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火炮
古代大炮原理
古代大炮原理
古代大炮是一种古老的武器,它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却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要利器。
大炮的原理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爆炸能量来推动炮弹飞出,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古代大炮的原理。
首先,大炮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铁和铜,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火性和耐磨性,
能够承受火药爆炸的冲击力。
大炮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包括铸造、打磨、钻孔等,才能制作成型。
其次,大炮的内部结构包括炮管、炮弹、火药等部分。
炮管是大炮的主体部分,它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火药爆炸时产生的高压气体。
炮弹是由铁、石头等材料制成,形状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成圆球形、圆锥形等。
火药是大炮的动力源,它在点燃后产生的爆炸能量推动炮弹飞出。
接着,大炮的使用原理是利用火药的爆炸能量来推动炮弹飞出。
当火药点燃后,产生的高温和高压气体会迅速膨胀,产生巨大的推力。
这种推力会把炮弹从炮管中推出,形成抛射动作。
炮弹在空中飞行一段距离后,会击中目标,造成破坏和伤害。
最后,大炮的原理虽然简单,但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它的射程远、
威力大,能够对敌方阵地和城墙进行有效的轰击,起到了重要的战术作用。
同时,大炮的出现也改变了古代战争的格局,成为了战争中的重要利器。
总的来说,古代大炮的原理是利用火药的爆炸能量来推动炮弹飞出,具有简单
而有效的工作原理。
它在古代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战争中的重要利器,对古代战争产生了重要影响。
古代大炮原理
古代大炮原理
古代大炮是一种通过火药爆炸产生巨大气压从而将炮弹射出的武器。
它的基本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装填炮弹:在古代大炮内部装填炮弹,通常是由铁制成的球形或者圆柱形炮弹。
2. 装入火药:将火药装入古代大炮的炮膛中。
火药通常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等成分混合制成的。
3. 点燃火药:使用火石等工具点燃火药,引发火药爆炸。
4. 爆炸产生气体:火药爆炸会产生大量气体,由于炮膛是封闭的,气体只能通过炮口方向逃逸。
5. 高压气体驱动:火药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会迅速向炮膛的炮口方向扩展,推动炮弹向前射出。
6. 炮弹射出:由于高压气体的推动作用,炮弹从炮管中射出,飞向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大炮的设计和制造相对简单,因此在准确度和射程方面通常不如现代火炮。
但古代大炮在战争中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攻城、防御、士气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中国的宋朝。
最初的火炮是由竹子制成的,装了火药和铁制弹片,并用火炭点燃。
这些火炮被称为“霹雳炮”,被用于攻城战中,以摧毁城防墙和城门。
最初的火炮射程不远,精度也不高,但是它们对战争的影响深远,使城墙防御的价值大大降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改进。
在明代(1368年到1644年)时期,中国人发明了螺旋筒式火炮,这种火炮的灵活性和精度都较高,对于攻城战和对抗骑兵都很有效。
14世纪时,欧洲人开始使用火炮,他们从中国和中东地区获得了这种武器。
最初的火炮是直管式,射程和精度有限,但是它们在欧洲军队中的使用迅速获得了成功,成为战争的常规武器。
16世纪初,欧洲人发明了旋转式火炮。
这些火炮利用齿轮机制旋转枪管,提高了射击精度和速度。
这种进步使欧洲人的火炮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使他们能够在战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17世纪是火炮技术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候,火炮开始使用镶嵌式火炮管,这种管道是由几个铁环组成的,它们用铁板压制在一起,并用机器加工精确加工,以使管道内部表面更光滑。
这种管道提高了火炮的强度和精度,同时也减少了炮管的折损率。
18世纪是火炮发明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武器制造商开始设计更加复杂的火炮,射程更远、更精确。
一种重要的技术成果是“滑铁卢火炮”,这种火炮是由英国马克·布鲁诺设计的,是一种能够发射多个弹片的火炮。
在滑铁卢战役中,这种火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拿破仑的军队受到严重打击。
19世纪和20世纪是火炮发展的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火炮的材料和设计得到了进一步改进,最重要的是改进了炮弹的设计。
现代火炮和导弹系统是依据先进的科学理论、材料和电子技术研制而成的。
总的来说,火炮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
从初期的竹制霹雳炮到现代的高科技武器系统,火炮的历史见证了人类战争技术的快速进步,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在未来,我们应该为和平而努力,并尽可能减少战争带来的损害和损失。
最早的火炮原理
最早的火炮原理最早的火炮原理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火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宋朝。
火炮的原理是通过装有火药的金属炮管,在点燃火药后产生的高温气体压力作用下,推动炮弹或石球发射出去。
火炮的关键部件是炮管和点火装置,炮管是由铁制成的圆管,一般有较长的长度,可以容纳较大量的火药和炮弹。
而点火装置则是通过引火线来点燃火药。
引火线一端固定在炮管内的火药上,另一端则点燃产生火焰,并通过火焰传播到炮管内的火药,引发一系列爆炸反应。
火炮的火药使用的是黑火药,黑火药是由硝石、硫磺和炭粉组成的混合物。
硝石作为氧化剂,在点燃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与炭粉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和气体。
硫磺则增加了火药的稳定性,使其不易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发生意外。
当火药点燃后,产生的高温气体压力作用下,会在炮管内形成高压气体。
由于炮管的封闭性,高压气体只能通过炮口或炮膛的弱点逃逸。
当高压气体逃逸时,会带动炮弹或石球一起被推出炮口,形成火炮的发射动作。
火炮使用的炮弹主要有铁炮弹和石弹两种,铁炮弹是由铁制成的圆球状弹头,石弹则是通过将石块雕刻成特定形状的弹头。
炮弹的形状与尺寸根据具体的用途和目标而定,一般情况下,铁炮弹适合对城墙、城门等实体目标进行攻击,而石弹则适合对敌军人员进行散射式的伤害。
火炮的出现对古代战争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炮的发射距离较远,杀伤力较大,瞬间可以对城墙、城门等建筑物进行毁坏,从而改变了以往围城作战的方式。
同时,火炮的威力也提高了步兵在战争中的作用,使得步兵能够在对城防进行攻击时,获得更好的火力支援。
火炮的原理和技术发展至今已经过了数百年,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现代火炮不仅在结构和材料上得到了改进,使用了更为高效的火药和引信系统,而且还支持自动化装填和火控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火力的精确性和连发速度。
火炮在军事和民用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泛应用于战争、狙击、炮击、破坏以及烟花爆竹等领域。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发展史
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经历了多个阶段。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有了使用火药武器的记载,但当时的火器更多的是如火炬、火箭等用助燃剂来燃烧的火器,尚谈不上是真正的武器。
南宋时期,出现了管状形火药武器--突火枪,这是火炮的前身。
元朝重视发展新式火器,使得同样分量的火药性能约提高三倍。
明朝时期,火炮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
明初已出现了铁火炮,铁火炮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火炮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明代火炮品种繁多,生产量大,结构性能有了很大改进,并且普遍安装了炮车炮架,有的还发射了空心爆炸弹。
明朝时期,为了提高火炮的射程、精度和机动性,对火炮进行了多种改进。
例如,在嘉靖年间,出现了将火炮安装在战车上的“神器”,这种“神器”可以自由移动,具有很好的机动性。
清朝时期,虽然火炮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由于清朝政府吏治腐败、经济衰退、科学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我国古代火炮的发展停滞而走向衰落。
进入现代以后,我国的火炮发展历程更是丰富多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火炮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最初的仿制苏联火炮,到自主研发多种新型火炮,如加榴炮、火箭炮等,我国的火炮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总之,中国火炮的发展历史悠久,从最初的突火枪到现代的多种新型火炮,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改进。
如今,中国的火炮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中国古代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
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滑膛多为前装,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大多配有专用炮架或炮车。
明朝丘撰《大学衍义补》中记载:“今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亦谓之,又谓之铳”。
自元朝以后,古代火炮开始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战。
元朝和明朝前期的火炮中国发明和使用火炮不迟于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产和装备部队。
元末明初使用火铳作战的记载在《元史》、《明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中已经屡见,元朝和明洪武年间制造的火炮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中亦有收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一门铭文为元“至顺三年”(1332)的盏口铜铳,其盏口口径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3厘米,重6.94千克。
铳身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寇第叁佰山” 三行铭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一门明洪武五年(1372)造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0毫米,身管直径58毫米,全长36.5厘米,重15.75千克。
铳身镌有“水左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重二十六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铭文。
山东省冠县出土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9毫米,全长36.4厘米,重15.5千克。
铳身镌有“洪武十一年”(1378)、“海”字铭文。
这3门铳均为铜质,形制也类似,在身管前端均有一个大于身管的敞口,身管后部为药室,有装引线的点火孔。
但至顺三年铳管壁较薄,工艺较粗糙,明碗口铳管壁加厚,药室部有较明显的隆起,身管加铸数道箍,表明后者已能承受较大膛压。
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488~1505) 以前,明政府军器局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口铳的数量为每3年造3000门。
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于身管口径,但实际上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
明初,又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直筒形火炮。
河北省宽城县出土的洪武十八年(1385)造的一门直筒形铜火炮,口径108毫米,全长52厘米,重26.5千克,药室处有宽厚的箍。
古代火炮知识
古代火炮知识
中国古代的火炮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极为重要的军事装备,甚至被誉为“龙的舌头”,也是
开辟现代军事科技新领域的起点。
它的发明由来已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发明的一种军
事火器,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记载。
古代火炮分火炮种,主要有大、中、小三种。
火炮分种,有炮弹类、射箭类、投石类等,他们可以用来发射弹珠,射箭,炸制校场,或者长途射击等。
古代火炮在发射准确性和稳定性方面算不上十分成熟,如果和现代火炮相比,它们的作用还有很大的限制。
但古代火炮的出现给我国的军事历史留下了重要的影响和痕迹,促进了军事武器的进步和发展。
从古代历史时期至今,我国的火炮发展已经走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它们不仅决定了军
事攻防形式,而且在中国军事战略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古代军事科技发展的重
要基石。
古代火炮的发明象征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它不仅为当时的战争提供了可靠的武器,而且也推动了后来伟大的火药科技的诞生。
它不仅丰富了军事手段,而且还助推了当时的农业、商业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夏商时期以来,我国古代火器以及它对中国军事科技发展的重要贡献,引起了人们对它
的关注,激发了后人敬仰古代火炮的精神。
中国古代火炮已成为火炮科技发展史上经久不
衰的经典,值得大家深刻思考和探讨。
大清精锐火炮有哪些?
大清精锐火炮有哪些?清军的精锐火炮种类有很多,下面的罗列将按照两个重要的时间段来划分,即康雍乾时期和洋务运动时期。
康雍乾时的火炮红衣大炮:在康熙年间,红衣大炮在经过了南怀仁的帮助下被分设有三种炮型。
火炮按重中轻分为“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神功将军炮”、“神威将军炮”。
其中“神威无敌大将军炮”(重型大炮),主要用于攻城,质量在2吨至7吨不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武成永固大将军炮,重3吨,炮长310 公分、口径12.5 公分、用药5 斤、生铁炮子20 斤;最大的是平台湾时缴获的郑军炮台炮,重约7吨,长10.2尺,炮弹重16斤,理论上属于同时期欧洲的32磅加农炮。
“神功将军炮”(中型火炮),重约1-2吨左右。
“神威将军炮”(轻型火炮),用于野战,重390斤,长6.6尺,口径3.3寸、铅弹重18两。
这些大炮在康熙皇帝平三藩、驱沙俄、收台湾、灭噶尔丹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清军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火力要比自己的对手更为迅猛。
子母炮:也就是明代的佛郎机炮,在清代依然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其身影遍及黑龙江到广东直接的各省地区。
形制有两种,一种是炮身前细后粗,长5.3尺,重95斤,炮车四轮,子炮重8斤,配有五个;另一种是直桶状,长5.8尺,重85斤,用四轮车运输,配有四个子炮。
一般用于辅助火力。
冲天炮:中国的一种臼炮,用四轮炮车运输,最有名的一台被称为“威远大将军”。
炮膛分为前膛和药室两部分,前膛深37.5厘米,药室深16厘米,直径10厘米。
炮身筒粗短,有六圈加强箍,前粗后敛,炮中部置耳,用以支撑、平衡炮体和调整射击角度。
以四轮木质炮车承载,发射铁弹、开花弹和子母弹。
在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乾隆皇帝消灭准格尔和平定大小金川重发挥了重要作用,是野战和攻坚的必备神器。
九节十成炮:炮身分九节,各节长短粗细相同,每节一端刻有阳螺纹,另一端刻有阴螺纹。
使用时,将各节相继旋接,组成炮身。
全炮重790~798斤,长5.1~6.9尺。
古代大炮制作方法
古代大炮制作方法古代大炮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它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古代大炮的制作方法虽然与现代大炮有所不同,但其制作原理和工艺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探讨。
下面将介绍古代大炮的制作方法。
首先,制作古代大炮需要准备好合适的材料。
古代大炮的主要材料包括铁、铜等金属材料,以及木材等。
这些材料需要经过精细加工,以便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大炮零部件。
其次,制作古代大炮需要进行设计和铸造。
在古代,大炮的设计和铸造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艺活动。
首先,需要根据大炮的用途和规格,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计算。
然后,通过铸造工艺,将设计好的大炮零部件逐一铸造成型。
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和精湛的铸造技术。
接下来,需要进行大炮的组装和调试。
在制作古代大炮时,组装和调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工匠们需要将铸造好的大炮零部件进行精准的组装,确保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和密封。
随后,需要对大炮进行严格的调试和测试,以确保其性能和稳定性符合要求。
最后,制作古代大炮还需要进行装饰和涂装。
古代大炮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武器,其外观和涂装也十分重要。
工匠们会对大炮进行精美的装饰和涂装,以提高其视觉效果和军事气息。
总的来说,古代大炮的制作方法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艺活动。
通过对古代大炮制作方法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以及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技艺。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古代工艺文化,为我们当代的制造业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古代大炮的制作方法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古代大炮原理
古代大炮原理古代大炮是一种利用火药作为能量源,通过管道将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释放出来,从而推动炮弹飞出的武器。
古代大炮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军事技术的重大进步,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那么,古代大炮的原理是怎样的呢?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下古代大炮的结构。
古代大炮通常由炮管、火药、炮弹和点火装置等部分组成。
炮管是古代大炮的主体部分,它负责容纳火药和推动炮弹飞出。
火药则是古代大炮的能量源,它在燃烧时会释放出大量的气体,产生高压,推动炮弹飞出。
炮弹则是古代大炮的攻击部分,它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设计成各种形状和材质。
点火装置则是用来引燃火药的装置,通常是通过点火药引线或者点火装置来实现的。
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古代大炮的工作原理。
当火药被点燃时,它会迅速燃烧,产生大量的燃烧气体。
这些燃烧气体在炮管内不断膨胀,产生巨大的压力。
由于炮管的一端是封闭的,所以这种压力只能向另一端推进,于是炮弹就被推动向前飞出。
炮弹在飞出的过程中,会受到空气的阻力和重力的作用,最终落到目标地点。
古代大炮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利用火药燃烧产生的高压气体推动炮弹飞出。
但是,要想制造一门性能优秀的大炮并不容易。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制作炮管,以承受火药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和高压。
其次,需要设计合理的炮弹形状和重量,以确保其在飞行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并尽可能地减小空气阻力。
最后,还需要精准的点火装置,以确保火药能够被完全点燃,释放出最大的能量。
古代大炮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它的射程和威力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弓箭和投石机,使得城墙和城堡这样的防御设施变得脆弱起来。
同时,古代大炮也催生了更加精密的火炮制造技术和炮弹设计技术,为后来的军事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古代大炮的原理虽然简单,但是在当时却是一种极为先进的武器。
它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战争的方式,也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展。
如今,虽然古代大炮已经被现代火炮所取代,但是它作为人类军事史上的重要一章,依然值得我们去探究和纪念。
古兵器大揭秘之火炮的相关介绍
古兵器大揭秘之火炮的相关介绍火炮,发明于中国,是指利用机械能、化学能火药、电磁能等能源抛射弹丸,射程超过单兵武器射程,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口径不小于20毫米0.78英寸的身管射击武器。
据目前史料记载,早在1163年,中国南宋军队就发明了最早的火炮——火石炮霹雳炮,但仍有争议。
黑龙江出土的元大德二年火炮则是目前最早的火炮文物。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分组成。
炮身包括身管、炮尾、炮闩等。
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和飞行方向;炮尾用来装填炮弹;炮闩用以关闭炮膛,击发炮弹。
炮架由反后坐装置、方向机、高低机、瞄准装置、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
反后坐装置用以保证火炮发射炮弹后的复位;方向机和高低机用来操纵炮身变换方向和高低;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以装定火炮射击数据,实施瞄准射击;大架和运动体用于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
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武器——礮。
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
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适应性,现代火炮除配有普通榴弹、破甲弹、穿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外,还配有各种远程榴弹、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子母弹、末段制导炮弹以及化学炮弹、核弹见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压制和摧毁从几百米到几万米距离内的多种目标。
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公袁可立命将设伏,乘风纵火刍茭,糗粮尽归一炬。
奴忿甚,于秋杪载火炮,分兵二道以图报复。
”在火药武器真正派上用场之前,曾经过数个世纪的实验。
发展火药的最大难题,就是燃点快、质量均匀和威力强大,此外,设计出合适的火炮也非易事,倘若设计不当即无法开火。
由于受到早期的制造技术所困,施放火炮者所面临的危险程度,其实与炮击目标物所差无几。
例如在1460年时,苏格兰国王约翰二世就是在燃点火炮时,因为火炮发生爆炸死于非命。
在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的知识
在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的知识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是一座位于中国山西省的一座历史遗迹,也是中国现存最
大的一门明代大炮。
友谊关又称南长城,是明代长城的一部分,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南部。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是为了抵御来自北方的蒙古军队而建造的。
克虏伯大炮是友谊关的一项重要防御设施,它的设计和制造技术非常先进,堪
称当时的军事奇迹。
这门大炮的口径约为280毫米,长约3米,重达约12吨,是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火炮之一。
大炮的炮管是用多层铁皮包裹而成,内部填充有黑火药,可以一次性发射多枚炮弹,威力巨大。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存在为明朝抵御外敌入
侵提供了有力支持。
大炮的威力和射程极为惊人,可以对敌军造成重大打击,成为友谊关的重要防御武器。
在当时的军事中,大炮的存在不仅起到了震慑敌人的作用,同时也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技术水平。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至今仍保存完好,成为了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旅游景点。
游客们可以在友谊关欣赏这座古老的大炮,感受当时的军事氛围。
大炮的巨大身影让人们感叹古代的军事工艺之精湛,也让人们回想起那段悠久的历史。
总的来说,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是一座重要的历史文物,它的存在为我们了解
古代的军事技术和战争方式提供了珍贵的参考。
大炮的设计和制造水平超越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智慧。
友谊关的克虏伯大炮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不可估量,它将继续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记忆。
中国火炮的发展
中国火炮的发展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以抛石块杀伤敌人的兵器,就已由中国人制造出来。
这就是"火炮″的始祖一"抛石机″。
由于抛石机发射的是园形的或其他形状的石头,因此古代的炮字是石字旁,写成"炮″。
这种抛石机好象一架大天平,它的一端斗里装着一枚重量几斤至几十斤的石弹,其形状各异;另一端则栓有许多根绳子,绳子由多名士兵拉着。
在炮发射时,只要指挥员一声令下,士兵们便一齐用力拉绳,放石弹的一端被讯速抛起,石弹便被跑出去。
在《范蠡兵法》中有着关于炮的最早记载:"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千步。
″在汉代著名的"官度之战″中有,曹操曾用"霹雳车″击败袁绍,这种"霹雳车″就是古代的石炮。
东晋时杜驰曾把抛石器械装上战舰用之于水战。
至唐代,使用抛石机逐渐增多,如史书上有"李光弻作大炮,飞巨石,一发辄毙数十人″的记载。
但是到宋代之前石炮使用规模有限,也没有专门操纵炮架的兵士。
宋代是中国的抛石机使用的鼎盛时期,在一次作战中使用百具以上战例已屡见不鲜。
但是也就是在这一时代,以火药喷射的火炮开始出现,石炮的时代逐步成为历史。
公元9世纪我国在世界上首先发明了火药,火药的出现必然导致火药武器的诞生。
火药用于军事后,人们把火药做成火药弹(当时称火球或火炮),代替石块,由抛石机发射出去,这便是原始的"活炮″雏形。
这种原始的火药武器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因此得到了不断的改进和发展。
北宋曾公亮等人于1044年编著的军事名著《武经总要》里就已经记载了多种火药武器和相当复杂的火炮火药的配制方法。
中国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以火药燃烧形成的压力发射弹丸的管形火铳。
据记载,宋代早期的火铳以竹为筒,内装火药弹丸。
这种用竹筒做成的火器,在连续发射时容易烧毁,不能长期使用,因而在宋朝后期或元代早期,古代中国人民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火器,这种火器口径较大。
发射前从管口装入火药和弹丸,管子的后端装入引线,发射时,用火点燃引线引着火药,火药在管内燃烧产生气压,将弹丸从管口喷射出去。
火炮的发展历史
火炮的发展历史火炮发展简史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机。
公元10世纪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后,这种抛石机便用来抛射火药包、火药弹。
宋代在12世纪30年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射击火器——突火枪。
这种身管射击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铳。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重6.94公斤,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绥追讨寇军第叁佰号马山”等铭文。
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 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火炮就有数十种。
“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击时后坐不过五寸,能装小铅弹百个以上。
“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用铁锚限制后坐。
“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十余丈,“毒火飞炮”、“飞摧炸炮”能发射爆炸弹。
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
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内发射药,弹九到达目标后爆炸。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发展。
14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出发射石弹的火炮。
16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16肚纪中叶,欧洲出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
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
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
1600年前后,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
17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发展。
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采取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办法,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中国历史中的枪炮有哪些
中国历史中的枪炮有哪些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不计其数,而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其中,枪炮作为射击武器的代表,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国的军事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历史中的枪炮有哪些。
一、火龙炮火龙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火炮武器,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火器,起源于明朝初年。
火龙炮由铁制管身、火药装置和木制架组成。
它的结构与现代炮架类似,但明显更为简单粗糙。
火龙炮的威力比较小,但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火器之一,它在军事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二、红夷大炮红夷大炮是明朝时期的一种火炮武器,是中国传统火器中最大的一种,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重炮。
红夷大炮的横截面为圆形,背腰侧为固定装置,底座坚固。
红夷大炮的特点是重量大、口径大、威力强,能够在战争中直接对城池展开攻击,其威力之大,足以震惊敌人,成为明朝的重要武器之一。
三、鸟铳鸟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手枪武器,起源于清朝。
鸟铳的外形略像现代手枪,但比现代手枪更加笨重。
鸟铳的枪身分成两个部分,前端是引火机构和枪膛,后端是枪托。
在使用时,将火药放置于枪膛中,用铁棒把子弹塞入膛内,然后用引火机构进行点火。
鸟铳在清朝中期曾经十分流行,成为民间自卫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八路军手榴弹八路军手榴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所使用的一种手榴弹战术武器。
该手榴弹采用了与世界前沿水平相当的技术和装置,握柄、插销、弹壳、弹头、引信、火药装置等十余部分均精益求精,构造精巧,威力强大。
八路军手榴弹可用于投掷和扔掷两种方式,杀伤范围广,威力极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中国历史中的枪炮不胜枚举,每种枪炮在当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民间使用中,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今天,我们已经走入和平的时代,这些枪炮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产物,但它们仍然可以让我们回想起那些曾经的战争和民间生活,成为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明朝军火器军队编制的详细资料及部分火炮(组图)
明朝军火器军队编制的详细资料及部分火炮(组图)中国装备火器的军队编制出现的很早,也很健全。
早在元朝至顺年间,军队中就已装备了发射口径为20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从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火炮,并出现了“炮手军”和“炮手万户府”的建制。
之后由于火器的蓬勃发展,明军更是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
朱元璋在位时,明军首创火铳与冷兵器依次攻击敌船的水攻战术,各地卫所驻军已有10% 装备火铳。
明永乐八(1410)征交趾时,明成祖还在京军中组建了专门的枪炮部队——神机营,这种独立枪炮部队建制在当时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首屈一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之战中,提出了“神机铳居前,马队居后”的作战原则,神机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火器的应用更趋专业化,神机营已成为军队的一个兵种。
明朝中期,戚继光镇守北疆蓟镇(今河北迁西县西北)练兵时,编练的水军营、步营、骑营、车营、辎重营,使用枪炮等火器的士兵已占编制总数的50%左右。
其创建的车骑营中的战车部队,简直就是类似于现在装甲战车部队:车营编官兵3100余名,佛朗机炮256门,大将军(重型大口径火炮)8 门;每车营有战车128辆,每辆战车配有佛郎机2门、鸟铳4杆、火箭手4人,平均每12名士兵装备一门火炮,临战之时火枪轮番射击可以终日不停;骑营编官兵约2700名,装备有60门虎蹲炮。
因此在明朝前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劫掠的成本大大提高(死人太多,收获太少),以至于可以说是亏本买卖,蒙古就因此而衰落。
明朝末期,明军和倭军在朝鲜所进行的战役中,明军的火器质量和使用水平就高于倭军。
当时倭军和朝鲜军都甲胄齐全,十分精良,而明军却有不少连盔甲都没有就上战场了。
朝鲜军队开始很吃惊,以为是明军神勇,其实是明军多使用火器,在火器的时代,盔甲反而是起不到作用的累赘。
明朝前期正规军的装编表:全营兵力:步兵3600人(全配火器);骑兵1000人;炮兵400人(管理野战重炮及大连珠炮);共计官兵5000人。
汉朝 炮的解释 -回复
汉朝炮的解释-回复"汉朝炮的解释"一、汉朝时期的炮的起源与发展炮,又称火炮,是一种利用火药作为能源和推动力源的武器。
在汉朝时期,炮火技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演进。
相传中国的火药是在唐朝时期发现并应用于军事技术中的,但是到了汉朝,炮火技术才得以真正发展起来。
汉朝时期的火器原型可以追溯到西汉中期,而最早出现的炮,也可以追溯到西汉末年的刘秀时期。
汉朝时期的炮主要由炮管、火药筒和火药构成。
炮管通常由铁或铜制成,形状呈圆筒状,一端打开用于装填火药筒,另一端封闭,并有小孔供火药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逸出。
火药筒则是装填在炮管内的火药包裹,起到储存火药和传递燃烧力的作用。
至于火药的制作,则是将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研磨制成。
二、汉朝炮的种类与用途在汉朝时期,炮的种类相对简单,主要分为野战炮和城防炮。
野战炮主要用于战场上的远程攻击,能够对敌军进行有效的火力压制,对抗敌军的弓箭手或骑兵具有很大威慑力。
而城防炮则主要用于城市的防御,可以有效地抵御敌军攻城时的冲撞。
野战炮通常较小巧轻便,方便携带和快速部署。
由于汉朝时期的道路交通相对原始,野战炮常常需要穿越险峻的山峦和河流,因此炮车的设计相对较特殊。
野战炮通常安装在四轮车上,便于快速移动和部署。
火药筒通常是单发式的,需要在每次发射后重新装填火药和导火线。
城防炮则较大且重,需要固定在城墙或堡垒上。
城防炮主要是为了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提高防守方在敌军攻城时的生存能力。
这种炮通常由多个火药筒组成,可以同时发射多个炮弹,覆盖更大的射程范围。
三、汉朝炮的使用与效果随着炮火技术在汉朝逐渐成熟,炮开始被广泛运用于战场和城防。
炮在战争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对敌人进行大范围的轰炸,破坏敌军的军事设施和人员编制,有效地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
在城防方面,炮的运用使得敌军攻城变得更加困难,能够对攀登城墙、破门而入的敌军造成重创。
炮的出现使得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迅速改变了古代战争的格局和规模。
火炮发展简史
(6) 火炮的作战对象、作战环境可能得到拓展,水中火炮、天基火炮 等新型火炮可能相继出现,未来火炮具有摧毁敌方鱼雷、潜艇、卫星 等功能。
火药和火器传到西方以后,欧洲在14世纪上半叶,研制出了一种发射 石弹的短粗身管火炮—臼炮。
15世纪,伽利略等科学家得出弹丸飞行的轨迹是抛物线形这一正确结 论,弹道学开始得到应用。
到17世纪,火炮已发展为弹道低伸平直的加农炮和弹道弯曲的榴弹炮 两大主类 。17世纪以后 ,古代火炮逐渐向近现代火炮演变。
总之,随着兵器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科技在兵器科学中的应用, 火炮技术成为多种技术的综合体,它涉及能源、机械、材料、控制、 光学、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诸多学科,随着多种新概念武器的出现, 表征火炮的各种属性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上一页 返回
பைடு நூலகம்
在压制火炮方面,除了俄罗斯的2C19式152mm自行榴弹炮外,美国 的M198,英国的AS90,原西德的“2000年自行榴弹炮”,意大利的 “帕尔马里亚”和FIROS6,英国、原西德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的FH70, 瑞典的FH77,比利时的GC45,奥地利的CHN45,南非的G5和法国 的TR等155mm火炮都各有特色,代表了现代火炮的水平。
20世纪初,火炮还广泛采用了瞄准镜、测角器和引信装定机等仪器装 置,由此进入了现代火炮的时代。
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比较知名的火炮主要有:
名声显赫的炮王、打得最远的“大贝尔塔”、打得最高的儒勒·凡尔 纳大炮、发射速度最快的美国“火神”(其射速高达6000发/min)以及 最重的“杜拉”铁道炮等等。炮王是1586年由俄国铸炮工匠铸造的一 种铜制滑膛火炮。儒勒·凡尔纳大炮是世界上打得最高的大炮。世界 上最重的火炮是纳粹德国1942年制造的“杜拉”铁道炮
红夷大炮的工作原理
红夷大炮的工作原理红夷大炮,又称臂炮或实心炮,是早期火炮的一种,由中国明代时期的军事家戚继光发明。
它是一种以螺旋式线索射飞实心铁球的火器,其工作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步骤:1.炮身制作:红夷大炮的炮身采用铁质,炮管内壁光滑,以确保炮弹能够顺利经过。
炮身一般比较长,可以支撑起强大的火药爆炸力。
炮身两侧有一对曲柄,通过人力操作可以将炮管提升到合适的角度。
2.弹药准备:炮弹由铁球组成,称为“红夷铁。
”这些铁球一般由精铁制成,重量各不相同,以满足不同射程的要求。
在进行射击前,需要将铁球以适当的顺序堆放在炮膛内。
3.爆炸引信:红夷大炮的引信是通过点燃火药引起火花的方式来引爆火药。
在操作中,引信通常由放在炮口附近的燃烧草包携带,点燃后将引燃炮膛内的火药。
4.火药点燃:火药是红夷大炮发射的动力源。
当引燃了放置在炮膛内的火药后,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和压力。
5.火药爆炸:火药燃烧后会迅速产生大量的高温气体和压力,这些气体和压力会向前推动炮弹。
由于火药爆炸瞬间释放的能量巨大,使得炮弹获得了极高的出膛速度。
6.炮弹发射:高压气体推动炮弹沿着炮管向前飞出。
炮身内的螺旋线索的作用是给炮弹一个旋转的运动,使其稳定飞行。
这种旋转能够提高炮弹的飞行稳定性和射程。
红夷大炮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火药爆炸的原理,通过将火药的能量转化为高压气体,并利用高压气体的推力将炮弹射出。
在燃烧过程中,火药迅速释放出大量的气体和热能,形成高压气体。
高压气体的产生使得炮弹获得了巨大的动能,从而能够射出。
螺旋线索的存在对于炮弹的飞行有极大的影响,它使得炮弹在飞行的同时保持着稳定的自旋运动,有利于保持飞行轨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红夷大炮作为明朝时期的一种火炮,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它的工作原理虽然相对简单,但在当时的战争中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明军在抗击外族入侵时提供了有力的火力支持。
中国古代造炮的流程
中国古代造炮的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古代造炮的流程一、前期筹备阶段。
在着手进行造炮之前,有诸多准备工作需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火炮
中国古代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
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滑膛多为前装,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大多配有专用炮架或炮车。
明朝丘撰《大学衍义补》中记载:“今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亦谓之,又谓之铳”。
自元朝以后,古代火炮开始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战。
元朝和明朝前期的火炮中国发明和使用火炮不迟于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产和装备部队。
元末明初使用火铳作战的记载在《元史》、《明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中已经屡见,元朝和明洪武年间制造的火炮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中亦有收藏。
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一门铭文为元“至顺三年”(1332)的盏口铜铳,其盏口口径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3厘米,重6.94千克。
铳身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寇第叁佰山” 三行铭文。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一门明洪武五年(1372)造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0毫米,身管直径58毫米,全长36.5厘米,重15.75千克。
铳身镌有“水左字四十二号大碗
口筒重二十六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铭文。
山东省冠县出土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9毫米,全长36.4
厘米,重15.5千克。
铳身镌有“洪武十一年”(1378)、“海”字
铭文。
这3门铳均为铜质,形制也类似,在身管前端均有一个大于身管的敞口,身管后部为药室,有装引线的点火孔。
但至顺三年铳管壁较薄,工艺较粗糙,明碗口铳管壁加厚,药
室部有较明显的隆起,身管加铸数道箍,表明后者已能承受较大膛压。
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488~1505) 以前,
明政府军器局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口铳的数量为每3年造3000门。
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于身管口径,但实际
上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
明初,又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直筒形火炮。
河北省宽城县出土的洪武十八年(1385)造的一门直筒形铜火炮,口径108毫米,全长52厘米,重26.5千克,药室处有宽厚的箍。
此外,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有3门洪武十年(1377)造的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00厘米,两侧有双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
炮身铸有“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造”铭文(见彩图[明朝洪武十年(1377)造铁炮])。
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带有炮耳的铁铸火炮。
这种大口径直筒形火炮,显然会增大火炮威力,表明早在14世纪下半叶
中国古代火炮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明朝前期,火炮已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军器局和兵仗局所制造的火炮,有盏口炮、碗口炮、神机炮、旋风铜炮、将军炮(“将军”一词常作为具
有较大威力火炮的封号)等十余种。
永乐十二年(1414),
明成祖第二次征漠北,曾用火炮击溃敌军;正统十四年(1449),于谦守卫北京,曾用火炮和其他火器大败瓦军的进攻。
明朝后期的火炮从16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火炮仍有发展。
嘉靖年间制造的虎蹲炮,长1尺9寸(约合0.6米),重36
斤(约合21.5千克),配有铁爪、铁绊,发射前可用大铁钉将炮身固定于地面,形似虎蹲,这种炮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厉害的缺点。
《明会典·工部》记载,嘉靖四年(1525)制造的“毒火飞”,炮筒用熟铁制成,装火药十多两,炮弹由生铁熔铸,弹内装“砒硫毒药五两”,点火后“将飞打于二百步(约330米)外,暴碎伤人”。
这是中国古代以火炮发射爆炸弹的最早记载。
万历年间还大量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火炮。
万历二十年(1592)在杭州制造的“天字一百三十五号大将军”铁炮,口径113毫米,全长143厘米,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明显增大。
炮身有九道箍,铸有炮耳,安有两个铁环。
万历年间,明军援朝作战时曾使用过这种铁炮。
在此期间,欧洲火炮开始传入中国,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佛朗机铳和红夷炮。
佛朗机铳约在正德末年(1521年左右)从葡萄牙传入中国,它有一母铳和若
干子铳,母铳身管细长,口径较小,铳身铸有准星、照门,可瞄准射击。
铳身后有“巨腹”,腹上开有长孔,用以装填子铳。
子铳类似一小火铳,一般备有5~9个,可预先装好弹药,
战时轮流发射,提高了火炮射速。
嘉靖初,中国开始成批仿
制佛朗机铳,形制很多。
《明会典》记载有大样、中样、小
样佛朗机铜铳。
《武备志》又把佛朗机铳分为1~5号。
北京首都博物馆现藏有6门佛朗机样式的火炮,均为铜质,有两种类型:一种名为“流星”,腹部为方形;另一种“胜”字号火炮,腹部为圆柱形。
其中嘉靖二十八年(1549)制造的“胜字四
十二号”火炮,母铳口径38毫米,全长91厘米,子铳口径35毫米,全长23厘米。
由于子铳装药量小,母铳口径不大,威力有限。
红夷炮(亦称西洋炮)是一种大型火炮,在万历后期由荷兰传入中国。
《明史·兵志》记载:“大西洋船至,复得巨,曰红夷。
长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数十里”(二丈约合6.22米,三千斤约合1600千克)。
炮身铸有准星、照门,中部有炮耳。
与佛朗机铳相比,口径较大,管壁加厚,并且从炮口至炮尾逐渐增厚,能承受较大膛压,
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
明末,明政府为了抵御后金军的进攻,重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大量仿制红夷炮。
天启元年(1621),李之藻受命按西洋新法制造火炮;崇祯二年至三年(1629~1630)徐光启督造大小红夷炮400余门;两广总督王尊德也先后仿制大中型西洋炮500门。
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当时的制品。
其中首都博物馆收藏的一门崇祯十年铁铸“西洋炮”,口径100毫米,长233厘米。
其身管的长度同直径的比值更大于万历二十年造的铁炮。
西方火炮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明朝后期火炮技术的发展,改
善了军队的装备。
据《练兵实纪·杂集》记载,戚继光的车营装备佛朗机铳256门,辎重营装备佛朗机铳160门。
天启六年,袁崇焕以红夷炮凭城固守宁远(今辽宁兴城),击退了后金兵,毙伤敌数百人,后金统帅努尔哈赤在该役中中炮受重伤,不久死去。
在火炮技术发展的同时,明末孙元化集中明代制造火炮的成果,吸收西方先进的造炮经验,撰写成《西法神机》一书。
其后,焦勖于崇祯十六年在汤若望的传授下,辑成《火攻挈要》。
这两部书,是明末火炮制造的理论和工艺技术专著,对西方新式火器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
清朝火炮清朝前期,清政府为适应统一全国及平定三藩叛乱等战争的需要,大量制造火炮。
主要有3种类型:①红衣炮(即红夷炮)型,如《清会典》中记载的“金龙炮”、“武城永固大将军”炮、“神威无敌大将军”炮等。
现存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一门康熙十五年(1676)铸造的“神
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炮身前细后粗,口径110毫米,全长248厘米,重1000千克,装药2千克,铁弹重2.7千克(图1[清康熙十五年“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这种炮在中俄雅克萨之战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②子母炮型,类似佛朗机铳。
如“子母炮”、“奇炮”等。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门“子母炮”,母炮口径32毫米,全长184厘米,子炮长25.5厘米。
③大口径短管炮,如“冲天炮”、“威远将军”炮等。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门康熙二十九年铸造的铜质“威远将军”炮,口径212毫米,
全长69厘米,重280千克,载以四轮车,能发射15千克重的爆炸铁弹(图2[清康熙二十九年“威远将军”炮])。
康熙时比较重视火炮,仅据《清文献通考》记载,从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共造大小铜铁炮约900门。
随着火炮的大量生产,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火器营,专习枪炮。
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又规定各省绿营兵每千名设炮10位,火炮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之一。
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直至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为抗击殖民主义者的侵略,各地军民又造了一些重型火炮,广东省虎门、江苏省镇江市等地至今仍保存有当时的抗英火炮(见彩图[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造虎门沙角炮台炮])。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清政府大量购买西方近代火炮,同时创办了一些近代军事工业,制造近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近代火炮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