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二《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牛老师

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牛老师

教案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素材积累】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

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

”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

”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

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

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福建省莆田华侨中学许丽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会“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通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悲悽”的深意。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通过比较阅读,深刻领会两诗意象、构思和意境情感的不同。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中国诗坛上,文人墨客人才辈出,名篇佳作历久不衰。

说起唐代,我们就会想起李白、杜甫,说起宋朝,我们往往想起苏轼、李清照。

说起东晋,我们会想到谁?陶渊明。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东晋,走近陶渊明,走近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走近诗人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学生背诵学过的诗歌《饮酒》、《归园田居》)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听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歌内容,掌握赏读诗歌思想情感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诗歌感受其韵律、意味,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计:一课时一、课前导入: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二、知人论世: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世号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他具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是独树一帜的,对后世文人的影响甚深。

补充: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陶渊明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

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实。

最终躬耕田园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淡泊。

其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1、居家读书时期(29岁前)2、三仕三隐时期(29岁至41岁)3、彻底归隐时期(41至62岁)学生回忆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歌:《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等。

总结归纳出陶渊明隐逸出世的思想。

那么,归田后的诗人是否真正做到隐逸出世、随性自然了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其二)》这首诗歌来找找答案。

三、展示课堂教学目标,提示字音、节奏,学生齐读后赏析诗歌。

四、师生互动,赏析全诗:1.不难发现,这一首写景抒情的咏怀诗,前八句侧重绘景,后六句侧重抒怀。

像这样的诗歌,我们可以通过“找意象----析意境----抓关键词、句-----悟情感”的方法来赏析。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7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7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

2.反复朗读,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3.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悲悽”的深意。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和多媒体;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3.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前面我们学习过陶渊明的作品,请大家想想有哪些?并试着吟出几句。

(《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等)2.通过这些作品,你能否用几个词语概括陶渊明的思想?(学生回答可能有“淡泊名利”“向往田园”等和“归隐”有关的词)导出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陶诗,看看“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是不是整天沉浸在“乐夫天命”之中。

投示课文题目《杂诗十二首(其二)》。

二、感知层次1.作者作品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高二语文(人教版)《古代诗歌散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匹配版】最新国家级中小学精品课程

陶渊明的“志”及其形成的原因: 家庭:贵族后裔,理当继承先贤 个人:儒家学子,义当修齐治平
思考:陶渊明“猛志逸四海”只是在少壮时吗?归 隐后是否就消失了?
3.“志”不能获骋的原因
(1)东晋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对陶渊明的人 生选择有什么样的影响?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他 这种儒家兼济天下、建功立业的志向能实现吗?
社会现实:政治黑暗,门阀制度制约
(2)归园田后的陶渊明,心灵获得了自由, 却时有“志不得酬”的矛盾痛苦,怎么理解他 的这种矛盾?这两种“志”矛盾吗?
《读山海经(其十)》中写“猛志固常在”, 但也写“徒设在昔心”,依然反映其不得志的悲叹。
两种“志”是否矛盾呢?
“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 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 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了调和静穆。我们读他的诗,都欣赏他 的‘冲澹’,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辛苦得来 的……总之,渊明经过极端的苦闷,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
——朱光潜《诗论》
总结
“这‘猛志固常在’与‘悠然见南山’的 是一个人,倘有取舍,既非全人。再加抑扬, 更离真实。”
第一单元 《杂诗十二首(其二)》
人教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二年级 语文
主讲人: 中学
结合我们以往学过的陶渊明的诗文, 大家认为陶渊明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3.淡泊明志、躬耕田园(向往田园、热爱自然) 4.安贫乐道、不慕荣利 5.委心乘化、知天乐命 总之,他是中古时期具有田园色彩的士大夫的典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出仕,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 从以往学过的陶诗中可以看出其隐逸出世、冲淡平和的思想情志。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选择归隐的必然性,从而感受陶渊明抒怀诗的质与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读一读1.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他便是陶渊明。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让我们带着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再次走进陶渊明。

2.陶渊明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也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请同学为我们朗读《归园田居》。

3.他确实是一个自由的真挚追求者,人性的坚决守卫者,幸福的终极向往者,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他的肩膀上负着炎黄子孙精神的月亮,守护了无数人心中最纯净的角落,可是他却在归隐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请同学为我们朗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4.请几位同学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背景补充介绍:这首诗是陶渊明50岁时写的,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离他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漏出个中情思。

提问: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最直接地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是什么?明确:悲悽(悲伤)。

二、品一品1.合作探究:既然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伤,那么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思考,诗歌的每一句都是怎样透漏出这种悲伤的感情的?分小组讨论:四句为一组。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篇教材为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所作的《杂诗十二首》中的第二篇,全篇长度4节,每节4句。

该文章为议论文体,主旨表达的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怀疑。

该篇文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诗歌的韵律和使用的典故上。

作为一首唐诗,它有着典雅的艺术形式和诗情画意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也是其学习的重要性所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唐诗的基本特点和艺术表达方式;(2)熟练掌握文章的词汇、句式及典故;(3)理解《杂诗十二首》第二篇的主旨,领悟唐代民生状况和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和朗读唐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语言表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课外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教学活动。

3.情感目标(1)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爱好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文化成就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唐诗的诗歌表达方式和韵律形式;(2)理解唐代民生状况和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梳理文章中的典故,并掌握其含义;(2)掌握唐诗的基本韵律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通过PPT、图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讲授,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用词、结构、主题和诗歌表达等。

2.示范法教师通过详细的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朗读、欣赏和领会文章的意义和诗情画意。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唐诗和唐代文化影像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唐代文化的初步认识。

二、讲解课文(20分钟)1.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文章,帮助学生浏览全文,分析全文的词句使用和文本要素。

2. 逐节讲解本文的题材、情节、主题、词汇和典故等,重点讲解文章中使用的典故和神话故事(如“阴”、“阳”、“九天”、“仙”等)。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杂诗十二首(其二)(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杂诗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特点和表现形式。

2.通过学习杂诗十二首,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其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强化其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从“杂诗十二首(其二)”入手,涵盖了王之涣、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五位唐代诗人的诗歌作品,内容涉及到山水田园、人情世态等方面。

通过学习杂诗十二首,深入了解唐诗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开场导入在开始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问答、小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杂诗的基本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预习通过发放相关文学资料和学生自学等方式,让学生预习课堂内容,提前认识杂诗十二首以及作者的相关背景和作品特点,准备与教师进行互动式探讨和交流。

3. 集中教学在传授和阐述相关知识和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根据学生的个性和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表达,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杂诗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杂诗十二首的阅读及作者的创作背景、主题、文学形式等方面,逐一进行讲解和探讨。

例如:(1)《登鹳雀楼》让学生通过字词注释和赏析,掌握作者对壮丽山川和辽阔胸怀的表现方式,深刻理解大家普遍推崇和称誉杜甫作品的原因。

(2)《静夜思》通过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形象的描绘,让学生了解孟浩然的心灵世界和清新的与世无争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义。

(3)《赤壁》介绍《赤壁》的背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分析,了解刘备、周瑜等战力背后的人情细节,以及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从而引发学生对于以和为贵的深刻思考。

(4)《上邪》通过对这首王之涣的诗歌作品的赏析,让学生了解其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独立自由的向往和冒险精神的倡导,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强其创新意识。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9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9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2、过程与方法:教师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疏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静放,娇美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山涧清泉一直流过家院门口。

早上,雾色渐渐散去。

透过微薄的阳光,一位老人拿着锄头,提着竹篮,向院中走去,他便是陶渊明。

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赏析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

(多媒体播放图片)二、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三、知人论世,文化大百科视频简介(陶渊明)让我们带着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再次走进陶渊明。

四、陶渊明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也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有请同学为我们朗读《归园田居》。

他确实是一个自由的真挚追求者,人性的坚决守卫者,幸福的终极向往者,中国文人里,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他的肩膀上负着炎黄子孙精神的月亮,守护了无数人心中最纯净的角落,可是他却在归隐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有请同学为我们朗读《杂诗十二首》(其二)五、请几位同学说说听完之后的感受。

背景补充介绍:这首诗是陶渊明50岁时写的,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离他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心情舒畅,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漏出个中情思。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教案
引言
本教案旨在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理解《杂诗集十二首》中的第二首诗。

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美学价值有更全面的了解。

教学目标
理解《杂诗集十二首其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步骤
步骤一:背景介绍(10分钟)
通过简要介绍《杂诗集十二首》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作者、时代背景和诗歌的整体特点。

步骤二:朗读理解(15分钟)
引导学生一起朗读《杂诗集十二首其二》。

分组讨论,尝试理解诗歌中的隐含意义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主题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主题并进行讨论。

提示学生考虑诗歌中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步骤四:修辞手法分析(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拟人等。

分组讨论,找出诗歌中的典型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作用。

步骤五:情感体验(15分钟)
让学生表达对诗歌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自由发挥,并理解不
同人对同一诗歌可能产生的不同情感。

步骤六:小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情感表达和修辞手
法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结合本节课
所学的分析方法,写一篇简短的评论。

教学评估
分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
独立完成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资料
杂诗集十二首其二》的原文和翻译学生选取的自己喜欢的诗歌。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2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2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湖南省新邵县第一中学刘青桂一教学目的: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思想。

2学习作品表达“孤独忧思”之情的多种抒情方式。

3教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更真切的体会诗人深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诗歌的抒情方式2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讲授相结合五教学过程一、导入鉴赏诗歌,通常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了解作者抒发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探讨这种感情背后的原因;二是作者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有什么好处。

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这首推荐作品,编者已经告诉了我们其中所抒发的情感,那么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什么会这样。

二、学习课文1 、结合注释自由读,思考:请大家打开书,阅读诗前的小字及注7。

书上说,诗歌写长夜难眠,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任何提示,你能从这样一首诗中体味到诗人的悲哀和寂寞情怀吗?能,请说说依据;不能,请回忆老师以前怎么教我们鉴赏诗歌的。

2 、指名朗读3 、讨论回答问题直抒胸臆欲言无予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戚悽抒情借景日(沦)月(出)风(来)叙事悟——不眠——知——挥杯劝影——(终晓)不能静(反复表达深沉激烈)小结:所以说本诗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这样的抒情方式,你能用另外的例子佐证吗?4、诗人是如何写“日月掷人去”的?讨论明确:日落月出,昼去夜来,从特定的时分写光阴流逝;气变时易,夏去秋来,以季节的改移暗示光阴流逝。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季节改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反复表达,为下文写有志难伸的悲怆作了充分铺垫。

5、“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中的一“掷”一“骋”有何深刻含义?二者关系如何?讨论明确:两字极具力度感。

唯“骋”,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显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
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
9、作业: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选择本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要求不少于70字。
(3)、阅读下面这首诗,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文章。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课堂观察量表
(学生活动等级量表)




观察学生表现
评分
1、学习兴趣是否浓厚。
2、学习情绪是否高昂。
3、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对教师态度。
5、能否在学习中自觉从教师推荐的资源(网络、资料袋)中自主选择、重组信息、能否“发现”规律,形成自己的见解并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
6、积极思考,深入探询。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如何翻译?诗人想倾吐心中的什么?结果又怎样?
明确:这两句的译文: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诗人想倾吐心中的孤独,现实中没人理解自己的苦闷,知音难觅。
结果: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6、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悽。
意境:阮诗:清幽冷寂陶诗:空阔冷清
情感:阮诗:孤独苦闷忧愤,感情表露隐晦曲折。
陶诗:抒发了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悲哀,感情表露直接一些,点出了悲悽的原因。
8、小结:
陶渊明为官十三年,看惯了战乱、篡夺、阴谋、危机,决心归隐田园。但隐居后的陶渊明,表面上过得安逸、恬淡,却始终未曾忘记现实,对腐朽社会的不满与壮志未酬的苦恼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的诗作看似悠然平淡,却包含焦灼与悲愤之情。这首诗就展示了他的这种痛苦,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在光阴虚度中矛盾不安的心境。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杂诗十二首(其二)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科目语文Leabharlann 年级高三班级
时间
题目
杂诗十二首(其二)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重点难点教法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标题:《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本诗,学生能够理解并表达出对自然景物的美好感受。

2. 培养学生对杂诗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杂诗,发展他们的文学表达和想象力。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师生共同回顾上堂数课所学习的杂诗特点,如自由的词调、形象千变万化等。

- 引导学生回忆上堂课介绍的《杂诗十二首》及其创作背景。

2. 感知与理解(15分钟)- 教师出示《杂诗十二首其二》的全文,并简要介绍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景物。

- 分析诗中所描述的景物的特点,如草木葱郁、昆虫飞舞等。

- 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诗中颜色、声音和气味等细节描写。

-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这些描写的理解与感受。

3. 文本解读(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杂诗十二首其二》。

- 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 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使用这些修辞手法,以及它们对描写的效果。

4. 创作实践(2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绘画或摄影作品,展示与诗中景物相似或相关的场景。

- 学生选择一幅作品,以《杂诗十二首其二》为创作源泉,创作一首自己的杂诗。

-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 学生交换自己的创作,相互欣赏,并提供反馈和建议。

- 邀请一些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讨论各自的杂诗之间存在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堂课的学习收获,总结出杂诗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教案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制作一本《杂诗十二首》的读书笔记,包括对每首诗目的理解、喜欢的诗句等。

2. 鼓励学生自行查找其他杂诗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并组织学生分享和讨论。

3. 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互相出示某种自然景物的照片,并请他们创作一首杂诗描述此照片。

教案评价:通过此教案的设计,学生在阅读与理解《杂诗十二首其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知和理解诗中描绘的美丽自然景物,还能通过创作自己的杂诗,拓展他们的文学表达和想象力。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教学设计(河北省市级优课)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诗歌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请,怎样通过多种途径来表现诗人“悲戚”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悲戚”的深意,另一个“陶渊明”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

对于陶渊明我们一点也不陌生,学过他的很多诗歌,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有哪些。

是的,像《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都是我们熟悉的篇目。

那么在你心中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

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一个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读书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知道陶渊明是一个质性自然,悠然自得的达观者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我们还知道陶渊明是一个有气节有坚守的高洁人那么,今天我们将会学到另外一个陶渊明,他的内心到底什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诗歌鉴赏1、诗意初探:请分组讨论诗歌表层含义,初步了解诗歌意思。

明确: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教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作品杂诗十二首(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本篇诗歌为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中的推荐作品,通过了解作家来更好地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陶渊明的作品在高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但是本首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以前学过的陶诗的情感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来帮助学生了解陶渊明矛盾的内心世界,对学生成长有指导意义。

经过高一年级的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鉴赏的能力,情感把握还可以,但具体分析鉴赏稍欠缺。

所以安排小组合作逐句研究分析诗歌,培养学生从短小的文字当中体会旷远的意境和要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结合陶渊明生平,感受诗中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师生梳理诗意,品析诗人写作缘由,探究诗人的情感归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选择提供参考。

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朗读品味诗句意思,理解诗中抒发的时光流逝、孤独寂寞、壮志难酬的悲寂之情。

难点: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理解作者的矛盾的内心世界。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的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点点滴滴,还有诗和远方。

古典诗歌当中蕴含着感召生命的感动,在这种感召当中积蓄了伟大诗人的所有智慧、品德、修养……所以我们在学习诗歌时要把握诗人的情感。

诗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同学们也要学好诗歌,把诗歌传承下去。

今天就来学习一首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

(二)初赏诗歌,品其诗意1.回顾之前学习的陶渊明的作品,了解作品表达的情感。

PPT展示《归园田居(其一)》。

提问表达情感:官场的黑暗不自由,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他选择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PPT展示《归园田居(其三)》。

提问表达情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自读《杂诗十二首(其二)》,参照注释,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杂诗十二首(其二)》获奖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获奖教学设计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设计张小刚一、教材依据:《杂诗十二首(其二)》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的一首古代诗歌,作者为东晋的陶渊明。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与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蕴涵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本单元主要要教会学生学会用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欣赏诗歌,就是通过对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窥见作品中的意旨、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进而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旨。

二、教学定位:鉴于教学内容的定位,本节课主要的教学主要依托的是思维导引和以本悟本的教学方法。

思维导引,层层递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读核心要点;以本悟本,见微知著,深挖文本内在逻辑勾联,提升思维素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基本掌握了诗歌鉴赏的入门方法,能够读懂浅显的古代诗歌,基本能在教师的课堂实操引导下层层深入,把握诗歌的意旨。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思维导引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已经能基本把握,但以本悟本,对文本内部的信息逻辑勾联思考并不深入,因此在这方面要强化其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自读体悟,感知文本内容。

2、能力目标:深析研读,理解诗作要旨。

3、情感目标:品评体悟,把握诗人情志。

四、重难点: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五、教学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朗诵MP3音频六、教学过程:1、导入:导入语:通过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导入。

引用“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记载导入,抛出问题:陶渊明晚年是不是依然心怀“猛志”呢?2、目标解读:目标解读目标层级方法实现形式目标知识自主的读诵读解文能力深刻的析悟本析情情感客观的评写作评人3、诵读(活动)读准字音句读,把握诗歌大意形式:小组诵读——集体诵读——音频范读4、导引提问:1)、本诗创作于什么时间?核心明确:夜晚——“素月”、“夜中”……2)、夜晚的景色如何?核心明确:宏大、开阔——“沦西河”、“出东岭”、“万里晖”、“空中景”……5、导引提问:“如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面对如此良夜美景,作者的心里却不是“如无闲事”,而是心事重重。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三维目标教案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三维目标教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才及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2、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过程与方法:1、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2、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2、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诗句的意思,诗歌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悲戚”的深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品味鉴赏(一)诵读感知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戚。

2、诗人为什么“悲戚”?“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3篇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悲戚”的深意。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

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

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

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欣赏(一)诵读感知1、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悲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杂诗十二首(其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悲戚”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移情的手法;意象的选用,意境的营造。

2.难点:“悲戚”的深意。

三、教学步骤:
导入: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李白说“花间一杯酒,独酌无相亲”,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也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杂诗十二首》。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读山海经》、《归去来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系组诗,约作于晋义熙十年(414)前后,大都慨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情怀。

课文所选为其中的第二首。

二、诗歌鉴赏
1.师问:找出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生答:悲戚。

2.师问:诗人为什么“悲戚”?(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生答:“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逝离人而去,空有壮志难得伸展。

(结合诗人生活背景讨论)
3.师问:诗人是如何表现“悲戚”的?(选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生答: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师问:“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中“冷“字用的妙,试分析。

生答:表面上是写枕席冷,实际上是写人的心冷。

这里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手法。

4.主题把握
这首诗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

用环境的清冷衬托出自己心情的孤独,又以时光的流逝引出有志未骋的悲戚,是陶渊明咏怀诗中的代表作。

5.总结:
古代很多文人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我们对他们应该报以深深的同情。

好在我们生活在“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新时代,同学们一定要珍惜当前的大好时光,认真学习,细心做事,怀大志,成大事。

精心校对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