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翻译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译文
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译文《浣溪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农村春景,充满了诗意和生活的情趣。
以下是《浣溪沙》的译文及相关内容的文章。
苏轼《浣溪沙》译文: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山原旧事随流水,惟余江上独无。
云锦堂中谁熨烫,何处夜行衣碧玉。
梅骨断寒声,驻梦不胜江客舌。
春天的风景可以说是美不胜收,百花争艳,春光明媚。
在这样的环境下,苏轼描绘了一个农村的春日景象,诗句中的“簌簌衣巾落枣花”形象地描绘了乡村里纺线的场景,给人以一种宁静和美好的感觉。
而“村南村北响缫车”则表达了农民们勤劳的身影,他们敏捷地操作缫车,生活在恬静而充实的乡村环境中。
这首诗通过山水之间的流动,激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
“山原旧事随流水,惟余江上独无。
”在作者心中,往事如同流水般流逝,只有江水是永恒的,它既是眼前的景色,也是历史的见证。
苏轼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往事的思考和怀念。
在这样的环境中,有许多高雅的活动。
“云锦堂中谁熨烫,何处夜行衣碧玉。
”诗中提到了云锦堂,这是一种制作高级丝织品的工艺,需要熟练的织工。
而“夜行衣碧玉”则描绘了富贵人家的奢华生活,在夜晚以一种珍贵的丝织品裳服在宴会上行走。
这些都是诗中描绘的高雅活动,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贵族阶层的生活状态。
诗的最后一句“梅骨断寒声,驻梦不胜江客舌。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诗人通过写梅花散发的清寒气息,抒发了自己无法驻梦的心情。
而“江客舌”则表达了苏轼沉醉于江南山水之间的心境,对江南文化的钟爱和赞美。
苏轼的《浣溪沙》一方面描绘了农村的平和景象和农民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抒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江南山水的喜爱。
整首诗结构严谨,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一个生动而有趣的春日乡村景象。
同时,诗中融入了对高雅活动和文化的描绘,既展现了农村的丰富多彩,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苏轼的《浣溪沙》的全文翻译
苏轼的《浣溪沙》的全文翻译.全词原文如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宋代苏轼所作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全文白话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浣溪沙》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翻译】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
松林间的沙路,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着反东,向西奔流呢!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浣溪沙·端午》朝代:宋代作者: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飘落的梨花告知清明的到来。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这是这组《浣溪沙》的第一首,苏轼将路上所见所闻,描写得非常细致,深红的太阳,碧绿的清溪,娇憨的顽童,白发的老翁,在野地里撒欢的麋鹿,与人同乐的猿猱,一句一景,有远有近,有动有静。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更是求雨成功后的景象,而“黄童白叟聚睢盱”,则是人们面对这种盛况时的欢欣和喜悦。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共五篇)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共五篇)第一篇:《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
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这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以诗的句法入词,是其主要艺术特色。
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
它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
作品原文浣溪沙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作品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sù)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苏轼《浣溪沙》解析:田园生活的诗意描绘与情感表达
苏轼《浣溪沙》解析:田园生活的诗意描绘与情感表达以下是对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详细解析,包括原文、译文、注释、作者介绍、背景故事、古诗讲解以及艺术特色等方面:1. 原文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宋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2.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身穿粗布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
于是敲开野外村民家,问可否给碗茶?3.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簌簌(sù sù):纷纷下落的样子,形容枣花飘落的景象。
●缫(sāo)车:纺车,用来缫丝的器具。
●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形容农民的朴素装扮。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形容口渴难耐的状态。
4.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5. 背景故事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时任徐州太守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浣溪沙》词就是当年初夏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此词为其中一首。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簌簌枣花飘落在行人的衣巾上,枣花纷纷飘落的声音,细微而清晰,仿佛在诉说着这个季节的丰收与喜悦。
村南村北传来缫丝车的声音,那是蚕乡丰收的象征,也是农民辛勤劳作的见证。
身穿粗布衣的老汉在古柳下卖黄瓜,他的吆喝声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质朴与真实。
酒醉人困路途长远恹恹欲睡,太阳正高人倦口渴好想喝些茶水解渴。
干渴难耐的行人,便随意敲开路旁的农家,讨杯茶水解渴。
这一情节的描写,不仅表现了行人的疲惫与口渴,也展现了农民的善良与热情。
这里的“野人家”,或许是简陋的茅屋,或许是贫寒的农户,但它却给行人带来了温暖与慰藉。
这些词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
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这些在中国词史上苏轼是第一个卓有成绩的。
同时,在艺术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
善于抓住特定情况下的景,抒发此时此地的情。
善于运用平常的景表现朴素而又丰富深厚的情。
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苏轼的词,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
他的词风多样,既有豪放洒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婉约细腻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但无论何种风格,都能让人感受到他的真情实感和人格魅力。
他的词作,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这首词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美好。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词,感受他的情感世界,领略他的文学魅力。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原文翻译及赏析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缲通:缫)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参考资料:1、陆林编注.宋词.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75-76页.2、李静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51页.译文及注释二译文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诗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诗句及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诗句及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全文如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这首词的意思是:簌簌的枣花落在衣巾上,村子里传来缫丝车的响声,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着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此词是苏轼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读者展示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农村风物图,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整首词用语平易质朴,自然流畅,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心,也展现了他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
“簌簌衣巾落枣花”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意思是:簌簌作响的枣花,轻轻地落在了衣巾上。
这句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农村夏日的场景。
在夏日的清晨,枣树的枝头开满了淡黄色的枣花,微风拂过,树枝轻轻摇曳,一些熟透了的枣花便簌簌地落下。
这些枣花小巧而娇嫩,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它们像伞兵一样,从树上缓缓飘落,轻盈地舞动着,最终轻轻地落在人们的衣巾上。
落下的枣花数量可能并不多,但它们的存在给整个场景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这个场景充满了自然的美和田园的宁静,让人感受到农村生活的闲适与惬意。
同时,“落枣花”的场景也暗示了夏日的来临和丰收的希望,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
这首词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的乡村夏日图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亲近之情。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及赏析
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及赏析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及赏析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爪。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衣巾”,是衣服和头巾。
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
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
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
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
“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
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
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
“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
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
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
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
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
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
“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
“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
“惟”,只。
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
“日高人渴漫思茶”。
“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
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
“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
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
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这是组词中的第四首。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原文: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词语解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浣溪沙·簌簌衣巾莎枣花翻译
浣溪沙·簌簌衣巾莎枣花翻译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苏轼【朝代】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⑴簌(sù)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⑴缲(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缲,同“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⑴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⑴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⑴野人:农夫。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二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注释二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sù)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sāo)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貍《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古诗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翻译赏析《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蔌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前言】《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
这组词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的路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这五首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在语言上也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以诗的句法入词,是其主要艺术特色。
这组词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农村词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文风。
它将农村题材带入北宋词坛,给词坛带来了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对词的题材,有开拓意义。
【注释】17、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
18、缫车:缫丝的纺车,也作“缲车”。
19、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20、欲:想要。
21、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22、野人:农夫。
【赏析】第四首(簌簌衣巾落枣花)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带着读者走近一个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农事忙碌的乡野村巷,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巾之上,词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轻微的枣花轻轻坠落的声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词人此时心境的澄澈、欢欣与陶醉。
“村南村北响缫车”,除了那细微的花落声响,词人还听到那响彻村南村北的缫车之声,缫车之声喧腾便是蚕乡丰收的象征,作为此地长官的词人听到这丰收的声音,自然也是内心雀跃。
“牛衣古柳卖黄瓜”,远方传来一阵阵的吆喝声,词人寻声望去,原来是阴凉的古柳之下正有农人在卖着黄瓜,这黄瓜也是甘霖之后丰收的果实。
词人听着那簌簌的枣花声、响腾的缫车声、卖瓜的吆喝声,虽未写听到这一切之后词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想象此时的词人内心一定涌起了无尽的喜悦,正所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的意思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的意思“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⑺野人:农夫。
【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赏析】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经典古诗词赏析:浣溪沙 苏轼
经典古诗词赏析:浣溪沙苏轼本文是关于经典古诗词赏析:浣溪沙苏轼,感谢您的阅读!经典古诗词赏析:浣溪沙苏轼浣溪沙作者: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
牛衣[3]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4]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5]家。
【注释】[1]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衣巾:此处指上衣的胸前部分。
这一句的意思是枣花簌簌地落在了一斤上。
[2]缲车:就是缫丝车,用来将蚕丝抽出蚕茧的工具。
缲同缫。
[3]牛衣:用草编制的给牛御寒用的披盖物,与蓑衣相似。
披牛衣,用于形容人的生活清贫。
[4]漫:不由地。
[5]野人:村野之人,农夫。
【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的家庭富有文学传统,本人学识渊博,思想通达。
苏轼为官后一直坚持着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是因为政见问题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然而即使被贬到地方,他也一直坚持多做实事,政绩卓著。
苏轼在逆境中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精神,保持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在苏轼之前,人们多认为词的地位不如诗,但是苏轼努力打破这个观点,将诗词相提并论,并且努力丰富词的内容,开拓词的境界。
例如:他将以前词人不曾关注过的乡村情景融入词中,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意味。
【赏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悠然古朴的乡村画卷。
上片写村景,枣花簌簌地落在行人的衣襟上,整个村子不论南北都想着缫丝车得声音,农人披着牛衣在古老的柳树下卖黄瓜。
下片写作者本人,他酒后在长路上行走,十分困倦,日头渐渐高了,人又觉得口渴,不由得想吃茶,于是便敲敲路边乡野之人的家门,看看能不能讨口茶喝。
随意敲门便能讨茶,足见民风淳朴,农人热情好客,也可见作者对于这样的乡野环境融入之深。
通过描写这样一件小事,作者对乡野生活的喜爱跃然纸上。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意思-赏析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意思|赏析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缲通:缫)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赏析作者:佚名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簌簌[s ] ,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衣巾,是衣服和头巾。
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
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
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 ]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
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
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
浣溪沙苏轼翻译全文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苏轼翻译全文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
“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衣巾”,是衣服和头巾。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古诗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古诗词翻译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古诗词翻译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前言】《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词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注释】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⑺野人:农夫。
【翻译】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翻译赏析《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前言】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词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
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
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
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注释】
⑴浣溪沙:词牌名。
⑵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⑶簌簌:花落的声音,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⑷缫车:缫丝车,抽丝工具。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
里,抽出蚕丝。
⑸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
⑹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⑺野人:农夫。
【翻译】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南村北响起纺车缫丝的声音。
穿着麻布衣裳的农人坐在老柳树下叫卖黄瓜。
我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
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
敲敲一家农人的院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鉴赏】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此词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
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像有Org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
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接着,耳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
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
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
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
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
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
的补充。
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
“试问”一词用得十
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
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
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全词绘景逼真形象,栩栩如生,叙事清新淡雅,脉脉含情,为宋词词境的拓展作出了贡献。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