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辨伪的基本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玉辨伪基本方法
作者丁哲
近年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玉器市场需求空前高涨,导致大量伪古玉投入市场。
这些伪古玉,尤其是高仿品,多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且不断革新技术,仿制水平很高,这迫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鉴别技巧。
我在古玉器鉴定辨伪上有一些想法与体会,就教于方家。
一、制作工艺
以制作工艺为着眼点辨别真伪,要掌握历代古玉的主要制作痕迹,诸如砣痕、线切割痕、钻孔(钻和管钻)、抛光、打磨等特点。
从玉器的线条、镂空处、轮廓边角、钻孔内壁以及器物的背面(沙面)等部位进行观察对比,得以去伪存真。
以砣痕为例,老砣工碾琢出的线条大多自然顺畅,呈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状。
阴刻线条边沿两侧没有崩碴,槽底呈现出磨砂状。
而现代伪古玉的阴刻线边沿两侧往往出现均匀崩碴,槽地干涩且有毛道。
二、造型气韵
现代伪古玉的造型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依据真品,照章仿制。
此时需要辨伪者对考古出土或馆藏的标准器熟稔于心,但凡遇到与标准器造型近乎完全相同者,都要认真考察。
因为找到与一件造型复杂、纹饰丰富的玉器完全相同玉器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其很可能就是参考真品依式琢成的山寨品。
在文物市场上常能见到伪造的“三星塔拉玉龙”、“妇好墓玉跽坐人”、“陈国公主组玉佩”等家喻户晓的珍品。
其二,为主观臆想伪造。
这类仿品大多造型不伦不类、怪异奇特,纹饰堆砌混乱,丝毫不符合古人的审美观点。
如市场上多见的所谓红山文化人兽合体玉器等皆为低劣的臆造品。
这类仿品,有一定水平的辨伪者不难将之剔出。
其三,是在照章仿制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在局部造型、纹饰上予以调整。
这类仿品看似鉴别难度较大,实则不然。
这些仿品制作时,大多是细心摹拟,比较拘谨且脱离古代玉器制作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
作品造型呆滞,缺乏生气,难以捕捉到古玉固有的气韵和艺术风格,最多仅能达到形似而已。
从造型为主要着眼点鉴别真、伪古玉,要以科学考古发掘品和馆藏器物为标准器,分析造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从气韵、审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对作品的造型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分析。
三、玉料质地
和田玉是历代玉器制作最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其次还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水晶等。
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出古玉在用料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玉料亦有老坑和新坑之分;新开采的玉料与古玉在质地上多有微妙的变化。
所以玉料质地特征是鉴别的重要根据。
现代伪古玉制作多选用质量差、价格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有绺裂的次料。
这些玉料多为和田糖玉、河摸玉、东北黄玉等。
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三十年来才开始开采、使用的玉材,诸如昆仑玉、俄罗斯玉等。
所以若是这几种玉质所琢制,多为伪古玉。
四、包浆
包浆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长期把玩和摩挲,灰尘、油脂等逐渐凝结于玉器表面的皮壳。
二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腐烂杂物粘附于玉器表面形成的物质。
三是玉的表面长期氧化而形成氧化膜。
现代仿古玉伪作包浆亦有三种:一是以麸皮等特殊物质进行长期盘磨。
二是人为强化腐蚀,造成器表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
三是采用喷砂及球磨振荡设备使玉表产生氧化质感效果。
古玉包浆柔和、自然,滑熟可鉴,幽光内敛。
而伪造包浆过于光亮、轻浮,油性过重;没有层次感;冗厚没有光泽,经过盘弄会脱落;分布过于均匀。
五、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受到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结构的变化。
由于玉材不同,埋入土中的时间、地点以及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古玉沁色也不同。
古玉的沁色多出现于玉质较粗糙或有绺裂的部位,且沁入肌理,过渡自然,有层次的变化。
而现代伪古玉的沁色多系酸咬碱蚀、火烧油炸、烟熏染色等方法仿制,显得矫揉造作,不自然。
六、鉴定凡例
1.现代仿红山文化玉猪龙(图1)
制作工艺上:中部钻孔两面一致,无大小之别,内部有现代工具留下的干磨痕迹。
阴刻线条软滞,刀法生硬,与红山文化时期硬石研磨而为之的宽浅痕迹有极大差异。
造型上:面部结构,尤其是眼部及其周围过于凸兀。
口部没有切开,与常见者不同。
耳部颓软而无力且比例失调。
神态拘谨、板滞,体态过于笨重。
沁色、包浆上:玉表斑驳脱落,灰暗枯涩,有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与红山文化时期特征几无任何相符,人为之迹可察。
图
1 图2
参考真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2)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
白色,质匀,通体打磨精细。
受沁表面绺裂细张,润而有光。
环体较厚,切口内未切断,内缘相连。
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
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
有短立耳,较为宽厚。
整体造型十分规整。
2.现代仿西汉角形玉杯(图3)
沁色上:沁色浓艳,附于玉表且没有过渡,绺裂之处沁色愈深,极不悦目,显系人工作伪。
造型上:器形短粗冗厚,比例不协调,失于笨拙。
杯尾弯转之处过渡不自然。
纹饰布局不均。
玉质上:该器所用之玉材具有青海玉之特征,贼光浮泛,无温润致密之感,非古代常用之玉料。
图
3 图4
参考真品,西汉角形玉杯(图4)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青白玉,温润致密。
局部有黄褐色沁斑。
整体仿犀角形,器形较为细长,轻盈多巧。
杯底的角部反折向上加转。
内壁打磨光滑,底里有管钻痕迹。
外璧布满卷云纹,延向杯口。
杯口缘下浮雕一夔龙。
尾羽为勾连卷云纹,连绵不断,满布杯身。
纹饰之隙底饰以连涡纹,布局充实自然。
3.现代仿西周玉璧(图5)
制作工艺上:工艺略似真品,但纰漏之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雕工迟疑滞涩,线条飘忽无力不见刀锋,缺少西周玉器线条之凌利。
此外,斜坡槽底光滑无古玉应有的磨砂状态;且坡面过渡不自然,有起棱现象。
(图7、8)
造型纹饰上:结构混乱无章,布局松散,图案含混不清。
包浆:玉器无论表面、刀工部位还是受沁之处光泽一致,都十分油润光滑。
而真古玉的表面光泽不是完全均匀分布的,而是因沁蚀程度、磨损程度以及密度之不同而变化,产生有层次的光泽。
沁色:沁色生硬浓重,没有丝毫过渡,无沁之处玉质崭新,显系人工局部作沁。
玉质:该器所用玉料具有俄罗斯玉之特质。
俄料玉器为历代古玉中所不见。
图5 图6
图
7 图8
参考真品,西周玉环(图6)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
褐色沁分布自然。
器表纹饰章法井然,饰有两条蟠蜷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
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间隙饰以卷云纹。
图案刻划准确,线条运用斜刀技法明显,系西周典型刀法,婉转顺畅而有力。
西周刀工,参考陕西扶风黄堆西周墓出土的人首龙纹玉饰(图9),
图9
总而言之,古玉的辨伪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制作工艺、造型气韵、玉料质地、包浆和沁色等五项是古玉鉴定辨伪的几个重要方面。
但在鉴定过程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古玉辨伪的最佳线索入手(多半是制作工艺)。
且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从玉器之整体着眼,充分考虑其他诸项,予以佐证。
不可片面地、孤立地妄断。
只有这样联系地、全面地、客观地进行鉴定与辨伪,方可从中得到正确科学的鉴定结论。
古玉辨伪基本方法
作者丁哲
近年来,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古玉器市场需求空前高涨,导致大量伪古玉投入市场。
这些伪古玉,尤其是高仿品,多系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制作,且不断革新技术,仿制水平很高,这迫使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鉴别技巧。
我在古玉器鉴定辨伪上有一些想法与体会,就教于方家。
一、制作工艺
以制作工艺为着眼点辨别真伪,要掌握历代古玉的主要制作痕迹,诸如砣痕、线切割痕、钻孔(钻和管钻)、抛光、打磨等特点。
从玉器的线条、镂空处、轮廓边角、钻孔内壁以及器物的背面(沙面)等部位进行观察对比,得以去伪存真。
以砣痕为例,老砣工碾琢出的线条大多自然顺畅,呈两端尖浅、中间宽深状。
阴刻线条边沿两侧没有崩碴,槽底呈现出磨砂状。
而现代伪古玉的阴刻线边沿两侧往往出现均匀崩碴,槽地干涩且有毛道。
二、造型气韵
现代伪古玉的造型主要有三个来源:其一,依据真品,照章仿制。
此时需要辨伪者对考
古出土或馆藏的标准器熟稔于心,但凡遇到与标准器造型近乎完全相同者,都要认真考察。
因为找到与一件造型复杂、纹饰丰富的玉器完全相同玉器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其很可能就是参考真品依式琢成的山寨品。
在文物市场上常能见到伪造的“三星塔拉玉龙”、“妇好墓玉跽坐人”、“陈国公主组玉佩”等家喻户晓的珍品。
其二,为主观臆想伪造。
这类仿品大多造型不伦不类、怪异奇特,纹饰堆砌混乱,丝毫不符合古人的审美观点。
如市场上多见的所谓红山文化人兽合体玉器等皆为低劣的臆造品。
这类仿品,有一定水平的辨伪者不难将之剔出。
其三,是在照章仿制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想象,在局部造型、纹饰上予以调整。
这类仿品看似鉴别难度较大,实则不然。
这些仿品制作时,大多是细心摹拟,比较拘谨且脱离古代玉器制作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
作品造型呆滞,缺乏生气,难以捕捉到古玉固有的气韵和艺术风格,最多仅能达到形似而已。
从造型为主要着眼点鉴别真、伪古玉,要以科学考古发掘品和馆藏器物为标准器,分析造型的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从气韵、审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对作品的造型进行综合的考察和分析。
三、玉料质地
和田玉是历代玉器制作最广泛使用的玉石材料,其次还有岫岩玉、独山玉、绿松石、水晶等。
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所出古玉在用料上有明显的差异性;玉料亦有老坑和新坑之分;新开采的玉料与古玉在质地上多有微妙的变化。
所以玉料质地特征是鉴别的重要根据。
现代伪古玉制作多选用质量差、价格低的玉石杂色料或石性严重、有绺裂的次料。
这些玉料多为和田糖玉、河摸玉、东北黄玉等。
另外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近三十年来才开始开采、使用的玉材,诸如昆仑玉、俄罗斯玉等。
所以若是这几种玉质所琢制,多为伪古玉。
四、包浆
包浆主要有三种:一是由于长期把玩和摩挲,灰尘、油脂等逐渐凝结于玉器表面的皮壳。
二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腐烂杂物粘附于玉器表面形成的物质。
三是玉的表面长期氧化而形成氧化膜。
现代仿古玉伪作包浆亦有三种:一是以麸皮等特殊物质进行长期盘磨。
二是人为强化腐蚀,造成器表形成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
三是采用喷砂及球磨振荡设备使玉表产生氧化质感效果。
古玉包浆柔和、自然,滑熟可鉴,幽光内敛。
而伪造包浆过于光亮、轻浮,油性过重;没有层次感;冗厚没有光泽,经过盘弄会脱落;分布过于均匀。
五、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于地下年久之后,受到侵蚀而发生的颜色和结构的变化。
由于玉材不同,埋入土中的时间、地点以及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古玉沁色也不同。
古玉的沁色多出现于玉质较粗糙或有绺裂的部位,且沁入肌理,过渡自然,有层次的变化。
而现代伪古玉的沁色多系酸咬碱蚀、火烧油炸、烟熏染色等方法仿制,显得矫揉造作,不自然。
六、鉴定凡例
1.现代仿红山文化玉猪龙(图1)
制作工艺上:中部钻孔两面一致,无大小之别,内部有现代工具留下的干磨痕迹。
阴刻线条软滞,刀法生硬,与红山文化时期硬石研磨而为之的宽浅痕迹有极大差异。
造型上:面部结构,尤其是眼部及其周围过于凸兀。
口部没有切开,与常见者不同。
耳部颓软而无力且比例失调。
神态拘谨、板滞,体态过于笨重。
沁色、包浆上:玉表斑驳脱落,灰暗枯涩,有极厚的氧化腐蚀皮层,与红山文化时期特征几无任何相符,人为之迹可察。
图1 图2
参考真品,红山文化玉猪龙(图2)
辽宁省博物馆藏品。
白色,质匀,通体打磨精细。
受沁表面绺裂细张,润而有光。
环体
较厚,切口内未切断,内缘相连。
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
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
有短立耳,较为宽厚。
整体造型十分规整。
2.现代仿西汉角形玉杯(图3)
沁色上:沁色浓艳,附于玉表且没有过渡,绺裂之处沁色愈深,极不悦目,显系人工作伪。
造型上:器形短粗冗厚,比例不协调,失于笨拙。
杯尾弯转之处过渡不自然。
纹饰布局不均。
玉质上:该器所用之玉材具有青海玉之特征,贼光浮泛,无温润致密之感,非古代常用之玉料。
图3 图4
参考真品,西汉角形玉杯(图4)
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青白玉,温润致密。
局部有黄褐色沁斑。
整体仿犀角形,器形较为细长,轻盈多巧。
杯底的角部反折向上加转。
内壁打磨光滑,底里有管钻痕迹。
外璧布满卷云纹,延向杯口。
杯口缘下浮雕一夔龙。
尾羽为勾连卷云纹,连绵不断,满布杯身。
纹饰之隙底饰以连涡纹,布局充实自然。
3.现代仿西周玉璧(图5)
制作工艺上:工艺略似真品,但纰漏之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
雕工迟疑滞涩,线条飘忽无力不见刀锋,缺少西周玉器线条之凌利。
此外,斜坡槽底光滑无古玉应有的磨砂状态;且坡面过渡不自然,有起棱现象。
(图7、8)
造型纹饰上:结构混乱无章,布局松散,图案含混不清。
包浆:玉器无论表面、刀工部位还是受沁之处光泽一致,都十分油润光滑。
而真古玉的表面光泽不是完全均匀分布的,而是因沁蚀程度、磨损程度以及密度之不同而变化,产生有层次的光泽。
沁色:沁色生硬浓重,没有丝毫过渡,无沁之处玉质崭新,显系人工局部作沁。
玉质:该器所用玉料具有俄罗斯玉之特质。
俄料玉器为历代古玉中所不见。
图5 图6
图7 图8
参考真品,西周玉环(图6)
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
褐色沁分布自然。
器表纹饰章法井然,饰有两条蟠蜷的龙纹,龙首近环的外缘,体躯呈圆弧形,尾尖收于内缘,双龙首尾相接。
龙鼻上卷,张口,“臣”字目,有利爪,间隙饰以卷云纹。
图案刻划准确,线条运用斜刀技法明显,系西周典型刀法,婉转顺畅而有力。
西周刀工,参考陕西扶风黄堆西周墓出土的人首龙纹玉饰(图9),
图9
总而言之,古玉的辨伪在于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制作工艺、造型气韵、玉料质地、包浆和沁色等五项是古玉鉴定辨伪的几个重要方面。
但在鉴定过程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古玉辨伪的最佳线索入手(多半是制作工艺)。
且要坚持联系的观点,从玉器之整体着眼,充分考虑其他诸项,予以佐证。
不可片面地、孤立地妄断。
只有这样联系地、全面地、客观地进行鉴定与辨伪,方可从中得到正确科学的鉴定结论。