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合集下载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

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

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

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

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

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附子非补肾阳之药。

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

人之内伤杂症,多因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先锋官”的作用,现在的火神派传人对附子的运用,似乎有违钦安先生原旨,钦安先生用药,有时也用阴药的,现在的火神有的好像不用阴药,不知现在的火神还是否执定中州而兼顾三焦,对附子动则用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而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人之身体,相火(肾阳)为体,君火(心火)为用。

“附子为药品中最大英雄也!治人,人健而身轻;治国,国泰而民安;治天下,亿万年皆成盛世也!”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常用配伍

附子常用配伍附子,又称乌头、附子、乌参、僵蚕,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

附子有很多功效,如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

为了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常常需要与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附子常用的配伍。

一、附子配伍人参、黄芪附子配伍人参、黄芪,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调和阴阳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人参、黄芪益气健脾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增强体内阳气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附子配伍巴戟天、枸杞子,可以起到温阳补肾、滋养肝肾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巴戟天、枸杞子滋养肝肾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肾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症状。

三、附子配伍当归、川芎附子配伍当归、川芎,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当归、川芎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瘀斑等症状。

四、附子配伍甘草、生姜附子配伍甘草、生姜,可以起到温胃散寒、理气和中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甘草、生姜理气和中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腹胀等症状。

五、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附子配伍炙甘草、炙姜,可以起到温中散寒、祛寒止痛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炙甘草、炙姜温中散寒的功效相辅相成,能够改善寒凝引起的疼痛、寒痹等症状。

六、附子配伍桂枝、陈皮附子配伍桂枝、陈皮,可以起到温阳发汗、理气化湿的作用。

附子温阳散寒的功效与桂枝、陈皮发汗化湿的功效相得益彰,能够改善寒湿困阻引起的头痛、胀闷等症状。

以上是附子常用的一些配伍,不同的配伍可以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进行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附子具有强烈的毒性,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且用量要控制得当,以免出现中毒的情况。

同时,孕妇、哺乳期妇女、心脏病患者等禁忌使用附子。

在使用附子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使用,避免发生不良反应和中毒的情况。

附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通络、麻醉止痛等功效。

通过合理的配伍,可以发挥附子的最佳效果。

附子的配伍应用

附子的配伍应用

附子的配伍应用
1. 附子甘草汤:主要用于治疗寒证引起的腹痛、腹泻等症状。

2. 附子泻心汤:主要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健忘等心脾不交的证候。

3. 附子理中丸:主要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4. 附子细辛汤: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发热、鼻塞、咳嗽等症状。

5. 附子甘遂丸:主要用于治疗便秘,尤其是因寒湿引起的便秘症。

6. 附子玄参丸:主要用于治疗高热、心烦、口渴、汗多等症状。

7. 附子牡蛎汤:主要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疾病。

8. 附子术汤:主要用于治疗体虚乏力、身体疲劳等症状。

附子的药方选录

附子的药方选录

附子的药方选录1.治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甘草100克(炙)干姜75克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150克.(《伤寒论》四逆汤)2.治阴毒伤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气:大附子三枚(炮制去皮、脐)为末.每服15克姜汁半盏冷酒半盏调服.良久脐下如火暖为度.(《济生方》回阳散)3.治漏风汗出不止:附子75克(炮裂去皮、脐)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25克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出汗)25克白术100克.上四味锉如麻豆大以水五升煮至二升去滓.分温四服日三夜一.(《圣济总录》附子汤)4.治关格脉沉手足厥冷:熟附子(童便浸)、人参各5克察香少许.上末糊丸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医门法律》既济丸)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姜二片煎服.(《普济方》附子散)6.治肾气上攻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满水一盏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盐.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7.治一切厥心痛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50克(炮)郁金、橘红各50克.上为末醋面糊为丸如酸枣大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男子酒下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8.治胸痹寒气客在胸中郁结不散:坚满痞急附子(炮去皮、脐)、蓬莪术(煨)各50克胡椒、枳实(麸炒)各25克.上为散.每服15克热酒调下.(《普济方》四温汤)9.治气虚头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钟乳粉10~15克.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子内却以余附子为末同钟乳粉面少许水和作剂包裹煨令熟并为细末葱涎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盐汤下.一作散葱茶汤下.(《澹寮方》蝎附丸)10.治头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传家秘宝方》)11、治七疝,心腹冷痛,肠鸣气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见火)半两,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

39附子配龙胆草——附子配伍汇粹介绍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药物组合。

附子为中药材中的名贵药物之一,具有温阳散寒、温通经脉等功效;而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利胆通便等作用。

两者的联合使用可以互补优势、相辅相成,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

本文将详细探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一、配伍原理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原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温通寒凉:附子温阳散寒的作用,可以通过温热的性质来调节体内的寒凉症状。

龙胆草则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体内的湿热病邪。

两者搭配使用,可以共同发挥温通寒凉的效果,达到平衡体内阴阳的目的。

2. 利胆通便:龙胆草具有利胆通便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系统排除毒素和废物。

而附子则可以增强龙胆草的利胆作用,提高胆汁分泌,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达到通便的效果。

3. 协同作用:附子与龙胆草的配伍还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彼此的药效。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加强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作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二、应用领域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中医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消化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常用于治疗胃寒、脾虚、脾胃气滞等病症。

其温阳散寒、利胆通便的功效,可以改善消化不良、胃脘冷痛、腹胀泄泻等症状,并调节消化系统功能。

2. 中风偏瘫:中风偏瘫是中医中常见的病症之一,附子配伍龙胆草可以通过温通经脉、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帮助恢复中风偏瘫患者的肌肉功能,缓解肢体肌肉痉挛等症状。

3. 神经系统疾病:附子配伍龙胆草在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过温通寒凉的作用,可以缓解神经痛、头痛等症状,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

三、注意事项使用附子配伍龙胆草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用量控制:附子为剧毒药物,使用时必须注意用量控制。

剂量过大可能会引起中毒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使用前一定要先咨询专业医师,严格按照医嘱使用。

2. 禁忌症患者慎用:附子配伍龙胆草的组方在某些禁忌症患者中慎用,如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

附子配伍与简易方附子是强壮剂,也是增效剂。

附子除与干姜(姜附汤),人参(参附汤),黄芪(芪附汤),白术(术附汤),丁香(丁附汤),米仁(米附汤)等组成二味方外。

还常与干姜、甘草配伍(四逆汤)以解附子之毒,也与麻黄,肉桂,生姜,细辛,仙灵脾,葱白,当归,茯苓,杏仁等配伍外,还与大黄,石膏,黄连,龙胆草,栀子,知母,生地,西洋参,白芍,羚羊角等寒药配伍以消除附子的不良药性,具有温凉并用之妙。

1、参附汤:人参,附子,救脱回阳。

参附汤是救急方,补气回阳效力强。

正气大亏阳暴脱,喘汗肢冷急煎尝。

2、芪附汤:黄芪、附子,治盗汗。

3、术附汤:白术、附子,散寒去湿止痛。

4、姜附汤(伤寒论方):干姜、附子。

主治泻痢,脉微,胸背痛。

5、丁附散:丁香、附子,治反胃呕逆。

6、米仁附子散(伤寒论方):米仁、附子,治胸痹痛剧。

7、四逆汤(伤寒论方。

通脉四逆汤,干姜倍之):附子、干姜、甘草。

回阳救逆:四逆汤(用)附草姜,大汗亡阳四肢冷。

吐痢腹痛口不渴,救逆回阳赖此汤。

8、白通汤:附子、干姜、葱白。

9、近效术附汤(白术附子汤,伤寒论方):白术、附子、甘草。

10、麻附甘草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甘草。

11、芍附甘草汤(伤寒论方):芍药、附子、甘草。

12、麻附细辛汤(伤寒论方):麻黄、附子、细辛。

13、大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方):大黄、附子、细辛,温经散寒通便止痛。

14、三仙丹(长寿丸):川乌一份、苍术二份、茴香三份。

15、米附败酱散:米仁、附子、败酱。

治肠痈疮痈。

16、附子泻心汤(伤寒论方):附子、大黄、黄连、黄芩。

17、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桂枝、白术。

治风湿骨痛。

18、桂附汤:桂枝、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19、白术附子汤:白术、附子、干姜、大枣、甘草。

20、四味回阳饮:人参、附子、干姜、甘草。

治虚脱。

21、四维散:人参、附子、干姜、甘草、乌梅。

22、茯苓四逆汤:人参、附子、干姜、甘草、茯苓。

23、乌头汤:制川乌、芍药、黄芪、甘草、麻黄,散寒去湿,止痛补气血。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

附子配伍方法附子这玩意儿,那可是中药里的一味猛药啊!它就像是武侠小说里的绝世高手,功力深厚,但要是用不好,也可能会伤人于无形呢。

要想让附子乖乖听话,发挥出它最大的功效,就得知道怎么跟其他药材配伍,这可是一门大学问。

咱先说附子和干姜的搭配吧。

这俩就像是一对好兄弟,相互扶持,干姜能帮附子暖身,让附子的热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去温暖身体那些寒冷的角落。

就好比冬天里的一把火,能把寒冷驱散得无影无踪。

还有附子和肉桂的组合,那也是相当厉害的。

肉桂就像是给附子加了一把力,让附子的药性更能深入,就像一支精锐部队,能攻克那些顽固的病症。

想象一下,身体里的寒气就像敌人的碉堡,附子和肉桂一起发力,就能把这些碉堡一个个攻克掉。

再说说附子和人参。

这俩的搭配就像是将军和军师,人参能给身体补充元气,让身体有足够的力量去承受附子的热性。

不然附子这猛劲上来,身体要是没点底子,还真扛不住呢。

当然啦,附子的配伍可不止这些。

就像做饭一样,不同的食材搭配能做出不同的美味,附子和不同的药材搭配也能产生不同的效果。

但这可不是随便乱配的,得根据病情、体质等来仔细斟酌。

要是配错了,那可就麻烦啦!在使用附子配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剂量啊!可不能一下子用太多,那可就像火上浇油,会出问题的。

就像开车一样,油门踩得太猛,车子可就失控啦。

而且要找专业的医生来指导,他们就像经验丰富的老司机,能带着我们在健康的道路上稳稳地行驶。

还有啊,使用附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炮制。

炮制就像是给附子这个高手穿上一件合适的衣服,让它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减少一些副作用。

就像给宝剑开刃一样,开得好才能锋利无比,又不会伤了自己。

总之呢,附子的配伍方法是很有讲究的,我们可不能马虎。

要认真对待每一味药材,让它们在我们的身体里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帮我们赶走疾病,迎来健康。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啊,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34附子配柴胡——附子配伍汇粹

34附子配柴胡——附子配伍汇粹

34附子配柴胡——附子配伍汇粹
34附子配柴胡——附子配伍汇粹
34、附子配柴胡
附子温补心肾阳气。

柴胡疏肝解郁,宣畅气血。

二药合用,温阳助疏达,条达助温阳,相辅相成,共奏温阳疏肝条达气机之功。

此为祝氏的配伍用药经验,是祝氏配伍运用附子最多的独特经验。

主要用于:
1、祝氏治寒热往来之疟疾用附子配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有较好疗效。

2、肝肿大胁下胀满,祝氏又配当归、芍药,重者加三棱、莪术,可使肝大缩小。

3、祝氏用三药合伍配控涎丹、丹参、桂枝、白芥子、白芍等治疗胸膜炎胸膜积液有一定疗效。

17附子配当归——附子配伍汇粹

17附子配当归——附子配伍汇粹

17附子配当归——附子配伍汇粹
17附子配当归——附子配伍汇粹
17、附子配当归
附子温阳散寒止痛,纯阳无阴之品。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

二药一散寒一补血,一温经一调经,一强阳一滋阴,互补为用,具阴阳兼顾、刚柔互济之妙义,当归滋润可制附子温燥,并引附子入血分,则温运之力更宏,附子温通可助当归活血通经。

二药配伍,补血而奏温通之功,温经而具养血之效,助阳温经、补血活血、散寒止痛效力显著。

《汤液本草》:“当归,入手少阴,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阳,以其脾裹血;入足厥阴,以其肝藏血也。

从桂、附、茱萸则热;从大黄、芒硝则寒。


主要用于:
1、血海虚之月经不调、后期不行以及血证、痛经之属虚属寒者。

2、胸痹,心痛。

附子与这些配伍治疗范围大不同——历代医家附子配伍(6)

附子与这些配伍治疗范围大不同——历代医家附子配伍(6)

附子与这些配伍治疗范围大不同——历代医家附子配伍(6)三十三、附子配黄连附子辛温燥烈,回阳救逆之力最强,为峻补元阳,温经散寒之要药。

黄连为苦寒泻火解毒之要药,尤长于泻心胃实热,止湿热痢疾。

二药合用,一热一寒,寒温并用,补泄兼施,辛开苦降,阴阳相济。

即王旭高所谓:“黄连配附子能交水火于倾刻。

”而尤在径认为:“按此证,邪热有余,而正阳不足。

设治邪而遗正则恶寒益甚,或补阳而遗热则痞满愈增,此方寒热补泻并投互治,诚不得已之苦心,然使无法以制之,鲜不混而无功矣。

”黄连配附子,出自《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主要用于:1、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脘腹痞闷作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而兼见阳虚不固,汗多恶寒,肢冷脉弱等症。

对慢性胃炎属胃阳不足,湿热中阻用之较宜。

2、咯血、呕血、口疮、口糜、心烦不寐、足胫冷等属上热下寒者。

3、脾肾阳虚湿热蕴结,寒热夹杂之慢性泻痢也用为要药。

3、湿温后期便溏。

湿温后期,发热稽留不退,湿阻中焦,腑气失和又致大便溏泻不实,治疗颇为棘手,此时若用附子配黄连,参入方中,可收意外之效。

黄连燥湿泄热,附子辛热温阳,可鼓舞中阳,透热外出,又可反佐黄连厚肠胃而止泻。

4、小儿肢冷无汗,渴饮尿多之夏季热,疗效也很好。

(贾何先、王辉武《提高中医疗效的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1986年145-146页)5、心悸属寒热错杂,阴阳互损,用之甚宜。

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小剂量能兴奋心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心律失常。

二药温心阳清心定心悸作用较佳。

张伯叟善用二药合伍治疗寒热错杂之心律失常而感心悸。

三十四、附子配柴胡附子温补心肾阳气。

柴胡疏肝解郁,宣畅气血。

二药合用,温阳助疏达,条达助温阳,相辅相成,共奏温阳疏肝条达气机之功。

此为祝氏的配伍用药经验,是祝氏配伍运用附子最多的独特经验。

主要用于:1、祝氏治寒热往来之疟疾用附子配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有较好疗效。

2、肝肿大胁下胀满,祝氏又配当归、芍药,重者加三棱、莪术,可使肝大缩小。

3、祝氏用三药合伍配控涎丹、丹参、桂枝、白芥子、白芍等治疗胸膜炎胸膜积液有一定疗效。

27附子配羚羊角附子配伍汇粹

27附子配羚羊角附子配伍汇粹

27附子配羚羊角——附子配伍汇粹
27附子配羚羊角——附子配伍汇粹
27、附子配羚羊角
附子回阳救逆,温阳散寒,通络止痛。

羚羊角清热散血解毒,平肝熄风。

二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合用具有两大作用:1、交济阴阳肝旺于上,肾亏于下,肝肾不交,母子分离。

今用羚羊角镇肝逆,使其从上达下,附子鼓动肾阳,蒸发肾水,使其从下涵上,二者得交,则肝肾同归于平矣。

2、扶阳长阴“阳无阴则不长,阴无阳则不生。

”在育阴滋水的同时,可兼用扶阳以促进肾水的蒸发,因此,古人亦多用附子配合滋肾药中。

且羚羊角能制肝木之刚,附子能固肾中之阳,两者并用,即扶阳长阴之义。

主要用于:
1、祝味菊经验,羚羊角治脑,附子强心,体虚而有脑症状者最宜。

对阳虚而沉寒痼冷滞于脉络所致顽固性偏正头痛如掣,畏寒喜包裹等用之甚宜。

2、阳虚型高血压,头眩头痛肢麻而冷用为要药。

对中风闭脱互见者,程门雪善用二药配伍与人参、竹沥、姜汁、至宝丹、导痰汤同服,颇收效验。

对附子的应用配伍

对附子的应用配伍

对附子的应用配伍一、附子的临床应用附子是名中药之一,中医临床应用已有几千年历史。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淮南子》上就已有“天雄、乌喙、药之大毒也,良医以活人”的记述。

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加深了对其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扩大了应用的范围。

本文谨就有关附子性用以及临床应用方面的历代部分文献,结合近代学者的经验,稍作整理,以供同道备考。

关于附子的临床适应证古代医家,善用附子当推汉之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有11方16条(内有乌头附子并用者未计在内)。

其中对附子品种的选择、以炮附子为最多、用生附子次之,用乌头者有5方6条、用天雄者只有1方。

著名方剂如附子汤、附子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大黄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干姜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术附汤等,用之得当,颇有立竿见影之效。

张介宾推誉附子为药中之“四维”,指出附子、大黄为药中之良药,人参、熟地为药中之良相(《景岳全书》)。

好用温热药之窦士材曾说,保命之法,艾灸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推崇附子为续命起死之要药(《扁鹊新书》)。

即以善用轻药著称的叶天士而言,在其《临证指南医案》中,也有以附子为主方的医案(金寿山《叶案初探》)。

至于近代名家,常用附子者,更是屈指难数。

张锡纯曾言,审证既确,用药以胜病为主,用石膏附子,不必拘泥常规有病则病当之也(《衰中参西录》)。

陈耀堂说:“余临症40年,遇大症、危症,用附子每收到意外的疗效”。

由于各家的深入实践,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使应用附子的适应证不断有所扩大。

谭次仲云:“附子强心,能治轻度心力衰竭,若重症非合干姜不为功;附子又有镇痛作用,适用于恶寒疼痛与痉挛”(《中医与科学》)。

陆渊雷云:“附子为兴奋强壮药”(《伤寒论今释》)。

张赞臣云:“附子为兴奋药,有强壮作用,治心腹冷痛,胃痉挛、肠疝痛、风寒湿痹、虚寒泄泻、老人冷嗽及其它慢性机能衰弱病。

”(《本草概要》)上海中医研究班施赛珠总结姜春华用附子的功用有六:一是回阳救逆,为强心回苏要药,可治心力衰竭;二是助阳祛湿,为风寒镇痛药,治痛风、寒湿痿痹拘挛;三是通阳止痛,治胸痹、心痛、疝痛、腹痛、神经痛;四是辅阳止泻,治中焦虚寒泄泻,完谷不化;五是温阳逐水,有利尿发汗作用,治阳虚水肿,痰饮喘嗽;六是强阳摄阴,用于肾阳衰微,机体功能衰退。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附子常用配伍方法
2.1 配伍干姜:回阳救逆之功尤著,戴原礼曾云:“附子无干姜不热。

”[1]方如: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等。

2.2 配伍肉桂:温补肾阳,鼓舞肾气,共奏“益火之源,以消阴一翳”之功。

方如肾气丸(肾气丸中桂枝,后世多易肉桂)。

2.3 配伍桂枝:温经通阳,祛风除湿。

方如桂枝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2.4 配伍白术:温阳除湿,以治痹痛。

方如白术附子汤。

2.5 配伍桂枝、白术,兼行表里,助阳化湿,止痹痛。

方如甘草附子汤。

2.6 配乌头、蜀椒、干姜:逐寒止痛之力尤宏,《医宗金鉴》云: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逐阴邪而已。

”[2]方如乌头赤石脂方。

2.7 配薏苡仁:以行温里散寒,除湿宣痹之效。

方如薏苡附子散。

2.8 配半夏:共奏温中止痛,散寒降逆之功。

方如附子粳米汤。

2.9 配麻黄、细辛:有温发里阳,通彻表里之能,使阳气通行,阴凝解散,水饮自清。

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2.10 配大黄:寒温并用,大黄寒性受制而走泄之性存,故可温下寒结。

尤在论云:中焦寒结“非温不能已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结”。

[3]两药合用,正具此功。

方如大黄附子汤。

2.11 配麻黄:温经发汗,方如麻黄附子汤。

19附子配熟地——附子配伍汇粹

19附子配熟地——附子配伍汇粹

19附子配熟地——附子配伍汇粹
19附子配熟地——附子配伍汇粹
19、附子配熟地
附子温肾助阳,性燥烈。

熟地黄补阴养血,性滋腻。

附子禀纯阳而主动,走而不守;熟地黄禀纯阴而主静,守而不走。

二药一温阳、一补阴,互补协调,阴阳双益。

附子可制熟地黄之滋腻,熟地黄可缓附子燥烈。

二药合用,补而不腻,行而不散,补阳之中寓以阴配,益阴中寓以阳助,为两补阴阳之妙剂。

《本草经读》:“仲景用附子之温有二法: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不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阳之法。

……”
主要用于:
1、阴阳两亏的疾病,祝味菊对此均用附子与熟地,再配合巴戟天、淫羊藿等,颇有效果。

2、阴疽,祝氏曰:阴疽之病,皆缘人体正气无力抵抗外来之细菌。

治疗之法必须增加人体之力量,使其由阴转阳,方为顺事。

故祝氏治阴疽,每以阳和汤为主,再加附子。

附子的药方选录

附子的药方选录
27、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脐,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附子(6张)28、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40、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41、疔疮肿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42、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5.治中风厥冷:生附子一分 木香半分.上锉细.每服半钱 姜二片 煎服.(《普济方》附子散)
6.治肾气上攻 项背不能转侧:大附子一枚(六钱似上者.炮 去皮、脐.末之).上每末二大钱 好川椒二十粒 用白面填满 水一盏半 生姜七片 同煎至七分 去椒入盐.空心服. (《本事方》椒附散)
7.治一切厥心痛 小肠、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50克(炮) 郁金、橘红各50克.上为末 醋面糊为丸 如酸枣大 以朱砂为衣.每服一九 男子酒下 妇人醋汤下.(《宣明论方》辰砂一粒丹)
24、少阴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或干呕,或咽痛,反而面赤,或腹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葱九根;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18附子配生地——附子配伍汇粹

18附子配生地——附子配伍汇粹

18附子配生地——附子配伍汇粹
18附子配生地——附子配伍汇粹
18、附子配生地
附子温通心阳,而较刚燥,生地养阴,通心脉,而柔润。

二药合伍,温阳以生阴,滋阴以化阳,刚柔相济,阴阳两调。

主要用于:
1、用于治疗心脏疾病。

陈苏生经验,生地黄强心,兼能清热养阴,得附子之通利,有利于心脏传导功能的恢复和心肌炎的消除。

二药刚柔相济,削减附子之燥烈,发挥附子“是心脏之毒药,有是心脏之圣药”的配伍效应。

附子温阳强心、生地滋阴强心,含有益于心脏功能的微量元素,能促进组织复新,恢复某些激素的正常功能。

故二药合伍对多种心脏疾病很是适宜。

风心病、冠心病、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等属心阴阳两虚或心阳不足者均可选用且用为要药。

张伯叟体会心律失常属寒热夹杂,阴阳互损之证,用附子配伍地黄、麦冬,常可取效。

2、类风湿关节炎用之颇宜。

姜春华认为,生地黄,《本经》称之有“除痹”、“逐痹”之功。

故治顽痹常用大剂量地黄,用至150克,加入温经通络复方中,温痹清营,扶正驱邪,刚柔相济,疗效较激素加抗风湿药为胜。

3、慢惊风属阴阳两败之证,凉润有忌,温补有虑。

二药合伍甚为适宜。

程门雪善用附子理中地黄汤治之,可获良效。

35附子配栝蒌——附子配伍汇粹

35附子配栝蒌——附子配伍汇粹

35附子配栝蒌——附子配伍汇粹
专题分类:>附子配伍>附子回阳救逆常配伍>附子理中汤配方附子理中丸配方
35、附子配栝蒌二药相反,经验不一。

1、张伯叟经验,二药相伍,温阳宽胸,用治胸痹属阳虚寒凝者,疗效甚佳,并未见到毒副反应。

因附子与乌头虽属同一植物,但毕竟不是一物。

古人只论乌头反栝蒌,未云附子反栝蒌。

2、祝氏经验,《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治胸痹甚效,近世所谓风湿性心脏病颇类乎此,并认为若再加附子等振阳之品,其效更彰。

3、黄增峰经验,附子配栝蒌薤白半夏汤治胆石症有独特疗效,并未出现不良反应。

4、施奠邦曾遇见一全身关节疼痛患者,伴胸闷不适,投附子栝蒌后,病人心中懊憹,恶心脘痛,呕出大量咖啡样液体,大便潜血试验强阳性,这可能是疾病本身所引起,但前人有过记载,应该注意。

温阳五虎上将之一附子配伍精要

温阳五虎上将之一附子配伍精要

温阳五虎上将之一附子配伍精要六、附子配花椒附子、花椒同为辛热之品,有温里散寒之功。

附子善入肾经而温阳气,温肾助脾,散寒止痛之力较峻。

花椒善走中焦而散寒邪,温中止痛,暖脾止泻作用较强,二药并用,脾肾同治,相辅相助,通阳散寒,温中止痛之力极强。

主要用于:1.中焦虚寒之胃脘冷痛,泛吐清水。

2.寒邪直中之胃痛暴作。

七、附子配半夏附子大辛大热,补命火回阳救逆,温中土散寒消阴,祛风胜湿,温经止痛,通行十二经脉,上下表里,无所不到;而半夏辛温,豁痰逐饮,消痞散结,降浊止呕,降气平喘。

二药配伍,散脏腑、经络、表里、上下的痰饮停滞,使阴寒得散,脾肾得温,水湿得化,痰饮得消,则阳虚痰浊痞呕诸症自除。

主要用于:身冷畏寒,痰涎壅盛,脉沉迟弦紧或虚而无力等。

吴佩衡常用四逆汤合二陈汤加麻黄、细辛治一切肺部痰饮阴证,如新老咳嗽、哮喘,咳痰清稀,白痰涎沫多者,表证显著者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皆用附子配半夏。

注:“本草名言十八反”明言半夏反乌头,而川乌、附子同出一物,理应半夏亦反附子了。

清66;张璐《本草逢原》如是说,近代名医张锡纯亦称“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

近代习惯用法及当今教材,多认为半夏附子相反而不能配伍应用。

然而,半夏附子配用历有记载。

如《金匮》附子粳米汤,《扁鹊心书》附子半夏广皮生姜汤,《传言适用方》太一丹,《千金方》半夏汤、附子五积散,《证治准绳》小半夏汤,《张氏医通》附子散。

据陈馥馨氏统计,在《普济方》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中含十八反组对的共411方,以半夏配附子方数最多,达163方,可见其配伍应用的普遍性了。

半夏反附子,毕竟是前人教训的总结,出现了毒性,可能指生品鲜品,毒性过大;或炮制不得法,毒性残留;或用量过大,毒性增加;或冷水煎药,时间过短;或药后饮酒,温浴;或季节环境温度过高,使中毒因素增加;抑或个体差异,对二种药物有不良反应等等。

然而实践证明,只要注意防范,如法应用,不必禁忌。

八、附子配鹿茸附子温阳散寒,止痛,有阳无阴,走而不守,有回阳救逆之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子配伍运用汇粹附子的确在很多病症中都可用,但火神派药理偏矣。

四逆汤是对脾用药,不是补肾阳。

附子的作用是温经散寒,能通十二经络,能使阳气外达,干姜和甘草对脾起作用。

之所以很多病用附子能起作用,是因为人病之后,会出现经络阻滞,附子的作用就是温通经络,使气机流畅而恢复正常,同时,诸药也才起作用。

郑钦安的用药是没错,但其理有疏漏,看看伤寒论就知道,四逆汤是针对太阴症的。

凡是寒湿阻滞,都可以用附子温通,所以,祝味菊对附子的认识是对的!四逆汤的方解应该是这样的:用附子荡去群阴,以利于浮散之阳能回,干姜守而不走,干姜,甘草固护脾阳。

如果寒湿过盛,就得适当加大附子。

仲圣防脱有四逆汤和独参汤,皆着眼于脾,而非肾也!火神派擅用的四逆辈法,其实质是温经散寒,固护中州,但火神大家对此却隐而不彰。

吾今和盘而出,诚一片救世的仁心。

举个例:火神派治口舌生疮等虚火症,用四逆法效果很好,其理何也?盖中州寒湿阻滞,使君火不能下降之故也。

故效显!火神不神也!——中州是需时时固护的重点啊!附子非补肾阳之药。

其功用在于温通十二经络,它是可以在很多方剂中使用以助药效,但对非寒湿阻滞之人使用,则会生热风,不宜使用!即使用,也得合理配伍。

人之内伤杂症,多因为血瘀气滞痰阻,医者治疗的时候,有的用大黄祛邪,有的用马钱子,而火神派的显著特点是用“附子”以消阴翳,用干姜,甘草培土以补中气(但火神派说是用四逆辈补肾阳)。

当然,在阴阳症侯的辩症上,也有些不一样。

附子在火神派用药中,相当于一个“先锋官”的作用,现在的火神派传人对附子的运用,似乎有违钦安先生原旨,钦安先生用药,有时也用阴药的,现在的火神有的好像不用阴药,不知现在的火神还是否执定中州而兼顾三焦,对附子动则用上百克,是否本末倒置了?不知是对“温经散寒,固护中州”是故意隐而不彰,还是根本没有领会----人之身体,相火(肾阳)为体,君火(心火)为用。

“附子为药品中最大英雄也!治人,人健而身轻;治国,国泰而民安;治天下,亿万年皆成盛世也!”附子,为草本植物乌头块根上所附生的块状子根,如子附母,故曰附子。

本药味辛甘,性大热,纯阳无阴,燥烈有毒。

具有温补脾肾、助阳引水、逐寒祛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为救治元阳衰微、阴寒内盛、风寒湿痹、水湿肿满之要药。

古代医家经验东汉张仲景为应用附子的大家。

在其所著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附子之方达30余首。

如四逆汤、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附子汤、附子泻心汤、附子粳米汤、大黄附子汤、肾气丸、九痛丸等。

张用附子胆大而心细,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炮附子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

一般用一枚(约9g)或一两(约3g),多则用三枚(约27g)或六两(约18g)。

常与干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配伍,树立了附子应用的规范。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创温脾汤,将附子、大黄、人参、干姜、甘草.熔于一炉,功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这是对张仲景大黄附子汤的发挥。

近人用于急性菌痢、慢性肾炎,疗效很好。

宋代有关附子的创新方增多。

如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中的参附汤,为回阳固脱的代表方剂,是抢救心力衰竭的主方。

又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三生饮,由生附子、生川乌、生南星、木香等组成,为治疗中风偏瘫语謇之名方。

还有魏岘《魏氏家藏方》中的芪附汤,被后世立为益气温阳、回阳救逆的主方。

明代的陶华在《伤寒六书》中立回阳救逆汤,方中既有回阳救逆的附子、干姜、肉桂,又有益气生脉的人参、五味子、炙甘草,特别是方中有麝香,增强了附子的温通开窍作用。

伟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子''附方''下记录了可以治疗的104种病证,并含有配方。

还记述了三位常服用附子年至耄耋仍''康健倍常''的验方。

李氏认为,''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规概论也。

''这种从实践经验中悟出的论断,诚实可信。

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古称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言为立国安邦之要;药中四维,乃治病保命之要)。

并依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创右归饮、右归丸,将附子、肉桂与熟地、山药、枸杞、山萸肉等相伍,被医家推崇为调节肾阴阳代谢的代表剂。

清代陈修园总结张仲景用附子的经验,乃为''杂于苓、芍、甘草中,杂于地黄、泽泻中,如冬日可爱,补虚法也;佐以姜、桂之热,佐以麻、辛之热,如夏日可畏,救阳法也。

''(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

卷四》),并在《时方妙用》中立消水圣愈汤,此方由仲景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加知母组成,陈氏标为''治水第一方''.后人用于脾肾阳虚、阴寒内盛、痰饮泛滥、湿浊凝聚的咳喘、阴水、寒疝等,多有良效。

特别要提的是王清任所创的急救回阳汤,将附子、干姜与桃仁、红花配伍,诚为回阳救逆法与活血化瘀法组方的典范,为治疗心衰、挽救生命开拓了一条新路。

其后,唐容川创天魂汤,将附子、干姜等温里药用于出血证,为治疗虚寒性吐血另设温阳摄血法。

近现代医家经验近现代医家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对附子的应用,具有独到见解与体会。

张锡纯(1860~1933年)善将附子与人参、山萸肉并用,挽救亡阳证,并创敦复汤补相火、运脾胃。

上海祝味菊(1884~1951年)针对当时医界''投凉见害迟,投温见害速,投凉之害在日后,投温之害在日前''之偏见,放胆用附子治疗危重病证。

观其医案,附子用量超出常用量,少则12~15g,多则30g,故有''祝附子''之名盛传于沪滨。

他在处方中,将温阳药附子与潜阳药(灵磁石、生龙齿)或与安神药(酸枣仁、朱茯神)并用,能使阳气振作而潜藏,神气安然而勿浮,深得附子配伍之妙。

云南吴佩衡(1886~1971年)十分尊崇《伤寒论》温扶阳气法对附子的应用,擅长用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扶阳散寒剂,并自立寒证标准,即''身重恶寒,目瞑嗜卧,声低气短,少气懒言。

''治愈许多阳虚病症。

他用附子之量更是惊人,一般在30g以上,多至100g、 200g、300g,最多用至450g.常将附子加入辛温发散剂、温里和胃剂、补气剂、滋润剂等方药中。

他用附子之法有三,一是用炮制附子;二是与干姜、上肉桂(研末泡水冲入)配伍使用;三是久煎(大剂量煎3个小时以上)。

显示出娴熟的临证用药经验。

其用附子之量,确有过人之胆识,至今在云南等地仍有一定影响。

蒲辅周(1888~1975年)对附子有着精到的配伍经验。

李兴培曾总结蒲氏附子配伍二十三法(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年11期26 页)。

其主要功效为回阳、温阳、温经、温通、温补、温化、温寒等,它如引火归原、平复厥热、反佐纯寒等亦是不可忽视的配伍。

但蒲氏恪守''温而无燥''之规则,认为''药既要对症,用也必须适中,药过病所,温热药的刚燥之性就难免有伤阴之弊。

''(见《蒲辅周医疗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年11月版25 页)。

他还举《伤寒论》附子配伍之例,如附子汤中配白芍、四逆汤中配甘草以及肾气丸中水中取火等,皆取温而不燥之义。

其见解委系公允。

上海名老中医方行维先生擅于将附子与羚羊角配伍使用。

方氏指出:附子为回阳救逆之妙品,羚羊角为镇肝熄风之要药,一动一静,一温一寒,一阳一阴,药性迥异,相反相成。

其作用有二:一则交济阴阳,二则扶阳生阴。

对于肝旺于上、肾亏于下,母子相离之证,具有平衡阴阳之殊功。

赵锡武(1902~1980年)运用君药为附子的真武汤治疗心衰、肾衰,配合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三法,疗效理想,被同行称赞。

笔者受其启发,曾治一例慢性肾炎高度浮肿病人,原每日用速尿800mg,尿量仅有1000ml,余用真武汤合五皮饮(炮附子用至45g,先煎3个小时),服用3剂,尿量增至3000ml,水肿明显消退。

焦树德善用附子治疗尪痹(主要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取其''大补肾命真火,祛在里之寒邪'',常配熟地、川断以补肾精,配羌活、独活入太阳、少阴、督脉三经,以散在上在下在表在里之寒湿(见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7月版229~234页),并创制尪痹冲剂,解关节之痛,深受病家青睐。

近年来中药新剂型不断涌现。

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中以附子为主的新制剂就有参附注射液(红参、附子)、参附青注射液(红参、附子、青皮)、四逆汤注射液(附子、干姜、炙甘草)、芪附注射液(黄芪、附子)等。

以参附注射液为例,经300例厥脱证(包括感染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临床观察,阳气衰脱证189例,总有效率81.48%;气阴耗伤证92例,总有效率86.96%;真阴衰竭证19例,总有效率31.58%。

临床应用证明,本药对血液系统、心、肝、肾等主要脏器和系统无明显毒副作用(见《全国中医医院急诊必备中成药应用指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1997年11月,第7页)。

附子的中毒解救研究已知,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六种生物碱。

这些物质有显著的强心、利尿、兴奋迷走神经中枢及消炎镇痛作用,但其毒性甚大,其毒性主要是对神经与心脏的损害。

中毒时间一般在服药30分钟后出现,长者1~2小时左右。

开始见口唇、舌及肢体发麻,继之恶心呕吐,烦躁不安,进而昏迷,四肢及颈部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肢冷脉弱,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不齐,ECG示多发性室性早搏,严重者可突然死亡。

中毒的直接原因是生用、过量及饮用附子(包括乌头)酒制剂等。

附子中毒解救方法为:1.用高锰酸钾或浓茶反复洗胃;2.以迷走神经兴奋为主要表现者(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用阿托品;对异位心律失常(室早、室速)明显者,则应用利多卡因,如两者皆有,可同用之;3.电击转复;4.相应对症治疗;5.中药解救方为:金银花30g,绿豆100g,生甘草60g,水煎内服;或蜂蜜内服,每次120g,必要时可服至500g.怎样避免附子中毒1.必须用炮制过的附子,禁用生品;2.严格掌握适应证,不可随意使用含有附子的单验方(特别是含有乌头的中成药);3.严防超量用药。

张仲景用附子约分三等用量。

取附子温经散寒止痛时,用18~27g;温补脾肾阳气时,用9~18g;用于寒热夹杂、虫积寒聚时,用6~99g.4.大剂量用附子,必须先水煎1~3小时以上,再入它药同煎。

实验证明,附子经长时间煎煮后,乌头碱水解为乌头原碱,其毒性显著降低。

有资料表明,附子经加热处理后,毒性仅为原来的1/200.但其强心成分经煎煮后不被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