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
论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论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梵净山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是青城山、峨眉山、都江堰等名山大川所在地。
梵净山因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备受游客们的喜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业的兴起,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梵净山的地理环境、文化底蕴、旅游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讨如何深度开发梵净山的旅游资源。
一、地理环境梵净山地处川滇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山峦叠嶂,气候宜人。
这里的空气清新,四季分明,山水相依,景色优美。
梵净山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山上树木葱郁,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是个天然的生态宝库。
梵净山的地理环境为其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二、文化底蕴梵净山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是文殊菩萨之所常出。
山上有许多古刹和遗迹,如法华寺、文殊庙、犀牛洞等,这些寺庙古迹见证了梵净山悠久的佛教历史。
梵净山还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如蜀绣、川剧等,这些文化元素为梵净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三、旅游资源梵净山是一座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探险、佛教朝拜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山上有鬼门关、南海观音、莲花峰等著名景点,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梵净山的自然景观非常丰富多样,有瀑布、溶洞、森林、草甸等景点,深藏着许多探险的机会。
梵净山还有许多文化景点,如寺庙、古迹、民俗村落等,吸引着许多朝圣者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朝拜和游览。
梵净山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目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开发利用,尚未发挥其潜力。
如何深度开发梵净山的旅游资源成为了当地政府和旅游业者们所关注的焦点。
四、深度开发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梵净山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住宿、餐饮等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更便捷的交通网络,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2.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梵净山的旅游资源开发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原则,加强对植被、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严格控制开发范围,避免人为破坏和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

jiao liu yuan di梵净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及对策研究黎启方(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铜仁554400)摘要:本文通过对梵净山保护区内鱼类、鸟类、兽类、两栖类、爬行类等野生动物物种种类和数量,以及区内濒危动物情况的介绍。
保护区在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的同时,也面临着区内大量人为活动,旅游开发,农药、除草剂、化肥的大量使用等问题。
针对保护区的保护现状,通过开展宣传教育、生态旅游管理、实施生态移民和退耕还林、开展保护合作等措施,有效地改善梵净山保护区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关键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现状;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8.15.070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栖息地的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物多样性的快速丧失,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1~3]。
这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行动和守护,更需要全世界建立更多更具针对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因此,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不被破坏,是保持物种健康繁衍的最终途径,任何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有破坏性的行为,都将严重危害野生动物的生存安全,甚至影响整个生态链[4]。
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总结,采取有效行动,为野生动物创造更多、更适宜的生态空间。
1研究区域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三县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最高海拔2570.5米,森林覆盖率96.5%,是以保护黔金丝猴、珙桐和梵净山冷杉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目前查明,野生动物种类有兽类、鸟类、昆虫等动物3013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白颈长尾雉等6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等29种[5~6]。
梵净山保护区是中国特产、全球唯一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的栖息地,是我国特产的3种金丝猴中数量最少、分布区最窄、濒危度最高的1种,现存数量仅750只左右。
梵净山保护工作方案

梵净山保护工作方案梵净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胜地和自然保护区。
为了保护和维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制定并执行一项有效的保护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梵净山的保护工作进行详细论述,以确保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保护。
一、生态保护梵净山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而闻名。
为了保护这一宝贵资源,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测与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定期对梵净山的生态状况进行评估和分析。
制定严格的管理政策,加强对游客数量和活动的监管。
2. 恢复生态系统:积极参与植被恢复工作,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梵净山的植被增长和物种多样性。
同时,加强对梵净山水源地的保护,确保水质安全。
3. 战略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用地规划,合理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经济开发区的范围。
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二、文化保护梵净山作为佛教文化圣地,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文化研究与保护:加强对梵净山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开展专题调研,修复和保护佛教建筑和文物。
建立佛教图书馆和博物馆,收藏和展示与梵净山相关的文化资料和艺术品。
2. 宣传与教育:加大对梵净山文化的宣传力度,倡导佛教思想和梵净山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开展佛教教育活动,组织文化交流和研讨会。
3. 社区参与: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梵净山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对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组织社区活动,促进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三、旅游开发梵净山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旅游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旅游开发,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 规范管理:制定旅游开发管理规范,建立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
加强对导游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升服务质量。
2. 旅游产品开发:根据梵净山的特点和需求,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例如佛教文化体验、生态游览和户外探索等。
注重打造高品质的旅游线路和景点。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与园林应用展望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资源与园林应用展望摘要:通过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及资料整理,分析了保护区内植物资源的特点,依据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观赏特性和园林用途,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野生观赏植物41科81种,探讨了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分类,以期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生态旅游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野生植物;景观资源;园林应用;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物景观是指天然或人工栽植的由乔、灌、草和古树名木等各类植物组成的不同林相、季相绚丽多彩的植物群落景色的总称[1]。
植物能随季节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其色彩、质地、疏密以及其他特征,可产生迥异的景观[2],能为环境提供具有生命力的绿色,使景区硬质景观活泼柔美、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产生显著的绿色景观效应。
野生观赏植物是指没有经过驯化引种、在原产地处于天然自生状态、而且极具观赏价值的一类植物,作为观赏植物,其价值在于它们具有较高的美学意义,自身的多样性、适应性、观赏性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将其引入城市栽植,不但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生态,而且可以改变城市的生存环境,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的江口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三县的交界处,总面积567 km2,是中国6个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世界性自然保护区的成员之一。
由于处在中国亚热带湿润地带,是中国亚热带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典型地区之一,具有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
该保护区为多种植物区系地理成分汇集地,植物种类丰富,古老、孑遗种多,植被类型多样,垂直分布明显,为我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
目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的野生植物资源应用于园林绿化的却较少,因此课题组在对其野生观赏植物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其在森林旅游和园林绿化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

第44卷第I期 2021年丨月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Inner Mongolia Korestfy Investigation and Designvol.44. No. 1Januaiy.2021文章编号:1006-6993(2021 )(M-0046-04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高宇琼,郭春喜(铜仁学院农休T.程4规划学院,贵州铜丨.554300)摘要:文章以梵净山国家级in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个态评价多层层次结构模塑,运m居次5)•析法对其进行生态评价。
结果表明:准则U各中.项指标评价指数值最?5的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低为生态旅游价 值丨级指标层各单项指标评价指数值中,多样性最大、脆弱性最小。
梵净山f|然保护区的生态质ffl综&评 价指数(CEI)为0.980 8,说明该保护K生态质M很好,fl.有极高的保护价值3关键词:层次分析法;生态评价;梵净山;A然fti护区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BEcological Quality Assessment of Mount Fanjing National NatureReserve in Guizhou ProvinceGAO Yuqiong,GUO Chunxi(Agroforestry Engineering and FM anning College of Tongren University,Tongren City554300, Guizhou Province,China)Abstract:Taking Mount Fanjing National Nature Resene as the research object,the paper establishes a multi- level structure model of ecological evaluation,and uses AHF to cany out ecological evaluation on il.Tlu*results sliovv that the highest("valuation index value of each single index in the criteria layer is biodiversity protection,ijnd tJie lowest is eco-tourism value.In the evaluation index values of each single index in the first index layer,the diversity is the largest and the vulnerability is the smallest.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CEI)of ecological quality in Mount Fanjing Nature Reserve is0.980 8,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ecological quality of the resene is very good and has extremely high protection value.Kr.y word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MP);ecological evaluation;Mount Fanjing;nature resei^e自然保护K是指对有代表性的向然生态系统、珍 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 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K域。
梵净山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梵净山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梵净山位于中国江苏省郾城县,是一座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山岳风景区。
梵净山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发达的旅游设施,使其成为了一处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景点。
本次调研旨在分析梵净山旅游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梵净山的旅游发展现状较为良好,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参观佛教寺庙。
然而,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交通不便是梵净山旅游发展的一大障碍。
目前,前往梵净山地区的交通方式主要是汽车和公共汽车,但地处偏远的梵净山并没有铁路和航空交通的支持。
因此,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的便利性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其次,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梵净山已经建设了一些旅馆和餐饮场所,但由于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无法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
加强对旅游设施的管理和培训服务人员的能力,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是提高游客满意度的必要措施。
最后,低碳环保意识亟需增强。
梵净山是自然生态区域,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宣传,引导游客的低碳出行和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维护梵净山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针对上述问题,本调研报告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首先,在交通方面,应加快铁路和航空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的便利性。
其次,在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方面,应加强旅游设施的管理,提升服务人员的水平,提供更加完善的旅游体验。
此外,还应通过与相关旅游企业合作,引入优质的旅游服务资源,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最后,在环保方面,应加强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宣传,促使游客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
同时,加强梵净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其可持续发展。
总结而言,梵净山作为一处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山岳风景区,在旅游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通过加强交通建设、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以及增强环保意识,可以进一步推动梵净山旅游的发展,提升游客的满意度。
相关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应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梵净山旅游事业的繁荣。
梵净山保护工作方案

梵净山保护工作方案一、背景介绍梵净山,坐落于中国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九龙县和雅江县交界处,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
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十分独特,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的植物资源。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开发,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濒危物种数量不断增加。
为了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制定一份全面的保护工作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通过综合施策,持续改善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2.原则:科学性、可行性、协同性、可持续性。
三、保护工作措施1. 生态系统保护1.制定生态保护区划,明确各区划的保护和管理目标,并加强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监测。
2.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和管理,合理划定开发与保护边界,保护生态功能区的核心和关键生态节点,保障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开展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工作,加强对梵净山重要生态保护地的植被保护和恢复工作。
4.加强对梵净山的水资源保护,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方式,加强水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梵净山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2. 物种保护1.制定物种保护纲要,明确对于濒危物种的保护优先级和措施。
2.加强对于梵净山特有物种的保护和研究,建立物种保护库,开展对特有物种的繁育与培育工作。
3.加强对非法野生动植物贸易的打击力度,建立完善的监测和处置机制,加强对走私行为的打击。
3. 旅游管理1.制定旅游环境保护规划,加强对旅游开发区的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2.加强对游客的教育与宣传,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和文明旅游意识,推广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
3.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规划,合理规划游览线路,减少人流量对梵净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4. 法律法规保障1.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通过立法手段加强对梵净山生态环境的保护。
2.加强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梵净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机制,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和处罚。
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本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和措施,以促进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3 研究方法第二章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现状分析2.1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2.2 风景名胜区开发现状分析2.3 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之间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国内外案例分析3.1 国内案例分析3.2 国外案例分析3.3 案例总结及启示第四章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高质量发展的原则4.1 生态保护原则4.2 风景名胜区开发原则第五章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的整合策略5.1 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的整合模式5.2 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的整合策略第六章推动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6.1 领导角色6.2 市场角色6.3 公众参与角色6.4 法律法规建设第七章结论7.1 研究结论总结7.2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增加,风景名胜区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和旅游观光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随着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地方出现了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
因此,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旅游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的分析,本报告旨在提出一系列建议和措施,以促进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和案例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出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之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第二章生态保护与风景名胜区开发现状分析2.1 生态保护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与峨眉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对比研究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与峨眉山旅游资源开发的对比研究摘要:通过对梵净山和峨眉山旅游资源的对比,分析两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比较其异同;并根据峨眉山发展旅游业的经验、启示,提出梵净山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梵净山;峨眉山;旅游资源;开发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4-0274-02梵净山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铜仁地区,位于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东临湖南,北接四川,西临遵义,南与黔东南为邻,是连接中原地区与西南边陲的枢纽,素有“黔东门户”之称。
梵净山于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6年将其接纳为全球“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成员单位(中国只有五个成员单位)。
其景区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既有优美的自然资源,也有独特的人文历史景观,其中尤以其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为代表,是中国著名的五大道场之一。
梵净山开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万历初年:梵净山在印江人士的倡导下,在省和省以下各级官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由印江县负责,委派杨洪等人具体施工和集资,于明万历元至三年开始,约经二十余年的艰辛开发,奠定了它作为“天下众名岳之宗”和“古佛道场”的地位。
尽管梵净山的开发历史悠久,但其真正为世人所知还是从上世纪末之本世纪。
随着当地政府投入开发力度的加大,其旅游资源才开始得到初步开发,梵净山的旅游业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
一、梵净山、峨眉山基本情况概述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海拔2494米,全境山势雄伟,层峦叠嶂;坡陡谷深,群峰高耸;溪流纵横,飞瀑悬泻;古老地质形成的特殊地质结构,塑造了它千姿百态、峥嵘奇伟的山岳地貌景观。
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遍及梵净山区的四大皇庵、四十八脚庵庞大寺庙群,奠定了梵净山乃著名”古佛道场”的佛教地位,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森林活立木蓄积为3378000立方米。
梵净山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梵净山旅游发展现状分析梵净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井冈山市境内,是中国最大的岩溶地貌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梵净山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和朝拜。
以下是对梵净山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首先,梵净山的自然景观是其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之一。
梵净山群峰独特,蔚为壮观,有“中国南方的峨眉山”之称。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奇特的喀斯特地貌、清澈的溪流和高山湖泊。
梵净山还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有许多珍稀植物和野生动物栖息于此。
因此,梵净山被誉为“自然生态博物馆”,吸引了大量生态旅游爱好者。
其次,梵净山的佛教文化底蕴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梵净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教元素在整个景区中随处可见。
游客可以在梵净山寺庙中参拜佛祖,品味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梵净山还是全球佛教世界第一峰,每年都有大量佛教徒前来朝拜,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旅游市场。
然而,梵净山旅游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虽然梵净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
目前,梵净山的交通、餐饮、住宿等方面还有待提升,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梵净山旅游开发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梵净山的开发呈现出过度商业化的趋势。
大量的旅游设施建设和商业化经营,对梵净山的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引发了生态环境问题。
因此,梵净山旅游的发展需要注重修复和保护自然生态,保持景区的原始风貌。
最后,梵净山旅游业的市场营销还有待加强。
梵净山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区,需要加强国内外市场的推广和宣传。
目前,梵净山在国内的知名度还不够高,国际市场尚未充分开发。
因此,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到梵净山旅游。
综上所述,梵净山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区,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底蕴是其主要的吸引点。
然而,旅游基础设施需加强,开发需要合理规划,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的任务。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

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唐明贵1黄海燕2(1.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系,贵州贵阳550004;2.贵州财经学院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04)摘要:针对当前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本研究以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调查其开发与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科学开发和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未来的发展模式,包括功能分区开发模式、生态产品设计模式、农家旅馆接待模式和科学管理模式。
关键词: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开发与管理模式;生态旅游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9549(2010)03-0045-04文献引用:唐明贵,黄海燕.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与管理模式研究[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45-48.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in Fanjingshan Nature ReserveTang Ming-gui Huang Hai-yan(Department of Tourism,Guizhou Commercial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04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Guizhou 550004)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urrent phenomenon between tourism exploitation and protects of nature reserve the conflicts, This research take the Guizhou Fanjing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s an example, In the investigation foundation, existing problems in-depth analysis, scientific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standpoint of model for future development Fanjingshan nature reserve.These including function zoned exploitation model, ecological product design model, family hotel reception model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model.Key words: Fanjingshan nature reserve; 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model; Ecotourism有资料表明,1997年全国有23%的自然保护区因开展生态旅游而遭到破坏,有11%的自然保护区甚至出现生态环境退化[1],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
梵净山保护区管理措施建议

梵净山保护区管理措施建议梵净山保护区管理措施建议引言梵净山,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是中国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梵净山的自然环境得益于其高海拔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以及不当的管理,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为了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一些管理措施建议。
1. 加强生态教育梵净山的保护需要广大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加强生态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可以组织定期的生态讲座、讲习班和培训活动,向游客、当地居民以及相关管理人员传授有关生态保护的知识。
同时,可以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重要性,并倡导绿色出行和生活方式。
2. 制定管理规范为了保护梵净山的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并严格执行相关的管理规范。
制定详细的游客行为准则和保护区规定,明确禁止破坏植被、野生动物和生态景观的行为。
对违规者实施惩罚措施,并设立监督机构负责监督管理措施的执行情况。
3. 加强监测和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了解梵净山的生态状况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应加强监测和科研工作。
建立科研团队,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系统研究,并建立长期的监测体系,全面了解梵净山的生态环境变化。
监测结果可用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作为决策的科学依据。
4. 强化巡护力量加大巡山巡护力度,建立专门的保护区巡护队伍。
巡护人员应定期巡查保护区内的植被、动物和游客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行为,并向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情报。
同时,应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工具,提高巡护效率,确保保护区的正常运行。
5. 加强合作与国际交流生态环境保护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在国际层面加强合作与交流。
梵净山可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究、交流经验和技术,并制定共同的保护原则和标准。
此外,可以进行国际间的生态旅游推广以增加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可持续发展。
论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论梵净山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梵净山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是中国西南地区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梵净山旅游资源丰富,包括山峰、溪流、森林、草原等多种自然景观。
梵净山还拥有独特的文化遗产,如古寺、碑刻等。
为了深度开发梵净山旅游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要重视保护环境,防止过度开发破坏自然景观。
梵净山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持山峰、溪流、森林等原始风貌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游览线路,设置景区专门巡逻队等方式来保护环境。
对于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可以进行人工植被修复,恢复原始森林的生态系统。
要挖掘梵净山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价值。
梵净山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如古寺、佛像、碑刻等,可以组织专门的文化活动,吸引游客追寻文化内涵。
比如可以举办佛教讲座、佛教文化展览等活动,同时向游客提供佛教文化交流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梵净山还是红军长征的重要通道之一,红军古战场遗址及红军长征纪念馆也是梵净山的重要文化资源。
要发展梵净山的特色旅游产品。
梵净山有着丰富的特产资源,如苹果、核桃、过桥米线等,可以开发农家乐、果园采摘等农业旅游项目。
梵净山还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可以建设温泉度假村,吸引游客来享受温泉养生。
梵净山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以开展户外运动旅游项目,如徒步、攀岩、摄影等,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要完善梵净山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质量。
道路、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可以加大对梵净山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增加酒店数量和质量,提供更好的餐饮服务。
还要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梵净山景区的营销策划方案

梵净山景区的营销策划方案一、背景分析1.1 公司简介梵净山景区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是中国四川省最大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
梵净山景区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于世。
梵净山景区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游客数量不稳定、临时运营问题、宣传手段不多样等。
1.2 目标市场梵净山景区的目标市场主要是国内游客,特别是那些对自然景观、户外活动和文化探索感兴趣的游客。
其中,中青年游客群体是梵净山景区的重要客户群,他们在假期和周末对旅游项目有较高的需求。
此外,由于梵净山景区临近九寨沟和黄龙等知名景点,可以吸引这些景点的游客来梵净山参观。
1.3 竞争对手分析梵净山景区的竞争对手主要是附近其他自然保护区和景点,如九寨沟、黄龙、峨眉山等。
这些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梵净山景区需要通过差异化和创新来赢得游客的青睐。
二、营销目标及策略2.1 营销目标(1)提升梵净山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并成为国内游客心目中的热门目的地之一。
(2)增加梵净山景区的游客数量和游客满意度。
(3)提高游客的消费水平和游览时间。
2.2 营销策略(1)多渠道宣传:利用互联网、广告、社交媒体等多渠道进行宣传,增加梵净山景区的曝光率和知名度。
(2)旅游推广活动:组织展览、活动和比赛,吸引游客参与,增加梵净山景区的吸引力。
(3)产品创新:开发更多的旅游项目,如徒步旅行、滑雪、野外拓展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4)提升服务品质:加强服务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升游客满意度。
(5)合作共赢:与附近景区、旅行社、酒店等合作,通过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旅游业发展。
三、营销策划3.1 品牌建设(1)制定品牌定位:将梵净山景区定位为“自然、文化、休闲”的旅游目的地,突出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
(2)设计品牌标识:设计一个独特的标识,包括标志、图案和字体等元素,用于宣传和标识梵净山景区。
探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

探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摘要:随着疫情政策的放松,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出门旅游,尤其是那些自然风景保护区,备受青睐。
这些旅游景区既是国家风景保护区,也承担着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任。
如何能够在发展当地旅游业的同时保护好这些自然景区,成了当前面临的问题。
本文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如何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一、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旅游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自然保护区:是指我国对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濒危动植物的栖息地等海陆或两栖的地区,依法划分来特定面积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地区。
这些自然保护区在经过相关专业人员的保护和规划后,可以为当地旅游业都带来一定的收益。
所以通常作为一些自然景点对外开放。
由于早些年意识淡薄,对现有自然保护区有过度开发或者超负荷承载的现象。
同时,如果关闭这些旅游景区,又会对当地旅游业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经济发展。
为了保证自然保护区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历史人文景观,濒危动植物生存,提出了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概念。
生态旅游管理是指以生态思想为宗旨,对现有自然保护区或者风景区进行旅游线路生态化的规划,把生态系统的保护设为根本目标的管理行为。
在自然保护区实行生态旅游管理的理念可以在为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旅游路线和服务的同时,能更长期的保护自然景区生态的整体性和多样性,使其不会被人为活动过多的干扰。
查阅相关数据可知,目前我国现有的自然保护区约有六成左右都存在比较严重的资金缺口。
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有四分之一是每年持续的存在资金缺口。
如果不通过生态旅游的模式进行开发旅游业,仅凭国家财政支持是不足以弥补的。
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不仅可以为自然保护区筹集到相应的维护资金,还可以促进保护区周边群众的就业的机会。
同时,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交通运输、酒店、餐饮、当地特色文化制造业的发展。
能够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寻求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基于SWOT分析的梵净山旅游景区发展对策

基于SWOT分析的梵净山旅游景区发展对策袁红军(梵净山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贵州江口 554400)摘要:自从铜仁市提出“四化同步、一业振兴”的发展战略以来,梵净山旅游景区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梵净山旅游景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梵净山旅游景区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swot分析梵净山旅游发展对策一、前言(一)梵净山旅游景区现状梵净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生物保护网成员,不仅是贵州第一山,还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全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市委、市政府的精心打造下,梵净山日益成为铜仁扩大对外影响的一张名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增长点.但通过与周边同质景区的比较我们明显看到,无论是从景点硬件建设、软件服务,还是从接待人次、旅游收入和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等方面看,梵净山旅游景区的旅游产业基本上还没有形成规模,可以说还处在资源初始利用阶段,与其作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的核心地位极不相称,要实现铜仁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将梵净山旅游景区打造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这个目标还任重而道远。
(二)理论阐释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它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现实情况的方法.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根据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战略分析方法。
其中战略内部因素(“能够做的”):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外部因素(“可能做的”):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 (威胁)。
二、基于swot分析下的梵净山旅游(一)优势(Strengths)分析1.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就自然地貌而言,梵净山山体庞大、孤峰突兀、断崖陡绝、沟谷深邃、瀑流跌宕,有“蘑菇石"、“老鹰岩”、“万卷书”、“将军头”等多种奇特地貌景观,有“集黄山之奇,峨眉之秀,华山之险,泰山之雄”的美誉;同时,因其“一山有四季,上下不同天"的垂直气候特点,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美丽 刀 痕 ” 的梵 净 山 索道 于 20 09年 4月 2 正 81 3 式 开通 , 无 疑更 加剧 了梵净 山保护 区开 发 与保护 这 的矛 盾 冲突 。基 于此 , 本文将 在 现状 调查 与分 析 的 基 础 上 , 科 学开 发 与管理 的角 度探 讨梵 净 山保 护 从
To im p o t i n a d a g m e o e ur s Ex l i o n M na e ntM d l at
i a j gh tr sre nF i sa Nau eReev n n n
Ta g M i g g i Hu ng H a — a n n — u , a iy n ( . e ate t f or m, uzo o e i oee G i n , u hu5 00 ;.Sho f eore 1 D pr n ui G i uC mm r a C U g , u a g G i o 50 4 2 c ol suc m oT s h cl y z oR adE v om na Maae e t u h uC lg iac n cn me , uyn ,G ihu5 00 ) n ni n e t ngm n,G i o oeeo Fn eadE o o i G i g uzo 5 0 4 r l z l f n s a
h tlrc p in mo e n ce t i n a e n d e . oe e e t d la d s i n c ma g me tmo 1 o f
K yw r sF j gh auersre xlit nadmaae et oe;E o ui e od :a i sa ntr ev ;E poai ng m n m l c t r m n n n e to n f o d o s
Ab t a t I i w o e c r n h n me o e w e o rs e p ot t n a d p oe t fn t r s r e te c n it , sr c :n v e ft u r t p e o n n b t e n tu im x l i i n r tc s o au e r e v h o f cs h e ao e l
的 角度提 出了梵净 山 自然保 护 区未来 的发 展模 式 。 关键 词 : 梵净 山 自然保 护 区; 开发 与管理模 式 ; 态旅 游 生
中图分类 号 :02 2 F 6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6 1 59 2 1 )3— 0 5— 4 17 —94 (00 0 04 0
21 0 0年 9月 第2 3卷 第 3期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
Jun lo ih uCo o r a fGuz o mmeca o e e ri C U g l
S p 2 1 e. 00
V0. 3 No 3 12 .
梵净 山 自然 保护 区生态旅游开发 与管理模 式研 究
唐 明贵 , 海 燕2 黄
(.贵 州商 业 高等专 科学 校 旅 游 系 , 1 贵州 贵阳 2 .贵 州财 经学 院 资源 与环 境管 理学 院 , 贵州 贵阳 50 0 ; 50 4 500 ) 50 4
摘要 : 对 当前 自然保 护 区旅 游 开发 与保 护之 间的 矛盾 冲 突 , 针 以贵 州 梵净 山 国家级 自然保 护 区为例 , 调 查其 开发 与 管理现 状 的基础 上 , 在 对存 在 的 问题 进 行 了深 入分 析 , 科 学 开发 和 管理 从
p be n—d ph a a y i ,s in i c e po tt n a d ma a e n o t e sa d o n fmo e o t r e eo me t o r l msi e t l ss ce t x li i n n n i f ao g me t r m t p ito d l r u u e d v lp n f h n f f
T i ppr aet uzo aj gh a oa ntr srea nea pe I e net a o u dt n eiig h ae k eG ihuF i sa nt nl a er ev s xm l,nt vsgt nf n ai , x t s t h n n n i u e a hi i i o o sn
区 的未 来 发展 模式 。
一
究竟如 何开 发与 管理 认识 不 足 ] 。 “ 恒 的净土 一 中 国梵 净 山 ” 正 面 临着 同样 永 也 的尴尬 。19 99年 《中 国 绿 色 时报 》 4版 刊 登 了 第 “ 梵净 山无奈 诉 说 ” 文 , “ 净 山 , 一 方 净 土 一 对 梵 这
Fnigh nntr sre T eei ldn nt nzndep i t nm e,eo g a pou t ei de, a i aj sa auer ev. hs cu i f co oe xl t i o l cl i rd c d s nmo l fml n e n gu i oao d oc l g y
有资 料表 明 ,97年 全 国有 2 % 的 自然 保 护 19 3
区因开展 生态 旅 游 而 遭 到 破 坏 , 1 % 的 自然 保 有 1 护 区甚 至 出现 生 态 环 境 退 化 … , 至 今 1 种 状 时 3这 况未得 到根 本改 变 。问题 的 产生 , 部分 源于 经济 除 利益驱 动外 , 主要 是 由于 开发 者对 自然 保护 区旅 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