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民俗文化
高中学生研究性课题范例民俗文化
高中学生研究性课题范例:民俗文化引言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习俗、信仰和价值观的集合,反映了该社会的历史、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许多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因此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成为了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探讨高中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课题,以挖掘、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
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目的:通过研究民俗文化,了解和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研究意义:1)传承民俗文化,让学生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报纸、杂志和互联网资料,收集和整理民俗文化的相关信息和历史背景。
2.实地调查:到民俗文化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传统习俗、节日和仪式。
3.访谈调查:与当地居民、长者、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情况。
研究结果与讨论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我国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习俗礼仪等方面。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我国的历史、地理、气候和民族等多个方面的特点。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地方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原因包括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缺乏兴趣、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等。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以确保它们能够得到永久保存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的方法包括:1.教育宣传:通过学校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向年轻一代传授民俗文化的知识和价值,并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2.文化节日: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年轻人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传统习俗和节日氛围。
3.社区活动:组织社区民俗文化活动,如舞狮表演、民俗展览等,增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和关注。
4.信息保护:通过建立数据库、进行专题研究和保护传统技艺等方法,将民俗文化保存下来。
结论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文化挖掘实施方案
文化挖掘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当前,文化挖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挖掘和传承文化资源,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提升城市形象和软实力。
因此,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的文化挖掘方案,对于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确定1.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当地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2.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增长;3. 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提升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
三、实施方案1. 挖掘文化资源通过对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工艺等方面的调研和挖掘,发掘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文化资源,包括但不限于古建筑、传统节庆、民间艺术等,为当地文化挖掘奠定基础。
2. 保护和传承对挖掘出的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传承,包括建立相关档案资料,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当地的文化特色。
3. 文化产业发展挖掘出的文化资源可以为当地的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可以开发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
4. 宣传推广通过各种渠道,包括但不限于网络、媒体、展览等,对挖掘出的文化资源进行宣传推广,增强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四、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文化挖掘计划和时间表,明确挖掘的重点和方向;2. 组织专业团队进行实地调研和挖掘工作,收集相关的文化资源和资料;3. 建立相关的文化保护和传承机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4.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鼓励相关企业和机构参与文化挖掘和开发工作;5.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当地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预期效果1. 当地文化资源得到有效挖掘和保护,丰富了当地的文化内涵;2. 文化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壮大,为地方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3. 人们的文化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大提升。
六、总结文化挖掘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可以有效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的繁荣。
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文化资源是指一个社会所拥有的、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资源,包括历史、民俗、文物、名人、景观等。
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文化建设,增加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一、挖掘文化资源的方式1、调研调研是挖掘文化资源的第一步。
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收集各地的文化资源,挖掘和整理出文化资源的内涵、体现和特点。
科学、系统、深入的调查,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整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挖掘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文化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是一个地区的精髓所在。
历史文化的挖掘需要从地貌、地形、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建筑等多方面入手,深入挖掘历史事件、历史文化人物和历史建筑等。
3、收集口碑文化口碑文化是指当地习惯性、口头传说的文化现象。
通过收集、记录和整理口碑文化,可以挖掘出所在地区古老的传统、风俗、习惯等。
这些资源不仅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具备较高的观赏性和文化魅力。
二、利用文化资源的方式1、文化旅游文化旅游是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以文化资源为主要推动力。
这种旅游形式可以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美化旅游区域的形象。
2、文化产品开发文化产品是以文化资源为原材料,经加工、创新或再利用后,开发出来的具有文化形象的商品。
具有创新性的文化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指各个地区之间通过文化的形式进行交流,实现彼此文化价值的传递和融合。
这种文化交流形式可以加深各地区的交流,增强彼此间的文化认同感。
三、文化资源的作用1、促进经济发展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口碑文化、名人文化等资源,可以形成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吸引大量的旅游消费者,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2、推动文化建设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推动文化建设。
通过挖掘和整理文化资源,可以让人民更好的了解和传承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建设事业发展。
3、增加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增加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而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就需要挖掘优势文化资源。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一、挖掘优势文化资源1.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每个国家独有的资源,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可以找到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元素,从而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智慧,可以通过文化产品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吸引广泛的受众。
2. 挖掘特色民俗文化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这种民俗文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
通过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可以将当地的独特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等戏曲文化,都可以成为文化品牌的创意来源。
3. 挖掘自然人文资源自然人文资源是指与自然和人类相关的资源,比如历史遗迹、名胜古迹、文物古董等。
通过挖掘自然人文资源,可以为文化品牌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
以苏州的园林艺术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可以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传承和发扬苏州园林的精髓。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1. 坚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新的产业,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就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通过对挖掘出来的优势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包装和创意设计,可以使产品更具特色和竞争力。
可以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科技产品。
2. 提高产品质量文化产品作为特色文化品牌的代表,必须有较高的产品质量。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产品质量,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就需要在产品质量上下足功夫,做到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满意体验。
3. 强化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
通过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和推广活动,可以增强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将文化产品推广给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挖掘内蒙古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精髓
挖掘内蒙古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精髓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依旧是一个充满着独特文化特色的地方,而且这里还有着众多的民俗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见证了内蒙古人民的精神、道德和价值观念。
对于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守护内蒙古的传统文化精髓,是内蒙古人民不忘初心、永葆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使命。
挖掘内蒙古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是保持内蒙古民族独特性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让世界更加了解内蒙古的重要途径。
内蒙古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这个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藏匿着众多的文化宝藏。
民俗文化是内蒙古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民俗文化是维系内蒙古人民伦理道德、传承思想精髓的重要力量,每一个民俗文化藏着一种传统、一种内蒙古人民的信仰和文化基因。
那么,挖掘内蒙古民俗文化遗产到底意味着什么呢?首先,挖掘民俗文化遗产,可以让广大民众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增强自身文化自信。
同时也可以让世界更好的了解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其次,把民俗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可以进一步提升内蒙古民族精神和文化素养,也可以增强内蒙古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这有助于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
最后,挖掘民俗文化遗产,将有利于促进内蒙古地区文化旅游发展,拉动经济增长。
当然,挖掘内蒙古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并不容易,需要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
首先,需要加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只有保护好现有的民俗文化遗产,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需要深入挖掘和研究民俗文化的蕴含价值和内涵,这需要专家和学者们的不断探索和研究。
然后,一方面通过各种载体和渠道,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来;另一方面,建设更多的文化设施和展示平台,可以更好的展示和传播内蒙古的民俗文化。
最后,内蒙古地区的政府也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扶持和引导,推动内蒙古民俗文化的繁荣发展。
内蒙古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逐渐消失,为了让内蒙古一直维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我们需要认真挖掘、珍视和发扬这些民俗文化遗产。
挖掘民俗文化资源 构建特色语文教育
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构建特色语文教育一、民俗文化资源的定义和作用民俗文化是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娱乐和宗教活动中习以为常的一系列准则、规范、习俗和传统。
它包括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戏剧、节庆活动、宗教仪式、民间艺术等丰富的内容,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挖掘民俗文化资源是指对这些丰富的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挖掘、整理和传承,以丰富学生的语文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精神。
民俗文化资源在语文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对于学生来说具有浓厚的吸引力。
通过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可以为语文教育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丰富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民俗文化资源是最直观、生动、具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1. 采集文献资料。
这是最基本和常用的途径,可以通过阅读各种民俗文化专著、地方志、民间故事集、民俗专题报告等,了解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和传承情况。
学校可以建立专门的民俗文化图书馆,收集刊发有关的民俗文化研究成果。
2. 实地调研。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民俗文化活动地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和参与各种民俗文化表演,了解和感受当地的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阅历和体验。
也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和交流,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3.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端午龙舟赛、中秋月圆夜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并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和情感体验。
4. 加强民俗文化教育。
学校可以将民俗文化融入语文教学内容中,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教学资源,结合经典课文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
5. 制定专题教学计划。
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特色和特别民俗文化资源,制定相关的专题教学计划,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考察,开展相应的文化传承活动。
挖掘独特民俗文化
挖掘独特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服饰、建筑、娱乐、信仰、节庆等。
挖掘独特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本文将通过介绍不同地区的独特民俗文化,来展示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西南地区的苗族民俗文化。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山区,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
苗族的服饰非常有特色,男子穿着长衫、裤子,头上缠着青布包头;女子则穿着绣花衣裳,头上戴着银饰装饰的头冠。
苗族的饮食也非常有特色,他们喜欢吃酸辣味的菜肴,喜欢喝糯米酒和油茶汤。
此外,苗族的传统节日也非常有特色,比如苗年、四月八、吃新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意义。
除了苗族,中国还有很多其他独特的民俗文化。
比如在福建的客家地区,人们喜欢建造圆形围屋,围屋内部设有储藏室、厨房、卧室等设施。
客家人的饮食也非常有特色,他们喜欢用糯米做成各种糕点,也喜欢吃各种豆类食品。
在四川的藏族地区,人们生活在高原上,他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喜欢用石头和木头建造房屋;他们的舞蹈也非常有特色,比如锅庄舞和弦子舞等。
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很多独特的民俗文化。
比如印度的泰姬陵是印度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代表着印度人民的信仰和情感;印度的瑜伽文化也非常有特色,它是一种身心合一的运动方式,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提高身体素质。
在非洲的马赛族中,他们生活在草原上,有着独特的文化和信仰。
他们的传统服饰非常有特色,男人穿着草裙和披肩,女人则穿着绣花裙子;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也非常有特色,比如击鼓舞和棍棒舞等。
挖掘独特民俗文化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内涵,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这些传统和信仰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信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文化和人群。
同时,挖掘独特民俗文化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为了挖掘地名文化价值开展民俗文化调研的意义
为了挖掘地名文化价值开展民俗文化调研的意义
挖掘地名文化价值并开展民俗文化调研具有以下意义:
1. 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地名和民俗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地名文化和民俗,可以有效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后代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根源。
2. 弘扬地方特色: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挖掘地名文化价值和开展民俗文化调研可以帮助展示和弘扬地方特色,提高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 丰富旅游资源:地名文化和民俗作为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开发和利用价值。
通过调研地名文化和民俗,可以丰富旅游资源,提高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4. 推动经济发展:地名文化和民俗调研可以帮助发现和挖掘当地的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方向,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5. 增进社会认同感:地名文化和民俗是地方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调研和传承地名文化和民俗可以培养和增进居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通过挖掘地名文化价值和开展民俗文化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地方特色,推动经济发展,增进社会认同感,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
浅谈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以民俗文化为核心内容,将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
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对旅游的需求,还能够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开发和保护两个方面来探讨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性和相关策略。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1. 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源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独特标志,开发民俗文化旅游首先要进行民俗资源的挖掘和整理。
可以通过调查研究、采访访谈等方式,收集和整理民俗文化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民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2. 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在挖掘和整理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创新和设计,打造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可以开展民俗文化展览、演出、体验等活动,吸引游客参与,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3. 开展宣传和推广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需要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发布相关宣传资料和广告,向游客介绍民俗文化旅游的特色和魅力,吸引他们前来参观和体验。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保护1. 加强民俗文化传承教育为了保护民俗文化,需要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教育工作。
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文化培训班、举办讲座和研讨会等方式,向当地居民和游客传授民俗文化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 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了保护民俗文化,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和义务。
可以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对破坏民俗文化的行为进行处罚,同时也要鼓励和支持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加强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为了保护民俗文化资源,需要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可以建立相关的保护机构和组织,负责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和管理。
同时,也要加强对民俗文化资源的监管,防止资源的滥用和破坏。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与保护策略1.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和保护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农家乐的地方文化与乡风民俗挖掘
农家乐的地方文化与乡风民俗挖掘近年来,随着农村旅游的兴起,农家乐成为了越来越多游客喜爱的选择。
农家乐不仅提供给游客舒适的农村生活体验,还展现了当地的地方文化和乡风民俗。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展开,探讨农家乐的地方文化与乡风民俗的挖掘。
第一,农家乐的建筑风格。
不同地区的农家乐各具特色,体现了当地的地方文化。
例如,在南方的农家乐中,常见的是传统的瓦屋顶和红砖墙,这种建筑风格传承了古代建筑的特色,展现了南方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
而在北方的农家乐中,则更多采用了传统的木结构和灰瓦屋顶,体现了北方地区的朴实和坚固。
第二,农家乐的食品文化。
农家乐提供了传统的农村菜肴,这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家乐中,游客可以品尝到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和农家自制的美食,如新鲜的蔬菜、手工制作的豆腐、当地的农村小吃等。
这些食品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口腹之欲,还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的食品文化。
第三,农家乐的民俗活动。
农家乐不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还举办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
例如,游客可以学习传统的拍纸戏、剪纸艺术等,真正感受到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一些农村地区还有丰富的乡村游玩项目,如摘果园、钓鱼、放风筝等,让游客全面体验当地的乡风乡俗。
第四,农家乐的手工艺品。
农家乐不仅可以展示传统的手工艺品,还提供游客亲手参与制作的机会。
游客可以亲自体验编织竹篮、制作蜡染、剪纸等传统工艺,了解当地的手工艺品制作过程,并且可以将自己制作的作品带回家作为纪念。
这种亲身参与的过程,不仅增加了游客的互动性,也加深了对当地手工艺品的理解和认识。
第五,农家乐的文化活动。
为了挖掘地方文化和乡风民俗,农家乐会定期举办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活动,如传统音乐演出、戏曲表演、民俗展览等。
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还为当地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做出了贡献。
第六,农家乐的文化传承。
农家乐不仅仅是提供服务和生活体验的场所,还是当地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
浅析如何充分发掘保护本地区民俗文化
浅析如何充分发掘保护本地区民俗文化——以清涧道情为例清涧民俗文化是清涧人最重要的根,清涧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清涧地区的道情文化,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了解和研究清涧地区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必不可少的历史素材。
保护和发扬清涧道情这一民俗文化,必须转变观念,与时具进,坚持以人为本挖掘本地区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大对清涧道情的保护力度,大力弘扬清涧优秀文化,从而开创清涧民俗文化新局面。
清涧道情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世的萌发期;唐至宋代道情演唱由清唱到乐器伴奏的改进,促成道情风格的形成期;宋至明清是由坐班演唱发展为舞台综合表演的定型期;以及明清到现在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
“五·四”运动以来,清涧道情演唱的内容经历了由传统旧戏向反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剧”的转型。
建国初至90年代同样产生了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品。
如传唱大江南北的《翻身道情》,其中清涧县人民剧团创演的《赛畜会》赴省演出后誉满省内外,并受到当时任西北局书记刘澜涛的接见。
《接婆姨》赴省演出后被省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播放,省委书记马文瑞亲自接见全体演职人员,并给予了很高的的评价。
2004年,清涧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道情之乡”。
清涧道情多年来在当地政府及上级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扶持下,做了一些发掘和保护工作,但目前仍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清涧道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
清涧道情的根基在农村,在民间,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传统的农耕模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农村劳动力大量地涌入各大城市务工,原来比较固定的广大农民群体已不复存在,道情的传承体系明显地出现了断代、断层;青黄不接局面。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传媒手段的普及,人们的视听范畴不再受到太多的局限,新潮的、时尚的艺术载体对传统的舞台表演艺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年轻一代对传统道情的态度已经到了冷漠、甚至鄙夷的程度。
民俗文化主题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主题——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
在这里,我将从民俗文化的内涵、传承与发展以及其重要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顾名思义,是指民间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它包括民间信仰、民间艺术、民间节日、民间习俗、民间文学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民俗文化元素:1. 民间信仰:如道教、佛教、儒家等宗教信仰,以及各种地方神灵信仰。
2. 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年画、刺绣等,这些艺术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 民间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这些节日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4. 民间习俗:如婚丧嫁娶、祭祀祖先、节庆活动等,这些习俗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道德规范。
5. 民间文学: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等,这些文学作品传递了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的重要性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精神的源泉。
传承民俗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同时,民俗文化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贡献。
2. 传承的途径(1)教育传承:将民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让学生从小接触、了解和传承民俗文化。
(2)社会传承:通过媒体、网络、文化活动等途径,广泛传播民俗文化。
(3)家庭传承:家长以身作则,将民俗文化融入家庭生活,传承给下一代。
3. 发展的必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俗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我们需要:(1)挖掘民俗文化内涵,挖掘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2)创新民俗文化表现形式,使其更贴近现代生活。
(3)加强民俗文化保护,防止民俗文化消失。
三、民俗文化的重要性1. 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民俗文化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优势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成为各地区各国家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积淀着丰富的优势文化资源。
如何挖掘这些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挖掘优势文化资源1. 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厚重历史。
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化保护、修复和开发,使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2. 民俗文化资源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通过挖掘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可以为地方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3. 文学艺术资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艺术大国,拥有众多文学艺术资源,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曲艺等。
这些文学艺术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情感价值。
挖掘这些文学艺术资源,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创意资源,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1. 注重保护和传承在挖掘优势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只有将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资源、文学艺术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下来,才能为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2. 强调创新和发展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在挖掘优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潮流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3. 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将特色文化品牌推广给更多的消费者和受众群体,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 重点打造廿八都古镇特色 - 副本
积极融入园林要素助推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江山市廿八都(浮盖山)景区管理委员会林颜丽)江山廿八都古镇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的仙霞山脉深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陆上集贸重镇。
古镇极具代表性的三十六幢民居、十一幢公共建筑,沿着山谷间的枫溪铺展,形成了近两公里长的明清古街,其建筑风格集浙式、闽式、赣式、皖式、西洋式、客家式为一体,是一处原汁原味的古建筑博物院,被专家誉为“全国罕见,浙江省排第一”。
古镇仅几千人口,却繁衍生息着142种姓氏的居民,交流着13种方言,民俗风情非常奇异,被称为“百姓古镇,方言王国”。
各种外来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形成了奇特的“文化飞地”现象,作家汪浙成称它是“一个遗落在大山深处的梦”。
近年来,江山市在开展廿八都古镇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积极融入园林要素。
1 恢复枫溪老街及其两侧民居的明清风貌廿八都古镇建筑是最为吸引眼球的,大多依据自然地形,依势而建,疏密相宜,错落有致。
其基本布局、风格不同于江南水乡其他古镇,建筑风格多样化,精美雕饰集木雕、砖雕、石雕于一体,令人眼花缭乱。
廿八都古镇目前已经恢复了浔里老街民居、浙闽枫岭营总府、文昌宫、姜秉书旧宅(洋货店)、姜守全旧宅(戴笠与女特务训练营)等建筑,接下来,应将继续注重古建筑保护及修缮,并坚持做到动静结合的原则,动观为游枫溪老街,趣在步移景异;静观为赏老街两侧民居,美在风景如画。
游赏相间,动静交替使枫溪老街之景尽入眼中,让游客感觉到身心愉越。
首先,恢复枫溪街的原始风貌,注重业态布局和商业氛围的营造。
以枫溪街道为核心,将两侧的店铺、民居、公共活动场所等串接起来,利用老街两侧民居总体布局的不十分对称性、曲折变化和各民居建筑景观的自然天成性,恢复民清时期枫溪老街热闹繁华的场景,做到步移景异。
其次,修缮古镇老街两侧的武状元坊丁家大院、胡家百斯堂等文保古建筑,做到修旧如旧,犹如自然天成般。
2 恢复枫溪三大节点景观,重点打造枫溪景观“南水北流”穿镇而过的枫溪,景色秀美,让人更加有了想亲近的欲望。
民俗传承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精神支柱。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文化逐渐面临着传承危机。
作为一名热衷于民俗文化的人,我深刻感悟到了民俗传承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在民俗传承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一、民俗传承的重要性1.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道德、艺术等价值观念。
传承民俗文化,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民俗传承对于抵御外来文化冲击,维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具有重要意义。
2.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民俗文化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传承民俗文化,可以使人民群众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享受到丰富的精神食粮,提高生活质量。
3.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它能够把人们紧密团结在一起。
传承民俗文化,有助于加强社会交往,增进邻里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民俗传承的困境1. 民俗文化资源流失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俗文化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一些传统的民俗技艺、民间传说、节日庆典等逐渐被遗忘,民俗文化资源流失严重。
2. 民俗传承人断层许多民俗文化技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传承才能掌握,而现在的年轻人对传统技艺缺乏兴趣,导致民俗传承人断层。
3. 民俗传承方式单一传统的民俗传承方式往往依赖于口头传授和亲身实践,这种传承方式存在局限性。
在现代社会,单一的传承方式难以满足民俗文化传承的需求。
三、民俗传承的实践与感悟1. 深入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在民俗传承过程中,首先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了解其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
2. 创新民俗传承方式针对民俗传承的困境,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民俗传承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民俗文化制作成视频、动画等形式,使民俗文化更易于传播和接受。
乡土文化挖掘实施方案
乡土文化挖掘实施方案一、前言。
乡土文化是指在特定地域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并传承的文化,包括民间艺术、民俗风情、传统习俗等。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化逐渐面临着丧失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有必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目标。
1.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发掘乡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魅力。
2. 保护乡土文化遗产,加强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3. 传承乡土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将乡土文化传承下去,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三、实施方案。
1. 调查研究。
通过对乡土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了解乡土文化的分布、特点和现状,为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和依据。
2. 资源挖掘。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包括但不限于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乡村建筑等,挖掘出更多有代表性和特色的乡土文化元素。
3. 保护修复。
针对已发现的乡土文化遗产,制定保护修复方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和修复,确保乡土文化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4. 传承发展。
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开展乡土文化教育、建立乡土文化展示馆等方式,将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实施计划。
成立专门的乡土文化挖掘工作小组,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责任人。
2. 调查研究。
开展乡土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各地的乡土文化分布情况,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
3. 挖掘整理。
对调查研究所得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和整理工作,归档保存相关资料和文物。
4. 保护修复。
针对已发现的乡土文化遗产,制定保护修复方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保护修复工作。
5. 传承发展。
通过举办乡土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文化讲座等形式,将乡土文化传承下去并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播。
五、总结。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挖掘民俗内涵,弘扬传统文化
挖掘民俗内涵,弘扬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春节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习俗。
它既不同于其他的节日,又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任何一种传统节日,因为他是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之一,春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除夕、春节这两个最主要而又最常见的时间节点来表达和展示节日习俗,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
过年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且广泛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过年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还没有“年三十”一说,到了现在已成为人们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一个节日之一。
在我国各地有许多不同民族和地域形式与节日供我们选择。
春节作为最主要而又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佳节之一有着深刻而悠久的文化内涵。
一、中华民族以春节为契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中华民族的过年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是具体历史、时间、活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从最开始春节是纪念战争、祭祀祖先、驱除鬼怪、除穷根等最重要而又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之一。
最开始中华民族所举行的是祭祀活动以及祭神、祭祖之举,也就是一种最简单的祭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祭祖逐渐演变为“送神”以及“祭祖”两个活动之一。
而到了现代这两个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节日活动。
就具体节日活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迎神送神活动;另一方面是走亲访友以及各种庆典、祭祀等活动;还有一些传统习俗包括祈福纳祥、走亲访友、庆祝丰收等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比较传统的一些庆典仪式等则属于新民俗活动之中。
二、春节民俗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征,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节日”这一概念是由“春节”这一人类传统节日演化而来的,它起源于原始氏族部落成员的庆贺节日活动,是用来庆祝丰收与繁衍、祈愿来年平安吉祥的节日。
春节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祈求丰衣足食来祈求来年能够获得好收成与幸福平安。
“春节”来源于中国农历春节。
在传统文化观念中,春节就像是一年的开始与结束一样,是一个新征程中有着全新意义与重要影响的重要日期仪式。
挖掘语文教学中的民俗文化素材
6年月号5教学参考一、以民俗文化素材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时,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是学习的重点。
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对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的描写,从而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
此文能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因文中暗含了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
扬州一地,大年初一清晨,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
扬州话,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
“橘”和“局”同声同韵,都是入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与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
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父亲遵循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仍希望儿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所以,他才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作者并未明确说出这一民俗,只有通过对这一民俗的揭示和分析,才能使学生领悟本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到“背影”所包含的浓浓的父爱子的深情,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睹景落泪的缘由。
这正是由于我们充分运用文中的民俗文化素材,帮助、引导学生理解了本文的重点。
二、以民俗文化素材开拓语文学习的新渠道如教材中有《安塞腰鼓》《看戏》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课文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引导学生去搜集与中国戏曲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及当地戏曲种类,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学习完《胡同文化》以后,可以让学生着手对民居进行调查和研究,从旧居老屋与新楼房的比较,可以看出城市发展的速度,从房屋的设计、结构、外观等,可以看出某阶段该地区的文明程度;了解居住地人们的性格等,这些民俗文化资源,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这些都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又丰富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每位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得到充分发展。
挖掘民俗的价值内涵
挖掘民俗的价值内涵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
这些价值内涵包括精神价值、社会价值、教育价值等多个方面,是我们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民俗的价值内涵。
一、精神价值民俗文化作为民间传统文化的体现,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精神价值。
民俗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信仰、道德观念、人生理想等精神内涵,对人们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影响。
同时,民俗文化也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精神面貌,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共同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归属。
比如,我们通过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团圆等活动,感受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让我们更加珍视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二、社会价值民俗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来源,也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纽带。
首先,民俗文化通过约定俗成的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其次,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历史、传播知识的作用,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和仪式,向人们传授历史知识、生活技能和道德观念,促进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升。
此外,民俗文化还具有凝聚人心、增进民族团结的作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通过共同的民俗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
三、教育价值民俗文化在教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
首先,民俗文化以其丰富的教育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直观、生动、形象的教育方式。
比如,通过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等民俗活动,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可以作为普及教育的重要载体。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可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此外,民俗文化还具有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的作用,这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精神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民俗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
挖掘民俗的深层意义
标题:挖掘民俗的深层意义民俗,这个看似平常却充满深意的词汇,它涵盖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信仰和价值观,是我们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民俗的表面,忽视了它的深层意义。
本文将探讨民俗的深层意义,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价值。
首先,民俗是社会文化的载体。
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标准。
通过研究民俗,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例如,一些地方的婚嫁习俗,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仪制度,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民俗也具有地域性,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俗风情,这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其次,民俗具有社会教化功能。
民俗在代际传承中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它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遵守社会规范。
例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传统美德通过各种民俗活动得以传承。
此外,一些民俗禁忌和规定也起到了警示作用,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再者,民俗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在民俗中,我们能看到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死亡的超越。
比如一些地区的祭祀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庇护的愿望;一些节日庆典则体现了人们对团圆、和谐生活的向往。
这些信仰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此外,民俗具有集体认同感。
民俗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凝聚了社区成员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强化了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通过参与民俗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自己与社区的紧密联系,增强社区凝聚力。
例如,一些地区的民间舞蹈、歌曲和戏曲等艺术形式,通过代际传承和社区活动得以发扬光大,增强了社区成员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
最后,民俗具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记忆。
保护和传承民俗不仅有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也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进程中,许多传统技艺和习俗正逐渐消失,保护民俗已成为当务之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采风,风采文作
——浅谈民俗文化在初中作文中的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树立生态语文的实践观念,引导学生关注本土的民俗资源,实现语文学科与民间文化的有机整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热爱民俗传统,传承祖国灿烂的民俗文化,从而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增添学生作文底蕴,使学生的文章在文化作文风靡一时的今天独树一帜。
一、采集民俗成系统
民俗文化正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渐迷失,对于每一个华夏儿女来说收集民风民俗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风俗,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利用每一个接触了解的机会,采用尽可能多的形式去了解、记录风俗习惯。
并且抓住那些有着特殊含义的民俗去深入了解,把握民风民俗与自然变化、人类活动的关系,按照一些特征把景、事、人串联起来,从而形成自己对于当地民风民俗深刻印象和独到见解。
就比如说南方以大米为主食,形成了粽子、糍粑、甜糕、米豆腐等特色食品,而北方的主食则是面。
我们四川彝族的彝族年、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摔跤大会等,这些都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闪光点。
二、品味素材思泉涌
当然,有着这么多的素材并不足够。
作文出了考查语言运用能力以外还要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
因此作文素材的整理和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觉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就此做以下的梳理。
熟悉至少一种民俗习惯。
这样的民俗要求鲜明又亮点。
我们要了解这个民俗的形式,历史来历,发展变化以及现在人们对于这民俗的看法。
贮藏至少两三个民俗细节。
光记住这些细节还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玩味生活细节,找到感动自己让自己深刻记忆的瞬间,揣摩出触动自己内心的原因,挖掘出这些民俗瞬间包裹的核心价值。
这些价值包括自然的,社会的,甚至伦理的价值。
通过这些反思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并试着在民俗文化中找到解决现在社会问题的答案。
三、立意高远则文胜
唐代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
”张彦远也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
”“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
”立意有高低深浅之分。
清代王原祁说:“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
”这就是说我们写好一片文章,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恰当的立意。
当然,立意还需新颖,需要我们发现生活中与众不同的美,融入我们自身的观点从而来表达我们对祖国民风民俗的热爱,对祖国各色山水的赞美。
立意新颖需要与众不同的多向思维,跳出陈旧的思维框条,在顺向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打破原有的
思维定势和立意构思方式,以独特的思维视觉去审视题目中所蕴含的内容,避开他人常写内容,写他人之未写,能他人之不能。
即使是同一民俗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切题,打破思维定势,以历史为背景,站在社会的角度,时代的高度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就一定能在镣铐下跳出属于自己的舞蹈。
就《社戏》一文来讲,作者在文章中融入了大量的民俗画面,但也没有仅仅停留在民俗介绍的表面,而是将自身的生活感受融入民俗中,以全新的视觉去诠释民俗。
四、民情乡味新文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随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的变化,每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人文环境。
就我们所处的南江这座小城而言,藏在大巴山深处,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不发达,但这里却有着优美的风景。
我们可以春赏山花,夏品绿水,秋观红叶,冬览冰挂。
一步一景,一步一色,一步一形,一步一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自然美景中做心与眼的交流,体会有声和无声的对话,可以尽情的享受这五彩斑斓,自然纯净,原始古朴的自然之美。
这里还有悠久的红色历史。
从鲜血染尽的山花杜鹃到生命堆砌的红四门,从战地指挥所的禹王宫到二十万巴南儿女的红军烈士陵园,从朱德的扁担到巴山背二哥,处处皆故事,滴滴含血泪。
因此欣赏家乡风貌,品味家乡历史是作文风格独树一帜的必选之路。
在鲁迅的《故乡》中讲述了一系列有关江南水乡的生活趣事,例如月夜刺猹,雪地捕鸟,潮汛拾贝等。
而我们南江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故事,我们可以去梯田欣赏金色的菜花,可以去小巫峡拾捡美味的菌子,可以去长赤品尝川味麻饼。
指导学生用精致的语言把这些故事结合在自己的作文中,就会形成有着南江独特风味的美文。
总之,采风民间,收集民间故事,品味民间文化历史,构建自己的文章风格。
但想要妙笔生花,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积累更多的优秀的语言文字,比如家乡的方言、俚语,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作文资源,才能在百花齐放的作文大潮中赢得学生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