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竞赛实验手册
物理实验活动手册_光的干涉与绕射

实验5光的干涉与绕射一实验目的利用双狭缝干涉及单狭缝绕射证明光具有波动性﹐测量光的波长﹐并比较两者条纹之异同。
二实验原理1. 光的干涉如图5-1﹐雷射光源S经单狭缝S0(可视为光源)﹐再通过S1与S2﹐在一远处白屏幕或毛玻璃上显现明暗相间的条纹﹐这就是波的干涉现象所造成。
此实验称为杨氏双狭缝干涉实验。
图5-1双狭缝的干涉。
设光分别由S2与S1两狭缝到屏上P 点的光程差为Δr=¯¯¯S2P-¯¯¯S1P﹐又因L>>d﹐则:(1) P 点呈现亮带中线(即建设性干涉)之条件:Δr=d sinθ=nλ﹐n=0﹐1﹐2﹐3﹐……sinθ≈yL⇨y=Ld nλ(2) P 点呈现暗纹(即破坏性干涉)之条件:Δr=d sinθ=(n-12)λ﹐n=1﹐2﹐3﹐……sinθ≈yL⇨y=Ld(n-12)λ(3) 相邻两暗纹(或亮带中线)间隔:Δy =y n +1-y n = Ld λ式中 λ 为光的波长﹐d 为双狭缝距离﹐θ 为条纹方位角。
由对称性知白屏上所得的干涉条纹必对称于中央线。
2. 光的绕射如图 5-2 所示﹐设 W 为单狭缝的宽度﹐λ 为所用光波的波长﹐θ 为 ¯¯CP 与中央线 ¯¯CO 所成之夹角﹐则在屏上 P 点处产生干涉的情形为图 5-2 单狭缝的绕射。
(1) 暗纹 W sin θ=n λ ﹐ n =1﹐2﹐3﹐……Sin θ ≈ y L ⇨ y = LW n λ(2) 亮带中线 W sin θ=(n +12)λ ﹐ n =1﹐2﹐3﹐……Sin θ ≈ y L ⇨ y = L W (n +12)λy =0 为中央亮带中线。
(3) 中央亮带宽度 b =2Δy =2L λW (4) 两侧其他亮带宽度 Δy =L λW 绕射条纹也必对称于中央线。
三实验器材○1雷射光源2具∕组○2刀片 2 片∕组○3玻璃片 2 片∕组○4螺旋测微器 1 把∕组○5公制尺 1 把∕组○6木尺(长约30 cm﹐尺上贴有刻度纸片) 2 把∕组○7黑色墨汁 1 瓶∕组○8软毛刷子(毛笔) 1 枝∕组○9电炉 1 座∕组四实验步骤一﹑双狭缝干涉1. 在涂有黑色墨汁的玻璃片上﹐用两片夹紧之刀片划出两道直狭缝。
物理实验活动手册

欧姆定律与惠司同电桥一实验目的1. 练习电路的连接﹐并熟悉安培计﹑伏特计﹑可变电阻及电源供应器的使用方法。
2. 利用“安培计-伏特计法”﹐测量待测金属的电阻﹐并验证欧姆定律。
3. 利用“惠司同电桥”测量电阻。
二实验原理一﹑欧姆定律德国科学家欧姆(Georg Simon Ohm﹐1787 ~1854)于1826 年实验发现﹐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金属两端的电位差(V)与通过的电流(I)成正比﹐后人称此关系为欧姆定律。
而V与I之比例常数称为金属导体的电阻(R)﹐欧姆定律的数学式可表示为R=VI=定值根据欧姆定律﹐改变金属导体两端的电压﹐并测量其电流﹐将所得的数据作图﹐可得一条通过原点的直线﹐如图7-1。
图7-1线性导体的I-V图我们利用伏特计测量电位差(V)﹐利用安培计测量电流(I)。
伏特计须与待测电路并联﹐安培计须与待测电路串联。
而在测量电阻时﹐可以利用伏特计与安培计同时测量流经电阻之电位差与电流﹐其电路的接法有以下两种﹐分别适用于高电阻和低电阻的测量。
(1) 高电阻法(如图7-2)安培计量得的电流I为实际流经电阻R的电流﹐伏特计量得的电位差V为电阻R与安培计内电阻r A的电位差之和﹐即V=IR+Ir A所以经测量所推算的电阻R′=VI=R+r A﹐表示量得的电阻值R′为待测电阻R与r A串联之后的等效电阻。
但若R>>r A﹐则R′=R+r A~~ R﹐表示所测量之电阻值R′可代表待测电阻R 之值﹐此种接法适用于待测电阻远大于安培计的电阻时(学校实验室安培计的电阻约为10-2Ω)。
图7-2测量高电阻的电路图(2) 低电阻法(如图7-3)伏特计量得的电位差V为电阻两端的电位差;但安培计量得的电流I﹐为包含流经电阻的电流I R与流经伏特计之电流I V的总和﹐即I=I R+I V=VR+Vr V所以经测量所推算的电阻R′=VI=11R+1r V=R1+Rr V﹐表示量得的电阻值R′为待测电阻R与r V并联之后的等效电阻。
高中物理竞赛 实验基础知识 (共52张PPT)

• • • • • • • 实验课的目的与任务 测量与误差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有效数字及有关规定 数据处理基本方法 数据处理举例 物理实验课须知
测量重力加速度g
1. 重力加速度的提出 2. 测量g的各种方法比较 3. 单摆法测量g的原理 4. 所需实验仪器 5. 实验操作步骤 6. 实验注意事项 7. 实验数据记录 8. 数据处理方法 9. 实验结果表述 10.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 11.实验结果的推广及应用
3、误差的表示
绝对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差。 表明了误差本身的大小。位的量。 相对误差:表明了误差的严重程度。
| 绝对误差 | 相对误差 100% 真值
随机误差 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大多数实 验测量中的随机误差服从正态分布规律。 最佳值:最为接近真值的量值。 从理论上可以证明,无穷多次等精度测量 的算术平均值是最为接近真值的量值。 对物理量X做 n 次等精度测量,得到包含n 个测量值x1 ,x2 , x3 …, xn的一个测 量列。 1 n x lim xi n n i 1
实际值:满足规定准确度的用来代替真值 使用的量值。实际值不是真值,但它接近 真值,又称为近真值 测量结果:由测量所得到的被测量值。
二、误差与误差的表示
1、误差 误差 = 测量值 – 真值
x x0
由于测量对象的变化、测量方法的不完善、 测量装置的精度所限、周围测量环境的波 动和测量人员因素的影响等原因,导致测 量结果与真值的不一致。所以,测量的结 果都存在误差,而误差自始至终存在于一 切科学实验和测量过程中。
2.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直接测量:可以用测量仪器或仪表直接读出 测量量值的测量 。 如:长度、时间、质量、温度、电流等 直接测量是测量的基础。 间接测量:依据待测量量与若干个直接测量 值的函数关系确定待测量量值的测量。 如:体积、速度、动量、流量、电阻等 一个物理量是直接测量量,还是间接测量 量,是由测量方法决定的。
物理实验活动手册_实验:折射率的测定

实验4(A) 折射率的测定一实验目的验证司乃耳定律并测出液体与透明物质之折射率。
二实验原理1. 光从第一介质射至第二介质时﹐其入射角θi与折射角θr之正弦比值为一定值n﹐即sinθisinθr=n≡第二介质对第一介质的相对折射率(4.1)2. 若光以入射角θi进入平行透明板﹐经两次折射后﹐射出平行板的另一边﹐其入射光线→AB 与射出光线→CD 必互相平行﹐如图4-1。
图4-1光线由空气进入平行透明板的光路径图若能定出→AB 与→CD 两路径﹐即能测得θi与θr两个角度﹐代回式(4.1)﹐即可求得平行透明物质的折射率。
三实验器材○1半圆形透明塑料盒(半径约6 cm﹐高约3 cm) 1 个∕组○2长方形透明玻璃砖 1 个∕组○3水约800 cc∕组○4长针(约6 cm) 4 根∕组○5保利纶板(约30 cm×20 cm×1.5 cm) 1 块∕组○6量角器1个∕组○7方格纸 2 张∕组○8白纸 2 张∕组○9长尺1把∕组四实验步骤一﹑液体折射率的测定1. 如图4-2 所示﹐塑料盒内盛水(或其他透明液体)半满﹐置于方格纸上﹐方格纸下放置保利纶板﹐调整塑料盒﹐使得塑料盒的直径恰与方格纸的某一直线重合。
图4-2测定半圆形透明塑料盒中透明液体折射率的实验装置示意图2. 过塑料盒的圆心O 处(即在直径的中点)作一垂直线NN'﹐并在圆心处垂直纸面插一长针﹐以确定光线的入射点。
3. 在盒的直径面后方垂直纸面插入一长针A﹐使入射角∠AON 约为10 度。
4. 在盒之圆弧面的一侧﹐透过盒内透明液体观察所插的长针A﹐使长针A 的像与圆心处所插的针在同一视线上﹐并在此视线上垂直纸面插一长针B﹐如图4-3﹐以确定折射光的方向。
图4-3液体折射率测定的实验装置图5. 改变长针A 的位置(即改变角度﹐每次约增加10 度)﹐并重复步骤4.﹐以确定长针B 的位置﹐记录每次长针A 及B 的位置。
6. 先绘出界面直线﹑移去半圆盒﹐然后绘出法线并逐次联机→OA﹑→OB﹐量取并记录各次的入射角θi及折射角θr的角度。
物理实验报告手册初中

一、实验目的1. 培养学生进行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
2. 增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2. 实验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3. 实验三: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4. 实验四:探究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5. 实验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6. 实验六: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7. 实验七: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三、实验步骤1. 实验一: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1)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重力;(3)记录数据,分析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实验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激光笔、透明玻璃板、白纸等;(2)用激光笔照射透明玻璃板,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3)在白纸上记录光线的传播路径,分析光的直线传播。
3. 实验三: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音叉、橡皮膜、细线等;(2)将音叉振动,观察橡皮膜的变化;(3)分析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4. 实验四:探究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烧杯、水、金属块、塑料块等;(2)将金属块和塑料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浮沉;(3)分析浮力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5. 实验五: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杠杆、砝码、弹簧测力计等;(2)调整杠杆两端砝码的质量,使杠杆平衡;(3)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6. 实验六: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2)改变电阻,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3)分析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7. 实验七: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1)设置实验器材,包括电源、开关、电阻、电流表、电压表等;(2)搭建串并联电路,观察电流和电压的变化;(3)分析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和电阻关系。
第二十三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广东赛区复赛实验考试范围

附件5第三十五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广东赛区复赛实验考试范围一、教材《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指导书》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常委会编写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二、实验考试范围1、实验一实验误差2、实验三用金属丝的伸长测定杨氏模量(光杠杆法)3、实验四研究单摆的运动特性4、实验五气轨上研究碰撞过程中动量和能量变化5、实验六测量空气中的声速6、实验七弦线上的驻波实验7、实验十测定液体的比热容8、实验十一学习使用万用电表9、实验十二制流和分压电路10、实验十三测定直流电源的参数并研究其输出特性11、实验十四磁电式直流电表的改装12、实验十五用量程为200mV的直流数字电压表组装多量程的直流电压表和直流电流表13、实验十六测量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14、实验十七直流平衡电桥15、实验十八学习使用示波器16、实验十九观测电容特性17、实验二十黑盒子18、实验二十一测量温度传感器的温度特性19、实验二十二测量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20、实验二十三用霍尔效应测量磁场21、实验二十五研究光伏探测器的光电特性22、实验二十六发光二极管的光电特性23、实验二十八测定玻璃的折射率24、实验二十九测量薄透镜的焦距25、实验三十望远镜和显微镜26、实验三十一光的干涉现象27、实验三十三调节分光计并用掠入射法测定折射率三、说明以上实验考试范围是从《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指导书》的34个实验中选出的27个实验,作为广东省复赛实验考试的范围。
复赛实验考试将从上述“实验考试范围”中选定两个实验作为本省复赛实验考题的基本内容。
此外,实验一“实验误差”;实验十一“学会使用数字万用表”;实验十二“制流和分压电路”;实验十八“学会使用示波器”这四个实验是基本实验,不单独作为实验考试题目,这四个基本实验内容的考查将体现在其有关实验考试之中。
复赛实验考试的要求、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所用器材不会超出《指导书》中关于该实验的规定。
有的实验中含有“设计实验”,这部分实验要求属于决赛的实验考试要求,复赛实验考试不涉及这部分实验。
高中物理实验手册

首届北京市中小学教职工实验技能比赛培训手册(中学物理单项)目录第一章基本物理实验仪器使用规范 (4)第一节力学实验仪器的使用规范 (4)一、托盘天平的使用规范 (4)二、刻度尺的使用规范 (4)三、游标卡尺的使用规范 (5)四、螺旋测微计的使用规范 (5)五、弹簧秤的使用规范 (6)六、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规范 (6)七、气垫导轨的使用规范 (7)八、量筒的使用规范 (8)第二节热学实验仪器使用规范 (8)一、温度计的使用规范 (8)二、酒精灯的使用规范 (8)第三节光学实验仪器使用规范 (9)一、透镜的使用规范 (9)二、干涉仪的使用规范 (10)第四节电学实验仪器使用规范 (10)一、学生电源的使用规范 (10)二、电流表的使用规范 (11)三、电压表的使用规范 (11)四、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规范 (11)第二章中学物理实验操作规范 (14)第一节零位调整 (14)第二节水平、铅直调整 (14)第三节消除读数装置的空程误差 (14)第四节仪器的初态和安全位置 (15)第五节逐次逼近调整 (15)第六节消视差调节 (15)第三章中学物理实验数据处理规范 (16)第一节误差分析 (16)一、偶然误差处理 (16)二、系统误差处理 (17)第二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7)一、仪器正确测读的原则 (17)二、关于“0”的问题 (17)三、数值表示的标准形式 (18)第三节数据处理方法 (18)一、列表法 (18)二、作图法 (18)三、逐差法 (19)四、最小二乘法 (20)附录1:中学物理典型实验(初中物理部分) (21)一、二力平衡 (21)二、做功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1)三、阿基米德定律 (22)四、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 (24)五、探究焦耳定律 (24)六、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及使用 (25)七、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26)八、平面镜成像特点 (27)九、反射定律 (28)十、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9)附录2:中学物理典型实验(高中物理部分) (32)一、验证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2)二、牛顿第二定律 (33)三、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34)四、光的折射定律 (35)五、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37)六、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39)七、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 (40)八、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42)九、变压器电压与匝数关系 (43)十、传感器的简单使用 (45)第一章基本物理实验仪器使用规范中学物理主要包括力、热、声、光和电这五个部分.而中学物理实验对声学部分的实验涉及较少,即使涉及也多以小实验为主,没有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也没有特定的声学实验仪器,所以本章主要介绍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实验仪器的使用规范。
物理实验活动手册_实验4力学能守恒与运动

实验4 力学能守恒与运动35实验目的:观察并分析力学能守恒关系。
实验原理:利用位能转换为动能,动能再转换为位能实验数据找出力学能守恒关系。
实验器材:力学能实验组玻璃珠复写纸A4纸水平仪30公分直尺1个1颗1张1张1支1支1. 设置器材,检查是否水平:架设好力学能实验组之后,以水平仪检测轨道末端是否水平。
4 力学能守恒与运动36高中物理(全) 实验活动手册2. 准备记录用的白纸与复写纸:准备一张A4白纸,取一张复写纸(碳粉面朝下)覆盖在白纸上,水平放置在弹珠出口端前面的桌面上,用以纪录后续弹珠打点位置。
3. 改变高度,放开弹珠:选定五种不同高度(H),并于适当位置放置复写纸让玻璃珠可以落至复写纸上方打点,纪录在不同高度下,弹珠从轨道出口到打点位置的距离数据(x)。
每一种高度请重复做5次并将每次的x数据记录下来。
实验4 力学能守恒与运动374. 分析数据:请依照所记录的数据(即高度H以及打点距离x)分别绘制:①x-H图、②x2-H图、③x -H图(图表横轴代表总高度,单位为公分)1. 请同学观察落下高度与弹珠由轨道水平射出速度快慢的关系?请讨论原因。
:落下高度愈高,则由轨道水平射出速度愈快。
因为由愈高的位置落下则位能愈大,转换的动能也愈大,故速度愈快。
2. 请说明为何横轴数据皆由10.00 cm 开始?:由于H在轨道上的最低点为10 cm,故横轴数据皆由10 cm开始。
3. 请利用力学能守恒分析高度(H)与落地水平位置(x)存在何种关系?:因mg(H-10)= 12 mv2,可知(H-10)∝x2;又x=v t,可知x∝v;导出(H-10)∝x2∴H与x2应呈一次方线性关系。
38高中物理(全) 实验活动手册1. 改变不同的高度H,记录弹珠打到复写纸的位置与轨道出口间的距离x高度H(cm)弹珠打到复写纸的位置与轨道出口间的距离x(cm)x2(cm2) x (cm0.5)12 8.9 79.21 2.9815 14.1 198.81 3.7520 20.0 400.00 4.4725 24.5 600.25 4.9530 28.3 800.89 5.32 2. 作x-H图、x2-H图、x -H图(1)x-H图(2)x-H图3. x -H图实验4 力学能守恒与运动39一、单选题:( A ) 1. 一只老鹰爪攫猎物,以10 公尺∕秒的水平等速度飞行,飞行之中猎物突然脱落,如果忽略空气阻力,动能为K ,位能为U ,总能为E ,则下列何图代表猎物的“力学能”随着猎物在垂直方向下降时距离h 的变化关系? (A)(B)(C)(D)二、多选题:( AB ) 1. 将质量为m A 与m B (m A >m B )的A 、B 两个小球,在离水平地面同一高度,分别以v A 与v B (v A >v B )的水平速度平抛出去,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的叙述哪些是正确的? (A) A 球与B 球同时落地 (B) A 球的落地地点比B 球的远(C)飞行了1秒时,A 球比B 球离地面的高度来得低 (D) A 、B 两球在落地前的速率均不变 (E) A 、B 两球在落地前的动能相同( 1. 由于力学能守恒,故mgh + 12m v 2=定值,位能呈线性减少,动能呈线性增加。
高中物理实验手册(2020年整理).pptx

5. 用毕要放松固定栓,将活动砧与固定砧合拢,但不可用力,接触即可。
五、弹簧秤的使用规范 弹簧测力计是中学物理力学实验中经常出现仪器,主要 用于力的大小的测量。 具体使用规范如下: 1. 测量前要看弹簧秤的量程、弹簧秤的灵敏度及弹簧 秤 的零点读数,校准零点或依零点读数修正测量结果。 2. 使用时要知道弹簧秤的指针需与刻度线平行,弹簧 秤 的轴线方向与力的作用线方向一致,会依仪器精密度按有 效数字读数并记录。 3. 使用时要注意不能使弹簧秤长久受力,以免引起弹 性 疲 劳 。 图 1-5
六、打点计时器的使用规范 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如果运动物体带
动的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的点就记录了物 体运动的时间,纸带上的点也相应的表示出了运动物体在 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的各点间的间隔,就可分析 物体的运动状况。
具 体 使 用 规 范 如 下 : 图 1-6 1. 打点计时器使用的电源是交流电源,电磁打点计时器电压是4-6V;电压是220V。 2. 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小横线、重复 点 或点迹不清晰,应调整振针距复写纸片的高度,使之大一点。 3. 复写纸不要装反,每打完一条纸带,应调整一下复写纸的位置,若点迹不够清 晰 ,应考虑更换复写纸。 4. 纸带应捋平,减小摩擦,从而起到减小误差的作用。
二、刻度尺的使用规范 刻度尺是测量物体的工具, 刻度尺的一般为 1mm 。刻度尺测 量长度是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 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 础 。 图 1-2
物理竞赛实验的基础知识(高中物理竞赛).ppt

目
§1-2 测量与误差
录
4 7
§1-1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1-3 系统误差
§1-4 偶然误差
9 11
§1-5 实验中的错误与错误数据
§1-6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15 §1-7 有效数字 23 §1-8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
30
14
结束放影
§1-1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和要求 在实验前必须预习,弄清实验原理和内容,并 对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有所了解。在此环节,重 点解决三个问题: (1)做什么(这个实验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 (2) 根据什么去做(实验课题的理论依据和
结束放影
目录
2. 测量结果的含义
N -e ~ N +e 范围包括真值的概率为100%.
e为极限不确定度。表示真值一定在[ N-e ,N+e ]中.
N - N ~ N + N 范围包括真值的概率为68.3%.
N 为测量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98.4s; 96.7s; 97.7s. T≈2s 98.4-96.7=1.7s; 97.7-96.7=1.0s
误差在半个周期以上。 这显然是测量错误。 1. 剔除错误数据拉依达准则( 3 准则)
x x 3 (n 10)
目录
*( 2. 肖维涅准则 , 3. 罗布斯判据 )
结束放影
§1-6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1. 什么是不确定度
所谓不确定度,可简单理解为测量值不确 定的程度,是对测量误差大小取值的测度。它 合理地说明了测量值的分散程度和真值所在范 围的可靠程度。不确定度亦可理解为,一定置 信概率下误差限的绝对值。测量不确定度是测 量质量的指标,是对测量结果残存误差的评估。
高中物理实验手册-全面指导

高中物理实验手册-全面指导实验目的本实验手册旨在为高中物理教师和学生提供全面指导,帮助他们顺利进行物理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将深入了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并提高其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准备在进行物理实验之前,确保做好以下准备工作:1. 仔细阅读实验手册中的实验背景和目的,确保了解实验的要求和目标。
2. 检查实验设备和仪器的完整性和正常工作状态。
3. 准备所需的实验材料和药品,并确保其质量和数量足够。
实验步骤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物理实验:1. 准确记录实验所需的初始数据和条件。
2. 按照实验手册的指导进行实验操作。
3. 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
5. 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并与实验目的进行对比和讨论。
6. 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实验安全在进行物理实验时,务必注意以下安全事项:1. 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室外套、护目镜等。
2. 熟悉并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章制度。
3. 注意实验过程中的火焰、高温和电流等危险因素。
4. 使用器材和仪器时要小心谨慎,防止意外发生。
5. 当遇到实验异常或危险情况时,立即停止实验并寻求帮助。
实验注意事项在进行物理实验时,需特别注意以下事项:1. 保持实验环境整洁和安静,避免干扰实验过程和结果。
2. 严格遵守实验步骤和要求,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尽量控制实验变量,以便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4. 注意实验条件和操作的标准化,以便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重复性。
5. 学会使用实验设备和仪器,遵守操作规范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实验示例本实验手册包含了多个物理实验的示例,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等多个领域。
示例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说明,供教师和学生参考和研究。
总结本实验手册提供了高中物理实验的全面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顺利进行实验,并促进对物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探索。
在进行物理实验时,请始终注意实验安全和注意事项,并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物理实验活动手册_实验:气柱的共鸣

一 实验目的
利用空气柱的共鸣现象﹐由已知音叉的频率测定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及由已知的声速测量音叉的频率。
二 实验原理
如图3-1﹐在一长玻璃管中盛水﹐使其上方形成一长度为且一端为封闭端的气柱﹐取一频率f的音叉﹐以橡皮槌敲击﹐使其振动后并移近玻璃管口﹐声波由管口向下传播﹐遭水面反射后﹐反射波返回空气柱﹐传抵开口端又受到自由端的反射﹐再度返回空气柱﹐声波便在固定端(水面)与自由端(开口)之间来回反射。如果声波波长λ与管长满足形成驻波的条件﹐便会产生共鸣。在此情况下﹐我们可听到声音的极大值;若不满足驻波的条件时﹐则听不到声音的共鸣。
答:最低频率fmin(= )对应于最大波长λmax
因此﹐我们可测量的最大波长是利用公式:
L= ﹐fmin=
3.为何我们不利用第一个共鸣位置及公式1= λ来计算波长?
答:严格来说﹐驻波在开口处并不是波腹之处。欲精确测得λ﹐以相邻两波节间的距离为半波长才是正确的。
三 实验心得
四 实验评量
((C)(D))1.设声速为350 m/s﹐若空气柱长1 m﹐欲测得两次以上的共鸣点﹐可使用下列哪些频率的音叉?(多选)
2.量出室温T﹐再由公式v=331+0.6T算得声速v。
3.由公式f= 算得音叉振动频率的测量值。
4.查出音叉所标示的振动频率f'。
5.计算出实验结果的误差。
实验3气柱的共鸣记录
三年班 座号︰
姓名︰组别︰
一 实验记录
一﹑由已知音叉频率测量声速
音叉编号
1
2
3
室温T(°C)
音叉标示频率f'(Hz)
共鸣时空气柱的长度(m)
1= ;2= ;3= ;……
则声波的波长λ满足下式:
物理实验活动手册_实验:水波槽实验

物理实验活动⼿册_实验:⽔波槽实验实验2⽔波槽实验⼀实验⽬的利⽤⽔波槽产⽣⽔波﹐并观察⽔波的反射﹑折射﹑绕射与⼲涉等现象﹐以增进学⽣对波动性质的了解。
⼆实验原理⽔波槽可⽤来产⽣并观察⽔波的现象﹐其简易装置的构造如图2-1﹐主体是⼀玻璃底的⽅形浅⽔盘﹐⽔盘的⼀侧⽀架装有⼀振动马达起波器﹐马达通电振动后﹐起波器跟着振动。
图2-1⽔波槽装置振动的起波器会使⽔⾯产⽣凹凸相间的波纹。
在⽔盘正上⽅装有可向下照射的强光源﹐若在⽔盘的正下⽅适当位置放置⼀⽩纸﹐则⽔⾯的波动情形可清晰的投射在⽩纸上。
⽔波的凸纹好似凸透镜﹐可会聚光线﹐将光线会聚并投射在⽩纸上形成亮纹﹐⽽⽔波的凹纹好似凹透镜会发散光线﹐在⽩纸上形成暗纹﹐因此可在⽩纸上观察⽔波的运动情形。
三实验器材○1 ⽔波槽附四条长海绵棒(阻波器) 1组⁄组○2 附振动马达起波器(直波﹑点波)及⽀架 1组⁄组○3 电源供应器 1套⁄组○4 10 奥姆可变电阻器 1台⁄组○5 压克⼒板(作为障碍物)(约1 cm×3 cm×24 cm) 2 块⁄组(约1 cm×3 cm×6 cm) 1 块⁄组○6钨丝灯泡(100 W)1个⁄组○7⽩纸(40 cm×30 cm)少许⁄组○8长⽅形玻璃板(20 cm×15 cm)1块⁄组○9⽯蜡条数条⁄组四实验步骤先将实验器材组合﹐如图2-1﹐应注意使⽔波槽成⽔平。
⼀﹑⽔波的反射1. 将⽔波槽装⽔约0.5 cm 深。
2. 将振动起波器的马达接上电源﹐利⽤可变电阻调整振动频率﹐使起波器作低频的振动﹐⽔波的运动情形便呈现在⽔槽下⽅的⽩纸上。
在起波器与阻波器之间﹐放置⼀直条形⽯蜡障碍物﹐观察⾏进的⽔波遇障碍物的反射现象。
3. 在起波器与阻波器间﹐斜向放置⼀直条形障碍物﹐如图2-2 观察⽔波的反射情形。
图2-2⽔波反射的装置(俯瞰的平⾯图):障碍物斜向放置。
4. 在⽩纸上画出⼊射波前﹑反射波前及反射界⾯﹐并由此测量⼊射⾓ i 及反射⾓ r ﹐它们是否符合反射定律?5. 改变障碍物的⾓度﹐重复步骤3.﹑4.。
《中学物理实验操作手册》

中学物理实验操作手册1. 导言中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科学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
本操作手册旨在为中学物理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南,帮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正确、安全地进行操作。
本手册包含了使用常见物理实验仪器和设备的基本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各种常见物理实验的详细步骤。
2. 实验器材与仪器2.1 基本器材清单•铅笔•尺子•黑板•毛笔•平行光管等2.2 常见实验仪器2.2.1 温度测量仪器•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电子温度计等。
2.2.2 力与运动测量仪器•弹簧测力计•托盘秤•单轨车轨道等。
2.2.3 光和电测量仪器•显微镜•几何光学仪器(凸透镜、凹反射镜等)•恒定直流电源等。
3.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室环境干净、整洁,并做好防火和防电触碰措施。
•使用实验仪器和设备时,要注意正确使用并遵循操作手册上的指引。
•在实验中要注意个人安全,穿戴实验服并佩戴相关的防护装置(如护目镜)。
•当涉及到有毒物质或危险化学品时,必须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4. 常见物理实验步骤4.1 温度测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测量不同物体的温度,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水银温度计和一些容器(如杯子、烧杯等)。
2.将水银温度计放入容器中,确保温度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3.观察温度计刻度,并记录所测得的温度值。
4.重复以上步骤,测量其他物体(如自来水、冷水等)的温度。
4.2 力与运动测量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证明力和物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些质量相对较小、均匀的物体。
2.将一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并记录所测得的力值。
3.将其它不同质量的物体依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记录相应的力值和质量值。
4.根据所得数据绘制相关图表,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4.3 光学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光学实验,理解光线传播的基本规律。
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凸透镜,并将其放置在光源上方位置。
2.调整凸透镜和物体的位置,观察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而思物理竞赛手册

学而思教育高中物理竞赛体系简介可以毫不过分的说,高中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
当代高中生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如何帮助我们的学生轻松愉快的在竞争中胜出?在多年的物理竞赛教学实践中,学而思摸索总结出一条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体系。
教学理念我们的理念总结起来就是两句话:成就每个孩子的物理梦想!不为出成绩牺牲一个孩子的热情与前途。
参加竞赛培训的学生功利性的目的总是免不了的。
无论是为了高考压轴题,自主招生优先权,或者最后的大学保送,竞赛班学习都有它无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我们的目标绝不仅仅是这些,反思一些公立学校为拿成绩,利用自己对学生的强制权培养几个得奖学生的同时毁掉了一群学生的热情与前途的做法,我们希望我们的同学通过适量的时间,适当的学习,兼顾高考,自主招生的需求,更要让所有参与的学生在竞赛培训中有更广义的收获。
具体来说收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求知欲的保持与提升孩子对物理的兴趣源于对未知世界好奇与向往,许多课内教学让学生感觉“吃不饱”,缺乏挑战。
不断接触新鲜的知识是保持学生求知欲的必要条件。
我们的目标是不遗漏一个孩子的热情和情趣,我们也会通过一系列制度保证老师在课堂上去把引导孩子好奇心,求知欲作为教学的第一目标。
2 培养科学素养和思维方式物理学实质上包含了观察实验、建模解模、总结归纳、创造设计多个方面。
这样的科学素养和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物理,而且反映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金融等许多行业多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的对科学素养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职业规划都有重要意义。
3 自学能力与表达能力填鸭式的教学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拒绝独立思考,拒绝与人交流分享。
缺乏自学与表达能力必然成为庸才。
与人在竞赛教学中我们会特意挑选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在教师引导下相互讨论。
4 更激烈的体会成就感和挫败感,建立竞争意识现在的学生多在“温室”里长大,突出的才能得不到及时肯定,本应承担的心理挫折被学校和家长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