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史

合集下载

读姚远新著_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_

读姚远新著_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_

个时期,我不知写了多少篇稿子,《伊春日报》几乎每周都能见到我的“豆腐块”文章。

有时也编上几句顺口的革命口号,四句凑在一块儿,那时,这就叫做“诗”。

最难忘的一次写作是写我惟一的一本长篇小说,每天上山干完活回来,趴在煤油灯下一直写到深夜。

还记得小说的题目叫《萌芽》,写的是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如何战天斗地,建设新林区的事儿,都是以我身边的上海知青为生活原型,男女主人公我给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男的许然均,女的叫欧阳永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爱情”是个禁区,两个青年虽然在共同的劳动中,产生了好感,但到小说结束,也没敢让他们谈恋爱,只能是“柏拉图”式的友谊,现在想起来,也觉得挺对不起主人公的。

当然,由于阅历很浅,小说最后没能发表。

粉碎“四人帮”后,政治形势有所缓和,我被《伊春日报》聘为特邀记者,后来又被《黑龙江日报》社聘为特邀记者,同年,由于成绩突出,受到了报社的表扬,并让我在表彰大会上介绍了如何一边劳动,一边写作的事迹。

在那次会上,我认识了当时就小有名气的女作家陆星儿。

1977年,我国恢复了间断十几年的高考,但形势仍像是早春的天气,乍暖还寒,那时填表仍少不了填写家庭出身这一栏,在高考准备中,一心想考中文系的我深怕政审不合格上不了学,最后,违心地改攻理科,报考了东北农学院。

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大学。

四年后大学毕业,我分配到省城哈尔滨,在一所专科学校当上了教师,讲“土壤学”和“遗传学”。

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如果生活能一帆风顺的话,我的一生也许就这样渡过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995年坎坷的人生之路使我来到了山西,在这里,我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定位,重新拿起笔,所不同的这一次是当上了编辑,名副其实地干起了文字工作。

这一年,我35岁。

■(作者单位:山西社科院《经济问题》编辑部 030012)开卷有益读姚远新著《中国大学科技期刊史》●高起元 【沈阳】近年来的编辑学研究大多集中于构建编辑学框架或侧重于编辑工程、编辑学与新兴学科的联系,尤其是期刊编辑学的研究,便更是如此。

中国期刊对环境史研究的关注_郭秀文

中国期刊对环境史研究的关注_郭秀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7月/23日/第010版期刊中国期刊对环境史研究的关注——《学术研究》开辟环境史专栏郭秀文环境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兴起,而后传播到世界其他各国并产生了重大影响。

根据美国学者唐纳德・修斯的说法,环境史“是一种试图理解在时间变迁过程中,人类生存、劳作和思考时与其周围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历史”。

它使历史学家的视野从对人及人类社会的历史考察扩大到了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历史探询,由此构建起人与自然、自然史与社会史相关联的历史叙述模式。

这样,环境史在我们通常所熟悉的政治史、经济史和社会史与文化史之后,成为了历史编撰和叙述的新类型。

环境史的出现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就学科而言,环境史家致力于研究长期以来历史研究中所忽视的环境问题或环境灾害、环境保护等内容,从而极大地拓展了史学的范围。

他们从人与自然互动的角度认识历史运动,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具有塑造历史的作用,并且更新了对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

从现实来讲,在20世纪中后期,人类在饱受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之后,痛定思痛,需要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揭示造成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环境史的研究可以为世界各国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国环境史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论研究队伍还是成果都相对比较薄弱。

有鉴于此,《学术研究》从2006年起开辟了环境史专栏,至今已有5期,编发了5组20篇文章。

这些文章可以分为三大类。

探讨环境史的基础理论问题第一类文章是对环境史的学科定位、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进行探讨。

如王利华将“人类生态传统”视为环境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并以此对环境史作出新的界定:“环境史运用现代生态学思想理论、并借鉴多学科方法处理史料,考察一定时空条件下人类生态系统产生、成长和演变的过程。

它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视为一个互相依存的动态整体,致力于揭示两者之间双向互动(彼此作用、互相反馈)和协同演变的历史关系和动力机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科技期刊史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科技期刊史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科技期刊史 2 科学期刊 1 科学传播 1 生物学 1 爱因斯坦(alert einstein,1879-1955) 1 民国 1 期刊演化 1 无线电月报 1 无线电技术传播 1 博物学教育 1 《少年中国·相对论号》 1 《博物学杂志》(1914-1928) 1 《博物学会杂志》(1918~1924)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编辑策略 1 穆湘玥(1876-1943) 1 科技期刊史 1 理论物理 1 实业救国 1 夏元瑮(1884~1944年) 1 中国科学社 1 中国《科学》月刊 1 《改造》(1919~1922年)相对论号 1 《中华实业界》 1
2013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编辑传播策略 1 科技期刊史 1 科技学术期刊史 1 科学救国 1 科学传播史 1 疏浚技术 1 无鬼论 1 抗日战争 1 农事新闻 1 传播策略 1 中国地质学 1 严复(1853-1921) 1 《浙江潮》 1 《格致汇编》 1 《新法开河机器船》 1 《天演论》 1 《国闻汇编》 1 《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 1 《农学报》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14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科技期刊史 1 科技传播 1 科学传播意义 1 科学传播史 1 期刊演化 1 期刊史 1 抗战时期 1 办刊特色 1 中国高等学校 1 《约翰声》 1 《科学·进化论专号》 1 《国立贵阳医学院院刊》 1
2008年 序号
科研热词 1 科技传播 2 中医期刊史 3 《利济学堂报》

从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史看期刊的社会功能

从中国近现代期刊发展史看期刊的社会功能
11 年英 国传 教士 罗伯特 一 85 马礼逊 和 米连 共 同主编 的《 察
世俗每月统记传》 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
中文期 刊。 2 发展 期( 8 6 l 1 ) . 19 一 94 在这近 2 O年 间, 国期刊出版事业 空前活跃 , 中 近代期 刊
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 结束了
外 国人 垄断 中 国期 刊 出版 的局 面 , 称 中国期 刊史 的发 展 堪
期 。报 刊传播 观念 的初步觉 悟是 本 时期 期 刊发展 的思想 基 础, 而进步 的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 以政治家 的身份跻身期 刊 出
化活动双向交流、 信息保存积累和传播扩散的需要。从 中国
近现代期刊发展史 看 , 表 大多数 人 民群 众 的利益 , 时代 代 领

时期 的期 刊门类 不多 , 数量 有限 , 以说是 中国期刊史 的 可
蒙 昧时代 。这些 期 刊不少是 配合 西方鸦 片商 和传 教士等 殖
个稳定的名称 ;. 3 每年 至少 出版一 期 , 卷 、 有 期或 年 、 月等 表 示连续 出版下去 的序号 ; 由众 多作 者的作品汇编而成。 4 . 从期刊的发展史 来看 , 社会 历史 发展 到一定 阶段 , 人类 才会 出现 出版物 。各 种 出版物是 为 了满 足社 会发 展需要 而 产生 的, 社会需要 是各 种 出版 物产 生 的前 提 , 各种 出版 物叉
潮流之先 , 为人类 社会 的进步发展而讴歌 , 而战斗 , 中国期 是 刊的宝贵传 统和主流 。
版阵地 , 又为期刊发展提供了主体保证。期刊被他们视为
“ 国之利器”, 并赋予鲜 明的政治功利性 。 3 壮 大繁荣期 (9 5 13 ) . 11- 96

以刊述史·以文证史

以刊述史·以文证史

建立管理系统
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如电子化检索、数字化存 储等,提高期刊的管理效 率和使用效率。
数字化技术在历史期刊保护中的应用
数字化存储
通过扫描、拍照等方式将纸质期刊转化为数字格 式,可以永久保存并方便检索。
数字化修复
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破损、老化的期刊进 行修复,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数字化研究
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将期刊转化为电子文档,方 便学者进行研究和分析。
05
历史期刊的未来发展与展 望
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期刊转型与发展
数字化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历史期刊应加快数字化转型,适应网络化、智能 化的阅读模式,满足读者对信息获取的便捷性需求。
学术评价体系
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提高历史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 发挥其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数据挖掘与历史期刊
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和数据 ,揭示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提高历史研究 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近代历史期刊的栏目设置与特色
栏目设置
近代历史期刊的栏目通常包括新闻报道、评论、专题研究、随笔等。这些栏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 、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历史事件和人物。
特色
近代历史期刊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历史研究。同时,它们还关注现实问题,通 过历史研究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此外,近代历史期刊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点。
期刊的雏形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历史事件主要依靠口传和书记记录。随着造纸术和印刷 术的普及,历史事件开始以更快捷、直观的方式传播,形成了期刊的雏形。
近代历史期刊的发展与繁荣
近代期刊的兴起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近代期刊开始在欧洲兴起,成为当时知识分子交流和传播 思想的重要平台。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维普资讯
展的历史 现 与 状
伯 海
新 的 层 面 , 突 出 表 现 在 地 学 、 化 学 、生 物 学 等
中华 文 明 五 千 年 历 史 ,是 孕 育 中 国科 技 期 刊
方 面 , 随 着 这 些 领 域 里 科 研 成 果 的 发 展 , 不 断 有 《 国 地 质 学 会 会 志 》 《 国 化 学 工 业 会 会 中 、 中
的 摇 篮 。 近 代 中 国 由 封 闭 的 封 建 社 会 沦 为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社 会 ,促 使 中 国 人 民 觉 悟 到 发 展 科 学 以
志 》、 《 国 生 理 学 杂 志 》 等 专 业 期 刊 涌 现 , 有 中
的 被 外 国 相 关 刊 物 摘 引 其 论 文 摘 要 ; 科 技 期 刊
留美 学 生 创 办 的综 合 性 月 刊 《 学 》 被 看 作 是 2 科 0
世 纪 初 期 科 技 期 刊 的标 志 ,这 份 期 刊 持 续 出 版 到 今 天 。本 时 期 ,一 批 早 期 科 学 家 致 力 于 科 技 期 刊 编 辑 活 动 ,为 我 国科 技 期 刊 发 展 准 备 了人 才 条 件 。 2 0世 纪 前 五 十 年 , 中 国 科 技 期 刊 发 展 成 绩 显 著 。 即 使 在 日本 军 国 主 义 入 侵 的 劫 难 下 , 绝 大 多 数 科 技 期 刊 工 作 者 也 做 到 了 以 在 艰 苦 环 境 中 坚 持 出 版 报 效 祖 国 抗 战 。 这 五 十 年 里 , 中 国 科 技 期 刊 的 发 展 成 绩 表 现 在 :学 科 性 、 专 业 性
队 伍 日渐 扩 大 , 以 当 时 政 府 科 研 机 构 ( 央 研 中

期刊的发展史

期刊的发展史

期刊的发展史期刊是一个记录并发布学术研究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探讨期刊的发展史,并考察其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的期刊起源早在古代,人们就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知识传播和记录。

在中国的古代,有“官修”的刻石和碑文记录着当时社会的重要事件和知识。

类似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也通过刻石和手抄本记录和传播知识。

进入印刷术时代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期刊开始以书籍的形式出现。

最早的期刊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学者们开始用印刷术印刷并发行一些涉及政治、宗教和科学等领域的定期出版物。

期刊形成专业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逐渐形成了各种领域的专业刊物,涵盖了从医学、工程到语言学等各个学科范围。

这些专业期刊在学术界中扮演着扩散和分享知识的重要角色,成为学者们交流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

电子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期刊开始崭露头角。

电子期刊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使得研究成果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学者们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交流和合作。

开放获取和互联网时代近年来,开放获取的概念逐渐兴起,更多的期刊开始采用开放获取的方式发布文章,使得知识更加普及和共享。

互联网的普及也极大促进了期刊的发展,学者们可以轻松地在线阅读和发表文章,推动了学术界的发展。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期刊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数字化、智能化、跨学科交叉等趋势将会影响和改变期刊的发展方向,期刊将继续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推动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对期刊发展史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术界的运作和进展。

_中国史研究_杂志的三十年历程_彭卫

_中国史研究_杂志的三十年历程_彭卫



2009 年第 4 期
顾和展望,是促进学术进步的一个因素。 《 中 国 史 研究》 刊 登 了 对 孟 森、 陈 垣、 吕思 勉、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顾颉刚、汤用彤、尚钺、齐思和、郑天挺、尹 达、 谭 其骧等史学家的学术道路和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1999 年是新中国历史学 50 年,《 中 国史研究》连续刊发了对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学、考古学、古代思想史、社会 史 研 究的研究论文,对五十年来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进行了总结。 为了推进专门史研究, 《 中 国 史 研究》用 专 号、 专 栏、笔 谈 等 形 式, 刊发 国 内 外 学者的成果,内容包括敦煌文书研究专号、中国古代礼制研究课题、关于中国城 市 史 研究和关于中日两国古代城市比较研究笔谈、纪念黑水城文献发现 100 周年笔谈等。 ( 三)提倡利用新资料,推进研究工作 最近 二三十 年 中中 国 新发 见之 1925 年王国维先生在清 华 大 学 暑 期 所 做 的 题 为 《 学 问》 演 讲 中 提 出 “ 古来新学问起,大 都 由于 新发 现” 这 一 命 题 ①, 这个表 述 在 学术 史上的价值正可与王氏的 “ 二重证据法”相表里。在 《 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 见之 学问》演讲中,王国维先生列举了自汉代以来 “ 中国学问上”的一系列重大发 现, 即 西汉孔壁中书、西晋汲冢书和包括甲骨文、汉晋木简、敦煌书卷、内阁大库书籍 档 案 以及中国境内之古外族遗文在内的近代发现。可以说这些发现对中国历史研究工 作 产 生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中国史研究》自 创 刊 之 日 就 很 重视 出 土 资 料 的 整 理 和 研究 工 作,1979 年第 3 期发表的陈直先生 《 谈谈秦汉史和秦汉考古的研究》一文强调了新出 土的文物资料对于古史研究的重要意义。近三十年来,出土和发现了大量文物资 料 以 及其他一些新资料,包括新发现的甲骨文和先秦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和三国简 牍 以 及唐宋以后的资料,不言而喻,这些发现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早期历史研究, 具 有 十分重要的价值。我刊对新资料的发现以及学界相关研究高度关注,陆续发表一 批 有 较高学术质量论文,包括殷墟花东卜辞,西周青铜器铭文,郭店简的编联和命 名, 尹 湾汉简与西汉官制,张家山汉简与战国秦汉土地制度、汉代课役身份、汉代法典 以 及 二十等爵制和官制,明抄本天圣 《 田令》的复原、新发现的 旧 本 《 老 乞 大》 等。2007 年 12 月和 2008 年 7 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和清 华 大 学 分 别 收藏 了两 批 流 失 海 外 的 秦 简和战国简各二千余枚,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刊约请从事这两批简整理的专 家 学 者撰写了 “ 清华简 ” 和 “ 岳 麓 简 ”的研究文 章, 并 公 布了 岳 麓 书 院 藏 秦 简 的 部分 图 版。体现了我刊对新出资料的重视。 ( 四)提倡学术争鸣和学术评论 学术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保证这种创造性成为可能和合理的一个重要 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期刊史话(1815-1954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期刊史,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不完备到体例齐全的过程。

一、初创期(1815年-戊戍变法前)初创期的期刊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外文期刊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导地位,还有商业性期刊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等。

总的来说,门类不多,数量的限,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的蒙昧时代。

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鸦片商和传教士等殖民者为叩开古老的中国的大门应运而生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

这个月刊仿中国线装书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页,约两千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12年停刊,共出80多期。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的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

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年),麦都思、郭士立主编了《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1837年)。

后者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

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外文报刊则抵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孝士的真面目。

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从报》月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报刊活动也由华南沿海向华中、华东、华北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事业的中心。

到1860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报刊达32家。

1890年发展到76家,到十九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近200家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报刊出版业。

其中以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刊期最长,了行最广,影响最大。

《万国公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于1868年9月8日创办于上海,后来成为外国在华出版机构广学会的机关刊,1907年停刊。

辟有政事、教事、杂事、格致等专栏,鼓吹变法自强,对戊戍变法运动产生了直接的鼓动作用。

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先后主编的《遐尔贯珍》(1853-1856年),是鸦片战争后第一个宗教月刊。

由徐寿及来华美籍学者傅雅兰在上海创办的“格致书院”出版的《格致汇编》(1876-1901年),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有专论、新技术、博物新闻等栏目。

少量画报和文学期刊的出现打破了宗教期刊的一统天下。

中国最早的画报是在上海创刊的《小孩月报》(1875-1915年),是美国传教士范约翰主编的供中小学生阅读的兼有文字和图画的画刊。

1877年申报馆主办的《寰瀛画刊》(不定期)和1880年上海圣教书会编印的《图画新报》,所刊风景建筑和仕女图片大多是西方过时的舶来品,代表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同时也影响好几家画报的上随《申报》附送的由昊友如主编的《点石斋画报》(1884-1894年)。

神仙人物,市井小民,内外新闻,无所不画,颇受读者欢迎,这里应顺便提到的是,画报是中国早期期刊的一个重要品种。

此后于1926年由伍连德创刊的《良友》画克勤克俭,以画面手段为主报导中外时事、科技日报消息、文化艺术、都市生活等内容,深受读者欢迎。

此刊迄今仍在香港出版,在我国画报史上有自己的地位。

本时期的文学期刊共五种。

《瀛寰琐记》月刊(1872-1874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期刊。

二、发展期(1896-1914年)从戊戍变法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年间,中国期刊出版事业空前活跃。

时代呼唤报刊,也产生了著名的报刊。

近代期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结束了外国人垄断中国期刊出版的局面,堪称中国期刊史的发展期。

报刊传播观念的初步觉悟是本时期期刊发展的思想基础,而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家的身份跻身期刊出版阵地,又为期刊发展提供了主体保证。

期刊被他们视之为“国之利器”,并赋予鲜明的政治功利性。

戊戍变法与辛亥革命是本时期两大重要政治运动,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也为期刊的总体发展规定了总体方向。

这一时期的期刊数量较多,门类较广,涉及的学科相当普遍。

如张元济主编的《外交报》(1902-1911年)是中国最早的有关外交的期刊,罗振玉发起、王国维主编的《教育报》月刊(1901-1908年)是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

陈去病主编的《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年创刊)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

苏州东吴大学主办的《东吴月报》(1906-1928年)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就期刊类别来说,以传播新知识的科技期刊较为突出,以小说命名的文艺期刊初步繁荣,而以唤醒民众为宗旨的政论期刊异军突起,成为本时期的期刊主流。

1、政论期刊这是中国近代期刊的显著特色。

从期刊个体来说,政论成为每个期刊不可缺少的内容;从期刊总体上说,政论期刊占了当时期刊的大多数,支撑了当时期刊的总体格局。

梁启超(1873-1929年)就是本时期卓越的期刊编辑家,他主编的《时务报》旬刊(1896-1898年)吹响维新论坛上的号角。

戊戍变法失败后,他在日本横滨主编《清义报》旬刊(1898-1901年)、《新民从报》半月刊(1902-1907年),从异国彼岸发出变法图强的声响。

《时务报》以刊载宣传变法的政论文章为主,同时登有上谕、奏折等,发行量由创刊时的4000份,增至1.7万份,创当时我国期刊发行的最高记录,是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期刊。

梁启超以这三大期刊为舆论阵地,发表《变法通议》、《新民论》等近百篇文章和专著,语言恣肆,或文或白,把报刊政论文体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时称颂,被誉为“时务——新民体”。

此外,《知新报》(1897年创刊于澳门)、《湘学报》(1897年创刊于长沙)、《国闻汇编》(1897年创刊于天津)也是改良派的代表性期刊。

《国闻汇编》的主编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在该刊连载,向读者介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同年11月创办《民报》月刊(1905-1910年)为其机关报。

“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想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孙中山语)。

除《民报》外,资产阶级革命派于辛亥革命前后在国内外共创办了约120种报刊,其中期刊37种。

《东方杂志》是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后,断续出版到新中国建国前夕,此后曾在台湾出刊,但不久前停刊现将在北京再次复刊。

开办的最初几年,以国际关系为重点,后来发展为综合性的文化期刊。

《东方杂志》在数十年出版过程中,紧密跟随时代,顺时改革,编辑体例与编辑模式常随时代需要而改变,它在知识的推广、史料的积存等方面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2、留日学生期刊自1899年到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了30多种革命期刊。

这些资产阶级革新派的政论期刊,几乎都为月刊。

它们生在国外,发行国内,大都由留日学生同乡或同盟会在日本的各省分会主办,名称大多以省名命名,期刊内容、编辑者以及发行对象都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中国期刊史上最早的一批地方刊物。

其中以郑贯中主编的《开智录》(1899年)创刊最早,《湖北学生界》(1903年)是第一个以省份命名的刊物,而以《江苏》、《浙江潮》、《复报》、《云南》、《四川》、《河南》、《夏声》等刊物影响最大。

3、妇女期刊从1898年到1949年,全国的妇女期刊共约600多种。

其中戊戍变法到“五四”运动前,共50多种。

1898年7月,《女学报》作为女学会会刊和上海女学堂的校刊创刊,标志着中国防大学历史上第一人份以妇女为对象的期刊诞生。

该旬刊由梁启超的夫人李惠仙、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等人编辑,以提倡女学、争取女权为宗旨。

到1911年武昌起义时,全国各地以妇女为对象的期刊达30余家。

近代妇女期刊绝大多数出版于广州、上海等沿海城市,主编人大多数是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新一代知识妇女。

提倡女学,讲论女德,尊重女权,反对缠足是其共同特点。

其中丁初我主编的《女子世界》(1904-1907年)是辛亥革命前历史最长、影响较大的妇女节期刊;秋谨主编的《中国女报》文字浅显,言论最为激进,影响最大。

1915年,商务印书馆创办《妇女杂志》,中华书局与之竞争也创办的《中华妇女界》,两者都是绵延10余年的大型期刊。

它们固守着“家政”、“学艺”、“国文范作”等栏目,偏重于家庭医学、妇幼保健、家事整理等女学内容。

1925年1月,主编章锡琛把《妇女杂志》第11卷第1号办成“新性道德专号”,招来新旧卫道士的非议,被迫停职,另办《新女性》(1926-1929年),继续号召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斗争,其战斗姿态激起社会反响。

30年代中期,由“左”翼文化团体创办了《天津妇女》、《北平妇女》、《上海妇女》等追求进步的刊物。

沈兹九主编的《妇女杂志》月刊(1935年创刊),也较有影响。

中国共产党也很重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现代妇女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921年12月,王会悟主编的《妇女声》半月刊(1921-1922年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妇女期刊,它把妇女解放与阶级斗争结合起来,为妇女运动指明了新方向。

它开辟了“评论”、“译述”、“通讯”、“杂感”、“谈话”等栏目,语言以白话为主,并采用新式标点,刷新了妇女期刊的出版形式和编辑方法。

邓颖超创办的《女星》旬刊(1923-1924年),向警予主编的《妇女周刊》(1923-1925年)虽然分别作为天津《新民意报》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出版发行,却标志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新水平。

王一知主编的《光明》杂志(1925-1926年),亢文慧等兴先后主编的《湖北妇女》(1925-1927年)及时的宣传了党的关于妇女运动的方针、政策。

1926年,中共中央创办《中国妇女》,但不久停刊。

直到1939年,《中国妇女》在延安复刊,才结束了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没有妇女期刊的历史。

4、文学期刊以小说命名的综合性文艺刊物大量兴起并发展成为辛亥革命前后期刊的一支劲旅,受“小说界革命”的文艺思潮的影响,以小说命名的文学期刊蔚为壮观,极一时之盛。

从1902年至1916年,创办文艺期刊57种,其中以小说命名的期刊就达26种。

刊名小说,却并非小说专刊。

除小说外、戏剧(传奇)、诗文、政论及时事都在刊载之列,是以小说为主体的综合性文学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