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949-1976诗歌创作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把叙事、抒情、绘景融为一体,创造一 种诗情画意盎然、情景契合无间的艺术境界。
曾卓 是“七月派”的诗人。他是湖北人, 于1922年出生,40年代起同在胡风的 影响和提携下开始诗歌创作,1955年 又都因胡风案牵连而被逮捕入狱,在牢 狱里都没有放弃诗歌写作,经历了二十 多年的监禁和劳改生涯后,获得平反, 恢复自由后又都创作了一些颇有影响的 诗作。
《吐鲁番情歌》: 《苹果树下》、《夜莺飞去了》 《葡萄成熟了》、《舞会结束以后》、 《金色的麦田》、《告诉我》、 《种瓜姑娘》 把赞美忠贞的爱情心理和劳动的幸福情 绪都作为一种富有诗意的生活美来讴歌, 这是闻捷爱情诗的总体特征。
闻捷爱情诗的特色: 1、含蓄而委婉的艺术美歌声、酸葡萄、馕、 琴声和鼓声; 2、略有情节,但又重于心理描写。 笔触细腻,近于白描;情调轻松,饶有风趣
《天山牧歌》 是闻捷的短诗代表作诗集。它以歌唱新疆 少数民族的新生活而在当代诗坛独树一 帜,是具有独特韵味的新生活颂歌。特别 是其中的爱情诗,把年轻一代热爱劳动、 建设家乡同对美好爱情的追求结合起来, 拓展了当代诗史上爱情诗的天地。诗人通 过对爱情生活的咏赞,揭示了人们美好纯 洁的心灵,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为建设美 好的生活而献身。
1957-1962
繁荣的诗坛受到重创 反右派斗争 “新民歌运动” 1962-1965 出现新转折 政治抒情诗占主导地位 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 贺敬之《放声歌唱》 1966-1976 诗歌创作陷于绝境
构成此时中国诗坛的诗人主要是三类: 一类是诗坛主力:郭小川、贺敬之、闻捷 二类是已成名诗人:郭沫若、臧克家、艾青 三类是青年诗人:李瑛、公刘、白桦
(2)军旅生涯 未央《祖国,我回来了》 公刘《西盟的早晨》《边地短歌》 张永权《骑马挂抢走天下》 李瑛《野战诗集》 胡昭《光荣的星》 (3)农村、林区生活 阮章竟《山野新歌》流沙河《农村夜曲》 陈残云《农村散曲》傅仇 “森林诗人” 《伐木者》 《森林之歌》 《雪山瑶》《告别林场》
(4)边疆和兄弟民族生活风情 闻捷《天山牧歌》 白桦《金沙江的怀念》 公刘《边地短歌》 梁上泉《喧腾的草原》《云南的云》 韦其麟《百鸟衣》 包玉堂《歌唱我们的民族》 毛依罕《铁牦牛》 纳·赛音朝克图《幸福和友谊》
(2)写国际问题 战争与和平 石方禹《和平的最强音》 艾青《南美洲旅行》 《在智利的海岬上》 韩北屏《夜鼓》 严辰《平壤》 梁南《危地马拉兄弟,我看见你》
(3)反映现实问题 是时代脉搏起伏的重要体现,是新诗 战斗传统的重要体现。是中国政治抒情 诗中最有影响的一种。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 《投入火热的斗争》 《甘蔗林——青纱帐》 《团泊洼的秋天》 《望星空》《致大海》《一个和八个》
3、长篇叙事诗林林总总特别繁荣 (1)人物典型、历史进程 闻捷《复仇的火焰》 李季《杨高传》 郭小川《将军三部曲》 田间《赶车传》 王致远《胡桃坡》 韩起祥《翻身记》
(2)历史或英雄人物的史诗 李冰《刘胡兰》《赵巧儿》、臧克家 《李大钊》、贺敬之《雷锋之歌》、未 央《杨秀珍》、 高缨《丁侑军》 (3)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长篇叙事诗 公刘《阿诗玛》、白桦《孔雀》、韦其 麟《百鸟衣》、梁上泉《红云崖》、 戈壁舟《山歌传》、李冰《巫山神女》、 张永枚《白马红仙女》
臧克家《有的人》 流沙河《草木篇》 艾青《黄鸟》《养花人的梦》 邵燕祥《贾桂香》 张明权《更相信人吧》 童怀周《天安门诗抄》 这类诗是中国政治抒情诗中生命力 最强的诗作。
2、生活风情诗丰富多彩 最大数量和最多样化 (1)经济建设 李季《玉门诗抄》 “石油诗人” 雁翼《在云彩上面》 戈壁舟《命令秦岭开路》 梁上泉《喧闹的高原》 黄声孝、李学鳌、 张友田、王老九
闻捷(1923—1971) 原名赵文节,江苏省丹徒县人。少年时代 当徒工。抗战爆发后流亡至武汉,1940 年赴延安。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 年随军到新疆。著有歌剧剧本《翻天覆 地的人》、组诗《吐鲁蕃情歌》、《果 子沟山谣》、《天山牧歌》、长诗《复 仇的火焰》(三部曲),诗集《闻捷诗选 》等。
第二章 1949-1976诗歌创作概况 一、十七年和“文革”时期的诗歌创作概述 建国初 调整适应期 歌颂新中国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郭沫若《新华颂》 胡风《时间开始了》 1953-1957 诗歌创作开始热闹表现生活矛 盾 流沙河《草木篇》 艾青《养花人的梦》 郭小川《望星空》 《诗刊》《星星》
但当时凡“颂歌”体的政治抒情诗具 有的缺点,诸如诗歌语言的不精炼和 “颂歌”体的程式化,无节制的主观感 情宣泄以及对领袖人物的狂热崇拜倾向 等,都有比较充分的暴露。 “颂歌”样式成为50-60年代政治抒情 诗创作的主流,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时 期,对领袖个人的颂扬达到了登峰造极, 歌颂的构思方式也日愈模式化。
(二)诗歌创作特点 1、政治抒情诗特别发达 是积极对现实政治做出呼应而充分体现 了时代激情的一种诗歌潮流。这一概念 的提出,约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这一诗体在建国初期就已出现,进入60年 代由郭小川、贺敬之两位诗人的艺术实践 而走向成熟。
(1)时代的颂歌 这是影响最大的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新华颂》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国》 王莘《歌唱祖国》 贺敬之:《放声歌唱》 《桂林山水歌》
4、旧体诗词和பைடு நூலகம்民歌红火一时 1959 《诗刊》 老一辈革命家文化人:田汉、赵朴初、邓拓 大跃进:“新民歌运动”《红旗歌谣》 5、现实主义诗作是主体
(三)不足之处 1、缺乏丰富多彩的诗歌流派,个性化严重 衰退。 2、对民歌体极度推崇,形式单一。 3、诗美内涵的极端化。(1)极力推崇所谓 崇高美(2)极端追求诗歌的社会功能,使 诗美沦丧,诗歌成了政治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