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合集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工程技术人才教学与实践策略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工程技术人才教学与实践策略研究

智者论道智库时代·240·一、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背景来华留学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教育合作和教育对外开放的前沿部分,是民心相通、人才培养、人文交流等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渠道,起着战略性、先导性和驱动性作用。

截止到2017年底,我国来华留学生达489,172人,这些留学生来自204个国家及地区,遍布6大洲,分布在我国935所高校学习。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都有学生来华留学生,人数达244,905人,占全部来华留学生的50.07%。

工科来华留学生规模仅次于汉语言来华留学生,占全部来华留学生总数的8.71%。

同时,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明显,且学历层次越高工科的偏好越明显。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需要大量国际工程专业人才的参与和支撑,来华留学生教育应对接“一带一路”国家人才需求,承担起时代使命。

深入研究来华留学生教育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大战略意义,厘清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拟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在来华留学生国际工程技术人才教学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学生兴趣不高传统教学法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

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往往课堂枯燥无味,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参与感较低,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来自不同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背景,有着诸多语言习惯、行为认知、文化理解上的偏差,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极易给来华留学生带来学习困难。

(二)未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因为来华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着较高的要求,除了必备的专业能力素养外,还要求老师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和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首先,培养国际化人才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必然的选择。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交流合作日益增多。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必须适应这一需求。

培养国际化人才能够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实力。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过于局限,缺乏国际视野。

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没有与国际接轨,难以满足学生对国际化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其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相比于一流大学,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学术背景和国际经验相对较少。

这使得他们在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再者,缺乏与国际交流的机会。

许多高职院校在师资、学生和教学资料等方面缺乏与国际接轨的机会,无法提供学生与国际接触的平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高职院校应新增国际化课程,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学内容。

此外,还可以邀请企业和国际组织来校开设专业课程,让学生接触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在国内外授课、交流的培训和支持。

为教师提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项目的机会,增加他们的国际化经验。

同时,引进优秀国际教师和专家,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

最后,增加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

高职院校应积极与沿线国家的高职院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国际组织进行合作,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国际交流。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升他们的国际化素养。

总之,“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

然而,现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加强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加学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百家述评•236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内容摘要 “一带一路”背景下,实体经济与现代服务的快速度与高质量发展,促使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面对着改革所带来的挑战。

对此,本文分析“一带一路”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双刃剑”作用,结合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关键词 一带一路;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也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提倡,是我国在相应全球经济与政策的环境变化,所提出来的,坚持互利共赢,发挥各地区优势,促进了沿线国际的全方位、多领域、多方面的合作,是一种跨国战略的合作。

对此,在这一提倡下,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人才需求,开始积极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人才培养评价等,培养并服务于“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

1 “一带一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1.1 人才培养机遇“一带一路”发展建设的深入发展,国际产能与重大工程的合作项目落地于沿线国际,社会经济发展亟需一线技能人才。

进而导致我国职业教育需要走出国门,来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发展建设。

对此,“一带一路”的提倡下,国内职业院校应具备国际化视野,紧跟国际政策实现职业教育的“走出去”,互相吸纳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资源共享且促进深度的职业教育融合。

对职业院校来说,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开始“走出去”,是改革开放的要求,同时也为国际产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利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

而产教融合则是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石,也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为国际技术合作、教育合作、全球产业的合作提供便捷,同时也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国际的优质资源,以此吸收、再加工改造,促使职业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出路。

1.2 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提出“一带一路”,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还为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教育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在全球化的新阶段,国际化职业教育,不仅是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同时还是基于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跨文化推进。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我国的人才市场提出新挑战。

培养合格的国际化人才关键在于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文章着重阐述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内涵,分析我国人才市场现状,并探讨其培养途径。

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一带一路;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一、引言“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别于2010年9月和10月由我国国家主席__提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主动地与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经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致力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

“一带一路”贯穿亚非欧大陆,西系中亚西亚和欧洲经济圈,南连亚太经济圈,涵盖六十多个国家。

沿线各国合作领域包括金融、能源、通信、农林牧渔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政治联系和文化交流日益加深,培养何种人才才能满足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需求呢?笔者认为我国急需培养大量掌握扎实专业知识,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能用外语进行专业性交流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即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

二、高质复合型跨文化交际人才的内涵高质即为高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也称综合表现力,是指人们所具有的各种才气、学识、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特长等方面比较稳定的综合条件。

它大体可分为五大块,即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外在素质、文化素质以及专业素质。

具体来说,综合素质是指人们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种能力与多种特长。

面对变化多端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市场,具备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能积极调试、处理压力、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并促进国际交流和国际谈判。

复合型人才是相对于单一型人才来划分的。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中国在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民族地区因地域偏远、经济落后、文化传承独特而面临着人才资源匮乏、对外交流不畅、对外经济合作能力较弱等问题。

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和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反思。

一、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和挑战中国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地区也因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原因,导致了人才资源的匮乏和对外交流的不畅。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这些地区有望在开放合作中实现更好的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对外交流交流合作能力薄弱的挑战。

为了解决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匮乏、对外交流不畅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高校纷纷加大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和力度。

他们在培养计划中增设了对外交流的项目,例如清华大学自动化学院就成立了清华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联合实验室,将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到民族地区,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一些高校也开始在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增设了对外交流合作的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

云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学院就在本科教学中增设了“国际贸易实务”、“跨文化管理”等课程,以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政府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民族地区的青年学子到国外留学,增加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交流经验。

西藏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留学政策,为留学生提供资助和支持,鼓励他们到海外高校深造,然后回国为当地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些实践,民族地区已经开始逐步调整自身的教育模式和培养目标,向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方向迈进。

尽管民族地区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家间的人才流动成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流动,不仅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同时也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因此,建立健全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一带一路”的背景与历史“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的。

它旨在推动古代丝路沿线国家之间的联系,构建一个连接亚洲、欧洲、非洲、甚至南美洲等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管道,推动各国之间经济和人文交流合作。

目前,“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之一,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二、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的意义1.促进国家经济发展:通过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流动,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知识的传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建立起国际化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可以进一步提升地区内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2.交流各国文化: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可以打破各国之间的文化障碍,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

这不仅有利于扩大合作范围,还可以促进丝路沿线各国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在全球的传播。

实现文化多元性的认知与交流,推进文化共享。

3.深化国际交往:国际化人才流动可以促进丝路沿线各国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

通过人员来往,不仅可以促进政治互信与战略合作关系的加强,还有利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民意相互了解的增进。

进而形成一种稳定和持续的对外交往机制和合作伙伴关系。

1.高效引才机制: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引进政策的研究,建立起符合各国民族特点和文化需求的吸引人才政策体系,提升人才的待遇和保障,以便给予外籍人才更多的安全保障和福利待遇。

2.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建设起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以创新载体为核心,在建立跨学科、跨文化和跨学界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和机制。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作者:郭瑾莉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年第08期“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期我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2018年,河南省教育厅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为河南省高等教育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遵循。

202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河南省高校深化“一带一路”合作进行了全新战略布局,为未来一段时期河南省高校开放办学指明了方向。

地方高校要牢牢把握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培养实践要求和现存问题,积极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加快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开放办学水平。

一、面向“一带一路”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一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使命。

全方位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务实合作,深入推动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科技文化交流,是河南省各级各类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主动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新要求,紧贴建设经济强省需要,促进构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开放、交流、融合新格局的时代使命。

二是加快促进河南省高等教育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与沿线国家共享资源、互通有无、互鉴经验,是打破河南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瓶颈、促进教育全面提质增效,拓展国际化发展空间、扩大国际影响力,办好世界水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是全面提升河南省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急需大量既懂国际通行规则,又有丰富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社会文化、政策制度、培养模式差异明显,国际化人才培养涉及专业广泛、培养规格多样、教学要求各异,在推动境外实体办学等方面仍有诸多体制性障碍。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

2021年5月刊“一带一路”背景下 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以苏州市职业大学为例钟 鸣(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收稿日期:2020-3-1作者简介:钟鸣(1979-),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

基金项目:2019年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改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机电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项目编号:SZDJG-19011)。

0 引言“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合作。

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文件指出“一带一路”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大契机。

“一带一路”倡议为高职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为高职教学资源“走出去”创造了机会和条件,另一方面也给高职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在传统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调整和改革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国际化人才,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面临的挑战性问题。

笔者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路径,希望以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

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与合作,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

通过分析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内容及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介绍了苏州市职业大学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

探索了通过国外模式本土化、联合政府机构“引进来”、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等途径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阶段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065(2021)05-0015-042021年5月刊充分发挥学院优势和地方特色,没有有效整合资源等[4-5]。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研究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国际化人才,适应和融入“一带一路”的需要,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国际化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跨文化交流等,加强学生对国际事务的了解。

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和实习,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拓宽视野,增强国际交流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

英语是国际交流的主要工具,具备良好的英语能力对国际化人才至关重要。

学校应设置多种形式的英语课程,包括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等,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学校还可以组织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流能力。

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

高职院校应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增设与“一带一路”相关的专业,提供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化专业能力。

学校还应开展企业合作项目,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制建设。

学校可以加强与沿线国家高等职业院校的交流,建立起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

可以通过学生交换、教师互访、学术研讨等形式,加深双方的了解和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学校还可以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开展国际项目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一带一路”需求的国际化人才。

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通过加强国际意识和国际视野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加强专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国际交流和合作的机制,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地培养出适应“一带一路”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从而为我国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合作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流动与培养机制研究作者:林新奇苏伟琳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9年第07期摘要:国际化人才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关键与支点,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带一路”的实施效果,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国际化人才流动的新趋势与新特点,构建符合“一带一路”背景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基于“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新内涵,梳理与总结国际化人才流动的新特点,提出构建政府、高校和企业“三位一体、联动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以期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献计献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人才流动;人才培养“一帶一路”是我国在国际发展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倡议,旨在不断推动沿线亚、非、欧等各国深化多边合作、加强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不断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区域影响力,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际化人才作为推动“一带一路”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一带一路”倡议能否落地的关键,这也就是说“一带一路”蓝图的实现归根到底靠的是高素质、高层次、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

文章将尝试分析“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国际化人才的新内涵,具体分析与梳理国际化人才流动的新特点,明确现阶段我国的国际化人才的诉求,建议构建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联动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以求顺应现阶段国际化人才的流动趋势,不断提升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而为“一带一路”的实现提供相应的借鉴与思考。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际化人才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保障,是“一带一路”从构想、建设到完全实现的根本动力,尤其是在当前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的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现更加离不开国际化人才的支持和保障。

谁能明确国际化人才的新诉求,顺应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吸引与培育更多质量更高的国际化人才,谁就能登上国际化人才竞争的至高点,从而把握自身发展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权,进而在现阶段国际发展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一带一路”倡议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随着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不仅是商品和资金的互通,更是文化和人才的互通。

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将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世界各国的合作需求,需要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来推动这一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

这种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能够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需求。

对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才需求。

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要关注教育体系的国际化。

鉴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合作需求,各国的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需求。

这包括了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职业环境。

需要关注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具备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来保证教学质量。

这就需要加强教师的国际化培训和交流,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师资源,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需要关注学生的国际化能力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需要通过国际化的教育课程和国际化的实习机会来锻炼自己的国际化能力,使自己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职业需求。

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需要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已经有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探索与实践。

中国与巴基斯坦、埃及等国家开展了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为当地学生提供培训和交流机会;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了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交流项目,为东盟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教育的师资。

这些探索与实践为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的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的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一带一路”视角的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发展对策研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落实,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日益加快。

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如何培养和引进符合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的人才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以“一带一路”为视角,探讨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发展的对策,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发展背景二、面临的问题1. 人才储备不足。

目前,在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都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尤其是在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的人才方面,更是供不应求。

2. 人才培训不足。

市场对于大规模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带来了对人才培训的迫切需求。

然而目前的培训体系并不完善,培训的专业人才匮乏,培训效果也难以达到企业的需求。

3. 人才引进难度大。

由于国际化人才的特殊性,引进的难度也相对较大。

在一些民族文化、语言能力等方面,人才的匹配度也需要考虑。

企业往往面临着引进人才的困难。

三、对策建议1.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国内高校应该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

企业与高校之间也应该加强联系,建立起长期的合作机制,共同培养适合国际化发展的人才。

2. 加强国际化人才培训。

企业在国际化人才培训方面应该加大投入,建立起专业的培训机构,培训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国家也应该加强对于国际化人才培训机构的支持。

3. 注重人才引进。

企业在引进国际化人才时应该注重择优录取,同时可以通过搭建人才引进平台、提供更多的福利待遇等方式来吸引国际化人才。

4.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国家应该加大对企业国际化人才发展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力度,促进企业可持续地发展,并为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四、结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国际化发展离不开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能力的人才支持。

必须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为我国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指导。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管理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管理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管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国家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国际化人才不仅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也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使命。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成为了重中之重。

首先,学校应当在教育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设立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国际化和跨文化教育,同时开展实践授课、实习以及项目式教学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保持同步的能力,锻炼其海外交流和应对各种跨国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训国际化人才需要通过国际化师资队伍。

应该引进国际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合作,并让他们的国际教育经验和教学方法渗透到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

同时,国内教学人员应通过海外学习和参与国际交流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国际视野与教学能力。

第三,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来促进学生的国际化交流和实践机会,如国际创业大赛、海外实习项目等。

学生应按照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学术背景,并将此与自身所学知识进行结合,使其更好的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

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制定更加完善的留学生管理制度,提高留学人员的认识和意识,保障其安全与合法利益并且积极帮助他们适应中国学习和生活环境,增进国际化交流,支持留学生们在学术和实践方面取得更好成绩。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管理不仅是高校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更是国家未来能否在全球范围内取得战略性优势的关键要素。

可以预计未来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管理将会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发展的核心所在。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一带一路”人才培育争辩与实践1国际化人才的内涵界定只有学问储备、眼界以及个人力量都满足国际化要求,并能主动接受挑战、抓住机遇的高端人才才可以称之为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应具备的七种素养如下所示:①乐观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宽敞的国际化眼界;②深刻理解本专业的国际通用学问;③生疏并把握国际上的一贯做法和常规规定;④跨国际的人际沟通力量;⑤组织国际活动的力量;⑥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力量;⑦对多元文化具有较高的接受力量,心理健康,政治思想觉悟高,能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民族的国际风范。

2国际化人才培育的基本路径2.1以人为本,推行素养训练。

国际化人才的培育主要是通过高等训练来完成,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基础学问与素养力量两把抓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才培育观念,转变传统的应试训练模式成为素养训练模式,被动式训练转变为主动学习式训练,专用人才训练转变为通用人才训练。

2.2留意创新,培育拥有国际竞争意识的高层次人才。

当前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为了适应国家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各个国家都在乐观地寻求符合本国国情的进展道路,为此树立开放和创新的人才培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留意创新力量的培育,要坚持基础学问和素养力量全面进展的训练模式,从而培育出创新力量强、眼界开阔、学习力量强、思想活跃以及实践力量强的高层次人才,为国家的长期进展供应新颖血液。

2.3转变观念,培育具有国际化意识的高层次人才。

训练国际化不断地向更深的程度进展,使得具有国际化意识的高层次人才成为稀缺的人力资源,促使高等训练机构开头转变人才培育观念。

需要树立的观念如下所示:①高层次人才培育的全球化观念,即要用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人才培育的过程,提高人才适应国际化需求的力量;②高层次人才资源流淌性观念,全球化进展促使人力资源的流淌性不断加大,高层次人才的流失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国际高层次人才沟通中要做到“走出去,回得来,引进来,留得住”;③市场化观念,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要树立市场化的观念,实时关注国际人才市场动向,培育国际人才市场急需的高层次人才;④全球化竞争观念,高层次人才应当关注国际进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力量以满足全球化进展的需求,来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

在这一大背景下,民族地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与“一带一路”倡议息息相关。

如何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与反思,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1.1 政策引导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进行大力支持。

其中包括提出在民族地区开展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民族地区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了当下的重要任务。

1.2 经济发展需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民族地区也积极参与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经济的发展对于高素质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

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日益凸显。

1.3 促进地区和谐稳定通过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可以促进民族地区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从而增进地区间的相互理解,推动地区和谐稳定的发展。

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民族地区加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先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通过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学资源和人才,加强本地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2 丰富课程设置通过丰富课程设置,引进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

也可以通过开设国际交流班、项目等形式,提供更多国际化的学习机会。

2.3 加强语言能力培养语言是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民族地区可以加强外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做好准备。

2.4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国际实践机会,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经验积累,提高他们的国际化素养。

3.1 培养模式创新民族地区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培养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城市地区的培养经验,应该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培养方式。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跨学科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探索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跨学科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探索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跨学科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探索作者:郑腊香,张自楚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7年第9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实施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新的使命: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我国高等教育需要通过跨学科教育(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途径,一方面加强学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共同培养外交、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另一方面有必要构建跨学科、跨学校乃至跨区域的“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机制,这样才能在进行跨学科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学科整合和改革的同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引领社会发展并加快我国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步伐。

目前,我国运用跨学科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高水平大学越来越多,有关跨学科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正在探索中。

梳理、归纳“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我国跨学科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问题,对我国运用跨学科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模式问题进行探索,并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跨学科培养国际化人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思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对我国跨学科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新使命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的使命是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

最初,大学的根本任务局限于教学和研究,随着世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做贡献成为了大学的“第三使命”。

大学本身也成为地区、国家和全球创新系统的组成部分。

因而,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政策来强化大学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

现代大学必须培养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才能完成其生产知识、传授知识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历史使命。

“一带一路”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为主要内容,对我国跨学科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新使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跨学科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目前,在与我国建交的175个国家中,通用的语种约有95种,而我国高校仅能开设其中54种语言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带一路”背景下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作者:陆春元陈洁朱学超张健汤晓军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20年第19期[摘要] 苏州市职业大学顺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企业“走出去”倡议与战略对先进制造技术类人才的需求,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职能,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加强交流合作,积极进行留学生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与实践,强化岗位胜任能力,注重传播中华文化和人文涵养,内化留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先进制造技术类国际人才培养质量,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校教育发展水平。

[关键词] “一带一路”;制造技术;国际人才[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苏州市职业大学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合作举办机电一体化专科项目》研究成果;2018-2019学年度“留学江苏优秀人才遴选计划”《先进制造技术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研究成果[作者简介] 陆春元(1979—),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机电控制、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9-0211-04; ; [收稿日期] 2020-02-07“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沿线国家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沿线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创新。

为了推进教育领域对外开放,创新丝路教育发展,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走出去”的企业,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指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

加强教育互联互通、人才培养培训等工作,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

2016年8月,教育部推出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先后与“一带一路”所涉64国签署了不同形式的教育合作协议或谅解备忘录。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一带一路”沿线国来华留学生“提规模、提质量”。

近几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建设了一大批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这些专业集中体现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水平。

开展高职教育海外留学生项目,是宣传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中国的高职教育推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苏州市职业大学顺应时代潮流,成立国际学院,建立运行管理机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开展了多次中外人文交流活动和国际职教论坛,成绩显著,被推举为东南亚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

把长期以来引进的澳洲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加以本土化,推进专业内涵建设,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开展国际生学历教育,承担起国际人才培养的义务,培养出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校教育资源由输入到输出的转变,在国际舞台上展示学校教育发展水平,获得了教育部、江苏省教育厅和南非工業和制造业培训署的肯定。

一、成立国际学院,理顺国际人才培养体制为了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苏州市职业大学专门成立国际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与“苏州市现代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企业同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学生,与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主动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培养企业海外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学院在校长办公室指导下,全面负责学校留学生招生工作,负责教育展会、领馆、中介等对外联络工作;负责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起草有关招生合作协议;负责与二级学院、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等部门联系,落实所招收的留学生人数及专业,落实留学生管理、教育、后勤保障等各项事务。

留学生项目实施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二、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形成合作长效机制苏州市职业大学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南非高等教育和培训部工业与制造业培训署、文化艺术旅游体育培训署合作接受南非大学生进行一年期、一年半期的实训实习项目和三年期的学历教育,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联动开展教学。

目前,招收三年制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学历教育南非学生53名,招收的40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实习项目南非学生已经结业,回国优质就业,鉴于苏州市职业大学在该项目中取得的成绩和示范性效应,2019年9月,南非工业和制造业培训署授予该校“南非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

该校与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地区共建中巴经济走廊文化交流中心,承载学术交流、教育产业化培养与文化交流等重要职能。

近三年招收地区政府选派的学生53名,学习该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机电一体化和汽车检测与维修类人才。

该校与深圳工业机器人行业协会、马来西亚院校进行产学联盟合作,共建“一带一路”产业学院,开展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历国际学生项目,同时开展交换生、学术交流和师资培训等项目,促进中国与马来西亚两国职业教育发展,共同致力于培养“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

三、聚焦岗位胜任力,重视综合能力培养苏州市职业大学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培养掌握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智能生产线、机电设备运用、调试、故障诊断维护的技能及初步的设计、实现能力,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

在来华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留学生教育中,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实践训练,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方式,将岗位胜任力理念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一)本土化国际先进职教资源,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该校消化吸收与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多年中外合作办学经验,把澳方的先进理念和国际认可的课程包本土化和改良,根植在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留学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在实践中借鉴《悉尼协议》接地气地与各专业实际融合,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职教国际人才培养模式,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该课程体系按照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系统的构成逻辑主线,以工作领域和作业流程确定课程模块,进行学习领域描述和知识点梳理,选择项目载体,并按学习规律排序,进行课程整体优化设计,构建了由机械机构与传动、执行机构驱动、故障诊断与维护、自动控制与调试四个主要课程模块和一个机电系统综合运用实践模块构成的“四段一综合”课程体系。

每个课程模块确定相应的主要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选取若干个典型项目,对照实物进行现场教学,将要解决的岗位能力点,分解到每一教学单元中。

对各个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形成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如图2)。

(二)专业标准和评价体系对接国际,人才培养规格具有国际竞争力深入把握“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智能生产核心技术要求,借助国际合作平台,围绕苏州及周边地区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特征,依托职教集团、苏州市先进制造业工程师协会等,政、行、企、校共同优化了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标准,构建了柔性、开放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与国际专业认证接轨的专业管理和评价体系,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技术人才提供指导路线。

(三)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打造开放、高效的课堂先進制造技术类专业将依托行业、企业和共建院校,以智能制造为主要方向,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建设了“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专业资源库。

同时,树立“以信息化‘撬动’教学理念和内容现代化”的思想,利用资源库搭建网络课程,实现翻转课堂教学;利用资源库探索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微课制作研究;探索线上线下交互学习模式,推广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使用。

(四)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实训平台,培养工匠型创新人才面向中国制造2025,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进一步加大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训练中心的建设,按照“教学、生产、研发、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和“基地建设企业化、实践教学生产化”的要求,重点开展基地内涵建设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营造工匠精神培养环境,打造创新实践教育平台,推进以创新创业为主的实践教学,将工匠精神和创新素质培养深植实践教学。

(五)构建“以生为本、结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评价体系与专业第三方评估机构合作,开展基于《悉尼协议》的专业建设规范研究和咨询,在研究国际专业认证体系指标内涵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及其合理、毕业生的质量与能力、教学成效及评价、培养方案、课程、教师、教学相关软硬件设备等若干方面,结合实际情况,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流程,并全面落实到专业建设的各环节,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标准接轨(见图3)。

(六)强化过程,加大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力度严格执行教育教学常规,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努力优化教育教学各个环节。

在管理过程中,力求务实,各级教育教学责任人认真履行好职责,确保教育教学工作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有成效。

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培养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在世界人才交往中,来华留学生教育事业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饱经沧桑,积淀了五千余年的文明智慧与结晶,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与优秀品质,也应成为涵养来华留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源泉。

向背景不一、文化各异的来华留学生输出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爱华情节,也是留学生教育始终探索的重要命题。

(一)强化汉语学习,传播中华文化汉语是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通过强化汉语学习,可以使留学生熟练掌握汉语的日常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人际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获得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汉语知识,为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人士沟通打下坚实基础。

对于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三年制留学生先开设一年的汉语言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口语对话训练,通过写作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留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华交流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后期进入专业学习,使用学校自编的中英双语教材,通过中英对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专业汉语知识,便于以后从事专业工作时的专业沟通交流,为后期职业生涯奠定语言基础;苏州作为有2500年历史的城市,吴地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校吴文化研究院专门组编中英文版本《吴文化》作为必修课程,让留学生了解苏州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同时爱上苏州,同时还将书法(画)、太极拳、茶艺等作为选修课程,增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