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明道,不平则鸣――韩愈《短文两篇》浅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爱华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南阳人(今孟县)人,世称韩昌黎,又称韩吏部,韩文公。

他在散文和诗歌创作上成就都非常高,特别是他的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受到历代文人的崇高评价。

他非常明确的提出了“文以明道,不平则鸣”创作思想。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人教版)所选的《马说》和《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思想,都是“不平则鸣”的结果。

《马说》是《杂说》四篇之一。

《杂说》是一组讽刺不合理社会现象的短论。

《马说》是第四篇。

本文通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为喻,对贤才被埋没的不合理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尖锐讽刺了统治阶级不识人才、不爱人才、不用人才的愚蠢行为,表达了当时许多有识之士怀才不遇的共同遭遇,也抒发了个人因屡遭贬斥而产生的愤愤不平。

这里,韩愈的个人牢骚,在政治日趋黑暗的中唐社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篇文章是一片托物言志之作,分三层展开。

首先以千里马的“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为喻,说明得士必先识士;接着又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为喻,说明得士还需待士;最后以策马者“不能尽其才”“不能通其意”为喻,说明得士更应用士。

总之,文章以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比喻贤才的被埋没、被扼杀,以食马者、执策者的无知无能,比喻统治者的昏庸。

通篇设比,含义曲深,形象鲜明,富有感染力。

它又是一篇说理文,先正面论断,接着从反面展开议论,最后点出“真不知马”这一要害,层层议论,层层深入,说理透辟,而且感情强烈,成为情理兼胜的作品。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