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

合集下载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

绪论1. 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教程资料和真题(第二版)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资料和真题(第二版)周德庆

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绪论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种,菌株、品系、克隆,菌落,菌苔。

微生物: 微生物是形体微小、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用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相近,与同属内其它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株的总称。

菌株(品系):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极其一切后代;实际上是一个微生物达到遗传性纯的标志。

克隆:若菌落是由一个单细胞发展而来的,则它就是一个纯种细胞群或克隆。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为内部)生长繁殖,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

菌苔:如果将某一纯种的大量细胞密集地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结果长成的各“菌落”互相连成一片,这就是菌苔。

2、简述微生物学发展史上5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①史前期——朦胧阶段(约8000年前-1676)特点:人们虽然没有看到微生物,但已经不自觉的利用有益微生物、防止有害微生物。

中国古代:②初创期--形态学时期(1676-1861)特点:这一时期微生物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

代表人物——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③奠基期--生理学时期(1861-1897)特点: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查找各种病原微生物,把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的新水平,建立了系列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代表人物:巴斯德和科赫。

④发展期——生化水平研究阶段特点: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微生物学家的研究工作从上一时期的查找病原微生物转移到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微生物学 周德庆(第二版)绪论

微生物学 周德庆(第二版)绪论
研究的新水平。
1897年至1953年
用无细胞酵母汁发酵酒精成功, 开创了微生物生化研究的新时期
“普通微生物学”作为一门学科 开始形成
布赫纳
1953年后
DNA双螺旋模型建立,微生物成 J.D.Watson和 为分子生物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H.F.C.Crick
17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 的简单显微镜(可放大50~300倍)观察
罗佰特·柯赫
(Robert Koch,1843—1910)
Koch毕业于医学院,专门研究细菌, 特别是病原菌,毕生研究的成果主要是:
①证实病害的病原菌学说(摸清引起病害 的微生物生活史、生理生态等)。
②建立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创立了用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还创 用了显微镜技术,为发现多种传染病的病 原菌提供实验手段。
利用单氏显微镜观察了许多微小物 体和生物,并于1676年首次观察到 形态微小、作用巨大的细菌,从而 解决了认识微生物世界的第一个障 碍;
一生制作了419架显微镜 或放大镜可放大50~300 倍;
发表过约400篇论文,其中绝大部分 (375篇)寄往皇家学会发表。
路易·巴斯德 (Louis Pasteur,1822~1895)
在微生物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
1、配制培养基; 2、利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技术(采
用了以琼脂作凝固剂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和 分离单菌落而获得纯培养的操作过程); 3、创立了许多显微镜技术(细菌的染色方法 等); 4、规定了鉴定病原细菌的方法和步骤。
1892年,俄国伊凡诺夫斯基 Dmitrii Ivanowski (1864~1970 )首先发现病毒,得 到了烟草花叶病毒, 从而开始了人们对病毒的深 入研究。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复习思考题答案+微生物学练习题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叫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属于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旧称蓝绿藻或蓝藻)、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属于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阮病毒)。

2、了解五界系统、六界系统、三域学说及其发展,说明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五界系统: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六界系统:1949年Jahn提出包括后生动物界、后生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提出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28细胞藻类和粘菌等)、真菌界和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病毒界;1996年美国的P.H.Raven提出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真细菌界和古细菌界。

三域学说:细菌域、古细菌域、真核生物域。

3、了解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明确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

整个微生物学发展史是一部逐步克服认识微生物的重要障碍,不断探究它们生命活动规律,并开发利用有益微生物和控制、消灭有害微生物的历史。

它分为: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对象: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

任务: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特点)是什么?表示微28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什么?一、体积小,面积大;二、吸收多,转化快;三、生长旺,繁殖快;四、适应强,易变异;五、分布广,种类多。

表示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单位是nm或μm。

5、微生物有哪些重要性?①微生物是占地球面积70%以上的海洋和其他水体中光合生产力的基础;②是一切食物链的重要环节;③是污水处理中的重要角色;④是生态农业中的重要环节;⑤是自然界重要元素循环的重要推动着;⑥是环境污染和检测的重要指示生物。

最终完美整理版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答案

最终完美整理版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答案

微生物教程课后答案(周德庆)第五章名词解释:不产氧光合作用:在某些光合细菌(如红螺菌中),由于没有光反应中心Ⅱ的存在,不能光解水,因而没有氧气放出,故称为不产氧光合作用:在蓝细菌中,由于有光反应中心Ⅱ的存在,能光解水,并有氧气放出,故称产氧光合作用。

发酵:发酵是在微生物细胞内发生的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有机物氧化放出的电子直接交给基质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放出能量和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呼吸作用:葡萄糖在好氧和兼性好氧微生物里通过氧化作用放出电子,该电子经电子传递链传给外源电子受体分子氧或其它氧化型化合物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伴随有能量放出的生物学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无氧呼吸指以无机氧化物(如NO3-,NO2-,SO42-等)代替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有氧呼吸:指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生物氧化:生物体中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光合磷酸化:光合磷酸化是指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

合成代谢:由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伴随着能量消耗的过程。

分解代谢:营养物质或细胞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并伴随着能量产生的过程。

产能代谢:微生物通过呼吸或发酵作用分解基质产生能量的过程耗能代谢:微生物在合成细胞大分子化合物时消耗能量ATP的过程。

环式光合磷酸化在某些光合细菌里,光反应中心的叶绿素通过吸收光而逐出电子使自己处于氧化状态,逐出的电子通过电子载体铁氧还蛋白,泛醌,细胞色素b 和细胞色素c组成的电子传递链的传递,又返回叶绿素,从而使叶绿素分子又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电子在传递过程中产生ATP,由于在这种光合磷酸化里电子通过电子传递体的传递后又回到了叶绿素分子本身,故称环式光合磷酸化。

初级代谢:指能使营养物质转变成机体的结构物质,或对机体具有生理活性作用的物质代谢以及能为机体提供能量的一类代谢称初级代谢。

初级代谢产物:由初级代谢产生的产物称为初级代谢产物,这类产物包括供机体进行生物合成的各种小分子前体物,单体与多聚体物质以及在能量代谢和代谢调节中起作用的各种物质次级代谢:某些微生物为了避免在初级代谢过程中某种中间产物积累所造成的不利作用而产生的一类有利于生存的代谢类型。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章绪论1、教材:2、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参考杂志“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二、微生物与我们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物质;有机酸、酶、各种药物、疫苗、面包、奶酪、啤酒、酱油等等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鼠疫;天花;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一)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二)微生物的发现(列文虎克):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1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几种对人类和牲畜危害很大的疾病,如鸡瘟、牛羊炭疽病、人的狂犬病等,并发现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体,制成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免疫学奠定基础。

(挽救了许多人、畜生命)(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15-20min)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2 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四)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1929 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53 Watson和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t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1982~1983 Prusiner 发现朊病毒(prion)(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1、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微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研究免疫学及其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寻找化学治疗药物、分析微生物的化学活性。

微生物学教程 第二版 周德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 第二版 周德庆 高等教育出版社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ISBN7-04-011116-0Ⅰ.微⋯Ⅱ.周⋯Ⅲ.微生物学-高等学校-教材Ⅳ.Q93中国版本图书馆C IP数据核字(2002)第033648号策划编辑吴雪梅责任编辑安琪邹学英封面设计张楠责任印制陈伟光微生物学(第二版)周德庆出版发行高等教育出版社邮政编码100009社址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后街55号传真010-********购书热线010-********网址http://www.h e 免费咨询800-810-0598http://www.h e 经销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印刷北京民族印刷厂开本850×11681/16版次1993年5月第1版印张26.252002年5月第2版字数600000印次2002年5月第1次印刷插页1定价29.00元�2002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前言本书是拙作《微生物学教程》(1993年)的新版。

该书自出版至今的近9年时间里,由于广大同行、青年学生的热情选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扶持,年年重印,总数已近10万册。

在此过程中,还获得过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奖等荣誉。

为更好地跟上新世纪微生物学快速发展的步伐,以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原有的教材必须作相应的修订和提高。

本书是一本基础课教材。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基础课具有作用重要、受益面广和影响深远等特点。

作者在承担本书的编撰任务时深感责任之重大,觉得不但应发扬“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老马精神,而且时时考虑到如何更好地把自己48年来,在学习微生物学和从事有关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资料积累加以精选,按初学者的认知规律编织一个较佳体系,利用较少的篇幅提供较全面和丰富的基础知识,并努力反映前沿进展,力求达到让学生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益———看得懂、理得清、记得牢、用得上、学得乐。

中南民大生科院 《微生物学教程 第二版 (周德庆)》 各章复习重点

中南民大生科院 《微生物学教程 第二版 (周德庆)》 各章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学习要点1.1. 细菌Bacteria一、细菌的形态和大小1. 基本形态(1)球菌(Coccus):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不同的排列方式是由于细胞分裂方向及分裂后情况不同造成的。

(2)杆菌(Bacillus):杆状或圆柱形,径长比不同,短粗或细长。

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Spirillum):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的统称,一般分散存在。

根据其长度、螺旋数目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Vibrio(菌体只有一个弯曲,形似C字)和螺旋菌(螺旋状,超过1圈)。

细菌的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

一般在幼龄和生长条件适宜时,形状正常、整齐。

而在老龄和不正常生长条件下会表现出畸形、衰颓形等异常形态。

畸形是由于理化因素刺激,阻碍细胞发育引起;衰颓形是由于培养时间长,细胞衰老,营养缺乏,或排泄物积累过多引起的。

2. 细菌大小细菌是单细胞的,大小在1μm左右,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其形状。

可用显微测微尺测量细菌大小,不同细菌大小不同,一般球菌直径0.5-1μm;杆菌直径0.5-1μm ,长为直径1-几倍;螺旋菌直径0.3-1μm,长1-50μm。

细菌大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细菌细胞结构细菌是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结构分为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

基本结构是细胞不变部分或一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核糖体等为全部细菌细胞所共有。

特殊结构是细胞可变部分或特殊结构,如鞭毛、纤毛、荚膜、芽孢、气泡等,只在部分细菌中发现。

(一)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1. 细胞壁(cell wall):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的结构。

(1)细胞壁的功能①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的破坏,维持细胞形状;②鞭毛运动支点;③正常细胞分裂必需;④一定的屏障作用;⑤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

另外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2)革兰氏染色Cristein Gram于1884年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方法。

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周德庆编《微生物学教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最新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课后答案

最新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课后答案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课后答案周德庆《微生物学》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以及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2.人类迟至19 世纪才真正认识微生物,其中主要克服了哪些重大障碍? 答:①显微镜的发明,②灭菌技术的运用,③纯种分离技术,④培养技术。

3.简述微生物生物学发展史上的5 个时期的特点和代表人物.答:史前期(约8000 年前—1676),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初创期(1676—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奠基期(1861—1897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发展期(1897—1953年),e.buchner,①对无细胞酵母菌“酒化酶”进行生化研究;②发现微生物的代谢统一性;③普通微生物学开始形成;④开展广泛寻找微生物的有益代谢产物;⑤青霉素的发现推动了微生物工业化培养技术的猛进;成熟期(1953—至今)j.watson 和f.crick,①广泛运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好现代研究方法,深刻揭示微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规律;②以基因工程为主导,把传统的工业发酵提高到发酵工程新水平;③大量理论性、交叉性、应用性和实验性分支学科飞速发展;④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独特实验技术推动了生命科学个领域飞速发展;⑤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促进了生物信息学时代的到来。

4.试述微生物与当代人类实践的重要关系。

5.微生物对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和重大贡献?为什么能发挥这种作用?答: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因此是生命科学工作者在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最乐于选用的研究对象。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二版)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第二版)
但只在少数真核生物中发现。 质粒是能独立于宿主细胞染色体进行自我复
制的遗传因子,以核酸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无 细胞外存在形式。
整理ppt
1、质粒的物理性状 环状 dsDNA,一般为超螺旋状。 大小 1—1000kbp。
2、质粒的复制 DNA合成靠细胞中的酶。 复制起始 质粒控制 子细胞中质粒的拷贝数
整理ppt
整理ppt
整理ppt
第4节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方式主要有:有性 杂交,准性杂交,原生质体融合和遗传转化。
整理ppt
一、真核微生物的有性生殖和有性杂交
酿酒酵母有性生殖的分子机制:
酵母有两种配子,分别为a和α。 a 配子的MAT位点是 a基因:产生a 因子;细胞表 面只有α 因子的受体。 α 配子的MAT位点是α基因:产生α 因子;细胞表 面只有 a 因子的受体。 在每种配子细胞中,基因组的其他位置上有a和α 基因的拷贝,他们是转型的贮备基因。这种机制叫 “暗盒”机制(cassette mechanism)
质粒在细胞中的拷贝数
整理ppt
1—3/细胞 >100/细胞
绝大多数G+菌的环状质粒的复制是滚环式复制。
整理ppt
绝大多数G 菌环状质粒的复制是θ 式复制
整理ppt
绝大多数线性质 粒的复制是将一 种蛋白质结合于 每条链的5’端 作为引物。
整理ppt
3、各种质粒之间的相容性 相容性质粒(compatible plasmids):不同的 质粒共存于同一个细胞,这些质粒互为相容性 质粒,否则称为不相容性质粒(incompatible plasmids)。相容与否由质粒基因控制。 4、质粒在细胞中的存在、转移和消除 (1)存在
整理ppt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1].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周德庆__课后答案[1].

微生物教程课后答案(周德庆)第一章2009-10-22 19:45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1.试设计一张表格,比较以下6个大类原核生物的主要特性。

2.典型细菌的大小和重量是多少?试设想几种形象化的比喻加以说明。

答:一个典型的细菌可用E.coli作代表,它的细胞平均长度约为2um,宽度约0.5um,形象地说,若把1500个细菌的长径相连,仅等于一颗芝麻的长度,如果把120个细胞横向紧挨在一起,其总宽度才抵得上一根人发的粗细。

它的重量更是微乎其微,若以每个细胞湿重约10-2g计,则大约109个E.coli细胞才达1mg 重。

3.试图示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简要说明其异同。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G-细菌的细胞壁都含肽聚糖和磷壁酸;不同的是含量的区别:如下表4.试图示肽聚糖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和G-细菌肽聚糖结构的差别。

答:图示如下:G-细菌与G+细菌的肽聚糖的差别仅在于:1)四肽尾的底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才有的内消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2)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5.什么是缺壁细菌?试列表比较4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际应用。

答:在自然界长期进化中和实验室菌种的自发突变中都会产生少数缺细胞壁的种类,或是用人为的方法通过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或对现成细胞壁进行酶解而获得人工缺壁的细菌统称为缺壁细菌。

比较如下:6.试述染色法的机制并说明此法的重要性。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

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剂乙醇处理时,因失水而使网孔缩小,在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的处理不会溶出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保持紫色。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1章绪论1、教材:2、参考书(1)《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参考杂志“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通报”、“微生物学杂志”二、微生物与我们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微生物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体内的正常菌群是人及动物健康的基本保证;帮助消化、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组成生理屏障;微生物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物质;有机酸、酶、各种药物、疫苗、面包、奶酪、啤酒、酱油等等基因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鼠疫;天花;艾滋病;疯牛病;埃博拉病毒。

可以说,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残忍”的破坏。

它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享受,而且实际上涉及到人类的生存。

三、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一)古代人民对微生物的认识(二)微生物的发现(列文虎克):1676年,微生物学的先驱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了细菌。

(三)微生物学的奠基1 法国人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1) 发现并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2) 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著名的曲颈瓶试验无可辩驳地证实,空气内确实含有微生物,是它们引起有机质的腐败。

(3) 免疫学——预防接种:巴斯德研究了几种对人类和牲畜危害很大的疾病,如鸡瘟、牛羊炭疽病、人的狂犬病等,并发现引起这些病害的病原体,制成疫苗,用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免疫学奠定基础。

(挽救了许多人、畜生命)(4)其他贡献巴斯德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15-20min)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的方法。

2 德国人柯赫(Robert Koch)( 1843~1910)(1)微生物学基本操作技术方面的贡献a)细菌纯培养方法的建立;b)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c)流动蒸汽灭菌;d)染色观察和显微摄影;(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a)具体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b)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c)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著名的柯赫原则(四)微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Griffith发现细菌转化;1929 Fleming 发现青霉素1953 Watson和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t1977 Woese提出古生菌是不同于细菌和真核生物的特殊类群,1982~1983 Prusiner 发现朊病毒(prion)(五)20世纪的微生物学1、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初微生物学:鉴定病原菌、研究免疫学及其在预防疾病中的作用、寻找化学治疗药物、分析微生物的化学活性。

周德庆 微生物复习题 参考答案

周德庆 微生物复习题 参考答案

2.G+和G—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构造,并说明其异同点。
答: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大和化学组分简单,一般含90%肽聚糖和10%磷壁酸。肽聚糖网层次多,交联紧密;G-细菌细胞壁的特点是厚度较G+细菌薄,层次多,成分复杂,肽聚糖层很薄,故机械强度较G+细菌弱。结构图见P12。
3.你认为当前从事微生物学的研究3个最重要领域是什么?阐明你的理由。
(18)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指位于抗原表面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集团。(P307)
(19) 酵母菌 :是一个通俗名称,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具有以下五个特点: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②多数是出芽繁殖;③能发酵糖类产能;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⑤常生活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P47)丝状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P53)
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方式进行有性繁殖的
酵母菌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有性繁殖:
1)两个性别不同的单倍体细胞靠近,相互接触;
2)接触处细胞壁消失,质配;
3)核配,形成二倍体核的接合子:
A、以二倍体方式进行营养细胞生长繁殖,独立生活;下次有性繁殖前进行减数分裂。
B、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个或8个子囊孢子,而原有的营养细胞就成为子囊。子囊孢子萌发形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10)抗原:是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抗原一般应同时具备两个特性:①免疫原性,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特性;②免疫反应性,指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发生特异反应的特性。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抗原是完全抗原;凡缺乏免疫原性而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P305)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期末复习

《微生物学教程》(周德庆)期末复习

概念: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类群:①原核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②真核类: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③非细胞类: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影响人物①列文虎克“微生物学的先驱者”②科赫“细菌学的奠基人”③巴斯德“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原核生物细胞核无核膜包裹(称核区)的原始单细胞微生物立克次氏体: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虫媒微生物”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能量寄生型生物”细菌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细菌的繁殖方式:细菌一般为无性繁殖。

多数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存在不等二分裂)少数其它方式:(1)三分裂,如绿色硫细菌(2)复分裂,如蛭弧菌(3)芽殖——芽生细菌(芽生杆菌属等)概念: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外形和保护细胞等多种功能。

功能:①固定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免受低渗透压损伤;②为细胞生长、分裂和鞭毛运动所必需;③阻拦大分子(Wr>800)抗生素或酶等有害物质进入细胞;④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如内毒素),并与细菌对抗生素和噬菌体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肽聚糖由肽和聚糖两部分组成。

G+肽聚糖单体:双糖单位+四肽尾+肽桥双糖单位:N-乙酰胞壁酸、N-乙酰葡萄胺、b-1,4-糖苷键(易被溶菌酶水解)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外壁层特有的成分,它由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类脂A构成革兰氏染色法染色步骤:涂片固定→结晶紫液初染→碘液媒染→乙醇脱色(关键步骤)→番红复染(省略不影响)机制:细胞壁通透性学说①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②乙醇脱色:G+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层次多,交联致密且不含类脂,把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保持其紫色;G-细胞壁较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交联度差,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退成无色③番红复染:G-细菌呈红色,G+细胞保留最初的紫色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通过这一染色,可将几乎所有的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两个大类,因此它是分类鉴定菌种时的重要指标,又由于这两大类细菌在细胞壁成分、结构、形态、生理、生化、遗传、免疫、生态和药物敏感性等方面呈现出明显差异,因此任何细菌只要通过革兰氏染色,就能提供不少其他重要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信息缺壁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人为操作或自身突变下缺乏细胞壁①L型细菌: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陷变异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