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结石中药治疗方法
胆结石中药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胆结石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苦参汤:苦参、石菖蒲、木香、黄连等药物,具有消炎、疏肝胆、解痉等作用,可用于胆结石的治疗。
2. 茵陈蒿汤:茵陈蒿、白芷、黄柏、栀子等药物,具有清热燥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胆结石引起的胆囊炎等症状的治疗。
3. 寒水石膏冲剂:寒水石膏、浙贝母、茯苓等药物,有清热利湿、降火解毒的作用,可用于胆结石引起的胆囊炎、胆管炎等炎症的治疗。
4. 三生乌头汤:乌头、茯苓、车前子等药物,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作用,可用于胆结石导致的尿路结石的治疗。
中药治疗胆结石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疗程与剂量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
此外,中药治疗胆结石主要作为辅助治疗方法,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出现剧烈疼痛、黄疸、发热等严重症状,应立即就诊并接受专科医生的治疗。
胆囊结石合并(急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
胆囊结石合并(急/慢性)胆囊炎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一、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急/慢性)胆囊炎行腹腔镜/开腹胆囊切除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1.症状:胆绞痛或上腹部隐痛、发热、偶尔有黄疸。
2.体征:巩膜可有黄染,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3.辅助检查:B超、CT或MR怀疑或提示胆囊结石。
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偶见血清总胆红素及结合胆红素增高,血清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第7版)。
行腹腔镜/开腹胆囊切除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胆囊结石合并(急/慢性)胆囊炎。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明确诊断及入院常规检查≤2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大便常规;(2)血生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三系、术前四项)、血尿淀粉酶;(3)腹部超声(肝胆脾胰、泌尿系等)及CT;(4)心电图、胸部X线/CT。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血气分析、肺功能测定、超声心动图、腹部增强CT等。
(七)使用抗菌等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
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 1.5g bid),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2.0g qd)或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 q8h),必要时可加用抗厌氧菌治疗(甲硝唑 0.5g/奥硝唑 0.5g2/日);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中医胆石症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胆石症患者的诊疗规范一、临床表现胆石症又称胆系结石病或胆石症,是胆道系统常见病,是胆囊结石、胆管结石(又分肝内、肝外)的总称。
临床以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热等症状多见。
按结石所含的成分,分三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型结石,其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多见。
按发生部位来分,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占全部结石的50%左右。
二、治疗方法1.耳穴压豆【主穴】肝、胆、胰、胃、大肠、小肠、三焦。
【配穴】疼痛甚者加神门、交感、腹外穴;纳呆、食少加腹、脾、口、食管穴。
【操作】施术部位常规消毒,将王不留行用75%乙醇消毒,粘于0.5cm×0.5cm的医用胶布上,贴压于所选穴位的敏感处。
进餐后15分钟进行按压,按压程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通常情况按压耳廓潮红,每粒按压约2分钟,隔2天换药1次。
2.穴位注射【主穴】双侧胆囊穴、足三里、太冲穴。
【操作】用维生素K注射液1ml,654-2注射液1ml,生理盐水10ml以7号注射针头,20ml注射器抽取药液,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将针头快速刺入肌肉,并上下提插,出现针感后若回抽无血,即注射药液,每穴注药2ml。
每日1次,30次为1疗程。
3.中药外敷疗法【药物】金钱草、白芷、青皮、虎杖各30g,郁金、乳香、血竭各20g,大黄、芒硝各60g,冰片10g。
【加减】气滞型加木香30g,湿热型加桑枝30g。
【操作】上药共为细末,同时取60g,以适量蜂蜜调成膏状,摊贴于10cm×10cm及4cm×4cm的不吸水棉纸上,敷于胆囊投影区皮肤及神阙穴,用塑料薄膜覆盖,胶布固定,睡前外敷,次日早上取下,1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间隔5天。
4.按摩疗法【操作】按摩曲池,用手的拇指按顺时针方向按揉30~40圈,约1分钟;按摩内关:用手的拇指按顺时针方向按揉30~40圈,约1分钟;点按阳陵泉:患者用自己拇指指端点按穴位,力量可稍重些,按揉1~2分钟,穴位出现酸胀感即可。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胆石症是指胆囊、胆管有结石形成。
有右上腹疼痛并可向兼备不放射,可伴有黄疸、发热,上腹的压痛和消化道症状等临床表现。
本病相当于中医的“胁痛”范畴。
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
胁,指侧胸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位的统称。
二、诊断【西医诊断】1.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特征。
2.疼痛性质可表现为胀痛、窜痛、刺痛、隐痛,多为拒按,间有喜按者。
3.反复发作的病史。
4.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B超、CT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该病责之于肝胆。
因肝位居于胁下,其经脉循行两胁,胆附于肝,与肝呈表里关系,其脉亦循于两胁。
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主藏血,体阴而用阳。
若情志不舒,饮食不节,久病耗伤,劳倦过度,或外感湿热等病因,累及于肝胆,导致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即可引起胁痛而发本病。
1.肝郁气滞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连及胸肩背,且情志不舒则痛增,胸闷,善太息,得嗳气则舒,饮食减少,脘腹胀满,舌苔薄白,脉弦;辩证分析:多因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2.肝胆湿热临床表现:胁肋胀痛,触痛明显而拒按,或引及肩背,伴有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厌食油腻,口干口苦,腹胀尿少,或有黄疸,舌苔黄腻,脉弦滑。
辩证分析:因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
三、治疗方案1.中医中药辨证诊治(1)肝郁气滞治法:疏肝解郁,利胆排石;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常用药:陈皮、柴胡、川芎、枳壳、白芍、甘草、香附、郁金、金钱草、大黄;加减:胁痛重者,酌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青皮;气郁化火者,酌加栀子、黄芩、龙胆草;肠鸣,腹泻者,酌加白术、茯苓、泽泻、薏苡仁;恶心呕吐者,酌加半夏、藿香、生姜;(2)肝胆湿热治法:清热利湿,理气通络;方药:龙胆泻肝汤和茵陈蒿烫加减,常用药: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泽、木通、车前子、当归、生地黄、柴胡、生甘草、金钱草、茵陈、生大黄6g;加减:便秘,腹胀满者,可加芒硝;胁痛较甚,可加青皮、川楝子,元胡;热势较重者可加银花、蒲公英、连翘、大青叶;湿重者,可加苍术、藿香、佩兰。
国医大师:治胆结石用这3个方法,排石、溶石、化石!告诉需要的人(附方)
国医大师:治胆结石用这3个方法,排石、溶石、化石!告诉需要的人(附方)胆结石中医治疗三法作者/李佃贵胆结石病人多由肝郁而气滞,气滞而血瘀,进而导致脉络不通,再者肝郁克脾,脾虚生湿,湿聚而浊生,日久凝为结石。
其标在胆,其本在肝。
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先,常用柴胡疏肝散,大、小承气汤,二陈汤等化裁。
根据临床辨证,总结胆结石症治疗三法如下。
一、通腑排石法适用于气滞证。
以疏肝理气,通腑排石为治疗原则。
对临床以肝郁气滞为主,右胁胀痛,痛势每随情绪变化,甚至出现满腹胀痛,便闭,恶心呕吐等急腹症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者。
其结石直径较小,形状圆滑的胆囊、胆总管结石,可用此法。
根据临床经验,拟定排石汤。
排石汤方:药组成以金钱草、茵陈、柴胡、枳实、芍药、延胡、大黄、厚朴、芒硝、川芎、香附等为主。
(广金钱草)具体用法:早晨空腹服油煎鸡蛋2个,促进胆汁分泌,中午用排石汤猛攻,患者一般可在晚上引起腹泻,结石每随大便排出。
本方以金钱草、茵陈、大黄清利肝胆,以柴胡、香附、川芎、枳实疏肝理气,以大黄、芒硝、厚朴通腑排石,以芍药、延胡柔肝止痛。
合而用之,可使肝胆疏,枢机利,疼痛止,结石祛。
病例1:谷某,女,44岁。
右胁胀痛,不欲饮食半年余,加重2周。
伴嗳气,反酸,口苦,上腹胀满,随情绪加重,厌油腻,偶有后背疼痛,大便干,2天1行。
舌红苔黄腻脉沉弦。
B超示:胆囊炎,胆结石,数个结石,最大0.4cm×0.3cm。
根据症、舌、脉,认为该病属肝郁气滞。
治疗以疏肝理气,通腑排石。
方药:金钱草、茵陈各20g ,柴胡、枳实、川芎、香附各15g,大黄9g,芍药、延胡各12g ,牡蛎、昆布、丹参各15g。
6剂,水煎服,1d1剂。
2诊:患者服药后右胁及上腹胀痛明显减轻,反酸,口苦消失,饮食增加,大便稀,1d1次。
舌红苔薄黄脉弦。
根据药后情况决定用排石汤总攻。
方药:金钱草、茵陈各30g,柴胡、枳实、川芎、香附各15g,大黄9g,厚朴、芒硝各15g,芍药、延胡各12g,1剂。
胆囊结石发病怎么缓解?中医临床治病措施有哪些?
胆囊结石发病怎么缓解?中医临床治病措施有哪些?发布时间:2021-09-02T15:23:34.46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8期作者:李辉才[导读] 结石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一般为胆结石和肾结石李辉才渠县中医院四川达州 635200结石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一般为胆结石和肾结石。
每种结石病发生时都会导致剧烈的疼痛。
其会对患者身体带来伤害,并且还会对患者的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产生影响。
在早期采取中医治疗能够将结石去掉。
那么本次我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下中医治疗胆结石的方法。
一、胆囊结石是怎样形成的?胆囊是位于我们肝脏附近的一个形似梨形的器官。
其有着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
同时胆汁在脂肪的消化以及吸收中,有这不可顶替的作用。
胆囊结石产生的相关原因包含了下面几种情况。
如个体因素中,例如年龄、肥胖等与胆囊结石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尤其是肥胖的人,其胆囊收缩力的变化与胆囊结石的产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进而加大其患得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
在饮食因素中,平时吃较多的高胆固醇、脂肪食物,较容易诱发胆结石。
二、胆囊结石有哪些临床症状1、腹痛腹痛可以说是胆囊结石最为多见的症状,如果感觉到上腹部以及右上腹部产生阵发性的痉挛性疼痛,同时表现为逐渐加重的情况,甚至会累及右肩和背部,这就是胆囊结石发生时常见胆绞痛。
2、胃肠道症状一般在急性发作期间,在发生胆绞痛后,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呕吐物是胃内未消化的食物,患者在呕吐后,其疼痛感未能得到缓解。
同时在急性发作后,患者可表现为厌食、腹胀以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3、发热寒战在相关研究中得知,发烧与胆囊炎症紧密相连,坏疽性胆囊炎以及化脓性胆囊炎均可引起寒战和高热。
4、黄疸胆囊结石患者可发生一过性黄疸,多在剧烈腹痛后发生,且情况较轻。
胆囊结石可诱发胆管炎,致使胆囊发生肿大,压迫胆总管造成梗阻,并且可因感染致使肝细胞一过性伤害。
三、胆囊结石的中医治疗1、中药治疗:采取中药治疗胆囊结石的原则是遵循理气开郁、清热利湿。
最新胆结石中医诊疗方案总结上半年
胁痛,胆石症(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内江市中医医院外三科一、基本情况胁痛,胆石症(胆囊炎,胆囊结石)是我院优势病种之一,从2014年1月到2014年6月,我院外三科开展了中医临床路径的实施工作。
期间接受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共有56例,完成55例,平均住院日16.2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推拿、中药薰洗、拔罐以及康复训练等。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临床路径的56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中药饮片使用率91.3%,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情况如下: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52例(93.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39例(70.0.%),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53例(95.0%),针灸治疗48例(86.0%),康复治疗56例(100%),其他疗法33例(59.0%)。
(二)应用情况分析按照应用比例将依从性分为三个层次:好(>75%),中等(25%~75%)和差(<75%),采纳的关键中医治疗方法的依从性均为好或中等。
具体而言,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中药汤剂、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针灸、康复训练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口服中成药、推拿、和其他疗法。
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1.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如疏肝理气法治疗胁痛的疗效比较肯定,应用较好;2.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如针灸治疗逐渐被患者广泛接受,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恢复期均得到很好的实施;3.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针灸方法,适用于胁痛的患者,以胀痛,唉气登表现者效果较好;2. 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效果评价完成临床路径的56例患者中,症状改善54例(96.0%),体征改善54例(96.0%),理化指标改善51例(91.0%);临床痊愈3例(5.0%),好转53例(95.0%)。
中医验方治疗胆囊结石
百病5®治/2021.03中医验方治疗■0胆囊结石・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
多发于30〜50岁的人群,女性多于男性,多为胆固醇结石。
胆囊结石的症状颇不一致,常与结石的大小、部位、有无梗阻和感染有关。
20%-40%的患者可终生无症状。
胆囊结石患者一般在进食后,特别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隐痛不适、饱胀,并伴暧气、呃逆、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症状。
下面介绍几个治疗胆囊结石的中医验方。
1.绿茶晒干研末,沸开水冲,趁热连茶叶一起饮下,每日晨起空腹和睡前各饮1次。
2.玉米须30克,蒲公英、茵陈蒿各15克,水煎服,每日服1次。
3.葫芦叶、柿叶、山楂各15克,水煎服。
每日服1剂,分2次服。
4.金钱草10克,沸水冲泡加盖,5分钟后可饮,每日服数次。
5.蛭姑3只,小茴香10克,地肤子15克。
水煎服。
每日服1剂,分2次服。
6.鸡内金、海金沙各30克,大黄10克,共研细末,用生姜甘草汤调下,每次服10克,顿服。
7.向日葵叶30克,鸡内金15克,地肤子15克,水煎服。
每日<1剂,分2次服。
&白芥子、鸡内金各30克,车前子10克。
上药共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服2次。
9.槐树皮、绿豆各30克,甘草3克,水煎服。
每日服1剂,分2次服。
10.金钱草100克,海金沙30克,滑石12克,甘草5克,川牛膝10克,石韦50克,水煎服。
每日服1剂,分2次服。
(云南梁实)油、盐适量。
做法:将蒲公英鲜叶或花茎去杂、洗净,焯水后取出,切细备用。
油锅烧热后,放入备好的蒲公英,加盐炒至入味,出锅装盘即可食用。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尿退黄等,适用于外感风热、痰热互结、下焦湿热等人群食用。
(以上食疗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有禁忌,滥用不可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对于平日畏寒怕冷,手脚发凉,胃痛隐隐而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大便稀滴等属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应当忌用或慎食蒲公英。
治疗胆结石的中药方剂
治疗胆结石的中药方剂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尤其是在20到25年龄段发病率高,胆结石这种情况还有一个特点:“重女轻男”。
女性是男性的2到4倍,胆囊结石这种情况的形成与不良的习惯关系密切,常见的因素有:喜静少动、身体肥胖、饮食过量、不吃早餐等,多孕多产的妇女更容易患胆囊结石这种情况。
胆结石属于胆胀、胁痛和黄疸等范畴。
治疗胆结石的中药方其中包括白芍、金钱草、鸡内金、柴胡等,需要在医师指导下规范用药。
胆结石的中药有:金银花、郁金、柴胡等。
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可通过药物治疗,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
胆结石主要有胆囊炎、胆管炎两种情况,如果出现胆结石,通常会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需要手术治疗。
有时方派的医生就会用金钱草、小茴香、地肤子、向日葵,再加上鸡内金、白芥子、车前子这些药物共同研末或者是煎汤剂服用,一天2次,可以吃到1周到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对胆道的排泄,胆管的排泄
若出现相应症状,应及时就医,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治疗。
如果药物的效果不明显,及时遵医嘱做体外震波碎石治疗。
胆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胆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规范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
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
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
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一.诊断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二.中医治疗辨证论治(1)肝胆气滞证:(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2)肝胆湿热证:(主症)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牵引肩背,恶心呕吐,口干而苦,目黄,面黄,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大黄10g、枳实15g、法夏15g、白芍20g、生姜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10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肝胆瘀滞证:(主症)胃脘痞胀,胸胁不舒,反复发作,或全无症状,仅感饭后不适。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沉涩。
(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
(4)肝胆脓毒证:(主症)胁腹胀痛,痛引肩背,痛而拒按,腹皮挛急,高热寒战,口干舌燥,饮食即吐,恶呕频频,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者神昏谵语,身热肢冷,舌绛、苔黄腻,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范文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前言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学中,胆囊结石属于胆石症范畴,又称为胆结石。
中医对胆囊结石的治疗常采用中药疗法,针灸疗法等中医疗法,其治疗效果显著。
本文旨在介绍关于胆囊结石的病因、病理、症状及中医诊疗方案等内容,以供参考。
胆囊结石的病因胆囊结石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胆汁淤积:胆汁中胆固醇、胆酸及磷脂等物质,当此类物质过多或过少时,胆汁的成分就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容易导致胆汁淤积,形成胆囊结石。
2.饮食不健康:如长期摄入高脂、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物,过量饮酒等,都会增加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
3.生活方式:如久坐不动,生活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等,也会对胆囊结石的发病产生一定的影响。
4.其他原因:如胆囊组织感染、先天性胆囊异常等因素也与胆囊结石的发病有关。
胆囊结石的病理胆囊结石在病理上表现为胆固醇结晶、胆色素结晶及混合性结石等不同类型的结石。
其中,胆固醇结晶型结石最为常见,其含量占胆囊结石总数的70%以上。
胆囊结石的症状在临床上,胆囊结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1.上腹疼痛:常位于右上腹部,疼痛可以持续几分钟到数个小时。
2.恶心、呕吐:多伴随上腹疼痛出现,严重者可能会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等问题。
3.发热、寒战:多见于炎症性疾病引起。
4.色泽黄疸:当结石位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时,其可压迫胆总管而发生黄疸。
中医诊疗方案在中医学中,胆囊结石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症状、舌诊、脉诊等方法进行,而治疗则着重于中药疗法和针灸疗法。
中药疗法1.清热解毒法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连翘、茵陈等,此类药物能够消炎、解毒、清热,有利于缓解胆囊结石所引起的周围组织炎症和水肿等问题。
2.活血化瘀法常用药物有桃仁、川芎、赤芍、龙胆等,此类药物能够活血化瘀,促进胆囊结石的排出,同时也能够减轻疼痛。
3.清利胆浊法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菊花、鱼腥草等,此类药物能够增强胆汁的分泌和排出,缓解胆汁淤积,从而有助于胆囊结石的治疗。
治疗胆结石中医处方
治疗胆结石中医处方(一)【方名】胆结石简易方。
【组成】核桃仁120克,纯香油30-60克。
【用法】煎炒后,拌冰糖90克,一日分三次服用。
【备注】一位老患者得了胆结石症三年,花数千元也没有完全治好。
而服用此方10天后,B超检查胆内结石不见了。
【出处】养生治病秘方集1.治胆结石症,大金钱草90~250克,水煎服。
2.治胆石症、胆囊炎,用胶布粘上王不留行籽,贴在相应消化系统的耳穴上。
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并在三餐后和临睡前各按压1次,每次15分钟,使耳穴部有病胀感,耳廓有灼热感。
3.治胆石症,玉米须50克,加水煎汤饮、可随时不拘量饮用。
4.治胆结石,虎耳草30克,以米酒与水各半煎,每日1剂,连服3~4周,至结石全部排出。
5.治胆结石,威灵仙60克,每日2次煎水内服。
6.吊南瓜蔓泡水喝可排结石:吊南瓜蔓100克(鲜的加倍),洗净切碎,放入热水瓶中,用开水浸泡,当茶饮用。
服用方法:每天泡一热水瓶,平时和吃饭时均可饮用,一天只喝一瓶,须每天换药重泡,连喝3一4天,开始排石,一般为浑浊状尿,有时有小的石粒,当小便有拉丝状液出现,则证明结入全排净,不用再喝药了,忌辣、酒,特别是肥猪油。
推荐<加味五金汤,对肝胆结石、尿路结石,按诊察辨治有一定的效果。
组成: 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鸡内金10g,金铃子10g,川郁金10 g,玉米须15g。
功能: 清利湿热,化结排石。
主治: 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胆囊及泌尿炎症等。
用法: 水煎服。
方解: 本方的功能以清热利湿,消炎排石为主,对肝胆结石症,则结合舒肝理气的枳壳、朴根;大便不通则加元明粉以缓下。
有绞痛者则加元胡索、生甘草,以缓和止痛。
本方的金钱草为大金钱草,是属报春花科植物过路黄的全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解毒,利尿排石。
治肝炎、胆囊炎、胆结石、尿路结石等。
海金沙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的孢子。
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
清热、利水,通淋。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XXX)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尺度: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XXX征阳性,XXX征阳性。
4.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革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降低,GPT、转肽酶、胆红素均降低,尤其是直接胆红素降低明显,提示阻塞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CT、MRI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西医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殽杂。
胆囊结石的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标准)
胆囊结石的中医诊疗方案(诊疗标准)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请长按“”给我一个“太棒了”,非常感谢您的支持!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胆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
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
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
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结晶、析出、聚集、成石。
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的分泌。
胆固醇结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中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以及胆汁中的蛋白质促胆固醇晶体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运动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
此外,目前还有一些研究显示,胆囊前列腺素合成的变化和胆汁中钙离子浓度的过高也可能促发胆石形成。
在部分患者中,胆石形成的前提条件是胆泥生成。
所谓胆泥,是由含胆固醇晶体的粘滞的糖蛋白组成。
这种胆泥在超声下可以查见,并且可能是胆绞痛、胰腺炎或胆管炎患者进行辅助检查所能发现的唯一异常处。
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
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1)发作性的胆绞痛,多位于右上腹,或出现钝痛,可放射至背部,持续数小时缓解。
(2)可伴有口苦、嗳气、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有或无右上腹压痛。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
(1)反复发作性的右上腹痛,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可牵涉到腰背部、右下胸、右背、右肩或右肩胛区等部位。
腹痛发生可与高脂、高蛋白饮食有关。
(2)可伴有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引起黄疸,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
(3)辅助检查:超声、腹部CT或核磁共振MRI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4)曾经手术、介入或内镜治疗证实胆囊结石。
具备第(1)~(2)项可诊断,兼有第(3)或第(4)项可确诊。
(二)分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出现明显的腹痛,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呈阵发性,或者持续疼痛陈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胛部和背部放射,可伴有恶心、呕吐,胆囊区压痛,Murphy’s征(+),超声检查诊断或提示胆囊结石。
2.慢性进展期: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度上腹或右上腹不适、隐痛、、嗳气、腹胀、大便不畅等症状。
(三)证候诊断参考《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
1.肝郁气滞证: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
舌苔薄白,脉弦。
2.肝胆湿热证: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3.瘀血阻络证: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
舌质紫黯,脉沉涩。
4.肝络失养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中医医案——胆囊结石(二)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清热利湿法治愈胆石症病案:覃某,男,32岁。
初诊:1991年6月24日。
主诉及病史:行B超查体时发现胆内有结石,遂以碎石术治疗,结石未能排出。
诊查:神倦乏力,溲黄便干。
舌质红,苔黄微腻,脉小数。
辨证:湿热蕴于中焦。
治法:清利肝胆湿热。
方以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味。
处方:茵陈10g 山栀10g 大黄3g(后下)当归10g 柴胡8g 赤芍10g 枳壳10g 炙甘草5g 南沙参15g 蒲公英15g 赤苓15g炙鸡内金15g 5剂患者服上方药尽剂后,于7月13日行B超复查,发现结石由原直径1.5cm变为0.4cm。
嘱再进数剂而愈。
按语此患者于查体时发现胆内有结石,经碎石后未能排出。
就诊时患者无明显症状。
杨老言:胆石症系中焦湿热为病,湿热蕴结,渐炼为石。
治疗以清利肝胆湿热为法,方进茵陈蒿汤合四逆散,加蒲公英清热解毒,炙鸡内金消积除石,辨证正确,用药精当,而效如桴鼓。
1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4集,P446,杨甲三医案。
杨甲三,又名汉鑫,1919年1月生。
江苏省武进县人。
教授。
13岁时受业于常州名医吴秉森先生门下,后又从师针灸大家承澹安先生,于1936年毕业于中国无锡针灸传习班,其后在武进悬壶济世,并受岳翁华庆云先生(常州名中医,尤擅内、妇科)亲传。
1956年由南京调入北京中医学院。
原任北京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主任,附属东直门医院针灸科主任。
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院务委员会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被聘为国家科委医药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北京中医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针灸学会常务委员,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委员会顾问等职。
当选为第三届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
治疗结石的中医处方
治疗结石的中医处方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中医在治疗结石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结石的形成与肝气郁结、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结石的处方:1. 肝气郁结型结石- 处方:柴胡疏肝散-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川芎、香附、郁金、青皮等 - 作用:疏肝解郁,理气止痛2. 湿热内蕴型结石- 处方:龙胆泻肝汤- 组成:龙胆草、山栀子、泽泻、木通、生地黄、丹皮、柴胡、黄芩、当归、甘草等- 作用:清热利湿,泻火解毒3. 脾胃虚弱型结石- 处方:健脾益肾汤-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 作用:健脾益肾,利水渗湿4. 肾气不足型结石- 处方:金匮肾气丸- 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等- 作用:温补肾阳,助阳化气5. 气血瘀滞型结石- 处方:血府逐瘀汤- 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等- 作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6. 饮食调理- 建议:患者应避免高嘌呤、高钙、高草酸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B6和维生素C的食物,以促进结石排出。
7. 生活方式调整- 建议: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日至少2000毫升,以促进尿液稀释,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
同时,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有助于改善身体代谢,预防结石。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结石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患者在使用上述处方前应咨询专业的中医师,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同时,对于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结合现代医学的手术治疗。
胆结石的中医治疗方案
胆结石的中医治疗方案胆结石从西医解剖来细分:有胆囊结石和胆道结石两大类,西医需要开刀治疗。
中医排石的效果对胆道结石这类病,效果非常好,常常可以保守治疗,针灸汤药来排石。
中医分析胆结石,基本分成两大病机:气郁型和湿热型。
患者往往有口苦,咽干,目眩的少阳病机,饮食上也有长期不吃早餐,服用油腻,酒,辛辣等助长湿热食物的习惯。
针对胆道结石急性发作期,患者常有:寒战,高热,胆绞痛和黄疸的联合反应,对此,郝万山老师提出治疗的有效方剂是: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白芍枳壳大黄芒硝郁金海金沙鸡内金金钱草。
如果疼痛严重加元胡。
方剂的构成是大柴胡汤加四金汤。
如果是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的病患,曹培琳老师的方剂是:黄芩15 黄柏15 知母15 金钱草15 生地15 鳖甲15 炮山甲5 茵陈20 青皮15 枳实10 生大黄8 需要每天一剂,服用30剂量,其中的山甲被炒得非常贵,可以去掉。
此方剂可以看成是三黄排石汤的变形,兼顾了气郁和湿热两大病机。
在胆结石静止期,原北京西苑医院曾经有个协定方:四川大叶金钱草30 茵陈芦根蒲公英乌梅各15 柴胡白芍丹皮郁金木香香附陈皮各5,值得注意的是金钱草在各地都有不同的物种,北京和上海,广州的金钱草,都不是同一物种,高明的中医必须懂点药材学。
在处方构思上,提出升清降浊的有原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处方:柴胡5 枳壳5 茵陈12 金钱草30 金铃子9 延胡索9 木香6 郁金9 升麻9 大腹皮9 生大黄6后下。
方剂中两升三降,效果和构思都很巧。
针对辩证为气郁型结石的,原南昌市结石病专科医院曾经有过一个有效率高达96%的配方:郁金15 木香15 黄芩15 茵陈26 川楝子9 虎杖30 玉米须20 做成糖浆每天饭前服用100毫升,方剂也是考虑到气郁和湿热的两大病机并加了虎杖来活血化瘀。
纵观所有的排石方剂中,基本都有清热,利湿,通便降气,行气解郁,入胆经的5类药物。
比如:分析天津某医院的排石协定方:金钱草30 银花30 茵陈20 郁金10 木香10 香附10 枳壳6 厚朴10 海金沙10 鸡内金10 大黄后下6 芒硝6冲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
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
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
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
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
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
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有声影者则表示该处为结石。
(3) CT、MRI 为胆道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更为准确有效的信息,但多在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梗阻作鉴别时应用,不做为诊断胆石症的常规手段。
西医鉴别诊断1.急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为急性上腹痛,多位于中上腹部,呈持续性钝痛、钻痛或绞痛,常阵发性加剧,并向左腰背部放射,常伴中度发热、恶心、呕吐,易与胆石症混淆。
但急性胰腺炎血清与尿淀粉酶明显升高(>500U),而胆石症血淀粉酶也可升高。
但很少超过500U,且胆石症有结石的X线征象。
2.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主要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有进行性消瘦、上腹部持续性钝痛、肝肿大及胆囊胀大等症状,约半数病人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如阻塞性黄疸病人同时可触及胀大的胆囊,对于鉴别胰头癌或壶腹癌与胆石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胆石症虽能引起阻塞性黄疸,但胆囊多因慢性炎症而缩小。
B型超声、CT及MRI等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中医辨证分型:(1)气滞证:证候: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
证候分析:胆石阻滞,肝失条达,阻于胁络,故见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肝气横逆,常易侵犯脾胃,运化失常,故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脉弦为肝郁之象。
(2)湿热证:证候: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痛引肩背,伴沉重感。
高热寒战,口苦咽干,恶心呕吐,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秘结,右上腹压痛,重者肌紧张,拒按,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证候分析:湿热胆石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不通则痛,故见右上腹疼痛,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右上腹压痛拒按,肝气窜络,则痛引肩背;湿热内蕴则高热寒战;口苦咽干为少阳胆经受病之主证;肝木克脾土,脾胃互为表里,则胃失和降,出现恶心呕吐;湿热交蒸,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巩膜黄染;湿热下注膀胱则尿黄;湿热蕴结于肠胃,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则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均为肝胆湿热之征。
(3)脓毒证:证候:右胁剧痛不已,腹胀而满,拒按,寒战高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身目黄染,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证候分析:病在肝胆,结石阻滞,肝郁气滞,不通则痛,故右胁剧痛,腹胀而满,拒按,湿热夹毒,热毒炽盛。
则寒战高热;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少阳胆经病主证;热毒迫使胆汁外溢,故身目黄染;热毒内陷心包,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湿热郁阻阳气,不能外达,则四肢厥冷;舌红绛为热毒入营血之特征;苔黄燥是热毒伤津之表现;脉滑数为热毒内炽之象。
西医诊断标准胆石症与胆囊炎诊断标准:二、治疗(一)中医治疗1、辩证施治:1.1气滞证:右上腹胀满隐痛,或阵发性绞痛,痛引肩背,或伴胃脘部痞满,厌食油腻,舌质淡红,舌苔白或微黄,脉弦细或弦紧治法:疏肝利胆、行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香附10g 枳壳10g 金钱草20g海金沙(包煎)20g 牡丹皮10g 栀子10g 茯苓10g甘草6g 芍药10g 川芎 10g1.2湿热证:右上腹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甚则绞痛难忍,痛引肩背,伴沉重感。
高热寒战,口苦咽干,恶心呕吐,或出现巩膜黄染、尿黄,大便秘结,右上腹压痛,重者肌紧张,拒按,有时可触及肿大的胆囊。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弦滑。
治法:清胆利湿,通气通腑。
方药: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茵陈30g 栀子10g 大黄(后下)10g 柴胡10g郁金10g 金钱草30g 海金沙(包煎)20g 石韦15g赤芍10g 牡丹皮10g 竹茹10g 甘草5g1.3脓毒证:右胁剧痛不已,腹胀而满,拒按,寒战高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身目黄染,甚或神昏谵语,四肢厥冷,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黄连10g 黄柏10g 栀子10g 生地10g丹皮10g 金银花 30g 连翘10g 木香6g枳实10g 芒硝(后下)10g 柴胡10g 茵陈30g金钱草30g 甘草5g2、中成药:消炎利胆片、胆石利通胶囊。
(二)西医治疗胆石症的治疗目的在于缓解症状,减少复发,消除结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发作期宜先行非手术治疗,待症状控制后,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如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应在初步诊断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主要适应证为:初次发作的青年患者;经非手术治疗症状迅速缓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者;发病已逾3天,无紧急手术指征,且在非手术治疗下症状有消退者。
常用的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禁饮食或低脂饮食、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抗感染、解痉止痛和支持对症处理。
2.口服胆酸溶石:由于鹅去氧胆酸(CDCA)效果差,且有肝毒性和腹泻的副作用,现很少应用。
熊去氧胆酸(UDCA)效果优于CDCA,且基本没有副作用,每日剂量8~13mg /kg,疗程一般为半年至两年。
主要用于结石直径<1.5cm的胆固醇结石。
孕妇、肥胖病、肝病及糖尿病患者不宜应用。
3.手术治疗适应证:①胆管结石伴严重梗阻、感染、中毒性休克或有肝脏并发症者;②长期反复发作的梗阻和感染,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③X线造影发现胆道有机械性梗阻(狭窄或结石嵌顿)者;④伴有下列严重胆囊病变者:较大胆囊结石,症状发作频繁,胆囊管结石嵌顿造成积水积脓,急性化脓性及坏疽性胆囊炎,或穿孔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等。
(1)术前准备:①胆道疾病的诊断与手术方案确定后,除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消除顾虑、配合手术治疗外,应了解病人药物过敏史、激素应用情况,以防止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及皮质功能不足造成术中、术后低血压或严重意外。
②应充分了解患者有无严重的内科性疾病存在,尤其老年患者,常有各器官各系统的退行性改变,如心血管疾病等。
术前应与内科合作,改善有关疾病的状况,以增加安全性,也可有针对性地减少这些器官的负荷,达到术后顺利康复。
③测定凝血酶原时间。
黄疸病人多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术前3天应注射维生素K(结合静脉输液,每天给予维生素K1 20~30mg),如仍不能纠正,非急症,宜暂缓手术。
④对新近有胆系感染者,术前2天应予抗生素治疗;对术前有肺部感染者,应在充分治疗后,术前术后亦应使用抗生素治疗;对较大、时间较长的胆道手术者,术前宜用抗生素来预防感染治疗。
⑤对有蛔虫感染者,术前应做驱蛔治疗。
⑥作有关辅助检查。
应全面地了解肝功能,对乙肝五项也应测定,测定肾功能,做胸透、心电图等检查,以便了解其他疾病存在与否,并及时处理。
⑦手术前应禁食,必要时可进行胃肠减压。
急症手术要求在4~6h内作好各种准备,以保证急症手术的施行。
(2)手术方法:①胆囊切除术:是胆囊结石、急慢性胆囊炎的主要外科治疗方法,可彻底消除病灶,手术效果满意。
手术方法有两种:由胆囊底开始的所谓逆行法和自胆囊颈开始的顺行法胆囊切除术,多采用前者。
此法可避免胆管误伤,而后者出血少,但如胆囊周围炎症水肿严重时,手术常有困难。
对适合病例,可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③胆总管探查引流术:是治疗胆管结石的基本方法。
胆石症通过积极的治疗预后良好,当合并胆囊穿孔、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或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时预后较差。
5. 预防预防胆结石的发生,必须少食糖。
1.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寄生虫感染。
2.宜进食低脂肪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可食猪瘦肉、鸡肉、鸭肉、蛋清。
3.忌食油炸食物、动物脂肪及内脏,慎食蛋黄、鱼、甲壳类动物。
4.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5.饮食调理饮食治疗的目的是达到抑制结石的生成和缓解结石梗阻引起的疼痛。
四、疗效判定标准:1. 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
影像学检查结石消失。
2.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减轻,影像学检查结石明显减少达1/2以上,或结石变小在1/2以上者。
3.有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
影像学检查结石较治疗前减少或变小者。
4. 无效:症状和体征有减轻或无变化。
影像学检查结石无改变者。
五、中医难点分析胆胀病机复杂,多伴兼症,病人入院时多伴有腹痛(剑突下绞痛),寒颤高热和黄疸,病情危笃,单一疗法难以有效,单纯予以中医药治疗轻者贻误治疗,重者危及生命,故必须急则治标,予以西药控制病情后,可考虑中医药治疗。
六、中医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