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隐私的边界与权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隐私的边界与权衡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属性特别适合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推广、销售和服务,这也是近年来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一。无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都是利用互联网技术作为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方面的优势,提高金融信息的处理效率、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和定价水平,同时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更实惠的服务。

大数据时代,云计算、Map-Reduce、No-SQL等技术的广泛普及,使得互联网企业能够更加快速有效和低成本地通过客户在访问网站时留下的地理位置、IP地址、接入设备类型、浏览行为、消费行为等信息对客户的消费习惯、兴趣偏好等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预测,这些预测结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商家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金融领域,类似的方法不但可以增强对客户资金增值业务的针对性、改善客户体验、提高营销和销售效率,还可以优化征信结构、提高信用评估的速度与精度。随着类似技术的不断普及,机构对用户行为信息的搜集越来越接近隐私的底线,如何在经营效率和保障客户隐私之间做好取舍,是经营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金融与互联网的融合进程开始启动并不断创新,先后经历了两个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以网络银行、网络证券和网络保险的出现为标志,我国互联网金融经历了第一轮快速发展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产物是商业银行的数据大集中、PC端的网络银行、网络股票经纪、保险公司网站销售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早期的金融互联网。

第二个阶段是2007年以来,以社交网络、移动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起点,在经历了十多年的积淀与酝酿后,互联网与银行的合作开始了以核心业务渗透融合为代表的发展新阶段。这个阶段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互联网企业的

金融化”(即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深度互联网化”(即金融互联网2.0)。

回顾这两个发展阶段,不难得到两个结论:首先,第一个阶段的金融互联网的发展,为第二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业银行的全面信息化是第三方支付企业接入的技术基础;证券交易的全面电子化是第三方金融比价搜索、金融超市的技术基础;保险营销后台的信息化是网络保险销售的基础。其次,第二个阶段中互联网企业的流程、模式、产品创新,为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纯中介方式的P2P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微企业借贷的风险定价难题;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基金营销为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新渠道;电商平台基于大数据的精准营销、信用评价方法为传统金融企业带来了新方法。

可见,传统的金融互联网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这两大阵营,已经从各自的起点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迎来了金融与互联网的大融合。大融合时代,客户的隐私问题将成为上述两个阵营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2. 客户隐私:精准与隐忧

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留下的行为信息,对客户进行精准地建模,从而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营销。可以预期的是,互联网金融时代,对客户行为数据的记载、分析,进而逐步与现有的征信系统对接将逐渐成为主流,这一趋势将为客户带来更加便捷的服务体验。但是,客户个人信息收集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客户的隐私可能面临被搜集、挖掘、甚至非法存储与贩卖的风险,这个“风险”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客户信息的泄露。2005年6月17日,由于黑客的木马入侵,美国信用卡系统解决方案公司违规保存并且没有加密的、包括万事达、Visa等信用卡在内的4000万条信用卡信息被泄露。2012年3月30日,由于信用卡支付中介机构美国全球支付公司系统被

黑客侵入,估计超过千万的万事达和Visa信用卡账户信息失窃。国内则多次传出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被非法组织搜集、加工和贩卖的消息,消费者对此感到忧虑。

上述案例一方面说明了隐私信息的不当使用与泄露对于相关行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一个隐私保护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合作方的短板效应。

万事达、Visa卡组织对于客户的隐私保护十分重视,而对于与其合作的专业的数据处理机构而言,尽管客户信息是其重要的数据资源,但是出于对成本的考虑,这些机构往往不能像卡组织以及互联网金融企业一样重视隐私保护,因此上面的泄密事件就会时常出现;国内电商机构也对客户信息的安全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但对于快递公司而言,订单信息的保护并不是其核心业务,因而对于订单信息泄露并不会加以重视。

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储的个人信息,将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浏览行为,个人账户信息、征信信息、居住地、财产等信息都将遭遇流失的风险。因此,必须重视客户信息的泄露问题,做到全流程的信息保护。像合时代金融这样的新兴网贷P2P理财网站,就做了SSL数字证书,这是对用户访问平台时对数据在传输中进行的一种加密手段。就相当于你和合时代的服务器之间通信加了一层外套。外边的人不知道你传的是什么东西。

如果不加这个的话,很容易就被窃听。得到你的帐号密码等等。

其次是客户隐私边界的划定与保护。大数据与个人隐私,从其终极目标来看,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大数据的目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更是为了通过用户行为判断其信用及风险偏好;而对个人而言,隐私权是一项不可侵犯的公民权利,而大数据的出现无疑会使这一权利受到威胁。互联网金融企业客户的隐私边界如何划分?客户隐私与信息挖掘精度如何权衡?这不仅是互联网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立法、监管等部门必须从顶层加以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