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印刷学院李一凡教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设计教育大型系列访谈-北京印刷学院李一凡教授
李一凡,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美术系,同年留校任教。

198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班。

从事版画艺术、摄影艺术的教学工作。

先后任美术系副主任、主任,科研处、研究生处处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

曾任吉林大学、汕头大学兼职教授。

同时现任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近年来主要从事媒体艺术教学与研究。

重点研究文化艺术图像资源的数字化采集编辑与传播。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艺术教育委员会理事、中国出版编辑学会理事、中国数码影像专业委员会筹委会北京地区负责人。

视觉同盟:李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请您先介绍一下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的情况?
李一凡:北京印刷研究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主要是信托于北京印刷学院的设计学院,它们两个是平级的机构,北京印刷学院和设计学院主要从事教学这块,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主要是依托于教学,依托于这边的师资力量,依托于这边的学科建设,主要是进行新媒体和数字媒体的研究。

视觉同盟:请您谈一谈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与学校正常教学之间的关系?
李一凡: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包括以下几个研究室,第一个研究室是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室。

我们的数字媒体的教学,特别是研究生的教学,涉及到好多基础理论,包括一些科研的论文,理论上的一些研究,都在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室里面进行。

主要的研究员是印刷研究学院的导师,教师,还有研究生也参与;还有一个研究室就是数字媒体的艺术研究室,主要是多媒体和网络,多媒体和网络在我们本科里面有多媒体和网络的专业方向,另外设计艺术学的硕士点主要是以数字媒体为主。

视觉同盟:北京印刷学院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是如何参与教学实践的?
李一凡:如果就教学本身而言,设计艺术学院根据课程,根据它的教学任务,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提供一个研究和实践机会,特别是做科研项目,做课题,传播转化等一些工作。

视觉同盟: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课程安排是怎样的?
李一凡: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院有三个专业,一个是设计艺术专业,这里面有三个方向刚讲了:一个是数字平面设计,一个是多媒体艺术设计,还有一个网络艺术设计;另一个专业是动画专业,包括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是动画艺术方向,还有一个是影像艺术方向;第三个专业就是绘画专业,但是我们的绘画专业还是挺有特色的,它是出版绘画,有出版绘画方向,还有视觉艺术专业方向,所以这个专业方向涵盖的面也都挺宽的。

视觉同盟:请您谈一谈北京印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课教学特色?
李一凡:我们学校的主要的特色是数字媒体艺术和传播。

其实其它的艺术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你比方说中央美院的特色,它主要是从中国绘画方向,后来又有设计,又有实用方面的;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是原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它主要的是工艺美术设计,它是以设计为主,但是它现在归到清华大学以后,叫美术学院,其实某种意义上说,它跟中央美术学院有些地方比较相似,都是绘画,美术,大绘画概念,有应用和设计在里面,北京其它的一些艺术院校,象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戏剧学院,其实这些学院里面,虽然它都是自己单科的一个门类的艺术,但是里面也有设计,中国戏剧学院里面的舞台美术设计,舞蹈学院里面的设计就是服装、舞美、灯光等等,都是围绕着大的专业方向来安排设计专业的。

所以每一个院校都有不同的特点,我觉得每一个院校都不重复,都有特色。

那么我们这个院校的特色跟其它院校相比,应该说比较宽,这个宽表现在艺术媒体的传播,无论任何一个艺术的门类,都需要传播,换句话说,我们是为所有的艺术院校,对他们这种艺术形式和门类进行数字化传播的。

我们的定位就定位在为各个方面的不同艺术门类的院校服务,同时也是为他们的艺术进行数字化的传播,因此我们既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有能够跟其它的不同门类的艺术院校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个特色,这恐怕与其它的院校最大的不同,另外有些院校也有综合性的特点,比如北京电影学院,它也是综合性比较强,它这个综合性主要是体现在作电影,做电影有关的这样一些传播,还比如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传媒大学,它可能主要是从电视这方面,那北京印刷学院,重点是出版,听名字好象重点是印刷,但实际上是综合性的大出版的概念,因为出版里面有印刷出版,有电子出版,有网络出版,有音像出版,我们这个专业的设置和媒体的特色就是是一个大出版概念,因此这个新媒体出版传播是我们的主要的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也是把这个特色作为我们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

视觉同盟:北京印刷学院多次在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中获奖,请您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
李一凡:现在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或者产业结构调整。

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国家重要的产业,特别是在北京,现在提出来的叫文化创意产业,这个产业应该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基础,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将来也会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特别会成为北京的支柱产业,这是一个大的变化趋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这样一个发展前景下,我们学院的数字媒体这样一个特色的学科和研究中心,很自然的就要切入到这样一个新的领域中来。

现在我们学院的数字媒体中心和北京新成立的、坐落在大兴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有着特别紧密地结合,所以说我们学院的研究和发展方向是走向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你看我们参加的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我们所有的作品,都是以中国文化为主题,配合新媒体的技术,以及我们利用新媒体进行艺术设计。

无论在内容上,在形式上,在制作上,都追求自主创新,追求一定的文化品质和内在的质量。

我们以这样的一个基础,以这样的一个目标,力争把它做成中国的品牌。

这在全世界各地参加比赛的任何一个机构,我们可能是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当中参加次数最多的一个单位,一共参加了五、六次。

今年我们又拿出了一个拳头的作品,现在就马上要出炉了,这个作品要力争获得中国的出版物大奖,然后再力争获得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大奖。

视觉同盟:您能透露一些北京印刷学院参加本次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的细节吗?
李一凡:目前可以透露的信息是:我们4月份参加国家出版物大奖评选的作品叫《盛世钟韵》,由人民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

视觉同盟:我们学院毕业的同学,对这种教学模式、以及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李一凡:我们经常和毕业的同学联系,从同学的反馈当中,我们也觉得在学校学习期间,由于我们比较注重实用性,比较注重实践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

特别是现在的数字化教育,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让同学们使用计算机,四年的计算机的熟练的操作,给他们带来非常强的动手能力,他们觉得在学校期间最大的收获就是熟练的使用计算机来进行学习和艺术创作,这是他们感觉到收获最大的。

还有一点就是团队精神的培养,因为我们上课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的,一个组大概是六、七个人,这六、七个人优势互补,便于交流,所以到社会上以后,这种团队的合作能力就很强,到单位能很快地融入集体当中,而且跟同事都能搞好关系,为顺利完成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很多同学到了单位以后,通过努力成为了骨干,能带领团队很好地完成任务。

大部分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担任艺术总监的同学不少。

视觉同盟:请您介绍一下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院的同学毕业后的大致就业方向?
李一凡:就业的方向一个是出版社,出版系统是我们服务的一个对象,;还有一部分,象多媒体和网络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是电视台;有一些是到了文化传播公司、网络公司等,这也比较多,大致上是这样三大块;还有一个就是学生毕业后自己成立工作室,甚至有些同学是个很好的单位,从出版社辞职出来,从电视台辞职出来,自己独立来做工作室,他们觉得这样比较自由,这种情况也挺多。

毕业分配70%的同学留在了北京,剩下的同学去了上海,广州,深圳,这样一些地方。

视觉同盟:您能谈一谈多媒体设计在实践中的是如何运用的?
李一凡:因为多媒体创作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象图文、声像,这些都涉及到了,因此对图文声像的采集、处理、选择、编辑都要进行非常多的思考,包括对一些界面的设计,但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多媒体设计所服务的内容,我们所有的艺术创作都要和作品的内容相符合。

多媒体设计的应用不只是适用于文化艺术类的作品,就像我们去年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有一个特殊的作品,是叫“细胞的旅行”,这是一个纯科普的东西,按道理讲,这个“细胞的旅行”纯科普的东西,我们学生并不了解这些东西,但是去年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以后,反响非常好。

虽然讲的是一个细胞这样看似很枯燥的一个生物学方面的科普知识,但是这个光盘制作的艺术性非常强,通俗易懂,而且让人愿意接受,在一个非常轻松的,充满了艺术,充满了幻想的氛围当中,让读者去了解细胞的旅行学常识。

这个作品也体现了我们这个多媒体制作的一个新的技术,新的水平,换句话说,我们不但文化艺术类的作品能做,科普类的,理工类的也能做。

多媒体设计不单单是技术和艺术形式的结合,更是新的艺术创作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了。

我们的作品有一次在中国科技馆主办新媒体艺术的展会,展出以后,就被科技馆的同志看好了,马上就跟我们学校联系,要安排我们的这几个作品放在科技馆中展出,当作科普读物来常年的宣传。

另外,我们的另一部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的作品“中国风筝”,它不光介绍了风筝的文化,风筝的艺术,它还介绍了风筝飞上天的一些原理,风力、风速、、空气动力学的原理、风筝骨架的物理原理,怎么样使风筝扎出来以后,适合于放飞。

因此我们对于一个作品的挖掘上,应该说把作品内涵挖掘的越深,说明你这个作品就越具有价值。

从这一点讲,就是艺术,思维和科技,包括媒体,手段之间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所以为什么我们现在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为什么多媒体专业的学生的特点,也适合复合型的人才,因为他学到了非常多的相关专业的知识,来适应我们现在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文化艺术,创立一种市场的需求。

视觉同盟:您能介绍一下,北京印刷学院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参赛作品从筹划开始到完成的整个流程么?
李一凡: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是针对于多媒体专业的学生而言,所以我们每年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有课题设计课和角本设计课,我们把这个课程当作参加大赛的一个基础,比如说我们上这个课题设计课的时候,我们提出来,我们今年的课题设计课要以奥运,要以北京文化,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以这样的主题来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那么我们四个班八十个学生,每个人拿出一个选题,每个组把每个同学的选题集中到一起,做一个选择,这样就有一个选题选拔,我们做成选题组之后,要从上百个选题至少要筛选出二十个选题,最后筛选出的这二十多个选题,就是作为我们课程里面要做下去的,然后将学生分成了十五到二十个组,每组大概是四个人到六个人,根据这个选题,这个组就开始策划角本,有多媒体的内容角本,还有多媒体的结构角本,包括导航、资料,这些都在选题课里面做出来。

选题课一般是四周的课程,课时大概三十个课时,并不是很多。

然后将这个选题做了一个演示版,包括片头、一级、二级、三级界面,每级界面里面有内容的概要、有图文声像,整体作品的风格就已经应该出来了。

这二十个演示作品出来以后,我们会邀请国内的出版界的一些多媒体专家,来参加我们课程的评审,然后由专家评从二十件作品里评审出来四件作品。

我们评选过程是这样的:就是由二十组的同学分别上多媒体的讲台,象参加大赛一样来展示和介绍你的作品,然后下面的专家现场提问,进行投票,最后选出四件作品。

这四件作品课程结束了以后,再成立四个创作组,一个创作组跟一个教师,每个教师分别对每个创作组进行创作指导,一直持续到参加比赛前。

这四个作品参加比赛的时候,比方说参加“中华杯”比赛,要经过“中华杯”的评选,那么最后“中华杯”的评选,选出来这一个作品,那么这个作品就要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确定下来以后,这个作品继续创作,继续修改,继续完善,直到参加大赛之前,作品翻译和制作全部完成。

这样一个过程至少半年多时间。

最后参加莫必斯多媒体国际大奖赛的作品,其评选过程是从很多的作品到越来越少的作品,到最后很精的作品,就能够保证这个作品起码是代表了我们当前的水平的作品。

视觉同盟:您作为设计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对学习设计专业学生提些建议吧?
李一凡:对于学生来说,上到艺术设计专业,到了大学以后,首先一定要转变学习的方式,因为我们可能在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的时候,比较被动,那个时候是以学知识为主,老师传授知识为主,那么到了大学以后,虽然也是在学知识,但是更多的是要学会自己思考,在教师的这种引导下去独立思考,因为所有的东西都需要你来创造了,需要在一个独立思考的环境下来进行学习,所以这个需要主动,现在有些设计专业的同学之所以茫然,就是不知道怎么学?不知道学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为了有用去学,而不是为学而学,什么才有用呢?你要做出一个有创意的东西才有用;那么为什么而学呢?这个其实就是为了你将来走向社会,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而学习,所以同学从入学的开始就应该想到你毕业以后走向社会,哪一个方向,哪一个行业,你要了解社会,应该说高中阶段不太了解社会,进了大学以后,同学们不要等着四年级毕业之后再了解社会,那样就和社会脱离了,要从一开始入学就要想到就业,一开始入学就要想到社会,四年当中一定不要脱离社会,教学不能脱离社会,学生本人也不能脱离社会,这是一个认识的方法。

还有一个就是基础非常重要,实际上大学的学习,前两年最主要的还是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比如说设计教育,设计的一些规律性,艺术规律性的一些知识,正规的艺术教育还要接受,因为大学之前我们都是爱好者,或者说是受过一些简单的培训,那么专业知识在两年当中时间是很紧的,这些基础只要是把它打好了,我就觉得你就能有一个基本的能力了,这个基础甚至包括你创意的基础,艺术类的东西千万不能学死,不要把它当作一个技术,它只是一个手段,自始至终都要考虑到设计是一个创意,艺术是一种创新,始终要用这样一个创新和创意的概念来学习,兴趣点也就在这,什么时候都要搞新的,不要单纯的模仿,不要完全模仿别人,艺术需要有个性,如果大家都变成一样的了,这是教育最大的失败,艺术不需要一样,需要有个性,需要有创意。

那么到了高年级以后,就要注意自己全面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这个时候应该更多的做一些社会的课题,或者是跟着老师一起来做社会的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包括象参赛这样的活动,参与一些课题的设计,这样学生能够慢慢的把所学的东西应用上,还有在应用的过程当中,能够知道自己缺什么,补什么,这样的话,学习就不会太盲目。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所谓的观注社会,不光是为社会做一些课题的设计,做一个产品的设计,做某一个封面的设计,其实要观注整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

因为你的设计是要被应用的,这个应用是在整个社会审美、需求基础上的,特别是现在数字化发展这么快,人们的接受力,人们的传播的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包括数字媒体的艺术形态都在日新月异,所以一定要观注社会,观注文化,观注科技发展的动向,把它们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自己真正的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到毕业的时候能够自信的走向社会。

视觉同盟:非常感谢李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请您对我们的读者说几句话吧?
李一凡:艺术家是个体的,创造是个人性的,但是整个的社会是需要大家共同来打造的,所以我们既是独立的设计师,我们又是设计的同盟者,所以应该象视觉同盟一样,把视觉同盟当作我们信息交流的一个平台,我们共同来打造我们中国的创意产业和创意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