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一、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重要课文内容,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古诗,但又各具特色。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的美丽景色,“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人通过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色彩绚烂的山林秋景图,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之情。

《赠刘景文》是宋代苏轼的诗作,“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前两句描写了荷败菊残的景象,后两句则突出了橙黄橘绿的丰收景象,在对秋末冬初景色的描写中,寄寓了对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书所见》为宋代叶绍翁所作,“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中描绘了秋风瑟瑟、梧叶飘落的秋夜之景,客居他乡的诗人因触景生情而思念家乡,同时又通过儿童挑促织的场景,更增添了一份思乡的愁绪。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他们能够背诵一些简单的古诗,对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有了初步的感知。

然而,对于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情感的体会以及一些字词的深刻含义的把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例如,在学习《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时,学生可能会对“坐”字的理解产生偏差,以为是“坐下”的意思,而不能准确理解为“因为”。

在体会诗歌的意境方面,如《夜书所见》中那种客居他乡的思乡之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他们去感受。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会写“径、霜、赠”等生字,理解“寒山、石径、坐、擎雨盖、促织”等重点字词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意境。

- 借助注释、插图以及教师的讲解,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一、《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 字词解析:-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这里读xiá。

-生处:产生、生出的地方,即云雾缭绕的地方。

-坐:因为。

-霜叶:经霜的枫叶。

2. 诗句解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诗人描绘了一幅山间小路蜿蜒、白云缭绕、人家隐约可见的秋景图。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诗人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通过对比,突出了霜叶的鲜艳,表达了对秋天美景的赞美之情。

二、《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 字词解析:-刘景文:诗人的朋友。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最是: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 诗句解析:-“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诗人通过对荷、菊的描写,展现了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人以此句劝勉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即使在困境中也能看到希望。

三、《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字词解析:-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旅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17 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课件 17 古诗三首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 光/秋 月/两 相 和 , 潭 面/无 风/镜 未 磨 。 遥 望/洞 庭/山 水 翠 , 白 银/盘 里/一 青 螺 。
理解古诗
互相映衬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面的波光
未经打磨的铜镜
诗意:洞庭湖上的秋月光辉和水色交相融和, 湖面无风平静得如同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层次梳理
望天 门山
山险水涌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山出帆来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水相映 以动写静
雄伟 秀丽
主旨归纳
《望天门山》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 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
状元成才路
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宋] 苏轼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 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 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 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 月才能两相协调。
比喻洞庭湖。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状元成才路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状元成才路
好似白银盘里托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碧水东流至此回。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 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回旋状元成才路,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状元成才路 诗意:碧绿的江水向东浩荡奔 流到这里回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语文书17课古诗三首以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第 17 课《古诗三首》的翻译及其赏析:《望天门山》- 原文: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翻译: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

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描绘江水、青山和小船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中断”、“东流”、“相对出”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天门山的险峻和江水的浩荡。

整首诗气势磅礴,富有感染力。

《饮湖上初晴后雨》-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翻译: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晴天和雨天时的不同景色,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潋滟”、“空蒙”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美丽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望洞庭》-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翻译: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

皓月银辉之下,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洞庭湖的美丽景色,通过描绘湖水、秋月和君山等元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的“和”、“镜未磨”、“遥望”等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的宁静和神秘。

整首诗意境优美,富有诗意。

这三首诗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佳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同时,这些诗也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件.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课件.古诗三首课件
多音字
磨 mó(磨刀) 知道儿子今天回家,大爷早早就开 始准备了,自己去院里捉鸡,让老 伴去磨(mò)盘上磨(mó)刀, 。
mò(磨盘)
课文朗读
边听边想: 古诗主要写了什 么?
小喇叭朗读 开始了,点一点 音箱,一起听。
初步感知
初步感知1
1.三首古诗主要写了什么? 《望天门山》描绘了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 象及作者的内心体验。 《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 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望洞庭》作者从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 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 肖,跃然纸上。
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
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 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字词乐园
会写字
duàn
chǔ
zhì
ɡū
断 楚 至 孤

yǐn
chū
jìnɡ
帆 饮 初 镜
字词乐园
会写字
wèi

yáo
yín
未 磨 遥 银
pán

字词乐园
易错提示
楚:下面部分是“疋”。 孤:左半部分是“子”,不要写成 “犭”。
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朦朦胧胧 隐隐约约 若隐若现 ……
面对雨景,诗人 用了一个什么字 来抒发心中赞叹?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欲把西湖比西子,
都非常合适
淡妆浓抹总相宜。
写出了作者对西 湖晴雨美景的赞 叹之情。
重难点解析
小讨论
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二者之间 有什么相似之处?
字词乐园
会认字 yì


组词:人云亦云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
17 古诗三首
点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202X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李白:(701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主要作品:《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后人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主要作品:《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
西湖美景
春晓苏堤 断桥残雪 雷峰夕照 曲院风荷
洞庭湖:湖外有湖,湖中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以南,是中国第三大湖,仅次于青海湖、鄱阳湖,也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组词:涂抹 抹黑 门庭若市

会认字

组词:未来 未必 前所未有
wèi

组词:洞庭 庭院 门庭若市
tínɡ
会认字

组词:磨面 磨练 磨合


组词:盘子 算盘 托盘
pán
至此: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 所以叫楚江。
开:劈开。
02
初步感知2
03
望天门山 解译诗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年)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所创作的一首七绝。 远远地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文档1. 教材内容分析《古诗三首》选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宋代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这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天景色的,但是又各有千秋。

1.1《山行》《山行》描绘的是深秋时节的山景。

诗人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看到几户人家。

停车是因为喜爱傍晚枫林的美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此诗通过描写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景物,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

诗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以鲜明的色彩对比,将秋天的枫叶之美推向极致。

1.2《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虽然青春流逝、人生坎坷,但也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

整首诗借景抒情,既有对秋景的描写,又有对友人的激励,充满了哲理。

1.3《夜书所见》《夜书所见》写的是客居他乡的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夜晚,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

诗中“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通过梧叶、秋风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游子思乡念亲的情感。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两句,从对眼前之景的描写,转为对想象中儿童捉蟋蟀场景的描写,更增添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2. 教学目标2.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

- 认识并会写诗中的生字,如“径”“斜”“赠”“残”等,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如“远上”“石径斜”“擎雨盖”“促织”等。

- 能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7课《古诗三首》课件

mó(
镜) 的子jìng zi(
) 。遥yá望o wàng(
) 月亮,
我不禁想起爷爷至。今zhì jīn(
) ,清我楚依然 qīng
chu(
) 地当记初得爷爷dāng chū( 饮 ) 的教导:
“yǐn(
) 水思源,你要有感.恩之心,好好学习,方
能报效祖国。”
1. 根据拼音写字词。
点拨: 本题考查字形。书写时要注意:“遥”不要写成上
晴天西湖——浓妆
雨天西湖——淡妆
读了诗歌,你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山和 怎样的湖面?
我仿佛看到雨天的西湖,雾蒙蒙的, 感觉比较迷离,西湖有种看不清的感觉, 就好像化了淡妆的人拍的艺术照一样。
我看到晴天的西湖,荷叶飘香, 湖面上水波粼粼,小船来来往往,热 闹极了。
古诗赏析
这首诗分别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 不同的景色,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 写了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色,用西施之美 来称赞西湖,凸显了西湖独特的美丽。
1. 第一句中的“___开___”字仿佛让人看到滔滔江水呼 啸而来;第二句中的“回______”字既表现了山的险 峻,又展现了江流的雄姿。
点拨: 天门中断楚江开: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
二。“开”字仿佛让人看到滔滔江水呼啸而来。碧水东流至此 回: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其中 “回”是“回旋,回转”的意思,突出了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
望洞庭
小组合作,一起学习《望洞庭》
我会自学古诗 1.我能朗读。
(1)“潭面无风镜未磨”中的“磨”读( )。 (2)读好停顿,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2.我能理解。
能够使用借助注释、图文对照及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诗 句的意思。 3.我能想象。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7 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7 古诗三首
诗意: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碧水东流至此回。
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 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
盘旋状元成才路,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状元成才路 诗意:碧绿的江水向东浩荡奔 流到这里盘旋。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的青山互相对峙,一只小船 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单独读一读古诗, 对照注释,说说每 句诗是什么意思。
理解古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
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 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 涛的冲击,才撞开了“状元成天才路 门〞, 使它中断而成状元为成才路 东西两山。
诗人为什么要写无风的潭面?
“潭面无风镜未磨〞形象、贴切地表 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顺的景 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因为只 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 月才能两相协调。
比喻洞庭湖。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状元成才路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 状元成才路
例:磨〔 mò 〕豆腐的叔叔手上磨〔 mó 〕 出了许多老茧。
我会写
断楚至孤帆饮 初镜未磨遥银盘
词语解释
【中断】从中连续开。 【出】高高地耸出。 【孤帆】一只小船。帆: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指船。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扮。 【浓抹】浓艳华美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相宜】适宜、适宜。 【相和】和谐。诗中指水___与月光互相辉映。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写景的古诗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共选入9首古诗,包括第4课和第17课的《古诗三首》以及课后日积月累中的3首古诗。

这些诗歌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作品中都运用了较多笔墨去写景抒情。

下边按纯写景抒情、写景叙事抒情和写景写人抒情三大类型分别整理分享这些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第一部分纯写景抒情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升腾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停下马车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

“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

一个“深”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件.古诗三首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课件.古诗三首课件
新课导入
古诗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林中的一朵奇葩。本课所 选的三首古诗,描绘了长江波涛汹涌的壮观、西湖婀 娜多姿的美妙、月光下洞庭山湖的空灵之美。让我们 在品读古诗中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资料宝袋
李白:( 701 一 762 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 爱饮酒作诗,喜欢交朋友。 主要作品:《蜀道难》 《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 等。 后人评价: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诵读指导
饮湖上初晴后雨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水光潋滟晴方好
波光粼粼 波光闪闪 浮光跃金 ……
诗人用了一个什 么字来抒发对晴 天西湖美景的赞 美?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雾气迷蒙,景物若隐若现
资料宝袋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
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
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 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 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 天门由此得名。
资料宝袋
西湖美景
春晓苏堤 雷峰夕照
断桥残雪
曲院风荷
资料宝袋
洞庭湖:湖外有湖,湖中 有山,风景迤逦,景色优美。 在古代曾被称为云梦、九江和 重湖,位于中国湖南省北部,
诵读指导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重难点解析
诗句赏析
断开
楚江将天门山分开
天门中断楚江开,
江水因撞击到山而折回去
碧水东流至此回。
写出了江水浩浩 荡荡、来势汹涌 的气势。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内容汇总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内容汇总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课文内容汇总语文园地一(必背)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古诗三首(必背)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6、秋天的雨(2自然段必背)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语文园地二(必背)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习习一叶知秋金桂飘香层林尽染五谷丰登果实累累春华秋实语文园地三(必背)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语文园地四(必背)人心齐,泰山移。

二人同心,其利断全。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17、古诗三首(必背)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洞庭湖[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语文园地六(必背)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语文园地七(必背)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截,千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21、大自然的声音(必背2、3自然段)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课件

三年级语文上册17 古诗三首课件

第2课时 主题探究与创意表达 10. “白银盘里一青螺” 中的“白银盘”指的是_洞__庭__湖___,
“青螺”指的是___君__山___。本句巧用了__比__喻____的修 辞手法,把秋月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工艺美术珍 品,表达了诗人___对__洞__庭__湖__美__景__的__喜__爱__和__赞__美____之情。
习题课件 ·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17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语言积累与拓展运用
一 读文段,完成练习。
中秋之夜,天上的月亮好像一个没有dǎ mó( 打磨 ) 的jìng zi( 镜子 ) 。yáo wàng( 遥望 ) 月亮,我不禁想起 爷爷。zhì jīn( 至今 ) ,我依然 qīng chu( 清楚 ) 地记得 爷爷dāng chū( 当初 ) 的教导:“yǐn( 饮 ) 水思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2课时 主题探究与创意表达 6. 读“潋滟”一词,我仿佛看到了( A ) 的景象;读
“空蒙”一词,我仿佛看到了( B ) 的景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2课时 主题探究与创意表达
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和对画面的想象能力。需要注意的是,




第1课时 语言积累与拓展运用
3.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C ) A.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C.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第1课时 语言积累与拓展运用
点拨: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A 项把西湖比作了西施,运用了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古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导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遵循客观实际,2.背诵、默写《山行》。

板书设计:山行远景:寒山石径斜人家深秋美景近景:枫林霜叶第2课时:学习《赠刘景文》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吗?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

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

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3.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学生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赠刘盖菊残犹傲君橙橘相互交流: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首诗的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呢?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出示两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3)橙黄橘绿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适时出示图片)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的季节!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5.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

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平常你都是如何背诗的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给大家分享一下吧!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1.出示要写的字:赠刘盖菊残君橙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补充总结。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秋词》(唐·刘禹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板书设计:赠刘景文荷菊橙橘第3课时:学习《夜书所见》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诗趣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两大瑰宝。

之前,我们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唐诗宋词,今天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吧。

2.学生展示《山行》《赠刘景文》《所见》等诗词。

3.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跟老师一起写诗的题目。

4.板书诗题——夜书所见二、解诗题1.一首诗的题目就是这首诗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看到诗的灵魂,请同学们自读课题,想一想你能从诗的题目中知道些什么?2.组织学生交流。

时间——夜晚书:写所见:所看到的重点强调——诗中的“书”,在这里当动词“写”来讲。

3.适时介绍作者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流传千古的名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初读古诗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朗读情况,适时正音。

3.读给同桌听一听,看看有没有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四、品一品,知诗味1.同学们读了古诗,谁能说一说诗中写的故事发生在哪个季节?(深秋)2.你是从哪些词中看出来的?再读古诗,把这些词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3.小组间交流。

4.集体交流。

指名说一说。

(梧叶、寒声、秋风、促织)学生交流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古诗的注释,来帮助我们理解诗意。

并适时引导学生谈对这些词语的认识。

5.教师引导:是的,诗人叶绍翁就是抓住了秋天的梧叶、寒声、秋风来写秋天的,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那个阴冷、萧瑟的深秋时节。

(板书:景——冷)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并出示前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补充填空:一阵阵()吹动(),发出()的声音,让人感到()。

7.此情此景,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作者形象?(孤苦、忧愁……他最想念的就是家)教师点出,这就叫——思乡之情。

(板书:思念家乡)8.于是,此情此景,独自一人在外的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学生读,读出此时作者的悲秋、思乡之情。

这就叫——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

9.可是,叶绍翁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他能把秋愁写得淋漓尽致,更在于,他能让自己从秋愁中跳出来,发现生活中别样的美。

你们瞧,作者走出了屋子,放眼望去,他看到了什么?——“一灯明”这是什么呀?(这是小孩在打着灯笼捉蛐蛐呢!)于是,作者笔锋一转,写到:“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学生读,体会此时作者的惊喜。

10.作者为什么如此肯定,这“一灯明”就是儿童在挑促织呢?(因为他小时候也在夜晚打着灯笼抓蛐蛐。

他此时一定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想到了自己的朋友,想到了自己的家。

)童趣萦绕心头,让作者感觉如此温暖、如此亲切。

这是一种暖暖的思乡之情。

板书:事——暖五、品一品,悟诗韵无论是深秋景色带给作者的冷,还是童年童趣带给作者的暖,都寄托的是作者对家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1.小组合作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美。

2.你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把它也纳入你的积累库。

3.你可以和着熟悉的调子,唱一唱这首古诗,感受诗的意境美。

板书设计:景——冷夜书所见思念家乡事——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