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刊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期刊史话

(1815-1954年)

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期刊史,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不完备到体例齐全的过程。

一、初创期(1815年-戊戍变法前)

初创期的期刊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外文期刊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导地位,还有商业性期刊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等。总的来说,门类不多,数量的限,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的蒙昧时代。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鸦片商和传教士等殖民者为叩开古老的中国的大门应运而生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这个月刊仿中国线装书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页,约两千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12年停刊,共出80多期。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的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年),麦都思、郭士立主编了《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1837年)。后者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外文报刊则抵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孝士的真面目。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从报》月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报刊活动也由华南沿海向华中、华东、华北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事业的中心。到1860年,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报刊达32家。1890年发展到76家,到十九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近200家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报刊出版业。其中以林乐知主编的《万国公报》刊期最长,了行最广,影响最大。《万国公报》初名《中国教会新报》,于1868年9月8日创办于上海,后来成为外国在华出版机构广学会的机关刊,1907

年停刊。辟有政事、教事、杂事、格致等专栏,鼓吹变法自强,对戊戍变法运动产生了直接的鼓动作用。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先后主编的《遐尔贯珍》(1853-1856年),是鸦片战争后第一个宗教月刊。由徐寿及来华美籍学者傅雅兰在上海创办的“格致书院”出版的《格致汇编》(1876-1901年),是我国最早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有专论、新技术、博物新闻等栏目。

少量画报和文学期刊的出现打破了宗教期刊的一统天下。中国最早的画报是在上海创刊的《小孩月报》(1875-1915年),是美国传教士范约翰主编的供中小学生阅读的兼有文字和图画的画刊。1877年申报馆主办的《寰瀛画刊》(不定期)和1880年上海圣教书会编印的《图画新报》,所刊风景建筑和仕女图片大多是西方过时的舶来品,代表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同时也影响好几家画报的上随《申报》附送的由昊友如主编的《点石斋画报》(1884-1894年)。神仙人物,市井小民,内外新闻,无所不画,颇受读者欢迎,这里应顺便提到的是,画报是中国早期期刊的一个重要品种。此后于1926年由伍连德创刊的《良友》画克勤克俭,以画面手段为主报导中外时事、科技日报消息、文化艺术、都市生活等内容,深受读者欢迎。此刊迄今仍在香港出版,在我国画报史上有自己的地位。

本时期的文学期刊共五种。《瀛寰琐记》月刊(1872-1874年)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期刊。

二、发展期(1896-1914年)

从戊戍变法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二十年间,中国期刊出版事业空前活跃。时代呼唤报刊,也产生了著名的报刊。近代期刊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结束了外国人垄断中国期刊出版的局面,堪称中国期刊史的发展期。

报刊传播观念的初步觉悟是本时期期刊发展的思想基础,而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政治家的身份跻身期刊出版阵地,又为期刊发展提供了主体保证。期刊被他们视之为“国之利器”,并赋予鲜明的政治功利性。

戊戍变法与辛亥革命是本时期两大重要政治运动,救亡与启蒙、反帝与反封建是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也为期刊的总体发展规定了总体方向。这一时期的期刊数量较多,门类较广,涉及的学科相当普遍。如张元济主编的《外交报》(1902-1911年)是中国最早的有关外交的期刊,罗振玉发起、王国维主编的《教育报》月刊(1901-1908年)是中国最早的教育专业杂志。陈去病主编的《二十世纪大舞台》(1904年创刊)是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苏州东吴大学主办的《东吴月报》(1906-1928年)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学报,就期刊类别来说,以传播新

知识的科技期刊较为突出,以小说命名的文艺期刊初步繁荣,而以唤醒民众为宗旨的政论期刊异军突起,成为本时期的期刊主流。

1、政论期刊

这是中国近代期刊的显著特色。从期刊个体来说,政论成为每个期刊不可缺少的内容;从期刊总体上说,政论期刊占了当时期刊的大多数,支撑了当时期刊的总体格局。梁启超(1873-1929年)就是本时期卓越的期刊编辑家,他主编的《时务报》旬刊(1896-1898年)吹响维新论坛上的号角。戊戍变法失败后,他在日本横滨主编《清义报》旬刊(1898-1901年)、《新民从报》半月刊(1902-1907年),从异国彼岸发出变法图强的声响。《时务报》以刊载宣传变法的政论文章为主,同时登有上谕、奏折等,发行量由创刊时的4000份,增至1.7万份,创当时我国期刊发行的最高记录,是维新变法运动中影响最大的期刊。梁启超以这三大期刊为舆论阵地,发表《变法通议》、《新民论》等近百篇文章和专著,语言恣肆,或文或白,把报刊政论文体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一时称颂,被誉为“时务——新民体”。

此外,《知新报》(1897年创刊于澳门)、《湘学报》(1897年创刊于长沙)、《国闻汇编》(1897年创刊于天津)也是改良派的代表性期刊。《国闻汇编》的主编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在该刊连载,向读者介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同年11月创办《民报》月刊(1905-1910年)为其机关报。“鼓吹三民主义,遂使革命思想弥漫全国,自有杂志以来,可谓成功最著者”(孙中山语)。除《民报》外,资产阶级革命派于辛亥革命前后在国内外共创办了约120种报刊,其中期刊37种。

《东方杂志》是中国近现代期刊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杂志,190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后,断续出版到新中国建国前夕,此后曾在台湾出刊,但不久前停刊现将在北京再次复刊。开办的最初几年,以国际关系为重点,后来发展为综合性的文化期刊。《东方杂志》在数十年出版过程中,紧密跟随时代,顺时改革,编辑体例与编辑模式常随时代需要而改变,它在知识的推广、史料的积存等方面为中国近现代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2、留日学生期刊

自1899年到辛亥革命前,留日学生创办了30多种革命期刊。这些资产阶级革新派的政论期刊,几乎都为月刊。它们生在国外,发行国内,大都由留日学生同乡或同盟会在日本的各省分会主办,名称大多以省名命名,期刊内容、编辑者以及发行对象都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是中国期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