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解读的认知语用学视角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32ba833b4daa58da0114a20.png)
yuwenjianshe001@79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语义和语用解读郑州成功财经学院 王晶摘要:语言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有关于语义的研究,也有关于语用方面的研究。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讲,语义和语用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语义以及语用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加深对语言学的理解。
关键词:语言学 语义 语用 认知语言学引言当代语言学关于语义和语用的研究始终是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义和语用是语言学中两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语义更多的是语言的含义,而语用则更多的是对语言的应用研究。
在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一般是将语义和语用看成是两个互补的领域,语义的研究是对句子真值条件进行的研究,但其实很多句子多没有真值条件,这些句子一般都只是对客观生活中的那些事情进行描绘,比如一些比较普通的感叹句、疑问句等,这些句子只是一种简单而且客观的叙述。
而语用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语言的应用的分支,研究的内容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更关注是这种交际中的语言所扮演的功能。
一、 认知语言学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也是语言的基本功能。
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两个人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规范进行交流,才能提高语言交流的效率。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个范畴,是建立在人们日常生活过程中的以观察和积累日常经验得到的人类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阐述的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也对语言的各项具体内容进行阐述,比如语义、词汇、句法等。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语言学、心理学等,都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范畴,主要是研究语言反映出来的人类的认知过程,认知能力是人的一种本性,也是产生其他行为的基础,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语言的背后还隐藏了很多深层次的含义,在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其语言的表象,更应该要对语言进行深入地挖掘,从而能够对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因素有所了解。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
![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分析隐喻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3825df05844769eae109ed05.png)
( tr 湖 ̄. 业大学 外 国语学院 , - 武汉 4 0 6 ) 30 8
摘
要: 隐喻是一种修辞 , 也是一种语 用现 象。隐喻 的理解和接 受就是一个 听者通过共有的认知语境寻找 最佳
关联 的明示、 激活 、 选择 、 推理 , 最终获得 隐喻会话含义的过程。此外 , 关联理 论虽给 隐喻 的理解提 供 了新的视 角, 但
20 09年 l 月 1 第2 卷第1 8 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u a o inj n o eeo dct n o r l f l gi gC l g f ua o n Heo a l E i
N V2o O.0 9 V 12 . l 0 . 8 No 1
从 认 知 语 用 学 的 角 度 分 析 隐 喻 现 象
C m uiao n ont n 中提 出了 以关 联为原 则 , o m nct nadC gio ) i i 以明
引言 自亚里士多德在 《 诗学 》 《 辞学》 、修 两部著作 中将隐 喻 定格为修辞手段 以来 的两千多年间 , 人们对 隐喻 的研究基本
局 限在修辞学领域内。从 2 O世纪 7 0年代以后 , 随着西方哲 学 的语言学转 向以及符号学 、 知心理学等力量在西方 的兴 认
起 和发展 , 对隐喻的研究也从 原来 单一 的修辞层次发展成 为 哲学 、 心理学 、 语义学 、 语用 学、 知科学 和外语 教学等多层 认
示一推理 (s ni - frne 为理解 模式 的关联 理论 (e . ot s ni eec ) e o n rl e vneter) 而该理论正是在 认知语用框 架下讨论 和研 究 a c o , h y
的语境效果; 交际原则解释 了最佳关 联 , 即在话 语理 解时付 出有效的努 力之后所 获得 的足够 的语 境效果。在同等条件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_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_束定芳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_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_束定芳](https://img.taocdn.com/s3/m/ee2b4515b52acfc788ebc907.png)
2013年第5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5,2013(总第182期)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General ,No.182·修辞学大视野·本期话题:域外经验和中国学术特约主持人:谭学纯教授主持人语:中国修辞学科的形象重建,需要全球视野,拒绝学术孤岛上的自言自语。
域外的文献资源和思想资源,可以提供角度不同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修辞学研究对域外理论的依附。
本期发表的一组文章,意在倡导中国修辞学研究借鉴域外同类研究的学术智慧,同时保持理论的清醒:中国立场和中国话语,决定中国文化软实力竞争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分析国内外各相关学科隐喻研究的优长得失,及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关系,从中可见各学科研究目标、理论范式、对隐喻的观察角度和解释层次。
《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在当代中国话语处于国际话语体系弱势地位的背景下,提出兼有中国立场和全球胸怀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探讨中国话语理论方向和具体路径。
《论佩雷尔曼的“普遍受众”观念:一种新修辞的视角》,涉及“普遍受众”理论关联的哲学与修辞学视域,或可启迪广义修辞学所论修辞哲学层面更为深入的探讨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櫆。
从隐喻研究看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启发束定芳(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摘要: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修辞学和语用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但由于各学科的研究目标不同,理论范式不同,其对隐喻的关注角度和程度也就不同。
认知语言学是为了揭示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认知对语言结构和使用的影响;修辞学研究的是各种语言表达手段和方式对提高语言交流的效果;而语用学意在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实际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关系。
指称、意义和语境--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
![指称、意义和语境--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61b44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4.png)
指称、意义和语境--隐喻意义的语用分析隐喻是一种象征式的语言,它通常使用一个实体或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不同的实体或事物。
它不仅可以表现概念,还可以用来描述感情和情绪,甚至还可以用来暗示人们的态度。
因此,解释隐喻意义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语用学研究。
要从语境和语义角度解释隐喻意义,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
(1)出现隐喻的情境。
隐喻意义通常是语境中产生的,因此,解释隐喻意义时,应从情境中开始进行分析。
将情境和语言结合起来是解释隐喻意义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2)识别出现的字面隐喻。
字面的隐喻意义是说话者在表达概念时使用的一种修辞形式,它可以表达出说话者的心理活动,同时还可以暗示说话者的态度。
因此,解释隐喻意义的一个重要步骤是鉴别出现的字面隐喻,并研究隐喻在句子当中的准确意义。
(3)分析此时出现的情绪和态度。
隐喻意义不仅仅是表达概念,更重要的是表达情绪,表达一种态度。
因此,分析此时出现的情绪和态度也是解释隐喻意义的重要步骤。
在分析情绪和态度时,我们可以从句子所表达的概念里推断出说话者的态度,从而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思想。
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
![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5a0015cf01dc281e53af082.png)
隐喻的认知语用功能
![隐喻的认知语用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e506527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16.png)
b:the back of your shirt
c:to play back
d:three miles back
e:three years back
f:to be back in power
这里,back由实到虚,抽象化程度不断 提高。汉语也存在上述单向性链式排列。 这种延伸和扩散,可以生成不同的话语。 语言的历时演变验证了萨丕尔“形式比它 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的论断,即语言形 式和意义在演化进程中存在着普遍的不平 衡性,语言形式总是落后于语言意义的变 化。r7】‘哪’
并不是隐喻,只有将概念结构从一种范畴 作用于另一范畴,它才有资格被称为隐 喻。【20在他们看来,隐喻更多的是与思维而 不是语言有关。
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
隐喻是通过将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
域上来表达和理解目标域的。一般来说,
源域通常比较具体,目标域则比较抽象。 为了表达空缺的信息单位,人们不得不借 用已存在的词语。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 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 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 因此,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隐喻结构中, 两种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 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 想,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 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 情感。
读者或听者理解隐喻性话语的关键就 是在隐喻性话语与自己的认知语境之间寻 求最佳关联。隐喻既与先前所获得的范畴 和概念图式的使用有关,也与新的范畴和 概念图式的产生有关。隐喻具有虚拟性,
张平隐喻的认知语用功能
它,EEl可感知的语言描述超出感知范围的个 体形态,从而使主观体验客体4t=。所以 Carroll指出,隐喻的理解首先要从心理词 汇(1exicon)中提取信息,选择适当的那部 分意义,最后识别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理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e08c12227916888486d740.png)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论摘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隐喻是想象力和修辞的一种手段方法,是一种华丽的语言。
此外,隐喻通常被视为一种单独的、关于词汇而不是思维或者行为的语言特征。
出于这个原因,大多数人认为,没有隐喻,他们也可以很好的处理一切事物。
相反,我们发现,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不仅仅在语言方面,它也渗透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方方面面。
我们的思考和采取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隐喻性。
关键词:语言学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提出,隐喻是一种正常的语言使用方式。
隐喻的使用不局限于文学、修辞和艺术中。
事实上,我们的日常交流都离不开隐喻。
据估计,70%的英语词汇意义都是隐喻性的。
例如,waste time,head of state, face of a watch, foot of a mountain, warm color, holes in our argument等等。
我们对于这些用法习以为常,甚至有时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性的。
然而,他们不仅是一种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于隐喻的功能有两种解释: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通语言的装饰,是使语言变得丰富的一种修辞手段,这种观点强调了隐喻的美学功能;另一种观点就是将隐喻看做一种认知方式。
lakoff和johson(1980)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对概念隐喻理论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即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的修饰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
它植根于语言、思维、文化和概念体系中,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因此,所有的语言也都具有隐喻性。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的语言学知识是普通认知的一部分,而语言学分类就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隐喻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分类以及我们思维过程的基本要素。
从日常对话到文学作品和科学理论的语篇当中,我们以相似而又创新的方式来使用隐喻谈论这个世界。
语用理论视域下的隐喻本质及其阐释
![语用理论视域下的隐喻本质及其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213408402b160b4e767fcf7c.png)
隐喻。其次 , 这些被赋予特殊含义 的话语还必须经 由受话人 在特殊 的语 境中 ( 通常是与说话 人相似 的或者 共同的 ) 分析 和推理 , 直至 完全领会说话 人意 图, 实现成功交 际后才能成 为真正的隐喻。 第二 , 就言谈 的类 别论 , 隐喻语 言属于随意 言谈 。随意 言谈是一种十分普遍 的会话方式 。在言语交际 中, 除了很少
第2 6 卷第 1 O 期
2 0 1 3 年1 O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以便更好地认知世界 , 就必须将 已知 的概念 映射到未知 的领 域, 从 而将两项事物并置 , 以便获得对后者 的认知 。再次 , 从
语用学角度讲 , 隐喻是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 而产生 的特殊 会话含义 。这 一含 义由发话人通过 随意言谈产生 , 受话人通 过语境 等要素识 解 。关于前 两个 方面 , 目前 学术 界广为 关 注。笔者 主要关 注的是第三个方 面。在语用理论视域下 , 隐 喻归根结底是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对其 理解 , 也 即隐喻 阐
象,又属于 随意言谈和语用 现象。这 三个特 质决定 了隐喻的识解必 然涉及一个推理过 程 ,该过程是在 特定 的语境 中进行 的, 因此,语用理论与隐喻的识解休戚相关。 [ 关键词] 隐喻;本质 ;语用理论 ;隐喻阐释
[ 中图分 类号 ] H 0 5
[ 文献标识码 ] A
隐喻理解的语用认知视角
![隐喻理解的语用认知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d606b0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b6.png)
隐喻理解的语用认知视角
郑艳霞
【期刊名称】《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07)001
【摘要】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隐喻的理解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对其理解要从其本质入手,不仅要结合人的认知,而且要在隐喻的使用中考察隐喻的意义.关联理论从人的认知出发,在动态语境中对隐喻做出阐释,较好地解决了隐喻理解这一问题.它揭示了隐喻理解的本质,为隐喻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郑艳霞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认知视角下隐喻理解的分析与研究 [J], 刘旸
2.语用学视角下的隐喻理解 [J], 赵培允;朱朝霞
3.社会-认知视角下中文广告双关语的语用学解读 [J], 李颖方;庞杨
4.话语标记语"You know"在元认知视角下的语用功能研究 [J], 黎梦荧
5.从元认知视角看话语标记“是这样的”的语用功能 [J], 尤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隐喻的语用解读
![隐喻的语用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c92caca551810a6f52486b8.png)
隐喻的语用解读作者:戴玉霞韩旭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04期[摘要]传统隐喻探讨多从语义角度展开,虽有成果颇多,但对隐喻的解释并不全面,有些重要问题仍需从新角度进行解读,语用学便发挥了其独特作用。
本文从早期对隐喻的语用解读入手,回顾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Searle言语行为理论下的隐喻识解,并引出隐喻解读新发展:Sperber &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下的隐喻。
[关键词]隐喻语用解读会话含义言语行为关联理论[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071-02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修辞学》这两部著作中将隐喻定格为修辞手段。
这影响了之后的两千多年间,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和认识。
而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正如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所说:“我们日常会话中,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传统上对隐喻的研究是从语义的角度展开的,在此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如“对比论”“替代论”“相互作用论”这些有价值的观点和理论,但这些语义方法并不能对隐喻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因此,就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解读。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打破了传统理论的研究局面,尝试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不仅为其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提供了合理的解释,加深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也为后来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隐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从早期语用学对隐喻的研究着手,回顾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以及Searle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隐喻识解,并引出隐喻解读的新发展:Sperber & 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下的隐喻。
一、早期语用学对隐喻的研究(一)隐喻的会话含义理论解读Grice提出的会话含义理论归纳了言语双方在交际中要遵循的四条合作原则,即: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隐喻
![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83ac7efd81c758f5f61f6795.png)
例如,基于(b),我们可以使用下列表达: 1.[We approve〕their allocation of an extra packer. 2.[We approve]the allocation of an extra packer. 3.[We approve〕their allocation. 4.[We approve〕the allocation.
根据朱永生,学界在研究名词化现象时几乎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于同一类型,即
把过程看作事物。
他指出,名词化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把特征看作事物,把评价看作事物。
a.They were narrow一minded and 1 don’t like it.
b.I don’t like their narrow一mindedness.
有名词化现象背后都存在认知过程和运作;第二、三种功能或动因是语
用性质(分别涉及信息传递和人际考虑)。 “尤其是后两点,可以使句子体现的意义显得更加客观,这是名词化
在科技语篇中频繁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于第二、三种功能的解读(其实很多学者在其研究中都认同这一解读,
如,笔者认为值得重新思考。我们不妨借用胡壮麟的两个例子:
Cognitive Linguistics
语法隐喻的认知语用解读 陈新仁
A Pragma-cognitive Account Chen Key
of Grammatical Metaphor
Xinren
words:grammatical metaphor;nominalization; relevance;rhetorical.
一致式:
非一致式:
理解简单;
认识加工少; 联想少; 多用于科技,法律语篇。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96aaf16650e52ea55189837.png)
隐喻的语用学解读侯国金四川外语学院摘要:本文先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两种虽不统一但颇具影响力的假说,即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的假说,认为隐喻是可以也应该教和学的。
然后本文介绍了辨认隐喻的一些方法,最后对隐喻的理解和推断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隐喻;语用;互动;辨认;推断Metaphor InterpretationAbstract: P roposing some ways of metaphor identification, the paper highlight s with a perspective of metaphor infer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reading pr ocess.Key words: metaphor; pragmatic; interaction; identification; inference0. 引言现代隐喻理论对隐喻的本质的认识上升到认知和语用的层级上,认为隐喻是认知现象、语用现象和两个语义领域的互动。
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当成语言现象或修辞现象,而Lakoff & Johnson 把隐喻看成“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方式。
[7]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
原始的典型思维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2.1.15 ),即把人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
既然人有头、腰、脚、冠、身等部分,于是我们创造出“山头”、“山腰”、“山脚”、“树冠”、“树身”等。
语言学的历史其实也就是不同语言隐喻的更替。
19 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把语言看成一种生物体,有生老病死。
20 世纪初Saussure 把语言看成一盘棋,个体的价值决定于它在系统中的位置和与其他棋子的关系。
50 年代Chomsky 把语言看成是发展蓝图。
人的周围潜在着生命,生活中无处不涌动着生命,人们要表达它们就得借助熟悉的描述人本身的词语和方式,于是就有了隐喻。
语用学是如何理解和研究隐喻的?与认知语言学有何不同?
![语用学是如何理解和研究隐喻的?与认知语言学有何不同?](https://img.taocdn.com/s3/m/8ea66f86d0d233d4b14e6944.png)
Chris Xia,逗比猫思维广。
私信提问每问100元请先付…大脸猫、sabrina Shi、海洋蛋饺等人赞同谢@Lee Ray喵我。
今天把年审的材料全部交了上去,整个人顿时像被抽空了一样,又紧张又无所事事。
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一个是为了半个月之后的年审攒人品,还有一个也是为了半个月之后的年审攒人品——毕竟我一月到四月份都在折腾这回事,复习一下,也好在年审的时候和examiner交代,虽然他俩都不是我专业的……之前和美少女讨论大纲,我有一个Chapter的名字叫做“A literature review of recent theories of metaphor”,美少女指着这个小标题说:“你做literature review多没意思,来点创新的才好写博士论文呀。
”我说:“我也不仅仅是做review,我要分析他们这些理论里,哪些靠谱,哪些地方不靠谱。
”美少女听罢,大笔一挥,以她那我永远都得花三秒才能看明白的手书写下几个词,一边写一边说:“既然你要评判好坏,那就不叫literature review了啦,你觉得critical assessment感觉如何?”我说:“妥到飞起。
”(并没有这么说,不过我心里的想法的确是妥到飞起。
)之所以讲这个故事,是因为要回应我之前在专栏里提到的问题:这个回答,当然也只是literature review,而不是任何critical assessment。
我的东西依然是我的,谁都抢不走,但我也知道我在知乎上必然不会说那么多。
今天的故事,我也只会这么讲:谁,说了什么,一切都写在他的书上,我没有必要过多遮掩。
至于这个理论是好是坏,留给大家自行评判。
如果要讲隐喻在语用学里的解释,乃至于讲到语用学本身,都要先讲到Paul Grice。
没有Grice,就没有我们今天这套吃饭的家伙。
Grice在1967年的Studies In the Way of the Word里面做出的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划分了两种含义:what is said,和what is implicated。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146e90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f.png)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汉英语言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言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英翻译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隐喻的含义被不断地扩展,并与人类思维和认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释隐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在其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因而对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莱考夫将隐喻视为人们思考、行动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即隐喻概念。
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从认知的视角分析隐喻的汉英互译过程。
三、汉英隐喻的认知异同隐喻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但各民族通过各自的隐喻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时却呈现出不同的个性。
我们不仅要重视汉英两种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共性,更要注重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
先看其共性,如汉英民族都把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作为始源域,把身体各部位以各种方式投射到不熟悉的外部事物中,即目标域,这就是人体隐喻认知。
汉英语言中存在大量与人体部位相关的隐喻表达,例如,汉语中有“洞口”,英语中有“mouthofacave”;汉语中有“政府首脑”,英语中有“headofgovernment”等。
语用学视角下对隐喻语用假设的解读
![语用学视角下对隐喻语用假设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6113c535bd64783e09122bc8.png)
yuwenjianshe001@79语用学视角下对隐喻语用假设的解读河南教育学院 胡瑞娟摘要:语用学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关注的是语言的应用,比如语义、语音等方面的概念。
本文在以往隐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隐喻的语用学研究框架,从语用学视角出发对隐喻语用假设的本质进行解读,分析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为隐喻研究提供了更多理论依据。
关键词:语用学 隐喻 语用假设引言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语言的使用是为了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也是语言的基本功能。
语用学研究的主要是各种真实语言情景下的语言的应用,根据各种语言表现对语言的内涵进行研究。
广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是真实情景下语言的运用,即对各种实际的问题进行分析,加强对语言学的研究,包括语言规则、词典的编撰、翻译等多种内容。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修辞手法,在特定语境下的有目的的语言运用隐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产生良好的语言效果。
语言学领域上关于隐喻的研究有很多,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使用隐喻,隐喻可以让语言显得更有魅力,隐喻语言中不仅蕴含了语言的内涵,也体现出语言的一种应用领域。
隐喻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语言交流,因此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讲,可以对隐喻语言有一种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语用学的概念语言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使用的一个交流载体,语言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在语言研究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分支,比如认知语言学、语用等,这些都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内容。
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侧重点是语言的交际,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在语言的交流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应该要跟交际的主旨相关。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逐渐深入,有的学者开始利用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对语言进行研究。
关于语用学的研究,应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在语言学基础上产生了一门独立的新学科,有语言学者指出,当一个人说话时,他的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所用的,更是一种交流,比如情感上的交流、心理上的交流,都可以通过语言来完成,这也就体现出语言的实际应用。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和转喻](https://img.taocdn.com/s3/m/dfc74d5e767f5acfa1c7cde7.png)
那么什么是概念隐喻和转喻呢? 二 、概 念 隐喻 与转 喻
自从 L a k o f和 J o h n s o n 1 9 8 0年 联合 出版 了《 我 们 赖 以生 存 的隐 喻 》 ( Me t a p h o r s We L i v e B y ) 之后 , 许 多认 知语 言学 家 开 始关 注 概 念 隐 喻 和转 喻 , 并认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概念隐喻 和转喻
刘 丹 , 周 桂 荣
( 1 . 长春 工程 学院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2 . 吉林 工 商 学院 基础 教研 部 , 吉林 长春 1 3 0 0 0 0 )
摘要 : 本文通过 分析和举例 , 对概 念隐喻 和转喻 的定义 、 分类 、 理解 方式 、 产生 原 因及应 用加 以简要地综 述说 明。概 念 隐 喻和转喻并 非修辞 手法 , 其本质是一种认知现 象, 是将抽 象、 不 熟悉的事物具体化 的过 程。概念 隐喻 可分为 两类: 常规 隐喻 和 创新 隐喻 , 常规 隐喻 分为 结构 隐喻 、 方位 隐喻 和实体隐理解过程 分两步 : 隐喻 的辨认 和隐喻 意义的判断 , 其产 生原 因包括 互动理论 、 映射理论和合成理论 , 在教 学 中应用广泛。 关键词 : 概念 隐喻 ; 转喻 ; 认知模式
6 6
域 。 比如 : ( 2 ) I ' m o n t o p o f t h e w o r l d !
赛、 对 手 以及输 赢 。所 以 , 这 句 话 可 以理 解 为 : ① 婚
姻是一场长期斗争 ; ② 在两个对手 之间; ③一方获
胜, 另 一方 则惨 败 。 F a u c o n n i e r 的合成 理论 表 明认 知组 织 的基本 单 位不 是 “ 域” , 而是 “ 情感 空间” ( me n t a l s p a c e ) 。 它 是说 话人 临 时在思 考和 讨论 接收 到 的或 想象 到 的情 景 时建立 起来 的结 构 。情感 空间 和域并 不是 等 同关
人际隐喻的认知语用研究——以女性话语为视角
![人际隐喻的认知语用研究——以女性话语为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8da6ae3f0b4c2e3f572763c7.png)
绵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u o mM fMin a g N r o a y n om ̄ U
A r2 1 p.0 2 Vo. 1 No 4 13 .
第3 1卷 第 4期
人 际 隐喻 的认 知 语 用 研 究
以女 性话 语 为视 角
杨 小 敏
( 滁州学 院外 国语学院 , 安徽滁州 29 0 ) 3 00
发挥 的双 重功效 ; 从礼貌 大同策略 的角度 看 , 女性使 用显性主观或显性客观 取向 的情 态隐喻形式 , 一方 面可 以明确 表达 自己的观 点 , 另一 方面又可以增加话语 的礼貌 级别 , 受话人 以示礼 貌和尊 重; 对 从顺 应理论 的视 角来考 察 , 是
语境 关 系与语言结构相顺应 的产物 , 交际过程 中女 性顺应 交际语境作 出的话语 选择 。 是 关键 词 :女性话语 ;人 际隐喻 ;认知语用 阐释
的研 究 。
一
、
人际 隐喻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 : 形式是意义 的体现 , 意义
来 自于形式和功能的结合。形式和意义之间并不存 在着一对一的关系 , 一种形式可 以表示一种 以上的 意义 , 种 意 义 也 可 以 由两 种 或 更 多 的 形 式 体 一 现l ∞ 2 。人际隐喻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执行人 际功 ”
中图分 类号 :H 8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2—62 (0 2 0 o 8 o 1x 2 1 )4一 o 1一 4
隐喻作 为 一种 语 言 变 体 , 是语 言使 用 者 为达 到 自己 的交 际 意 图 而 采 用 的一 种 语 用 策 略 。H Hdy ai a 认 为 隐 喻 是 意 义 表 达 的 “ 异 ” 不 仅 局 限 于 词 汇 变 , 层 , 常常 出现 在 语 法 层 。他 将 语 法 隐 喻分 为 概 念 也
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
![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92e983e561252d381eb6e1e.png)
隐喻的认知语用学研究作者:陈静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10期【摘要】隐喻不但属于修辞手法还是比较普遍的语用现象,在人类认知内的作用十分重要。
文章阐述隐喻在语用学内的早期研究,重点对格莱斯以及塞尔的隐喻研究进行论述,探讨其中的不足。
随后文章采用关联理论,基于已有的认知用语学,重点剖析隐喻,并且引用斯伯泊和威尔森对格莱斯对合作原作做出的修正及深入研究,最终阐述隐喻的关联性解释。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用学关联理论隐喻是语言学中的特殊和神奇语言现象,原因是说话人只是通过简单的语言就能够将一种事物的含义转嫁在其他的事物上,运用隐喻主要是为了吸引说话人的注意力进而产生其他语言现象所达不到的效果。
长期以来隐喻语言现象都被语言学家及哲学家所研究,主要就是因为对隐喻现象的研究能够清楚的发现信息发出及接受的特点及语言交流的本质和局限。
希望哲学研究在19世纪在逐渐靠近语言学,同期的符号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同样在西方学术界开欧式盛行,对此研究音乐逐渐从《诗学》内的单一修饰发展成为涉及语言哲学、语用学、语言教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命题。
隐喻逐渐在认知语用结构下有了全新的发展。
一、早期语用学下的隐喻观格莱斯以及塞尔被认为是早期将隐喻置于语用学结构下开展语用研究的代表人。
1.格莱斯会话含义理论。
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被西方语言学家称为理解自然语言的学说。
格莱斯在1967年第一次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并且指出在交流的过程内说话者同听话者互相合作求得交际成功,交际过程内双方遵守会话质量、数量、方式和关系等准则。
交际过程内如果说话人在表面的含义上违反了合作原则,其将可能要突出或是货币某一个特定含义,此时听话人必须要按照对话语境以及双方具备的共同背景推出说话人真实含义或是隐含含义。
格莱斯同时也指出了隐喻同讽刺和夸张相同,都可以被当成是违背合作原则中的某个标准。
2.塞尔八项原则。
塞尔基于格莱斯继续对语用学隐喻现象进行研究,并且提出明示华语内,字面含义同隐喻含义相同,隐喻华语内,字面含义和隐喻含义存在较大的差别,对此说话人采用隐喻时听话人要按照两种含义的相似处找到不同于说话人所说含义的话语意义。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56ef418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c4.png)
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
在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中的隐喻不仅仅是简单的语言组合,而是一种揭示人类思维
方式和认知结构的重要策略。
因此,通过对话语中隐喻的语用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话语背
后的深层意义,并进一步揭示话语与社会文化、情感、认知等方面的联系。
话语中的隐喻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用于表达抽象与概念化信息的方式。
在语言表达中,
人们往往会使用非常明显的隐喻来描述一些难以表达的想法或概念。
例如,“这个问题被
打了水漂”这句话就使用了“打水漂”的隐喻来表达某个问题被解决了,但解决的结果并
不完美。
从语用学的角度来分析,话语中的隐喻的含义不仅仅是从字面上解读,而是需要考虑
到隐喻与话语的语境、文化背景和情感因素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例如,如果说“A:我太
累了,我得挂了。
”“B:那你再玩会儿吧,玩完再挂。
”这句话中,挂了的含义是死亡,但在这个语境下,它的含义是“结束”。
同时,由于该隐喻是在朋友间使用的俚语,因此
需要考虑到文化背景和情感因素的作用。
此外,语用学还指出,当说话者使用隐喻时,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与其所在文化、经验、观念等因素相关的隐喻。
例如,“月亮像一张银色的盘子”这句话中的隐喻就与人们
对月亮的观念和经验相关。
因此,通过分析话语中的隐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言语背后的
文化和认知结构。
尽管隐喻的含义很难准确捕捉,但隐喻仍然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非常普遍的一种表达
方式。
通过对隐喻的语用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话语意义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话语与文化、情感和认知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人类交际行为的复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作为一种话语行 为 , 被纳入语用学 的研究
之后 , 隐喻 的研 究 有 了进一 步 的发展 ; 特别 是 2 0世 纪 8 0年代认 知语 用 学 的兴起 , 为 隐 喻 的研 究提 供 了 崭 新 的视 角 ,其 研 究更 是 获得 了前 所 未有 的发 展 。 本 文 首 先 讨论 早 期 的语 用 学 的 隐 喻观 , 并 指 出其局 限性 ; 进 而在 认 知语 用 学 的框 架 下 运 用关 联 理 论 对 这一 普遍 的语 言 现象 进行 分 析 、 解 读 。然 后 , 以关 联 理论 为 理论基 础讨 论 隐 喻 的多维度 、 跨 学科 研究 。
合作 原 则 , 那 么他 可 能 是 故 意 为 之 , 另 一 方 必 须 根 据 当时 的语境 , 推 导 出话 语 的 隐含意 义 。G r i c e 认 为 隐 喻跟 讽 刺 、 夸张一样 , 都 违 背 了合作 原 则 中的 质 的准则 , 这时, 听话人应考 虑对方 话语中的隐含 意义。
至今 已有 2 0 0 0多年 的历史。传统 的隐喻理论将隐
喻 看作 是 一 种语 言 现 象 , 对 隐 喻 的研 究基 本局 限在
修辞学领域 内。 2 O 世纪 7 0 年代 以后 , 随着西方哲学 的语 言学 转 向以及 符 号 学 、 认 知心 理 学 等 理论 在 西
方 的兴起 和发 展 , 使 得对 隐喻 的研 究 也 从 原来 单 一 的修 辞 层 次 发 展 成 为哲 学 、 心理 学 、 语义 学 、 语 用
二、 早期语 用 学对 隐喻 的研 究
上 例 中的这 句 话 明显 违 反 了质 的准则 。因为该
句 的句 子 意义 和话语 意 义不 一致 。句子 意义 是指 字
面意 义 , 而 话语 意 义 是 指交 际 者在 特 殊 的语境 下 所 表达 的 暗含意 义 。说 话 者通 过故 意违 反质 的准 则而 传递 了“ 你 是精 华 ” 这一 会话 含 意 。
《 福建敦育研究》 己 口 1 3年第 己期
教学改革
隐喻解读的认知语用学视角
郭 坤 田成 泉 ( 鲁 东大学 山 东 烟文 章从 分析 G r i c e会 话含 意理 论 对 隐喻 的语 用 分析 的不 足之 处入 手 , 在 认 知 语 用
例 1 Y o u a r e t h e c r e a mi nmy c o f f e e .
学、 认 知科学和外语教学等 多层次 、 多角度 的跨学 科 研 究 。 随着 研究 的不 断 深人 , 人们 逐 渐 发 现 隐喻
在 人们 认 知和 社会 活动 中处于 重要 的地 位 。
S e a r l e的 隐喻 观 是 建 立 在 相 似 性 基 础 之 上 的 。 事 物 之 间 的相似 性 是 隐喻存 在 的必要 条 件 。然 而 , 隐喻并 非 机 械地 记 录人 们 观察 到 的相 似 性 , 它还 能 预 示新 的相 似性 。任何 隐 喻都 具 有两 个 因素 : 相 似
早期对隐喻做 出语用分析的代表人 物是 G r i c e
( 1 9 7 5 ) 和 S e a r l e ( 1 9 8 5 ) .
从上面的分析 中我们可以看到 , G r i c e 事实上只 解决 了隐喻理解是如何触发的这一问题 , 但怎样解
本文系山东省 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项 目( J 1 3 WD 0 3 ) 及鲁 东大学应用型人才 培养教学改革研究立项 项 目《 英 语修
隐 喻 的研 究 可 以追 溯 到 古 希腊 的亚 里 士 多德 ,
G r i c e ( 1 9 7 5 ) 是 最 早 从 语 用 学 角 度 解 释 隐喻 的 人 。G r i c e ( 1 9 7 5 ) 认为 , 话语 有 自然意 义 和非 自然 意 义 。 自然 意义 指 人们 能按 照常 规通 过字 面意 义而 获 得 的话 语 意 义 ;非 自然 意 义 则 指 人 们 在 特 定 场 合
辞能力与 E S P创新 型 、 应用 型人才 培养研究 》 的成果之一 。
・
5 5・
释隐喻? 人们为什么要使用隐喻? G r i c e 并未 予以解 释。
( 二 )S e a r l e对 Gr i c e 语 用 理 论 的发 展
例 4可 做字 面 解 释 :莎 士 比亚 曾在此 住 过 ; 也 可做 隐喻 理解 : 莎士 比亚 的影 响在此 一度 盛行 。 例5 可理 解 为 隐 喻义 : 这 是 根 本 不 同 的另 一 件 事 ; 也 可
学的 宏观 框 架 下运 用 关联理 论 , 从认 知 语境 、 最佳 关联 等 角度 阐述 了认 知 语 用 隐喻 的 解读 过 程 及 其 工作机 制 , 为隐喻 的进 一步研 究提 供 新 的视 角。
关 键词 : 隐喻 ; 认 知语 用学 ; 关联理 论
一
、
引 言
( 一) Gr i c e的会 话 含 意 理 论
下, 表达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在此基础之 上, G r i c e 提 出 了会话 含 意理论 。 这 个理论 指 出 , 言语 交际双方都要有相互合作 、 力求交际成功的愿望 , 在 交 际 中要遵守 一些诸如质 、 量、 关系、 方式等 的准 则 。如 果在交 际过程 中一 方 的话 语 在表 达上 违反 了
从 字面 理解 为 : 这 是另 外一 双鞋 。
S e a r l e 试 图进一 步详 述 G r i c e的隐喻理 论 。 他 认 为, 在 字 面话 语 里 , 其 字 面 意 义 和 隐 喻 意 义 是 相 同 的; 然 而在 隐喻话 语 里 , 这 两种 意 义却 不 同 , 这 就 看 听话 人 如 何 根 据 其 相 似 性 寻 找 出不 同 于 句 子 意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