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第12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
1、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2、人际关系心理学:是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的客观事实和规范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
的研究方法和知识探讨人际关系心理方面客观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本质上,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形成的社会心理学分支或应用心理学分支学科。
3、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第二章:
1、人际特质:心理学家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个体的人格体系形成过程中,
形成了其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称之为人际反应特质。
2、符号相互作用论:又称象征性交往理论,是一种强调人类生活和行为意义的社会生活理
论观。符号相互作用论重视语言符号在交往中的作用,强调对他人行为倾向的预测、估计,要求人们按照自己在交往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来行事,并注重行为效果的反馈。3、自我呈现论:是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自我呈现也可称为
印象管理。是在戈夫曼以及其他人广泛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观点。它属于社会相互作用理论中的一种,主要阐述人际交往中的自我暴露问题。
4、公平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这种理论旨在社会比较中探讨个人所作的
贡献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之间如何平衡的一种理论。它侧重于研究公平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是社会交换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5、归因:是一个观察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
6、归因理论:是关于知觉者推断他人与自己行为的一组理论。它侧重于对人的活动因果关
系进行分析。人们通过这种理论来理解、预测和控制他们的环境,以及随这些环境而出现的行动,从而达到有效地控制人际关系的目的。
7、通俗心理学:是海德提出来的,海德认为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心理学家,都有一些关于人
类行为因果解释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是由生活经验积累形成的,就叫作通俗心理学。
8、社会测量法:又称为社交测量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莫雷诺创立的一种用来测量群体成
员之间人际关系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从群体的角度,定量地提示整个群体以及各成员在该群体内的好感、反感、冷漠等情感关系。
第三章:
1、态度:是人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
2、认知失调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研究认知各元素之间的
关系。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元素之间的关系有三种:认知无关、认知协调、认知失调。该理论认为人们会由于认知失调而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各个认知元素之间的失调程序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不一致的认知数、协调的认知数、重要性。
3、参与活动法:参与活动要求人们通过活动来改变自己的态度。人们的态度往往在交往中
体现出来,并在交往中得到别人的启发和教育,从而改变。
4、登门拜访:是一种转变的方法。这种方法认为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请
求开始,然后向大请求过渡,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5、团体规定论:是一种态度转变的方法。它认为群体所具有的公约、规章、准则等可以有
效改变人们的态度。这样,我们可以利用群体的纪委来要求各个成员,使他们改变态度,与群体保持一致。
6、全面宣传法:一般来说,要改变个体的态度,既要进行积极方面的宣传,又要进行消极
方面的宣传。把正反两方面的宣传结合起来,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态度。这就是全面宣传法。
7、睡眠者效应:一则沟通的说明力随着时间而增长,这个效应就称为“睡眠者效应”。“睡
眠者效应”的本质在于人们往往把信息本身和沟通者分离开来,而且人们遗忘沟通者要比忘记沟通内容更快一些。
8、
.****** 中国最庞大的数据库下载
第四章:
1、认知:是人对于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认知是态度的一部分,是关于态度对象
的任何思想、信念和知识等。
2、认知失调:如果一个人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
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是认知失调。人们会因为认知失调而体坐到一种不愉快的驱力状态。
3、承诺升级:一个人在数个备择方案中选中一个方案,作出了决定。当衽这个方案之后,发现它是一个拙劣的方案,但他仍会坚持自己作出的决定,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投入到导致失败的行动过程中去。这种现象称为“承诺升级”
第五章名词解释:
1、人际印象(人际印象形成):是指认知的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
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这种整体印象实际上就是我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对他人外表、特质、情绪特点和行为方式的整体印象。
2、平均模式:是安德森提出的,该模式认为,知觉者是通过把所有单个特质评估的值平均
起来形成一个总的印象的。在平均模式中,所追加的新信息其效用要取决于它比已有的印象更好一些还是更坏一些。
3、优先效应:也称为首因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呈现顺序中,首先呈现的信息比后来呈现的
信息在印象形成中有更大的权重。
4、新近效应:也称为近因效应,即我们所获得的最新的信息会对于形成的印象有强烈的影
响。
5、晕轮效应是指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与这种印象
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做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6、定型:是认为某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所有成员拥有同样的某些特质或特点的信念。它能强
烈影响个体加工输入的社会信息的认知架构。定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年龄、地域、心理疾病、癖好、毕业的学校等方面。
7、自我实现预言:是指人们能够使得其他人按照人们对这些人的期望来行动。
8、印象管理:是试图控制他人对我们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
9、自我表现:是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向他人显示自己,以达到印象管理目
的的技术。自我表现的目的是在他人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印象。
第六章:
1、人际知觉:是人体试图了解周围人们的认知过程。
2、身体语言:我们的心境和情绪常常反映在身体的姿势,位置和动作中。来自于它们的非
言语线索,称为身体语言,它为我们提供了有关他人的多种有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