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两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两篇

语文教育论文范文两篇

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充满生机。

篇二

论文摘要: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它在表情达意上存在着不同的形式。从心理机制上看,文学鉴赏要求联想的更大程度的投入,从而拓展语言,直抵语言符号背后的真实。要求调动潜在的不在现场的各要素,揉进语言链中加以理解,进而实现文本的解读。

论文关键词:语言,组合,纵向,预设

一、语言组合关系

索绪尔说:“在语言的组织中,头一件引人注目的是横向组合的连带关系:差不多语言之中的一切单位都决定于他们在语链上的周围要素,或者构成它们本身的各个连续部分”这是一种体现了人类思维活动的最基本方式的历时性线性组合。以汉语来看,在横向展开的意义链条上,它需要有几个主要成分,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而这些成分又分别由特定词性的词承担,诸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说它体现了人类思维活动的最基本方式,是它在叙述要求上体现一个完整事件必要的框架,用新闻学的术语说,就是五个“W”。当然,即使因语序变化,有悖于常情常理,但因约定俗成而同样能被人接受。诗歌中语句的倒装便是一例,如张建华的《迪斯科与茶馆》:

迪斯科在露天的舞场里现代/茶馆在小街上古典/古典又现代是中国的夜晚

这是典型的倒装句式,将这一句式复原应是“在露天舞场里(跳)现代迪斯科/在小街上(有)古典茶馆/中国的夜晚是古典又现代。”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情况,似乎都可以说是归属于或更接近于语法学的范畴,属于一种或常态或变式的问题。这一种组合关系是一个由概念到判断,再由判断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带着更大的有限性。它使阅读者

的思考被锁定在语言的常规搭配之中,锁定在语链所依据的逻辑框架之内。于是,当我们面对曾卓的《悬崖边的树》,面对其中的诗句“不知道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的时候,便百思不得其解了:只因为横向上的语序关系背离了生活的基本逻辑,冲出了基本的思想樊篱。这就要求我们去追问一下出现这类困惑的症结所在了。

二、语言的纵向预设

索绪尔认为,要理解某些语言系列,仅仅了解该序列中已出现的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语言存在的方式不仅仅是组合关系,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语言系列中未曾出现而又与之相关的关系。用他的话说,这种“联系关系却把不在现场的要素联合成潜在的记忆系

列”。“在话语之外,各个有某种共同点的词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联合起来,构成具有各种关系的结合......它们在某一方面都有一些共同点......它们不是以长度为支柱的;它们的所在地在人们的脑子里。它们属于每个人的语言内部宝藏的一部分。我们管它们叫联想关系”余光中的《音乐会》中有这么几句:

音乐如雨/音乐雨下着/听众在雨中坐着/许多湿透的灵魂/快乐或不快乐地坐着/没有人张伞

欣赏音乐只能诉诸听觉,天下雨属视觉,而“音乐雨下着”,则是联觉,这样的运用使概念间的因果链被切断,语言与语言之间的联系并非语序上的因果,不符合正常的逻辑型推论。然而它又以心理真实为依据,或者说是提供了“一种别致的逻辑和别致的心理状态。”凸显出艺术真实,表现现实社会和人的内心世界。我称语言符号的这种意义表现方式为纵向表现。

“按苏珊.朗格的意见,语言符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推论符号,它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的完整的语义过程,它是明确的、固定的”。这种语义的表现形式我理解为语言的横向组合关系,它是人们所熟知的,与人们在历史状态下的认识相一致的一种理解,它是倾向于语法学意义上的语言含义的一种意义,诸如词语解释、句式运用、语音传递等方面,无不体现出一种规范性、共识性,它在语义表现中较少出现歧义的产生,循规蹈矩地完成了意义的需要。譬如说对某物怎样了,便更多地使用一个主谓格式的陈述句就可以达到表达的目的。苏珊.朗格所指出的另一种符号形式是“艺术符号”,他认为,“艺术符号的特点是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