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风险识别: 对面临和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的
过程。即将不确定的风险转变为明确的风险陈述。 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
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危险源在没有触发之前是潜在的,常不被人们所发现和重视,危险源辨识 (Hazard Identification)就是发现、辨识系统中危险源的工作,它是危险源控制 的基础,只有辨识了危险源之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考虑如何采取措施控制危险源。
➢ 物体打击 ➢ 车辆伤害 ➢ 机械伤害 ➢ 起重伤害 ➢ 触电 ➢ 淹溺 ➢ 灼烫 ➢ 火灾 ➢ 高处坠落 ➢ 坍塌
➢ 冒顶片帮 ➢ 透水 ➢ 放炮 ➢ 瓦斯爆炸 ➢ 火药爆炸 ➢ 锅炉爆炸 ➢ 容器爆炸 ➢ 其他爆炸 ➢ 中毒和窒息 ➢ 其他伤害
三、危险源辨识
步骤1 危险源辨识
步骤2 风险评价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
危险源辨识及隐患排查
1 危险源基本理论
2 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3 危险源辨识

4 危险源辨识实例分析
5 危险源的预控
6 隐患排查与治理
2
一、危险源基本理论
危险源: 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 下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 合的根源或状态。。
三、危险源辨识
开展危险源辨识工作的目的?
• 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的有效手段和具体体现; • 是全面挖掘系统内潜在危险因素,分析危险可能引起事故的条件、后果及影响,提出消除
和控制事故的措施,为后续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 是真正实现“三不伤害”,落实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有力武器; • 是杜绝各类事故隐患的有效措施; • 是实现公司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区别在于: 1. 是否会直接导致事故; 2. 治理后危险性是否能够彻底消除;
总的来说,既不会直接导致事故又不能彻底消除危险性的即为危险源,反之则应列为事故隐患。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触发条件控制不力 (存在事故隐患)
危险源
事故
触发条件控制得力 (控制事故隐患)
风险
安全
危险
危险
安全
A
B
电气装置带电部位裸露
2.12
地面不平
4.8
2.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2.13
设备保养不良、设备失灵
4.9
物的不安全状态分类
个人防护用品等缺少或缺陷 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防护用品 作业场地环境不良 照明不足 烟尘弥漫视线不清 光线过强、过弱 通风不良 作业场地狭窄 作业场地杂乱 地面滑
操作工序设计和配置不合理 环境潮湿、高温、低温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物的不安全状态
序 号
物的不安全状态分类 序号 物的不安全状态分类 序号
1.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失
2.1 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
3.
1.1
无防护罩
2.2
制动装置缺陷
3.1
1.2
无安全保险装置
2.3
安全距离不够
3.2
1.3
无报警装置
2.4
拦网有缺陷
4.
1.4
无安全标志
判断计划或现有措施 是否足以把危害控制 住并符合法律要求
风险评价 确定风险是否可承受
根据作业类型明了作业区域
假定计划或现有措施适当, 对与危害有关的风险做出 主观评价
针对已修正的措施重 新评价风险,并检查 风险是否可承受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计划 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
编制计划以处理评价 中发现的、需要重视 的任何问题
人的不安全行为
操作现场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1、设备传动部分防护罩(栏)缺损或未关好就开车操作。检修带电设备时在配电开关处不断 电或不挂警示牌。 2、进入机械设备内检修运转部件不设人监护或未采取重复断开动力源措施。 3、任意开动非本工种设备。 4、特种作业非持证者独立进行操作。 5、超限(如载荷、速度、压力、温度、期限等)使用设备。 6、非特种作业者从事特种作业。 7、设备上有安全装置,而开车操作时不用。 8、开动被查封设备。 9、危险作业无人监护或未经安全部门审批。 10、任意拆除设备上的安全、照明、信号、防火、防爆装置和警示标志、显示仪器。 11、使用未经审批的临时电源线或使用时不挂临时线牌。 12、检修高压线路或电器,不停电、不验电、不跨接地线。
危险和安全是相对
危险 —— 是指能对人造成伤 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 危险、危害、损失。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事故因果链锁模型
管理缺陷
不安全状态
危险源 起因物
加害物


不安全行为
造成事故的原因:(1)人的不安全行为; (2)物的不安全状态; (3)环境因素 (4)管理的缺陷。
能造成冻伤 的低温物质
能造成灼伤 的高温物质
电危害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电磁辐射
运动物 危害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第2类
易燃易 爆性物质
自燃 性物质
有毒物质
其他
腐蚀性 物质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第3类
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行为人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人的不安全行为
知识缺陷: 生理心理缺陷: 常见不安全心理: 好奇心、虚荣心、侥幸心。
人的因素 2. 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 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 其他指挥错误)
▪ 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操作、其 他操作失误)
▪ 监护失误
▪ 其他错误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类
新工艺 新物质 新厂区 危险源辨识新知识 OHS法规变化 ……
步骤3 风险控制
۞步骤: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 级→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方法→更新
• 危险源辨识的含义
• 狭义来说,危险源辨识包括危险源普查、单元划分以及对危险源的初步分析等内容。
• 广义来说,还应包括危险源评价的内容。
• 当初步辨识的结果不能满足危险源分级的要求时,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定量评价,确定 其产生事故的后果大小和发生概率,根据评价结果的可接受范围进行分级。这也就是广义 上危险源辨识的整个过程。
第4类
生理、心理性 危险和有害因素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第5类
1
指挥错误 操作错误 监护错误 其他错误
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第6类
搬举重物
标识不清
作业空间 工具不合适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物体打击 •车辆伤害 •机械伤害 •触电 •火灾 •其他伤害 •起重伤害 •高处坠落 •灼烫
一、危险源基本理论
1)危险源与风险 危险源定义为“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 态”。 风险定义为“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2)危险源与事故
事故是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违反人意志的、迫使活动暂时或永久停止, 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意外事件。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一)、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第1类: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2类: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3类: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4类: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5类: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第6类:其他危险和有害因素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第1类
其他
设备、
设施缺 陷
简言之 • 危险源辨识的任务是把危险找出来,目的是针对危险源进行安全监控,并制定
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逐步提高本质安全程度。 • 危险源辨识的实质是人们对辨识对象客观实际进行系统认识的过程。
三、危险源辨识
危害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基本步骤)
考虑谁会受到伤害 以及如何受到伤害
划分作业活动 辨识危害
2.5
工件有锋利倒棱
4.1
1.5
无护栏或护栏损坏
2.6
绝缘强度不够
4.2
1.6
电气未接地
2.7
机械强度不够
4.3
1.7
绝缘不良
2.8
起吊绳索不符要求
4.4
1.8
危房内作业
2.9
设备带病运转
4.5
1.9
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
2.10
设备超负荷运转
4.6
1.10
防护装置调整不当
2.11
设备失修
4.7
1.11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人的不安全行为
操作现场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25、长发者不戴工作帽进入车间。 26、高处作业或在有高处作业、有机械化运输设备下面工作而不戴安全帽的。 27、进入车间穿高跟鞋的。 28、高处作业穿硬底鞋的。 29、电气作业不穿绝缘鞋的。 30、带电作业(检修)不带绝缘手套的。 31、旋转机床切削时戴手套操作的。 32、高处作业不使用安全带的。 33、操作旋转设备或进行检修试车时散开衣襟、戴围巾、头巾或穿裙子、系领带操作的。 34、在易燃易爆、明火、高温作业场所穿化纤料服装操作的。其它违反防护用品使用规定的。 35、设备传动部分防护罩(栏)缺损或未关好就开车操作。 36、检修带电设备时在配电开关处不断电或不挂警示牌。 37、进入机械设备内检修运转部件不设人监护或未采取重复断开动力源措施。
•瓦斯爆炸 •火药爆炸 •冒顶片帮 •透水 •放炮(爆破)
•坍塌 •容器爆炸 •其他爆炸 •中毒和窒息 •淹溺 •锅炉爆炸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 诱导性原因、致害、伤害方式等,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20类: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环境因素
3. 环境因素: ▪ 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 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 ▪ 低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 ▪ 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 例:地面滑、场所狭窄、地面不平、梯架缺陷、房屋基础下 沉、通道缺陷、安全出口、采光照明缺陷、空气不良、给排 水不畅、恶劣气候、门及围栏缺陷等。
一、危险源基本理论
危险源与事故隐患的区别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 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 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 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具有: 1. 隐蔽性,即不易被发现 2. 渐生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步产生 3. 可排除性,即是完全可以通过治理消除的 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 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 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如检查不到位、制度 的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管理的缺陷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符合性 2.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3.预防事故发生的组织措施的完善性 4.操作者和管理者安全素质高低及对不安全行为的控制
管理的缺陷具体表现为: a. 没有按规定对工人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或未经工种考试合格就上岗操作 b. 缺乏安全操作规程或不健全 c. 安全措施、安全信号、安全标志、安全用具、个人防护用品缺乏或有缺陷 d. 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 e. 违章指挥、违反安全生产责任制,违反劳动纪律,玩忽职守。
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 1. 潜在危险性:
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 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 2. 存在条件: 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
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 碍物等情况。 3. 触发因素: 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 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 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 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 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 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二、危险源产生的原因及分类
人的不安全行为
操作现场常见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13、使用非安全电压灯具作业。 14、带负荷运行时断开回路配电闸刀或总开关。 15、潮湿地面使用非双重绝缘的电动工具工作。 16、作业时不使用通风设备。 17、高处作业往地面任意扔物件。 18、违反起重“十不吊”。 19、开动无卷扬限位器的起重设备工作。 20、非岗位人员任意在危险、要害、动力站房区域内逗留。 21、焊接未经完全清洗和充分通风的盛装过易燃易爆物品的封闭容器和管道。 22、禁火区抽烟或动火。 23、物件堆放超高、不稳妥就结束工作。 24、开动情况不明的电源或动力源开关、闸、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