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远贫困地区
偏远贫困地区的概念
偏远贫困地区的概念偏远贫困地区是指相对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而言,位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资源匮乏、社会服务缺乏等条件下的地区。
这些地区通常面临着极为严重的贫困问题,居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偏远贫困地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特点是地理位置偏远。
这些地区通常位于山区、高原、沙漠、边远地带等自然条件艰苦的地区,交通不便,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缺乏。
由于地形地势复杂,再加上气候条件恶劣,使得社会经济发展相对困难。
第二个特点是经济基础薄弱。
这些地区的主要经济活动多集中在农业、畜牧业和传统手工业上,产业结构单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此外,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不畅等原因,产品销售难度较大,导致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第三个特点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财力有限,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桥梁、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投入不足。
这导致了交通不便、通信环境差、电力供应不稳定,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第四个特点是社会服务不足。
医疗资源、教育资源等社会服务设施有限,提供的服务质量不高。
医疗机构少,医疗设备不足,医务人员不足;教育资源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学校建设落后。
这导致了贫困地区居民在教育和医疗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为了改变偏远贫困地区的面貌,需要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地区对外交流的便利性。
其次,鼓励多元化经济发展,发展适合贫困地区的农业、畜牧业、特色产业等,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增强竞争力。
此外,重视教育和医疗等社会服务的发展,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总之,偏远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改善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和提供高质量的社会服务,才能逐步改变偏远贫困地区的面貌,让居民过上富足幸福的生活。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
这些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资源匮乏、文化传统不足等原因,导致当地基础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
今天,我将就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一些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我们来看一下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普及率较低,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力量薄弱,师资队伍不足,教育经费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等因素,学校教学条件艰苦,教学设备简陋,学生的学习环境较为艰难。
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改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们应该重视基础教育资源的配置。
政府应该增加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加大对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和维护,提高师资待遇,保障这些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保障。
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这些地区,鼓励企业捐资助学,为当地学校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支持。
我们需要加强对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支持。
可以通过举办教师培训班、送培训下乡等方式,提高当地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从而提升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
还可以通过加大对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的奖励政策,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我们还需要关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可以通过政策扶持和补贴的方式,改善这些地区的学生生活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还可以加强对这些地区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学生和家长的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教育,重视学习。
我们还需要倡导和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教学理念的改革。
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变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陈旧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还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评估方式,监督和评价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通过政府投入、教师培训、学生生活环境改善、教育理念改革等方面进行改善。
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策略之管见
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策略之管见边远贫困地区的支教教学策略,需要针对当地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和改进。
以下是个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1. 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在贫困地区支教时,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包括饮食、卫生、安全等方面。
教学环境和设备可能不如城市,但学生的基本生活保障必须得到保障。
只有学生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思考中去。
2. 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尊重当地文化和传统是理解当地学生和家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当地的语言和习惯。
同时,学生也应该被引导去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和传统,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3.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合理安排。
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生动有趣。
尽量选用与当地生态、文化、社会及经济情况相关的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获取实际的经验和知识。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 考虑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方式多样性,是支教教学策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比如,课堂教育、文化体验、户外活动、实践体验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教育体验和多样化的知识。
5. 加强交流合作与当地学生、家长、教师和志愿者,建立良好的互动与合作关系,以深化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态环境,加强对当地社区的支持和关心。
同时,加强自身与其他志愿者或机构的合作,共同拓展和深入教育和公益事业。
这样可以协调出更好的资源和经验,使支教效果最大化。
6. 持续关注教育状况持续关注教育状况,定期进行教育评估和调研。
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和社区中的表现和发展,了解当地生态、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适应性地改进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
总之,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策略应该有针对性,尊重当地文化,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强交流合作,同时持续关注教育状况以适应性地改进和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以达到更好的支教效果和贡献。
浅谈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
浅谈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解决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其中引进人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举措。
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和文化传统的局限,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
而引进人才不仅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可以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改善民生状况,增强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问题非常必要。
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面临着诸多挑战。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很多有实力的人才并不愿意前往这些地区工作和生活。
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足。
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人才缺乏高薪和发展空间。
一些地方由于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对外来人才的容纳和融合程度也不够高。
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人才引进的效果和成效。
要加强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多方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
政府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人才到当地工作和生活。
政府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提高人才在当地的收入水平,增强他们留在当地的意愿。
政府也可以加大对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养,增强对外来人才的接纳和融合能力。
社会各界也可以加强对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共同推动当地的发展。
引进人才对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意义重大,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引进人才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当地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引进人才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引进人才还可以促进跨地区流动,拉近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
浅谈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
浅谈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近年来,我国的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一直是我国发展的薄弱环节之一。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人才引进成为了改善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就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引进进行浅谈。
人才引进可以为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注入新的活力。
在现代社会,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而边远贫困地区常常面临人才流失和人才匮乏的困扰。
通过引进一批优秀的人才,可以为地方经济社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地区发展。
这些人才不仅可以为地方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还可以带来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助力当地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优秀的人才还可以为当地培养和输送更多的本土人才,形成良性的人才生态圈。
人才引进可以带来资源和资金的投入。
边远贫困地区常常面临资源匮乏和资金短缺的问题,限制了地区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通过引进人才,可以带来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填补地方的短板,提升地区的发展水平。
这些人才可以为当地带来项目和资金来源,推动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投资,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人才引进还可以促进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日益频繁。
通过引进优秀的人才,可以引进外来的经验和资源,拓宽地区的发展视野,推动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
通过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合作,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的思维和方法,加强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人才引进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难题。
对于引进的人才来说,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环境和条件可能与他们原来所处的环境存在差异,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地方的生活和工作。
引进人才可能会对当地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压力,需要地方政府和社会给予关注和支持,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人才引进需要具备一定的长期规划和政策支持,不能仅仅依靠个别临时措施,需要有系统性的安排和整体推进。
人才引进对于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进优秀的人才,可以为地方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助力当地发展。
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社会学分析与救助方案
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社会学分析与救助方案社会学分析: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随着国家扶贫攻坚战的不断推进,我国的贫困人口逐渐减少。
然而,在我国的偏远山区,依然存在大量的贫困地区。
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非常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缺乏基本医疗、教育、就业等基本资源。
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根本问题在于其地理位置、历史遗留问题、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因素造成的。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贫困地区的社会结构、家庭、教育、就业等方面存在着特殊的问题。
具体包括:1.教育落后。
由于偏远山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紧缺,学校条件差,导致了这些地区教育水平较为落后。
教育低的问题又导致了贫困循环,难以摆脱贫困。
2.物质贫困。
贫困家庭普遍缺乏生活必需品,例如衣物、食品、住房等,尤其是医疗保健资源更为匮乏。
这导致了疾病无法及时得到治疗,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
3.就业难。
由于就业机会少,部分年轻人被迫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缺乏照顾,形成了家庭多重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一、教育方面1.加大对偏远山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提高学校条件。
2.鼓励乡村教师到偏远山区支教,并加大与农村教师的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
3.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扩大教育体系的服务范围。
例如:在偏远山区设立更多的资助项目,为贫困家庭提供奖学金、低保补助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活动。
二、物质需求方面1.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提供更多的扶贫项目。
例如:将偏远山区改为旅游胜地,创建农村旅游景点,增加当地的经济收入等。
2.为贫困家庭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和普及公益事业。
例如:免费为贫困家庭提供基本药物,改善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状况,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
三、就业创业与家庭的关系1.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引进投资企业,实行就业扶贫。
2.优先推广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互助组等新型农村组织,打破以往的家庭,共同谋求发展。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摘要】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师资力量不足以及学生缺乏学习保障等问题严重。
数字化教育为这些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途径也逐渐显现。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注重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以及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关键。
只有通过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才能够让更多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到公平的基础教育机会,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发展趋势、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缺乏学习保障、数字化教育、基础教育质量、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城乡教育差距。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些地区位于偏远山区或边疆地区,交通、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历史发展和资源分配不均等的原因,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低,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学生面临学习机会不足和学习保障不足的困境。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水平低,影响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支持力度,注重教育资源的配置,确保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
应该关注数字化教育带来的新机遇,推动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
通过合理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全国基础教育水平的均衡发展。
1.2 问题提出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一直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问题主要集中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缺乏学习保障等方面。
这些问题导致了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影响了当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未来发展。
急需采取措施改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提升教育质量,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
一方面是对当前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促进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
对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疏忽和忽视
对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疏忽和忽视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是中国国土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长期处于困境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地区却常常被边缘化、忽略甚至疏忽掉,导致其发展滞后、民生水平低下,阻碍了国家的整体发展。
首先,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经济发展需要基础设施的有力支撑,而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建设进度缓慢。
比如,总人口仅占全国10%的西藏自治区,其高速公路里程仅为797公里,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吸引外来投资和人才。
同时,这些地区的电力、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
其次,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不完善。
教育是关系到未来的大事,而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非常低下,基本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诸多问题。
同时,医疗卫生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地区的医疗设施匮乏、卫生条件差,甚至有些村庄只有一名村医,难以保障当地居民的健康需求。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同时也制约着这些地区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
再者,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产业体系脆弱,严重依赖单一资源。
这些地区存在着资源型经济结构,如青海的藏文化旅游、云南的烟草种植、黑龙江的林业等,如果这些行业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和民生,而且也很难实现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一些地方贫困程度加深,而这也会进一步危及到当地良性发展的空间。
最后,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缺乏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
近年来,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这些地区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相对较少。
相反,一些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优惠政策拥有较高得到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这让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更容易受到忽视和疏忽。
综上所述,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疏忽和忽视是有可取之处的,这些地区遇到的各种难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五进五好的宣传内容
五进五好的宣传内容
五进五好是指“五进”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西部地
区和“五好”产品,是中国政府提出的扶贫开发政策。
宣传内容可
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解读,介绍五进五好政策的背景、宗旨和目标,阐述政
府为什么要提出这项政策,以及政策的意义和影响。
2.政策实施情况,详细介绍政府在农村、边远地区、贫困地区、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包括资金投入、项目推进、政策落实
等方面的情况。
3.扶贫成果展示,展示五进五好政策实施后取得的成果和效果,如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收入增加、贫困人口减少等方面的数据
和案例。
4.宣传“五好”产品,介绍“五好”产品的特点、生产地区、
生产工艺、市场前景等信息,鼓励消费者购买和支持这些产品。
5.宣传政策支持措施,介绍政府为“五进五好”政策提供的支
持措施,如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产业扶持等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工作。
以上是宣传五进五好政策时可以涵盖的内容,通过全面、多角度的宣传,可以更好地推动政策落实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
浅谈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
浅谈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近年来,中国国家政策积极推动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力争解决边远贫困地区人才稀缺的问题,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引进人才本身等多方合力,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政府在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政府部门应制定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流动。
可以给予优惠政策,提供住房补贴、税收减免、子女就学等权益,吸引人才来到边远地区发展。
对于留在边远地区工作的人才,政府应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加强对人才的培育和引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企业也应积极参与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工作。
企业可以制定出吸引人才的用人政策,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到边远地区工作和生活。
企业可以与政府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适应能力。
企业还可以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在边远贫困地区建立起教育基金、奖学金等项目,支持当地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
教育机构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机构应加强与边远贫困地区的联系和合作,为当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教育机构可以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训项目,为当地人才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机会。
在人才引进工作中,教育机构还应注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帮助边远贫困地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
引进人才本身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适应工作。
引进人才应了解和尊重边远地区的文化和环境,与当地人民和谐相处,体验当地的生活方式。
引进人才应积极适应当地的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变化,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适应能力,为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些地区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人口较少,经济较为落后等原因,导致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少数民族在这些地区的比例较高,他们通常面临着语言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的挑战,给基础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在这些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校外辅导资源匮乏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育满意度较低。
这些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如何改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培训水平,优化教育管理机制,才能真正实现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影响其教育发展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探讨科技手段在教育发展中的应用,为改善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水平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推动国家教育公平发展、减少贫困地区教育落后现象做出一定贡献。
2. 正文2.1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分析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基础教育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这些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学校建设滞后,师资力量匮乏,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条件较差。
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资源和生活保障,影响学习积极性。
师生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教学效果不佳。
地理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学生出勤率低。
在这些困难面前,政府需要加大对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教育投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艰苦边远地区范围
艰苦边远地区范围一类地区(204个县、市)1.新疆(7个)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昌吉州: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2.内蒙古(43个)兴安盟:乌兰浩特市、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赉特旗、突泉县、阿尔山市通辽市: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乌兰察布盟:集宁市、察右前旗、丰镇市、凉城县、兴和县、卓资县伊克昭盟:达拉特旗、东胜市巴彦淖尔盟:磴口县、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呼和浩特市:郊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包头市:九原与石拐区、土默特右旗、固阳县乌海市赤峰市:松山与元宝山区、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林西县、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敖汉旗3.宁夏(11个)银川市:贺兰县、永宁县石嘴山市:市区、平罗县、惠农县、陶乐县吴忠市:市区、青铜峡市、灵武市、中宁县、中卫县4.甘肃(11个)陇南地区:徽县平凉地区:华亭县、灵台县、崇信县、泾川县庆阳地区: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庆阳县白银市:白银区天水市:市区5.云南(45个)昆明市:东川区、寻甸县、石林县、禄劝县昭通地区:昭通市、水富县、鲁甸县、盐津县、大关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曲靖市:宣威市、会泽县、富源县、罗平县、师宗县玉溪市:华宁县、易门县红河州:石屏县、沪西县文山州:文山县、砚山县、丘北县、广南县思茅地区:思茅市、普洱县、景谷县、镇沅县、景东县楚雄州:双柏县、南华县、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武定县大理州:漾濞县、宾川县、永平县、云龙县保山地区:昌宁县临沧地区:风庆县、云县、临沧县、永德县6.贵州(39个)贵阳市:开阳县、修文县、息烽县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盘县遵义市:赤水市、习水县、正安县、道真县安顺地区:普定县黔南州:独山县、贵定县、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黔东南州:凯里市、黄平县、麻江县、施秉县、镇远县、三穗县、岑巩县、锦屏县毕节地区: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金沙县、织金县铜仁地区:松桃县、万山特区、石阡县、印江县、思南县黔西南州:兴义市、兴仁县、贞丰县、普安县、晴隆县、安龙县7.广西(30个)南宁地区: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天等县、崇左县、扶绥县柳州地区:象州县、武宣县、融安县、忻城县贺州地区:昭平县、富川县百色地区:百色市、田阳县、田东县、平果县、德保县、田林县河池地区:河池市、宜州市、南丹县、天峨县、罗城县、环江县、东兰县桂林市:灌阳县、资源县、恭城县梧州市:蒙山县防城港市:上思县8.四川(6个)攀枝花市:米易县凉山州:西昌市、德昌县、会理县、会东县、宁南县9.陕西(8个)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延安市:吴旗县、志丹县榆林市:神木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10.重庆(4个)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武隆县二类地区(274个县、市)1.新疆(34个)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哈密地区:哈密市昌吉州:奇台县、吉木萨尔县伊犁州:奎屯市伊犁州伊犁地区:伊宁市、伊宁县、察布察尔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伊犁州塔城地区: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沙湾县博尔塔拉州:博乐市、精河县巴音郭楞州:库尔勒市、轮台县、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2.青海(8个)西宁市:市区(含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海东地区:民和县、乐都县、平安县、互助县、循化县3.内蒙古(36个)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满洲里市、扎兰屯市、牙克石市、阿荣旗、莫力达瓦旗、鄂温克旗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多伦县、正蓝旗、正镶白旗、镶黄旗、苏尼特左旗、西乌珠穆沁旗、东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四子王旗、商都县、化德县伊克昭盟: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乌审旗、杭锦旗、鄂托克前旗巴彦淖尔盟:杭锦后旗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包头市:白云区、达茂旗4.宁夏(5个)吴忠市:盐池县、同心县固原地区:隆德县、泾源县、彭阳县5.甘肃(51个)兰州市:永登县、榆中县、皋兰县嘉峪关市金昌市:金川区、永昌县白银市:景泰县、靖远县、会宁县天水市:清水县、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酒泉地区:酒泉市、玉门市、金塔县、安西县、敦煌市张掖地区:山丹县、民乐县、张掖市、临泽县、高台县武威地区:武威市、民勤县、古浪县定西地区:定西县、通渭县、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漳县、岷县陇南地区:成县、武都县、文县、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两当县平凉地区:静宁县、庄浪县临夏州:临夏市、临夏县、永靖县、和政县、康乐县、广河县、积石山县甘南州:合作市6.云南(42个)昭通地区:巧家县、永善县、绥江县曲靖市:马龙县玉溪市:峨山县、新平县、元江县红河州:屏边县、河口县、金平县、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文山州:麻栗坡县、马关县、富宁县、西畴县思茅地区:江城县、澜沧县、孟连县、墨江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大理州:祥云县、南涧县、巍山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保山地区:腾冲县、龙陵县德宏州:潞西市、梁河县、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临沧地区:镇康县丽江地区:永胜县、华坪县、丽江县、宁蒗县7.贵州(26个)六盘水市:水城县遵义市:桐梓县、仁怀市、务川县安顺地区:镇宁县、关岭县、紫云县黔南州:平塘县、荔波县、三都县、罗甸县黔东南州:丹寨县、雷山县、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剑河县、台江县、天柱县毕节地区: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铜仁地区:德江县、沿河县黔西南州:册亨县、望谟县8.广西(18个)南宁地区:大新县、龙州县、宁明县、凭祥市柳州地区:三江县、融水县、金秀县百色地区:靖西县、那坡县、乐业县、凌云县、隆林县、西林县河池地区:凤山县、巴马县、都安县桂林市:龙胜县防城港市:防城区9.四川(7个)凉山州:喜德县、冕宁县、普格县、越西县阿坝州:汉川县、理县、茂县10.黑龙江(30个)齐齐哈尔市:市区、讷河市、克山县、克东县、甘南县鹤岗市:市区、萝北县、绥滨县双鸭山市:市区、宝清县、饶河县鸡西市:市区、鸡东县、密山市、虎林市大庆市:杜蒙县伊春市:市区、嘉荫县牡丹江市:绥芬河市、穆棱市、东宁县佳木斯市:抚远县、同江市七台河市:市区黑河市:爱辉区、北安市、嫩江县、五大连池市、逊克县、孙吴县11.吉林〔11个)白山市:抚松县、靖宇县、长白县延边州:图们市、龙井市、和龙市、汪清县、安图县、辉春市、敦化市、延吉市12.重庆(6个)黔江区、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城口县三类地区(94个县、市)1.新疆(36个)哈密地区:巴里坤县昌吉州:木垒县伊犁州伊犁地区:特克斯县、尼勒克县伊犁州塔城地区: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县伊犁州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博尔塔拉州:温泉县巴音郭楞州:尉犁县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阿克陶县喀什地区: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英吉沙县、泽普县、莎车县、叶城县、麦盖提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巴楚县和田地区:和田市(含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2.青海(16个)海东地区:化隆县海南州:共和县、贵德县、贵南县、同德县、兴海县海西州:都兰县、乌兰县、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海北州:门源县、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黄南州:同仁县、尖扎县3.内蒙古(11个)呼伦贝尔盟:根河市、额尔古纳市、鄂伦春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4.宁夏(3个)固原地区:固原县、海原县、西吉县5.甘肃(10个)天水市:张家川县庆阳地区:镇原县、华池县、环县临夏州:东乡县甘南州:临潭县、卓尼县、舟曲县、夏河县、迭部县6.云南(8个)思茅地区:西盟县怒江州:兰坪县、福贡县、贡山县、沪水县临沧地区:双江县、耿马县、沧源县7.四川(9个)攀枝花市:盐边县乐山市:峨边县、马边县阿坝州:九寨沟县、小金县凉山州:盐源县、甘洛县、雷波县甘孜州:沪定县8.黑龙江(1个)大兴安岭地区:全地区四类地区(62个县、市)1.新疆(8个)哈密地区:伊吾县伊犁州伊犁地区:昭苏县巴音郭楞州:若羌县、且末县克孜勒苏州:阿合奇县、乌恰县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县和田地区:民丰县2.青海(15个)海西州:天峻县‘黄南州:泽库县、河南县玉树州:玉树县、称多县、囊谦县、杂多县、治多县、曲麻莱县果洛州:玛沁县、甘德县、达日县、玛多县、班玛县、久治县3.甘肃(6个)酒泉地区:肃北县、阿克塞县张掖地区:肃南县武威地区:天祝县甘南州:碌曲县、玛曲县4.云南(3个)迪庆州:中甸县、维西县、德钦县5.四川(30个)阿坝州:松潘县、金川县、黑水县、马尔康县、壤塘县、阿坝县、若尔盖县、红原县甘孜州:康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凉山州:木里县、布拖县、金阳县、昭觉县、美姑县。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一直是国家教育系统关注的重点领域之一。
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受制于地理环境、民族习俗和经济条件等多重因素,教育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不足和不均衡的情况,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不稳定和不足。
在国家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推动下,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也在逐步改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教育资源不足。
这些地区的学校建设和教师配备都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紧缺。
一些地方甚至存在着孩子上学难、留守儿童较多等问题。
二、教育质量不稳定。
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育资源的紧缺,使得这些地区的教育质量常常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三、民族特色教育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和传统文化等特色,进行相应的民族特色教育,但是由于相关资源的不足,这方面的工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和推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也在逐步改善和发展:一、加大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
国家不断加大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资金投入,用于改善教育设施、配备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等方面。
二、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
国家加大了对边远地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改善了教育质量。
三、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补助机制。
为了解决学生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学业的问题,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补助机制,确保了贫困学生的基本教育权利。
四、鼓励和支持民族特色教育。
针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国家鼓励和支持当地开展民族特色教育,提高了教育的文化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虽然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在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下,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也在逐步改善和发展。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 几点思考
关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工作者、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因为这些地区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稳定。
在这片土地上,虽然教育资源相对薄弱,但也有不少基础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改善措施。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对于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几点思考。
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这些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都比较匮乏。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投入,加强这些地区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
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入,让这些地区的教育更加科学、有效、人性化。
引进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氛围等,都是促进边远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加强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教育。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地区的文化多元、多样。
在进行基础教育时,不仅要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还应当加强对于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教育。
让孩子们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认同感,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将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的教育保障机制。
在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的保障机制相对薄弱。
政府和社会应该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教育保障机制,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完善贫困地区教育补助政策,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支持等,都是重要的教育保障举措。
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固然不容乐观,但也有一些发展趋势和改善措施。
通过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推进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入、加强传统文化和多元文化的教育、建立健全的教育保障机制等举措,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地区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六类艰苦边远地区划分标准
关于中国艰苦边远地区的划分标准,一般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设施完善程度以及交通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的。
以下是基于这些因素的详细解读: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判断一个地区是否艰苦边远的首要因素。
这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等。
1. 气候条件:极端气候,如高寒、高温、多雨、干旱等,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这类地区通常被认为是艰苦边远地区。
2. 地形地貌:地形险峻,如高山、峡谷、沙漠、冻土等,给居住和交通带来极大不便,这样的地区也通常被归类为艰苦边远。
3.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脆弱,如生物多样性贫乏、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等,这些特征也是艰苦边远地区的标志。
二、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艰苦边远地区的另一重要指标。
1. 产业结构:单一的产业结构,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基础薄弱。
2. 人均收入: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3. 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如电力、水利、交通网络等公共服务设施欠缺或落后。
三、生活设施完善程度生活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1. 医疗卫生:医疗资源稀缺,医疗设施简陋,专业医务人员缺乏。
2. 教育资源:教育资源不足,学校少,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3. 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服务设施不完善,如购物、娱乐、文化设施匮乏。
四、交通条件交通条件是联系内地与边远地区的重要纽带。
1. 道路交通:交通不便利,道路状况差,尤其是在恶劣天气下,交通更是难以保障。
2. 交通工具:交通工具单一,缺乏有效的交通方式,如航空、铁路等现代交通方式覆盖不足。
五、政策支持与地方特色政策支持与地方特色也是划分艰苦边远地区的重要参考。
1. 国家政策:国家对于边远地区有特殊的扶持政策,如税收优惠、生活补贴等。
2. 地方特色:一些地区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风光,这些特色也需要在划分时予以考虑。
六、居民意愿与社会稳定居民的生活意愿和社会的整体稳定状况也是判断艰苦边远地区的依据。
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策略之管见
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策略之管见1. 引言1.1 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策略之管见在中国,许多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状况令人担忧,这些地区的学校普遍缺乏师资和教学资源,学生的学习条件较为艰苦。
支教教学在这些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
在支教教学需求分析中,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地区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教学资源的整合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与当地教育部门和社区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在沟通交流与互动方面,支教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参与度。
实践教学方法也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教学效果评估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支教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我们相信可以在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效,帮助这些地区的学生获得更好的教育,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支教教学需求分析支教教学需求分析是支教工作的第一步,通过对目标学生群体的特点、需求和背景进行深入调查和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的教学工作。
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生活环境和教育资源匮乏,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的教学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他们需要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和提升。
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很多学生在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支教志愿者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水平。
他们需要关爱和激励。
这些学生大多来自贫困家庭,缺乏家庭教育的陪伴和鼓励,容易产生自卑和失落感。
支教志愿者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他们需要融入和发展。
在边远贫困地区,很多学生由于长期处于教育资源匮乏的环境中,缺乏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策略之管见
边远贫困地区支教教学策略之管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逐渐得到重视。
支教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公益活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前往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活动。
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学环境与城市教学环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需要支教志愿者们在教学策略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三个方面,探讨在边远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教学的策略。
边远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
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的设置,不能盲目地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
在选取教材时,要选择和学生实际情况相关性强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将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知识融入教学内容中,如农业知识、家政知识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
还可以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民族文化课程、手工课程等,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通过对课程设置的调整,可以更好地满足边远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方式上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边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多数是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城市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学方式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
支教志愿者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配合当地环境开展户外教学、实地考察,组织学生集体活动等,激发学生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成果。
与此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还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个性,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空间。
通过在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的建立也是支教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边远贫困地区进行教学,支教志愿者要注重和学生的沟通交流,建立和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要注重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情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相处过程中,志愿者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引导者,用心倾听他们的心声,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
一类艰苦边远地区标准
一类艰苦边远地区标准
一类艰苦边远地区标准是指国家根据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等条件,对该地区的行政、财政、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做出了特殊规定。
这些地区通常是人口稀少、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匮乏等特点明显的边远地区。
根据国家标准,被划分为一类艰苦边远地区的地区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或多个:地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全国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国性重点支持的地区等。
一类艰苦边远地区的标准在行政、财政、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行政上,这些地区享有一定的政策优惠,如增设在该地区的单位享受税收优惠等;在财政上,国家对这些地区进行特殊的财政扶持,如设立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在社会保障方面,这些地区的居民享受特殊的社保待遇,如医疗保障、养老保障等;在生态环境方面,国家加强对这些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如对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进行治理等。
一类艰苦边远地区标准的出台,旨在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同时,也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为推进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1 -。
浅谈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
浅谈少数民族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随着21世纪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日渐加快。
然而,中国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沿海城市,甚至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的发展水平与当地资源e、文化、人口等诸多因素近乎脱节。
为了促进边远贫困地区的人才引进,早日结束该地区经济和人才流失的状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该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边远贫困地区存在的问题1. 经济落后,缺少发展机遇边远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信息、人口等方面的原因,无法与沿海城市竞争,难以吸引到前沿技术和人才,从而难以形成新的发展动能。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采矿等传统方面,缺乏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
2. 以传统文化为主导,难以吸引人才边远贫困地区的民族文化非常具有特色,但是以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
很多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更为看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事业上,而不会把时间花在探索古老的民族文化上。
3. 教育资源不足,人才培养困难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资源都比较匮乏,这也导致了教育水平的普遍低下,人才缺乏相应的技能、知识以及一定的文化素养。
二、人才引进的必要性1. 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作用引进人才进入边远贫困地区是加速地方发展和推动地方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进具有技术、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可以推动当地新技术的发展,进而带动新兴产业,在激发地方的内生动力同时,也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法宝。
2. 打破地域条数,促进各地人才的交流通过引进人才,可以为边远贫困地区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为各地人才的交流与沟通带来新的契机。
通过引进人才,建立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不断拓宽交流渠道,打破地域、文化等方面的障碍,进而加强各地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从而共同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
三、如何实现人才引进1.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在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地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人才。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为了促进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制定“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一、项目选取1. 边远贫困地区包括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深度贫困地区等;边疆民族地区包括少数民族聚居地等;革命老区包括红军长征历史区域、革命根据地等。
2. 项目选取应遵循“精准扶贫、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选取优先支持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项目。
3. 项目应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动作用,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转化价值,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扶持方式1. 支持项目资金(1)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照国家财政扶贫政策,建立专项资金支持机制,实行“一事一议、一地一策”,给予一定的补贴或奖励。
(2)支持项目资金应以“补、奖、贷、投”为主要形式,资金比例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来定,最高比例不超过30%。
2. 人才引进(1)加强对优秀人才的聘用和培养,为项目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等。
(2)对于人才引进,可给予一定的住房、生活补贴、养老保险等优惠政策。
三、实施机制1. 进行项目申报和立项评审(1)项目申报应遵循“自愿申请、竞争评审”的原则,由地方政府委托招商引资机构开展相关工作,公开征集项目,进行审核和比选。
(2)立项评审应由专家组进行评审,按照可行性、社会效益、创新性、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评审结果应经有关部门审定后实施。
2. 加强项目跟踪资助和服务(1)加强项目管理和资助监管,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加强资金使用透明度和效果评估工作。
(2)为项目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优化项目运营效益。
四、实施保障1. 财政保障(1)各级政府应定期评估、调整扶贫资金配比,保证资金得到合理使用。
(2)资金监管机构应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各项制度落实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精神,加快建设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本土科技人才和农村科技创业人才队伍,提升“三区”科技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科技人员在支持“三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中央组织部等10部门制定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自2014年至2020年,每年选派2万名科技人员到“三区”提供科技服务、开展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每年为“三区”培养2500名本土科技服务人员和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人员,积极推动“三区”科技人员队伍建设,围绕“三区”支柱产业大力引导科技成果的转移和转化,为“三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二、工作原则(一)中央指导、地方实施。
科技部、中央组织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负责规划指导,提出工作目标和要求,落实中央财政承担的选派和培训科技人员工作经费。
各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党委组织部门、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扶贫部门具体组织实施并负责落实地方财政应承担的选派、培训科技人员工作经费,落实选派和培训任务。
(二)统筹规划、整体安排。
结合科技对口援疆、援藏、援青、东西扶贫协作等重点工作,统筹安排实施。
结合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深入推进,探索优势科技资源向“三区”流动、促进“三区”内外科技人员互相交流的长效机制。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从“三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由受援县(市、区、旗、团、场,以下统称“县”)提出需求,结合派出单位的成果、项目、人才等优势资源,派出优秀科技人员,切实提高受援地科技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创业能力。
三、基本要求(一)实施范围。
以县为单位,主要是国家确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困难团场。
(二)科技人员选派及工作程序。
1. 选派对象与条件。
选派对象主要为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和省内其它县、市能够解决受援县科技需求的、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农村环保、信息化等行业科技人员。
选派对象需自愿到受援地服务,同意本方案中有关规定。
2. 选派范围与方式。
以就近就便、本省(区、市)范围内调配为主,引导选派对象到本省受援地服务。
同时,鼓励通过东西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和援疆、援藏、援青等机制渠道组织跨省服务。
3. 服务内容与形式。
选派对象围绕受援地支柱产业的科技需求,提供公益专业技术服务,或者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企业等,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并为受援地培养本土科技人才。
服务时间不少于1年。
4. 选派数量要求。
每年计划选派2万人。
5. 按照“制定计划—分配指标—选派到位—开展服务—考核验收—总结评价”的程序选派科技人员到受援地开展服务,主要过程如下:(1)科技部根据各省提出的选派需求,制定当年选派计划;(2)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落实选派计划,指导选派单位、受援单位与选派对象签订选派协议,经受援地县级科技主管部门汇总报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审定、备案;(3)选派对象按照选派协议和有关要求,为受援地提供科技服务;(4)选派对象完成1年服务后,由受援地科技主管部门组织对其工作绩效和服务情况进行全面考核;(5)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对本年度选派对象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报送科技部;(6)科技部汇总各省情况后对本年度专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部际协调小组报告。
(三)科技人员培养及工作程序。
1. 受培人员。
受培人员包括受援地工作突出、表现优秀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特派员等。
2. 长期培训。
组织受培人员到本省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参加3个月、半年或一年的脱产培训或岗位锻炼。
3. 短期培训。
组织受培人员到本省或发达地区相关单位参加培训,或由培训机构组织专家在当地开展培训,培训时间为10天至30天。
4. 培训机构。
根据受培人员特点和培训工作需求,各省按照就近就便原则,选择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等单位开展培训,承担具体培养任务。
5. 培养数量。
每年计划培养2500人。
6. 按照“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发布计划—组织培训—考核评价—总结验收”的程序开展培养工作,主要过程如下:(1)科技部汇总全国培养需求,编制当年培养计划;(2)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落实培养计划,并与培训机构签订培养工作协议;(3)培训机构按照培养工作协议和有关要求,为受培人员提供培训服务,受援地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县受培人员的报名参训工作;(4)培训机构完成培养任务时,对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决算,并报送省级科技主管部门;(5)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根据培养工作协议验收培训机构的培养工作,对本年度培养工作进行总结,并报送科技部;(6)科技部汇总各省情况后对本年度专项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向部际协调小组报告。
四、组织管理(一)本专项计划在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单位)联合组成的部际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科技部牵头制定总体方案,各省(区、市)科技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二)在中央组织部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门负责计划的总体设计和统筹管理,研究制定相关标准和指导意见,审核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实施方案及选派和培养计划,指导检查实施方案及选派和培养计划的推进落实。
(三)省级科技主管部门会同当地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和管理本地区选派和培养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具体实施办法,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本地区方案实施的协调管理工作,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确保本地区选派、培养工作顺利开展。
每年定期向科技部提交当年任务完成情况及下一年度选派和培养计划。
(四)受援地科技主管部门负责提出本地区受援和培训需求,做好选派单位和受援单位的沟通衔接,协调受援单位为选派对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组织选送本地受培人员参加有关培训项目,并做好相关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
(五)培训实施机构要认真落实培养任务,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好培训内容,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做好日常管理和培养考核工作,并将考核结果反馈受培人员所在单位,作为受培人员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保障措施(一)政策保障。
对选派到“三区”服务且考核合格的选派对象,除享受国家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三区”发展所制定的有关人才政策外,还可享受以下政策:1. 选派对象在选派期间人事、劳动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选派期满后仍回原单位工作。
2. 对表现优异、做出重要贡献的选派对象以及对执行本专项计划成绩突出的单位,由国家或地方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或项目申报倾斜支持。
3. 其它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按照《关于印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组发〔2011〕23号)执行。
(二)经费保障。
选派工作经费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标准补助,培养工作经费按照每人每天120元标准补助,所需经费由中央地方财政按比例负担。
中央财政分别负担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50%和100%,东部地区自行负担。
中央财政对选派对象和受培人员的补助,统一以受援县所在省份划分。
为保证选派、培养工作落到实处,中央财政应分担的经费采用计划内据实结算方式审核下达。
选派工作经费主要用于支付选派对象到受援地的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用、保险和培训费用等。
培养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开展教育培训和补助受培人员食宿。
省级财政、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对财政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财政政策,明确使用范围,严格拨付程序,强化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
附:1.“三区”科技人才选派和培养需求计划表2.“三区”科技人才选派对象推荐表3.“三区”科技人才受培人员推荐表4.“三区”科技人才选派对象情况汇总表5.“三区”科技人才受培人员情况汇总表6.各省份“三区”县分布情况一览表7.“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联系单位及人员名单—11—附1“三区”科技人才选派和培养需求计划表(试用)省份:联系人联系电话科技人才选派需求计划专业领域数量经费需求所需选派的人才类型及数量选派需求测算依据科技人才培养需求计划所需专业领域数量经费需求培养的人才类型与—12—数量培养需求测算依据附2“三区”科技人才选派对象推荐表(试用)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照片)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移动电话学历毕业院校及专业工作单位及职务是否为省际间调配从何省调配拟分配的服务地点拟开展的服务内容工作经历何年月至何年月在何单位任何职奖惩—13—情况工作单位推荐意见年月日(单位盖章)选派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审核意见年月日(单位盖章)备注附3“三区”科技人才受培人员推荐表(试用)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照片)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移动电话学历毕业院校及专业工作单位及职务推荐培养理由拟培养类型及专业工何年月至何年月在何单位任何职—14—作经历奖惩情况工作单位推荐意见年月日(单位盖章)县级科技主管部门意见年月日(单位盖章)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审核意见年月日(单位盖章)备注—15—附4“三区”科技人才选派对象情况汇总表省份:填表人:联系电话: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籍贯民族专业技术职称专业领域工作单位及职务派往县拟开展工作内容从何省调配—16—注:若选派对象为省际间调配,请在表格相应处注明“从何省调配”。
附5“三区”科技人才受培人员情况汇总表(试用)省份:填表人:联系电话: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政治面貌籍贯民族学历毕业院校专业领域工作单位及职务所在县拟培养专业天数—17——18—附6各省份“三区”县分布情况一览表(试用)省份“三区”县数目(个)总数连片特困地区县片区外国家重点县片区外省级重点县困难团场河北省62 22 23 17山西省58 21 15 22内蒙古自治区57 8 23 26 辽宁省15 15吉林省8 3 5黑龙江省28 11 9 8江苏省12 12浙江省29 29安徽省31 12 8 11福建省23 23江西省91 17 7 67山东省55 55河南省53 26 12 15湖北省29 26 2 1湖南省48 37 3 8广东省16 16广西壮族自治区49 29 4 16 海南省11 5 6重庆市18 12 2 4四川省86 60 6 20贵州省88 65 1 22云南省89 85 3 1西藏自治区74 74陕西省69 43 13 13甘肃省60 58 2—19—青海省42 40 2宁夏回族自治区14 7 1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5 24 8 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2 22 合计1272 680 152 418 22 注:各地方的选派和培训任务原则上按其“三区”县数占全国比例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