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合集下载

《经济学原理:短期经济波动》

《经济学原理:短期经济波动》

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一.菲利普斯曲线 1. 菲利普斯曲线的由来 2. 总需求、总供给和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说明,短期中出现的通货膨胀与失 业的组合是由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使经济沿着短 期总供给曲线变动; 因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使总需求曲线移 动,所以它们可以使经济沿着菲利普斯曲线移 动;
货币供给
物价水平
总需求 AD1
AD2
r1
2,支出增加 货币需求
MD2
r2 1,政府购买
AD3
4,挤出效应部分抵消 了总需求的增加

升0
MD1
央行固定货币量
货币量
增加总需求
0
产量
图:挤出效应
第34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6. 税收变动 减税增加了消费支出,就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样,增税抑制了消费支出,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 动;
物价水平
长期总供给
P1 物价水
平变动 P2
不影响长期中物品与 服务的供给量
0
自然水平
产量
图:总需求曲线
物价水平
LRAS1990 LRAS2000 LRAS2010
货币供给增长 总需求曲线移动
技术进步使长期 总供给曲线移动
P2010
持续的通货 膨胀
P2000
P1990
AD1990
AD2010 AD2000
二.运用政策来稳定经济 1. 支持积极稳定政策论 凯恩斯(及其许多追随者)认为,总需求的波动主要是因为非理性的悲观主义者与乐观主义者; 从原则上说,政府可以调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以对这些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情绪做出反应,从而稳 定经济; 2. 反对积极稳定政策论 反对者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有时滞; 3. 自动稳定器 ① 最重要的自动稳定器是税制; ② 政府支出也作为自动稳定器发挥作用;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

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经济学原理是指在经济学范围内,对人类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进行系统分析、阐述经济规律、解释经济现象的一般性原则和基本理论。

宏观经济学是指对整个经济体制和经济活动的总体分析、研究和预测。

以下将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下原理:一、经济增长原理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增加的过程。

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的原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和资本积累。

劳动生产率提高是指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产品数量增加,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来实现。

资本积累是指企业和个人通过储蓄和投资来增加生产资本的数量,从而增加生产规模和产出量。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力。

二、货币原理货币是现代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交易媒介、计算单位和价值储存器。

货币在经济中的发挥效用是在于货币的增长速度要和商品和服务的生产相匹配,因为货币的增长速度过快会导致通货膨胀,货币的增长速度过慢则会导致经济增长的乏力。

货币供应量的调整控制以及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经济原则。

三、失业原理经济稳定增长不仅涉及到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高,还需要解决人民就业的问题。

失业原理是针对宏观经济中劳动力的失业现象的解释。

它分为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对应的是经济结构变化的改变,原职业岗位的消失、替代或改变,而没有相应的新的工种可以提供让失业的劳动力重新就业的机会;摩擦性失业则是就业空缺和求职工人之间信息沟通的问题,导致就业岗位需要的人员和找到工作的人员的时间、地域等方面上的错配。

减轻失业需要政府有针对性推出减税、扩大公共支出以及资本市场政策等多种措施。

四、通货膨胀原理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上涨的过程。

通货膨胀来源主要是货币过量发行而货币需求不足引起的通货膨胀和供需失衡引起的通货膨胀。

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周期

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周期

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和经济周期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稀缺性:资源有限,但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进行选择,这就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

2.机会成本: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3.供给:生产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4.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5.市场均衡: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的点,该点上的价格和数量是市场上供求平衡的结果。

6.通货膨胀:一般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上涨。

7.通货紧缩:一般指整体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下降。

8.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二、经济周期1.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是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就业的波动。

2.扩张阶段:经济活动扩张,产量增加,就业上升,价格水平上升。

3.顶峰:经济活动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下滑。

4.衰退阶段:经济活动减缓,产量减少,就业下降,价格水平下降。

5.谷底:经济活动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复苏。

6.复苏阶段:经济活动逐渐恢复,产量增加,就业上升,价格水平上升。

7.政府干预: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周期,使其保持在稳定增长的状态。

8.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等。

三、中学生发展相关知识点1.经济学原理:了解经济学基本原理,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经济素养,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

2.理财观念:学会理财,合理安排自己的消费和储蓄,为未来的人生做好准备。

3.投资知识:了解投资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自己的财富增值。

4.创业指导: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社会保障:了解社会保障制度,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

6.国际经济:了解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习题及方法:1.习题:如果一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那么以下哪个因素最可能导致该需求曲线的移动?A)收入增加B)价格下降C)消费者偏好改变D)相关商品价格变动方法: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

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1-2章)

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篇导言第1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概念题1.稀缺性稀缺性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也就是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的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的科学。

其中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单个经济主体面对既定资源约束时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的研究。

3.效率效率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比值或者是效益与成本比值,比值大效率高,比值小效率低。

它与产出或收益大小成正比,与投入或成本成反比。

4.平等平等是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按其所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不存在永恒的公平;它也是一个客观范畴,尽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内涵不同对其的理解不同,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客观性。

5.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种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而未用于其他用途所放弃的最大预期收益。

其存在的前提条件是:①资源是稀缺的;②资源具有多种用途;③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

6.理性人理性人是指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是经济研究中所假设的、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典型理性行为的经济活动主体.7.边际变动边际变动是指对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激励是指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由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而资源配置实际上就是决定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过程。

10.产权产权是指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其所交易东西的所有权,即人们在交易活动中使自己或他人在经济利益上受益或受损的权力。

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现象分析

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现象分析

经济学原理与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旨在研究有限资源的分配与使用。

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都能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经济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供求关系、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和经济周期等基本原理,经济学可以为现实经济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出发,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原理分析实际的经济现象。

一、供求关系与市场机制一是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

供给与需求的互动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及市场的资源配置。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特定价格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供给是指生产者在特定价格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当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时,价格会上涨;当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会下降。

这一供求模型是解释价格波动的基础。

二是均衡价格与市场出清。

供求关系的交点即为市场均衡价格,在这一价格下,市场上所有的供给都能被需求消化,市场处于 “出清”状态。

若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市场上将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价格下跌。

反之,若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市场上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价格会上涨,直到市场重新达到均衡状态。

三是价格弹性与市场反应。

供求关系中的弹性概念描述了价格变化对供给和需求的敏感程度。

价格弹性越大,供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越显著。

例如,奢侈品的需求弹性较大,价格略有下降就可能导致需求量大幅增加,而必需品如食物的需求弹性则较小,即便价格上涨,需求量也不会有明显减少。

二、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性一是机会成本的概念。

机会成本指的是为了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的其他可能选择的最大价值。

在经济决策中,机会成本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政府,所有经济主体在进行选择时,都需要权衡各种可能选项的机会成本。

例如,当企业选择投资于新技术时,放弃了投资于市场扩展的机会,后者就是其机会成本。

二是资源稀缺与选择的必要性。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源于资源的稀缺性。

由于资源有限,而人类的欲望无限,社会需要通过选择来决定资源的最优配置。

经济周期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经济周期的周期性特征分析

经济周期的周期性特征分析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呈现的周期性波动,这种波动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

经济周期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对国家政治、外交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分析经济周期的周期性特征。

1. 经济周期的原理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经济活动中存在着波动性需求和生产率呈现间歇性的下降,从而使得经济活动整体出现一定的周期性波动。

根据经济周期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它呈现出周期性、非线性和不确定等特征。

其中,周期性特征是经济周期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特征,表现为经济活动呈现起伏波动。

2. 经济周期的周期长度经济周期的长度是指经济周期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一般情况下,它是由繁荣期、衰退期、萎缩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组成。

经济周期的周期长度与行业性质、国家特征、政策变化、科技发展等因素有关。

但是总的来说,周期长度呈现的是长短不一、不稳定的特征。

3. 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指的是经济周期波动的程度大小,也就是经济周期的震荡幅度。

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变化存在较强的关联。

一般而言,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大,经济的弹性则小,而波动幅度小,经济的弹性则较大。

4. 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经济周期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

从经济周期的分类来看,由于每一种经济周期之间的主要身份和特征不同,产生经济周期变化的因素也必定不同。

所以,通过结合经济周期的类别来观察影响经济周期的因素是十分有必要的。

5. 经济周期的作用经济周期的主要作用有:破坏效应、反映市场风险、物价去除、政策自适应性等。

在具体实践中,经济周期可以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借鉴,可以指导企业和个人的投资决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进行财务规划等。

6. 经济周期的应对措施由于经济周期的变化对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应对策略和措施来进行应对。

其中,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方式来调节市场。

经济学的10大原理

经济学的10大原理

经济学的10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的原理这一原理指出,人们在做决策时需要面临资源有限的情况,因此他们不得不在不同选择之间进行权衡取舍。

2.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是指由于做出其中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替代选择。

这个概念告诉我们,决策者不仅要考虑一种选择的直接成本,还要考虑放弃其他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3.边际量的重要性边际量是指增加或减少一种行为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边际量的概念告诉我们,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额外的收益和成本,而不仅仅是总收益和总成本。

4.贸易能够使每个人都受益这一原理指出,通过贸易,人们可以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之间交换商品和服务,从而产生互利的效果,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5.市场能够有效分配资源市场是一种自由的机制,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和数量,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

市场的参与者通过追求自身利益来最大化社会福利。

6.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尽管市场有自我调节的机制,但政府在市场中也有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和法律来保护市场的竞争和公平,以及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7.经济周期和波动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复苏和衰退等阶段,这些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货币供应、投资水平和政府政策等。

8.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权衡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

这个曲线描述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低通货膨胀率往往和高失业率相对应。

9.经济增长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是指国家或地区产出总值的增长。

经济增长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技术变革、资本积累和劳动力提高等因素实现。

10.政策的边际效应政策的边际效应是指政策改变对经济行为和结果的额外影响。

政策制定者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政策的边际效应,以避免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总结起来,经济学的10大原理涵盖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机会成本、边际量、贸易、市场分配、政府作用、经济周期、通货膨胀与失业、经济增长和政策边际效应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中叶以来经济学界的一种主流思想体系,它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为代表。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当代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需求决定经济活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经济活动的决定因素是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可能导致产能过剩和经济衰退。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

二、政府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干预经济活动,以解决市场失灵和经济波动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总需求,通过减税来提高消费者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通过货币政策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借贷条件等。

这些政策措施旨在通过增加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失业问题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了失业问题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中常常存在着自发性的失业,这是由于需求不足导致企业减少生产和雇佣。

为了解决失业问题,凯恩斯主张通过扩大总需求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实现充分就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利率和投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利率是影响投资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认为,降低利率可以提高投资水平,因为较低的利率可以减少企业借款成本,从而鼓励更多的投资。

因此,货币政策应该通过调整利率来刺激投资活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五、经济周期和波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周期和波动的解释也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

凯恩斯认为,经济波动是由总需求的波动引起的,而非自我调节的市场力量。

因此,政府应该在经济低迷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来刺激需求,以平衡经济波动。

六、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强调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

凯恩斯认为,通过调整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政府可以实现更加平等和公正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总结起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需求决定经济活动为核心原理,主张政府积极干预经济,关注失业问题,通过调节利率和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以解决经济波动和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学十大原理生活例子

经济学十大原理生活例子

经济学十大原理生活例子引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管理资源的学问,它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经济学的十大原理是解释经济现象的基本原则,它们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人和整体经济行为的规律。

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些原理,并展示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第一条原理:人们面临权衡取舍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面临需要做出选择的情况。

例如,当我们有一定的收入时,我们可以选择花在购买物品上或者存起来。

这种选择涉及到我们如何权衡不同的选项,并决定哪个选项对我们来说更有价值。

第二条原理:成本的概念成本是我们做出选择时要付出的牺牲。

例如,当我们花费一小时时间在社交媒体上浏览时,这意味着我们放弃了用这段时间做其他事情的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时间成本是浏览社交媒体所放弃的其他活动。

第三条原理:理性人做出辅助决策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的,他们会根据他们的利益做出决策。

例如,当我们购买商品时,我们会根据我们的偏好、需求和预算来做出选择。

理性人会选择他们认为对他们来说最有利的选项。

第四条原理:人们对激励作出反应人类行为通常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例如,当一个公司提供了一个优惠的销售促销活动时,人们会更倾向于购买该产品。

激励是经济活动中的重要驱动因素,它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第五条原理:贸易可以使所有人受益贸易可以创造价值,使每个参与者都受益。

例如,通过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一个国家可以获得其他国家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丰富人们的选择。

贸易能够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带来更多的机会。

第六条原理: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好方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是一个买方和卖方进行交易的场所,他们通过价格协商一致达成交易。

市场经济能够根据供求关系自发调整价格和生产水平,从而有效地分配资源。

第七条原理: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尽管市场可以有效地分配资源,但有时政府的干预也是必要的。

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法律和规定来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公平竞争,防止市场垄断。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原理篇一:曼昆-经济学原理-概念归纳曼昆《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归纳——上下册一、经济学十大原理1、稀缺性: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

4、平等: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起目标的人。

6、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微小的增量调整。

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7、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劳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8、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9、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0、市场势力:一个经济活动者(或经济活动者的一个小集团)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1、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12、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14、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就是生产这类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5、循环流向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16、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一个经济在可得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所能生产的产量的各种组合的图形。

17、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18、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

19、实证表述:企图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观点。

20、规范描述:企图描述世界应该如何运行的观点。

三、绝对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21、绝对优势:根据生产率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2、比较优势:根据机会成本比较一种物品的生产者。

23、进口: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

24、出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

四、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25、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

经济学原理总结

经济学原理总结

经济学十大原理稀缺性:社会资源的的有限性,不能生产人们希翼拥有的所有物品和劳务。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效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平等:将这些资源的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抛却的东西机会成本: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抛却的东西原理三:理性人考虑边际量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实现其目标的人。

边际变动:对行动计划的弱小增量调整。

理性人通常通过比较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来做出决策。

原理四: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诸如惩罚或者奖励的预期。

原理五:贸易可以使每一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

通过与他人交易,人们可以按较低的成本获得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务。

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种类更多的物品和劳务。

( 对贸易中受益少的人补贴)原理六: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亚当·斯密《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经济参预者受利己心所驱动,而市场上这只“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心去促进总体的经济福利。

原理七: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1、政府实施规则并维持制度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2、促进效率或者促进平等促进效率方面: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情况。

原因: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或者一小群经济活动者) 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促进公平方面:消除福利的巨大不对称。

原理八: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生产率:每一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数量。

与生活水平成正相关。

影响生产率的因素(生产要素,以后章节有具体表述)原理九: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原理十: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经济周期(波动):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无规律的、大部份无法预测的波动。

经济学基本原理

经济学基本原理

经济学基本原理经济学基本原理是指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理论和原则。

这些原理是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和解决经济问题时总结出的经验法则和普遍规律。

以下是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概述:1. 稀缺性原理:资源是有限的,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

因此,人们需要面临选择的问题,必须在有限的资源中做出取舍。

2. 机会成本原理: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价值的机会即为机会成本。

人们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机会成本。

3.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边际效益是指通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或服务所获得的额外效益。

边际效益递减原理指出,随着消费或生产的增加,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4. 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应当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来进行专业化生产。

通过专业化生产和贸易,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5.需求和供给原理: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是指卖家愿意出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和供给的平衡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量。

6. 价格变动原理:价格的变动会引起需求和供给的变化。

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减少,供给增加;价格下跌则会导致需求增加,供给减少。

7.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原理:在决策过程中,应该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只有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才应该进行该项决策。

8. 企业盈利原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应该在成本和收益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

9.经济周期原理:经济活动存在周期性波动,包括繁荣期、衰退期和复苏期。

经济政策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状况来调整。

以上是经济学基本原理的一个简要概述,这些原理在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决策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深入浅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深入浅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深入浅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深入浅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资源利用和分配的社会科学。

它不仅关注经济体系的运转机制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将经济原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

本文将从深入和浅出的角度,探讨经济学原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一、供需关系:充分竞争市场与短缺资源问题供需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它描述了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定价以及资源的分配方式。

在充分竞争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的交互作用决定了最终的产品价格和数量。

然而,现实中往往存在资源短缺的问题,这给供需关系带来了挑战。

例如,当某种稀缺资源的需求增加时,供给无法迅速适应需求的增长,价格就会上涨。

这给消费者带来负担,并可能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供需关系,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办法,如提高生产效率、资源优化配置等,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

二、机会成本:选择与机会之间的权衡机会成本是指当做出某种选择时放弃的最高价值的选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无数个选择,并需要在不同的利益之间进行权衡。

经济学原理中的机会成本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了选择背后的代价。

以个人为例,当一个人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他却决定放弃该工作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时,他所面临的机会成本就是失去了那份工作所带来的稳定收入和福利。

经济学家通过研究机会成本,让我们更加理性地评估不同选择之间的利弊,为个人和社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三、边际分析:量化变化的效果与成本边际分析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研究的是逐渐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的变化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通过边际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决策背后的效果与成本。

以企业为例,当企业决定增加一台生产设备时,边际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评估额外一台设备对总产量和总成本的影响。

当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效益时,企业将停止增加设备,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边际分析在众多领域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并成为决策时的重要工具。

四、经济周期:经济波动与扩张的起伏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中周期性的波动,由经济活动的增长和衰退构成。

经济周期与经济学原理

经济周期与经济学原理

经济周期与经济学原理经济周期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波动,还是某些力量(如投资者的心理、银行信贷政策等)人为干预的结果?这是一个长期困扰经济学家的难题。

然而,随着经济学的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周期与经济学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文将从经济周期的定义、原因、影响等方面,深入探讨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周期中的应用。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通常是指一个经济体在一段时期内经历的经济增长波动。

这种波动通常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的起伏,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低谷。

经济周期通常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因素引起,如市场需求、生产成本、政策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会导致经济体中的某些行业或地区出现增长放缓或衰退,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

二、经济周期的原因1.市场需求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市场需求增加时,某些行业或地区会出现快速增长,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的增长。

然而,当市场需求减少时,这些行业或地区的增长速度会放缓,甚至出现衰退,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

2.生产成本变化:生产成本的变化也会导致经济周期波动。

例如,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或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都可能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决策。

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某些行业或地区的增长放缓,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的增长速度。

3.政策变化:政策变化也会对经济周期产生影响。

例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调整可能导致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行为。

这些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加剧或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

三、经济学原理在经济周期中的应用1.供需原理:供需原理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供需关系决定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市场需求增加时,供给不足可能导致价格上涨;当市场需求减少时,供给过剩可能导致价格下跌。

供需原理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行业或地区在经济周期中会出现增长波动。

2.投资与消费: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在经济学中,投资是指企业购买新的设备、厂房等生产资料的过程;消费则是指个人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行为。

60个有趣的经济学原理

60个有趣的经济学原理

60个有趣的经济学原理1.边际效益递减原理:随着消费或生产的增加,每单位的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少。

2.供需平衡原理:当供应与需求量相等时,市场将达到平衡。

3.地租原理:土地的价格取决于其稀缺性和对使用者的经济效益。

4.比较优势原理:国家或个体应该专注于他们的相对优势领域,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5.消费者剩余原理:消费者愿意为一件商品支付的价格高于他们真正支付的价格,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6.生产者剩余原理:生产者愿意以低于他们要求的价格出售商品,所产生的剩余价值。

7.福利效果原理:经济政策的决策应该考虑到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8.机会成本原理:为了获得其中一种利益,必须放弃其他可能的利益。

9.波动原理:经济活动会随着时间而波动,包括经济周期的周期性波动。

10.信息不对称原理:买方和卖方在交易中可能不拥有相同的信息,这可能导致市场失效。

11.隐形成本原理:对于项决策或行为,除了直接的成本外,还应考虑间接的、不容易量化的成本。

12.激励原则:人们的行为会受到激励和奖励的影响。

13.市场失灵原理:市场可能无法有效分配资源,需要政府干预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

14.分配原理:资源应该根据公正和效率的原则进行分配。

15.边际成本原理:决策应该在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之间进行权衡。

16.价格弹性原理:价格变化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

17.现金流量原理:管理资金流量和现金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18.外部性原理:一些行为或决策的结果会影响不直接参与的第三方。

19.供给链原理:产品或服务通过供应链流程的各个环节从生产者到最终消费者。

20.劳动分工原理:按照各自的专长和优势分工合作,可以提高整体效率和产出。

21.市场机制原理:市场通过价格和供需关系来调节资源分配。

22.外汇原理:国际贸易和外汇汇率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23.学习效应原理:人们通过经验和学习逐渐改变行为和决策,提高效果。

24.薪酬原理:工资和报酬相对于工作的需求和供给决定。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精排版)

经济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精排版)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一、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1.稀缺性:社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生产人们希望拥有的所有物品与服务(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3.效率: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

4.平等:经济成果平均地分配给社会成员。

5.机会成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

6.理性人:系统而有目的地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其目标的人。

7.边际变动:对现有行动计划的微小增量调整。

8.激励:引起一个人做出某种行为的某种东西。

9.市场经济:当许多企业和家庭在物品与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时,通过他们的分散决策配置资源的经济。

10.产权:个人拥有并控制稀缺资源的能力。

11.市场失灵:市场本身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情况。

12.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影响。

13.市场势力:单个经济活动者(群体)对市场价格有显著影响的能力。

14.生产率:每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与服务数量。

15.通货膨胀:经济中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16.经济周期:就业和生产等经济活动的波动。

二、经济学十大原理(一)人们如何做出决策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

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改变自己的行为)。

(二)人们如何相互影响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和相互依赖性可以是互利的)。

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协调经济活动)。

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中的平等程度)。

(三)整体经济如何运行8.一国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服务的能力(生产率是生活水平的根源)。

9.当政府发行了过多的货币时,物价上升(货币量增长是通胀根源)。

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一、要点1.模型一,循环流量图:一个说明货币如何通过市场在家庭与企业之间流动的直观经济模型。

述评西尼尔纯粹经济学的四条基本原理

述评西尼尔纯粹经济学的四条基本原理

述评西尼尔纯粹经济学的四条基本原理引言西尼尔(Lu dw ig vo nM i se s)是20世纪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原则,其中,《纯粹经济学》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围绕西尼尔纯粹经济学的四条基本原理展开阐述和评述。

第一条基本原理:个人行为及其动机西尼尔主张经济活动的根源在于个人的行为和动机。

他认为,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是经济行为的基础,自利行为的竞争和合作将推动市场活动的进行。

这一观点提醒我们,在研究经济现象时,需要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个体的行为动机。

第二条基本原理:稀缺性及其经济计算西尼尔认为,人类面临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是无限的,这就是稀缺性的本质。

他提出了经济计算的重要性,主张通过经济计算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社会福利。

西尼尔的这一观点,对于我们理解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合理性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三条基本原理:货币、价格与市场西尼尔强调货币的作用,在他看来,货币是市场交换的媒介和计量单位,是现代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价格的形成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竞争能够自动调节价格,从而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这一原理使我们意识到市场机制的重要性,并理解了货币和价格在经济中的作用。

第四条基本原理:经济周期及其波动西尼尔对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的研究,是《纯粹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主张经济波动是由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而不是由自由市场的缺陷引起的。

通过对经济周期的分析,他对货币政策的合理性提出了相关建议。

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结论西尼尔纯粹经济学的四条基本原理无疑对经济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从个体行为、稀缺性、市场机制和经济波动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尽管在当前经济学领域,还存在着其他学派和理论的争议,但西尼尔的贡献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和评述,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西尼尔纯粹经济学的四条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为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

经济周期论【精选文档】

第七章 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是研究另一种长期宏观经济现象——经济波动的理论。

本章分三节展开,第一节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和各种经济理论对经济波动根源的认识;第二、三节分析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其中,第二节利用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分析经济波动传导的机制,第三节简要介绍实际商业周期理论,分析实际冲击产生经济波动的机理。

第一节 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及其原因本节简要介绍经济周期的概念、类型和动因,使我们对经济周期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为后两节进一步分析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作准备.一、经济周期的概念关于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s ,又译为商业循环)的含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要数凯恩斯和密切尔。

凯恩斯说:“循环运动是指当经济体系向上前进时,促使其上升的各种力量初则逐渐扩大,相互加强,继而逐渐不支,到某一点时,向下力乃代之而起,向下之力最初也是逐渐扩大,互相加强,发展到极致,又会逐渐衰退,最后也让位于相反的力量。

”①美国经济学家密切尔(W 。

C 。

Mitchell )说:经济周期是以商业经济为主的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波动,一个周期是有很多经济活动的几乎同时扩张,机制已普遍的衰退、收缩与复苏所组成的,而且是重复的出现。

②一般认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图7-1是一个典型的表示经济周期的曲线图.①John Maynard Keynes,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pp313~314. 参见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3月新2版第271页,或者,《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重译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4月出版,第325页。

② 密切尔,《经济周期问题及其背景》,美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27年,第468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
引言
• 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这两个词描述的都是经济总 量起伏变化的现象。前者对应的英文是Business Cycle(或Economic Cycle),后者对应的是 Business Fluctuation(或economic Fluctuation)。
• “周期”一词更容易让我们联想到“机械波”、
GDP增长率
图9-2: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与我国名义GDP增长率 (本图对原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
9.1对经济周期的描述
4 3 2 1 0 -1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 -3
图9-3:我国通货膨胀率与我国名义GDP增长率 (两组数据都经过了标准化处理)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内在矛盾,也就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 中更为具体提出的,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 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 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 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如果这些商品 不能顺利卖出去,资本家就不能获取剩余价值, 再生产活动就会受阻。于是发生了生产的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 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特定生产方式下所 产生的历史现象。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经济危 机不会发生,只有当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后经 济危机才具有了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在简单的商 品流通中还无法转变为现实,而只有在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才能从可能转变为现实。
• 一个经济周期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和两个转折点,
即:扩张(expansion)和衰退(recession)两个 阶段;波峰(peak)与波谷(trough)两个转折点,
其中,波谷和波峰分别是整个经济周期的最低点 和最高点,而扩张是从波谷到波峰的过程,衰退 是从波峰到波谷的过程。
9.1对经济周期的描述
9.2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与近代的 经济周期理论
•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 9.2.2 近代的经济周期理论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 背景: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源自对 “经济危机”的恐惧,因此他们努力解释为什么 会有经济危机,下一次经济危机会不会发生?什 么时候会发生?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9.2.2 近代的经济周期理论
通货膨胀率 GDP增长率
9.1对经济周期的描述
15 10
5 0 -5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10 -15 -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 长率的波动情况
GDP增长率的波动情况
图9-4:我国全社会谷底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波动幅度的比较 (为凸显出波动的成分,本文用原始数值减去各自的均值)
实际GDP 波峰 衰退Leabharlann 波谷波峰波峰
衰退 扩张
扩张 波谷
图9-1 经图济9-1 经周济周期期过过程程
趋势 时期
9.1对经济周期的描述
• 除了关于GDP变动的描述之外,经济周期还有两 个显著的特点。:
(1)各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动” 现象。比如,当经济衰退时,失业率会增加;当 经济高涨时,失业率会下降。即二者之间呈现出 密切的负相关变化。如图9-2、9-3所示:
(1)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西斯蒙第(1773~1842)
提出了“消费不足论” 。
内容:一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大生产摧毁了小 生产,导致消费能力降低;二是资本家采取了薄 利多销等措施,导致工资进一步降低,因此消费 能力下降;三是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总是 导致今年的生产大于去年的生产,但工人的消费 有限,最终是个人消费不足。
9.2.2 近代的经济周期理论
• 进入20世纪之后,经济学家们将当时物理学对机 械波的描述方法和解释理论套用在对经济周期的 解释上,认为经济周期也有“较为固定的波长”。 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 1939)界定了三种不同波长的经济周 期。
– 首先是3~4年的短期波动,因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 (Joseph Kitchin)最先发现该周期,因此又被称为“基 钦周期”。该周期是由于商业存货的变化而造成的。
(2)虽然各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联动” 现象,但不同变量的波动幅度并不相同。例如, 投资支出的波动幅度就要大于GDP的波动幅度。 如图9-4:
9.1对经济周期的描述
2.5 2
1.5 1
0.5 0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0.5 -1
城镇登记失业率 (%)
“周期函数”等不断地而且是严格地重复自己的 现象,所以我们用一个波幅、一个波长就可以完 全描述它们的过去并预知它们的未来。而“波动” 一词体现的则是一种“无规律”的运动现象。
9.1对经济周期的描述
•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指生产、就业以 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周期性而无规则的上下波动。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其实是资本主义的框架 内解决其基本矛盾的一种方式,因此每次危机以 痛苦的方式将供求重新拉回平衡,因此危机孕育 着复苏的力量。而周期的长度,马克思认为取决 于固定资本更新的平均时间(特别是大工业中最有 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决定了经 济周期的长短。
9.2.1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理论
(2)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杰文斯(1835-1882)提出
了“太阳黑子说”。
该理论认为,农作物的生长依存于天气,而 天气在很大程度上依存于太阳的周期变化,因此 随着太阳黑子的周期变化,社会的农作物产量就 会发生周期性变化,随之农产品的价格也周期变 化。而农业又是其他产业的基础,所以导致了整 个社会产出的周期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