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一年级下语语文 第四单元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单元解读

一、单元整体解析

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为“家人”,围绕这个主题一共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课文及一个语文园地。课文文体丰富,古诗《静夜思》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充满童趣,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表达;散文《端午粽》介绍的是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样式,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哪些呢?首先是指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在《端午粽》和《彩虹》的课后题目中,都提出了“读好长句子”的学习要求,这个要求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三课关于读好长句子的要求很好的体现了教材编者所说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梯度性。第9课《夜色》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长句子,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读通、读懂长句子,为第10、第11课做好铺垫;《端午粽》一课要教会学生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彩虹》这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且能够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和情趣。其次是积累语言。积累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累。词语的积累有常见词语的积累,如,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语,归类识记带月字旁的字,积累“X来X去”的词语。在《端午粽》这篇课文里,出现了“青青的、白白的”此类叠字的词语,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归类积累。《静夜思》《寻隐者不遇》要求学生能够朗读、背诵,感受诗的韵律。最后是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比如学习了《端午粽》后,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端午节的故事;学习了《夜色》后,搜索自己曾经怕黑的经历,是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的。语文园地里的“和大人一起读”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如下:

1.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会写28个字。学写“主、门、书、我”4个带有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3.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归类积累“×来X 去”,尝试说这样的词语。

4.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静夜思》《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

5.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6.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

7.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

8.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并能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绕口令的情趣。

二、具体操作建议

1.《静夜思》教学建议

这首诗围绕着诗题“静夜思”,前两句写了静夜的景,把霜比作月光,渲染出一种夜深人静的景象。后两句写了“思”,诗人触景生情,由望月而想到月下的故乡,从举头到低头,触动了思乡的情怀。课后双线内认读的9个生字,提醒学生念准思、床的读音;朗读古诗中词语时联系古诗的语境,比如思故乡、明月光等词语时,可以边读边想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识字时,尽量启发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比如运用做动作的方法,“举”和“望”可以让儿童做动作理解;再比如学“思”的时候,让学生想想第三单元学过的带有心字底的字,用“部首类推”的方法启发学生发现规律;“光”和“夜”是常见字,可以利用生活经验给生字组词记一记。本课要书写的有7个生字。掌握“心字底”的书写要点,独体字“心”的书写,在之前已经练习过,但作为偏旁的书写是第一次。当上面结构有长横、撇、捺等笔画时,心字底宜窄些,即上放下收;反之,心字底则写宽些,即上收下放。“乡”字的书写也有特点,两个撇折的撇相互平行,折也相互平行,整个字稳稳站立,否则就会倾斜。

学习古诗,重在反复朗读。首先,字音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在朗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可一句句标出并示范朗读。其次,读出诗歌的节奏,引导学生发现诗歌第一、第二、第四行最后一个字都是押“ɑng”韵。在朗读的时候,引导学生借助图画阅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节奏。最后是熟读成诵,通过音乐的烘托、图画的感染,让诗中描绘的景象留在学生的脑海。每一次的朗读都有具体的指向,都有明确的目标,让诗歌的朗读有层次、有梯度。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致了解古诗内容即可,不必字字落实。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像,初步体会诗人看到了月亮,想起了家乡。诗中的“疑”,可联系诗句理解;“霜”,可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巩固学习。课后要求朗读、背诵,都应避免枯燥和机械,可以配上音乐,或者在创设的情境中诵读。

2.《夜色》教学建议

《夜色》是一首叙事性的儿童诗。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以第一人称写出“我”原

本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在爸爸的帮助下,战胜了对黑夜的恐惧,从此学会欣赏夜色。第一小节用具体事例描述“我”的怕黑,两个事例都用了“一……就……”的句式,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第二节讲“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发现夜色的美好,诗歌生动、活泼地写出孩子眼中的夜色。

本单元的重点是“读好长句子”,虽然课后习题中没有这个要求,但是课文的1、2节中都出现了较长的句子,需要进行指导和练习,能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懂长句子的意思。这首儿童诗还有一个语言特点,就是在每小节的最后都用上了省略号。这个省略号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练习。

生字教学可以联系生活识字,出示图片识字,运用字理识字,借助动作识字。比如“色”、“敢”、“看”结合字理和具体的情境学习。本课要书写的7个生字,先归类再练习,让学生自主发现,“色、爸、笑”是上下结构的字,“晚、外”是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发现上小下大,上大下小、左窄右宽的字形结构特点,并练习书写。关注“色、爸、晚”中的竖弯钩,要写稳。

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语、练习和朗读诗歌要整合起来,不要割裂开来,体现教学的整体性。针对诗歌内容,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围绕“我”前后的不同这一线索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抓住关键词“胆子很小很小”展开教学,通过“不敢”、“乱跳”等词语想象画面,品读语句,做做动作感受“我”的胆小。在交流中融合朗读,在情境中朗读,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这个怕黑的小主人公。在处理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则可以围绕“微笑”一词,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带领学生通过看图片、想象等教学手段感受我变得“勇敢”起来。结合朗读,体验“我”在爸爸的帮助下变得勇敢,发现了夜色中许多美好的事物。这样引领,学生就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感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把握与词语的理解、积累、运用和朗读的练习有机整合在一起了。儿童诗的语言生动、简练,使得诗歌在很多地方都留有空白。两个省略号设计提问:“你害怕看见什么呀?”“你看到了什么?”设计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发挥联想填补空白,欣然走进儿童诗的意境,走进富有创造性的对话空间。“读一读,记一记”是本课要求会认的4个字的扩词积累。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读一读,发现每组词语的共同规律,进行积累。

3.《端午粽》教学建议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