;西北境与张家港接壤,总面积1276.32km2(含长江界属水面)。

全市辖虞山镇、梅李镇、海虞镇、古里镇、沙家浜镇、支塘镇、董浜镇、尚湖镇、辛庄镇,碧溪新区(街道办事处)、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南街道办事处)、虞山尚湖旅游度假区(虞山林场)、服装城。

二、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常熟1276.32km2市界范围的河道湖泊,分为主城区及主城区以外两个部分,按照流域性河道、区域性河道、市级河道、镇级河道、村级中心河道以及湖泊的六个级别进行蓝线规划。

河道共323条,总长度1187.0km。

流域性河道1条(长江不列入本次规划),长37.0km;区域性河道8条,长199.1km;市级河道16条,长180.9km;镇级河道98条(主城区4条,主城区以外范围94条),长500.8km;村级中心河道200条(主城区162条,主城区以外范围38条),长269.2km。

湖泊共24个,总面积5.143万亩。

三、规划原则(1)遵循流域、区域水利规划的相关标准;(2)同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3)与各乡镇规划相协调;(4)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相统一,体现生态型河道的原则;(5)可操作性原则,蓝线保护与控制范围界定清晰,实现线界落地,为管理部门提供直观、可行的管理依据。

四、蓝线规划1、蓝线绘制办法(1)现状河道的蓝线绘制:以现状河道河口线加向外预留距离(包括规划需拓宽的宽度)为蓝线位置,河道二侧蓝线之间面积为蓝线管理范围,即蓝线总控制宽度;(2)规划新开河道的蓝线绘制:以规划新开河中心线加向二侧预留距离为蓝线位置,规划新开河二侧蓝线之间面积为蓝线管理范围,即蓝线总控制宽度。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2020)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XXXX--2020)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适应常熟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整合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4、《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5、《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7、《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8、《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苏建规 [2002] 35号)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1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1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规[1994]36号)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5、《苏锡常都市圈规划》16、《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17、《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1)18、《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9、《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常熟岸段水域利用规划报告》(2002)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以促进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中心,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

2、满足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协调城乡整体发展。

常熟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2~2030年)

常熟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2~2030年)

常熟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2~2030年)一、规划概况本次规划范围与《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一致,包括常熟全市域。

规划期限2012~2030年,近期为2012~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二、规划目标常熟市商业网点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成“面向常熟市域,辐射周边地区,服务于全市居民和滨江港口工业,与‘历史文化名城、山水生态新城、宜居宜商现代城’的城市定位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商品流通体系,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商业服务环境。

”规划期末形成“一主二副市级商业中心、一个区级商业中心、一个交通枢纽型商业中心、七个镇级商业中心、五十五个社区级商业中心、十三条特色商业街(区)、两个批发市场组团、两个批发市场带、七个重点物流基地”的标志性商业格局。

三、商业中心的规划布局(一)市级商业中心规划近期,常熟市市级商业中心主要包括一主一副市级商业中心:方塔街市级商业主中心、世茂市级商业副中心。

规划远期,常熟市市级商业中心布局将逐渐调整为:一主二副市级商业中心:世贸市级商业主中心、方塔街市级商业副中心、昆承湖市级商业副中心。

1.世茂市级商业主中心范围:泰山路以东、香山路以西、长江路以南、青墩塘路以北区域。

功能定位:立足常熟新城,和老城商业中心遥相呼应、错位发展,补缺常熟老城自身不能提供的多样化城市功能。

主要承担市级行政、大型商业零售、金融、文化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服务全市、面向周边地区的“集行政、文化、商务、购物、休闲为一体的综合商业中心”。

2.方塔街市级商业副中心范围:位于历史街区方塔街沿线区域,以环城河为界。

功能定位:以方塔街为主干,以华地百货、华联商厦、常熟第一百货商店等为主要节点,旨在形成“集购物、餐饮、旅游、文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市级商业中心”。

3.昆承湖市级商业副中心范围:昆承湖东岸商业用地区域。

功能定位:结合昆承湖片区的定位,在修复昆承湖生态景观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沙家浜旅游度假区环境品质,打造“结合商务、运动、生态、休闲、游憩为一体的现代滨湖景观市级商业中心”。

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030修编报告书通过审查

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030修编报告书通过审查

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通过审查近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收到环保部审查意见,告知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正式获得通过。

审查意见肯定了开发区总体规划修编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质量,认为报告书基础资料较翔实,评价内容较全面,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总体适当,对公众参与意见的采纳和说明基本合理。

审查意见表示,报告书提出的《规划》优化调整建议以及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原则可行,评价结论基本可信。

审查意见同时指出,开发区位于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和太湖流域三级保护区,区内分布有长江常熟引用水源保护区、长江(常熟市)重要湿地等生态敏感区,开发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区域大气、水以及人居环境质量改善的压力。

开发区将根据审查意见,进一步优化规划方法,强化各项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落实,将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预防并减缓规划实施所可能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和潜在环境风险。

(安环局)。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1. 引言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和长远的规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本文档将对常熟市的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2. 规划背景2.1 城市概况常熟市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临东海,南连太湖,总面积约为1256.9平方公里,人口约为142.5万人。

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常熟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具体目标包括:1.建设宜居城市:提高城市的宜居性,改善居民环境和生活条件;2.产业升级和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3.交通体系优化: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便捷性;4.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加强生态保护,改善城市环境质量;5.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水平,满足居民生活和发展需求。

3.1 城市空间布局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建筑物密度、功能区划等方面。

常熟市的城市空间布局将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布局:根据区位条件和城市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城市各功能区域的位置和规模;•整体协调:统筹考虑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城市空间布局的整体平衡;•分区分类:根据土地利用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将城市划分为居住区、商业区、产业区、交通区等不同类型的区域;•留白保护:划定生态环境保护区和文化遗产保护区,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

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关系到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和便捷性。

常熟市的交通规划将优化城市交通体系,主要包括:•道路建设:提高城市的道路网络密度和质量,改善道路交通拥堵状况;•公共交通: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完善轨道交通、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服务;•酝酿交通:优化城市停车配套设施,提升停车管理水平;•自行车交通:发展自行车交通,并提供相应的自行车道和停放设施。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回顾与剖析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回顾与剖析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回顾与剖析作者:陈梅毛丹华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引领作用。

本文通过对常熟市上版总规的回顾与本版总规的剖析,展现了本版规划在编制理念上的创新,为常熟的未来勾绘了一幅全新的蓝图。

关键词:常熟;总体规划;回顾;剖析Abstract: urban master plan revision major lea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demonstrated this edition planning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by the total of the Changshu Shangwang total Review and edition, painted an entirely new blueprint forChangshu future hook.Keywords: Changshu; overall planning; review; profiling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常熟市概况常熟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南岸,东倚上海,南连苏州,西邻无锡(,北临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

作为百业兴旺的商贸城市,自古就有“锦绣江南鱼米乡”的美誉。

常熟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常熟山水辉映,风貌独特,被汪道涵誉为“世上湖山,天下常熟”。

十里虞山蜿蜒入城,万亩尚湖平铺山南,琴川河穿城而过,雅园幽巷点缀其中,历史城区街巷幽深静谧,形成“山、水、城”融为一体的水乡独特风貌。

2 上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回顾2.1 主要内容2001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95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该规划提出了“一市双城、三片五镇、城乡统筹”的市域空间组织模式;将沿江区域纳入城市建设用地,构建一主一副的哑铃状城市;以内、外环城绿带和放射状滨河绿化带为框架,形成“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两个中心区、两个工业区、四个特定功能区、五大居住片区,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布局结构。

常熟市高科技产业招商地图及招商方案

常熟市高科技产业招商地图及招商方案

常熟市高科技产业招商地图及招商方案一、常熟市高科技产业招商地图作为揚子江三角洲经济区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常熟市一直以来对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视和投入。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持续扶持和配套,常熟市的高科技产业已经发展出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

目前,常熟市的高科技产业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1.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是江苏省首批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

目前,该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包括半导体、光电、大数据、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

区内有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家大型企业研究院、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层次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孵化器,以及诸多大型企业和研发机构。

作为常熟市的高科技产业核心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

2.常熟科技城常熟科技城是由常熟市政府主导建设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作为常熟市科技创新主阵地,常熟科技城的发展方向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密制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

该区已经形成了一条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科技产业链,区内有集聚了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为常熟市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3.苏州科技城常熟产业园苏州科技城常熟产业园是苏州市科技城管委会授权常熟市政府管理的园区。

园区分为高科技区和产业特色区,园区内集聚了涵盖软件开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的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

该区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是常熟市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又一重要载体。

二、常熟市高科技产业招商方案为了进一步发展常熟市的高科技产业,吸引更多的优秀高科技企业和项目入驻,常熟市政府制定了以下的高科技产业招商方案:1. 加强招商引资策略常熟市将采取有效的招商引资策略,积极吸收国内外科技创新型企业,特别是一些高端人才创业带来的项目。

常熟市将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积极破解融资难题,为招商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部分区域位置置换的批复-苏政复[2008]2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部分区域位置置换的批复-苏政复[2008]2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部分区域位置置换的批复
正文:
----------------------------------------------------------------------------------------------------------------------------------------------------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部分区域位置置换的批复
(苏政复〔2008〕29号)
苏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调整置换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部分面积的请示》(苏府呈〔2008〕59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为推进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建设,根据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同意将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原规划面积352公顷范围内的沙家浜区75.43公顷面积(东至南溪路、南至儒浜路、西至庐山路、北至香园路)调出,置换至东至银河路,南至金龙河,西至富临路,北至富士康路。

二、调整置换后的江苏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由原来两个区域合并为一个区域,规划面积仍为352公顷(东至银河路,南至金龙河、富士康路,西至富临路、黄山路,北至苏家滃北)。

三、请你市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加强开发区用地管理,进一步提升功能,促进开发区又好又快发展。

二○○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结束——。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适应常熟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整合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4、《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5、《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7、《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8、《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02] 35号)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1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1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规[1994]36号)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5、《苏锡常都市圈规划》16、《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17、《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1)18、《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9、《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常熟岸段水域利用规划报告》(2002)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以促进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中心,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

2、满足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协调城乡整体发展。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了适应常熟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整合城乡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编制《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3、《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4、《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规[2002]204号)5、《关于印发〈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02]218号)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0]25号)7、《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的意见》(苏发[2000]17号)8、《关于印发〈江苏省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要点〉的通知》(苏建规[2002] 35号)9、《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10、《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规[1991]14号)11、《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建规[1995]333号)12、《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规[1994]36号)1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建规[1994]533号)14、《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15、《苏锡常都市圈规划》16、《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17、《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2001)18、《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19、《常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常熟岸段水域利用规划报告》(2002)第3条规划指导思想1、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以促进常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中心,提出合理的发展战略,并在空间上加以落实。

2、满足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协调城乡整体发展。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的批复-苏政复[2014]86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的批复-苏政复[2014]86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的批复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的批复(苏政复〔2014〕86号)苏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的请示》(苏府呈〔2014〕42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你市报送的《苏州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2-2030)》。

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决策部署,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要求,以现代化发展为引领,以发展方式转变为重点,以中新合作示范为特色,提升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发展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合理控制人口和用地规模。

到2020年,园区规划人口规模11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59.2平方公里以内;到2030年,规划人口规模135万人,建设用地控制在165.1平方公里以内。

三、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量。

逐步清理闲置土地,以置换、加密、加层等方式挖掘低效土地潜力。

优化用地布局,加强土地利用和城市交通的相互协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抓好城市特色塑造和开敞空间建设,提升城市空间品质。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逐步淘汰资源能源消耗过高的产业。

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河湖水系等重要生态开敞空间以及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持续改善园区环境面貌。

五、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

完善铁路、公路、水运等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区域交通、城市交通以及各类交通方式的统筹组织和相互衔接。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
佚名
【期刊名称】《江南论坛》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2010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获评江苏省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9
【相关文献】
1.突出生态优先倡导绿色发展江苏省生态工业园区——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巡礼[J], ;
2.打造产业高地建设生态新城构筑幸福家园国家级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 [J],
3."产-人-环"一体化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路径与发展模式研究 [J], 余义勇; 张骁
4.予人玫瑰犹有余香——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安监工作纪实 [J], 陈璇
5.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启用“安环E保”监管信息化平台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工作计划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工作计划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工作计划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发区第二个20年发展的起始之年,规划好今年目标,部署好今年工作,对于团结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凝聚人心,继往开来,开创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13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具体目标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现代化,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新城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管理创新,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先进产业集聚、科技创新活跃、综合环境优越、社会和谐文明、体制机制高效的园区,以优异成绩开启开发区新的辉煌.总体思路:积极实施八项工程,奋战五年再建一个开发区,全力打造规模化、科技型产业;全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社区;全力打造现代化、和谐型滨江.具体目标:1、地区生产总值283亿元,增长22.5%;2、工业总产值1020亿元,工业销售收入975亿元,增长均在20%以上.进出口总额65亿美元,增长15%;3、注册外资7。

8亿美元,到账外资5.2亿美元,注册内资38亿元;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其中工业投入173亿元,分别增长9。

9%和15。

8%。

切实做好外资增资工作和民企的技术改造工作;5、财政总收入53。

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亿元,分别增长25。

2%和15。

8%;6、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国际物流园和虚拟物流建设,全力推进港口码头建设.不断引进规模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配合海关做好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的申报工作;7、坚持自主创新,用好科创基金,做好企业的对上争取工作。

加快科创园建设,加大创意经济和总部经济的招商力度。

完成大学研究院区域建设,不断引进创新创业型人才团队。

区域劳动生产率争取达到180万元/人;8、加快新城区建设,初步形成新城形象。

农宅置换商品房一期交付,二期启动建设。

继续实施“退二进三"工作,进一步提升集镇区域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整合区域资源,实行集约和节约用地.启动万亩长江农业生态主题公园设计、建设;9、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省级标准),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扶持村级经济,壮大村级财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2012-2030(修编))环境影响评价简本1开发区规划概述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开发区”)位于江苏省常熟市碧溪镇,于201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发展目标为:通过有效的政府引导和规范的市场化运作,依托本地区的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齐全、配套完善、港城协调、富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的功能定位为:开发区科技创新中心、高端型制造业基地、新兴产业发展基地、绿色生态产业新城。

开发区产业定位为:开发区第二产业在传统支柱产业基础上,集中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现代物流业、商贸金融业、研究与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区与开发区服务业的互动,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支撑水平。

本次评价开发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常太边界,西至浦江路,南至碧白塘、扬子江大道、建新塘、通闸路及通港路,北至长江,总面积为59.74平方公里。

2开发区开发现状开发区自设立以来遵循“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产出”的准入门槛引进入区企业。

开发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备,实施了清污分流、雨污分流,污水经管网收集进入滨江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07)标准排放。

一般工业固废进行综合利用,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

开发区采用集中供热,并优化能源结构,使用天然气、电等清洁燃料,为开发区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注入了动力。

区内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总体都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区在环境管理上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认证工作,成立了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编制了《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10年开发区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验收,已经形成生态工业雏形,2011年6月经环保部同意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将进一步提高开发区整体的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开发区生产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但开发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也存以下问题:(1)用地布局相对较为合理,但尚有米山化学、液化空气(规划2号产业园)、永和精细化工(规划出口加工区)3家化工企业不在化工集中区内,均为2006年化工整治前已进驻企业,目前属于保留企业。

建议上述企业控制其生产规模不得以任何形式改建和扩大,并适时搬迁入区。

(2)开发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三产发展偏低,第二产业仍以钢铁、化工、造纸、能源等基础产业为主,汽车及零部件生产、装备制造、电子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及新兴产业比重还比较低。

(3)开发区中水回用率相对较低,中水回用范围有待扩大。

(4)开发区现状绿化覆盖率相对较低,绿地面积有待增加。

3区域环境质量(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开发区及周边SO2、NO2、TSP、PM10、HCL、CL2、甲醛、丙酮、甲苯、二甲苯、甲醇、非甲烷总烃、硫化氢、氨、苯乙烯、铬酸雾、硫酸雾、苯酚、氮氧化物监测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

(2)地表水环境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情况较好,除三水厂取水口(L11断面)SS指标出现超标,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标准外,其余断面各因子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相关标准。

超标原因主要是:船舶航行及取水设施取水对水体泥沙会造成搅动,因此水体的SS会出现超标现象。

(3)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开发区各监测点位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3及4a类标准。

本区域声环境质量良好。

(4)土壤环境质量各土壤监测点各因子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本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良好。

(5)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开发区各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本区域地下水环境质量良好。

(6)河流底泥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河流底泥能够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本区域河流底泥环境质量良好。

4开发区现存问题和主要生态环境制约因素4.1 主要环境问题(1)根据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长江L11断面SS超标,主要原因为长江上来往船舶较多,船舶航行对水体泥沙会造成搅动,因此水体的SS会出现超标现象。

(2)区内河流常浒河、徐六泾、高浦塘、万年塘、金泾塘、白茆塘等氨氮、总磷污染指数相对较高,较为接近标准值。

4.2制约因素(1)根据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长江三水厂取水口断面COD、TP监测数据均等于或接近于标准指标,因此要加强该地区的水环境保护。

(2)三水厂取水口附近分布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长江(常熟市)重要湿地及长江常熟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域生态保护的要求也制约开发区的发展。

5本轮规划评价结论5.1规划的环境影响分析(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开发区采用清洁能源轻质柴油和天然气,工业用地主要是一、二类用地,工业废气产生量的较少。

预测结果表明,开发区新增的大气源强各污染物在评价区域内造成的小时、日均、年均最大地面浓度贡献值均能达到相关标准要求。

开发区新增和削减的大气源强各污染物在各敏感点位的小时、日均、年均最大浓度贡献值叠加监测本底值后均能达到相应标准限值的要求,开发区的建设不会对区域大气环境功能区产生较大影响。

开发区不单独设置大气防护距离,具体执行相关企业设定的大气和卫生防护距离。

另外,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化工园区(集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11〕108号)要求,开发区内的化工集中区边界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不少于500米宽的隔离带。

因此,建议开发区内的化工集中区边界设置500m环境防护距离,如果入区项目在具体的项目环评中有高于苏政办发〔2011〕108号的卫生防护距离要求,则按项目环评要求的距离设置。

该防护距离范围内目前无居民点,且不得新建学校、医院、居民住宅等环境敏感目标。

(2)水环境影响分析根据预测在开发区新增污水排放与本底浓度叠加后,L12、L13、L14典型断面COD、氨氮浓度值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Ⅱ类水标准值。

常熟市第三水厂取水口所在断面浓度增量为0,因此与本底叠加后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功能区要求的II类水标准值。

(3)声环境影响分析: 在各项声环境防治措施落实的情况下,声环境质量可达到功能区要求。

(4)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在各项固废污染防治措施落实的情况下,固废对环境无不良影响。

(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拟占用征地已经规划为相应类别用地,进一步开发建设对目前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土地破坏影响相对较小;区内河流活水、护坡、驳岸、建设绿化带等生态设计工作,将会使水生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总体来说,开发区建设对原有区域生态结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有很大影响,但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不利影响,可以基本上保证人居生态环境质量不降低。

(6)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开发区内无集中式地下水源开采及其保护区,居民生活用水由常熟第三、第四水厂供水。

开发区规划排水体系为雨污分流,区内废水除芬欧汇川、理文造纸外,全部接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水体,因此,开发区开发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较小,不会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5.2环境风险评价开发区环境风险主要存在三个方面:(1)开发区接管企业废水达不到污水厂接管标准,影响污水厂处理效果造成污水厂事故排放造成的水环境污染;(2)企业生产设施故障导致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3)化工园区企业内涉及有毒物质泄漏对大气、地下水影响,火灾爆炸风险事故及影响,毒物泄漏对水环境的影响。

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发生事故排放,较正常排放条件对区域水质的影响明显增加,但不会对饮用水水源地造成影响;化工集中区发生事故排放时,会对化工集中区5000米范围内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环境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但预测结果表明事故发生后的最大影响浓度远小于污染物半致死浓度和车间最高容许浓度,不会对敏感点人群造成生命威胁。

通过现状调查,选取区内规模较大的化工企业--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为代表,分析了区内企业的环境风险水平。

结果表明,江苏理文化工有限公司属于重大风险源,其环境风险水平在可接受范围内。

鉴于开发区规划产业定位与现状类似,且对今后入区企业将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不会引进存在较大环境风险的企业/项目;考虑规划期企业技术进步,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水平提高等因素,评价认为开发区内企业环境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5.3总量控制(1)大气总量控制方案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集中供热,开发区集中供热能力不新增,因此新增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未来进区企业的工艺废气。

拟随项目入驻,由常熟市环保局在辖区内平衡;新增特征污染物总量,由常熟环保局按照达标排放总量核定后下达。

(2)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至规划期末,预测开发区每天将新增 5.749万m3/d废水,COD新增1027.17t/a,NH3-N新增97.78 t/a、TP新增9.78t/a,目前该功能区水环境容量仍能满足要求,未来开发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污染物进行总量控制。

①对开发区河流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②提高企业水的重复利用率;③提倡节约用水及提高中水回用量。

(3)固体废物总量控制开发区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各种原材料的废边角料、废有机溶剂、废树脂、废酸等。

其中一般工业固废尽可能综合利用,不能综合利用的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置;生活垃圾在常熟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运前由碧溪新区东张垃圾填埋场填埋,在常熟第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运后由其统一焚烧处理;危险固废委托江苏康博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有限公司等进行安全处置。

通过以上固废防治措施,开发区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

5.4公众参与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要求,以网上公示、发放调查问卷两种方式开展公众参与工作。

第一次公示于2013年2月28日至2013年3月7日在江苏环保公众网(/#)进行公示。

第二次公示于2013年10月11日至10月23日在江苏环保公众网(/#)进行公示。

另外,在常熟日报于进行了登报公示,公示期间未接到反馈意见。

问卷调查了开发区范围内及周边的居民、企业代表,统计结果表明:绝大大多数公众对开发区建设持支持态度,无反对意见,同时还咨询了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和专家。

5.5区域环境资源承载力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分析:在常熟市区域层面上,开发区是常熟市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开发区的建设对提高常熟市科技产业的聚集度、确保“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完成起到了重大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