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分享、拥有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会分享,拥有快乐
分享是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慷慨地分给别人,让别人共享,分享的内容涵盖很多,包括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感情。
分享是一种美德,一种责任。
幼儿园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最基础时期和主要场所,将幼儿的分享教育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去,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利于其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分享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生活及游戏活动,贯穿于他们与同伴以及成年人的交往关系之中。
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作为老师我们有责任让孩子从充满童趣的分享活动中真切感受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使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一、存在的问题
1、分享意识不强
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分享显然不是一件易事。
家庭的养育环境和某些社会因素,导致不少幼儿分享意识不强,分享行为缺乏。
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
他们在家里什么好的东西都是自己的,因为缺少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在他们的理念当中,便没有和别人分享的概念。
特别是小班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共同努力。
如:在晨间建构活动中,有的幼儿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有的幼儿手里抓着一大把,自己不玩,别人也不能碰一下。
2、言行表现不一
幼儿入园后,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经过老师、家长的引导,已经初步具有了分享意识,但经常表现出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给自己分享,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的行为。
如在游戏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的争执。
“这是我的玩具,我的,不给你玩。
”两人互不相让,当老师问他们:“小朋友带了玩具,应该怎样玩呢?”“应该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抢的,要坏掉的。
”幼儿又回答了老师。
3、家园教育不一致
家园教育不一致也是幼儿不会分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幼儿园老师教育幼儿有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然而,有些家长却不然,曾经就有这样的一些家长教育她的孩子:“家里的玩具不能带到幼儿园去,会给小朋友弄坏的。
”于是,幼儿为了不让小朋友弄坏玩具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其他小朋友玩了。
二、对幼儿实施分享教育的途径。
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
一个人如果能自主自愿地与人分享并以此为乐,那么可以说真正具有了分享行为。
如果一个人仅仅把分享当成换取别人报答或取悦别人的手段,那么这种分享便是一种“虚假分享”,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发自内心的自愿分享,而这种分享必须从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入手。
即让孩子从他人角度出发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学会理解,学会分享。
1、利用课堂向幼儿渗透分享行为,要重视教育环境的渗透作用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
因此,让幼儿接触一些有关分享行为的教育内容,体会他人的处境,体验分享时的内心感受,并就此展开讨论,这对于幼儿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形成十分有效。
可以利用图书、讲故事的形式去引导幼儿,让幼儿从中学习分享,体会分享的快乐。
如小班教学内容《玩具一起玩》,老师让幼儿从家里带来了玩具进行分享,并让幼儿学会讲:“大家一起玩,你玩一会,我玩一会。
”教育幼儿要与小朋友一起玩,不争抢玩具。
在这个故事的延伸活动中,我让幼儿表演“小动物玩玩具”大家一起玩,幼儿通过游戏后认识到一起玩的快乐,也体会到分享的初步感受。
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乐趣,比如我们班规定小朋友在星期五那天,可以将自己家里心爱的玩具带到幼儿园来玩,和小朋友交换着玩。
在玩的同时,我们还请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地介绍自己所玩玩具的名称及玩法,在介绍结束后,请他来找小朋友共同来玩这个玩具,一起分享。
在一次分享活动中,我们班徐运达小朋友就表现的非常的棒,原来的他有点小气,自己的东西都不愿意给小朋友玩,但在那天的活动中,他介绍完他的玩具挖土车后,便主动的将玩具借给了王心怡。
在分享活动中,不仅使小朋友相互认识,而且又让幼儿体验到“怎么样去和别人一起玩”、“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时应该如何去表达”、
“别人抢你的玩具时应该如何处理”等等。
让幼儿在玩的同时,明白应该如何去爱护玩具,保护玩具,分享快乐。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皮亚杰曾指出:“一般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协商,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幼儿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分享的乐趣。
我们要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
还可以利用移情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愿望、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确的内心体验。
可以让幼儿讲讲“小朋友带来了新玩具不愿给你玩,你心里会怎么样?”,“你这么喜欢这个玩具,为什么还要让给他?让给他以后,你的心里是难过还是高兴?为什么?”教师引导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体验,因为内心的情感体验是激发幼儿分享行为最有效的动机。
在六月的一次活动中,因为大班的孩子就快毕业了,有一天大一班的戴老师就带着他们班小朋友来到我们小班,为小班的弟弟妹妹带来他们亲手做的手工。
他们将自己的作品一一送给了自己喜欢的弟弟妹妹,在赠送时他们进行了简单的交谈,“你叫什么名字啊?”、“你几岁了?”、“你喜欢我送给你的礼物吗?”、“我是**班的,你以后可以找我玩?”、“我带你出去玩,好吗?”、“你要听话”等等。
在他们的共同游戏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年龄幼儿的良好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班幼儿。
对大班幼儿来说,能扩大交往的技能,增加分享的意识,同时又得到一种自我满足。
而对小班的幼儿来说,学会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游戏经验,不仅体验到了分享的乐趣,而且也提高了自己的交往能力。
还有例如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专门为幼儿开展分享活动,请幼儿把自己会唱的歌、会跳的舞、会念的诗歌、会说的故事等等分享给其他幼儿。
这样不仅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愉悦的自我展示空间,同时也增强了幼儿的自信。
除此之外幼儿学会一首儿歌、故事、歌曲时,教师可以及时鼓励幼儿把学到的儿歌、故事、歌曲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一起分享我们
的快乐。
3、在游戏活动中指导幼儿分享经验
是指在游戏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交流活动的“成果”,分享幼儿不同的经验,这个过程被称为“分享交流”环节。
借助这一环节,教师依据自己有效的观察和记录,为幼儿提供交流的平台,帮助幼儿建构认知,促使其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发展。
例如,区域活动中,幼儿之间的对话:“你拼的图真好看,可以让我也试试吗?”“你的南瓜车造的可真像,我也想造一辆,能跟我说说吗?”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以便他们更好地向同伴介绍或者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感。
通过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分享交流,幼儿能清楚地了解自己和同伴之间的活动情况,互相交流、知道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及时地进行改进,在分享交流中得到共同进步,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意识。
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相互讲述自己高兴的事情。
如:“你是怎么玩的?”“心里感觉怎么样?”“为什么玩得这么开心?”在这种环境中,可以让幼儿与同伴感受心灵交流的快乐,一起分享成功的果实;另外,也满足了孩子们喜欢表达、愿意表达的愿望。
4、通过外部激励深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平时,当孩子自发地出现一些分享或拒绝分享的行为时,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展开交流,讨论,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
比如游戏活动中,发现幼儿有分享行为时,教师应及时做出反应,向他竖起大拇指或摸摸他的头,等等,让他得到老师的肯定,从而体验分享带来的乐趣。
多创造分享机会,举行与人分享的活动,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称赞,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所以幼儿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采取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非常愉快,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分享行为,并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所以,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的激励。
三、家园同步做好教育工作。
3—6岁的幼儿,其各种行为认识正处于一种朦胧阶段,和学校教育相比,
家庭教育仍然是孩子品格塑造的关键。
教师对幼儿品格的塑造只起引导作用,而家长的言行却是孩子从小就一直模仿的范本,家长是幼儿第一任教师。
为此,教师应引导家长要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当发现孩子有自私迹象时,家长要反思一下自己的言行,并教孩子与他人和谐相处、团结同学。
比如,可让孩子多与大方的儿童交往,在长期交往过程中,孩子便会不知不觉地学着别人的样子慷慨待人。
另外,也可利用电影、电视、童话、故事等文学作品中的慷慨形象来教育孩子、熏陶孩子。
老师及父母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我们的日常行为、言行举止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所以说,教师与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抓住一切有利机会作好良好榜样,幼儿园可以定期请父母来园和幼儿一起参与,分享“亲子同乐”的快乐,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
因此,我们要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要求家长配合做到同步教育。
新纲要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充分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
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