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扑异构酶的功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步:酶与T-segment和ATP结合,形成一 个“夹钳”抓住了T-segment;
第4步:T-segment穿过G-segment被切开后来自百度文库形成的缺口;
第5步:G-segment被重新连接,T-segment 被释放。
ATP水解后,夹钳打开,酶进入一个新的循 环。
拓扑异构酶的功能
尽管每种拓扑异构酶在哺乳动物DNA代谢 中的分工还不清楚,但是丢失拓扑酶I、IIb (很有可能也包括IIa)、IIIa中的任何一个 都是致命的,表明每种酶都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对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的研究都表明拓扑 异构酶I出现在转录复合物和复制复合物中, 说明该酶通常提供RNA和DNA聚合酶沿 DNA前进时所需要的DNA旋转。
架发生转酯化反应。结果是形成一个瞬时的反应 中间产物,涉及到蛋白质与DNA骨架的共价连接。 基于对拓扑异构酶I与DNA组成的复合物进行结构 分析获得的数据,该酶对DNA切割的模型可能如 下图所示。拓扑酶与DNA的连接可能发生在DNA 断裂处的3'末端(拓扑异构酶I),也可能发生在 断裂处的5'末端(拓扑异构酶II)。在拓扑异构酶 I与DNA组成的共价复合物中,DNA缺口的5'末端 的与酶的结合不紧密,这使得被切开的DNA链可 以绕未被切开的链旋转,从而改变DNA超螺旋的 状况。
图:拓扑异构酶I切割DNA模型。酪氨酸723参与了共价键的形成,而其它 活性位点的氨基酸可能参与了切割过程。
与I型酶相对比,II型酶以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的 形式发挥作用,并且其催化功能需要ATP。现在 推测的II型酶作用模型如下:先是酶的二聚体与 DNA双链结合,然后在ATP的存在下与另一个 DNA双链结合。对第一个DNA双链的切割发生在 与第二个DNA双链结合同时或者之后。随后第二 个DNA双链穿过第一个DNA双链的切口,被切开 的第一个DNA双链重新连接,从而改变了DNA的
拓扑性。这个机制被称为夹钳机制(如下图), 这个机制使得由拓扑酶造成DNA双链瞬时断裂后 发生错误重新连接的风险降为最低。
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机制
图:拓扑异构酶2催化模型。其中G-segment代表被切割的双链DNA(gate), T-segment代表另外一条不被切割的双链DNA。
第1、2步:酶与G-segment结合,并且构像 发生改变,使得活性酪氨酸基团(紫色圆 状)位于G-segment切割位点附近;
拓扑异构酶的功能
生物技术 蒋晓雪
双链DNA可能会缠绕的太松(负超螺旋) 或者太紧(正超螺旋),这与它的最低能 量状态有关。沿着DNA前进的蛋白复合物, 比如转录复合物或者复制复合物,可以改 变被广泛存在的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调控的DNA超螺旋状态。
拓扑异构酶的分类
原核生物基因组一般编码4种拓扑异构酶, 其中的DNA促旋酶(DNA gyrase)是一些 抗微生物试剂的靶子,比如喹诺酮 (Quinolone)抗生素。真核生物的基因组 一般编码4~5种拓扑异构酶,人类基因组编 码的拓扑异构酶目前已知的有5种:拓扑异 构酶I、IIa、IIb、IIIa、IIIb。
不同种类的解旋酶在生化性质上也是不同 的。例如,拓扑异构酶I和III被归类于I型酶, 因为它们通过切割DNA双链中的一条链来 改变DNA的超螺旋,而拓扑异构酶II被归类 于II型酶,因为它对DNA的两条链都切割。
详细的结构和生化数据为理解这些酶如何 完成切割和重新连接DNA的任务提供了依 据。
I型和II型酶都利用酪氨酸上的羟基与DNA磷酸骨
相反,拓扑异构酶II似乎主要在复制后姐妹 染色单体分离或者染色质重新形成的过程 中发挥作用。IIa和IIb各自特殊的功能还不 清楚,不过它们在细胞核中的位置不同,
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也不同。拓扑异 构酶III在哺乳动物中的功能仅局限于推测, 然而酵母中拓扑异构酶III与Sgs1蛋白有关, Sgs1蛋白与在Bloom's和Werner's综合征中分 别参与基因组稳定和成熟的解旋酶蛋白同 源。
第4步:T-segment穿过G-segment被切开后来自百度文库形成的缺口;
第5步:G-segment被重新连接,T-segment 被释放。
ATP水解后,夹钳打开,酶进入一个新的循 环。
拓扑异构酶的功能
尽管每种拓扑异构酶在哺乳动物DNA代谢 中的分工还不清楚,但是丢失拓扑酶I、IIb (很有可能也包括IIa)、IIIa中的任何一个 都是致命的,表明每种酶都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对酵母和哺乳动物细胞的研究都表明拓扑 异构酶I出现在转录复合物和复制复合物中, 说明该酶通常提供RNA和DNA聚合酶沿 DNA前进时所需要的DNA旋转。
架发生转酯化反应。结果是形成一个瞬时的反应 中间产物,涉及到蛋白质与DNA骨架的共价连接。 基于对拓扑异构酶I与DNA组成的复合物进行结构 分析获得的数据,该酶对DNA切割的模型可能如 下图所示。拓扑酶与DNA的连接可能发生在DNA 断裂处的3'末端(拓扑异构酶I),也可能发生在 断裂处的5'末端(拓扑异构酶II)。在拓扑异构酶 I与DNA组成的共价复合物中,DNA缺口的5'末端 的与酶的结合不紧密,这使得被切开的DNA链可 以绕未被切开的链旋转,从而改变DNA超螺旋的 状况。
图:拓扑异构酶I切割DNA模型。酪氨酸723参与了共价键的形成,而其它 活性位点的氨基酸可能参与了切割过程。
与I型酶相对比,II型酶以同源或者异源二聚体的 形式发挥作用,并且其催化功能需要ATP。现在 推测的II型酶作用模型如下:先是酶的二聚体与 DNA双链结合,然后在ATP的存在下与另一个 DNA双链结合。对第一个DNA双链的切割发生在 与第二个DNA双链结合同时或者之后。随后第二 个DNA双链穿过第一个DNA双链的切口,被切开 的第一个DNA双链重新连接,从而改变了DNA的
拓扑性。这个机制被称为夹钳机制(如下图), 这个机制使得由拓扑酶造成DNA双链瞬时断裂后 发生错误重新连接的风险降为最低。
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机制
图:拓扑异构酶2催化模型。其中G-segment代表被切割的双链DNA(gate), T-segment代表另外一条不被切割的双链DNA。
第1、2步:酶与G-segment结合,并且构像 发生改变,使得活性酪氨酸基团(紫色圆 状)位于G-segment切割位点附近;
拓扑异构酶的功能
生物技术 蒋晓雪
双链DNA可能会缠绕的太松(负超螺旋) 或者太紧(正超螺旋),这与它的最低能 量状态有关。沿着DNA前进的蛋白复合物, 比如转录复合物或者复制复合物,可以改 变被广泛存在的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调控的DNA超螺旋状态。
拓扑异构酶的分类
原核生物基因组一般编码4种拓扑异构酶, 其中的DNA促旋酶(DNA gyrase)是一些 抗微生物试剂的靶子,比如喹诺酮 (Quinolone)抗生素。真核生物的基因组 一般编码4~5种拓扑异构酶,人类基因组编 码的拓扑异构酶目前已知的有5种:拓扑异 构酶I、IIa、IIb、IIIa、IIIb。
不同种类的解旋酶在生化性质上也是不同 的。例如,拓扑异构酶I和III被归类于I型酶, 因为它们通过切割DNA双链中的一条链来 改变DNA的超螺旋,而拓扑异构酶II被归类 于II型酶,因为它对DNA的两条链都切割。
详细的结构和生化数据为理解这些酶如何 完成切割和重新连接DNA的任务提供了依 据。
I型和II型酶都利用酪氨酸上的羟基与DNA磷酸骨
相反,拓扑异构酶II似乎主要在复制后姐妹 染色单体分离或者染色质重新形成的过程 中发挥作用。IIa和IIb各自特殊的功能还不 清楚,不过它们在细胞核中的位置不同,
在细胞周期调控中的作用也不同。拓扑异 构酶III在哺乳动物中的功能仅局限于推测, 然而酵母中拓扑异构酶III与Sgs1蛋白有关, Sgs1蛋白与在Bloom's和Werner's综合征中分 别参与基因组稳定和成熟的解旋酶蛋白同 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