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名校高考语文备考_必修一第四单元导学案短新闻两篇…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一等奖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案例分析的结果
案例名称:人民日报的“两微一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案例总结:总结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成功 经验,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分析:介绍了人民日报的“两 微一端”在短新闻导学案中的应用, 包括其特点、优势和效果
案例启示:从人民日报的“两微一 端”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 示,如何将其应用到其他领域
短新闻导学案的未来发展
第五章
未来发展的趋势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学生的 主体地位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实践性 和应用性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现代 信息技术的融合
短新闻导学案将 更加注重与其他 学科的交叉融合
未来发展的挑战
新闻行业的变革与竞争 短新闻导学案的普及与推广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创新与发展的平衡与协调
实践应用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 相符合。
设计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方案,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
实施教学方案:按照教学方案,开展短新闻导学案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评估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式,对教学 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实践应用的效果
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
增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 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培养学生新闻素养和综合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教师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创新与 改进
短新闻导学案的案例分析
第四章
案例选择的理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学案(无答案)-word文档

《短新闻两篇》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3.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①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南京条约》,强行割让和租借中国香港岛、九龙、新界等地区。
为实现祖国统一和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政府和英国政府经过22轮外交谈判,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2019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019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离开祖国一个半世纪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
奥斯维辛集中营则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杀害。
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诉说着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
③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几个部分。
有时,结语可以省略,但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
导语放在开头,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2、字词正音①易帜()②冉冉( ) ③婆娑( ) ④噩梦( ) ⑤嬉笑( )⑥纳粹()⑦撰写( ) ⑧步履( ) ⑨窒息( ) ⑩祷告( )二、课堂思考:1、《别了,不列颠尼亚》由那几个部分组成?(提示:新闻的组成要素)2、《别了,“不列颠尼亚”》的主体部分由哪几个场景构成?请概括。
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教案

《短新闻两篇》教案《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学习目标】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学重点】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
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一、导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二、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及时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1when:何时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6how:何果3、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基本特征:1〉内容真实。
2〉迅速及时。
3〉语言简明5、根本特点:让事实说话6、消息的结构1)标题:a.引题(形势、气氛、背景)b.正标(高度概括内容)c.副标题(重要事实结果提要)2)导语:第一段或第一句话。
3)主体(时序式、空间式、逻辑式等结构)4)结语(可有可无,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5)背景(相关事件背景,无固定位置)三、思考:1.标题有什么含义?明确:标题新颖,含义有二:一是现实场景,查尔斯王子等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的夜幕中;象征意义,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2.找出本文的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部分的具体内容。
明确:导语(1节):末代港督离港,英国统治终结。
【学案导学设计】高一语文配套学案第四单元 第10课(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第10课短新闻两篇——历史的定格与沉思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重(nínɡ)停泊.(pō)婆娑.(suō)窒.息(zhì)B.瞩.目(zhǔ) 凋.谢(diāo) 茫.然(mánɡ) 撰.写(zhuàn)C.噩.梦(è) 步履.(1ǚ) 沼.泽(zhǎo) 号角.(juě)D.大厦.(shà) 厦.门(Xià) 祷.告(dǎo) 折.磨(zhē)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肤浅华而不实札记陈词烂调B.俯瞰交接仪式狭隘杀一儆百C.汽艇雏菊怒放靛青闲情逸志D.隐秘奥斯维辛撰写意味蕴籍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________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________难忘。
(3)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________的地方。
A.居然终身实验 B.居然终生试验C.竟然终身试验 D.竟然终生实验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战期间,纳粹有组织地实行了对600万犹太人种族灭绝计划,这些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主要是在俄国和德国之间的东欧国家进行的。
B.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想到当年这里曾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参观者便会不寒而栗....。
C.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正确的审美观,加上对新闻特点的正确把握,学习新闻时就会驾轻就熟....,能够比较容易地领会文章的内涵。
D.事实上,被我们诗意地美化为“中华民族大团圆”的春运潮,对于广大农民工来说实乃有不由自主....的被迫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一.相关知识1.新闻体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6要素是什么?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件的起因⑤经过⑥结果3.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针对性)。
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②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语:消息要求事实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教材助读1.世事沧桑话香港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6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1)

短新闻两篇考纲要求: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祷( )告漂泊( ) 婆娑( )起舞撰( )写丰腴( ) 噩( )梦步履( ) 瞩( )目2.近义辨析(1)震动·振动①印尼海啸铺天盖地冲向沿岸建筑、道路,连大地也似乎________起来。
②音乐大厅里座无虚席,美妙的旋律时而清柔时而欢快地________着听众的耳膜。
(2)目前·日前针对________日本首相小泉不顾现实地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我外交部发言人向准备访华的日本外交部发出了“________不方便接待”的通知。
震动振动日前目前3.查阅两则新闻的背景资料,并做简单地介绍。
①香港问题的由来②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4.什么是新闻?由那些要素构成?其内容由几部分组成?1)什么是新闻(消息)?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3)新闻内容由几部分组成?难点突破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插入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背景材料的语句,并探讨这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涵其中,如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看见了什么东西?其中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延伸拓展一.阅读拓展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报北京4月8日电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篇新闻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13 短篇新闻两篇 2 二中雷晓云《别了, “不列颠尼亚”》高一语文编写人:雷晓云一.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4.体会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二.学习重点 1.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把握新闻的基本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2.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三.学习难点: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四. 教学课时:1课时。
五.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六.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是新华社记者。
七.开阔视野: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泛指整个新闻事业;狭义的新闻则是指一种文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特写、访问记等。
它是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特殊文体,“具有迅速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它是报纸广播电视常用体裁形式的总称。
概括起来新闻有如下几种特色:真实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特征;时效性: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讲究时效,尽量缩短“时间差”;新颖性:报道内容必须有价值有意义,它是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新人物新风尚等客观事物;准确性:受真实性的制约,这种文体用词准确,叙事恰切,对一些问题的提法与评价要有分寸。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高中语文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
3.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重点难点】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
2.品味文章语言,学习写作特点。
3.了解史实,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学习内容】一、知识积累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其基本特征。
其种类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
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四个部分。
消息的标题又分为主题、引题和副题三种。
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导语是新闻的纲领和中心所在,读者可以从导语中得到整个新闻的总印象。
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洁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一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其作用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尾是指新闻消息的结语,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形式。
香港,过去曾是运香、贩香的港口,故而得名香港。
在明朝时,香港及广东东莞、宝安、深圳一带盛产莞香,此香香味奇特,颇受人们的喜爱,故而远销江浙,饮誉全国。
由于当时贩香商人们一般都是在港岛北岸石排湾港将莞香运往广州或江浙等省,所以人们将这个港口称为香港,意为贩香运香之港,将港口旁边的村庄,称为香港村。
1841年英国侵略军在港岛南部赤柱登陆后,由一名叫陈群的当地居民带路向北走,经过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用当地土话答称“香港”,英军即以陈群的地方口音HongKong记之,并用以称呼全岛。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一、预习要点: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培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新闻报道的两大特点:及时性和真实性。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A.降落(jiàng)撤离(chè)序幕(xǔ)B.凝重(níng)接载(zaì)停泊(pō)C.旗帜(zhì)移交(jiāo)护卫(wèi)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淹映陈迹飘扬B.仪势离任港督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2【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2、体会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
【课前预习】1、背景知识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陆军司令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威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二战期间,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因此又有“死亡工厂”之称。
杀死110万~150万人——据英国《卫报》报道,路透社和英国广播公司等机构公布数字显示,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4年多期间,先后关押过数百万人。
其中有110万到150万人在这里丧生。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生20万人——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人发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7000名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
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42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党卫军首领希姆莱于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3座主营和39座小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普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
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精品导学案

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2019-2020年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一4.10《短新闻两篇》精品导学案第10课短新闻两篇一、整体把握1.分别划分两篇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各部分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点读全文共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
叙述了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多年的英国统治彻底结束。
第二部分(2~11自然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
作者按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和离开香港。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点读全文共1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绘布热金卡美好的和平景象。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与标题和首段呼应,突出主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二、细部探微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点拨标题有两层意思。
一方面,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历史终被洗刷。
3.短新闻力求简短,但《别了,“不列颠尼亚”》在有些地方却用了“闲笔”,如第4自然段,作者竟在百忙之中用了较多笔墨介绍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有何作用呢?点拨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
其作用大致为:第一,在结构上,给读者一个缓冲的时间,因为彭定康告别并离开总督府是4时40分,此时距告别仪式6时15分尚有1时35分,这样可以较自然地由一个场景过渡到另一个场景。
第二,在思想内容上,以总督府的沧桑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是中国日益强大的另一体现。
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的自豪与喜悦。
2017-2018学年高中必修一 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短新闻两篇优秀教案 精品

《短新闻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方法:搜集先关材料和图片,加入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语:请问大家假期在家看不看新闻的?大家对新闻有多少了解?那这个单元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新闻以及报告文学。
请大家翻开书,这篇课文是由两篇新闻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要上的就是第一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同学们还记得香港是哪一年回归祖国的吗?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
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看看一篇优秀的新闻是怎样用特殊的角度将这件大事记录下来的。
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互动:大家看了那么多年的新闻、报纸,相信也听了不少广播报道,有没有谁能跟我解释一下,什么是新闻?一、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对新近或者正在发生发现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的报道。
二、新闻的形式:它的种类很多,这里只介绍使用频率最高的消息和通讯。
消息:是新闻报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文体,也叫新闻。
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等等。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群众最关心的事实。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原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单元 10、1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 导学案 - 副本

(原创)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4单元 10、1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一导学案 - 副本
们结合具体段落,说说课文如何将这两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4、那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二)品味语言
1、本篇报道,作者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为我们真实地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同学们想一想,文中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2、那又该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呢?
3、现在让我们纵观全文,该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意?
二、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收集香港回归祖国的新闻报道,与本文比较异同,以剪报形式交上来。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1: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 (系列五)

四、对比强烈的色彩感
画面色彩交错 色彩明 快 黑色“劳斯莱斯” 广场上 灯光渐暗 绿树丛 白色 建筑 南海的夜幕 巨幅 紫荆花图案 五星红旗
回归之路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 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 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 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布热津卡营比主营大好几倍。一条专用门铁路从南边 大门一直通到集中营的北端。铁路尽头原是集中营的 两座配有两座配有毒气室的焚尸炉。这个集中营共有 4个这样的杀人装置。当年,希特勒匪徒把从欧洲各 国抓来的人用闷罐子货车尸旁的月台上,从中挑出极 少数身强力壮者去做苦役,其他的,包括儿童甚至初 生婴儿都被子送进毒气室杀死,然后送入焚尸炉焚化。 这个集中营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被希特勒匪徒从铁 路货车上直接驱赶到毒气室一焚尸消灭的大约有350 万人。1945年初,纳粹德国面临失败,为消灭罪证, 他们把这些大规模杀人装置炸毁了。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
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 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 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 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 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诺维斯 威辛集中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 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的,其余的则被有 计划地残杀了。
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 :
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图片展示
1945年1月被苏联红军解放时的集中营内的犯人(编译:杨晨)
站台上等待挑选的犹太人(编译:杨晨)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4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大成目标】(目标解读、课堂组织2分钟)【使用说明】1、基础案:介绍文章体裁并正音,学生可翻阅资料初步完成,然后教师再评定。
2、升华案:在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研读,进行细部探微,自学讨论、相互交流,完成升华案上提问。
3、巩固案:要求当堂完成,学生相互交流展示,教师评定。
4、建议2课时。
一、 篇文章分别属于什么体裁?二、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1、给下列生字注音颠瞩凝督荆舰2、解释下列生词掩映:陈迹:瞩目:3、给划线字词注音毛骨悚然()和煦()纳粹()废墟()不寒而栗()思绪()踉跄()祈祷()呆滞()嬉戏()(一)别了,不列颠尼亚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4、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
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5、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本文共17段,请同学大致复述课文内容。
2、结合本文课后练习第一题,思考本文与一般的消息报道有什么不同。
3、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4、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悚然”?5、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同步达纲练习】(15分钟)一、(A级)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A.降落(jiàng)撤离(chè)序幕(xǔ)B.凝重(níng)接载(zaì)停泊(pō)C.旗帜(zhì)移交(jiāo)护卫(wèi)二、(A级)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淹映陈迹飘扬B.仪势离任港督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三、(A级)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最新推荐】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高中学生仅仅有想学的念头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
要讲究科学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为大家准备了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知识点:短新闻两篇(新人教版)新闻体裁A、什么是新闻(消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五个"W"和一个"H"即:①、when:何时②、 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 what:何事⑤、 why:何因⑥、how:何果C、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
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
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2.培养快速提取新闻信息、分析新闻观点、品味新闻语言的能力。
3.把握两篇新闻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4.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别了,“不列颠尼亚”》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
1997年7月1日,是亿万中国人终生难忘的日子。
那一天五星红旗升起在了幸福的海湾,那一天古老的香江见证了中国时代的到来。
难忘政权交接的那一刻:那一瞬间,米字旗降下了,屈辱条约撕碎了,殖民统治结束了,香港终于回家了。
这则新闻记录下了这珍贵的瞬间,留下了永恒的历史画面。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什么让我们毛骨悚然?是什么让我们面对历史却又无言?是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曾经的一幕一幕,是法西斯惨绝人寰的滔天罪行。
这是比新闻更加真切的“新闻”。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
他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
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
1944年他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国际新闻奖。
1.《别了,“不列颠尼亚”》(1)香港坎坷的历史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王朝始终未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从深圳湾到大鹏湾的九龙半岛的全部,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
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2020-2022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1学案:第4单元 9短新闻两篇

9 短新闻两篇[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港督.(dū) 紫荆.花(jīnɡ) 冉.冉(rǎn) 婆娑.(suō) 颠.倒(diān) 嬉.笑(xī) 沼.泽(zhǎo) 纳粹..(Nà)(cuì) 废墟.(xū) 雏.菊(chú) 窒.息(zhì)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载⎩⎨⎧接载.(zài )记载.(zǎi ) (2)泊⎩⎨⎧停泊.(bó)湖泊.(pō) (3)折⎩⎨⎧折.磨(zhé)折.本(shé)折.腾(zhē) (4)剥⎩⎨⎧剥.光(bō)剥.皮(bāo ) (5)塞⎩⎨⎧塞.进(sāi )要塞.(s ài )塞.责(sè) 2.语境辨析法(6)厦.(xià)门华侨大厦.(shà)地处中山路商业街,毗邻市府大道和环岛路,距前往鼓浪屿的渡口仅5分钟车程,交通十分便捷。
二、写对字形 (1)⎩⎨⎧旗gān (杆)揭gān (竿)而起秸gǎn (秆)(2)⎩⎨⎧piāo (飘)扬pi ǎo (漂)白pi āo (剽)窃(3)⎩⎨⎧qì(汽)艇水蒸qì(气) (4)⎩⎨⎧纳cuì (粹)憔cuì (悴)鞠躬尽cuì (瘁) (5)⎩⎨⎧zhuàn (撰)写盛zhuàn (馔) (6)⎩⎨⎧步lǚ(履)木jī(屐)(7)⎩⎨⎧照xiàn ɡ (相)机摄xiàn ɡ (像)机 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掩映·掩盖两者都有“遮掩”的意思。
“掩映”指彼此遮掩而又互相衬托。
含有相互映照衬托使景物更美之意,一般形容具体的景物。
“掩盖”指隐藏,隐瞒;从上面盖住。
既可指具体事物,也可指抽象事物。
(2)邻近·临近两者都指靠得近,距离不远。
“邻近”只表示空间位置上的接近,这时“邻近”连接的词语之间多为并列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四单元导学案短新闻两篇…必修一第四单元导学案短新闻两篇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查阅资料,自主地、纵深地了解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新闻知识(1)什么是新闻?(2)新闻的特点(3)新闻的结构2、字词(包括两篇)二、自主检查预习内容三、整体感知文本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交流问题1:读了这篇新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扬眉吐气,大快人心——言之成理即可。
)交流问题2:以第一段为例,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自豪喜悦庄重严肃)交流问题3: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概括信息。
请思考:作者为什么用这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体现新闻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四、鉴赏课文(合作探究)对于香港回归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
问题1:这则新闻为什么会获此荣誉?(提示:可以从那些角度考虑?如:它的标题、选材角度、语言等)问题2:如何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双关。
一方面,参加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问题3:本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
如:提到港督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卑贱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
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卑贱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
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问题4:品味精炼而意蕴丰厚的语言(1)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
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的7月1日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
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2)课后三第1题(象征英国统治的“不列颠尼亚”号,与象征香港回归祖国的特别行政区区旗,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启示人们发现这一仪式的深厚内涵。
)(3)课后三第2题:(英国人从海上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而如今,香港回归祖国,参加仪式的英国官员又从海上消失在茫茫的夜幕中。
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话,把香港百年的沧桑巨变凝聚其中,暗含着历史和现实的对比。
)五、自主总结:通过这篇新闻,谈谈你对这一件事的认识。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白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选取特殊角度写作重大历史事件的写法。
2、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课前观看影片《南京!南京!》、《辛得勒的名单》中的简短剪辑镜头,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
(“二战”期间,日本人在南京展开过杀人比赛,创立过731细菌部队;德国人则创办了杀人工厂。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本文选取独特视角,发表之后,被各大报刊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二、整体感知课文(探索该新闻的视角)问题1:新闻与一般的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及时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地传达。
)问题2: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
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问题3:那么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问题4:作为一名敏感记者,为什么要写一些不能称为新闻事件的事情呢?他的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是否违背了新闻当敏锐地反映最新事件的原则呢?(注意:此问题可以不回答,可在静默中沉思。
)三、鉴赏课文(体会新闻中记者所蕴含的感情)问题1:作为一名新闻记者,罗森塔尔的眼光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描摹着他们内心的感受。
阅读文本,划出新闻中对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及反映他们内心感受的句子或词语。
(参观者行为、神态的客观性描述,如“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用的。
”而“恐惧万分”等词直接显示了参观者内心的恐惧。
)问题2: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为什么要用“恳求”一词呢?(注:可以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问题3: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
请比较《奥斯维辛没有新闻》与《别了,“不列颠亚”》在此的不同。
问题4: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含其中,除了在参观者的行为、神态及他们无法抑制的内心中,我们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记者的情感?学生会找寻一些语句并加以探究罗森塔尔所蕴含的情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波娑起舞。
”中的“最可怕”等词,作者用反语,景象固然美好,但布热金卡因为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能与之相称。
作者表达出自己内心无比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沉重的压抑。
)问题5:“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样描写的作用。
(两种事物形成强烈反差,是讽刺,纳粹的残暴,终不可绝灭生命;是控诉,美好的生命被活生生地毁灭。
)四、自主总结问题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预设: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问题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预设:“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问题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五、课外作业1、“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
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2、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400万人的生命被罪恶地夺去。
1947年7月2日,波兰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集中营原址辟为殉难者纪念馆,并在其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
1970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样的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
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的强盗行径下遭受的苦难。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样的历史。
下面是两篇新闻稿《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和《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你会有何感想。
《奥斯维辛委员会集会,施罗德强调德国应负责》据新华社电国际奥斯威辛委员会25日在柏林举行集会,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
德国总理施罗德在纪念集会上发表讲话,强调德国将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的特殊历史责任,呼吁与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作坚决斗争。
他说,纳粹的意识形态及其暴行完全是一场人祸。
尽管今天活着的绝大多数德国人都与纳粹大屠杀无关,但德国人负有特殊的责任他指出,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实施的暴行,无论是规模、根源还是造成的伤害,都是空前的。
这已经与德国及欧洲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德国及欧洲文化和文明史上最惨痛的一页。
这个历史负担虽然沉重,却是必须严肃承担的责任。
他强调说,德国必须直面过去,“尽管遗忘和排斥的诱惑是巨大的,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施罗德呼吁对反犹主义和极右主义行径作坚决的斗争。
他指出,反犹主义依旧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坚决与其斗争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绝不能允许反犹分子的丑恶行径得逞。
从1996年起,德国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解放日1月27日定为“纳粹受害者纪念日”。
《日媒体对奥斯维辛报道独特,轻描淡写错误历史》近日,世界各国媒体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日。
记者发现日本的同行们却在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报道着这一人类当代历史长卷中极不平凡的事件。
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
《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以很小的篇幅予以了“关注”,这两家日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不约而同”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产经新闻》在26日的日刊中以较大篇幅对27日将举行的纪念活动做了报道,但它的重点是分析欧洲的扩充前景及影响。
日本媒体对此“独到”的报道,仅仅只是显示了他们独特的新闻观吗?日本驻联合国大使大岛贤三,在此次联大特别会议上表示,日本对其所造成的“巨大伤害和痛苦”表示懊悔和道歉,但那时日本也有所善举——日本驻立陶宛使馆的一名官员曾经通过签发签证救了近千名犹太人,而且战后的日本已经从联合国的敌人变成了对联合国做贡献最多的国家之一。
其言外之意,今天的日本已经完全超脱了那段历史,成为了一个充满功德的国家。
事实果真如此吗?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