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2d0bd665172ded630a1cb65e.png)
目录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第二章总则第三章规划原则及目标第四章市域生态环境规划第五章城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第六章城市(主城区)绿地分类规划第七章城市绿化树种规划第八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九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1.自然条件XX市位于XX省中部,黄土高原东部边缘,XX盆地北端,地处东经112°33ˊ,北纬37°47ˊ,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冲积平原,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其中,平均海拔高度800米。
XX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干燥寒冷、晴朗少雨,夏季炎热湿润、雨量集中,全年盛行西北风,逆温出现的频率高、强度大。
1997年平均气温11.9℃,最冷月1平均气温—3.5℃,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1℃,全年平均风速1.2米/秒,全年降水量234.6毫米,其中6、7、8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47%,全年蒸发量1656.8毫米。
全年无霜期约161天,地震烈度为8度。
市区气象资料:气温——年平均气温10.2℃;最热月(七月)月平均值26.1℃,极端最高36.6℃;最冷月(一月)月平均值—6.0℃,极端最低—24.2℃;年平均日较差13.4℃,极端日较差30.3℃。
地温——年平均地面温度11.5℃,七月平均值26.8℃,一月平均值—6.0℃。
地面极端最高温度67℃(出现在1967年6月20日),最大冻土厚度0.74米,一般无霜期为165天。
降水——年最小降水为180毫米,年最多降水为749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456.8毫米,降水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约61%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为1719.5毫米,为平均年降水量的3.8倍。
最大年蒸发量为2870.0毫米(1980年),为该年降水量的8.6倍。
湿度——XX地区日照强,降水量少,空气干燥,因而湿度较小。
年平均相对湿度60%,最大65%,最小55%。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20081208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20081208](https://img.taocdn.com/s3/m/c6c7038a6529647d272852c8.png)
项目名称:东莞市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委托方(甲方):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承担方(乙方):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5723600-5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 成规编第(021076)院长:孙稳石项目顾问:吴敬军刘颂颂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规划编制人员:项目总负责:莫碧文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邓玉昆城市规划师项目组成员:黎志辉城市规划师李香城市规划师谢晓东城市规划师朱永盛注册规划师冯俏冰城市规划师石建业助理规划师吕彦升助理规划师王巍助理规划师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文本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2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规划原则与目标 (3)第三章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布局 (4)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6)第六章园林绿化植物规划 (13)第七章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3)第八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5)第九章分期建设规划 (16)第十章实施措施 (18)第一章总则第1条编制目的为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创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促进万江区绿化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根据《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规范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尤其突出景观、文化功能,特编制《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国家有关法律及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4)《城市绿化条例》(5)《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6)《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7)《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8)《城市绿线管理办法》(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10)《关于引发<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审方法>、<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通知》(11)《关于引发<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的通知>》(12)《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13)《城市绿地分类标准》(14)《公园设计规范》(1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16)《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17)《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18)《城市绿地设计规范》2、地方法规与行政规章(1)《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2)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区域绿地规划指引》(3)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环城绿带规划指引》(4)《东莞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5)《东莞市公园管理办法》(6)《东莞市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7)《东莞市森林公园管理办法》(8)《东莞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3、相关城市规划文件(1)《东莞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5-2020)》(2)《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3)《东莞市万江区分区规划(2002-2020)》(4)《东莞市主城区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5)《东莞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6)《东莞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7)《万江区“十一五”规划》(8)《万江志》(9)万江区已编控制性详细规划(10)万江区政府相关构想第3条规划范围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范围为万江区行政区划范围,包括28个社区,总面积为48.6平方公里,现状建成区为21.50平方公里,2020年规划建成区为29平方公里。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https://img.taocdn.com/s3/m/bac0b26787c24028915fc3a6.png)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说明书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2前言2006年7月,我市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圆。
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市各镇街结合各自发展特征开展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随后项目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会后,项目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1)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2)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 (3)(一)工作阶段划分 (3)(二)技术路线 (4)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5)(一)概况 (5)(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9)二、万江区规模确定 (25)(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 (25)(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 (27)三、重点问题思考 (30)(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30(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 30(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 (30)(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 (31)(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 (31)(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 (31)(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 (32)(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 (32)(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 (33)四、规划总则 (33)(一)规划范围 (33)(二)规划年限 (3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33)(四)规划理念 (36)(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37)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41)(一)规划结构 (41)(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 (43)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5)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46)(一)规划手段 (46)(二)城市绿地分类 (46)(三)公园绿地(G1)规划 (53)(四)生产绿地(G2)规划 (66)(五)防护绿地(G3)规划 (68)(六)附属绿地(G4)规划 (70)(七)其他绿地(G5)规划 (77)八、园林绿化植物规划 (77)(一)园林植物种植与生长现状 (77)(二)植物资源与生长环境分析 (92)(三)规划原则 (94)(四)园林植物规划 (94)九、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17)(一)总体现状分析 (117)(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117)(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117(四)保护措施与对策 (119)(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119)十、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20)(一)古树名木范畴及分级标准 (120)(二)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及树种 (120)(三)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37)十一、分期建设规划 (138)(一)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 .. 138(二)中期建设规划(2011-2015) (142)(三)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 .. 142十二、实施措施 (144)(一)法制保障措施 (144)(二)行政管理措施 (144)(三)资金保证措施 (145)(四)舆论宣传措施 (145)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一)规划背景1、国家和省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的要求近几年来,东莞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a49e331552ea551810a6879e.png)
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前言江门市南濒南海,毗邻港澳,历史悠久、山环水抱,具有良好的气候和园林绿化条件。
自建国以来江门市的园林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但由于缺乏较系统的规划,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难以达到优化组合,公共绿地布局也不尽合理,对城市山水构架的保护不足。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市政府责成我们编制了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2001年1月中旬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于2月中旬编制出《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稿)》。
2月底提交规划部门进行第一次协调;3月初完成第一次修改稿后,再次深入现场核实、补充、修改,3月中旬完成第二次修改稿。
3月20日在市规划局主持下,与国土局、建委、环保局、园林局等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及有关区主管城建工作副区长共同研究、协调;3月21日完成第三次修改稿。
3月底前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后,成果提交专家鉴定、市政府验收。
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一、基础数据的来源1、实地调查;2、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3、结合实际科学计算。
二、重要规划指标依据1、江门市规划局编制的《江门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01年)》;2、全国城市绿化工作的会议的指标(2001年);3、建设部《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三、园林绿地与城市开发建设用地协调情况编制过程中两次与相关部门协调。
采用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案,调整了城市开发建设和园林绿化用地的结构,优化合理布局。
在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下,重新调整北新区的用地结构,保留现存的山体,建设山顶公园;结合引水、蓄水、排污、清淤、河道整治和风景点建设,将蓬江河、天沙河沟通为环城水上公园。
第一章城市概况一、区位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
陆域东邻顺德市、中山市、斗门县,西接阳东县、阳春市,北与新兴县、高明市、南海市为邻。
南濒南海,毗邻港澳。
现辖江海,蓬江两市区,潮连、礼乐、环市、外海四镇,代管鹤山、开平、恩平、台山、新会5个县级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_New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_New](https://img.taocdn.com/s3/m/2e8dec85a58da0116d174904.png)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doc 83页)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说明书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2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1)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1)(一)规划背景 (1)(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2)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 (3)(一)工作阶段划分 (3)(二)技术路线 (4)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5)一、概况及现状分析 (5)(一)概况 (5)(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 (9)二、万江区规模确定 (25)(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 (25)(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 (27)三、重点问题思考 (30)(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30(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 30(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 (30)(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 (31)(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 (31)(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 (31)(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 (32)(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 (32)(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 (33)四、规划总则 (33)(一)规划范围 (33)(二)规划年限 (3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33)(四)规划理念 (36)(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 (37)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 (41)(一)规划结构 (41)(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 (43)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 (45)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 (46)(一)规划手段 (46)(二)城市绿地分类 (46)(三)公园绿地(G1)规划 (53)(四)生产绿地(G2)规划 (66)(五)防护绿地(G3)规划 (68)(六)附属绿地(G4)规划 (70)(七)其他绿地(G5)规划 (77)八、园林绿化植物规划 (77)(一)园林植物种植与生长现状 (77)(二)植物资源与生长环境分析 (92)(三)规划原则 (94)(四)园林植物规划 (94)九、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117)(一)总体现状分析 (117)(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117)(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 117(四)保护措施与对策 (119)(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 (119)十、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20)(一)古树名木范畴及分级标准 (120)(二)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及树种 (120)(三)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137)十一、分期建设规划 (138)(一)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 .. 138(二)中期建设规划(2011-2015) (142)(三)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 .. 142十二、实施措施 (144)(一)法制保障措施 (144)(二)行政管理措施 (144)(三)资金保证措施 (145)(四)舆论宣传措施 (145)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一)规划背景1、国家和省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的要求近几年来,东莞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4d4178626c175f0e7dd13745.png)
目录前言第一章现状综述与分析1.1城市概况1.1.1历史沿革1.1.2城市特点1.2环境条件分析1.2.1地质地貌1.2.2地震情况1.2.3气象条件1.2.4水资源1.2.5土地资源1.2.6林、农资源1.2.7环境状况1.3**市城市经地现状分析1.3.1 城市建设用地现状1.3.2 城市建成绿地现状分析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2.1 规划依据2.2 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2.2.1 指导思想2.2.2 规划目标2.4 布局原则2.5 实现规划的期限与分期第三章公共绿地规划3.1 规划原则3.2 规划指标3.3 市级公园规划3.4 区级及居住区级公园的规划3.5 带状公共绿地规划第四章生产、防护绿地规划4.1 生产绿地规划4.2 防护绿地规划4.2.1 带状防护绿地4.2.2 市域生态窨保护体系第五章道路绿化规划5.1 道路绿化的功能5.1.1 庇荫5.1.2 美化城市面貌5.1.3 保护城市环境5.1.4 改善购物环境5.2 市区道路绿化5.2.1 重点路段绿化5.2.2 主干道绿化第六章历史文化古迹的绿化6.1 历史文化名城绿化规划的原则与目标6.2 绿化规划的内容6.2.1 老城区的绿化6.2.2 **保护区的绿化6.2.3 滨河绿带6.2.4 滨河绿带的规划内容第七章单位附属绿地与居住区绿地7.1 规划的意义及规划指标的确定7.2 绿地率规划指标7.3 居住区绿地短缺的补救措施第八章避灾绿地规划8.1 避灾绿地的作用8.2 市区避灾绿地规划8.2.1 避灾据点与避灾通道的规划布置8.2.2 一级避灾点8.2.3 二级避灾点8.2.4 避灾通道8.3 城市救灾通道的设置第九章旨意9.1 旨意9.2 原则第十章园林绿地树种规划10.1 树种规划的意义10.2 树种规划的原则10.3 **市区主要树种选择(附名录)10.3.1 **市的古树名木10.3.2 **市的市树、市花10.3.3 **市骨干树种的选择第十一章分期建设规划11.1分期规划的目的与原则11.1.1分期规划的目的11.1.2分期规划的原则11.2规划分期建设任务11.3分期投资规划第十二章绿地系统效益12.1系统的必要与必然—效益的综合性12.2系统效益测算12.3投资效益分析第十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13.1大造舆论,提高认识13.2完善法规,依法办事13.3多方筹集,确保资金13.4狠抓生态景观绿带建设13.6加速建圃,保证用苗13.7利用政策,奖励建绿13.8健全组织,培养人才规划评审意见及后记附表附表1 全国园林城市与**市三项绿化指数比较附表2 世界著名花园城市与**市人均绿地的比较附表3 **市主要公园规划意向附表4 **市公共绿地规划表(2001_2010年)附表5 **市防护绿地规划表(2001_2010年)附表6 **市道路绿化规划表(2001_2010年)附表7 **市生态景观绿带规划表(2001_2010年) 附表8 **市公共绿地工程第一期(2001_2005年) 附表9 **市公共绿地工程第二期(2006_2010年) 附表10 **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测算表附表11 **市绿地系统生态效益测算总表附录附录1 **市绿化树种推荐名录附录2 **市文物古迹分布图图录区位01 现状02 气象分析03 结构模式04 总图05 绿地分布图06 道路绿地系统规划07 公共绿地服务半径08 避灾绿地09 绿地分期建设10 市域生态绿地空间保护体系11 绿地规划指标12 城市出入口(东)景观意向13 城市出入口(西)景观意向14 城市出入口(北)景观意向15 城市出入口(南)景观意向16 城市河道及古城街巷绿化景观规划意向朝阳广场设计17 体育公园设计拓东公园设计18前言当前,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的生态运动,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展开,并向多方面渗透。
衡阳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说明书、图则
![衡阳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说明书、图则](https://img.taocdn.com/s3/m/61d81f2b7375a417866f8ff0.png)
规划文本第一章总则 1第一节规划范围第二节规划依据第三节规划指导思想第四节规划原则第五节第五节规划期限与规模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第一节规划目标第二规划指标(近期、远期)第三章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 13第一节规划结构 13第二节规划布局 14第四章绿地分类规划 18第一节公共绿地 18第二节生产绿地 20第三节防护绿地 23第四节附属绿地 26第五节其他绿地 32第五章树种规划第一节规划原则第二节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选定第六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第一节规划目标第二节保护措施与对策第七章古树名木保护古树名木数量、树种和生长状况第八章分期建设规划分近、中、远三期规划,重点阐明近期建设项目、投资与效益估算第九章规划实施措施包括法规性、行政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政策性等措施第十章附录规划说明书第一章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
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环境状况和城市基本概况等。
二、绿地现状与分析。
包括各类绿地现状统计分析,城市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等。
<BR< p>第二章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的意义二、规划的依据、期限、范围与规模三、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第三章规划目标一、规划目标二、规划指标第四章市城绿地系统规划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第五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一、规划结构二、规划布局三、规划分区第六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一、城市绿地分类(按国标《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执行)二、公园绿地(G1)规划三、生产绿地(G2)规划四、防护绿地(G3)规划五、附属绿地(G4)规划六、其他绿地(G5)规划分述各类绿地的规划原则、规划内容(要点)和规划指标并确定相应的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种类。
第七章树种规划一、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二、确定城市所处的植物地理位置、包括植被气候区域与地带、地带性植被类型、建群种、地带性土壤与非地带性土壤类型。
柳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
![柳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c40482ea551810a6f524860e.png)
柳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2005——2020年)目录第一章总则 (7)第二章规划目标与指标 (14)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控制 (17)第四章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布局规划控制 (24)第五章城市绿地分类规划控制 (29)第六章树种规划控制 (49)第七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要求 (53)第八章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控制 (55)第九章分期建设规划 (62)第十章规划实施措施 (72)第十一章附则 (79)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柳州市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本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柳州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三部分组成,批准后的规划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在城市规划范围内任何单位或个人的开发与建设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划。
本规划需要进行修编时,必须报原审批机关批准,并报有关部门备案。
第三条本规划所界定规划范围与《柳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相一致。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市规划区、主城区三个层次。
市域:总面积18707.2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882.2平方公里;主城区:总面积168平方公里。
市域范围包括:三江、融水、融安、鹿寨、柳城、柳江六个县和市区。
规划区范围包括柳州市市区及市区外围紧密相连的邻县、镇的部分区域,具体为:拉堡镇、进德镇的部分用地;雒容镇的部分用地和古亭山开发区。
主城区范围:为城市的整体布局结构,即中心城区+外围组团的结构格局。
中心城区由若干城市片区组成,城市片区、组团间有风景区、山体、河流等绿色空间自然契入、渗透。
中心城区为相对集中紧凑的布局形式,形成相对完整的五大片城市分区,即城中、柳东、柳西、柳南、柳北五个城市片区,各片区由城市快速环路贯穿、连接。
(城市规划)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城市规划)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ebb541ab941ea76e58fa049a.png)
(城市规划)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塔县城市公园系统规划思路前言我县开展创建国家旅游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创建国家旅游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园。
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县城区发展特征开展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随后项目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会后,项目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1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1(一)规划背景1(二)规划目的与意义2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3(一)工作阶段划分3(二)技术路线4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5一、概况及现状分析5(一)概况5(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7二、万江区规模确定15(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15(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17三、重点问题思考20(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20(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20(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20(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21(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21 (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21(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22(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22 (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23 四、规划总则23(一)规划范围23(二)规划年限2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23(四)规划理念26(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27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29(一)规划结构29(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30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33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33(一)规划手段33(二)城市绿地分类34(三)公园绿地(G1)规划35(四)生产绿地(G2)规划42(五)防护绿地(G3)规划44(六)附属绿地(G4)规划46(七)其他绿地(G5)规划52八、园林绿化植物规划52(一)园林植物种植与生长现状53(二)植物资源与生长环境分析57(三)规划原则58(四)园林植物规划58九、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65(一)总体现状分析65(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65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66(四)保护措施与对策67(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68 十、古树名木保护规划68(一)古树名木范畴及分级标准68(二)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及树种69(三)古树名木保护规划74十一、分期建设规划75(一)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75(二)中期建设规划(2011-2015)76(三)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76 十二、实施措施77(一)法制保障措施77(二)行政管理措施77(三)资金保证措施78(四)舆论宣传措施78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一)规划背景2、塔县美化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整治的相关要求塔县政府为打造宜居环境,在县城规划创建22个城市公园体系,维系塔县生态安全格局。
城市绿线规划说明书
![城市绿线规划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f77012a0b7360b4c2f3f6440.png)
县城城市绿线规划(2013〜2030年)说明书第一章总则一、规划背景(一)社会背景随着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水平的提髙,积极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容。
这其中以管理城市绿地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线理应引起人们的重视,而重视城市绿线应从规划开始。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新时期城市发展对城市绿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概括起来有四大方面:1、满足城市生态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首先是突出绿线规划的生态整合功能,从城市空间和自然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出发,尽量保护城市自然遗留地和自然植被,重视生态过程的恢复,将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育作为城市绿化的基本容,通过基质的镶嵌性和廊道的连贯性,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绿色生态网络。
2、满足游憩休闲及绿色产业的要求随着社会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一个紧迫的任务是要将城市近郊山林水系组织起来,通过建立风景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度假区等大型的绿色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需要,将城市绿地建设同城市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是对传统绿地规划畴的新拓展,对旅游城市的建设更为重要。
3、满足城市形象与特色的要求城市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即山水形胜、风土人情才是城市特色的基础源泉。
“城市的基本特点来自城市场地的性质,只有当它的在性质一旦被认识到和增强时,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城市。
"因此,在通过绿地构建城市形象特色时,不是仅仅停留在绿化美化层次上,而要去深入发现、梳理和把握城市的那些显现的和不被人们重视的自然禀赋并加以凸现、扬,通过对山、水、城、林、路的综合协调,把各种自然元素有机组合到城市空间之中,才能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且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城市形象与特色。
4、满足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在城市规划的执行过程中,绿地系统的建设目标难以实现,绿地被缩减规模、缓建、变更或取消也经常发生。
即便是已经建成的绿地,也经常被蚕食和侵占,埋管、修路、搭棚、拉墙、树木被伐的现象屡见不鲜。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fe63ef77d1f34693dbef3e6f.png)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总63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塔县城市公园系统规划思路前言我县开展创建国家旅游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创建国家旅游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园。
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县城区发展特征开展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随后项目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会后,项目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规划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规划目的与意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范本](https://img.taocdn.com/s3/m/75ec4f39fd0a79563c1e72b7.png)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说明书东莞市万江区办事处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2008.12前言2006年7月,我市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圆。
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市各镇街结合各自发展特征开展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随后工程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技术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技术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会后,工程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工程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1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1(一)规划背景1(二)规划目的与意义2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3(一)工作阶段划分3(二)技术路线4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5一、简况及现状分析5(一)简况5(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8二、万江区规模确定15(一)万江区与东莞市对比分析15(二)相关规划指引与万江区未来规模确定17三、重点问题思考20(一)如何确定合理的绿化建设指标20(二)充分体现滨水地区建设的特点20(三)充分考虑滨水地区和全区的关系21(四)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发扬21(五)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和景观特色21(六)滨水地区用地功能的重组22(七)滨水地区的交通组织22(八)滨水地区开发和防洪设施的关系23(九)重视渐进式开发与可操作性23四、规划总则23(一)规划范围23(二)规划年限23(三)规划依据与原则24(四)规划理念26(五)规划目标与规划指标28五、城市绿地空间结构30(一)规划结构30(二)城市绿地系统的文化意义31六、城市绿地系统布局33七、城市绿地分类规划34(一)规划手段34(二)城市绿地分类34(三)公园绿地(G1)规划36(四)生产绿地(G2)规划43(五)防护绿地(G3)规划44(六)附属绿地(G4)规划46(七)其他绿地(G5)规划52八、园林绿化植物规划53(一)园林植物种植与生长现状53(二)植物资源与生长环境分析57(三)规划原则58(四)园林植物规划58九、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66(一)总体现状分析66(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建设的目标66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次与规划66(四)保护措施与对策68(五)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对策68十、古树名木保护规划69(一)古树名木范畴及分级规范69(二)古树名木分布、数量及树种69(三)古树名木保护规划74十一、分期建设规划75(一)近期建设规划(2007-2010)75(二)中期建设规划(2011-2015)76(三)远期建设规划(2016-2020)77十二、实施措施77(一)法制保障措施77(二)行政经管措施78(三)资金保证措施78(四)舆论宣传措施79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一)规划背景1、国家和省对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与建设的要求近几年来,东莞市的园林绿化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
![XX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说明书](https://img.taocdn.com/s3/m/fda998915022aaea998f0f63.png)
目录第一章城市概况与现状分析 (1)第一节城市概况 (1)一、地理位置 (1)二、自然条件 (1)第二节经济及社会条件 (2)一、城市性质、发展方向及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2)二、城市历史文化 (3)三、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第三节绿地现状与分析 (3)一、城区各类绿地现状构成表 (3)二、城区各类绿地现状分析 (4)第四节建设国家园林的优势、制约因素分析 (5)一、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优势 (5)二、制约因素 (6)第二章规划总则 (6)一、规划编制的意义 (6)二、规划依据 (6)三、规划范围 (7)四、规划期限与目标 (7)五、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8)六、规划基本对策 (8)七、绿地指标体系规划 (8)第三章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9)一、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意义 (9)二、规划范围 (9)三、规划原则 (9)四、规划布局 (10)第四章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 (12)一、规划构思 (12)二、规划布局结构 (12)第五章绿地分类规划 (13)一、公园绿地(G1)规划 (13)二、生产绿地(G2)规划 (19)三、防护绿地(G3)规划 (20)四、附属绿地(G4)规划 (22)五、其他绿地(G5)规划 (27)第六章绿地系统景观特色规划 (28)一、景观特色规划原则 (28)二、景观特色规划目标 (28)三、景观特色的塑造 (28)四、规划措施 (29)第七章城市绿道规划 (29)一、绿道网建设的重要意义 (29)二、规划原则与策略 (30)三、绿道网空间布局结构 (30)第八章树种规划 (31)一、绿化树种现状及评价 (31)二、树种规划的基本原则 (31)三、树种规划 (31)四、植物配置的基本要求 (36)五、各种类型绿地植物规划 (37)六、市树、市花的选择与建议 (38)第九章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 (39)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39)二、生物多样性现状 (39)三、生物多样性规划原则 (43)四、生物多样性规划目标 (43)五、生物多样性规划 (44)六、实施措施与对策 (47)第十章城市防灾避险绿地规划 (48)第一节前沿 (48)一、规划编制背景 (48)二、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建设的重要性 (49)三、XX市主要灾害分析 (49)四、规划原则 (49)五、规划目标 (50)六、规划指标 (50)七、规划思路 (50)第二节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体系规划 (50)一、紧急避灾绿地 (51)二、临时避灾绿地 (51)三、防灾公园 (53)四、灾后过渡安置绿地 (55)五、隔离缓冲绿带 (55)六、救灾通道 (55)七、避难通道 (55)第三节城市避灾绿地规划布局 (56)一、规划结构 (56)二、具体规划 (56)第四节城市避灾绿地设施规划 (57)一、设施规划要点 (57)二、具体规划 (57)第五节城市避灾绿地植物规划 (59)一、园林植物的防灾功能 (59)二、树种选择原则 (59)三、植物规划要点 (60)四、具体树种选择 (60)第六节近期建设规划 (60)一、近期建设原则 (60)二、近期建设主要内容 (60)三、近期具体建设项目 (61)第七节规划实施措施及建议 (61)一、完善规章和技术标准 (61)二、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应与其他规划相结合 (61)三、示范、推广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试点 (61)四、建立定期检查验收制度 (61)五、加强市民防灾教育与演习 (61)六、保障防灾绿地建设资金投入 (61)七、强化组织领导 (61)八、加强对城市防灾避险绿地建设的督察 (61)第十一章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62)一、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的意义 (62)二、现状调查情况 (62)三、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62)第十二章城市水系规划 (63)一、现状概述 (63)二、规划意义 (63)三、规划原则 (63)四、水系总体规划 (64)第十三章节约型生态园林建设规划 (66)一、总体目标 (66)二、短期目标 (66)三、节约型生态园林建设中的技术措施 (66)第十四章近期建设规划 (68)一、规划原则及期限 (68)二、近期规划项目 (69)三、近期建设投资估算 (71)第十五章城市绿线、蓝线管理导则 (71)一、城市绿线定义 (71)二、绿线管理内容 (71)三、绿线控制要求 (72)四、城市蓝线定义 (72)五、蓝线管理内容 (72)六、蓝线控制要求 (73)第十六章实施措施 (73)一、规划实施条件 (73)二、规划实施措施 (73)第十七章附录、附件 (75)第一章城市概况与现状分析第一节城市概况一、地理位置XX市位于XX省南部偏西,XX市东南部鲁中南低山丘的西南边缘。
012案例三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
![012案例三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https://img.taocdn.com/s3/m/89ea87d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e5.png)
012案例三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案例三::案例三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1第一部分项目概况与工作框架一、项目概况项目概况湛江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热带海滨港口城市。
解放以来,历届市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都很重视。
20世纪50-60年代,湛江曾掀起过园林绿化建设的高潮,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国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一颗璀灿的南国明珠,并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
1970年代后,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湛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曾长期停滞不前。
2002年后,湛江市政府加大了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力度,城市景观焕然一新,全市人民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因此得到有效促进。
2003年初,湛江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宏伟目标,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城市绿化条例》和《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科学地指导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积极组织编制了《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与《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同步推进,同期报批,充分体现了“生态优先”和“绿地优先”的现代园林城市规划理念。
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奋斗,《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实施,城市绿化的数量和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城市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
2005年12月,建设部经严格考核后,正式命名湛江市为“国家园林城市”,湛江成为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热带花园城市。
工作框架二、工作框架《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历时15个月,规划成果的内容框架如下:1 规划文本规划总则与目标市域绿地系统规划1 《湛江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工作于2003-2004年间进行,主编单位是湛江市市政园林局、湛江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参编单位有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广州市精一规划勘测科技有限公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塔县城市公园系统规划思路前言我县开展创建国家旅游城市工作,把“创园”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城市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创建国家旅游城市的目的是打造宜居城市,建设和谐幸福家园。
借此契机,结合环境“五整治”活动,全县城区发展特征开展公园绿地系统规划。
万江区位于东莞市区的西部,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万江区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未来万江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宜居、宜业万江,打造“水岸新城、和谐万江”的城市形象。
2007年3月,受万江区办事处的委托,我院承担了万江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工作。
随后项目组着手进场踏勘、收集基础资料、确立构思原则,5月份形成了规划初步方案,与规划所多次交流后于9月份正式向区领导汇报,规划方案的整体构思和空间布局得到充分的肯定,于2007年11月份召开并通过了专家评审会。
会后,项目组针对各专家提出的相关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同时邀请了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技股股长刘颂颂高级农艺师作为项目顾问,形成了本规划的最终成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万江区办事处的重视和支持,使本次规划能够顺利的开展,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部分规划背景篇一、规划背景与规划意义(一)规划背景2、塔县美化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整治的相关要求塔县政府为打造宜居环境,在县城规划创建22个城市公园体系,维系塔县生态安全格局。
塔县非常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城市品位提升,努力扩大生态绿化的覆盖面,全力打造旅游。
新一轮的经济竞争的核心是“城市环境的竞争”。
通过绿地系统的建设,全面提高万江的整体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提升综合竞争力。
3、塔县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在万江区的“十一五”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出,万江坚持“工贸万江、水岸新城”的发展定位,按照“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城市建设辐射带动战略,注重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和优化城市环境,逐步提高城市档次、品位和形象。
在此基础上,区政府提出以优化城市环境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建设宜居宜业万江。
4、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的重要性2002年,在《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的框架和基础上,东莞市政府组织编制了《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3—2015)》,规划区域为97平方公里,对于东莞市市区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由于没有完全包括万江区,因此,03版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发展空间不适合万江区生态建设的需求。
2006年,为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需要,东莞市政府组织了《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划范围覆盖全市域,其中市区171平方公里是规划重点地区。
从规划区范围来看,也没有包括万江整个行政区范围,因此,在人均指标以及区域绿地规划中存在缺失,需要补充区级绿地系统规划。
近年来,万江区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市建成区依托东江支流迅速扩张,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需要更多的城市绿地来为市民开辟更多的绿化休闲空间,绿地系统规划需要安排新的空间布局。
东莞市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实现经济社会双转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提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力争城市绿化居于国际先进水平,为创园作出贡献。
此外,国家对城市绿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要大力建设节约型绿地,绿地系统规划要相应的提出建设指引。
结合东莞市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新的发展态势,以及城市到2020年的远期发展目标,万江区办事处提出,以“创园”及“五整治”为契机,构建具有水乡特色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沿东江及支流的“绿色珠链”,打造“工贸万江、水岸新城”的城市形象;因此委托编制万江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及重点地段园林景观详细规划。
(二)规划目的与意义1、科学规划,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构建具有万江完整的城市绿化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从绿地系统的布局、数量、种类等各个方面注重生态效益的综合发挥,以求城市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
2、以创园为契机,协调城市各类绿地全面均衡发展,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万江区对于公园绿地建设比较重视,尤其是近年来,各个社区均建设了规模不等的小区游园,但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建设仍有待提高。
绿地系统规划就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各类绿地全面、均衡发展,使城市绿地建设指标符合并超越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3、科学引导,为万江城市建设指明方向,实现“工贸万江,水岸新城”目标对万江绿地景观系统及开放空间进行技术研究,为万江未来城市建设指明方向,为近期项目的实施提出指导。
二、工作阶段划分与技术路线(一)工作阶段划分根据项目工作特点与区政府规划意图,整个项目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展开:(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阶段:根据《建设部关于引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的通知》,规范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社会经济效益,尤其突出景观、文化功能。
(2)城市环境整治重点项目建议书阶段: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十一五”城市发展目标,形成项目示范与带动效应,推动全区环境整治工作开展。
(二)技术路线图1-1 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概况及现状分析(一)概况1、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万江区地处北纬23о—23о05′之间;东经113о41—113о44′之间。
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地处东江下游西岸,东临莞城区,南至南城区,西邻望牛墩镇,北壤高埗镇。
107国道、广穗大道、环城路等穿越境内,水陆交通便利。
2)气候条件万江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靠近海洋,属海洋性气候。
四季温暖,气候湿润,热量丰富,阳光充足,雨量适中,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3)地形地貌万江区内部地势平坦,傍江穿流。
东江南支流、汾溪河、东莞水道、厚街水道等,蜿蜒曲折,丰富了本区的自然景观,奠定了万江水乡特征。
其中东莞水道在万江境内长10.7公里,流经万江、金泰等10个社区居委会;厚街水道在万江境内长7.8公里,流经坝头、简沙洲、新和等区域。
东江是珠江在省内三大水系中水质较好的江河,但万江处于东江下游,近二十年受石龙及莞城的工厂和乡村废水的污染,水质较差。
2、社会经济发展1)行政区划与现状人口万江区总面积为平方公里,现状建成区内辖万江墟、万江、石美、莫屋、拔蛟窝、黄粘洲、蚬涌、共联、水蛇涌、大莲塘、牌楼基、金泰、曲海、坝头、胜利、官桥滘、简沙洲、新和、新城等19个社区。
2006年现状建成区公顷,总人口114782人,其中户籍人口39800人,暂住人口74982人,暂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2)经济发展①经济增长经过20多年来的累积与发展,万江区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着增强,至2006年底,地区生产总值达亿元,比2005年增长%;工业总产值亿元,比2005年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比2005年增长%,税收总额亿元,同比增长%,外贸出口总值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以三资企业出口为主,总值达亿美元。
表2-1 2001年以来万江区生产总值增长情况②主导产业目前,万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造纸及纸制品、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为万江区的五大支柱产业,未来通过基础设施的配套、资金的运筹、政策的倾斜等措施扶持这些支柱产业做强做大,积极发展数字装备及机械设备、软件及集成电路、光电材料及元器件、汽车零配件、生物医药、新型高分子材料等新兴产业。
3、城市规划建设十五期间,万江区紧紧围绕市委“一网两区三张牌”、“一城三创五争先”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城市规划建设进展迅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万江区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划分不同的组团,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城市的凝聚力、承载力、服务力,实施“一城、两区、三河、四带、五组团”的城市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大力度开发建设城市中心区。
今后五年,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方针,以及“开发一片、配套一片、形成一片”的原则,以城市中心区为重点,把城市中心区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资金向中心区倾斜、商贸服务项目向中心区靠拢、建设向中心区集中,就业向中心区集聚,着力提升城市中心区的建设形象。
4、历史文物古迹东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万江区内也存有不少文物古迹,例如金鳌洲塔、沙亭古渡、文烈张公祠、天街、何氏大宗祠、大汾古桥;此外,还存在许多地方名胜,例如万江八景(梅园放鹤、印洲渔唱、虹桥春霁、古渡归帆、天街夜月、宗祠夕照、鹤苑钟声、水角浪涛)、小享八景(东山踏青、关口榕阴、教场练武、台下观潮、芦洲落雁、龙树僧归、梅亭月照、北门渔唱)、大汾十二名胜(三将晨昏舞鹤、素庵竹影朝霞、种德桥梁夜月、西鸦滘口烟村、连步树荫钟韵、红花池畔飞龙、沙庙庭前古渡、南天紫极魁灵、北坊杨枝甘露、浮山尾跌汾村、玉佛光腾莲沼、青云浦里渔歌等),旅游设施、休闲设施日臻完善,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水岸新城正在崛起。
表2-2 万江区历史文物情况5、生态环境状况万江区是东莞市现有四个市区中水系最多的一个区,河流纵横交错,构成别具特色的水系网络,形成东莞市中心城区独一无二的江河穿流的自然景观,因此,万江区树立城市形象与城市特色,最关键的是利用绿地,充分做好“水”的文章。
(二)城市绿化现状调查分析1、园林绿化建设现状万江区地势处市区低位,主要为平原河网地形,以种植粮食、蔬菜、水果和苗木花卉为主。
建成区内总人口为万人,区内现有绿地548.2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8.46平方米。
绿地率%,绿化覆盖率%。
但分布不均,使各类用地内的绿色植物所产生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不能得到均衡的发挥,绿化系统不完善,绿色网络结构不能形成连续的整体。
表2-3 万江区各类绿地现状指标一览表备注:2006年现状城市建设区用地2150.80公顷,现状人口万人,规划总面积4860.51公顷。
1)公园绿地万江区主要因借东江等水系滨水地带发展公园绿地,现状公园绿地景观还不成系统,优越的水网条件亦未善加利用,许多公园绿地远离居住区或被道路分割,缺少与周围地区联系,影响整体系统的形成。
表2-4 万江区现状主要公园一览表从现状公园绿地来看,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①公园绿地系统不完善,等级较低,未能满足居民所需目前,万江区内的公园大多是以社区公园为主,综合公园以及专类公园的数量、面积都很小。
市级公园仅为滨江体育公园,居住区级的公园以及纪念性公园几乎没有;加上大型城市公园绿地不足,使得绿地布局的点、线、面结构不能形成,城市公园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②公园绿地数量与国家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根据现状调研数据,2006年万江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平方米,基本达到国家要求的2005年国家园林城市人均公园绿地8平方米的标准,但与广东省要求的10平方米、东莞市要求的12平方米差距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