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草》──鲁迅的散文诗

合集下载

《野草》──鲁迅的散文诗

《野草》──鲁迅的散文诗

《野草》──鲁迅的散文诗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具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的拘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

在中国古代,《庄子》或《楚辞》的个别断片,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小赋,如《小园赋》、《枯树赋》之类,约略近之。

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文体形式毕竟是从异域移植过来的。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从发表的作品看,当始于1918年,基本上与新文学运动同步。

一批诗人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等人都曾有过尝试性写作,却十分幼稚。

鲁迅的《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写过几首新诗,确是不押韵的,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

在写作资源方面,无庸置疑的是,他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世纪末’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

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虽然篇幅有限,却显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鲁迅从来视生命为第一义,重视无数个体生命的保存、充实和发展。

他的小说和杂文,就是面对生命遭到压迫和残害所作的抗议性言说。

《野草》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或竟至于是黑暗本身。

《野草》有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

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构成为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鲁迅《野草》经典散文

鲁迅《野草》经典散文

鲁迅《野草》经典散文鲁迅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进行了气魄雄伟、鞭辟入里的总结性的批判。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鲁迅《野草》经典散文,供大家欣赏。

鲁迅《野草》经典散文:野草·希望我的心分外地寂寞。

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

我大概老了。

我的头发已经苍白,不是很明白的事么?我的手颤抖着,不是很明白的事么?那么我的灵魂的手一定也颤抖着,头发也一定苍白了。

然而这是许多年前的事了。

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

而忽然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

然而就是如此,陆续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我早先岂不知我的青春已经逝去?但以为身外的青春固在:星,月光,僵坠的蝴蝶,暗中的花,猫头鹰的不祥之言,杜鹃的啼血,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虽然是悲凉漂渺的青春罢,然而究竟是青春。

然而现在何以如此寂寞?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多衰老了么?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我放下了希望之盾,我听到Petofi Sandor(1823-49)的“希望”之歌:希望是什么?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

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但是,可惨的人生!桀骜英勇如Petofi,也终于对了暗夜止步,回顾茫茫的东方了。

他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倘使我还得偷生在不明不暗的这“虚妄”中,我就还要寻求那逝去的悲凉漂渺的青春,但不妨在我的身外。

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然而现在没有星和月光,没有僵坠的蝴蝶以至笑的渺茫,爱的翔舞。

然而青年们很平安。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

鲁迅的野草原文及解析《野草》是鲁迅的一部散文诗集,共包含24篇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反映了鲁迅在动荡年代里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历程。

以下是《野草》中的一篇代表作《秋夜》的原文及解析。

原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枣树,他们简直落尽了叶子。

先前,还有一两个孩子来打他们别人打剩的枣子,现在一个也不剩了,连叶子也落尽了。

他知道小粉红花的梦,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叶的梦,春后还是秋。

他简直落尽叶子,单剩干子,然而脱了当初满树是果实和叶子时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

但是,有几枝还低亚着,护定他从打枣的竿梢所得的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 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

解析:在这篇散文诗中,鲁迅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通过对后园中两株枣树和野花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时间和自然的感悟。

枣树象征着现实中的人们,他们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但依然坚持着希望。

落叶和果实的轮回代表着生命的循环,表达了鲁迅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

同时,枣树刺向天空和月亮的形象,也显示出鲁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抗争。

野花草则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她在冷夜中瑟缩着,梦想着春天的到来。

《野草》鉴赏

《野草》鉴赏

《野草》鉴赏《秋夜》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富于象征意味的深秋夜色的图景,鲁迅用隐喻象征的方法,赋予这些自然景物以深邃的寄托,使之蕴蓄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站在这样一幅图景中心的。

是那后园的墙外的两株枣树和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的秋夜的天空。

这是两个尖锐对立而又进行殊死斗争的象征性的艺术形象。

那个奇怪而高的秋天的夜空象征着当时黑暗而残酷的反动统治者。

他威严,是那样“奇怪而高”地压在人们的头上;他阴险,永远对着人们闪闪地映着几十个星星的眼;他狡猾,即使在其严冷中还“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他冷酷,在得意的微笑中“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使那些做着“春的到来”的小粉红花“颜色冻得红惨惨地”,在夜的冷气中瑟缩着。

这幅秋夜严霜的肃杀的图画,是现实生活阶级关系的象征。

小粉红花在威逼下瑟缩的惨状,象征了现实反动势力对年青一代的压迫和摧残。

正是在这样寒冷黑暗的背景下,鲁迅在《秋夜》中着重描写了两株枣树同夜空进行不屈不挠的战斗的形象。

简练的笔触传达了无限的深情。

虽然,枣树的果实被打得一个也不剩了,甚至连叶子都落尽了,而且身上满是打枣所致的皮伤。

但是他既不痛苦,也不绝望,而是进行无所顾忌的战斗。

枣树的战斗,给反动势力带来了极大地不安和恐惧。

“鬼峡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然而月亮也暗暗躲到东边去了。

”但是枣树并没有因此假宽敌人,停止战斗,“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鲁迅一再重复这样一段枣树直刺夜空的描写,实际上就是在赞颂枣树那种一意要制敌人于死命的顽强、坚韧的战斗精神。

他把内心的鄙夷和憎恨,刺向那秋夜的天空,把满腔的激情和赞美,献给了那直刺奇怪而高的天空的枣树。

他在爱憎分明的矛盾斗争中描写枣树的形象。

在这个形象中,倾注了自己对不屈不挠的人心战斗精神的热情颂歌。

《秋夜》是枣树的颂歌,也是对韧性战斗精神的礼赞。

同时,枣树那贡献了自己全部的果实,满身伤痕,一无所有,而又同夜空进行无畏战斗的形象,正是鲁迅自己韧性战斗精神的写照。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

鲁迅《野草》赏析鲁迅《野草》赏析《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鲁迅《野草》赏析1第二个讲和这种哲学相联系,反抗绝望的哲学,这是大家这几年发掘而谈的比较多的一个东西。

但是我觉得有些是过分地在哲学层面上,而不是生命体验。

这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时产生的一种精神产物。

头一种是鲁迅面对那样一种旧的势力,旧的世界的时候,产生的一种生命哲学,韧性*,是一种战斗。

那么这个就是他进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这种开掘思考的时候,就是反抗绝望。

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自我精神煎熬和咀嚼,而是坚决进行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感受孤独时候,那种灵魂自我抗争,自我反思。

他的所有的内涵联系,通读《野草》都是和现实生存环境有深刻的联系。

《过客》刚刚发表一个多月,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叫赵其文来信问鲁迅这篇散文诗的命意。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鲁迅回答他,鲁迅说“《过客》的意思不过如来信所说的那样,虽然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就是反抗绝望。

因为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

”这就是鲁迅的哲学,绝望而反抗者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你自己前面一路光明,马上就可以得到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得到。

和一种前面不知道是什么,甚至明知道可能是一场悲剧,那么我还要追求它。

他说更勇猛、更悲壮。

在《野草》里边第一篇《秋夜》以后,来了一篇叫做《影的告别》,影子的告别,这是《野草》里最晦涩的一篇作品。

影子对形,对一个人的形诉说自己前来告别的原因。

这本来就带着一种虚无的观念,整个这篇散文是讲自己内心世界的那样一种虚无绝望,而本身自己又有一种抗争这样虚无绝望的思想,这样的矛盾状态。

他用自己的沉默,向虚无黑暗做最后的悲壮的抗争。

还有一个叫《求乞者》。

在那种冷漠无情的社会里边,鲁迅所坚持的是一种人的骨气,人的反抗的精神。

他憎恶的是一种求乞的姿态,一种奴隶式的求乞,伸出一个手来跟人家要东西,这种求乞。

《野草》散文诗

《野草》散文诗

《野草》散文诗一、原文:《野草》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受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更不用说那地上的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二、衍生注释:1.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里的沉默可能代表着一种内心的思考和积淀,沉默时思想在丰富,而开口可能受到外界诸多因素限制,难以倾吐心声,故而感到空虚。

2. “大欢喜”:是一种看透生命本质后的一种豁达情绪。

对于死亡、朽腐表示“大欢喜”,是因为从生死循环中看到了生命存在过的必然痕迹。

3. “野草”是诗人自我或者像他一样平凡但顽强生命的象征。

它不高大美丽,生长条件恶劣,会面临践踏、删刈,但依然努力夺取生存。

三、赏析:1. 主题:这首散文诗的主题围绕着生命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野草作为弱势群体和被压迫者的象征,表达了即使处于困境,即便平凡渺小也要顽强生存,同时也有着对旧时代黑暗腐朽的批判。

2. 情感:诗人的情感复杂而深沉。

有对生命中苦难的豁达接受,如面对野草般生命会被践踏删刈时的坦然欣然;也有一种破旧立新的渴望,对待腐朽有像地火喷发般烧毁一切的强烈愿望。

鲁迅散文诗作品

鲁迅散文诗作品

《鲁迅散文诗作品》一、《野草》:《野草》那可真是一部超级厉害的散文诗作品集!它就像一个神秘的花园,里面长满了各种奇奇怪怪却又充满魅力的植物。

比如说《秋夜》里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哇,这种写法真的太独特了!感觉就像作者在慢慢地带着我们走进他那个有点孤独又充满思考的世界。

我和同学讨论的时候,同学就说:“这写得好奇怪啊,为啥不直接说有两株枣树呢?”我笑着回答:“这就是鲁迅的厉害之处呀,这样写让我们更能感受到那种氛围,好像作者在静静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有点寂寞又有点倔强。

”《野草》里的每一篇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其中的深意。

你读过《野草》里的其他篇章吗?二、《风筝》:《风筝》这篇散文诗也很有意思哦!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曾经的一些过错和成长。

文章里写了作者小时候对弟弟放风筝的行为进行了制止,长大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那种愧疚和反思真的很深刻。

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也会不经意地伤害到身边的人,等长大了才明白过来。

我记得有一次和哥哥聊天,我就提到了这篇文章,我说:“哥,你看《风筝》里写的,有时候我们真的不懂别人的快乐,还去破坏,等明白过来就晚了。

”哥哥点头说:“是啊,所以我们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的爱好。

”这篇散文诗让我们懂得了要珍惜亲情,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三、《雪》:哇哦,《雪》这篇简直太美了!鲁迅把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描写得栩栩如生,就像两个不同性格的人。

南方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像一个温柔的少女;北方的雪“如粉,如沙”,“蓬勃地奋飞”,像一个勇敢的战士。

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好像置身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有一次在冬天,我们这里下了一场雪,我就想起了这篇文章,我对朋友说:“你看这雪,有点像鲁迅笔下南方的雪,软软的,很滋润的感觉。

”朋友笑着说:“哈哈,那北方的雪肯定更壮观啦!”这篇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雪的不同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悟。

鲁迅野草的评析

鲁迅野草的评析

钱理群: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野草:写于1922年-1924年,后来结集出版是更晚的事情了。

所用的文体是受西方影响,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文体,散文诗,中国古典文学当中是没有这种文体的。

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

这部散文诗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是非常个人化的写作。

他里面几乎包含了鲁迅的全部哲学。

是我们了解鲁迅非常重要的作品集。

鲁迅曾经给他的好朋友许寿裳先生说,他的哲学在野草里面。

鲁迅的作品就像冰山一样,有浮出水面的,但底下隐藏着更多东西,他的意思就表现在浮现和隐蔽之间。

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大家都说鲁迅的作品很难懂,但它到底难懂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鲁迅的作品文字很难懂,或者说它的写作背景搞不清楚。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解决。

现在研究鲁迅的著作比鲁迅的著作多得多。

你随便找一本来,它就会给你介绍社会背景、有关的知识。

我觉得,难就难在,到底鲁迅他在想什么,他要讲什么?要知道他真正的意思非常困难。

鲁迅自己曾说过:“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不一样”,“我为自己写作和为他人写作是不一样的”。

这就非常麻烦。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他自己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自己有一个解释。

他说,很多人都说我讲的是真话,但我并没有把我所想讲的话完全地说出来;很多人都说我很冷酷,第一是冷,第二是冷,第三是冷。

如果有一天,我把我心里所想讲的话,就是那些最黑暗、最悲凉、最可怕的话说出来,还有一个人愿意听的话,那么这个人就是我真正的朋友。

鲁迅在1936年去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我要骗人》。

他讲了这么一桩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我”走出家门,碰见一个来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

水灾或者旱灾。

而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辛苦募捐来的钱连水利局的老爷们抽一根烟都不够。

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毫无价值的。

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吗?能说真话么?不能。

不但不能说,还必须对她说:“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

《野草》的基本特点

《野草》的基本特点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本散文诗集,其中收录的散文诗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这些散文诗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它们不仅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还通过象征和隐喻手法,表现了自然景象、人物或故事。

这些散文诗不仅传达了深刻的哲理思考,还以生动的形象和语言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和场景。

其次,这些散文诗在语言上具有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的特点。

它们通过运用反义词的对比和相互补充,表达了鲁迅对生活的复杂感受和思考。

这种语言特点使得散文诗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增加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和理解。

最后,这些散文诗具有独特的艺术境界。

它们通过取象、造境、构思上的独特性,描绘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形象。

这些散文诗不仅表达了鲁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也呈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

总之,《野草》是一本具有独特特点的散文诗集,它以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艺术风格,生动有力地表达了鲁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感受。

鲁迅散文《《野草》题辞》

鲁迅散文《《野草》题辞》

鲁迅散文《《野草》题辞》【作者简介】(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野草》题辞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

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

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死亡与朽腐,火速到来。

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鲁迅记于广州之白云楼上。

解读这种诗的结晶在《野草》里“达到了那高峰”。

读书笔记:《野草》

读书笔记:《野草》

读书笔记:《野草》《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录了他在1924年至1926年间创作的23篇散文诗。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构思、深沉的情感和富有象征性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于时代、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被鲁迅先生的文字深深吸引,对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作品概述《野草》中的散文诗以短小精悍的篇幅,通过寓言、象征等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鲁迅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将自然景物、生活琐事与深刻的哲理相结合,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无奈和对人性的失望。

同时,他也通过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希望。

二、主题思考《野草》的主题多元且深刻,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时代和社会的批判。

鲁迅通过寓言化的叙述,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恶面目揭露无遗。

例如,《秋夜》一文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写,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无助;《影的告别》则通过影子与实体的对话,揭示了人性的虚伪和自私。

这些作品都体现了鲁迅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此外,《野草》还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鲁迅通过对生命的短暂、人生的无常等主题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珍惜。

这些思考使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三、艺术特色《野草》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象征手法的运用:鲁迅在作品中大量运用象征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生活琐事等具体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手法使作品具有了更深的意蕴和更广的想象空间。

语言的精炼与深刻:鲁迅的语言一向以精炼、深刻著称。

《野草》中的散文诗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

每一句话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值得细细品味。

结构的巧妙安排:鲁迅在作品的结构安排上也颇具匠心。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将各个篇章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而有序的整体。

四、个人感悟读完《野草》后,我深感鲁迅先生的文字之力量。

呐喊与彷徨——鲁迅《野草》成书

呐喊与彷徨——鲁迅《野草》成书

呐喊与彷徨——鲁迅《野草》成书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作品中最难懂也最瑰美的一部作品。

我们可以回到文本本身,从写作背景、作者心绪,作品的立意、意象、词语、显在与隐在的情绪意识与抒情内涵、实写与象征交织的表层和深层内蕴,做文本细读、阐释和研究。

《野草》是鲁迅在这个愁烦苦闷积蓄到了相当深重的程度的人生最晦暗时期的一个特殊的精神产物。

它不仅记录了鲁迅此时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真相,也体现了鲁迅在这一特殊时期中对于自我生命的一次深刻反省和彻底清理。

二、“野草”意象野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在传统视野里是一种生命虽然短暂但生命力又极顽强的象征。

鲁迅:“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野草”这部散文诗集代表着鲁迅的精神特征,它的完成是鲁迅倾“生命”之力换取的,这是他真正为自己而作的对于已经“死亡”的生命的一段记录和纪念;这部《野草是不“美”的,它不取悦于人,不具有任何装饰性。

它拒绝成为地面的装饰,这拒绝的姿态里也写满了鲁迅自己的倔强性格。

野草与鲁迅的“自画像”关系:可以把《野草》看作鲁迅的一组“自画像”。

这个“自画像中呈现的“自我”,与作品中书写的“自我”之间,存在着一种“审视”与“被审视”的关系,作为画家的那个鲁迅,一直都在有意识地解剖和审视他自己。

他的一切说明、分析、理解、揭露、批评、嘲讽,针对的都是他自己。

他用《野草》画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自己,他用文字的自画像创造出一种对自我的清醒全面的认知。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的《秋夜》应是《野草》首篇。

这是《野草》的“开场白”。

这两株枣树也成为《野草》中出现的第一个意象这样的表达一来为读者的阅读造成了反常的刺激,并通过这种“陌生感”强化了枣树意象的感染力;也体现了鲁迅当时的“寂寞”与孤立感,流露出一种“执拗的反抗绝望的完全性和倔强感同时也确定了《野草》作为鲁迅自画像的性质。

鲁迅的散文诗

鲁迅的散文诗

鲁迅的散文诗面对困难,我们要像鲁迅那样,做狂人的世界,做啊Q的心态,做坟头上的花环,做呐喊中的声音,做被夕拾的朝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鲁迅的散文诗,供大家欣赏。

鲁迅的散文诗:《野草·题辞》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

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

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鲁迅的散文诗:《我的失恋》我的所爱在闹市;想去寻她人拥挤,仰头无法泪沾耳。

爱人赠我双燕图;回她什么:冰糖壶庐。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我的所爱在河滨;想去寻她河水深,歪头无法泪沾襟。

爱人赠我金表索;回她什么:发汗药。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经衰弱。

我的所爱在豪家;想去寻她兮没有汽车,摇头无法泪如麻。

爱人赠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练蛇。

从此翻脸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罢。

鲁迅的散文诗:《秋夜》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们叫他们什么名字。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鲁迅的两部散文集

鲁迅的两部散文集

鲁迅的两部散文集
鲁迅有2部散文集
1、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2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2、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
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野草》散文集:《死火》

鲁迅《野草》散文集:《死火》

鲁迅《野草》散文集:《死火》鲁迅《野草》散文集:《死火》引导语:《死火》是鲁迅的一首散文诗,出自他的《野草》散文集,这首诗描写了梦中的“我”所经历的一个荒诞色彩很浓的故事,通过“我”要拯救死火走出冰谷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愿意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牺牲精神。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

山麓有冰树林,枝叶都如松杉。

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

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

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

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2〕中出,所以枯焦。

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舰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

不但爱看,还想看清。

可惜他们都息息变幻,永无定形。

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先得到了你了!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塞入衣袋中间。

冰谷四面,登时完全青白。

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3〕。

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如大火聚〔4〕,将我包围。

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

”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了。

我也被冰冻冻得要死。

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

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唉唉!那么,我将烧完!”“你的烧完,使我惋惜。

我便将你留下,仍在这里罢。

”“唉唉!那么,我将冻灭了!”“那么,怎么办呢?”“但你自己,又怎么办呢?”他反而问。

“我说过了:我要出这冰谷……。

鲁迅《野草》简介

鲁迅《野草》简介

鲁迅《野草》简介鲁迅《野草》简介《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鲁迅《野草》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先生的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选自《辞海》)同样,鲁迅自己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

还叮嘱青年的读者说现在让他们理解自己的思想是苦难的,但是可以学习其中一些写景的文章,比如《秋夜》,《雪》,《腊叶》。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我的失恋》,和一出诗剧《过客》,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关于《我的失恋》一文,作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因为讽刺当时盛行的失恋诗,作《我的失恋》。

”在《三闲集》中《我和<语丝>的始终》一文中谈到本文说“不过是三段打油诗,题作《我的失恋》,是看见当时‘阿呀阿哟,我要死了’之类的失恋诗盛行,故意用‘由她去罢’收场的东西,开开玩笑的。

这诗后来又添了一段,登在《语丝》上。

”全文的形式则是模仿的东汉文学家、天文学家张衡的《四愁诗》。

关于《过客》一文,作者在写了这篇文章不久后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同我有关的活着,我倒不放心,死了,我就安心,这意思在《过客》中说过。

鲁迅《野草》名词解释

鲁迅《野草》名词解释

鲁迅《野草》名词解释
《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其中收录了鲁迅所写的23篇散文诗,以及一首长篇小说《不周山》。

这些作品主要写于1924年至1926年期间,反映了鲁迅在“五四”落潮以后孤独的心灵和思想。

《野草》的写作风格独特,语言优美而富有音乐感,意象丰富,常常通过象征、隐喻、梦幻等手法来表现内心世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其内容主要反映了鲁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包括对现实的不满、对人生的探索、对未来的渴望等。

总体来说,《野草》是鲁迅创作的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它不仅是鲁迅创作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

鲁迅《野草》散文集:《好的故事》

鲁迅《野草》散文集:《好的故事》

鲁迅《野草》散文集:《好的故事》鲁迅《野草》散文集:《好的故事》引导语:现代文学家鲁迅的《好的故事》出自《野草》散文集,是一首散文诗,文章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原文,与大家分享阅读。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2〕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3〕,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4〕,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5〕,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草》──鲁迅的散文诗
散文诗可以说是一种边缘文体,既具有诗的美质,又不受格律的拘限,而能享受散文的散漫自由。

在中国古代,《庄子》或《楚辞》的个别断片,魏晋南北朝的一些小赋,如《小园赋》、《枯树赋》之类,约略近之。

但是,作为一种完整的文体形式毕竟是从异域移植过来的。

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产生,从发表的作品看,当始于1918年,基本上与新文学运动同步。

一批诗人如刘半农、沈尹默、郭沫若等人都曾有过尝试性写作,却十分幼稚。

鲁迅的《野草》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鲁迅自称是一个散文式的人,他写过几首新诗,确是不押韵的,可是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当他善感的心灵受到触动,或身在大苦闷中而意欲作诗的突围时,采用散文诗的形式是适宜的。

在写作资源方面,无庸置疑的是,他接受过尼采和波德莱尔的影响,用他的话说,是摄取了&lsquo;世纪末&rsquo;的果汁。

尼采是旧轨道的破坏者,一生与庸人作战,著作多用箴言集成;波德莱尔写人间罪恶的圣书,没有尼采似的强者的力,而竟陷入颓唐。

两人在鲁迅这里构成一种奇异的结合,他以一个东方人的巨大的创造力,吸纳了代表日神与酒神两种完全相悖的原质,使《野草》充满内在的张力,虽然篇幅有限,却显得更博大,更深遂,更富于瑰奇的色彩。

鲁迅从来视生命为第一义,重视无数个体生命的保存、充实和发展。

他的小说和杂文,就是面对生命遭到压迫和残害所作的抗议性言说。

《野草》同样表现出对生命的极度关注,不同的是更多地从客体返回主体,是作者对于生命的一个自我眷顾与反思。

他明白地把世界分为身外和身内两部分,个体生命于是成了黑暗的承担者,或竟至于是黑暗本身。

《野草》有两组词:人与兽,友与仇,爱与不爱,生与死,形与影,梦与醒,过去与未来,等等。

它们不可分割地共同构成为一种关系,一种境遇,一种选择,概括起来就是:绝望与反抗。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多次为鲁迅所称引,不妨看作是《野草》全书的大纲,倘置换为鲁迅自己的说法,则是: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鲁迅毫不讳言在他看来乃是实有的黑暗与虚无,却又认为,不是没有可能从反抗中得救。

希望在这里被悬置起来了,反抗成了唯一可把握的现实。

反抗若从外部看,或许是快意的,如《这样的战士》,有一种热情昂扬的调子。

但是,更多的是一种挣扎,带着时间的重负和精神的创伤,如著名的《过客》,它有着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一般的意涵,却显得更加悲壮。

如《复仇》,如《颓败线的颤动》,如《死后》,在报复中一样有着内心撕裂的痛楚。

当作者专注于自我解剖时,那敞开的深渊般的黑暗,无疑地更为惊心动魄。

《影的告别》、《求乞者》、《墓碣文》等样的文字占去全书大半,鲁迅虽谦称为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却大可以移用雨果形容波特莱尔的话来说:创造了一种新的战栗。

在作绝望的抗战中,斗争
的双方并非是一个战胜另一个,而是永远的缠斗不休。

存在者要自由的生存,就不可能逃避斗争,一如不能逃避黑暗。

鲁迅一面揭示生存的荒诞与生命的幽黯,一面依然抱着充沛的人文主义激情,这是他高出许多存在主义者的地方。

他说,他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面。

这是一个自承为奴隶者的哲学,与一般的自由哲学家的哲学是很不一样的。

哲理性,即思与诗的结合,是《野草》的一大特点。

它通过大量的象征,画面切割,即时场景的设置去表现,也有直接诉诸于一种箴言式的话语的。

而象征,又往往经由梦境的创造进行。

《野草》二十三篇有九篇写到梦境,好梦如《好的故事》,恶梦如《墓碣文》,作者一面沉浸其中,一面又极力摆脱。

我们都生活在弗洛伊德说的露出海面的冰山之上,作者则经常潜入海底,明显地比我们多出一个世界,多出另一层冲突。

读者可以在梦幻中思考它精确而又众多的歧义,摸索它同现实的对应性联系,探测作者的灵魂的深度。

《野草》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

激越、明快、泼辣、温润,它都具有;但是更多的是深沉悲抑,迂回曲折,神秘幽深。

作者表现的主要是一种悲剧性情绪,它源自生命深处,许多奇幻的想象,其实都是由此派生而来,因此,最富含热情的语言也都留有寒冷的气息,恰如冰的火,火的冰。

《死火》中描写死火: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纤结如珊瑚网,《野草》的语言,正是那青白背景上的无数张开而又纠结在一起的红艳的珊瑚枝。

作为一部灵魂书,《野草》开辟的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并置于同时产生的如艾略特的《荒原》等西方现代文学经典之列,一样卓然不凡。

────────
林贤治,广东阳江人。

评论家,鲁迅研究专家,诗人。

著有诗集《骆驼和星》、散文随笔集《平民的信使》、评论集《胡风集团案:20世纪中国的政治事件和精神事件》、《自制的海图》、《时代与文学的肖像》、传记《人间鲁迅》、《鲁迅的最后十年》等,并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